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阿拉伯打不贏以色列?

為什麼阿拉伯國家打不贏以色列?似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都不能拿以色列怎麼樣,即使不考慮的美國的因素,局面好像也不會有什麼改觀。


很多提到中東戰爭,有幾次都說不出來,更別提具體的細節。只是憑藉兩個簡單的印象。一,阿拉伯國家加一起這麼大,以色列這麼小,還打不過?二,阿拉伯國家人這麼多,以色列一千萬都不到,一人一口唾沫就夠了,還打不過?中國特色思維太嚴重。

一個國家的命運不光要靠自身的努力,還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一共有五次中東戰爭,但決定以色列命運的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的決勝點則是第一次和第四次中東戰爭。為什麼這麼說,首先第一次的地位當然最重要,因為這是以色列的立國之戰,而第四次中東戰爭是阿拉伯國家密謀很久,且採用偷襲形式先發制人,最有可能獲勝的一次。至於第三次,稍後會分析。所以我們重點分析第一次,第三次和第四次。

PS:寫著寫著就寫長了,所以決定把結論先給出來,第一次對雙方都最重要是毫無疑問的,第一次輸了就沒後面的故事了。第三次為什麼對以色列重要,因為第三次中東戰爭是個分水嶺,第一第二第三,阿拉伯國家都是在裝備和人員上對以色列有優勢,而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實力其實是不相上下的。所以取得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勝利,解決以色列最根本的存亡問題。第四次中東戰爭是阿拉伯的決勝點的理由是,此戰由阿拉伯國家發起,先期主導權在阿拉伯國家,如果勝利,以色列少則退回到第一次中東戰爭時期的態勢,嚴重則可能亡國。此戰的失敗預示著阿拉伯國家徹底喪失了和以色列對抗的實力。如果說第三次中東戰爭是斯大林格勒的話(不是說慘烈程度,只是想說明此戰對以色列的意義),那麼第四次中東戰爭就是以色列的庫爾斯克,在此戰之後阿拉伯國家實際上已經在軍事上全面處於下風,就像蘇德戰爭的德國。

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給人弱雞的形象是緣於大家錯誤的以為中東戰爭都是阿拉伯國家發起的然後輸掉的,其實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是阿拉伯國家主動進攻,第二次第三次和第五次中東戰爭都是以色列先發制人(說不好聽點就是偷襲)。阿拉伯國家看上去大,但大片土地都是沙漠,而主力國家埃及(軍事設施)和敘利亞都在以色列戰機的作戰半徑內,根本沒有戰略縱深,就像二戰法國和蘇聯初期那樣很容易就被閃電戰打趴下,這招屢試不爽。

我們國家的大國思維太嚴重,很難站在一個小國的立場上想問題。試想一個國家周邊全是敵人,只要輸掉一場戰役,就可能亡國。這是怎樣一種嚴峻的形勢,所以以色列清楚的認識到不能在自身劣勢的情況下,還坐等敵人來攻,必須決戰於境外,以戰求生存,以戰爭這種高強度的鬥爭形式來削弱對手,最終確立自己的不敗地位。

並且以色列簡直是熟讀三十六計,用出了許多經典的戰術,暗度陳倉(第一次),借刀殺人(第二次),擒賊先擒王(第三次),圍魏救趙(第四次),假道伐虢(第五次)。戰術上配合嚴謹,進攻計劃簡直滴水不漏,掐著分鐘算計敵人,孫子兵法講: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簡直是以色列軍隊的完美寫照。

第一次中東戰爭
結論說在前頭,阿拉伯國家犯了右傾保守主義錯誤,他們太看重聯合國的力量,兩次聯合國勒令停火,阿拉伯國家居然都遵守了,居然還相信對方也會遵守,居然還沒有在停火期間修整部隊,加強前線的武備。既然都違反了聯合國的協議,為什麼打到一半卻心虛了,這是我始終想不通的。
說一下過程吧,這場戰爭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阿拉伯軍隊一開始只具備裝備優勢,在人員上並沒有優勢,在戰爭後期也就是1949年,以色列已經動員並訓練了超過十一萬的作戰部隊,阿拉伯國家卻只有不到六萬的作戰部隊。開戰時阿拉伯國家也只動員了近四萬部隊參戰,而以色列國防軍則有三萬作戰部隊左右,優勢並不大,但僅兩個月後以色列國防軍的人數就超過六萬,而阿拉伯國家作戰部隊則保持原有規模不變,在十月才增兵至五萬。對敵方初始軍力的估計不足,和對對方動員能力的估計不足是這場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另一個失誤的地方就是大家都提到的各個阿拉伯國家缺乏協同訓練,看上去總量很多,但是訓練水平不齊,指揮混亂,使得初期碾壓的軍事裝備數量差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貼一張國防軍和阿拉伯聯軍的裝備數量差距。IDF指國防軍。

