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侵蘇聯的軍事行動中,希特勒犯了哪些戰略錯誤?

比如,希特勒是不是不應該圍困列寧格勒(被拖住了大量兵力導致後來的庫爾斯克會戰騰不出手來)?是不是應該直取莫斯科而不是南下奪取糧倉烏克蘭,求高質量答案。:-P


簡答一下,既然入侵蘇聯已成事實,討論該不該入侵蘇聯就有抬杠的意思。單輪軍事戰略失誤,就從入侵蘇聯開始年1941開始說。首先應該認識到,小鬍子有一個特點,賭之前傾其血本,賭起來卻謹小慎微。巴巴羅薩計劃北中南三路,進抵阿爾汗格爾斯克到阿斯特拉罕一線。北路小鬍子問題不大,問題出在leeb害怕傷亡推遲進軍上。導致失去了閃擊列寧格勒,和芬蘭軍隊建立聯繫的機會。曼納海姆缺乏進取心不是鬍子的問題。後來戰線穩定後強攻列寧格勒已經不再明智,巷戰會把德軍士官素質以及諸兵種合成的優勢抵消,反而放大士兵素質不足的劣勢。實際上,leeb放棄閃擊後北線進抵aa線的可能就基本沒有了。圍困反而是最好的策略。
南路缺乏裝甲力量推進不如中路,並且烏克蘭地區糧倉加工業基地,蘇軍屯兵眾多。
中路明斯克附近地形複雜沼澤眾多卻反而推進的最為給力,畢竟擁有最強大的裝甲力量。進抵斯磨楞斯克附近後,擁有閃擊莫斯科的條件。這裡小鬍子讓古不在南下烏克蘭去圍殲基輔守軍。這個到現在都扔有爭論。是冒著側翼暴露的風險強行進軍莫斯科。還是說大放血蘇軍再另行突擊。小鬍子選擇了後者。這也可能和情報部門嚴重低估蘇聯軍事潛力有關。小鬍子的情報部門沒有料到蘇軍對人力損失的驚人忍耐程度。
前面已經說了鬍子賭起來反而謹小慎微。原因和題目無關不談了。反正他選擇了干基輔。時間上就讓閃擊莫斯科變得不再可能。等到收拾完基輔。泥濘和冬天即將接踵而至。雖然莫斯科攻勢的開始階段,德軍在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地區。殲滅的蘇軍人數,甚至要大於基輔口袋中的蘇軍。但是德軍已經沒有能力,氣候條件也不允許,繞過蘇軍防禦地帶,閃擊莫斯科。幾百公里的戰略穿插合圍,變成幾十公里,最後甚至幾公里的戰術合圍,系天氣,戰線過度延展,蘇軍驚人的補充動員能力所致。最後西伯利亞援軍一來,蘇軍成功地打擊了延展到極致的德軍。此時小鬍子不顧將軍反對,發布絕不後退一步的命令。卻收到了神奇的效果,這一次他賭對了。不談這一次的成功造成了多麼大的負面影響,單就事論事。鬍子在冬季防禦上選取的戰略是正確的。

綜上,1941年鬍子最值得詬病的戰略,也許就是讓古不在南下了。並且是對是錯,現在也難以定論。至於將領用人還是喜歡老將,總參謀部相互摯肘,導致預測失誤。北集團軍群方向上保守等問題,蓋德三體制奇葩,用人失誤所致。不在戰略之類

看情況更1942


希特勒入侵蘇聯最大的錯誤就是採取了錯誤的民族政策,蘇聯當時經歷了大清洗,根本不是鐵板一塊,各加盟共和國各有各的不滿和想法,德甲入侵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時還受到了一些百姓的熱烈歡迎,希特勒沒有抓住時機改變民族政策,分裂蘇聯民族是當時最大的失敗,試想一下,如果烏克蘭百姓從心裡支持希特勒,可以為前線提供多少資源,那麼步步為營,拿下整個蘇聯就很有可能了。上兵攻心,希特勒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或許真能統一世界。


整個歐洲對慫俄羅斯,有兩次,結果都是慘敗

那兩次,英國都脫歐了

現在,好像又來了


大概入侵蘇聯 就是他最大的錯誤吧。。。。


呃。。忘穿秋褲?


