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貨幣會有時間價值 ? 提出時間價值的意義何在?
題目補充:即使不存在通貨膨脹,當前的1元錢,比1年後的1元錢經濟價值要大一些。
鑒於題目比較大,分為兩小問:
1)討論貨幣的時間價值的前提是什麼?
2)為什麼貨幣具有時間價值?如果回答者是專業人士,建議把專業術語具體化。
是不是唯獨貨幣有時間價值?是不是任何物品/資源現在的價值都要大於未來的價值?
要回答這個問題,建議題主看一下費雪(Irving Fisher 1867~1947)的《利息理論(The theory of interest)》。以前聽周其仁老師講課,講過一些,就談談我課上所學到的吧。
首先,我們來探討一下貨幣的本質。費雪認為,收入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謂「世間熙熙,皆為利來,世間攘攘,皆為利往」,也是這個道理,因此他將資產定義為「一切可以帶來未來收入的資源」。而收入的最終落腳點是享受,即享受性收入,但基於享受這東西是主觀感受,測量較為困難,因此我們通常會比較貨幣收入。「工資不是收入,用工資換來各式享受的時候才是收入」(費雪,1931)。所以,貨幣只是一個度量工具,它能夠給人帶來享受,帶來收入,這才是重點。整個邏輯鏈條就是:貨幣不是隨隨便便的廢紙,它背後有資產、資源作為支撐,資產、資源能夠給我們帶來收入。那麼收入又是什麼呢?是享受。我們愛享受,所以我們喜歡賺錢,喜歡貨幣~~~
其次,貨幣的時間價值,正如題主所說,其表現形式是「當前的1元錢,比1年後的1元錢經濟價值要大一些」,這個價值我們稱為利息。費雪將利息定義為」現時消費與將來消費之間的選擇「,而利率是」現時消費與將來消費進行交換的價格「。我覺得探討貨幣時間價值的前提應該就是這個,一個東西,有當期消費和未來消費的區別,其實說白了,就是因為有時間先後這個問題。這裡不得不說的就是費雪老先生牛逼的思考方式,他的厲害就是將概念層層剝離,抽象出最本質的東西。他先從「純利息」的概念入手。我看樓上有答案提到風險和不確定性,確實,我借你錢,你到時不還怎麼辦,所以你要承諾會多還一點來證明你的誠意。但是,將這個因素剝離,即使特別安全,特別保險的借貸也不會說一點利息都沒有。比如較為安全的國債,這時的利息被看做」純利息(安全貸款的利息)」。費雪認為「純利息」有兩個構成,即「不耐」和「投資機會」。
第一,「不耐(impatience)」,即人們都有「現在收入優於未來收入的偏好」,即時間偏好。也就是說,人們都比較偏好當前的消費,費雪認為這是人的天性——人的生命有限,說不定哪天就掛了,還是享受當下的好。因此職業風險較高的從業者「不耐」傾向會較高,比如船員、礦工。除了風險,「不耐」傾向還受收入(包括收入的數量、時間分布)影響,比如收入較低的人當期消費要高,吃都吃不飽啊,哪有那閑錢留在未來消費。此外,不耐還受個人因素影響,比如習慣、遠見、自製等等。因此,要克服人的「不耐」,就要付出一點兒代價。不耐程度越高,要克服它的代價也越大,利息也越高。一口飯留下來不吃,等著之後釀成酒,不同的人對這一口飯的割捨程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利息的一個解釋是:讓人們放棄當期消費的代價。
第二,投資機會。這個很多人說了,貨幣是種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內能夠帶來收入。基於選擇,同樣的資源放在不同的渠道收入是不一樣的。這也是對不耐的一個衝擊:先別拿這部分錢去享受,放到其它地方,能夠帶來收入,有賺錢的機會。所以貨幣的時間價值也體現在這兒。
因此,純利息就是由這兩部分構成,而市場的利息就是在純利息的基礎上再加上風險、不確定性等等。這也是貨幣時間價值的由來。
經濟學是研究人的活動,那麼概念也應該從人的角度出發,我覺得費雪老先生看的很透啊。。。。
首先說一下什麼是時間價值。
今年存100塊錢,明年得到101塊錢,我們稱之為利息。
比較抽象的看,今年交出100塊錢、明年得到101塊錢是一次跨時間的交易,你付出了一種資產(今年的100塊錢)得到了另一種資產(明年的101塊錢)。而利息,就是這兩種資產的價格之比。
鑒於今年的100塊錢=明年的101塊錢,所以今年的錢比較貴(你可以類比人民幣6.03元=美元1元,是美元更貴),而明年的錢比較便宜。
貨幣的時間價值,就是今年的錢比明年的錢更值錢(更貴)。
為什麼會是這樣?