這是以色列參戰人數的變化,可以明顯看見增長態勢迅猛。

以色列初期採用的策略是固守定居點待援,所以阿拉伯國家分散了自己的軍力去攻打這些零散的定居點,沒有集中兵力個個擊破,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是第一個失誤。阿拉伯國家的第二個失誤是他們的士兵大部分沒有參加過二戰,而以色列則有許多二戰老兵源源不斷的從外國趕回來參戰,經驗不足。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的空軍沒有圖表上的那樣多,其實由於維護水平低,戰時只有二十架左右的戰鬥機可以出動,還因為誤炸了英國人,遭到報復損失了五架超級噴火。
聯合國在1948年5月29日宣布了一項停戰協議,它於6月11日生效並持續28天。這28天簡直天賜給以色列人的轉機,可以從圖標里看出,以色列人在停火期間動員了兩萬多士兵參戰,並且制訂了好了周密的反擊計劃,還派人參加聯合國組織的協調,和阿拉伯人打口水仗迷惑對手。停火一結束,第二天以色列人就轉入了反攻,也就是7月9日,1948年7月9日,經過充分準備的以色列軍隊向阿拉伯軍隊發動攻擊,這次進攻名為「十天進攻」,至7月18日結束。阿拉伯國家由於內部分歧,沒有統一的軍事計劃,一開始就處於被動地位。相反,以軍作了充分準備,他們在全境確立了統一的軍事領導和指揮機構。在北線,7月15日—16日,以軍2個營利用夜間實施突襲,佔領了沙德阿姆爾和拿撒勒,並進而奪取了整個加利利地區。然後聯合國再次協調勒令7月18日停火。這些新攻佔的要害地區使得以色列人的據點聯成一片,有利於互相支援。到當年的10月15日,以色列軍隊已經擁有近九萬的作戰部隊,對阿拉伯國家聯軍形成近兩倍的優勢差,空軍也取得勝利,並開始在十日作戰期間小規模空襲啊阿拉伯國家的城市。於是以色列於10月15日撕毀停火協議,開始大舉反攻。阿拉伯國家對此毫無準備,並且長期的停火使得各個阿拉伯國家對前段時間的作戰成果以及未來的作戰計劃產生了嚴重分歧。於是在數個月之後,遭受重大損失的阿拉伯國家的領導國埃及宣布在1949年1月7日停戰,以色列同意了。1949年2月24日,在希臘羅德島簽訂停戰協定。外約旦於3月2日同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

猶太民族是個漂流千年歷盡苦難的民族,他們在獲得立足之地之後爆發出來的勇氣和決心是這場戰爭能夠獲勝的關鍵,而阿拉伯聯軍缺乏統一的指揮和協調,士兵訓練水平不高埋下了失敗的種子。在前期也就埃及軍隊取得了一些進展,其他國家大都只派出數千名士兵左右的規模參戰,沒有形成集團,埃及軍隊也沒有和其他阿拉伯國家軍隊進行協同作戰,使得初期裝備上的優勢完全沒有體現出來。

第二次中東戰爭
這次沒什麼好說的,埃及國有化蘇伊士運河愚蠢做法引來了英法等強國的軍事干預,英法以密謀奪取西奈半島。1956年10月29日,以軍率先進攻,英法隨後跟進。阿拉伯國家的水平這次組織和裝備都上去了,但和英法加以色列還差了一截,敗了正常。值得一提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英法干預之後美蘇強勢介入,蘇聯聲援阿拉伯國家,並向阿拉伯國家運送武器,美國譴責英法並斷了對以色列的支援。英法屈服於美蘇的壓力撤軍,埃及成功收回蘇伊士運河,也意味著英法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的沒落,成為美蘇附庸,徹底喪失對世界事務的主導權。美蘇完全掌權,成為主導世界的兩個超級大國,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但此戰為以色列贏得近十年的和平時光,使得以色列成功發展出可以與阿拉伯國家一戰的軍事實力。(這裡的一戰指的是阿拉伯國家在前兩次中東戰爭中對以色列壓倒性的人員裝備優勢不復存在)