感覺元首入侵蘇聯本身就是個比較大的錯誤,但這個錯誤他不能不去犯。
戰爭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但元首同志什麼事情都用戰爭的方式去解決。既然德意志戰爭機器開動了,源源不斷的石油資源是必須的。入侵蘇聯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石油,沒有石油希特勒的戰爭機器無法運轉。從其他地區勘探出大油田加上油田的建設,遠遠滿足不了希特勒歐洲戰場的需求。而且元首同志還lian輕,性子比較急,等不起開發新油田。加上他嚴重低估了蘇聯國土的廣袤程度,戰線拉的太長。蘇德戰爭,德國是活活被蘇聯人耗死的。


這個題目太大了...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回答題主的兩個問題.
"希特勒是不是不應該圍困列寧格勒(被拖住了大量兵力導致後來的庫爾斯克會戰騰不出手來?"
--本質上庫戰是德軍用坦克來攻堅.北線:第41,46,47三個裝甲軍加兩個預備裝甲師突破蘇第70和13集團軍加2坦集. 南線:48和SS2裝甲軍突破蘇第1,近衛6集團軍. 和3裝與11軍突破近衛第7集團軍.北線是5萬對蘇24.7萬+4928門火炮迫擊炮.南線8萬對蘇19.6+3674.
雖然德軍依舊打出了牛逼的交換比(進攻階段)但是毛子手裡牌太多,比如南線被突破之後,毛子立馬補上了近衛5,第69和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德立刻優勢全無.
單單著眼庫戰.德軍實力不足,進攻意圖太明顯,對毛子實力估計不夠,新銳裝備不成熟(費迪南等)都是原因,如果按曼帥說的,把中央集團軍分兵給他,春天就開打,個人認為是有機會的.

是不是應該直取莫斯科而不是南下奪取糧倉烏克蘭
---8月分兵從幾十年前就開始吵...吵到現在.個人觀點現在是贊同南下.
打完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後德的補給就已經很吃力.到斯莫棱斯克戰役時候補給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即便不分兵,能不能拿下莫斯科都是問題,更別提放著西南方面軍威脅著側翼了.

回到樓主的問題.
1.二戰是總體戰,拼的是一個國家的方方面面.德國力不足,毛子身後還有美妖不停補血.
2.入侵蘇聯的計劃戰略意圖模糊,究竟是打垮蘇維埃政權?消滅蘇軍?佔領重要經濟產區?巴巴羅莎就是希特勒與軍隊相妥協的產物.
3.政治與軍事相悖,上面很多人也說到.蘇聯不是鐵板,但希特勒的民族政策迫使反對蘇聯的人與蘇聯又站到了一起.
4.對蘇聯整體實力的錯誤估計,這個也不能全怪希特勒.毛子在蘇芬戰爭中的表現實在是太糟糕了.


希特勒對蘇發動閃電戰卻去進攻斯大林格勒這事本就自相矛盾。發動閃電戰是因為德國的資源不及蘇聯,如果蘇聯充分動員其國力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取勝,所以才採用了速戰速決的戰術,避免同蘇聯陷入相持苦戰。
但若如此的話就應該全力攻取莫斯科,反客為主消滅蘇軍主力。而不應該在偏遠的斯大林格勒浪費兵力。
斯大林格勒作為蘇聯的南方經濟樞紐,佔領它有利於控制周邊的煤炭、石油和糧食等資源。問題是即使取勝,蘇聯人撤退之前必然會對礦井和油田的機器設備進行破壞,恢復生產必然是個極為漫長的過程。如果閃電戰順利的話,等到兩三年後恢復生產的時候蘇聯應該早就投降了。而如果戰爭不順利陷入德國最恐懼的長期消耗戰的話,那德國的戰爭前景就已經不樂觀,取勝的機會也就微乎其微。
所以希特勒鼓吹的什麼決定戰爭的經濟因素壓根即是扯淡。德軍就應該首先心無旁騖的消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只要蘇軍沒了,蘇聯的資源自然就都是德國的。反之,如果不能迅速消滅蘇軍主力,那麼就應該爭取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同蘇聯人締結對德國有利的和約,儘快脫離這場無望的戰爭。而不應將德國有限的資源消耗殆盡。


