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秘密」這個 App?

昨天第一次接觸了「秘密」這個app,號稱完全匿名,由手機號導入,裡面你看得到的動態都是通訊錄里的人發的。然後看他們一群人你猜我我猜你玩得不亦樂乎,開始我還是抱有懷疑態度,還嘗試著發了一句不著邊際的話,後面發現還不錯的樣子,終於把因為戀愛長跑失敗憋在心裡好久的委屈和傷心說出來了,但是仍然害怕被認出來,故意混亂性別,以防後期對號入座。
現在的我有企鵝空間有微信有微博有貼吧,但越來越不敢在上面發任何錶露自己真實心情和感受的語句。這個也來源於失敗的愛情長跑。前男友很反感我發心情啊說說這些。
雖然有一個樹洞給我一個人叨叨,但是內心其實還是很傲嬌地希望有人能看得到。
秘密的出現是因為像我這樣子的人越來越多了嗎?


【10月12日更新】

——————————————————————————————————————————

時隔3個月,如今我們回首熟人匿名社交這類app的現狀是否還像當初那麼炙手可熱備受追捧呢?這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做這種全新概念的產品,雖然失敗了,但還是要好好總結一下。我們做的這款產品叫偷偷。以下寫的是這款產品製作過程中思路上的一些總結而已,即使產品失敗了,也要給自己一個交代。也許,從一款失敗的產品中能獲得的東西並不比做一款成功的產品少(算是自我安慰吧..文字有點長...)

若想看本回答之前的舊版本,可以點擊進入我的博客查看原始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ea45880101fg5x.html一、關於偷偷定位

1、定位的探索之路
首先上一張產品的定位演進圖,如圖所示。

這款產品的概念引自美國的原版secret,主打的是熟人匿名社交,兩位創始人希望可以通過這款軟體讓朋友之間實現真情實感的交流(翻譯自他們的官方英文簡介),卸下面具,回歸本真。剛開始引進中國的時候,最早的是無秘團隊,之後就有了烏鴉、嗶嗶、悄悄等一大批模仿者。
剛開始,無論是市場上媒體的宣傳,還是各家競爭對手的軟文宣傳,大體上都認為,這是一款非常適合爆料八卦吐槽內幕之類的產品,我們剛開始也很認同這樣的定位。以我親身的理解,5-6月份的時候,各大公司(比如3BAT)內的員工們都在熱情的使用這款軟體,相互爆料同事、朋友、公司內的各種糗事,或算是火了一把。但是,對這種現象我感到質疑,會不會又是一個現象級的產品,曇花一現呢?為此,我們做了幾個用戶訪談和兩場焦點小組訪談(每場20人),訪談對象選擇的都是普通學校的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我們發現,事實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爆料吐槽的需求不可持續。事實上,這種爆料需求是有,但並不是剛需。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乏味的,一個人的人生歷程中,通常遇到的爆料事情和可爆料事情其實是少之又少的,且完全沒有規律可言。這種產品一開始會因為爆料很多內容而火爆,並不能在邏輯上證明,這種爆料內容就一定是頻繁可持續的。我的理解是,爆料只是一種用於宣傳的噱頭,這種需求並不持續。如果把這種需求作為產品的核心定位,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產品的使用率很低——你的朋友(包括朋友的朋友的)圈子裡,每天可以爆出的猛料有多少呢?天天都這樣嗎?而我們認為,如果一款產品要想成功,那麼它滿足的需求更應該是人人普遍都會有的、在頻率上比較高的、需求可持續的類型。但是很可惜,爆料不是基礎需求。
接著我們猜測,這種產品可以用來排解人的負能量。很多人認為,隱去了真實身份後,人們就會打開心靈的潘多拉魔盒,把自己不問人知的、邪惡的一面充分展現出來,無所顧忌,也不用擔心任何人會認出自己。這樣可以更安全的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無論是來自情感的還是來自職場的,都可以把這裡當做一個垃圾場,盡情傾斜。話說到這裡,我們的直覺認為這條路也可能走不通,但是為了進一步輔助我們的判斷,我們依然做了用戶研究。研究發現的結果是,減壓發泄依然是不可持續的需求。一方面,作為內容消費者來講,負能量是受到排斥的,不讓人愉快的,閱讀之後只會感到社會慢慢的悲情和無奈,這種情緒的傳染是很自然的也很嚴重。用戶使用你的產品是為了獲得幫助或者快樂,並不是為了獲得一堆情緒垃圾。一方面,作為內容發布者來講,尤其是一些在校的學生,這種東西幾乎甚少出現在自己的生活當中,並沒有太多可以讓自己感到悲傷的事情。即使有,也會找自己的閨蜜哥們等等聚會,從事一些娛樂活動進行排解。所以,這種需求和爆料一樣,人生歷程中令人悲痛的事情,憤怒的事情並不是天天發生,工作對老闆不滿,發泄幾天就可以了,但是誰會連續不斷幾百天,天天發泄不知疲倦(歇斯底里症患者除外)?這樣的情緒在商品上多了,只會傷害我們的用戶,進而毀了這款產品。
接著,我們從更宏觀一層的角度思考,並結合目標用戶的一些特點。我們想,究竟有哪些東西是人們普遍都會感受到的?而且每天都可能會感受到?於是,我們想到了人的壓力。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壓力,無論這個壓力來自於職場,還是來自於家庭。世間完全感到幸福的人少之又少,在沒有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之前,每個普通人都會有生存上的壓力,只要你在職場上工作一天,就會感受到來自職場的壓力,只要你和情侶吵架,就會感受到來自競爭者的壓力,尤其是這個物慾橫流、人情淡薄的世界。但是後來我們也發現,生存感上的壓力更多的是畢業以後的工作職場人會有,而在校園生活的學生們,尤其是90後們,經過幾場用戶訪談,我們認為他們感受到的壓力其實沒有那麼大,至少對於大二大三的學生來說是如此。為了能讓自己產品的目標用戶儘可能的廣泛,我們選擇以生存感為主題,打造一款偏向於涉世未深的年輕人的一款應用,這些用戶並不是人生贏家,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不順,但是他們依然選擇頑強的生活著,憧憬自己美好的未來。什麼?你說對了,北漂中的年輕人里很多都是這樣的典型用戶。
2、定位的初步成型
到目前為止我們認為,偷偷應該是一款能夠幫助用戶減壓的產品,也就是說,用戶在產品使用前和使用後,他心裡的壓力值應該有所下降,這才是好的。我們的目標始終是創造一款能夠給用戶帶來實實在在價值的產品,可以讓用戶使用我們的產品來消磨無聊時間,但是,這並非我們的最終目標,我們的目標是讓使用產品的人能夠獲得心理幫助、獲得愉悅的心情,同時開闊視野。為此,我們做產品的時候,需要驗證每一個新的功能是否真正能夠有利於這個目標的實現,或者更靠近上面這個目標。
經過前期的分析和討論,我們認為這種熟人匿名社交可以滿足用戶的幾種需求:傾訴、抱怨、意淫YY、刷存在感、吐槽、八卦、爆料、獵奇、偷窺等。這個需求的類別是有數據依據的。我們選取了競品1000條左右的秘密,又選取了我們自己產品里近600條的秘密,對用戶發的每一條秘密進行人工的判斷和分類。下圖是我們對自己產品里近六百條秘密的類型進行分析的結果:

數據統計結果顯示:

【關鍵語句】
重視「屌絲」用戶群
  f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path等產品解決了的「存在感」問題,存在感是指人離開了sns就覺得自己與人群脫節被孤立而無價值。這些產品在中國不能普及。因為中國人面臨的問題比存在感還低一個層次。是「生存感」。但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既有生存感的壓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這些人就是「屌絲」。中國互聯網的主題用戶心理和需求。應從了解屌絲群生存和心理狀態入手。搞清屌絲,就把握住了用戶群。——張小龍

從上面的數據得知,情感傾訴、兩性意淫、抱怨宣洩這三類帖子佔了三分之二的內容,而無聊刷存在感、尋求解決方案、表白類、正能量等內容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多。經過進一步的分析我們發現,情感傾訴、兩性意淫和抱怨宣洩更時候歸類為「生存感」一類里。除此之外的其他類別的帖子,大體上屬於「存在感」的類別里。生存感和存在感這兩種按照張小龍的話來說就是:「他們既有生存感的壓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這些人就是「屌絲」。中國互聯網的主題用戶心理和需求。應從了解屌絲群生存和心理狀態入手。搞清屌絲,就把握住了用戶群。」
我認為,生存感位於存在感的下一個層級,在中國,尤其是非90後的普通用戶群體,大部分是有生存感壓力的,只有在生存感壓力不太大的情況下,人們才會想要追求更多的存在感,在我看來,一種典型的尋求存在感的方式就是炫耀。這在實名制網路里是非常常見的,無論是微博、微信還是陌陌上,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人們通過炫耀自己美好的一面,來獲得別人的肯定、羨慕和嫉妒,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與外國尤其是歐美國家相比,我們的國民更多的還處於生存感的階段,大部分普通百姓每天為了工作而奔波,只有少數人實現了財務自由。隨著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果,人們的物質生活迅速的提高,但是思想理念、信仰等等依然沒有太多進步,是常有人們感嘆這是一個物慾橫流、人情淡薄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的建立是如此的艱難,又是如此的脆弱。每個人都生活在多個圈子內,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帶著不同的面具交往不同的人,這一切讓我們感到身心疲憊。情感方面,越來越多的人被現實的物質世界所打敗,真正純潔無暇的愛情彷彿不那麼常見了,男孩追求女人的美貌身材,用下半身去思考,用荷爾蒙控制自己的理性,責任意識也沒有老一輩人那麼強,現實一點的女孩們嘴裡說著對美好愛情的憧憬,但是當優厚的物質和錢財,車子與房子擺在面前的時候,她的心裡是否又有些心動而把正正的愛情拋在腦後?家庭方面,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依然很深,而婆媳關係依然是難道無數家庭的難題。這些都是我們普通老百姓要面對的現實。這是來自於生存感的壓力,但是令我們感到高興的是,我們是一個頑強的民族,魯迅先生也表示過,中國人是有很強的阿Q精神的,通過自嘲、逃避和自我欺騙來對現時進行否認,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勝利和滿足感。但是這何嘗不是一種可悲。因此,我們初步吧這個產品定位成一款可以幫助用戶獲得生存感的產品,通過使用我們的產品,可以得到情緒的宣洩,真情的流露,獲得短暫的心靈放鬆。
————————————————————————————————————————
二、需求的分析(初步)
【關鍵語句】
需求是滿足人們的貪嗔痴
  產品的終極目標是滿足人性需求,不在產品中參合自己的道德感。滿足貪嗔痴,但又要用戶「少發微信」。世界是荒誕的,產品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Steve jobs」——張小龍