第三次中東戰爭
我覺得以色列人的國策十分清晰,那就是以死戰求生存,千年民族苦難史告訴他們:一旦心存幻想,僅有的立足之地將頃刻間不復存在,這個民族將背負漂流的命運。所以以色列人的信條很簡單: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自第一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人就本著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丟掉幻想,準備打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前,以色列整個國家的狀態基本就是準備打仗和正在打仗。第二次中東戰爭他們的實力還不夠強大,所以他們聯合了英法,這次距第一次中東戰爭已經過去近二十年,以色列人已經擁有了可以與阿拉伯國家短期決戰的實力,當然阿拉伯國家的的實力肯定還是強大的,所以以色列人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可以一舉大規模削弱阿拉伯國家軍事實力的機會。

1967年4月7日,戈蘭高地的敘軍向以色列定居點開火,由此爆發衝突,敘利亞的6架米格戰機被以色列國防軍擊落,敘利亞馬上向埃及呼籲參戰,埃及立即動員十萬大軍和一千輛坦克,開進西奈半島的埃以邊界地區。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裝力量總司令要求聯合國撤出在埃以邊境的觀察所駐紮的所有部隊。隨即,埃軍前往並佔領一部分聯合國觀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長通告所有聯合國部隊派遣國:聯合國部隊必須立即離開埃及和加沙地帶。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鎖西奈半島的堤藍海峽。

1967年5月30日,約旦和埃及簽署了五年共同防禦條約。至此,埃約聯軍有機會在半小時內將以色列一分為二。戰爭眼看就要全面爆發。

敏銳的以色列已經清楚的認識到,對方準備充分,戰爭迫在眉睫。所以以色列人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先發制人背水一戰!與其躺在砧板上任人魚肉,不如賭一把,先擊潰最強的埃及軍隊,以震懾其他阿拉伯國家,再回軍殺個回馬槍,幹掉敘利亞。這兩個國家一旦戰敗,其他人不過烏合之眾。著名的六日戰爭拉開帷幕。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時間清晨7點10分,第一波183架戰機分批升空,分別撲向埃及10個機場。埃及的時間比以色列晚1個小時,而埃及正常的早班時間是上午9點。所以以色列戰機起飛的時候,埃及空軍的官兵們正忙著進行夜班與早班的交接工作。巡邏機返航加油,雷達室忙著填寫值班記錄,其他多數下夜班和準備上早班的官兵到餐廳吃早餐。

以色列時間8點45分,埃及時間7點45分,超低空飛行,依託地形做掩護的以色列戰機突然出現在埃及空軍基地的上空。一時間,炸彈與飛機的呼嘯聲四起,火光閃閃,煙霧瀰漫,彈片橫飛。機場跑道瞬間被摧毀,整齊的排列在停機坪上的飛機一架接一架爆炸,衝起一根根巨大的黑色煙柱。在一批以色列戰機離去後,埃及空軍地勤官兵迅速衝出掩體,搶修跑道,但不到10分鐘後第二批以色列飛機又鬼魅般的殺到,地勤人員來不及躲藏,在開闊的機場上被以色列飛機的機關炮肆意掃射,傷亡慘重。

就這樣,在第一波空襲結束後,以色列摧毀埃及飛機197架,其中189架在停機坪上被炸毀。6個埃及機場破壞得不能使用,16個雷達站遭破壞而失去作用。以色列飛機在返航途中又順道摧毀了埃及的一批地對空導彈。以色列空襲開始後,埃及有12架米格21和8架米格19升空作戰,結果8架在空戰中被擊落,其餘更因北方機場遭破壞無法著陸而墜毀。

以色列第二攻擊波於9時34分出擊,共出動164架次,其中115架次繼續襲擊埃及空軍基地,又擊毀埃機107架;13架次襲擊埃及的雷達站;其餘的執行巡邏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第二攻擊波的以機轟炸了埃及14個空軍基地,其中6個是第一次未去攻擊的埃及飛機轉場著陸的機場。僅僅一個上午的時間,埃及空軍幾近覆滅。