站在交易供給方的角度,是因為有投資收益。
交易供給方是今年收到100塊錢、明年還出101塊錢的那一方,它付了利息,所以我們稱之為供給方。
供給方之把100塊錢拿去投資、掙到了更多的錢,所以明年能還出多的利息來。如果沒有這個投資收益,它就交不出更多的利息,這個跨時間的交易根本不會存在,貨幣的時間價值也就沒有了。
站在需求方的角度,是因為心理需求。
人總是喜歡今天就拿到錢,不喜歡明天才拿到。如果你有一張500萬的彩票,隨時兌獎,你的內心應該是希望馬上兌現,不會等到明天。
如果進一步問為什麼人的需求是這樣的,答案可能是人喜歡選擇權、厭惡風險等等,但歸根到底,都是說人「喜歡」什麼,總之都是基於人的心理需求,其實解釋也不會更深了。
貨幣的時間價值是金融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我們可以用簡單的非正式語言來重新描述一下這套理論。
金融學中的理論說法是:首先,一個經濟人有一套偏好,對於任意兩籃子物品能夠說出更偏好哪一個(滿足一些假設)。如果讓這個經濟人選擇當前的100元和1年後的100元,而這個經濟人嚴格偏好當前的100元,說明這兩種100元不是「無差異」的。如果我們找到一個使得這個經濟人對於100-和1年後的100元是「無差異」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用來度量這100元的時間價值。同樣地,如果找到一個使得經濟人對於當前的100元和1年後的100+元是「無差異」的,那麼也可以度量這100元的時間價值。
理論只描述了我們可以如何度量時間價值,並沒有說為何會有時間價值。這個問題相當於問:為什麼人們對於現在的100元和1年後的100元不是『無差異』的?
下面是一個簡單地借貸交易的情境:
A向B藉資本用1年,1年後B希望A還等值資本,因為B知道該資本能夠產生未來的收益率,如果自己持有資本,並且該資本是安全的話,那麼其收益率即為無風險利率,B就至少可以用資本來產生未來的無風險收益率。但是現在A把資本借走了,剝奪了B自己獲得這部分無風險收益的機會。如果B認為A用這些資本同樣能夠至少獲得的收益率。由於資本的所有者是B,那麼B認為自己和A的債權——債務關係中,除了對原始資本有債權,對其產生的未來收益率也有要求權。那麼由於是自由交易,B願意把資本借給A的條件就是A在1年後至少付的利率,否則把這些資本借給A就是得不償失的。在很多情況下,由於B不完全相信未來A的償付能力,那麼B就可能在無風險利率下拒絕和A交易。A為了達成交易,只好開出更高的收益率,允諾才使得B在衡量了風險收益後願意貸款給A。這一筆自由交易就達成了。
上面的故事中,資本可以是貨幣或者其他任何有生產性的、可以產生未來期望利潤的生產資料,例如養牛、機器等等。因此,資本借貸都會涉及到時間價值。
」當前的1元錢,比1年後的1元錢經濟價值要大一些「,也就是我借用當期1元錢,1年後需要還(1+利息) 元 錢。那麼題主問的貨幣的時間價值,實際就是回答為什麼貨幣有利息。
這個問題已經在經濟學理論上有了基本確定的答案,來自於著名的經濟學家 歐文費雪 Irving Fisher ,1930年的代表作《利息理論The Theory of Interest》:利息產生於物品與將來物品交換的貼水,它來自人們的時間偏好。社會公眾偏好現在的物品,讓渡現在物品,就必須取得報酬即利息;而投資機會使得企業家總是選擇最好的投資機會,在回報率大於利率時進行投資,借入當下貸出未來。
時間偏好是說,人們對不同時期的物品是有不同的偏好的,假設存在偏好當期商品大於未來商品的情況時候,那麼人們就願意給出一定的代價去獲得當期商品,或者願意收穫一些代價去借出當期商品。不同人的偏好不同,其所有的商品情況不同,於是發生交換的時候,就出現了利息。
