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做一個類似星巴克的新概念中國茶館會不會有前途?
不是廣告 也不是專業人士 只是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了家鄉的一家連鎖奶茶店
叫做宜北町
而這個城市是國內三線城市 貴陽
而這裡在還沒有星巴克的時候就有了宜北町
這個店在本土以前就如星巴克 而當有了星巴克之後發現就沒有比較的必要
因為它已經戰領了貴陽
在貴陽就有十個店左右 走幾步CBD商場 街上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早於星巴克這個店就已經植入了本地人的生活中 而星巴克來了以後也依然沒有動搖 星巴克一開始登陸這個城市的時候出現了短暫的爆滿而為什麼大家應該也都懂 不過它的生意依然沒有受到影響而且我認為很多時候它的客人還要多一點 而星巴克就在它的旁邊
而它成功的原因作為一個顧客來說我認為它的體驗一點也不比星巴克差
它每一間都是小而精的店面 燈光稍暖 沒有開到大街上那種流水式的小鋪
每個店裝修也是同一風格而又稍有不同的 沙發 椅子 擺設都是具有小資情調的也就是 有逼格
與星巴克一樣也是具有一體化的設計 會員卡 自己家的紙杯 等等 員工也是經過培訓的個人感覺應該也是大學生起的吧 反正每個人都是制服 每個人的態度也都很好和親切 不管有多忙這裡的人員不會出現疏漏 起碼在我去的時間從來沒有 而去星巴克也會有忙到遇到有一點違和感的時候吧 而我說的親切感不是指著杯子問你確定是大杯還是中杯的那種 而是讓你感到舒服的那種
每一個員工都是年輕人 我也遇到過好漂亮的收銀員工 —(嗯)
而且聽得懂英文我說這點是因為我記得以前在一家店的時候一個外國女士 用英文點完餐以後放到桌子上員工把裝吸管的紙和盤子收走只留下飲料 而我記得更清楚的是那個女士喝完以後將空杯子丟進放紙杯的垃圾箱然後離開(感覺就像自帶BGM一樣*)員工不會給你BB讓你辦會員卡 只是放在檯子上你可以看到且醒目的位置 當然很好看
這家店的飲料有咖啡 茶類 類似星冰樂之類的冷飲 也會不斷出新品 然後有特色的小丸子!!! (我們會單獨要一份然後拿小勺當甜品吃不過一般是加在飲料里的)
當然那些類似說我們茶葉是什麼什麼特色百度的廢話我也不貼了
這裡咖啡種類比較少5,6種樣子 整家店品種也是幾塊牌子放完那種
我也不說它家飲料有多麼多麼多麼好喝不過他家的咖啡和星巴克味道也差不多 雖然只有摩卡 黑咖啡幾種比較簡單的 (雖然我喜歡喝咖啡但現在回去了依然會下意識跑到它家買咖啡而不是星巴克 所以也不會說那些亂七八糟隱藏菜單的東西 我也不想跟你說咖啡豆原料是什麼什麼哥倫比亞的屁話 因為咖啡就是咖啡 在店裡面和星巴克也就一個味兒)
店裡音樂以輕音樂與英文歌為主(應該)反正不會聽到讓人炸的歌
他家的飲品是自己的 當然 比起路邊攤也是具有一個店面和品牌的味道 他家好喝 但是也就是飲料
和喝普通飲料時間差不多 可以快也可以喝一個小時 有自己的特色 也不會說好喝到天上去 價格也是20+左右不是很便宜也不是很貴
發展從2000年開始 現在貴陽市很多
在成都和重慶有分店
希望它和西西弗書店一樣走得更遠
我們以前就喜歡在這裡聊天扯淡等人寫作業蹭WIFI虛度時光
現在也一樣
不過它在我記憶裡面就是打了高光一樣 讀了大學在聊天念家的時候也會吼 我想huo宜北町!!!
因為它就是貴陽人的記憶
比起諸如貢茶假店遍地它的店依然很少 但依然希望它早日開到冰城來= =
現在回去喝到的第一杯宜北町就是感覺好喝到天上去
BY THE WAY 它家超過20元 可以點外賣 但必須在10min內可以送到的地方 因為要新鮮
============================================
我覺得它成功的原因
在於它有著不亞於星巴克的任何一處體驗
而且在星巴克之前它就已經佔領了我們的記憶
(因為懶 改天上圖)
其實開啥不重要,你看同樣是咖啡館,COSTA火了嗎?賣什麼只是個幌子,你賣小吃都行呢。
那麼為什麼只有星巴克火了?他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星巴克的核心競爭力是「第三空間」。這不是舒爾茨提出的口號嗎?宣傳語而已你還當真了?別笑,真的是「第三空間」。看清楚,是『空間』,是沒有服務員打擾,沒人送菜單端飲料,有沙發有wifi有空調的『空間』。
來回憶一下你剛開始去星巴克的經歷吧:
今天下定決心奢侈一次帶妹子走進這家『高大上』的咖啡館,要好好享受一下。
嗯,action。
坐下準備點單,哎卧槽,怎麼沒有服務員拿菜單?什麼,要自己去吧台點?
點完了強裝淡定的坐下來。
「先生您的卡布奇諾好了到吧台取一下謝謝」。
這麼高端的地方連服務員都沒有還要自己去取?!
坐下開始跟妹子聊天,不時用餘光看看周圍。
那倆人啥都沒點怎麼也坐在那聊天,臉皮真厚!