由第一部分的簡要說明,我們有了一個所謂的數據支撐,接下來就是要對每一種需求類型進行更加細緻和深入的分析。我們想試圖弄明白,為什麼這些需求會產生?它們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情緒?這種情緒的機制是什麼?我們認為,只有透徹的理解每一種心理機制的緣由和特點,才能更快地找到這款產品應該有的定位,或者說更適合設個產品的定位是什。
我們以佛教中的三毒「貪嗔痴」為參考系,對這款產品滿足的各種需求,如傾訴、抱怨、意淫等,進行了一個歸類。具體的分析過程如下:
1、傾訴(貪)
潛台詞:我有話要說...
我們認為傾訴的心理機制更偏向理性思考,需求顯得不夠直接。
首先,我們來理解一下本我。我認為,「本我」更接近貪嗔痴慢疑中的「貪」,因為,本我在弗洛伊德看來遵守的是快樂原則,也就是說,只要讓我活得快樂、滿足、減壓、釋放、宣洩、發泄,那麼我就有意願做這件事。而貪婪就是一種對快樂感覺的追求。
所以,傾訴這種東西,我覺得滿足的還是偏向於貪。根據剛才所說,貪更適合對應快樂原則,而快樂原則是本我應該遵守的規範,也就是本能中的規範。我記得弗洛伊德的意思是說,人的幸福感、安全感、輕鬆感,都來自於本能,而本能的心理能量是被關閉在本我之中的,隨著時間的延續,這種能量會不斷的聚集增強,以至於使得機體部緊張度太高而無法忍受。這個時候,本能會要求把這些能量不斷釋放出去,這種釋放的過程是什麼?沒錯,就是傾訴。通過傾訴這種行為,讓我們的緊張度或壓力值降低,讓身體和心情回歸到一個情緒平衡的狀態,這時候的人體就內會隨之產生快樂的感覺。
我們通過各種途徑聽說過一種很典型的日常現象,以為失戀的女子獲男人,心情抑鬱而傷心,於是通過喝酒、找人傾訴,甚至其他的瘋狂行為來試圖逃避內心的不快。人們通過向他人傾訴情感,試圖獲得別人的安慰、理解和同情。但是人有一個思維誤區,當你獲得一個人的同情或幫助和理解的時候,你會彷彿發現這個人的本身也是吸引你的,進而會對傾訴對象產生一些好感,接著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我就沒法猜測了。
我理解,咱們國人的表達方式沒有外國人那麼直接開放,而是相對含蓄、委婉、內斂和中庸的。在我們國家,大部分普通百姓看來,約炮這種行為顯得過於直接和開放,甚至有點反感,而傾訴顯得委婉一些。我們長期養成的含蓄委婉的表達習慣已經根深蒂固,這種思維模式受著很濃厚的文化傳統的影響,而這種強烈的思維慣性也同樣會表現在咱們本土化的社交網路上,進而繼續沿用這種表達方式。換句話說,即使是約炮,也會打著傾訴的的旗號和幌子,完成約炮。這就是傾訴和約炮之間是如何通過一種微妙的推理進行聯繫的。
通過觀察,秘密上的傾訴和蜜罐(另一款主打傾訴的生人匿名社區)里的傾訴,性質是不太一樣。前者偏感性內容多,後者除了感性還有理性。產品形態對信息的限制水平不同,前者只能使用少量的字,後者卻可以發布長文。文章越長,一次性可透露的信息就越多,隱私安全的風險,即被猜中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因此蜜罐必須做成生人匿名社交網路才行。相反,短內容的秘密一次性可暴露的信息偏少,隱私安全風險相對低,因此,既適合生人匿名也適合熟人匿名。
由之前咱們討論說,情感類信息以傾訴為主,兩性類以意淫YY為主。後者暫且不提,我暫時贊成意淫YY是痛點。
關於前者,也就是傾訴,當時您說,傾訴偏向於理性思考,YY偏向於感性衝動,後者暫時贊成。那麼就有:「如果情感屬於傾訴,且傾訴屬於理性,那麼情感也以理性為主」的邏輯鏈條,且我們認為,理性思考沒有YY的感性衝動直接,需要拐個彎,因此可能不是剛需和痛點。但是從數據中得出,情感類內容數量最多的事實。那麼,如果按照上面的邏輯鏈條進行推理,就會得出:用戶喜歡理性思考(即傾訴)強於感性衝動(即意淫)的結論才對,這裡就產生了矛盾衝突: 數據顯示用戶喜歡傾訴,應該是剛需,而我們的分析得出結論是傾訴偏理性不直接,可能不是剛需。如果以事實數據為依據的話,用戶更可能是正確的,而我們可能是錯誤的。怎麼判斷?需要看幾個例子:

情感類帖子舉例:(從572條中隨機抓取一些情感類內容貼)
1、怎麼辦,喜歡上了一個木頭 12贊 23評論
2、真的累了,對婚姻對生活都失去了興趣了,沒人關心自己的感受 5贊 19評論
3、已婚男說跟自己老婆沒感情,可以相信嗎? 2贊 17評論
4、我的內心充滿憂傷 1贊 11評論
5、前任被他現任帶胖了,還老穿我覺得丑到爆的衣服。呵呵呵呵呵,一下子心裡平衡了,祝願你們白頭偕老!真配 7贊 11評論
6、今天無意中看到粗糧的金凡,好帥氣哦,誰知道他有女朋友沒? 26贊 105評論
7、今天無意中看到粗糧的許斐,好漂亮哦,誰知道她有男朋友沒? 27贊 80評論
8、剛和ex分手,丫天天電話幾十個,求我填個問卷。偶然接個電話,他說話的口氣跟我欠他的似的。呵呵
9、要出軌了,怎麼辦? 1贊 14評論
10、雖然你對我有時候還是很關心,但是我依然覺得你內心就是一個虛偽的傻逼,離我遠點吧 0贊 10評論
11、偷窺了一下ex們都過的挺幸福的。媽蛋,為啥我還一個人! 20贊 56評論

