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醫療互聯網上市公司?
過去十五年,
中國互聯網行業高速成長,
幾乎所有的行業都被滲透和改變,
幾乎所有行業都有互聯網公司上市,
為什麼唯獨沒有醫療互聯網公司?
前來補充答案,順便求贊!
這幾天也在逐步反省中,醫療這個行業在當前這樣的一個市場環境中,怎樣才能活得好,後面有新的認知會繼續更新。答案可能並不全面,僅作為一個信息輸入供參考。
一個最本質:
以互聯網這種市場化的提能手段介入一個非市場化的經濟體系,就跟在三年大躍進時期說要下海經商重組國有資源配置沒什麼兩樣
首先醫療是有強供需關係的,沒有醫生B的資源,C的部分很難獨立存在,用戶也基本沒有付費意願。這裡貼一個之前做的一個糖尿病用戶付費意願需求圖。
可以看到,用戶真正願意付費的部分,都是與醫生資源息息相關的。所以選擇的模式基本就兩條B2B2C或直接2B,下面我們重點分析2B的可能。
互聯網最擅長做的2B的事情,有兩個,一重塑供應鏈,通過連接的能力,縮短流通環節;二通過大數據的能力,提升某些角色決策的智能。這兩件事今天都面臨著一個現狀,當前非市場化的大環境下,很難通過互聯網的提能手段切入主流醫療市場。如果堅持面向普羅大眾,就只能利用醫生的空閑時間,切邊角料,比如像春雨,平安這樣的輕問診,僅僅是醫療過程中非常小的一環。否則就只有放棄掉大眾的市場,打小眾人群。
比如做私立小診所,但問題在於今天小診所的盤子有多大?針對小診所大部分為流動性強的患者,醫生做的這些事情,等到國家政策到來的那一天,比如把基層醫療推向市場,所有私立小診所都面臨重新洗牌,今天做的所有積累,在那個時候能否發力?這裡成功的結論是建立在層層假設之上的,風險源於多個環節的未知。
再比如做高端醫療, 像國康,仁愛,和睦家等面向高收入人群提供醫療健康服務。這裡好的一方面是高端人群的醫療天然就是一個市場化的領域,患者考慮的更多的是服務,便利,舒適,性價比。不好的一方面是,在這個領域,互聯網能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私以為越高端的人群,對於新技術革命的期待就越低。因為他們掌握著足夠多的資源,可以利用資源優勢來彌補效率的不足。就像古代皇帝,所有的資源都圍繞著一個人轉,這個人的需求就能夠以相比普通人百倍千倍的效率被滿足。所以互聯網從來都是屌絲經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啟動模式,是為最廣大人群提升效率的工具。如果你只是想做醫療,切這個點沒話說,但如果一定要做互聯網醫療,可能並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總結來說,問題不在於互聯網的提能手段無效,也不在於這個行業已經成熟到不需要互聯網,而是你有千般法寶,我自巋然不動,觸及不到根本,互聯網這頭壯牛現在拉不動醫療這輛破車。
再類比一下當年的淘寶,淘寶當初能起來是因為有一批願意在互聯網上創業做生意的人一步一步跟著淘寶這個平台成長,用最大的努力把平台做大,淘寶也竭盡全力地拉著這些人。而今天互聯網醫療也想拉醫生,但奈何同床異夢。
現狀是這樣,如果互聯網醫療還想要發展,我覺得有三個最需要:
需要以醫療為核心基因組成公司,而不是互聯網
在一個非市場化的領域裡,互聯網再深刻的思想,再牛的玩法,都有一種泥牛入海,無計可施的感覺。而醫生才最懂這個行業目前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會把互聯網僅僅作為工具去使用,而不是全部。互聯網的人在這裡不要想著能徹底顛覆掉這個行業,乖乖以有想法,有積累的醫生為主,power好他們,才是最該做的,當然前提還是你能切得進去醫院,拉得動醫生資源。不要妄想試圖讓廣大醫生離開醫院,雖然國家開放了每周一天的多點執業,但目前的晉陞機制,消費者只認廟不認人的現狀,是無法讓醫生完全脫離體制獨立存在的。