卧槽那個人要了杯免費白開水也在蹭網。
哎不對,好像服務員在吧台忙的死去活來的,她怎麼知道我點沒點東西?帶著疑惑離開…
再次路過星巴克:
感覺星巴克裝修的好高大上,上次帶妹子來沒仔細看,想再進去好好看看。
哎!怎麼那邊還有一個門。
嗯,我就假裝路過,從這個門進去那個門出,真聰明。
於是再入星巴克,路過商品牆:
發現一個杯子好像也不貴,買一個吧…
杯子都買了,再喝杯咖啡吧,好像還有杯折…
星粉+1達成。。
所以去過了星巴克之後,遇到以下情形你第一個會想到哪裡?
1.逛街累了需要找個地方休息。
2.跟朋友約見面等人。
3.跟朋友找個地方坐下來聊聊天。
4.朋友圈好久沒發照片了
5.不想一個人呆在家,需要找個地方坐一下看書、工作。
6.非正式的商務會談。
7.找個地方充電,臨時有事找wifi。
8.找在星巴克認識的夥伴聊天。
…
你真是為了喝那杯三四十塊的糖水的嗎?
那麼星巴克怎麼就讓你產生了這種衝動?
1.便利
(1)地點便利:幾乎所有的星巴克都開在商場、寫字樓的一層。
(2)菜單簡單:基礎飲品只有不到30款,除了一個特例(芒果西番蓮果茶星冰樂),每款的名字控制在7個字以內。而且是沒喝過咖啡的人也能叫上名字的,比如拿鐵、卡布奇諾。食品更是沒菜單,直接看著糕點櫃點。
有心的人不妨去對比一下某動物咖啡館,菜單帶來的壓抑感和陌生感撲面而來。
或是某大西洋咖啡,名字稀奇古怪還有二鍋頭?
你當是做閱讀理解,誰有工夫琢磨你那是啥玩意?
(3)統一:點單流程、用語、價格全部統一。
至少全國的星巴克。點單流程統一,有一套特殊的「專門術語」,無論機場還是商圈全國同價。
是為了降低學習成本。
當你去一個陌生地方,你可以對進入星巴克後的一切流程和得到的服務、飲料抱有固定期望。
所以星巴克是一個讓你有歸屬感的消費場所。
2.無壓力
(1)沒有服務員,沒有菜單,去吧台點單,wifi沒密碼。
(聽朋友說美國的星巴克wifi有密碼,廁所也要輸密碼,必須消費,求證真偽。)
(2)不送餐:你以為星巴克配不起一個端飲料的夥伴?
夥伴很閑的時候也不會給你送。
這是星巴克最核心的競爭力:把除了吧台以外的所有空間讓給顧客。
星巴克的內部標準是絕對不能打擾顧客。
所以是真正的空間、心理上的空間而不僅是物理上的:
除了收拾垃圾夥伴不出吧台,有很多座位是通過裝修刻意避開吧台視線的。
不少店的商品牆都在吧台視線之外,業績和夥伴工資沒關係。
燈光晦暗、吧台繁忙。
你點不點單、點了多錢的東西夥伴看不著也懶得管。
一開始說到幾乎所有的星巴克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出入口。你可以不消費而很自然的把星巴克當普通商場的走廊從中穿梭,所以可以只坐下等人而不點單,甚至要杯白開水。
而且不需要臉皮多厚,星巴克自己的夥伴都不知道坐在那裡充電蹭網的客人點沒點單,還是點了喝完了?他們沒有精力和時間閑著蛋疼去知道的,因為服務完全終止於你拿走自己的飲料那一刻。
相比於門口站著門迎,服務生目光如炬,像監視器一樣做固定周期轉動,隨時準備衝過來為你做點什麼的咖啡館你願意去哪個?
這樣造成的效果就是:在寸土寸金的商場,有一些裝修考究的『休息區』。有舒服的沙發,有辦公討論的大桌子。有空調有Wi-Fi有充電插孔,光線舒服還有爵士樂,旁邊剛好有一個賣糖水飲料的小販。那麼,順便去買杯糖水是不是很自然的事呢。
(3)公共座位:
星巴克里的座位基本上都是『公共座位』,不存在傳統餐館裡一客一桌那種設計。
長條桌、長排沙發都是可以坐N人的。
雙人的小桌子都擺放得很密集。
四人的沙發組,空間也寬到已經有人坐下時你坐在他旁邊不會感到尷尬。
所以有人抱怨星巴克私密性太差。
其實設計時怎麼可能不考慮正常說話的音量多大,周圍的人能不能聽到?
來咖啡館就不是圖清靜的。清靜的咖啡館都倒閉了。
這個設計、這個距離就是讓你一定可以聽到旁邊人的聊天內容
一方面你裝的逼有觀眾,
另一方面搭訕不突兀。
3.安全
星巴克對質量的要求是我見過最高的。
所有物料、食品、杯子都有效期。過了效期一律報廢。
賣不完的糕點晚上直接進垃圾桶,有監控。
定期有第三方QA檢查。
為什麼星巴克這麼厲害?能考慮到這麼多細節?