如上內容可以看出,用戶表現出較強的情緒和非理性,甚至有謾罵和嫉妒的情緒,雖然他們都被歸類為情感傾訴,但是並不是完全理性冷靜的。所以秘密中的傾訴和蜜罐中的傾訴,兩者不一樣。情感類的內容表達的時候會帶有較強的情緒。根據情商中的生物學分析,情緒控制主要來自於邊緣系統,而不是掌管理性的新皮層,我們在秘密中所說的傾訴可能更偏向於來自邊緣系統的信息,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考。再結合數據來看,139/572的傾訴比例,這個傾訴應該是剛需。但是我的分析中可能也有錯誤和漏洞,還需進一步驗證。
產品形態
滿足傾訴需求的產品形態有很多,最早的有BBS社區,而當下的產品有幾個比較典型:微信漂流瓶、秘密罐子還有微博。
關於微博,恐懼和貪婪這兩個詞經常放在一起使用,微博滿足的是人們對獲取信息的貪婪,恐懼也是因為信息過量而造成的擔憂,害怕錯過某一條自己會感興趣或者認為有價值的信息。
「微博滿足的是 塑造更好的自己,做個超我,是這樣的貪婪的需求,對嗎?」我覺得有這個方面,任何有想要維護自己影響的人,在微博上都在受超我的影響去塑造自己,但是我覺得並不是所有的微博用戶都實在了在上麵塑造完美自我,有很多用戶不在乎自己在上面的形象,用個卡通頭像,弄個無厘頭昵稱,甚至性別明明是女的卻寫成男的,明明是名校畢業卻寫個苦逼搬磚工,這不能說是為了塑造良好自我,而他們卻有關注最新領域信息,甚至只是單純的訂閱幾個內容段子賬號娛樂一下放鬆一下。
2、意淫YY(貪、痴)
潛台詞:要是…我就…;
偏向感性衝動,所以剛需強勁,572條數據中有91條(兩性sex、約炮),16%
意淫我覺得有貪和痴這兩種成份。先說意淫,意淫是一種心理勝利,當有些事情想要實現,但是如果現實無力改變,或者要完成這件事情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很大且不划算時,他可能就會意淫。他會覺得僅靠腦袋想想就能達到的事情就不費那個勁了。看到過一個觀點說,任何人干任何事情所得到的情緒都最終是反映到腦海里的,既然這樣,光靠腦袋想想就能實現的話,還費那個勁去做幹嘛。意淫里有貪,這個顯而易見,因為通常情況下,人們的意淫對象都是自己認為好的事物,是對好的事物的一種貪念慾望,人們想要擁有但是現實又達不到,貪佔了意淫的很大部分。意淫里我覺得也有一些痴的成份,痴是一種愚鈍一種無知,缺乏對自己內心的認識,對世間萬物真理也掌握得很差勁,從而助長了貪和嗔。犯了痴的人也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或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對方喜歡我,其實是我喜歡對方,只不過我不敢承認,比如,我發了一張美女照片告訴大家這是我老婆她對我可服帖了,其實我是在意淫在犯痴,即明明是我喜歡人家,卻告訴大家是人家喜歡我,這就在意淫了。
意淫里有痴迷之傾向,所以肯定有痴。關於貪,我覺得也有,但是昨天想得不深入。我現在想,意淫其實是一種欲求為快的大腦虛擬表現,滿足自己內心的短暫需求,而至於是否有進一步想形成佔有和實踐,則因人而異。那麼,既然它是一種欲求為快,就符合了快樂原則,就接近本我,而快樂原則對應的就是貪 。
麻痹就是逃避,其實就是意淫中的一種。意淫有炎症和輕度之分。嚴重就是完全逃離實際,比如看到介紹有人調戲女的,就幻想自己是超人。輕度是偏離實際不遠。喝酒就是在讓自己不去想煩惱,去掉煩惱,只想好的,逃避現實的不順,去想理想的順境。
產品形態
打打殺殺的網路遊戲來YY的可能以痴為主、貪為輔,明明知道不好,偏要做。
滿足YY的主要有機產品形態有:網路遊戲、9158或YY語音,唱吧,陌陌等
我認為,所有可以實現約炮功能的軟體或模塊,無論這個功能是產品自己設計的,還是用戶自己發揮創造的,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意淫的成分。
3、抱怨(嗔)
偏向感性衝動,所以剛需,572條數據中有148條(100條職場相關+48條生活相關),26%
抱怨和發泄恐怕不一定能給用戶減壓,反而有可能因為長時間不停的思索這個惱人的事情以及評論中激進嘲諷的言論,而感到更加憤怒和生氣,所謂「怒火攻心」、「火上澆油」。而人在憤怒的時候是最不理智的,會很衝動的卸載軟體,我想這可能是之前幾個同學在無法滿足泄憤的情況下,選擇刪除軟體的原因之一。
但是,經過我們後期的心理分析發現,抱怨和傾訴事實上可以歸為一個大類,傾訴的一種重度表現就是抱怨,而極端表現就是發泄,換句話說,傾訴、抱怨、發泄,只是在傾訴這根軸上的不同圓點,只是程度上從輕到重,依次升高。事實上,當我使用了蜜罐那個產品之後,也進一步驗證了這個歸類,通常來說,人們想要傾訴一件事情,心情都不會太好,傾訴裡帶有輕微的抱怨之意。但是當人們進行抱怨和發泄的時候,通常和傾訴相比,更容易失去理智而變成感性衝動的人,甚至會因此做出傻事(殉情和自殘的男女在這個社會裡還少嗎?)。事實上,目前的分析來看,抱怨應該和傾訴歸為一個大類。
4、獵奇(疑)
572條數據中有56條(對人和事的提問打探),10%
獵奇心理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驅使,排除未知的危險(即生本能)和攻擊性破壞性(死本能)衍生出來的探索心理,就是獵奇。獵奇是一種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求,為什麼要探索,因為要發現性伴侶增加繁殖幾率,因為要發現對手,防止被攻擊被殺死,所以只要不停的探索未知,並採取行動,比如交配和殺戮,之後才能產生安寧和平靜,但是如果按照這麼說,就屬於馬斯洛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生理和安全需求屬於剛需。
【產品形態】
網路遊戲也屬於獵奇中的一種,裡面到處充滿了攻擊性破壞性的故事劇情,即使像憤怒的小鳥,消消樂,植物大戰殭屍這樣的遊戲,也依舊如此,少兒也很喜歡 。
娛樂新聞和雜誌八卦,是獵奇。對公司潛規則的爆料,內幕揭發,是獵奇。微博上各種求真相的帖子,是獵奇。對身邊朋友和同事囧事的吐槽,是獵奇,對搞笑和幽默事情的關注也是獵奇。與綜藝節目也利用獵奇,現在一些電視綜藝節目滿足人的好奇,調節生活的乏味,比如最強大腦,笑傲江湖,出彩中國人,爸爸去哪兒等等成功節目,都是滿足人的獵奇。世界盃也是獵奇,因為對比分結果的未知感到期待
當然除了這幾大類以外,還有很多小類,比如段子,幽默俏皮話,無聊求關注之類的,也可以存在,到主要是傾訴和意淫,抱怨和發泄如果根據情商這本書,則不能解決用戶減壓的問題,至少是有風險的,何況直覺告訴我們,大部分用戶不喜歡沒有劇情的負能量。或者說,發泄可以,抱怨也沒問題,但是在這裡,加點劇情的那一類負能量更能得到他人的回應。就像一盤菜,有主料有輔料,主料是傾訴等,輔料是幽默段子之類的,而乾巴巴的負能量相當於沙子,壞了一盤好菜啊。
綜上所述,我就製作了如下的模型:
【圖-金字塔模型】

最後我們還有了其他一些零碎的發現:
(1)傾訴的特點
如果一條秘密內容,具備完整敘述、背景、情節,那麼無論它屬於上面四種中的哪一種,即使是抱怨和發泄類,只要有可信的具體的內容劇情,那麼都更容易產生互動。
(2)關於貪嗔痴慢疑
我理解的貪嗔痴慢疑,這是五種基本的人性形態,每個人都會有這五種表現,只是因人而異,五種元素的水平設定值不同,這個可能跟基因遺傳和後天環境改造有關,有的人更偏向於貪,而有的人更偏向於痴,痴伴隨著貪,貪可以轉化為痴等等,因此這五種元素並不是界定非常分明的,除非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境下 。貪和痴和交集較為常見,這兩個都有癮於其中,但是貪沒有愚鈍的成分,而痴裡面有。
(3)關於痛點
痛點是有強烈情緒在裡面的需求,如果這個痛點不滿足,就會感覺緊張、擔憂甚至是恐懼,沒有安全感。沒有這個功能就感覺這個世界不完整了。比如微信,比如手機、比如電池續航。
用戶困惑就是用戶真正的需求,就是痛點。痛點是用戶最迫切的需求,要從典型用戶和典型場景上分析才能得出結論,就像分析大屏手機的痛點一樣
———————————————————————————————————————————
三、用戶訪談
1、訪談問卷
為了挖掘和驗證更多的用戶需求,我打算在小範圍內,做一次一對一的用戶訪談,數量是15個人,屬於定性研究。問卷的題目請見下:

鋪墊問題】


1、現在感覺上班累嗎,生活上有壓力嗎?有沒有特別煩的時候?
2、平時都有什麼興趣愛好?
3、你平時使用手機都做些什麼?
4、你用SNS是看的多還是發的點?
一、傾訴(感情傾訴、生活傾訴)(必問)
1、以前生活中,有沒有和別人(職場/親朋/戀人)鬧過彆扭?舉例。
2、鬧彆扭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是會找人傾訴,還是自己處理?找誰傾訴?為什麼?
3、你會在目前那些主流的SNS社區上傾訴嗎?會在上面傾訴什麼事?舉例,為什麼?
4、有沒有什麼事,讓你覺得想傾訴,但又沒出可說的時候?舉例。
5、如果有偷偷,這樣的事兒你會去偷偷上傾訴嗎?為什麼?那你覺得什麼樣的事兒,你會考慮去這裡傾訴?
二、抱怨(職場抱怨、生活抱怨)(必問)
1、最近生活中,有沒有什麼事兒讓你特別想抱怨?舉例。
2、抱怨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如果是找人抱怨,你會找誰?為什麼?
3、你會在目前那些主流的SNS社區上抱怨嗎?會在上面抱怨什麼事?舉例,為什麼?
4、有沒有什麼事,讓你覺得很想抱怨,但又沒出可說的時候?舉例。
5、如果有偷偷,這樣的事兒你會去偷偷上抱怨一下么?為什麼?那你覺得什麼樣的事兒,你會考慮去這裡發泄?
三、意淫(兩性關係、惡搞八卦)(必問)
1、有被別人惡搞或八卦過的時候嗎?那人怎麼做的(舉例)?你有什麼感覺?
2、有惡搞八卦過別人嗎?選擇什麼關係的人?當時怎麼做的(舉例)?對方後來又什麼感覺?你的感覺又是什麼?
3、你會在目前那些主流的SNS社區上八卦爆料一些事兒嗎?一般是什麼事兒?舉例,為什麼?
4、如果有偷偷,這樣的事兒你會去偷偷八卦爆料或惡搞嗎?為什麼?惡搞的話你會惡搞誰?那你覺得什麼樣的事兒,你會考慮去這裡惡搞八卦爆料一下?
5、用過陌陌漂流瓶搖一搖附近的人這些主流SNS中的功能么?為什麼?你會在這裡嘗試找異性朋友么?
四、無聊(存在感)(必問)
1、平時生活中有沒有感覺比較無聊或者無所事事的時候?等車坐車之類的
2、一般如何打發這些無聊的時間,會做啥?打遊戲、刷微博、朋友圈、看劇之類的
3、現在有偷偷這種產品,你認為無聊的時候會不會用它?如果用,你會做些什麼?(好無聊啊、求陪聊啊)
五、求助(可選)
1、生活中你有沒有向別人徵詢建議的習慣?一般是什麼事?舉例。
2、你一般用什麼方式尋求建議?直接面對面還是打電話?為什麼?
3、你會在目前那些主流的SNS社區上尋求建議嗎?一般是什麼事?舉例,為什麼?
4、有沒有什麼事兒,讓你覺得不好意思向周圍人尋求幫助的時候?是什麼事?舉例。
5、如果有偷偷,這樣的事兒你會去偷偷上來求助嗎?一般是什麼事情?舉例,為什麼?
六、表白(可選)
1、你曾經有表白過別人或者被別人表白嗎?遇到心儀的異性你一般怎麼表白?會不好意思嗎?
2、你覺得你會用偷偷這種產品表白嗎?
七、炫耀(存在感)(可選)
1、你平時愛炫耀或者愛展示自己嗎?會的話,去哪裡炫耀?微博、朋友圈、QQ空間
2、你會考慮去偷偷這種產品力炫耀或展示自己嗎?如果會,你會展示些什麼?