比如
(1)A覺得獲得當期的3個蘋果和一周後再獲得5個蘋果是等價的,B覺得當期的3個蘋果和一周後獲得4個蘋果是等價的,這時候就發生了套利空間,B借給A當期3個蘋果,一周後可獲得A還給他的最多5個蘋果。
或者(2) A、B都覺得獲得當期的3個蘋果和一周後再獲得5個蘋果是等價的,但是A現在沒有蘋果,一周後能賺到5個蘋果,B現在正好有3個蘋果,於是,B可以借給A3個,一周後索要5個。當然,如果A一周後能有6個蘋果,他會非常樂意做這筆買賣。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通貨,不同的人們對品種繁多的商品時間偏好都不同,發生交換自然通過貨幣進行,於是這中間就產生了貨幣的利息,也就是題主問的貨幣的時間價值。利息除以本金是利率i,當企業家的投資回報率ROI大於利率i的時候,自然會發生貨幣的借貸。另外,當有通貨膨脹存在時,有通脹率π,代表除開其它情況,現在1元,未來通脹後相當於π元,則就有了著名的費雪方程: 名義利率=實際利率+通貨膨脹率,i=r+π
這裡有一篇知乎專欄,作者 @Luo Patrick ,用來講比特幣通縮的,但是實際也能回答題主的問題:固定數量貨幣體系的通貨緊縮 - 關於比特幣 - 知乎專欄
本質上,不是貨幣的時間價值,而是資本的時間價值。
資本的投入,必須產生收益,否則資本就會流動到別的產生收益的地方。而貨幣是資本的一種,如果不產生利息,就會用到別處,購買廠房,機械,付員工工資。
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問題。記得上大學的時候《財務管理》第一節課,老師真的是用利率(貨幣時間價值的結果)來解釋貨幣時間價值存在的原因的。估計很多教科書也會這樣做。以下試著不用專業術語的來解釋這個現象。讓專業人士見笑了,不過希望能通過一個通俗的比方,讓大多數人看懂。
簡單的說,貨幣有時間價值是因為:早得到一件東西,總是比晚得到這件東西好。也就是說,任何商品都有時間價值。貨幣也是一種商品。早得到貨幣,自然比晚得到貨幣要好。
設想我們一起穿越到一個剛剛有了最原始貨幣的村子,這個村子的人還不知道什麼是銀行,只知道用貝殼來衡量的交換物的價值。一個貝殼可以換10籃子穀子,或者一柄捉魚的叉子,或者一頂象徵部落權利的羽毛帽子。手裡有貝殼的人,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候把貝殼交換成以上他需要的任何一種東西。
如果他決定這個月,而不是下個月,去換那一柄叉子,那麼他這個月就可以開始打魚了。一個月里打來的魚,可以自己吃,也可以交換更多的貝殼。所以一個月之後的他,能擁有比現在更多的財富。這些多出來的部分,可以看做他的貝殼一個月的時間價值。
如果他決定這個月,而不是下個月,去換那10籃子穀子,那麼未來的一個月,他就有吃的了。吃飽了就有力氣勞動,勞動的成果也可以換更多貝殼。
如果他決定這個月,而不是下個月,去換那一頂帽子,那麼他立刻就可以開始在村落里呼風喚雨了,而不需要等一個月才兌現作為「有權利的人」的好處——這種好處可能是生活資料、生產資料、選擇配偶優先權,等等。
以此類推……
所以,只要能早得到穀子、叉子、帽子,都會比晚得到同樣的東西,更早地開始獲利。這部分多出來的利益,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當後來這個村子發展到了貨幣可以被借貸的階段時,大家都知道借出去的錢可以讓人變出更多的錢,所以利率也就應運而生了,用來衡量這種時間價值的大小。
(寫完又校對了一遍,嗯,確實沒有用一個專業術語。提交!)