在以色列空襲埃及時,約旦和敘利亞的戰機相繼起飛,對以色列機場發動襲擊,以支援埃及。但因事先完全沒有準備,且戰爭意志游移不決,空襲規模很小,幾乎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而以色列在摧毀埃及空軍後,馬不停蹄的揮師約旦,弱小的約旦空軍瞬間消失。第二天,以空軍又撲向大馬士革、達米爾等空軍基地,消滅了近一半的敘利亞飛機。至此,短短兩天內3個阿拉伯國家的空軍完全癱瘓,以色列徹底掌握了制空權,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前兩次中東戰爭,以及越南戰爭的啟發。以色列格外重視空軍的建設,加上嚴謹的態度,整個空襲行動策劃的環環相扣,密不透風。一開場,阿拉伯國家就註定了失敗且整場被挨打的命運。

陸地戰是空襲幾乎同時發起的,由於沒有了空軍的支援,加上襲擊的突然性,埃及在西奈半島的軍隊很快被擊潰。

至於約旦,6月5日下午,以色列空軍利用空襲摧毀了約旦皇家空軍。到當天晚上,耶路撒冷步兵旅南移到耶路撒冷,而機械化哈雷爾旅和傘兵旅從城市北部包抄過來。在發動對約旦的地面進攻時,以色列攻打的戰役目標是先奪取耶路撒冷舊城南北的制高點,然後奪取舊城。與埃及陸軍的命運相同,沒有空中掩護的約旦守衛部隊和增援部隊,就像靶子一樣任由以色列戰機屠戮。幾個小時之內,約旦的全部有線通訊線路都遭破壞。約旦河西岸的約軍司令部遭到以色列飛機的狂轟濫炸後被迫撤到東岸。當日深夜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城西高地上的探照燈把約軍的陣地照得如同白晝,以色列炮兵輕鬆地摧毀了約軍陣地。6日凌晨,以軍突入城區,7日上午,以色列軍隊對已是空城的耶路撒冷發起了總攻,上午10時就推進到了著名的哭牆腳下。

以色列攻打耶路撒冷時,也同步展開了對約旦河西岸北部地區的進攻。5日下午,以色列越過停火線,6日凌晨佔領傑寧。6日夜晚佔領納布盧斯。7日,約旦和以色列雙方接受了聯合國緊急發出的停火決議,而此時以色列已經奪取了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的全部地區。

6月8日與埃及和約旦停火之後。9日和10日主要是對敘利亞軍隊佔領的戈蘭高地進行反攻,也是一邊倒的割草。


從第三次中東戰爭可以看出,以色列強悍的空軍幫助以色列陸軍摧毀了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的部隊,這點至關重要。三日擊潰埃及(5,6,7),兩天擊潰約旦(5,6),兩天擊敗敘利亞(9,10)。這幾乎是德國閃電戰的翻版,二戰後的軍事奇蹟。周密的軍事計劃,和行動的突然性成就了這次行動,阿拉伯國家苦心經營的空軍部隊,在這次行動中損失慘重。

至此,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賬面軍事實力已經徹底的平起平坐!前兩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所擁有的裝備優勢不復存在。


第四次中東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攻佔了戰略要地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所以第四次中東戰爭幾乎一定會爆發,只是時間問題。阿拉伯人收復這兩個的決心是堅定的,加上前兩次都是被以色列先手,這種憋屈是不能忍的。阿拉伯國家吸取了前三次的經驗,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偷襲以色列。


第四次中東戰爭最讓人不解莫過於高效的以色列情報結構摩薩德對戰爭的誤判,這點和蘇德戰爭驚人的類似。雖然戰前各種情報都顯示埃及和敘利亞將發動對以色列的打擊,但摩薩德堅持認為埃及會等到蘇聯的轟炸機運抵以及飛毛腿導彈的操作人員培訓完成才會向以色列發起戰爭,而敘利亞將和埃及一起行動,由埃及不行動推出敘利亞也不會行動。因為情報是由以色列安插在埃及軍方高層的一名間諜提供的,所以摩薩德對此深信不疑。加上埃及總統薩達特在1971年1972年和1973年前期,不停的對外宣稱要報復以色列奪回西奈半島,然而雷聲大雨點小,不是小,就沒個動靜,以色列情報機關基本都把他的威脅當耳邊風。最關鍵的是埃及總統在1973年驅逐了所有的蘇聯顧問,因為蘇聯並不支持他發動這場戰爭。這更加讓摩薩德堅定了埃及不會發動戰爭,沒有蘇聯的幫忙,摩薩德認為即使開戰,以色列也有能力很快擊潰埃及軍隊。