2、用戶建模
我們將訪談的結論進行總結,歸納出了四種用戶類型。
改進版:

核心用戶:單身男性
一、基本信息

姓名:李大偉
年齡:25歲
地點:北京
職業:一家互聯網公司擔任渠道推廣職務
性格:活潑、貪玩、好色、裝逼、吹牛
家庭:與人合租,父母在三線城市
愛好:網遊(dota、卡牌手游等)、足球籃球、動漫(海賊王、火影)、A片
情感:一直單身,想找但找不到女朋友;暗戀公司其他部門的某個女孩,但始終沒勇氣追求。有嘗試約炮的想法但是一直沒有實踐。
語錄:「IT苦逼屌絲男,單身求解救!」
二、領域信息
手機安裝了一款匿名社交軟體,已經用了2個月。
每月花費150元左右,流量700M。
出行以地鐵交通為主,偶爾公交車。
三、互聯網使用情況
手機使用經驗:高
主要使用方式:與朋友家人聯絡、社交網站、看新聞、查郵件、讀小說
喜歡的應用:微信、微博、網易新聞、163郵箱、QQ閱讀
每日使用應用時長:3小時
手機配置:小米2、使用1年半
四、簡介
自從來到北京這個地方已經有4年了,這是他的第二份工作。家庭條件普通的他一直想在北京能有個安身立命之處,希望在這偌大的城市裡找到個肯和他共同努力一起奮鬥的她。但是由於工作比較忙碌,不定期的加班,需要承受的壓力也比較大,會有績效考核的指標在不斷逼著他往前走,偶爾還要看老闆的臉色。
他的業餘生活也枯燥乏味,主要就是打遊戲看動漫。周末喜歡睡懶覺,宅在家裡不出來。身體寂寞的時候,就打開電腦中深藏多年的A片幻想著暗戀多日的公司女神,滿足著生理的需求。手機中安裝了陌陌,但是向漂亮的異性打招呼從來都沒有得到過像樣的回復;微信中的親朋好友很多,除了和幾個要好的哥們侃侃大山外,也沒有別的事情可做。看到朋友圈裡的各種自拍和雞湯文有感到枯燥乏味,絲毫沒有興趣,覺得說的都不是真話。偶爾在微博中看看最新的新聞和搞笑的段子,轉發一下,但是評論和點贊的人寥寥無幾,在這個莫大的網路虛擬社會中,感到自己聲音的渺小和無力。家裡希望他能在當地找一個合意的相親相愛的女孩,始終未能如願,但又不想讓父母失望。
他相信在這裡一份付出一份回報和有志者事竟成的大力,幻想有一天能成為人生贏家,在朋友圈子裡出人頭地,風光一把,也能享受下別人的羨慕嫉妒恨,但現實的進展總是不盡如人意。
五、目標
(1)用戶目標
向喜歡的女孩表白、結識新的女性朋友、炫耀個人財富和成就、戲弄惡搞身邊的好友、抱怨工作或生活的不順
(2)最關心的事
保證身份不被暴露、成功約到合意的異性、得到他人的羨慕和同情
(5)商業目標
經常訪問我們的APP
經常發表、評論、贊秘密
邀請更多人使用我們的APP
經常使用私信與人互動
使用附近功能並與人互動

單身女性
一、基本信息

姓名:韓露露
年齡:25歲
地點:杭州
職業:一家民營企業做行政專員
性格: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愛幻想、愛八卦、知足樂觀
家庭:與人合租,父母在二線城市
愛好:韓劇美劇、言情小說、時尚服飾化妝品、星座算命、明星八卦
情感:有前任,已分手一年有餘。身邊有追求自己的男生但都沒有感覺,自己喜歡的卻又都不喜歡自己,所以一直單身。
語錄:「充滿希望,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
二、領域信息
手機安裝了一款匿名社交軟體,已經用了2個月。
每月花費100元左右,流量500M。
出行以公交車+步行為主
三、互聯網使用情況
手機使用經驗:高
主要使用方式:與朋友家人聯絡、看視頻、看小說、聽音樂、社交網路、網路購物
喜歡的應用:微信、微博、美麗說、淘寶、QQ音樂、愛奇藝、窮游網
每日使用應用時長:3小時
手機配置:三星note 2,一年半
四、簡介
露露來自北方一個二線城市中的小縣城,家庭條件在當地屬於一般水平。她在杭州讀大學,本科畢業後直接在當地就業,由於前任和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同,加上感情進入平淡期,畢業一年後,兩人選擇了和平分手。目前在這家公司幹了快3年,進入了職業的轉折點,偶爾會上招聘網站更新簡歷,看看有沒有新的機會。工作壓力不算很大,但是日常瑣碎之事很繁多,需要很好的記憶力和協調能力,有時候會因為個別事情處理得不妥,得到上級主管的批評,心裡很委屈。但是用不了多久,她的積極樂觀使得她很快走出了低谷。雙子座的她對很多事情充滿了好奇心,對於感興趣的人或事,她總是要想辦法得到真實的答案,並從中得到快樂和成就感。在遇到拿不定注意的事情,她會向好友們傾訴,獲得理解和幫助時最好不過的事情。她有自己喜歡的人選,但是在感情方面她並不主動,選擇穩妥的路線,喜歡從側面打聽這個 合意人選的方方面面。家鄉的父母也希望她能儘快找到合意的男孩,在不久的將來就能抱上外孫。
周末的時候,或者閑下來的時候,她喜歡約上三五好友去當地的名勝古迹、著名街區閑逛,遊玩的同時還可以發現新的有意思的地點,然後拍照留念,抒發一下心中的感慨。
五、目標
(1)用戶目標
向喜歡的男神表白、尋找有趣的內容和話題、徵詢他人的意見或建議、爆料吐槽身邊的人和事、抱怨生活的不順和朋友的不理解
(2)最關心的事
保證身份不被暴露、滿足自己偷窺別人隱私的好奇心、自己拿不定主意的事情能得到解惑
(5)商業目標
經常訪問我們的APP
經常發表、評論、贊秘密
邀請更多人使用我們的APP
經常使用私信與人互動
使用附近功能並與人互動

女性(戀愛中)
一、基本信息

姓名:許曉萌
年齡:27歲
地點:上海
職業:一家IT外企做市場推廣
性格:內向、細心、知性、同理心
家庭:與父母住一起,在上海當地居住
愛好:韓劇、言情小說、時尚服飾化妝品
情感:有現任。男友不算帥氣浪漫,會因為對方的一些小怪癖感到困擾。會因為一些瑣事吵架,埋怨男友嘴上關心多,實際行動少。目前無換男友想法,不是因為男友是理想和完美的,而是情況還算說得過去,不想改變。如果男友有改進,會有結婚的打算。
語錄:「我需要完美的愛情!」
二、領域信息
手機安裝了一款匿名社交軟體,已經用了3個月。
每月花費200元左右,流量1G。
出行以地鐵為主,偶爾打車
三、互聯網使用情況
手機使用經驗:中
主要使用方式:與朋友家人聯絡、看視頻、看小說、聽音樂、社交網路、網路購物
喜歡的應用:微信、微博、美麗說、淘寶、QQ音樂、愛奇藝、挖財理財
每日使用應用時長:2小時
手機配置:iphone4s,2年半
四、簡介
和父母在在城市居住,已經習慣了這裡的生活節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女孩,有很好的教養,也有很多興趣愛好,會彈琴,英語也很棒,是個努力上進的女孩。從畢業到現在,換了一次工作,目前第二份工作很努力,業績也還算不錯,是老闆心目中的好員工,會時不時的得到上級的表揚和鼓勵。和男友的感情不算轟轟烈烈,但是也很甜蜜,只是男友的工作和家庭條件並沒有得到父母太多的認可,一直持觀望和猶豫態度,偶爾,兩人會因為此事意見不合而吵架。同樣,她也會和父母就此事鬧矛盾。不過幾次下來,雙方依然沒有任何自我改變的意思。她希望男友工作再努力一點,獲得父母對他們的愛情的認可和信心。男友雖然也表示要為此努力,但是有時候依然會表現得無所謂,事業上並沒有太大的進展和突破,很是平庸,對男友的信心也不像剛開始交往那樣那麼高了,這和她自己對愛情的理解——即不求大富大貴只有平凡恩愛——相矛盾,不知道是不是被這個崇尚物質的社會所蠱惑。看著身邊的閨蜜好友和女同事陸陸續續的結婚生子,進入甜蜜婚姻,心裡也有一些期待、焦慮和無奈,為此,很想找人傾訴一番,給自己的未來和情感出出主意,把把脈。
五、目標
(1)用戶目標
傾訴和男友的情感生活、尋找有趣的內容和話題、徵詢他人的意見或建議、抱怨生活的不順和家庭的不理解
(2)最關心的事
從自己的情感經歷中獲得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安慰、尋找能和自己產生共鳴的有趣故事、自己拿不定主意的事情能得到解惑
(5)商業目標
經常訪問我們的APP
經常發表、評論、贊秘密
邀請更多人使用我們的APP
經常使用私信與人互動
使用附近功能並與人互動