互聯網+的方向都很美好,戰略都很偉大,但落地的時候,請以難度係數*10的方式去做。而+互聯網可能才是這個行業目前最需要的。
需要長期持有現金流,而不是想著急速擴大盤子談融資
在醫療這個慢行業下,重要的不是活得的多麼精彩,而是在winter is coming的大環境下,活下去,等到風口到來的那天。資本方喜歡做的事情是,融資以後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周期內獲取收益。但我們應該清晰的認識到醫療市場的慢,醫改要一步一步完成。
我們如何在風口真正到來的那一天(國家將醫療推向市場)還活著。我認為靠不斷的融資非常困難,資本方不傻,一個概念再厲害,沒有經過足夠多的實踐檢驗,甚至沒有機會進入到最廣泛的市場,仍然只是一個概念。這就需要企業長期持有現金流,邊做邊積累,撐到風口到來,厚積薄發。
需要有深厚的政府關係和地方醫療資源,而不是妄想顛覆掉這個行業,試圖重新洗牌
在醫療里,互聯網作為新生力量,還很弱。想要完成互聯網+醫療的革命。需要拉起一派打一派,團結儘可能團結的力量,打倒舊的組織形態,建立新的組織形態,讓這些團結的力量認可,醫療資源的匹配理應更加合理,要按照病人病情的嚴重程度而不是身份,地方,資產匹配資源。
互聯網在這如果孤身奮戰連上船的門票都拿不到,更別提想要控制這條船航行到哪裡。把姿態放低,真正去擁抱這些代表著傳統的頑固勢力,找到有識之士,與他們合作,試驗想法,讓互聯網的思想在這片土地上有機會生根發芽,而不是飄在空中,等待腐爛。
綜上說結論:互聯網醫療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代表未來,只是在下定決心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請意識到這是一個大坑,沒有互聯網改造其他行業時的大刀闊斧,風生水起。需要更紮實,更穩健的功力。如果願意,請把這件事,當成半生的事業,遇到困難不輕言放棄,堅持,堅持,再堅持。相信黨,相信政府,相信總有一天醫療的風口會來,而在這之前,請拼了命的活下去!
給大家最後再打個雞血,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
----------------------------------------------------------------------------------------------------分割線談談對目前市場上幾家互聯網醫療公司的看法,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對的地方,敬請包涵
----------------------------------------------------------------------------------------------------
春雨醫生和平安好醫生的切入點是醫生空閑工作時間,這部分資源是市場化的,能夠藉助互聯網的一些力量。但今天春雨做的事情,僅僅是醫療中非常tiny的一小部分,這個邊角料的市場和需求,能否支撐春雨撐到春天的到來,真正實現互聯網+醫療的轉型,我不知道,但起碼已經比市面上大多數互聯網醫療公司走的要好。
選擇下沉到診所我認為也是對的,醫療天然就是一個O2O的行業,不過在下沉的時候,上面提到的幾個問題,仍然全部存在。平安想要收購或自建1w個診所的事情,也許財大氣粗,有一天真做出來未可知,不過就有點賺著老百姓的錢,操著國務院的心的意思。同時商保這件事在中國能否像美國一樣走到千千萬萬的家庭中去,一方面取決於市場教育,另一方面還得看政府社保赤字的解決方案,最關鍵的是你能等到那個時候。
個人更看好丁香園和好大夫,做了這麼多年起碼證明了一件事,能夠為廣大醫生提供價值,也能活下去。只要等到風口到來的那天,盤活醫生的資源,就有機會贏。