直到9月25日,約旦國王親自飛往以色列告知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說埃及將發動對以色列的戰爭,敘利亞將會和埃及一起行動。這個情報終於引起了重視,前線也偵測到埃及和敘利亞軍隊的大規模集結,但由於此前埃及軍隊有過好幾次類似的集結最後都被證明為演習。所以摩薩德高層決定親自拜訪那名高級間諜以確認攻擊行動。於是在10月5日午夜,獲得了埃及和敘利亞將會對以色列發動進攻的消息。但這時離攻擊發起時間已經不到十二個小時。


這裡打斷一下,有些同學可能會奇怪為什麼約旦國王要賣隊友。其實從這裡可以窺探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矛盾,約旦國王擔心,若是戰爭失敗將會再次失去土地(約旦在之前的六日戰爭中失去了佔一半人口的土地)。同時薩達特承諾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阿拉法特,在戰勝後將會讓他們管理約旦河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而約旦國王則認為西岸地區應該屬於約旦。而於1970年爆發的黑色九月事件,在巴解與約旦的內戰中,敘利亞曾軍事介入支援巴解,進一步造成約旦和敘利亞的不合。

之所以選在猶太人的假日贖罪日這天發動戰爭,是因為以色列在這天處於全國放假狀態。贖罪日是猶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在這天包括虔誠的猶太教徒和一般現世的猶太教徒都會實行禁食,同時會避免使用武器、電子器材、引擎、通訊設施等等,道路交通也會停止。許多士兵在這天離開崗位返家過節,這天以色列處於一年中戰備最脆弱的狀態,尤其難以進行全國軍人的緊急複員。但戲劇的是,以色列軍方在攻擊開始前一個小時發布了動員令,後備軍人都在教堂或家裡,反而比以前動員起來簡單多了。


西奈半島

埃及軍在登陸了西奈半島的淺灘後,就停留不敢深入,害怕一旦脫離後方地對空導彈的保護圈後,會遭到以色列空軍攻擊。在之前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空軍痛擊了缺乏防禦的阿拉伯國家部隊,給阿拉伯國家部隊留下巨大的心理陰影。埃及(以及敘利亞)在這幾年裡於停火線的邊界大量部署地對空導彈部隊,當時以色列空軍對這些地對空導彈部隊仍缺乏有效的反制方法。由於以色列將多數國防經費投資於建設空軍上,致力於讓以色列擁有中東地區最具威嚇力空軍,因此阿拉伯國家期盼這些地對空導彈的部署能夠使以色列空軍毫無用武之地。

因為預料到以色列裝甲部隊會進行反擊,埃及替擔任第一波攻勢的部隊裝備了相當數量的反坦克武器,包括單兵攜帶的RPG7以及更為先進的AT-3反坦克導彈。平均3名埃及士兵便有1人裝備反裝甲武器,「有史以來還未曾出現過數量和密集度如此驚人的反裝甲火力」 (PS:天朝說我就看看不說話)。同時,位於埃及一側的運河斜坡被埃及軍填高,比以色列那邊運河足足高出兩倍,給了埃及軍完美的視野和發動攻擊的有利位置,使埃及軍能夠輕易的射擊任何逼近的以色列步兵和坦克

此圖為西奈戰線從10月6日至15日的戰況

埃及軍的突襲成功的在以色列的防線製造了好幾個缺口(因為贖罪節假期而缺乏人手防禦),並且很快的跨越蘇伊士運河,擊破了幾乎所有的巴列夫防線上的堡壘。埃及軍繼續前進了大約15公里,以2個軍的兵力,進入了西奈半島的沙漠地帶。以色列在運河的東方沙地有著階梯狀的沙堆堡壘據點,並一直以為這種沙堆堡壘能夠抵擋空襲和火炮。然而,埃及軍的工兵早已準備好對策:利用抽水馬達直接抽取蘇伊士運河河水,以高壓水槍噴射水柱直接沖刷沙堆堡壘,在水槍的強力噴射下沙堡迅速瓦解,後方防守的以色列部隊便毫無遮蔽的遭受攻擊。(畫面太美,水槍射擊,哈哈)

以色列於巴列夫防線的駐軍完全寡不敵眾(當時由於後備兵員都撥給了北方因此大部分巴列夫防線的據點是空的),埃及軍的數量超過了以軍數倍,便快速壓倒了整個巴列夫防線。整個防線只有最北邊的1個堡壘據點成功防守住直至戰爭結束。