男性(戀愛中)
一、基本信息

姓名:郭好強
年齡:28歲
地點:鄭州
職業:在一家地方性銀行做客戶經理
性格:開朗外向、積極、執著
家庭:與父母住一起
愛好:財經新聞、體壇資訊、好友聚會、攝影
情感:交過2個女友,這是第三個,已經認識半年多,發生過身體親密接觸,xxoo生活一般。如果感情順利,會打算30歲結婚。如果和現任出現矛盾,會和朋友傾訴,或偶爾想想前任。
語錄:「No one gives it to you,you have to take it.」
二、領域信息
手機安裝了一款匿名社交軟體,已經用了3個月。
每月花費200元左右,流量1G。
時而打車、時而坐地鐵
三、互聯網使用情況
手機使用經驗:中
主要使用方式:與朋友家人聯絡、查郵件、看新聞、社交網路、玩遊戲
喜歡的應用:
微信、微博、新浪財經、同花順、耐克體能訓練、英雄聯盟
每日使用應用時長:2小時
手機配置:iphone5s,8個月
四、簡介
小郭上學時就是個努力上進的好學生,學習成績一直處於中上水平。他的理想是做一個事業成功的男人,相信只有賺更多的錢才能享受更多的自由。但與此同時,他陷入了工作和家庭無法平衡的生活怪圈。新交往的女友,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平時出去約會的花費也基本上由他自己來墊付,這一點他並沒有太多意見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女友偶爾的無理取鬧和胡思亂想讓他感到有些困擾,始終摸不透她的心理。不過,總體感覺上沒有大的矛盾。兩人偶爾的甜蜜會讓他暫時放下來自工作的重壓,享受短暫的歡愉。可視,父母對於他的女友,以及女友的家庭並不是感到滿意,希望並相信自己的兒子可以找到更好更合適的女孩,這給小郭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因為,有時候父母說得確實有道理,清楚父母是為了自己好。好在父母還是比較尊重他的意見,盡量不對他的個人自由造成限制。由於工作壓力較大,和父母見面的機會並不多,有時候也很擔心父母的身體健康。雖然對自己的工作依然信心滿滿,但有時候老闆的不理解和同事間的相互算計,讓他對這個世界和社會持了一定的悲觀態度。認為除了自己的愛人和家人,能信任的人非常之少,來自酒肉朋友和遠房親戚不切實際的鼓勵他並不為所動,他彷彿看破了紅塵一樣,表面上目標明確,但實際上自己也很迷茫。
五、目標
(1)用戶目標
傾訴和女友的情感生活、尋找有趣的內容和話題、感嘆社會現象和時下熱點、抱怨工作的不順
(2)最關心的事
從自己的情感經歷中獲得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安慰、閱讀源源不斷的有趣內容放鬆自己、發泄心中的不滿為自己減壓
(5)商業目標
經常訪問我們的APP
經常發表、評論、贊秘密
邀請更多人使用我們的APP
經常使用私信與人互動
使用附近功能並與人互動

商業目標:
1、經常訪問我們的APP
2、經常發表、評論、贊秘密
3、邀請更多人使用我們的APP
4、經常使用私信與人互動
5、使用附近功能並與人互動 6、想要發表觀點的時候第一個想到我們的產品
7、把偷偷看作是一個有價值的社區

總結出幾個用戶模型之後,我們開始進行典型使用場景的分析,由於場景比較多,這裡不方便全部展示,以下是一張討論的草圖。

———————————————————————————————————————
四、產品定位的再討論——悶騷
周末看了secret中國運營團隊的演講片段,裡面有一句話「無悶騷,不中國」的評價給我啟發,之後他們總結了主要的需求:爆料、吐槽、八卦、交友、約炮,並舉了兩個所謂的典型場景,具體的文章請參見:《secret中國負責人:中國是匿名社交軟體極好的發展土壤》Secret中國區運營負責人:匿名社交特別適合中國。於是我對悶騷這個詞有了一些想法:
1、什麼是「騷」
一種被壓抑的情緒的行為表現。其中「表現」的英文諧音就是「show」。因此。「騷」有表現、表演的意思。
2、詩人為什麼叫「騷人」
在那個言論不自由的時代,他們借詩歌來抒發憂國憂民,既不敢大肆喧嘩,卻又效果顯著,這樣就是一種騷。因此作詩的人就是一種騷人。因此,文人騷客和風騷淫蕩沒什麼關係。
3、什麼是「風騷「
個人理解為:風光無限、一覽無餘地show(即賣弄、表演、表現)。風和騷結合在一起就有了淫蕩的意思,淫蕩就是舉止輕佻,作風下流,盡情表現真我和性本能。
4、什麼是「悶騷」
個人理解為:一個人把真實的慾望、想法甚至性本能悶在心裡,不輕易表現給外在的其他人。所以,悶騷悶騷就是「man show」,即一個人悶著,不願意表現(特殊情況除外)。對騷最入骨的解釋就是「悶騷」,悶騷是對」騷「的升華。
由3和4可以看出,風騷和悶騷有區別又有聯繫:悶騷是把內心風騷一面隱藏起來,只有在特定環境下,才會去除悶,展現騷。
5、為什麼悶騷成為現代中國人的一個特點?
我理解,一方面和文化大革命時期有關。那時,ZF把與性有關的內容統統描述為邪惡的不恥的,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邪惡之物。說個情、牽個手,單身男女湖邊走。這種都要被戴紅箍的大媽大爺摻合批評,讓你覺得這是一種害臊的行為。但是這種意識形態完全違背人性——即性本能和快樂原則,塑造出來的愛情都是被ZF意識形態「嚴加拷打、扭曲改造」出來的冷冰冰的情愛。那一代出生的人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規則下,心裡始終進行著一場戰鬥:內心的真實慾望與社會規則枷鎖之前的戰鬥。這種戰鬥的結果是什麼?對,塑造了一批批擁有「悶騷」性格的人——不敢當面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人。
另一方面和我們中庸文化。什麼是悶騷,悶騷就是外表冷靜、沉默,內在卻富有情感、思想和內涵的人。明明內心有強烈的感受和觀點,卻一定要故作深沉、冷靜和理性,美其名曰:低調。事實上,低調的理念中就有「悶騷」的概念,悶騷的一種方式就是低調。而低調很容易導致一個結果:此人沒有鮮明的個人特點或沒有個性。即向圓融會通、和而不同、外圓內方等理念中,均有崇尚低調的涵義,而這種理念的根源可能就是「中庸」二字,比如很多學問教導人,對外人應該不溫不火、溫文爾雅、無棱無角,不急於表達自己的見解,有話語不能直接說要拐著彎兒說。因而,我懷疑「厚黑學」在中國的興起,也是有原因的。
6、為什麼不是傾訴是意淫?
當一個人要傾訴的時候,感覺總是不好的,是有壓力的。換句話說,只有人的內在情緒沒有達到一種平衡而是產生了一種張力的時候,才需要傾訴。無論是宣洩、憤怒、發泄都是傾訴的眾多方式而已,都以試圖減小這種張力為目的。對於傾訴這種東西,發布者心情是不好的,而閱讀者也會受到情緒傳染,心情自然也不會太好。總之,傾訴是一件不好玩的東西,誰能從傾訴中獲得快樂呢?以苦為樂是苦行僧的做法,那是少數人而已,何況一般人尚未達到以苦為樂的境界。傾訴也是一種生存感的標識。處於生存感的人們,遇見不愉快的事情的數量,可能要比處於存在感的人們遇到不愉快事情的數量要多,而大多數人是喜歡快樂的,喜歡存在感的。
科學實驗的結果是:遇到問題,去傾訴去發泄去宣洩,不能根本上解決問題,反俄日有可能使情緒更糟糕。
我們可能要做一款能提供快樂的產品,至少,讓用戶使用前和使用後,心情愉悅指數有一個提升。因此我承認之前的定位——提供一款幫助用戶傾訴從而減壓的產品——有誤,這樣的定位會讓用戶感覺產品的陰氣、怨氣太重,甚至會讓用戶看了之後,感覺生活一點都不美好,大家過的都不算快樂幸福。
那麼,既然傾訴不太合適,那什麼合適?
我的理解是,能滿足國人獨特人格的需求的那個東西應該就是,如上面分析了一大堆,其實答案——至少是初步的答案——是悶騷。但是悶騷怎麼和YY聯繫上了?這很簡單,根據上面的結識,悶騷其實就是英文的「man show」,這裡的show就是展現、表演、表現的意思,show既可以音譯為「騷」,也可以音譯為「秀」。都是一個意思。因此悶騷里有show的成分,作秀的含義,而作秀就是一種炫耀和表達,炫耀自己美好的物質基礎,表達自己美好的想像觀念。而這,不就是一種意淫的表現嗎?如此一來,意淫和悶騷就聯繫了起來。
7、為什麼悶騷更適合90後?
事實上,如果第5點說的有道理,那麼,悶騷的人70後80後也不在少數。但是90後得加一個「更」字
——90後沒老,願意嘗試新鮮事物
90後很年輕,80後都算老了。用羅振宇的話,什麼算老?就是不願意接受和嘗試新鮮事物了。相信很多80後已經開始對新鮮事物感到迷茫和恐懼,對90後的行為不解甚至貶低為腦殘。這就是老了,老了的人會本能的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產生心理上的抗拒。匿名社交是新鮮事物。相信會成為90後們願意嘗試的各種新鮮玩意中的一種。
——90後是互聯網未來的中堅力量
這個自不必說。90後是網路原住民,是真誠意義上的沉浸在互聯網的一代,抓住他們滿足他們的需求,才能讓產品走的更遠。
——90後追求個性,願意表達真我
有一句話:「90後對人最壞的評價是悶,最好的評價是悶騷。」
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麼可以認為,90後其實不喜歡悶人,悶人的一個特點就是沒有特點沒有個性,不願意暢快表達自己的主張,始終如一。而90後是喜歡有鮮明個性的,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會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也都有一個觀念,就是每個人都有權力去追求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需要看別人的眼色形事,更不需要按照社會文化規定的那一套道德規則行事。
悶騷其實也是一種個性,雖然悶騷的人不喜歡在公眾面前表達個性,但是在某個特定的場景下,依然會充分地表達個性,甚至比有個性的人還要個性,讓人瞠目結舌、刮目相看。
總結,匿名社交其實是很好的為這些悶騷的人提供了一個特定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下,悶騷人會充分表達自己個性的一面,不為人知的一面,搖身一變,成了90後孩子,進而充分舒展自己的情懷和愉快。
悶騷就是要悶著「show」,悶著「show」就是非公開的炫耀(公開的炫耀可以去朋友圈和微博)。炫耀自己的美好的同時羨慕別人的美好,假想別人的美好也是自己的,進而演變成意淫的心態。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逐漸轉變了產品的大方向,越來越覺得,傾訴、抱怨這種場景遠沒有意淫場景更典型。關於意淫,早前的分析已經有相關論述,最典型的意淫場景主要發生在男女兩性之間。瀏覽使用了大約20款手機社交app,基本上可以驗證這樣一個結論:社交網路始於約炮,盛於炫耀,衰於雞湯,終於電商。