其實很可能只是歪打正著。這一套並不是為中國專門設計,而是全世界都是如此。
星巴克在歐洲、澳洲發展並不順利,甚至可謂失敗。
唯獨在日本、韓國、中國這樣的集體主義東亞國家獲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
這些國家太缺少一個不受消費歧視、不被服務員打擾的真正的『第三空間』了。
最後,消費,從來都不是理性的。
顧客細微的心理感受決定了消費選擇。
不是拉個模型算一下市場回報率。
咖啡品質、茶的需求量都不是主要矛盾。
你能營造這些東西,滿足上述需求。只要不賣白開水,都不會差。
去賣真正的茶?
君不見多少精品咖啡館強行裝逼、慘淡收場。
認真你就輸了。。。
~~~~~~~~~~~~~~~~~~~~~~~~~~~~~~~~~~~~~~~~~~~~~~~~~~~~~~~~~~~~~~~~~~~~~~~
9.30補充:說Costa不火是有根據的:
目前星巴克中國超過1700家,Costa是206家。或者,看這個:
回復一些知友的評論:Costa也是這個模式它為什麼沒火起來?
答:costa不是這個模式。軟體硬體是配合的,注意星巴克所有的店都開有兩個方向以上的出入口,吧台不正對著出入口,這是星巴克的點睛之筆。
星享卡關聯是划算還是陷阱?
此外,在我的某一個回答後有巨型彩蛋,有關於星巴克你想了解的一切,快去找找吧。
當然有可能火,事實上現在就有不少做的不錯的新式茶館
但要做到星巴克那樣,難度還是大的。核心的一點原因是,茶和咖啡的差別是很大的
1. 口味:茶葉本身的品質要比後續的沖泡重要的多,這個權重比例要比咖啡高。
2. 流程:咖啡店的咖啡比較容易標準化,比如星巴克就是通過標準化的咖啡豆,標準化的咖啡機和一系列標準化流程,星巴克並沒有咖啡師。但茶館做不到,拿到大量的標準化的茶是不可能的,至於泡茶流程,對於普通用戶,是可以標準化的,就是依賴服務員倒進開水那種,對於這種研發機器完全沒有必要:對於資深專家,也是無法標準化的,要依賴各個個性化的大師。至今沒發現個性化的泡茶機器有研發出來
3. 品牌:咖啡本身的品牌熟悉不強,普通用戶的辨識度較差,連鎖咖啡館容易建立自己的品牌;而茶本身就有非常強勢的品牌,茶館比較難有自己品牌,容易淪為純場所
4. 定價:茶本身的特性是根據茶葉品質,一個品種多層定價。而這樣的定價不符合一般用戶的習慣,因為難以鑒別。而咖啡館都是一個品種唯一價。
5. 供應鏈:咖啡店開到一定規模,可以壟斷供應鏈,控制種植基地,一種咖啡豆不同的調配,可以有不同的味道(星巴克就從雲南大量採購咖啡豆);但茶本身不行,茶的調配空間很小,基本都是靠茶葉的原味,即使你大到控制一個著名茶場地,也沒有意義,因為必須給顧客所有茶的選擇性(你不能說你的連鎖茶館只賣你自己基地的碧螺春吧)
6. 對於國內大眾用戶的享用門檻:你有了烘焙好的咖啡豆,要喝一杯咖啡,程序也是很繁瑣的,需要器械和時間,咖啡店的咖啡機和咖啡師不是個人可以擁有的;但你有好茶葉的話,要泡一杯茶非常容易,幾乎就是水壺、杯子和幾秒鐘,茶館的服務人員不會比你泡的更好喝對於一般的用戶,茶館相對個人無優勢,對日產生活的滲透率一定不如咖啡店。當然,對資深專家來說,即使同樣的茶葉,據說也可以有很多變化,泡茶方法變化多端。這一點我們用戶不了解,我們對茶的鑒別力有限。對於資深專家,你要的玩法,又回到無法實現標準化的問題。就和中醫比西醫一樣,你可以描述出泡茶師的神奇,但無法量化
基於上述原因,目前茶館只在某些地方小範圍連鎖,做大的不多。
另外,有些茶館,摻雜了大量的餐飲概念,可以吃各種零食小吃。這種其實一樣難,因為餐飲本身也是非常難連鎖的。有幾家,各店掛的名字一樣,其實都是加盟的,而且內部裝修都等不一樣,很多三四線城市都有,這種不算是真的星巴克式的標準化連鎖
可能的方向:要做連鎖茶館,個人覺得應該還是針對年輕客戶群體,橫向擴展,突破陳規,做創新的茶品,可以進入花茶、奶茶等領域,做標準化材料和標準化自動生產器械。
----------------------------------------------------
過了幾天發現這個答案後面多了很多評論和贊,從很多資深茶友的評論里學習了很多對茶本身,本人沒有深入了解,不是內行,感謝批評指正,謝謝
在此要說一句,評論里一些同學,想表達的意思似乎是,答主完全不懂茶,我才懂茶。這個倒沒問題,但商業化的連鎖茶館,本身並不是給資深飲茶者用的,是個普通用戶用的,就好比資深咖啡愛好者不會去喝連鎖咖啡一樣。
作為一個在星巴克工作的人來說,或許不可能。星巴克一直不以咖啡來做為廣告宣傳。而是在培養入店人員思想上以"給顧客構造第三空間"為第一。這是一種帶著美式文化的咖啡店,和中國的茶店相比較還是有很大差距。而且,最重要的是盈利模式會根本不同,咖啡和茶時間消耗上也不同,咖啡屬於快銷。此比如做咖啡,熟記配方,蒸奶30S,平均一杯咖啡製作時間在50S左右,而一杯茶的泡好要講究時間,火候,水分等等。對於都市的快節奏,星巴克就是快文化,而這種連鎖的茶館不僅對空間分配,時間分配明顯不足。你喝一杯茶的時間,或許星巴克這邊已經十幾杯飲料賣出去了。相同時間盈利比首先不同,而且茶館受眾不是很多,你要叫一個中學生約會去茶館約會。所以還是有很多問題的。個人是不贊同可以把茶館開成星巴克模式的。