按照經濟學的解釋,為什麼貨幣會有時間價值?或者更準確的說,為什麼會有利息?
是因為人有「不耐性」(impatient):同樣的1元錢,今天得到1元比明天得到1元要好。
而利息是對人的「不耐性」的補償:補償的3分利息,是讓我放棄今天得到1元錢的機會的唯一原因。
這個問題雖然並不複雜,但是牽扯麵比較廣,其實應該分為三個問題分別討論,想看結論的直接拖到最後一部分。
- 時間本身的價值
- 時間對於物品價值的影響
- 時間對於貨幣價值的影響
- 時間本身的價值
時間本身無疑是有價值的,原因很簡單,受限於人類壽命導致時間對於每個人都很稀缺,所以如果能享受,大部分人都願意及時行樂。這個方面 @Luo Patrick 講的比我好。時間的價值表現方式有很多種,簡單的說,工資就是花錢買你的勞動,養老金就是對於一個公司長時間奉獻的一種獎勵,例子很多
2. 時間對於物品價值的影響
任何物品或多或少都是有價值的,而時間會影響物品的稀缺性從而影響物品的價格。所以物品也是有時間價值的。
時間從三個方面影響物品的稀缺性,分別是:
a,產量:一個物品進入市場初期,產量勢必不大,價格居高不下,隨著時間推移,產量增大,價格下降,更久之後,產品被淘汰停產,價格上升。同時這個理論也解釋了為何限量版商品大多價格堅挺不怎麼掉價。
E.g. 老式留聲機,黑膠唱片,毛瑟槍,等。如圖
b,流通:產品進入市場初期,受眾面小,經過一段時間推廣,受眾面達到峰值,流通性最好,隨時間流逝,受眾群體喜好發生變化,產品流通性越來越差,如圖所示。E.g. 諾基亞手機,曾經是數碼市場里的硬通貨,隨時可以賣出變現而且折價不多,但是因為受眾群體不再喜歡功能機,導致諾基亞手機價值下降。如圖
c,折舊:物品隨著使用時間增加,折舊相應增加,而且時間越長,保存難度就越大。因此,對於存世時間長但保存完好的,價值會隨時間增長。E.g. 古代民窯陶瓷器,即使現在技術完全可以仿製出外形完全一樣的瓷器,但因為時隔百年卻保存完好,增值是理所當然。
實際情況大部分是abc三個因素都有,時間不單影響受眾,而且影響流通,折舊更加是不可避免的。But,這三個因素用來分析收藏品市場再好不過,哪些東西時間價值大?答案就是瓷器字畫,產量低,流通好(受眾面大),折舊不可避免(難保存),完全符合這三個要素。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可能成為熱門藏品?藏酒(一定得是好酒),一定會越來越火爆。在古代藏酒限於密封條件,藏酒幾乎是不可能的,否則現在一定會有幾百年陳的天價酒。
延伸一點說,不單有形物體符合這三個要素,無形物體也一樣,比如名聲,文藝作品等。滿足這三個條件,一樣有時間價值。
E.g. 古詩詞,柳下惠。
3:時間對於貨幣價值的影響
貨幣也屬於廣義物品的一種,只是它的屬性比較特殊。貨幣的時間價值前提與廣義物品類似,也是三項:
a, 價值相對穩定,即貨幣發行量處於合理位置,既不出現通貨膨脹也不出現通貨緊縮。對於大多數社會大部分時期,通貨膨脹是常態,所以貨幣的時間價值為正,如果出現嚴重的通貨緊縮,則貨幣時間價值為負。舉個極端例子,比如你在印鈔廠上班,某天突然上面下命令全部印鈔廠停止印鈔,並且每天從各地銀行收繳鈔票集中焚燒,這個時候你是要今天的100塊還是未來的100塊。
