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外的書尺寸大多是21.6 cm×27.9 cm?

最近一本教做手工書的書里看到
「Many of the structures in this book can be created from sheets of 8 (1/2) x 11-inch (21.6x27.9 cm)」
最近接觸的一些英文出版物也大多是這個尺寸
用這個尺寸有沒有什麼依據?為什麼國內不採用?


最近正好在做手工書,為了給一個絕交的姑娘送生日禮物,講點我知道的。

先給答案,這是美國國家標準ANSI/ASME Y14.1決定的,接下來按照慣例的跑題,先扯點閑篇兒。

國際紙張標準目前影響力最大的就是由ISO 216所制定的ABC series標準,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A4、B5、C5紙張等等,就是由它來決定的,這個標準主要參考了德國在20世紀初制定的DIN 476標準。其中是這樣規定的,紙張的長寬比應為1 : 1.414(一比根號二),這個概念的提出不會晚於18世紀,1786年哥廷根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利希滕貝格在一封寫給他人的信中專門討論了這件事,這樣比例的紙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管對摺多少次它的比例都不會變化,仍然是1: 1.414。

(一定有人會吐槽我那一刀沒砍在正中間,沒辦法,家裡電腦沒裝CAD,拿畫圖湊活湊活= =)

信上內容有人翻譯成了英文,見Lichtenberg???s letter to Johann Beckmann。剛才百度了一下這個收信人,居然是Technology這個詞的創造者,好厲害的樣子。

ISO 216將紙分成三類,就是A類、B類、C類——

A類:取一張紙,令其面積為1平方米,長寬比為1 : 1.414,將其稱為A0紙(其公制尺寸約為0.841m*1.189m),對摺一次裁剪出A1紙(為A0的一半大小)、對摺兩次裁剪出A2紙(為A0的1/4大小),以此類推。

B類和A類的區別在於B0的定義不同,是指一張短邊(姑且稱作寬)為1米,長邊為1.414米的紙。可以看出B類紙要比同等規格的A類紙面積大41.4%。

C類的話更那啥,就是把A類和B類的同規格紙面積作幾何平均數,然後保持一比根號二的長寬比就行了。為什麼C類紙要這樣規定,其實也是挺講究的——為兩種紙作信封時參考,A4紙正好可以放進C4紙做的的信封里,而C4紙正好可以放進B4紙做的信封里,具體參數見下圖。

而開篇我講到的那個姑娘呢,曾經在淘寶上看中過一款WACOM的數位板,尺寸就是A6大小,一開始她還沒覺得有什麼不正常,我拿A4折了兩次給她看,就什麼都明白了,後來買了正常尺寸的板子,還很開心的畫畫給我看。

呃......一提這個我又傷心起來了,說紙說紙。

這個標準在國內的版本是GB/T 148-1997,和ISO 216有些區別,但這個標準的通行標誌著中國會漸漸淘汰舊【開本】的規格,可能幾十年以後16開就是指A4紙了。

中國接受了ISO 216,而有沒有國家是並不使用的呢?

有,日本就是對B類紙的定義不同,瑞典挺花哨,法國好像也沒接受的樣子,而影響力最大的就是北美。美國有自己的紙張尺寸標準,中文裡好像叫做【信度】,其中題主所說的那種8.5*11英寸的,1995年以ANSI/ASME Y14.1的形式成為了美國國家標準,官方名字ANSI A,俗稱letter,中文的話就叫做美國標準信紙好了,就和我們用32開紙印書一樣,人家也用人家的標準紙來做出版物。

這種信紙和A4紙大小接近,但更加寬,想必不會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吧。(一行能寫很長,看不出字多來)

該尺寸的來源已經不可考,維基百科上給出一種說法是「在人工造紙的時代,11英寸正好是造紙工們胳膊長度的四分之一」,感覺挺不靠譜的,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類似的美標紙張尺寸還有很多,有些時候印表機上經常能看到Letter、Legal、Folio、Executive這些詞,就是對應不同紙張的,可以參考Paper size。

講到這題主問題的前半段【這個尺寸有沒有什麼依據】就算講完了,接下來說為什麼國內不採用。

很簡單...我們不用英制尺寸啊= =


樓上的兄弟已經說的很明白了,題主說的尺寸就是美標的開本尺寸。私以為美標開本比A4開本要好看一些,長寬比沒那麼誇張。


推薦閱讀:

日本的 ACG 產業中,起中流砥柱作用的出版機構有哪些?他們的經營策略是怎樣的?
《生活》是一本怎樣的雜誌?
本人在二線小城市的半企業出版社,入行較淺,要去三聯書店學習裝幀設計,想問去多久合適呢?有什麼建議嗎?
歷史上關於藏書有哪些傳奇故事?
身在大陸有什麼靠譜的途徑可以購買香港或台灣出版的書籍?

TAG:圖書裝幀 | 出版 | 書籍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