此外,我不得不說,這段視頻中,演講人現場所舉出的兩個例子(收集贊數足夠了就去創業,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而看到心儀男性期待下個路口見,又如何典型和剛需?)實在是不典型。看了視頻之後,無論是演講者的氣場還是分析的具體內容,都讓我感到了一絲隱憂,我認為作為外國secret在中國的代理商,對需求的把我會更加精準到位,但是很可惜,這段視頻的內容沒有任何新意,該分析的東西我們已經分析的足夠深入。此外,我們也從其他競品中看到了一些現象(例如,秘密中國、無秘、烏鴉、嗶嗶、悄悄等,上面的內容果然越來越多的出現了美女圖片,內容也更加負面和露骨,看來大家也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引導用戶走向意淫YY的方向。)讓我更加堅定的認為,同樣一款產品在外國可以做成「精神大保健」型的正能量社區,但是在中國更多的需要通過性的字眼去打開產品市場。

之前一直以生存感,即傾訴為主題的產品定位,使得產品的日活躍數據增速放緩,甚至出現了下降。通過這次定位的轉變,我們想要驗證,是否以意淫兩性為題材的內容會讓數據有所回升?於是我們的運營人員發布了很多符合YY內容的秘密,結果果不其然,數據迅速的回升,無論是發布秘密數、評論秘密數、贊秘密數、單條秘密平均人數、單個用戶匿名信發布數等,都有10%-20%的增長。但是,這種打擦邊球的方式,並不是我想要的產品形態,這樣一來,和生人匿名社交沒有什麼區別了,因為熟人之間無論也不可能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真實的交流。

————————————————————————————————————————
五、關於熟匿社交產品的存在意義
之前有看到過一篇文章《匿名之下還有社交嗎?》匿名之下還有社交嗎?
如文章所說,社交的本質是建立信任,無論是朋友之間還是生人之間,一段關係的維持,最根基的東西一定是信任。但是有些事情之所以要隱去身份才能表達給對方,恰恰是因為不信任對方,如果不信任對方,即使表達的思想再深切,也無法再通過還原身份來鞏固社交。換句話說,朋友之間進行匿名溝通,幾乎和生人溝通一樣,但是比生人溝通要糟糕的是,朋友雙方無法從匿名身份還原回真實身份,你和你的朋友在匿名社交軟體上聊的在火爆,也重歸無法在產品中揭開彼此的真實身份。如果大家知道上面有很多自己的朋友的話,那麼發秘密的時候就很有可能不會說真話,怕被猜出來。除非都是陌生人,但是如果是陌生人的話,產品就變成了生人匿名社交,就只能靠YY這種剛需來維持了。
經過很多思考,熟人+匿名+社交,這三種元素結合在一起,是違背最基本的人類社交模式的。如果是想讓朋友之間進行更加暢快和真實的交流,熟人匿名社交並不能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問題永遠是用戶們所顧慮的,怕被揭穿是很多用戶所擔憂的。最要命的還是,這種類型的產品無法幫助用戶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那怕是促進了線下關係的穩固和改良,你無法在永遠不向你的朋友揭露彼此身份的情況下,改善和拓展你和這個朋友之間的關係,要想改善只能實名,但又和匿名想衝突。因此,我認為,熟人匿名社交中存在著一種悖論,一種違背人類在現實社交中的模式的產品,很可能會走向一個死胡同,也許,做成一個基於地理位置的生人匿名社交的發展前途要比熟匿社交更有前途。

1、產品做什麼
由於,用戶們認為熟實社交的現狀是:朋友間無法自由、放鬆、真實地表達想法,無法更深入了解彼此,感覺不夠真實
因此,開發者認為熟匿社交的目的是:促成朋友間自由、放鬆、真實地表達想法,促進更深入了解彼此,使感覺更真實
但是,用戶們認為熟匿社交的用處是:滿足自己窺探朋友隱私的慾望,表達的往往不是正面美好的東西,而是陰暗想法。
畢竟,匿名下的真實不等於美好,還可能等於醜陋和陰暗真實≠善良。尤其在生存感重於存在感的中國本土。

熟匿社交下,朋友之間需要的更多是窺探彼此
雙方聊得很合拍,仍然無法相見,因雙方是朋友關係,若揭開彼此身份尷尬,則無法鞏固雙方關係。
雙方聊得不合拍,則更無法相見,因雙方是朋友關係,若揭開彼此身份尷尬,則會惡化雙方的關係。
同時,在中國這個「性」還不是很開放的國度里,當人一旦蒙上面紗,就回到原始衝動的狀態——性。特別是在現實生活中孤單寂寞的人,壓抑的衝動長久得不到釋放,但是表面上還得維護好自己的良好的形象,一旦有辦法(即隱藏自己的身份)解決內心的騷動,就會將自己的邪惡的一面赤裸裸暴露出來。
結論:熟匿社交產品在熟人之間,無論是聊得好還是不好,對社交關係的改善都沒有太多價值。因為,既沒有在實名社交下,展現自己的良好形象,也無法在匿名社交下,將自己內心的騷動暴露無遺(因為害怕被朋友知道),所以價值到底在哪裡?期待挖掘!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裡,社交是必須的——包括朋友社交、生人社交:
朋友社交:保持朋友之間感情、傾訴、解決困難、找存在感、傳遞正能量等等。
生人社交:釋放內心的騷動、豪無顧忌展現人的本性(性)、排除孤單打發無聊時間、結交更多朋友(找志同道合的人)等。

所以,當一個人孤單寂寞需要找人聊天的時候,有可能會找朋友聊天,但聊著聊著就覺得沒有聊了,因為雙方願意展示給彼此的東西其實已經有深入了解了,但是沒有聊到的部分又恰恰是雙方不願意透露給彼此的。比如,本人經常不願意在通訊錄找人聊天,但是有可能願意去找陌生人聊天,因為這樣可以將自己的最近的狀況,內心的邪惡,或者人性本質的需求都釋放出來。因此,生人社交下需要的更多是YY彼此

所以,如果雙方聊得很合拍,一方面可以滿足交友排解孤獨感,另一方面增加了發展線下社交關係的可能性,擴展自己的人際關係;如果雙方聊得不合拍,沒有關係,換下一位,繼續尋找罷了。
結論:陌生人社交滿足人的YY需求,打發無聊寂寞的時間,是一個人生活在社會裡的剛性需求。但是同樣問題來了:大多數人很難找到陌生人聊天(Ta們壓根就不搭理我),即使找到人聊天也不知道聊些什麼,畢竟搭訕高手只是少數人,所以這也是大部分人的無奈。

總之,產品的定位不應該是以熟人匿名社交為主,生人匿名社交為輔,而恰恰應該是反過來,以生人實名(對於陌生人,實名和匿名的差別並不大)社交為主,熟人匿名社交為輔。

2、產品怎麼做
(1)改變登陸註冊方式
登錄註冊方式上做出改變。目前產品僅支持手機號註冊登錄,這大大限制了生人關係鏈的拓展,沒有有效利用社交巨頭的社交紅利。因此要增加新的登錄方式:微博登陸、QQ號登錄,只要用戶有這些社交網路的賬號,直接授權即可快速註冊登錄,同時,在用戶允許的情況下獲取其在這些社區中的基本個人資料(頭像、性別、生日、星座等)。
(2)新增秘密廣場
新用戶未登錄情況下,可以瀏覽秘密廣場,查看生人發表的秘密、美圖秘密、附近秘密、熱門秘密。若想轉評贊則需要登錄或註冊。若想查看朋友圈秘密(就是現在偷偷中,來自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秘密)則需要登錄並綁定手機號。
秘密廣場中包含秘密的各種分類、搜索以及話題。
(3)私聊改造
摒棄匿名信和閱後即焚的方式,因為這種方式不利於人與人關係的沉澱,因此,採用IM對話方式,可參考之前撰寫的「私聊方案」。
(4)發布器改造
用戶編寫秘密時,必須配圖(網路圖片或自己圖片均可)。增加語音功能,不使用變聲器,就要用戶真實的聲音。且發布的內容可以選擇發布在朋友圈(不允許發語音)還是陌生人圈,且該條秘密只會被所屬的圈內用戶看到。
(5)新增個人主頁
生人圈中增加個人主頁,即單條秘密的右上角可以看到用戶的頭像,點擊進入profile。可以查看該用戶的默認公開照片和秘密。
(6)遊戲化功能
自動配對
適用於生人圈,若想提高搭訕成功率,需要填寫更多信息,比如喜歡的異性的類型、所屬行業職業、興趣愛好等,填寫的越多,配對成功率越高。
等級許可權
若想查看對方個人主頁中的更多個人信息(圖片、秘密等)需要有一定的活躍指數(類似陌陌的星星等級),只有達到制定等級才可以查看對方的內容。
內置小遊戲
發布秘密的人可以對該秘密設置遊戲門檻。例如,可以將秘密設置成9宮格拼圖再發布。查看者若想看,需要還原完整圖片,方可解鎖此秘密。更多遊戲方式(例如真心話大冒險)還在思考中。

結論是什麼?????
結論就是:生人匿名社交更有市場(例如百思不得姐(精靈在線公司)團隊推出的「不得姐的秘密」app),而匿名社交不能說一無是處,存在的價值還是有的,但是沒法做大。


「秘密」和類似「秘密」的 app,例如它的始祖「secret」,能很好地反應你所處的社會的心理狀態。

我同時下載了「秘密」和「secret」,就在兩三天前。到現在為止,這兩個 app 里的「朋友」(經 app 提示)都不足三人(我的通訊錄上的人都不是很 tech-savvy),我還故意關閉了「附近的秘密」——

因此在我的手機上,這兩個 app 只會顯示已經得到成百上千贊的「熱門秘密」,不會顯示任何朋友的秘密,任何推送到我屏幕上的秘密,都和我的朋友圈子無關。在這樣的特殊情況下,讓我很快就看到了兩個文化的差異。

「secret」上的熱門秘密基本上來自美國,內容大多為一些小確幸、安靜的歡喜、安靜的悲傷、人生目標、小惡作劇、神轉折、讓人產生共鳴的小毛病,內向人的天堂。比如「I sync my music to coincide with lift-off(我將我的音樂和飛機起飛同步)」,好像在給自己的人生配樂一樣,聽上去充滿了幻想,但這樣的內心小事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值得一提,寫在「secret」里正好。