b,流通性強(liquidity+marketability),貨幣有政府支撐其信用和內在價值,所以流通性無限強,不單所有人都接受,而且交易流通並不損失價值。如果政府出現信用危機,比如有潛在倒颱風險,流通性不能得到保證,這使貨幣的時間價值為負。舉個例子,現政府發行的A貨幣明天會被新政府發行的B貨幣全面取代,且相互不能兌換,這時候合理的選擇肯定是要明天的新錢而不是今天的廢紙,這種事情在非洲時有發生。
c,分割(折舊)不影響價值,
一張嶄新的100元人民幣並不比一張破舊的100元人民幣更值錢,一張缺了一角的100元人民幣可以到銀行大概換到90多元,這就是分割(折舊)不影響價值的具體表現。假設有一天政府說,銀行收新鈔按足額收,舊鈔視成色收,那麼這種情況下貨幣的時間價值為負,因為貨幣流通過程中難免產生折舊,所以一旦鈔票到手就開始了貶值的過程,那麼理性人肯定傾向於未來拿錢。
注*以上分析不適用虛擬貨幣
已經極儘可能通俗易懂了,如有幫助,請upvote,讓我知道沒白忙活
翻完了所有的答案,我嘗試對機會成本說做一個補充,如有不對,還請指正。
TVM的存在條件有哪些?我認為有以下:- 私人財產的所有權
- 資源的稀缺性
前者是你要還錢並付息的最終的哲學依據,後者是借貸這一行為發生的前提。
從歷史上而言,西方比較系統地採用利率制度是在在古羅馬時期,在其早期,羅馬農民有時候是相互借種子,種子是會慢慢長出果實的,因而最終還借款時,會附帶還一些果實。而金錢的借貸,則需要還本付息。這些在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這篇論著當中有論述。
我來給這一經濟現象建立簡單的模型:
農民A借10顆種子給農民B,最後農民B種出1kg果實和20顆種子,農民B還農民A10顆種子和0.5kg果實。
- 「為什麼要還多一些果實?」
——「因為lender有對種子的所有權,自己中也可以長出果實,但borrower拿去後lender就喪失了自己種出果實的可能,因而除了本身的種子外,也需要一定的補償。」
推理過程:
如果不借出去,農民A有可能第一年種出1kg果實和20顆種子,第二年就有可能種出2kg果實……
而現在農民A是第一年年末和年初沒有變化,都是10顆種子,如果沒有0.5kg果實對機會成本的補償,農民A是不會借出去的。
- 「如果農民B種植失敗顆粒無收,還需要還10顆種子和0.5kg果實么?」
——「需要。因為以上的推理過程跟農民B實際的收成無關。」
解釋:
「借貸之後投資的收益」和「還本付息」是無關的,並不是因為你合理利用了資源賺了錢就要分債權人一杯羹,而是你要對借走別人在某一時期對資源的支配權(私人財產)而做出補償。這就意味著無論你是消費還是投資,都需要還本加付息。
- 「如果從這個實驗中看出成貨幣的時間價值?」
——「把種子置換成貨幣即可。」
進一步解釋:
你手中的貨幣本質是什麼,就是對資源的支配權。怎麼叫做支配?就是從空間和時間的佔有,假設我現在有$10,代表我能拿著這$10或者相當於$10的東西長達1+N年。而如果你借走了這$10並在第二年還給我,那此時代表我只能持有$10或者相當於$10的東西N年了。
一個問題大家已經回的很詳細了我就來回答第2個問題
另外給你看個演算法,假如一支股票為10元今天跌停,哪怕明天又立即漲停,你也還是虧的,因為跌停一次變成9塊,再漲停才到9.9,再倒回來算,如果今天漲停,明天跌停,你也還是虧的,因為漲停一次是11,再跌停還是9.9,看到了吧,跌一次要兩天漲,這個就是套牢了,這個時間成本也是金錢啊
看到一些知友提到了機會成本,另一些知友提到了人性不耐。其實這兩者的結合就是資金具有時間價值的原因。忍不住上來答了。以下正文。
貨幣為什麼有時間價值,以及利息的本質是什麼,在費雪的《利息理論》(The Theory of Interest,Irving Fisher)里已經講的非常完備清楚。題主要真正搞清楚,建議去看下這本書。
首先,貨幣的時間價值是利息嗎?
是,利息就是用明年貨幣表示的對今年貨幣的貼水。如果你願意等待一年,那麼你在一年後可以收穫較高的收入;而你急不可耐今年就想拿到收入,那你必須付出相應的利息代價。
比如一個人願意拿明年的105元收入來交換今年收入的100元。這5元的差價就是利息。也是這一年100元收入的時間價值。
不過這個利息不一定是基於銀行的利率。它是社會總體不耐性的反映。這個不耐性是人性,只要這個人性一直存在,貨幣就永遠有時間價值,或者說利息。人越是急於享受現時,即越是不耐,那麼利率就會越高。反之利率就會變低。
所以在在沒有貨幣的社會,或在禁止收取利息的社會,利率的變化就是通過易耗品與耐用品的比價變動來體現的。
如果觀察到這個社會中牛奶(易耗品)相對乳酪(耐用品)升值了,那麼暗含利率下降。因為乾酪是未來商品,所以只有當利率下降時,乾酪才會相對升值;而當人們把更多用於即時消費的牛奶用來生產未來才製成的乾酪時(人的不耐減少),牛奶相對減少了,其價格也就相對上升了。
以下引用一段《利息理論》的原文
利率問題完全是消費與投資的問題.是構成收入的各種可能享受間的決定問題.持別是在相對小的但是即刻的享受和相對大的但是延遲的享受之間的決定問題。消費衝動與投資衝動之間存在著水久的矛盾。一個人的消費衝動起因子他急於即刻取得享受的不耐,投資衝動起固於借延遲消費來為自己或別人獲取相對多的享受的機會。
費雪認為利息高於零﹐是正數﹐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時間偏好(即人性不耐)﹐人急於享受﹐急於消費。費雪的第二個利息高於零的原因﹐是投資機會,人有選擇或改變任意收入川流的機會。
收取利息是天然的事件,來源於人性不耐,與生產無關。收取利息不應禁止(事實上也無法被禁止,可以通過諸如耐用品與易耗品的比價等暗含的因素實質上支付了利息),也不應受到道德的譴責。
關於後一個問題
是不是唯獨貨幣有時間價值?是不是任何物品/資源現在的價值都要大於未來的價值?