目前所有其他行業的互聯網公司,都是利用互聯網這個效率工具解決了其他工具難以解決的資源-效率配置問題,是一種新型的服務公司,我個人偏向於認為,這些所謂的基於行業的互聯網公司並不能算是創新公司。
而醫學這個行業,由於並未放開市場化,遠遠算不上服務於資源-效率配置(因為根本不存在這個市場),目前互聯網的介入,也是周邊搭台唱戲,最好的情況也就是倒逼改革了(已經有所成效了,比如放開遠程醫療試點之類,是吧!)。但是,未來這個市場是絕對可以想像的,無論是大家注意到的患者端,還是醫生端、甚至還有保險端、藥房端等等、等等。
劉老闆你急什麼?市場沒放開,盈利模式不可能清晰,這一輪炮灰死了以後,也許再死幾輪,就能看到春天了。隨著BAT這種勢力的進入,一定會有未來的。看你對醫療互聯網公司的範圍理解,東軟也可以算互聯網公司的。而如果僅是問診啊,挂號啊這些的互聯網公司,沒有盈利模式,憑什麼就可以輕鬆上市 。再者所謂的各個行業都有互聯網上市公司有待證實,空話誰都會講
誠如樓上童鞋所言,醫療行業整體門檻高,作為從業者……以下做一下主觀感受到的門檻闡述。
1.醫療行業運營成本高。
進入到移動醫療行業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累醫院、醫生資源,同樣需要漫長的時間培養用戶,因此在現在看到的做得比較有聲勢的移動醫療公司大多都已經運營了很多年,只是近年來隨著移動醫療本身成為熱潮,大筆資本砸向這個領域,因此才慢慢的浮出水面。
其實行業里可以看到很多已市、省級為單位運營得還不錯的醫療類網站或者app,這一部分的產品大多因為政策資源(為某級衛計委研發醫療信息化系統)有得天獨厚的市場優勢,然而拓展出這個範圍卻捉襟見肘比較難做大。
2.HIS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
其實可以看到,其他行業的大平台大多是有統一介面,直接對接行業內B端用戶的信息化系統,或者是重新研發一套統一介面,向B端用戶做推廣接入。但醫療行業在這個領域很難,每家醫院的HIS水平參差不齊、需求不一,很難有大平台能統一介入。
3.市場需求大但缺乏統一點。
我國的醫療整體上一直都出於供遠遠小於求的狀態,任何層面上的移動醫療做的都是優化配置,但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整個市場處於「找不到合適醫療資源」但又「急迫地需要最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點上。從這個層面上,醫療市場遠比諸如打車市場要複雜的多,打車市場總不會指望在茫茫人海中還得打到乾淨得體司機帥氣有禮貌的寶馬並且沿路都不塞車這種不符合常理的需求吧。但醫療市場卻不,最小的即使不用上醫院都能看好的病都會有大批病人想要掛到大名醫的號。
最後,我也依然認為移動醫療行業雖然困難重重,但隨著醫改以及市場的不斷培養,這個行業也一定會有巨頭出現的。
醫療器械行業摸打滾爬了七八年,以經驗來看,國內早晚會有一家市值近萬億的醫療公司,但不一定是互聯網醫療公司。整個國內的醫療產業,包括藥品,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總規模達到幾萬億,隨著行業的改革,這家公司早晚出現,這個不用質疑。但是,這個點過程會很慢,不樂觀的說,十年內不會出現。
借著這個話題,談一下醫療行業的現狀,再看看互聯網醫療公司的市場機會在哪裡。