「秘密」上的熱門秘密基本上是各種吐槽、生活壓力大、對付同事老闆妙招、農村城市定居難題、點名女明星是綠茶表、同性戀出櫃難、後悔沒能發生的愛情,還有最多出現的就是和約炮、包養相關的話題(暴露自己約過、差點被包等中國的「道德禁忌」)……值得一提的是,兩天內已經看到兩條關於自己匿名做好事的秘密,似乎還是不好意思自己公開,但希望得到肯定和讚揚。

我並不是說,寫這些內容的人多。而是被這些內容打動內心的人,才會去狠狠地點下贊,讓這些話語傳播地更遠。

一個是「這樣子好像很有趣」,另一個是「我憋地好難受」。

這樣的匿名 app,是一個很好的快速了解一個國家的網民心理狀態的工具。

ps 如果你覺得「秘密」太負能量了,不如下載「secret」試試看……

pps 如果你看過關於 OCD 的書,你會覺得「secret」上的人都有點輕微的 OCD。OCD 現在是一個很寬泛的 spectrum,並不專指手一定要洗 10 遍或者同一個字必須說三遍這種嚴重的表現(當然還有更嚴重的……),它還包括了很多「算不上病」的小毛病,比如 intrusive thoughts 等等。性格內向的人可能會很有共鳴吧。


@Fenng 的小道消息里有一篇文章,甚是贊同,現轉貼於此
(已經得到了@Fenng先生的轉載授權)

文章原標題----------------------------
匿名應用即地獄

這段時間,幾款「匿名」應用通過不同渠道在悄然流行。試用了幾天之後,發現這類應用其實是在讓你的整個世界變得更糟。我後悔我使用過這幾款工具。甚至後悔我在微信朋友圈提到這些所謂「有趣」的應用。
一開始,你只是好奇,想看看裡面有什麼有趣的信息,隱私也好,八卦也好,總之是能勾起你好奇心的東西,你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更多信息。

然後,你忍不住發了幾條信息,或是嘲諷別人,或是去別人的信息下面不負責任的留言,對,不用負任何責任,因為,假定任何人都不知道你是誰,如果應用開發者不被黑掉的話,雖然這個應用早晚會被黑掉。

然後你看到更多不該看到的信息,這讓你繼續興奮,你看到所有人爆料所有人,所有人攻擊所有人,所有人謾罵所有人,所有人揭發所有人,所有人懷疑所有人,所有人猜測所有人…直到你發現,有人會爆料你,他們是你的朋友,但是你不知道他是誰,你看著他們貼出更為難聽的話,但是你無從知道他們是誰。現在,你只想逃離這)款應用。

匿名類應用讓每個人釋放心底的惡念,盒子打開,魔鬼出來。他人即地獄,每個人也是自己的地獄。如同身陷黑暗森林:你置身於一座黑暗森林,每個用戶都是匿名的獵人,你必須小心,因為這裡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千萬不要暴露,如果他們發現值得注意的目標,不管是不是所謂的朋友,他們毫不猶豫的開槍:抹黑,攻擊,嘲諷,謾罵…

重新思考一下「匿名」 應用,是不是讓我們自己變得更糟了? 科技改變生活,有的時候讓生活更壞。


2014-04-05 22:00


秘密里充滿了負能量,這得去朋友圈看多少心靈雞湯才能補回來啊


讓我想起了菲利普津巴多寫的路西法效應,斯坦福監獄實驗中學生扮演的獄警被要求戴上墨鏡,戴上墨鏡的獄警比不戴的更加殘酷,這和匿名是一樣的,人一旦可以做事不被別人知道身份,就會無所不為。所以我感覺這款APP遲早會被黑暗湮沒。


秘密就是告訴你平時要好好做人的道理。


先不說結論。

不管是實名社交還是匿名社交,根本目的是社交

我大概試用了一個月,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考慮這個產品的價值。

一:觀察者

我是觀察性人格。我想窺探我的好友有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然而看了不少朋友圈信息,發現這種基於手機通信錄的好友關係有一個明顯的問題:很多人發的秘密對我來說已經毫無意義。這些人有可能是我的初中同學、高中同學、某個八杆子打不著的親戚甚至某次租房的房東,這些人身處的環境已與我相差太多——根本不是一個世界的人。至於他們有著怎樣淫亂的生活我根本就不關心,人只會關心處於他生活範圍內的好友的秘密。同樣的基於qq好友或者微博好友什麼的都差不多,總有大量的無用信息。

做產品一個非常重要的素質就是要考慮某種功能被大量使用後的展示效果,社交產品尤其重要。試想下,在一個界面里總有大量的無用信息展示,這種產品怎麼可能走得遠

二:普適情感

我想通過秘密來說些平時不可能說的話。

講一個故事,人們到底希不希望有人聽出自己是誰?

假設我不想,那麼我為什麼要冒著風險發這個信息,這個信息有可能是對老闆的抱怨,也可能是對女友的失望。如果被猜出來就糟了,這樣的話我還不如直接跟我最親密的朋友一吐為快。

假設我想,那我為什麼要在這個環境下說呢,我的好友不一定能看到啊,我還不如發到朋友圈呢。

只有一種信息最適合在秘密上發布:就是我發的這條信息,是一種普適的情感的抒發,可能從某件事情感慨而產生,但是不針對具體的事件。這種情感與我平時狀態並不是一樣的,如果我發在朋友圈會很尷尬,同時我又確實需要找一個地方抒發出來。

這種信息也是目前我在秘密上看到的最多的信息。


三:假面舞會模型


now,the game begins


設想你參加假面舞會,並且你知道這裡面都是你的同事(假設不能通過身體特徵判斷真身)。
當你和一些人聊天的時候,如果你們聊的很開心,你會不自覺的想要知道面具下面的面孔到底是不是你所猜測的。
這個時候你最想做的是什麼?
一定是把他拉到某個陰暗的角落,露出你們的真實身份,相視一笑,然後重新回到舞會。
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相視一笑。
這個環節才最終滿足了人類的慾望。
所有前面的環節都為了這一刻而存在——就如同性交中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射出去那一刻的飄飄欲仙。

然而,秘密app就好象一個姑娘讓我們把前戲做足了然後說她來大姨媽了一樣。

我永遠也不會知道這個信息是誰發的——我永遠也他媽射不出去!

沒有合適的出口,是「秘密」最嚴重的需求缺陷。


待更新。。。


人皆有傾訴的慾望,好比基督教有懺悔這樣重要而古老的形式。
秘密,不正是懺悔的變種嗎?

即便在真實的生活中,一樣有化妝舞會,有匿名信,有匿名電話……嚴肅如紐約時報,一樣會採用匿名消息來源;政府公共政策,還會「匿名」放個探空氣球;大國外交,也有假借中間渠道傳話……匿名會增加大家的安全感。

秘密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實名是相對的,匿名才是絕對的。
從產品角度看,秘密需求成立,做好卻非常困難。因為用戶密度非常難處理。每個人都有那麼幾條想匿名給朋友親人說的話,但是說給路人甲,有點二了。

林承仁兄團隊很有戰鬥力,恭喜他們找到一座富礦。不過做好秘密,更需要有點社會學心理學背景的文青。


我想問,如果通訊錄上只保存一個人,是不是就可以在這款軟體上窺探TA的隱私了??


秘密類應用很久之前就有,但是之前都不是很火,近來突然在微薄和朋友圈出現了一些與秘密類社交應用相關的討論,有點火的趨勢了。這其中有兩點不可忽視的原因:

  1. 隨著微信和朋友圈的普及,朋友圈繼qq空間和微薄之後再度被媽媽和領導佔領,讓人不太好意思再在上面發私密的內容了。這也是現在秘密類應用在推廣上著力宣傳的一個功能點。
  2. 與無覓團隊對其開發的秘密應用的良好運營和推廣有關。近來比較火的也是無覓團隊的秘密。

本文比較三款秘密軟體,一個是INNO Infinity
開發的"秘密-性感勁爆的私密傾訴情感糗事性愛解惑兩性答疑社區",一個是無覓團隊開發的"秘密-朋友圈的匿名爆料",一個是掌覽天下開發的"小聲-匿名
說秘密,真實做自己"。這三款不同的秘密軟體瞄準了不同的方向,用戶也說著不同的秘密。

秘密-性感勁爆的私密傾訴情感糗事性愛解惑兩性答疑社區

產品核心功能:情感傾訴、性感勁爆的兩性話題。

用戶需求:很多私密的情感話題不能對自己身邊的人講,但是面對情感疑惑又想找人傾訴、尋求意見。兩性話題從來都是大家喜歡在私底下喜歡討論的話題,觀眾圍觀並參與討論兩性話題,從中獲得認同和快感。

用戶群體:那些備受情感、兩性、家庭問題困擾的用戶,以年輕女性為多。

內容特點:內容質量不高,用戶良莠不齊,很適合情感傾訴,但是負面信息太多。一夜情、小三、家庭暴力、出軌等等是用戶經常討論的話題。

活躍度:非常活躍,跟帖較多。

點評:主打陌生人匿名社交功能,運營團隊主動把情感與兩性的話題作為功能賣點,用戶群體不少。

秘密-朋友圈的匿名爆料

產品核心功能:熟人匿名社交、爆料自己的秘密、對工作的吐槽、爆料工作和行業小秘密等。

用戶需求:爆料秘密、希望有些小秘密能夠被朋友圈看到但是又不希望他們知道自己是誰、猜爆秘密的人是誰、吐槽。

用戶群體:大學生、上班族。

內容特點:由於是基於熟人匿名社交,所以,內容相對沒有那麼勁爆與低"三俗"。很多人把這個軟體當做匿名示愛、匿名吐槽工作、匿名吐槽客戶的地方。

同時,為了避免淪為吐槽與三俗聖地,引導內容向更廣闊更健康的方向發展,無覓團隊也主動引導話題,在timeline裡面提出問題請用戶發表相關的秘密,或者讓用戶邀請朋友來回答。

