這張關於鋼琴家的風格的圖片的內涵分別是什麼?


如圖


就說倆目前答案不靠譜的。

肖邦那個是攪拌器,也就是轉啊轉,就像他寫得旋律一樣,轉啊轉,各種加花兒。李博士那個什麼「鋼條般的內核」簡直不忍直視。

還有巴赫,難道最直接的不是在表達那種代表性的非連音彈法嗎?理智、冷靜、客觀什麼的是在扯啥啊?!


謝邀!說到底這是個輕鬆搞笑的圖片,雖然能反應一點點作曲家的作品特點,但遠遠不夠,如果真的照此理解,責任自負。
對了,這個圖解釋的是演奏者應該如何演奏作曲家的作品的,而非他們作為鋼琴家的特點。

肖幫是花叢中的大炮,彈他的聲音要富有歌唱性又有鋼條般的內核。
彈貝多芬要像鐵鎚一樣有力。實際這個圖更適合巴托克,普羅可菲耶夫等人,巴托克真正把鋼琴當作打擊樂使用。
彈拉赫恨不得多長十個手指,跨度大,和聲層數量多。
彈李斯特手的跨度要大,八度,分裂八度的東西多。
彈布列茲要像鏟子,音塊多,這個圖也適合艾夫斯,更像是為考威爾畫的。
凱奇的4"33",根本不用彈,所以也不用手了。其實凱奇的「預置鋼琴」也同樣重要。
演奏J.S.巴赫要像機械手一樣理智,冷靜,客觀。
彈德彪西的手要像羽毛拂過一樣輕柔。其實印象派的特點更應該放到音色的細膩變化上。


蕭邦是打蛋器,作曲常使用華彩、迴環的旋律走向,有一種攪拌的感覺。
貝多芬是鎚子,有力量、有敲擊感。
拉赫馬尼諾夫本人就是巨手,彈他的作品只恨手指不夠用。
李斯特還要說嗎,八度十度多得令人髮指啦。
布列茲的是鏟子嗎?個人覺得李博士說的是指【音塊】比較合理;snowflakes的圖意思是指其音樂印象先鋒,應該也是可取的。
凱奇那幅幽默得不要不要的,4"33""不用彈琴,所以沒有手也可以表演。
巴赫的是機器手,代表性的斷奏處理。
德彪西的是羽毛,輕盈溫柔的印象派。


推薦閱讀:

彈鋼琴時,均勻地彈奏弱音有什麼技巧嗎?
鋼琴零基礎能否在六個月之內學會李斯特的《鍾》?
如何評價李雲迪演奏的貝多芬?
李雲迪擅長作曲嗎?
學好琴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TAG:鋼琴 | 作曲家 | 作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