前一個小問已經很清楚了,任何資本都有時間價值。
而後一小問『是不是任何物品/資源現在的價值都要大於未來的價值?』,答案是不一定。
再引用一段《利息理論》
「資本產生收入」的說法,唯有就物質意義講才是正確的,而就價值意義講就不正確了。這就是說、並非資本價值產生收入價值。相反的,是收入價值產生資本價值。並非因為果園價值10萬元,所以每年的收穫值5千元,而是因為每年的收穫凈值5千元,如果利率是5%的話,所以果園值10萬元。而這10萬元是每年預期凈收入5千元的貼現價值;在貼現過程中,5%的利率就已經包含在內了。一般說來、並非因為一個人有價值10萬元的財產,所以他每年將得到5干元,而是因為他每年可得5千元,所以他的財產價值10萬元——如果原有利率保持不變的話。
果園的價值是根據每年的收穫與利率倒推出來的,亦即它本質決定於收入價值與利率。倘若果園每年的收穫只有1000元,而利率不變,沒有人會傻到用10萬元的價格將這個果園買下來:有這10萬元還比不上存銀行。但若賣家叫價2萬元,就會有人願意將它買下:2萬元的收益不比存銀行差。收入價值不變,利率變動的情形亦可同理推得。如此可見,一片不能帶來任何收入的土地,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一個資源未來價值幾何,這個是關乎於人們對這項資源未來收入的預期,這具有不確定性。就果園這個資源來說,如果預期其未來其產出比現在下降了,而假設利率沒有變化,則果園的價值也會隨之下降。如果預期其未來產出上升了,則果園的價值也會上升。
再比如說中東在沒有發現石油之前,這片四處荒漠的土地是不大值錢的。為什麼現在全世界都在爭搶,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再比如為什麼一些上市公司的市值嚴重高於現在的收入,就是因為人們對其未來高盈利有良好的預期,推高了公司市值。
因為貨幣是選擇權,而不是絕對值。
應求「詳」述:
人存在於世界,面對未來的諸多不確定性。人面對不確定性,需作出選擇(若無不確定性,則選擇無意義),選擇依個體偏好排序為基準,受時空之限制。選擇本身成就價值實現(只是現代社會以貨幣為承載得以實現)
「時間價值」為同義反覆,時間既價值(行使選擇權的剛性先決條件)
為何貨幣具有時間價值,以樓主之例,在不存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這個前提並不必要),當前的一元與未來之一元不同之價值在於[一年]區間內的額外不確定性。各位不要以時間價值導致的結果來解釋時間價值的成因。
貨幣代表生產要素(土地、材料、人工、機器等)。
持有貨幣代表佔有生產要素。
佔有生產要素意味著要有產出,這個產出就是利息,也即貨幣的時間價值。
資金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利息就是如同你佔用別人房子要付的房租一樣。
資金的時間價值是其本身所具有屬性,與通貨膨脹無關。
一個一千萬的項目,200、300、500(萬)的撥付和500、300、200(萬)的撥付那種效率更高呢?顯然是前者。因為前者可以同時開始更多地項目。
所以,做項目時要進行技術經濟分析,進行折現等活動,來進行方案的評估。
哈~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從利率誕生以來人們就在討論利率到底是啥玩意~目前比較認可或者通行的看法是因為你放棄了貨幣現在使用權所給予機會成本的補償~
從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出發,大部分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都是「風險厭惡」型的,在面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決策時都偏好「確定性」的結果。貨幣具有時間價值,是參與者對自己在經濟活動中提供資金、承擔風險的行為要求補償的結果。利息只是時間價值的具體表現形式,不是時間價值產生的原因。
另:不同意 @MrToyy 的回答中「佔有貨幣意味著佔有生產要素」的表述。佔有貨幣並不意味著佔有生產要素,而是佔有一種「選擇權」,可以選擇貨幣參與商品交換,換入生產資料或者生活資料,用於自身生產或者消費的需求;也選擇不將貨幣用於交換,改為提供給需要貨幣的一方。現在給你100塊,你可以選擇現在用掉,也可以明年再用。明年給100,你就只能等到明年再用了。因此今年的100多了個選擇上的期權。這中選擇權是有價值的。
的確,錢表示資產的市值;資產不用有成本。成本叫利息。利息也因此可用來的量度。但是,沒有錢,沒有市場,利息還是存在的,因為沒市場不過不能用錢量資產的市值,我們仍可以選擇用或不用資產。
利息可負可正。
市值是市場中的價值,一個賣願賣買家願買的成交價。價值是收入的現值。現值是通過估計的利率折算的。利率不一定來自銀行也因不同情況而不同。
利息是從時間角度看資產收入。不用資產的成本是失去利息。
從生產要素角度看,資產的收入可視為勞動力租用資產的租金。不出租閒置的成本是失去了租金。
勞動力本身也是一種資產。
從合約角度看,勞動力僱用資產;資產的收入是工資。不續約聞置是有成本的。這成本就是失去了工資。一點通俗的淺見。
我們做個測驗,現在擺在你面前有兩種選擇。
(1)現在給你100元。
(2)一年後給你100元。
在一般情況下,你會怎麼選?