就是論事,沒有黑我我們老祖先的茶文化。畢竟茶的功效比一杯咖啡的功效強N倍。
不黑我們茶文化。就事論事。
請參照咖啡文化非常發達的義大利,星巴克能在義大利做到啥程度,在中國開連鎖茶館一定會比它做得更糟。
問題補充:這類問題在知乎上問的很多,但是都沒有表達清楚,所以總結了這類問題的主旨。其實要問的是——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像,星巴克這樣,以連鎖形式的商業規模和現代文化影響力,的茶館(斷句是為了清晰表達,不是語病)。
我看很多人回答的是,星巴克的快消品形式不適合茶,把星巴克已經固化的品牌形式套用在茶上,當然不倫不類。所以問題並不是要開個星巴克式的茶館,而是著重商業規模和現代文化影響力這兩點。問題改成在中國做個類似咖啡店溫馨的小資茶館會不會有前途,可能會避免這樣的歧義。不要將星巴克固有的外在表現形式帶到這個問題上來,否則牛頭不對馬嘴。
問題拓展:我想延展一下這個問題,因為它對反思我們的茶行業很有意義。如下圖:
這些都是世界知名茶包品牌,沒有中國的。有人質疑這些都是茶包品牌,中國人不愛喝茶包。好,那下一張圖:
這些都是世界知名茶品牌,終於有中國的了——天福茗茶。但是除了天福茗茶,你網上搜其中任何的一個牌子,都有其歷史淵源和品牌理念。天福茗茶行業人都懂,創辦就20年,茶品質談不上,品牌價值更沒有,模式就是不斷加盟低端門店,但裝修風格、服務什麼一概沒有,可以看做是茶行業的沙縣小吃。
問題延展出來就是:為什麼中國茶沒有品牌?
行內人都知道茶的世紀之問:《三萬茶企抵不過一家立頓》這篇報道。說的是中國的三萬家茶企的利潤還抵不過一家立頓。立頓雖然是低端茶,但起碼做出了品牌,中國為什麼不可以?
回到知乎的問題來,不止是星巴克式的茶館沒有出現過,就連立頓這樣的品牌茶也沒有。
延展問題只是為了激發大家思考,今天就不展開說。只針對一點回答,中國茶館能不能開地像星巴克一樣,具有連鎖地商業規模和文化影響力?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我們茶也團隊針對這個方向做了很多的討論和努力,分享給大家一些看法。
先看國內的一些改進案例。第一個案例是重慶嫩綠茶:
看這個門店像星巴克的風格吧?不是故意模仿星巴克,創始人廖韋佳是重慶小天鵝的獨女,在國外受的教育,所以接受的是美式的審美。最近嫩綠茶出名,是因為和奶茶妹妹有關,奶茶妹妹擁有股份的公司,投資了嫩綠,形成戰略合作。關於創辦嫩綠的故事,可以網上搜《嫩綠創始人廖韋佳:白富美放棄數十億家產,開了家茶館!》。這篇報道說明了幾個點:一、用咖啡機做茶品;二、茶中加奶加糖;三、用好原料。茶用中國,奶、糖之類進口。四、創始人不懂茶,捨近求遠從外國人那裡了解中國茶。
嫩綠茶充滿了大資本運作下的優勢,比如不惜重金請國外的設計師,進口原料(很多原料國內就有)。這完美地匹配了問題中的星巴克式茶館。
它成功嗎?我覺得,並不。
除了我知道嫩綠在一些城市的門店已經關張外,大眾點評上很多人認為其飲品偏貴,又像奶茶一樣。這是很致命的問題,它的飲品和街邊的奶茶沒有區分度!那為什麼人們要花40元去你店裡買10元就能買到的奶茶?我知道原料好,價格自然貴,可是消費者會因為你的原料好就願意負擔這個價格嗎?星巴克從來沒有把原料作為一個賣點,因為它知道消費者不會管那麼多,消費者很直接——好喝、便宜、環境好。
星巴克老總收購美國茶品牌teavana說:對於每天都需要一杯咖啡才能好好工作的人群來說,我並不擔心茶會衝擊咖啡的市場,但對那些並不太喝咖啡的人來說,需要另一種飲品給他們選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茶和咖啡有明顯的區分度,要知道星巴克在中國賣最好的是抹茶!如果你做的只是奶茶,是沒有明顯的區分的,都是奶糖味。
嫩綠茶所有的成功,都是由於資本。在一個大商場里,開一家面積那麼大的飲品店,很少虧本的。驅動它成功的是地段,不是品牌。而且嫩綠茶已經有幾家店關張了,說明就是在人流量大的商城,它也不具有一般的吸引力。這就彰顯了它沒有競爭核心,只有一張星巴克的皮。這也是我為什麼強調,學星巴克不要學表皮,要學內在的核心。
在融合現代與傳統的茶館建設上,台灣走在前面,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第二個案例推薦的是台灣的紫藤廬。紫藤廬在台灣很出名,李敖等文化名流經常做客紫藤廬。
第二個案例台灣紫藤廬:
紫藤廬一角
紫藤廬主人 周渝先生
傳統茶館的代表是台灣的紫藤廬,有興趣的可以翻閱《三聯周刊——茶之道》專題,紫藤廬代表了一批複興傳統茶的上一輩茶人在文化上的主張。注意,我用的詞是復興,不是繼承。因為傳統的茶藝具體怎麼樣,誰都不知道,但是這些台灣茶人,在上世紀70年代,根據一些材料,設計了一套茶藝、茶器。要深入了解茶藝變遷,請網上搜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這篇明明白白地說清楚了茶文化的變遷,以及現代茶文化的虛構。但復興傳統茶文化所創造出來的美學,是很符合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想像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第三個案例台灣不二堂:
我比較欣賞的台灣茶館是不二堂。它做了很多傳統茶的改進,來優化現代體驗。因為在廈門市他們在大陸的第一家分店,我特意去體驗了一下,體驗很好,只是茶不好喝,最起碼沒我們自己的好喝(我才不是打廣告!)。
首先去櫃檯點一壺上,他們端上來一個茶壺,兩個杯子,一個沙漏,還有一個用亞光軟皮塑料包裹的保溫杯。在很多細節上都幫你優化了,比如很多人經常掌控不了泡茶時間,他們就給你一個沙漏。喝茶的時候溫度太高,要涼一會兒,他們就在公道杯里放了一種冰石,如下:
這冰石也沒什麼神奇的,是一種比熱容大的石頭,放在冰箱里凍後,放杯子里,可以反覆使用。
另外在店面的細節上也有些與我們團隊想的不謀而合。比如他們將茶梗放在沙發後的縫隙里,讓茶香四溢。我們當時想的是,騰出一塊小型的制茶間,用玻璃隔開,當喝茶的人就能看到茶製作的過程。如果你們去過茶廠就會知道,茶製作過程的那種清香,會讓人陶醉。
第四個案例台灣京盛宇:
還有一家台灣的創新茶店,走得風格稍微現代些,叫京盛宇。它做的創新,就是把泡茶過程交給吧台,吧台用類似化學實驗室器材的儀器,精確地泡出好茶,另外也研發出了冷泡茶。
好多像化學儀器的東西,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泡茶標準化。
門店完美地融合傳統與現代
京盛宇建立了包括書籍、圖冊等完整的文化體系。茶館不是隨隨便便開個門店就完了,品牌文化體系的搭建也很難。
還有許許多多做創新的茶館、茶品牌,只舉這些典型一點的案例。
為什麼建立類星巴克的茶館是可能的?
那我為什麼說做一個星巴克一樣影響力的茶館是可能的呢?老舍的《茶館》里寫道,在清末、民國初那段時間,中國大地上,茶館還遍地都是。那個時代的茶館不僅如星巴克一樣,是第三空間,還是信息匯聚地,形形色色的人帶來外面的消息,互相溝通交流。每每發生戰事,大家都會出門去茶館打聽一些消息。中國人喜歡熱熱鬧鬧的,這種形式的茶館和餐館一樣喧囂、熱鬧。
但是建國後,除了四川等地還保留著一些,這種茶館基本沒有了,更別談像星巴克一樣的品牌影響力。為什麼?因為大多數茶館找不到和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點,都轉成高級會所,不對大眾開放。
茶館要建成像星巴克一樣商業規模和品牌文化影響力需要解決的幾個點:
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
星巴克之所以大眾接受度高,是因為現代生活方式幾乎都是西方人建立起來的。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與快餐文化十分融洽。但不代表中國的文化不被接受,茶文化的審美、自然的氣息,都是被西方人所推崇的。如何去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結合,是一個要長久深入的工作,上面幾個茶館都做了這方面的努力。
另外,我也研究過咖啡和茶的區別,尤其是成癮性,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和糖分,肯定是咖啡的成癮性強。但茶的魅力在於,更寬廣的口味區間,從重口味和清淡,以及各式各樣的果香。這是茶的優勢也是短板,太多的種類和製作工藝,讓茶很難標準化。
我們團隊做過相關調研,比較咖啡和茶兩款飲品的吸引力。具體數據請關注公眾號:茶也生活。結果我們也很驚訝,在一樣的條件下,中國人喜歡茶的人數遠大於咖啡,但在價格等因素下,尤其是沖泡麻煩程度上,大家就轉向咖啡了。所以並不是茶沒咖啡有吸引力,而是咖啡更方便,體系更完整,不像茶,市場太亂。
之所以我們覺得茶館可以做的原因在於,現代人已經開始不喜歡咖啡這種刺激性飲料,想要回歸自然。做個比喻,咖啡就是一個性感的女人,但是沒有內在,茶是一個素麵朝天的才女,有內涵,但要花時間了解。咖啡短時間會讓人喜歡,但長久的飲品,還是茶有優勢。咖啡的效果是提神,喝咖啡會讓你大腦清醒,但是胃等其他身體部位是有負擔得,而好茶是讓你全身心進入到一個舒服的狀態,沒有咖啡那麼猛烈,卻潤物無聲般提升精氣神。這種方式的「癮」是需要時間培養的。所以我們也一直有計劃做一個實驗,給不同組的人長期喝咖啡和茶,斷了供應後,跟蹤兩組人的飲品消費習慣。目前我們粗糙地結果是茶有明顯的優勢。(這個實驗構想不完善,有待後期我們有精力了與學術機構合作研究消費者飲品消費的模式和需求)
二、模式
你可以了解下星巴克當年創辦的故事。當年的星巴克也不是這樣的,只是一家賣咖啡豆的小店,和現在賣干茶的門店一樣,要拿家裡自己煮。後來的星巴克締造者舒爾茨收購了這家公司,創造了如今的星巴克服務體系。星巴克是因為咖啡好喝嗎?並不!大多數人根本就喝不出咖啡的好壞。在飲品中要有二八原則,就是懂咖啡和不懂咖啡的比例在消費人群中二八開,茶、葡萄酒都是一樣的。現在的茶模式都是服務於少數懂茶人,那些不懂茶就不需要賣給他們了嗎?