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醫療健康是個閉環生態圈。注意,我開始談健康了。醫療健康閉環包括健康生活(疾病預防)、挂號就診、疾病排查、院內治療、院後康復、健康生活。這就是我理解的醫療健康閉環。根據這個閉環,我來說一下互聯網醫療不該碰哪些。第一不該碰的是院內治療,為什麼,正常人想一想就知道了。第二個不該碰的是疾病排查。關於第二個,不是說一定不能碰,關鍵是你得想好一下幾個方面:你得網羅一票全科醫生,你需要有疾病排查的場所,這個場所可以是醫院也可以是社康醫院,同時可以是網路醫院(2014年的時候,已經開始了網路醫院試點,第一家網路醫院的牌照已經發給了廣東省第三人民醫院,根據這個網路醫院的牌照組建的公司,半年的估值已經達到了6個億,第二年的估值大概在60億左右)。在做疾病排查這個環節的時候,要有很強的醫學背景,你要打通醫院、衛生部等各種關係。你會面對診斷錯誤,鬧出人命,你可能需要面對各種醫鬧等問題。互聯網從業人員轉到醫療行業,進行互聯網醫療這一圈來從事疾病排查這一塊業務,我看有點玄。剩下的健康生活,挂號就診,院後康復就是互聯網醫療公司的機會。這些業務,風險性小,專業要求性低,適合從互聯網公司來改造。但是,目前很多公司扎堆在輕問診,我個人覺得是走錯了。一個是病人不相信只通過聊天來獲得治療手段,二是優質的醫生太忙,沒時間進行線上問診。
從上面這個閉環來說,現在的葯企,醫院,體檢中心,社康醫院,醫療器械公司重點放在了院內治療、疾病排查這一塊。然後輻射到院後康復還有挂號收費。但是挂號以及院後康復做的並不好。互聯網醫療公司的機會就在於健康生活,挂號收費,院後康復。
對於互聯網醫療來說,很多公司沒有做好定位,創業的口號就是顛覆醫療。空有口號,卻沒有發現最本質的問題。所以很多公司都是在燒風投的錢,錢燒完了就該結束了。我個人的觀點是,這一波互聯網醫療公司也好,移動醫療公司也好,至少要死9成。
從個人觀點來說,最容易做好的就是健康生活。所有人都有健康生活的需求,這樣的數據量就是十幾億的級別,滿足互聯網要求的大用戶。並給用戶提供免費的基礎服務,增值服務收費。但是這個最基本的一點,很多公司都沒有做好。很多服務只是告訴你心率多少,走步多少,消耗多少熱量。這些數據對於日常人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卵用。舉一個例子,有個以前同事現在從業去做睡眠產品,每天監測你睡眠多長時間,潛睡、深睡、睡眠呼吸數據。然後得到這些數據後,並沒有做二次處理,這些數據對我這個不懂睡眠的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我該失眠的時候還是失眠,我上班該打瞌睡的時候還是打瞌睡。如果該產品能做到如下,我個人覺得產品更有生命力。每天早上起來,該產品能根據我的睡眠質量,提供一份合適的早餐清單,讓我至少上午能精力充沛的工作。中午得時候能推送一個消息建議我午休,甚至在我中午午休的時候睡不著,能引導我進入深層次睡眠。晚上得時候能推送建議我提早睡眠,在失眠的時候能放催眠曲,或者刺激睡眠的某些手段。
挂號收費這一塊,目前很多公司都在做。這算是很多互聯網醫療公司走對的地方。這個需要時間,需要和醫院去談。醫院是非常頑固守舊的機構,很多醫院不差錢。在推廣挂號收費這項業務的時候,要把醫院和互聯網公司結成利益共同體,這項業務才能推廣順利。
最後一點是,院後康復。院後康復又可以分成慢性病管理、飲食、運動等各個方面的細分領域。慢性病管理的最根本是提供數據給醫生,醫生根據病情開處方葯,如血糖和高血壓。其他的飲料,運動因為不是很了解,所以暫時不說明,待和從事康復學的同學了解後再來補充。
總體來說,醫療這個行業門檻高,各方利益糾纏在一起,並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行業,這個需要時間。想想看,一個打車軟體,政府就經常找uber、滴滴的麻煩,更何況是醫療呢。但是,我相信我從事的行業會迎來行業變革的,現在努力活著的公司,就是以後上市的大公司。
這只是時間問題,現在的互聯網醫療公司誰能解決用戶,醫生,醫院痛點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巨頭。現在比較看好預約挂號和診中服務的公司,預約挂號他們能把握入口,診中服務能掌握醫院資源和用戶深層數據。
為什麼沒有醫療互聯網app?
為什麼沒有石油互聯網app?
為什麼沒有煙草互聯網app?