活躍度:估計應該正在快速上升。

點評:因為這個軟體是基於熟人的匿名應用,匿名性和功能拓展是一個矛盾。也是很難突破的一點。或許可以引入專題、標籤、地理位置(用戶可選)、匿名投票、匿名討論等功能。

這款軟體對於內容引導和控制、軟體設計等方面均走中高端路線,這是一個優勢。

小聲-匿名說秘密,真實做自己

產品核心功能:匿名社交。

用戶需求:說些自己的心裡話,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評論回復。

用戶群體:目測以初高中、大學生為主。

內容特點:以戀愛、男女朋友等情感話題為主,但涉及兩性的內容比較少,即使有涉及,尺度也很小。學生群體的社會經歷較少,所以他們的內容比較狹窄。學生的秘密無非也就是戀愛情感問題,所以即使爆料出來,也無關痛癢,這也是這款軟體可以號稱"真實做自己"的原因吧。

活躍度:使用群體有限,是個很大的瓶頸。

點評:這個軟體是這四個中設計得最丑的,用戶的貼圖和字體完全是城鄉結合部洗剪吹風格,初高中學生的審美水平!但是它的功能是最完善的!和小聲的成
熟度相比,無覓團隊的秘密可能只算是半成品。在發現裡面,用戶可以查找不同類型的秘密,愛情、同性→_→、良性、友誼、校園等等。此外還有專題,用戶可以
圍繞一個話題發表自己的一句話。這款軟體的功能設置值得其他秘密軟體參考。


  一群生活中互相認識的真實的朋友,卻「戴起面具」,在手機一款社交軟體里,無拘束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不再擔心別人的看法。

  這款軟體叫「秘密-朋友圈的匿名爆料」(簡稱秘密),由深圳一家公司推出,今年4月初正式登錄「蘋果AppStore」和各類安卓軟體市場,迅速位列社交類軟體下載榜榜首。然而,僅存在了約一個月,日前已經同樣迅速地下架。

  存在不良內容成為網友猜測的一個主要下架原因。在這款軟體里,很多用戶自發聚成一個個互相只知是親友、卻不知具體身份的群組,拋開平時的公開面目,大談一些涉及「小三」、「出軌」、「同性」等內容的話題,涉及同事、同學、家庭個體之間的種種矛盾,滿足了一些人窺視、發泄、八卦的慾望,但很多語出驚人、聳人聽聞的內容被批評「編造、虛構成分居多」。

  然而,「秘密」官方微博的客服昨日拒絕透露下架原因,只表示「很快會恢復上架」,「時間要等官方通知」。

  因此,也有業內人士分析,下架原因不排除在「秘密」運營或資本方面存在困境。

  火爆的「秘密」

  與目前使用廣泛的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人人網等社交平台不同的是,「秘密」儘管是一群群朋友在聊天,但彼此都戴著「面具」,不顯示具體身份。

  這些朋友都來自哪裡?在「秘密」里,用戶通過導入手機通訊錄,就會看到來自通訊錄聯繫人發布的各類匿名信息。但由於不顯示姓名或網名,用戶無法知曉信息的發布者究竟是誰,只能通過信息塊左下方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圈」字樣了解到,這個信息來自自己社交圈裡的親友。當然,如果有人發表評論,同樣也顯示為「匿名」。

  在「秘密」中用戶沒有個人頁面,甚至在不同的內容下每個人的頭像也都是隨機分配的,這樣完全隔絕了每條內容之間的關聯。

  為確保私密度,「秘密」要求所有加入的用戶必須有3個以上朋友在使用時,才能解鎖查看朋友的秘密。而解鎖的渠道就是向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發送邀請鏈接來吸引更多人加入,這種滾雪球式的宣傳為「秘密」的推廣起到了很大作用。

  「秘密」的開發者曾解釋說,這是為了避免好友太少時,用戶可能會通過內容猜出信息發布者,「通訊錄和密碼會經過單向加密以及加鹽處理(數學上證明不可逆轉),確保即使在最壞的情況數據被盜了也無法解密」。

  初衷是「說真話」

  「秘密」的開發者是深圳二木科技有限公司的無覓團隊,其負責人為林承仁,是一名「海歸」。

  不過,「秘密」被媒體指責基本效仿國外一款名為Secret的社交軟體。同樣定位於「熟人匿名社交」,Secret於今年2月上線,目前已經獲得86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其整體估值目前超過4000萬美元。

  林承仁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匿名的方式特別適合中國,中國人喜歡說客套話,有些話不願意直接講,面對上級、前輩總要戴著面具。而在匿名狀態下,熟人之間少了來自身份、關係、人情等方面的顧忌,可以敞開心扉表達心聲。

  在AppStore上線次日,「秘密」即躥至社交應用榜第一名,一度將微信、微博等熱門社交應用甩在其後。

  負能量內容爆棚

  戴著「面具」的使用者,在「秘密」里都說些什麼?

  多名曾經使用「秘密」的網友說,「秘密」里的信息主要分為情緒宣洩、告白、爆料三大部分,包括對社會不滿的發泄、或真或假的八卦爆料、對公司和老闆的抱怨、同事之間的不滿等,其中不乏人身攻擊和露骨的色情內容。

  「秘密」曾一度爆料有關網路搜索巨頭百度副總裁李明遠等人的消息,引起軒然大波,但最後被證明是假新聞。也有人在「秘密」中爆料「某公司高層和多位女下屬關係複雜」、「XX手機事業部挖了YY的高管及其核心開發團隊」等所謂的內幕,真假難辨,但影響卻在網上不斷發酵放大,讓「秘密」的影響力不斷加強。

  或正因如此,儘管「秘密」已下架數日,但早報記者昨日搜索「蘋果AppStore」時發現,同類APP並不少見,且幾乎都是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才發布的,如「抱抱——你身邊的秘密」、「不得姐的秘密——情感糗事微小說社區」等,而另一款同名的「秘密」APP目前已經佔據社交類應用第一名。

  早報記者查閱發現,在這類軟體中,談論最多的是情感話題,包括家庭、戀愛、同性,也不乏生活中的一些糗事,充斥了「小三」、「出軌」、「輕生」等字眼,包含了同事、同學、家庭個體之間的各種矛盾,部分內容被不少網友批評「編造、虛構成分多」。

  有網友總結說,玩類似軟體的人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空虛寂寞的,另一種就是閑得沒事幹的。一名網友如此描述這樣的社交方式:這就像是參加一場假面舞會,會讓你不自覺地釋放出現實生活中隱藏起來的另一面。

  由於匿名,在秘密中,任何人都可以盡情地吐槽、爆料、發泄、八卦。有人擔心,匿名會讓造謠、中傷變得肆無忌憚,挖掘出人性中陰暗與惡的一面。網友wwzhi評論說,這類軟體確實能真正釋放秘密,可惜陰暗面太多了,「人如果接觸負面情緒太多,會做傻事的吧。」

  網友歐先生使用這類軟體已半個月,但唯一看過的一條正能量信息,是一篇名為《生命是如此短暫》的短文。撰寫此文的女生身患癌症,糾結於病痛和愛情的雙重矛盾中,字裡行間都充斥著痛苦與煎熬。對此,許多網友紛紛留言,為女孩加油打氣,鼓勵她要好好活下去,「看了那麼多的負面信息,這樣的內容會讓人覺得生活還是美好的。」


下了糗百的那個秘密,看了5秒鐘就刪了,什麼我好想他啊。什麼要他認錯啊。最尼瑪無語的是說我長得好看可是我男朋友長得丑啊。。。有些偏激的想法也許只會閃過頭腦一瞬間,然後被理性否定,但是一旦你說出來,這個想法也許會被自己無限放大,然後深陷其中。


這個APP很假。
因為我不相信我有那麼多朋友在上面扯淡。


急需優化,增加用戶粘性,現在感覺就像一群精子在子宮內玩我猜遊戲


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


人的本質上是孤獨的,既想有社交的慾望,又有不能述說的秘密,朋友圈滿足了前者,但秘密滿足了兩者。


差評。
因為裡面根本沒有什麼秘密可言 而且只會加深朋友之間的猜忌。


9-20 更新
周末無聊上了一下豆瓣,看見很多紅人陸續的發關於「秘密」的廣播,內容全都是性話題,惡俗,low到爆!上面的答案從行業和產品本身,從國外分析到國內。可就憑這樣下作的推廣方式,真心噁心,low貨一個。

~~~~~~~~~~~~~~~~~~~~~~~~~~~~~~~~~~~~~~~~~~~~~~~~~~~~~~~
父母有病去世早,
單戀暗戀同性戀,
傻逼同事蠢朋友,
小氣老闆掙錢少,
患得患失辭職鳥,
爆料吐槽猜樓主。


秘密:一段看似美好的流言蜚語 前不久寫的文章。

【核心觀點】在面對一條爆料信息時,美國人習慣把注意力放在爆料內容上,中國人習慣探究爆料內容背後的企圖上,國內用戶還是習慣於圍觀爆料而不是去爆料,製造內容的少閱讀內容的多。


人與人的關係向來都是因為「共同經歷」而使情感加深或者疏遠,是以事件為中心,行動為主線。秘密是以話題為中心、爆料內容為主線的延伸討論。不可否認爆料是極其吸引焦點的,但是社會是由關係組成的網,沒有社交關係的產品是偽社交,會爆發但不會持續。


可能是自己的手機好友吐槽的太少,推薦了一大波的陌生人的秘密。看著一群不認識的人吐槽,毫無參與感,沒有用戶粘性。應該設置允許按話題、城市等搜索。起碼要滿足比如我想知道學校哪些老師是四大名捕,娛記都有哪些八卦,熱門事件相關公司員工的吐槽,等等。


推薦閱讀:

如何全方位保護自己的隱私?
什麼樣的內容用戶願意主動分享?為什麼?
如何活躍QQ群?
美國「稜鏡」監聽計劃泄密後,人們對待社交網路的態度是否將更謹慎?
quora的模式,也是強化用戶關係紐帶,相較微博最大的差別是什麼?有什麼優劣勢?

TAG:社交網路 | 秘密 | 應用程序Application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