這就涉及到模式的改變,飲品是有隨機消費的屬性的,你開一家好的茶館,逛街逛累了,我是願意進去歇一歇的。但是現在的干茶店,或者茶會所,人們不會覺得是歡迎普通消費者進去的。再從消費者心理上講,一杯二十塊錢的飲料我不覺得貴,一斤五百塊的茶會覺得貴。消費者的錢都是小額性質不知不覺花掉的,花二十和花五百,我們大腦考慮的程度不一樣。但人流量多的情況下,小杯售賣明顯比批量售賣有優勢。
茶館的模式就是:隨機性消費場所+小額消費心理。為了創造這兩個消費點,要做的努力頗多。
三、技術
現在茶研究所研究方向都是優選優育以及評審,在商業化這塊,還是比較薄弱的。不像咖啡,經歷了一段技術改革,創造了許多咖啡器具和機械。那在門店終端上,是需要解決沖泡標準化問題的。
總結:現代化茶館問題複雜,創業比較忙,沒有辦法細細展開,牽扯的面也比較多。但解決問題有個輕重緩急,這個問題也是。總的來說,我為什麼覺得茶館是未來的趨勢,因為咖啡、奶茶這類刺激性飲料吸引力漸漸下降了,茶有著其天然屬性的優勢。只能這麼籠統的講,實際上我們做了許多深度的分析,也在做這方面的努力。如果想交流的可以加微信。
http://weixin.qq.com/r/EkgdBRbE40ucrVJm9x0A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以下內容無數據調研支撐,純屬扯淡。)
本質上來說,咖啡主要靠賣口感,茶葉主要靠賣周邊。
我認為開個別具一格的茶具店,比開茶館有前途多了。
你一定見過這種店,茶具、佛像、菩薩、小型假山、電子盆景、瓷質或木質擺件,您想要茶葉?店主挪開茶具後的一角,捧出一個看不出來歷的茶葉罐——【客人給你看好東西,這個可是我的私藏貨。】
因為據我觀察:
咖啡更專註於飲料本身;
茶葉更專註於外在形式(儀式)
我們來看中國對茶葉消費最大的一個群體是怎麼做的:
偌大的總裁辦公室,賓主就座,秘書用巨大的托盤端上一整套茶具;
主人沏茶,順帶親切的寒暄;
一邊談正事,一邊把玩著漂亮的紫砂壺、精緻的茶碗;
賓客不吝稱讚:
【X總,這壺哪裡淘的?漂亮。】
【這套茶具的風格我喜歡,回頭讓下屬給我弄一套。】
至於茶葉?
不錯,挺香。
主人淡淡一笑:茶葉是別人送的,有些將就,下次您來會有更好的。
兩人端起小茶碗,咂一口,明明是一口的量,卻沒人見底。
整個沏茶動作會穿插會談的全程。
而且沒有人會在乎茶葉本身品質的細微差異。
這甚至是一種技巧,可以給予自己思考時間,緩解尷尬。
就是這些在傳統行業摸爬滾打的老闆們,對茶葉的消費方式。
他們能講出茶葉的基本分類,憑主觀感覺胡謅一些口感專業名詞
他們能講出茶具的基本質地,對於設計卻停留在外觀上,雙方都不會深談。
只有沏茶的手法,不管專業與否,要的就是那份兒「嫻熟」。僅此而已。
他們大多對咖啡興趣不高,因為不夠雅、不夠有身份、不夠有佛性。
是的,佛性,這些老闆們的辦公室里基本上有1-2尊佛像,如果你仔細觀察他們的手臂,大多會有幾串盤的發亮的手串。
他們必須是這個范兒,因為大家都是這個范兒。
這一套儀式不是簡單的東施效顰,而是對整個會談節奏的把控。
咖啡做不到。
哪怕是大杯的星巴克,也會被很快的喝完。
主人:再來一杯?