我想多數人肯定會選現在就要這100元,為什麼?
a。現在的100元具有的購買力比一年後的100元要強。(通脹)
b。鬼才知道一年後到底還能不能拿到這100元。你小子如果忘了呢,圖的就是個心安。(風險,即不確定性)
c。我現在拿這100元就可以去做生意,放銀行,做投資。一年後很可能就不止100了。(創造額外價值)。
由以上可得,現在的100元的價值要大於未來100元的價值。那麼,多出來的價值是因為一個時間差導致的,我們就用時間價值來表示。
既然有時間價值的存在,那麼,你找我借錢,以後還錢的時候除了本金,當然要額外支付給我利息了(為時間買單)
看看能不說明白。
金融里的大部分東西,都可以用「無套利定價」來理解。貨幣的時間價值也不例外。
既然是無套利,那麼前提自然包括但不限於:1.借入錢和貸出錢容易 2.參與者眾多 (交易成本較低)3.大家都很聰明(理性人假設,能無風險地掙錢就一定要將規模放到無限大,獲無限大的利)。如此一般,若是可以用別人的錢而不給利息,則存在套利空間,那聰明如你,一定要借入無窮的錢,再以一個利率貸出。這樣的機會,由於存在無數個聰明如你——就沒了。
所以你不能以零利率借得錢。這利率也就是貨幣時間價值的價格。
但說了以上這些,總感覺無套利定價理論似也未能觸及問題的本質。大概好像數學上的反證法,只能證偽,不能證明。
再看能不繼續說下去。
要談貨幣的時間價值,首先就要說什麼是價值。之前讀汪丁丁的書,一開始討論的也是「價值」這個問題。因為價值和幸福感相關,所以感覺討論了半天也說不出個定論。
我的概念里,姑且可以把價值和幸福感等同。那麼貨幣能給人帶來幸福感,說到底還是購買力。購買用於消費,獲得幸福感。那麼今兒我狠下心來沒給遊戲充值而是給女友買了個萌系手機殼。女朋友未來肯定不會幫我給遊戲充值,但我要回報的是愛呀,而且是更多的愛。
愛這個東西,就很有意思,說起來感覺幸福感也就源自於愛。那麼愛的交互,就必須是一個」遞增「的過程。若是我給你50塊錢的愛,你再給我50塊錢的愛,那也愛不起來。我的付出,一定要有超額的回報。說起來很世俗,實際上好像就是這樣——也就這樣才能愛得死去活來。(再往下就要追溯到生命的意義了,我一般思考是到愛這為止啦)
所以這時間價值,就根源於當下犧牲的幸福感(付出的愛)的期望補償。這世上有負心的漢子,也有一往情深的姑娘,說來都是傻啊。
按我這想法,追求幸福的人類,所涉及的一切事物,都有他的時間價值。因為你的存在,對於這個世界,好像總是太短。
以上。推薦閱讀:
※研發費用資本化的意義何在?
※「陳華亭」老師的財管課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有什麼經典語錄?
※企業獲得自由現金流後,可以用這部分現金流幹什麼?
※畢業多少年應該有房有車?
※為什麼有個市場部還要有個銷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