希特勒在進攻蘇聯有太多致命性的戰略錯誤。
首先為協同義大利入侵希臘,拖延巴巴羅薩計劃時間。
42年的時候分散兵力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
拒絕第6軍從斯大林格勒突圍的請求。不只是斯大林格勒,縱觀整場戰爭,希特勒有太多次無視自己的精銳部隊的死活,以士氣為名讓他們做出無意義的犧牲。控制戰略要點是勝利的一方面,消滅敵有生力量又是很重要的一點,尤其是那些經驗豐富的士兵和NCOs。後期Bagration行動中德軍之所以被整編製的殲滅,很多原因就是希特勒拒絕他們突圍撤退。以vitebsk為例,希特勒禁止軍隊在被包圍前撤退,導致3rd Panzer Army大部損失殆盡,協同的4th Luftwaffe Field Division也被完全殲滅。
庫爾斯克戰役,因為希特勒的拖延,蘇軍做好大量的戰前準備。如果說斯大林格勒是阻止了德軍的前進,那庫爾斯克就是德國的覆滅了。
希特勒對種族問題的處理也是一大錯誤,大量波羅的海國家和烏克蘭的反共主義者都願意加入德軍,並且視德軍為解放者。但希特勒眼中劣等民族的士兵無法與德軍相提並論,可事實證明,這些志願兵戰鬥意志和戰鬥力相當高,因為蘇軍不會俘虜任何志願兵。
希特勒輕信黨衛軍指揮而非國防軍,國防軍將領多來源於普魯士軍人世家,這些人可是在歐洲戰場叱吒一千多年,有人曾說過,Prussia is not a country with an army, but an army with a country,但希特勒寧可相信黨衛軍也不聽從他們的建議。
不只是在蘇聯,其他戰場也一樣,二戰中德軍若交給國防軍指揮,德國若能提早全國總動員(43年才進入戰時經濟),大規模動員婦女進入工廠,戰爭結果真的未必。有些歐美歷史學家的觀點就是,不是盟軍贏了這場戰爭,而是希特勒輸掉這場戰爭


很多人說入侵蘇聯是一個錯誤,我不這麼認為。
德國和蘇聯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不可避免,41年趁著德國處於巔峰,蘇聯正虛弱的時機,進行戰爭是聰明的選擇。
事實上,初期巨大的戰果正說明了開戰時機的正確,那麼德國的錯誤是什麼呢。
德國的錯誤和日本的錯誤一樣,就是面對有廣大縱深的國家,妄圖畢其功於一役。以德國的力量,一戰滅亡蘇聯是不可能的,即使僥倖成功了,也會極大的稀釋力量,給於其他國家機會。
戰爭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這一點,平時誰都知道,但是持續的勝利很快就會沖昏人的頭腦,變成為戰爭而戰爭了。
俾斯麥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能在合適的時間,停止戰爭,用戰果爭取最大的利益。
所以說,入侵蘇聯沒有錯,錯就錯在,沒有在正確的時間,通過政治手段,拿到果實。


戰略錯誤就是放日本出去引怪。
LEEROY JEEEEEEENKIIIIIIIIIIIIIIINS!


1941的德國軍隊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巔峰——經驗豐富的軍官,訓練嚴格並參加過戰爭的士兵,精良的裝備,高昂的士氣。相對的蘇聯仍未從大清洗中恢復,此時進攻蘇聯可以說是最好的時機了。而且德國要實現其夢想就必須征服蘇聯,所以1941年入侵蘇聯是非常正確的戰略。巴巴羅薩計劃本身也是個很不錯的計劃,但德國沒有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況且蘇聯還得到了大批美援物資),當其關鍵時刻戰術失敗時,再好的戰略也變成了錯誤的戰略——一如太平洋戰爭的日軍,前期所向披靡勢不可擋,但一旦變成拉鋸戰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戰略,只有成功的和失敗的戰略


沒有好好總結學習前人拿破崙大帝失敗的經驗。


直接重點↓↓↓
德軍總參謀部門口掛牌:元首與狗不得入內
—————————————————————————
古德里安:我喊他先打莫斯科他不聽我咋辦,據說他看見「斯大林格勒」的「斯大林」三字他就春心蕩漾
曼施坦因:他說他沒上過一天軍校但是拿下了整個歐洲,所以我把東線指揮權交給他了,看他能嘚瑟到什麼程度【各位可以去搜一下「彈性防禦」,如果曼施坦因不下台,蘇軍傷亡記錄還可能成倍增大】
……
—————————————————————————
不說了,恭喜元首榮獲「總參攪屎棍」稱號
(貌似他唯一一次干擾總參計劃並且成功就是批准了總參里僅有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認同的鐮刀計劃的實施)