賓客:不了不了,喝不動了。
然後兩個人捧著空杯子開始被迫談正事。
你用自己的咖啡機磨咖啡,和在星巴克里喝咖啡,區別是環境和口感上的,老實說這個區別不大。
你在自己的房間里用心愛的茶具沏茶,和在茶館裡喝茶,那種體驗高下立判。
星巴克在中國可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能在中國這個新興市場去主導、定義咖啡文化。
而茶文化的主導和定義,早已在社交行為中定格,你只能服從——這本質上是一個越有錢玩的越出彩的儀式。
茶自帶無限續杯的天然屬性,這翻台率就上不去,所以開店不能選房租高的地方,這就搞不好了。
在中國沒前途 在海外大有前途
實際上就是重新發明一種飲料
你在中國敢茶里加奶試試看 當場搶救
只要創始人有星巴克老闆的能力,有星巴克的團隊,賣餃子湯都會很有前途。
提升個人能力遠比創業「好點子」重要。
項目好壞不在項目本身,而是誰去做。
打個廣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昭平縣是茶葉產地,題主可以自行了解,如有需要可以聯繫~
廣東有個茶品牌 喜茶,他好像就是要做中國的茶飲品牌的星巴克,喜樂店鋪不是傳統那種需要排很長的隊的外賣店,其實排隊很長時間等候是一個人危險的型號,沒有人總會有耐心為了一杯飲品長時間排隊,所以喜樂的店都是100平以上的店鋪,而且前段時間剛融資到一個億,中國茶飲有3000億的市場,在我看來這件事還是可以做的,比中國的咖啡市場700個億更能吸引風投,風投都看不上中國的咖啡市場,盤子太小,而且大部分的咖啡銷售額來至速溶咖啡和星爸爸
當然有前途,而且是非常火的那種,不信你看:
就買杯茶還要排半小時隊,你說火不火?
境外
星巴克提供平價和相對優質的空間,咖啡也還可以
境內
顯示和工薪階級的差距
說句老實話,開這種東西都有關係
有這個關係
開個雞店,設備搞好一點,怎麼都比開別的店好啊
當然除非你後面各種融資什麼都會的話例外。
再說了,這種茶館早就有了。
核心原因,年輕人喝茶比例低。而在客流大的,永遠是18---28歲的年輕人
難以成功-。因為街上連茶館都沒有。更別說星巴克風格的茶館。改變消費者習慣基本是徒勞的。除非你有海量資金不怕賠錢
必須怒答這題啊,所有答案基本上沒有從目標消費群體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所以,我來補上這一塊,不為別的因為正好前年為一個客戶做過類似的市場調研項目,當然,以下回答中將自動隱去涉及商業機密的部分。
首先,一個類似星巴克概念的中國茶館會不會有前途,我的答案是有。
從本質來說,茶和咖啡都是飲料,擴大概念來看,礦泉水,果汁也一樣,所以,咖啡能做成的事情,從理論上來講,所有的其他飲料都可以做成。
但是……
下面就是很重要的2-5點了,就是為什麼星巴克這樣的模式,所有飲料裡面,只有茶還有機會。
所以,第2點,我們就要談一下消費行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需求。消費者需不需要星巴克式的咖啡館?需要啊!
嚴格來說,所有的飲料現在幾乎都有星巴克式的需求,比如現在路邊越來越流行的果汁吧,茶坊,茶館等,而這些場所,也基本上能買到礦泉水。這些場所和售賣的飲料內容,其實就是基於消費者的需求產生的,有時候對於市場來說,需求存在就是道理。但是,為什麼他們和星巴克又不像呢?
第3點,不同飲料的飲用方式是不一樣的,星巴克的成功之處是把咖啡這種慢文化變成了一種相對較快的文化。星巴克的咖啡不同於塞納河畔的咖啡,這種文化迎合了當下時尚、快速、輕鬆的文化時尚。你去喝星巴克,不一定要多懂得咖啡,你不是和義大利人法國人去比誰更能夠喝出這個豆子哪裡來的,用的什麼烘焙方式。換言之,星巴克的咖啡更接近飲料的屬性。那麼,茶做不做得到呢?
第4點,「星巴克式」的茶存在的障礙。目前為止在中國還沒有出現星巴克式的茶,主要有幾個障礙。第一是消費觀念,茶更多的是被認為年齡較大的人群,偏商務的人群所接受的飲料,所以就摒棄了星巴克很主要的一類人群——年輕群體(個人認為是40歲以下人群),所以,即使你在每個商務樓下面都開個茶館,但商務樓里的那些年輕白領是不會光顧你的。第二是飲用方式,很多答案都提到了星巴克的店內環境,wifi等,但是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點,星巴克的咖啡是可以帶走喝的,而且有冷的咖啡可以在夏天走在路上喝,但是真正的茶(不是奶茶,也不是什麼鼎茶之類路邊茶攤賣的幾乎沒有什麼茶葉成分的茶飲)是沒有「冷茶」的概念的,想像一下,夏天烈日炎炎的馬路上,拿著一杯熱騰騰的碧螺春……你確定你喝的下去?第三是最重要的問題,茶不夠快,也不夠標準。星巴克可以十多秒做出一杯和全世界所有地方的星巴克沒有太大差別的拿鐵,但是任何一家茶館在這點時間裡根本泡不出一杯放之四海都不會有差別的鐵觀音,那麼,作為一個消費者,很難從產品層面和你的品牌形成連接,因為我到每個地方的同一個品牌的店裡,喝的鐵觀音味道居然都是不一樣的,這怎麼可以忍,我為什麼從盧灣區跑到長寧區還要喝你的鐵觀音呢?標準化的口味是培養忠誠消費群體的基礎,不僅星巴克如此,麥當勞、KFC也是這麼乾的。