為什麼沒有政黨互聯網app?
醫療互聯網這個行業才剛開始,為什麼現在就要有上市公司?
開放VS封閉,兩個不同的模式,想上市還得慢慢來……
醫院的門門道道太多,互聯網需要公開和分享。
個人覺得 醫療領域是一個壁壘很深很高的領域。感覺一直是針插不進,水波不進的領域。
可是看病難,看病貴是全民的痛點又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我相信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思維滲透和醫療改革不斷推進。 會有顛覆者出現。
悶聲發大財,低調賺大錢
一是,百姓對於互聯網醫療的不信任,因為這是人命關天的事兒,還是到醫院找大夫比較放心,這可不是上淘寶買東西這麼簡單。
二是,政府不放開
他們是屬於裝逼形嘍
兩年前的問題 一個朋友的朋友圈 發現這個問題不是很正確(兩年前),阿里醫療在香港上市,是屬於網際網路服務。美國也有不少網際網路醫療服務上市公司。是否上市和這個行業的發展前途沒有必然關係。 不如探討一下網際網路可以讓醫療服務發展帶來什麼影響!
埋頭幹活,等機會。。。
樓上的各位說了很多,但我私以為都沒有說到點子上。移動醫療的公司為什麼有的走到D,E,F輪什麼的了還不上市,甚至明明有人已經多融了一輪資還選擇隱瞞不公布。其行為的本質在於各個移動醫療公司在還沒有找到一條清晰明確的盈利路線之前選擇上市會背負太多的壓力。所以現在很多公司選擇不上市或是融資以後密而不公布,其實都是為了卸下壓力,悶聲發大財。等到整個行業已經成熟以後再選擇上市。這應該是最穩妥的方式了。
以上
互聯網+醫療的風基本是14年刮起來的,溫飽都還沒解決,怎麼上市?
就說我知道的倆。萬達信息早就在香港上市了,然後衛寧剛上市的時候股價都天上去了。說沒有上市的是不知道醫療互聯網有哪些公司吧。
醫療行業門檻與壁壘高深,能夠成規模的醫療的公司並不多
醫療行業存在灰色地帶,企業若想上市需要合理規避
現有的醫療上市公司大多是生產藥品或者醫療器械,產品使用對象(個人)多需要通過醫院這一單一途徑進行醫療診斷或者開具藥物,因此醫療企業的直接銷售對象多為經銷商,很少面對他們的終端客戶(醫院) ,畢竟為了規避終灰色地帶,所以很難通過互聯網方式直接服務於個人
當然從理論上來說醫院本身是能充分獲取個人的醫療信息的,醫院作為診斷的終端,能和互聯網相結合也是很有前景的
--------------------------------------------------------------------------------------------
雖然現在沒有互聯網醫療類的上市公司,但是服務於個人的體外診斷醫療器械很有前景(國內對此可能剛剛起步,國外不清楚)
不過這類企業存在一些難點,大數據時代通過收集大量的個人診斷數據進行分析是不是有倫理或者法律風險?(畢竟你和醫院還是有點區別的)
不用著急,相信這幾年這類互聯網醫療企業就會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的,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暢想一下,也許個人的體外診斷醫療器械的極致就是它互聯網基於海量用戶,提供統一標準解決方案,用戶量足夠大,邊際成本為0。
看病的話,是無法提供統一方案的。現在宣揚的精準化醫療,更是個性化解決方案。上升到基因層面,靶向治療,哪裡來一副葯治百病啊。
看不懂了~看大佬們如何折騰。
金仕達衛寧和創業軟體不是上市了么?
銀行業有互聯網化成功的例子?
推薦閱讀:
※獨立博客的域名空間你推薦哪些?
※大眾點評是如何實現在線預定功能的?商家體驗如何?
※美團外賣是否已經戰勝餓了么?
※從業十年月收入未滿10萬的個人站長應該如何突破?是否應該改行?
※金融業IT員工,在總行做軟體開發,職業發展道路真的很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