很多人說入侵蘇聯是一個錯誤,我不這麼認為。
其實小鬍子一開始的著眼的就是世界霸主,英國牆頭草,早已是嘴上的世界霸主,更本不足為慮。美國和蘇聯才是小鬍子的眼中釘,肉中刺。美國遠在大洋彼岸,八竿子都打不到,況且德國的海軍carrier都沒一艘。在抉擇進攻蘇聯還是美國(山本大賭傷腎)中,小鬍子也採用了中國的合眾連橫,遠郊近攻,德國和蘇聯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不可避免,41年趁著德國處於巔峰,蘇聯正虛弱的時機,進行戰爭是聰明的選擇。


我覺得巴巴羅薩計劃一開始的制定就有問題,計劃的大方向是對蘇聯三個目標同時進攻,北線是經濟目標列寧格勒,中線是政治目標首都莫斯科,南線是位於烏克蘭的工業重心基輔。看起來毫無疑問的方案卻犯了軍事上的大忌,兵力分散。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是軍事上的鐵則。侵略者往往會犯這種錯誤。蘇聯土地廣袤,人煙稀少,以往的入侵者都以失敗告終,我想這個希特勒不會不知道。
個人認為哈以中線為主,閃電戰快速進攻,機械化部隊迅速跟上,北線南線配合中線,迅速拿下莫斯科,這個計劃就已經成功了。守住打下來的土地並不容易,蘇聯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會焚毀自己的土地也不會交給侵略者,不會留下任何東西。
PS:在巴巴羅薩計劃中期遇到問題時,希特勒的拆東牆補西牆戰略同樣也帶來了隱患。
寫的不是太好,但是希望我的答案能夠幫到你哈,如果大家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交流哦


歷史沒有假設,但是樓主非要假設,那我只有以我的理解回答你了。
1、進攻蘇聯本來就是一個錯誤。西線沒有結束的時候就不應該打蘇聯,接連的勝利加上他藝術家風格的意識形態,再加上愛玩玄學,再加上蘇芬戰爭蘇聯孱弱的戰鬥力以及斯大林在軍隊的大清洗,讓他忘記了一戰兩線作戰和拿破崙的教訓
2、德軍的得意戰術是閃電戰,戰術理論是打不過戰略的,閃電無法擊破幅員遼闊,人力資源豐富的蘇聯。德軍的機械化部隊雖然很牛,但是蘇聯用空間和人力換取了時間,所以打哪裡,拖哪裡的時間都是無濟於事的,犯了兵家大忌,死不足惜。中國尚且用空間換取了與日本周旋的時間,何況是蘇聯。人力、資源、時間都不會在德國這邊,所以不可能勝,打哪裡都不行,就算打下莫斯科也白搭。
3、蘇軍雖然一開始不行,但蘇軍的武器裝備並不太差,T34坦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斜面裝甲設計,通用性零件,拖拉機底盤,易大批量生產,簡單靈活粗暴。而德國人精益求精的重型戰車盲目加厚裝甲和炮管口徑損失機動性與通用性,對資源本來就不是有優勢的德軍而言更是痛心。
4、蘇聯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冬天。
綜上所述,打蘇聯就是一個可怕錯誤的開始,後期你的假設,其實在這個大前提下,怎麼打都沒用。要想德軍勝利,其實吞併法國後應該停手,屯兵養田,回復經濟,科技,生產,拖個幾年,將V2火箭與核武器研究做好,幹掉英國,解決西線,再聯合日本(前提是日本沒有去打美國)夾擊蘇聯,統一歐亞大陸,再幹掉日本和義大利,非洲。形成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澳洲大陸三分天下。之後就不好斷言了,這個成果已經是史無前例了……


三路進攻分散有限兵力,過於執著的陷入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兩場巷戰。


我覺得小鬍子戰略有問題。動手收拾波蘭之前應該先不斷在蘇聯加盟國里挑事,然後等著蘇聯來打,那樣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全就是另一個樣子了。。。


忘了帶棉褲。


推薦閱讀:

為什麼許多歷史愛好者喜歡把斯大林和希特勒放在一起相提並論呢?
希特勒的演讲好在哪里?
為什麼希特勒是獨夫民賊,而同樣奴役他國的成吉思汗卻是一代天驕?
如果斯大林和希特勒靠個人格鬥能力單挑分勝負,會是怎樣的場景?
「Heil Hitler」是什麼意思?如何翻譯?

TAG: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德國 | 蘇德戰爭 | 蘇聯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