第5點,如何消除這些障礙。消費觀念的問題是比較容易解決的,君不見現在年輕人會喝很多路邊的茶飲嗎?他們不大去當下的茶館,問題出在裝修、產品的容器上。我們過於推崇古老、傳統,是做不出星巴克式的茶館的。產品的飲用方式,需要我們研發出「冷茶」,這個產品好像已經有科研機構整出來了,恩,這裡涉及商業機密,略過。至於快和標準化,就是下一步,上面的產品,通過一台設備,而不再是通過人工去進行沖泡,這方面是否有企業在嘗試就不得而知了。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走出一家裝修現代輕快的茶館,手上拿著一杯類似星巴克那樣紙杯的西湖龍井,感覺應該不會太差吧。這就是為什麼說idea不值錢
在美國開一個類似於星巴克的中式茶飲料是我大概兩年前的一個小想法,隨後這個想法迅速破滅了。為什麼?2012年,星巴克以6.2億美元現金收購高端散茶零售商Teavana,以期在日益增長的全球茶飲料市場中獲得更大市場份額.........星巴克預計在2017年前全美範圍內開設1000家Teavana門店。
星巴克這麼做說明開茶飲料連鎖式有前途的,但是請趁早,在Teavana登陸中國之前。
作為這次的被收購方,Teavana創業於1997年,是美國茶葉專業零售商,通過直營店和特許專賣店銷售超過100種茶葉和相關茶製品,同時也通過網上進行銷售,2011年7月登陸紐交所。
根據外媒報道,星巴克CEO舒爾茨要將星巴克的經驗用於Teavana,藉此打入全球茶市場,「我們相信茶飲料已經到了再創新和快速發展的時機。」
對於Teavana的拓展,星巴克計劃從南美開始在全球範圍開設Teavana新店面,擴大現有的近300家商場店面,並增加高端社區的新店,在今後5年內開設1000家Teavana商店。
據悉,這次收購Teavana還將加強星巴克在飲茶比咖啡更盛行地區的銷售。Teavana最近與Alshaya聯合開設中東首家店面,而後者也是星巴克在中東地區的特許經銷商。
舒爾茨表示,星巴克將在現有的Teavana商店中開設茶吧,像出售咖啡那樣出售茶飲料,但Teavana商店內不會出售星巴克咖啡。
儘管Teavana的業務與星巴克的主業咖啡無關,但對於星巴克旗下泰舒茶品牌而言,兩者之間的界限就沒有那麼涇渭分明了。
公開資料顯示,1999年收購的泰舒茶業務現在為星巴克帶來了10億美元的全年銷售額,產品包括茶包和瓶裝茶飲料,通過星巴克的門店和諸多零售商的雜貨部門出售。
日前,星巴克開設了首家泰舒茶店面,舒爾茨表示,這家商店將作為Teavana公司的實驗室,而對Teavana的收購將幫助進一步完善泰舒茶品牌。這兩個品牌將共同存在,星巴克將為Teavana品牌開發優質高端的產品系列投入零售渠道。
絕不可能,大規模連鎖的核心在於標準化和規模化,而茶的妙處就在千變萬化百轉千回,不同地域不同山頭不同季節的茶葉經過不同手法的工藝加工,再通過不一樣的人用不一樣的手法,沏不一樣的水頭,使不一樣的茶具,甚至沒一泡的滋味都不盡相同,這才是茶的樂趣。邊啜茶,邊聊著這茶的妙處,這才是正常的品茶 →_→標準化了之後,你讓這些人一邊喝一邊背誦工序嗎?
不得不說,傳統的中國式的茶,是永遠不太可能進入大眾領域的快速飲料市場的。
想套用連鎖快銷式的模式來做茶,只有死路一條。
不是什麼商業模式,也不是什麼其他的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都是錯誤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作為一種飲料,茶的味道並不適合大眾口味!!
注意,我說的是味道。不提文化附加值。
有做過統計的,大眾對於快速飲料的口味的喜好,大多數人共同的喜好,排在第一位的永遠是……甜!
你見過星巴克里有幾個是點不加糖純黑咖啡的?少數人而已。
你再去超市貨架上看看,飲料區的飲料,除了礦泉水之外,有幾種飲料是沒有甜味的?少數而已。
大眾對於飲料的最普遍的喜好就是甜味!
茶苦,茶澀。
作為文化而言,我們可以把這種苦,這種澀,賦予文化的美感。
但是在大眾快速消費飲品上,這種快餐式的飲料,是天然無法附帶文化附加值的。
為什麼遍地都是奶茶店,卻很少有賣苦茶的?
因!為!奶!茶!是!甜!的!
為什麼康師傅綠茶紅茶能打出一片天地?
因為它們是甜的!!
你去看看超市裡那些貨架上,不含糖的茶飲料,銷量有多少?
小眾!
茶的味道,先天就決定了它很難成為星巴克這種模式下的快速消費飲料。
沒辦法,大部分人類,就是喜歡甜味的。
你隨便拉十個路人,問他們,一碗淡糖水和一碗苦茶,在不考慮什麼文化價值的前提下,只是為了喝著玩,願意選哪個?
你再問問你自己,你看電影的時候,你和女朋友(男朋友)手拉手逛街的時候,你在電腦前玩遊戲的時候……
你是喜歡拿著一杯甜味的飲料,還是一杯苦澀的濃茶?
你就知道答案了。
以上。推薦閱讀:
※想在茶界立足,前輩們給點建議?
※長期喝茶是怎樣一種體驗?
※枸杞和鐵觀音能放在一起喝嗎?
※孕婦可以喝茶嗎?
※如何選購大紅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