埃及軍開始鞏固他們的據點。在10月8日,3個月前剛接替退休的沙龍成為以色列南方戰線指揮官的葛農,下令裝甲旅進攻於Hizayon已經鞏固了陣地的埃及軍隊,儘管旅長強烈反對,進攻仍然展開了,結果遭致災難性的結果,多數以色列坦克被埃及軍的AT-3反坦克導彈擊毀。傍晚時,埃及軍的攻擊被沙龍率領的師所擋下(由於戰爭爆發,沙龍迅速復職指揮)。當天的戰鬥結束,雙方暫時都沒有能力再次發動大規模攻擊。在此戰中埃方的宣傳產生的一大神話,就是殲滅了以軍190裝甲旅,這一說法至今仍然在被引用,實際以軍被全殲的是190營。


在以色列於8日災難性的攻勢後,雙方都停頓了下來,開始鞏固自身陣地並且期盼對方先發動攻擊。埃拉扎爾取代了能力不足的葛農接掌指揮,葛農沒有立即被撤職,因為這在戰時可能對士氣造成傷害。


在幾天的對峙後,薩達特想要幫助緩和敘利亞戰線的壓力,下令再次發起攻擊。10月14日,埃及軍離開陣地展開攻勢,這次攻勢是自贖罪日以來最大的一波,然而卻全盤失敗,成為戰局翻轉的主要原因。除了在干河床的攻勢外,其餘埃及軍都是迎頭攻擊處於防禦中的以色列陣地,埃及軍在當天便失去了150至200台坦克。

西奈戰線從10月15日至24日的戰況

隔天,以色列發動了大規模反擊,在這次代號勇敢壯士行動中,以色列大幅改變一直以來依賴坦克和飛機支援的戰術,運用步兵發起攻勢,迅速穿透了埃及軍的地對空導彈基地和反坦克導彈陣地,一個由沙龍所領導的師攻擊埃及在大苦湖北邊Ismailiya附近的陣地,進攻預計中埃及軍戰線最脆弱的部分,也是北邊的埃及第二軍團和南邊的第三軍團交界處。然而由於埃及軍在戰前即注意到該處的脆弱,而在事前部署了兩個師及完善工事,以色列軍計劃的奇襲變成一場堅苦的攻堅戰,在兩軍於中國農場(一項在運河東方的灌溉計劃,中國農場之名得自戰後以軍在農場發現的中文告示,但實際上那是日本農業團留下的日文漢字)周邊地區經歷了整場戰役中最殘酷的戰鬥後,以色列終於鑿穿了埃及軍的戰線來到蘇伊士運河,將埃及軍一分為二。緊接著一小批以軍部隊橫渡運河來到對岸,迅速建立橋頭堡。在24小時內,大量步兵借著輕型充氣船渡河,儘管沒有裝甲部隊的支援,他們大量配備了美製的M72反坦克火箭以對付埃及裝甲部隊。這批突擊部隊迅速清除了運河西岸一個又一個的埃及軍防空和反坦克導彈陣地,這些陣地清除後,以色列軍隊便重新獲得了具壓倒性優勢的空軍和裝甲部隊的支援。


在戰爭之前,由於擔心以色列會渡過運河,沒有西方國家願意提供以色列架橋的裝備。然而以色列仍然從法國購買了大量二戰報廢的修橋模件、浮橋架設裝備。以色列甚至準備了為複雜的自製「滾軸橋」,不過由於後勤耽誤而未運用。在10月16日/17日的晚上以色列架設浮橋完成,緊接著渡河的以色列裝甲師迅速南下,以切斷埃及第三軍團向西撤回埃及的後路,同時派出突襲部隊繼續掃蕩運河東方的埃及地對空導彈陣地。到了10月19日,在埃及軍的密集炮轟下,以色列仍然在大苦湖北邊的運河上架起了4座浮橋。至戰爭結束時,以色列部隊已經大量攻入埃及,距離首都開羅只剩下101公里了。


血戰戈蘭高地

戈蘭高地的戰況

在戈蘭高地,以色列軍以2個裝甲旅和11個火炮連的兵力,抵擋敘利亞5個師與188個連的入侵。在戰役開始時,兵力懸殊得難以置信,大約180台以色列坦克,面對的是1,400台敘利亞坦克,每1台部署在戈蘭高地的以色列坦克在開頭的攻勢中都陷入了苦戰。敘利亞並以直升機空降突擊隊攻佔了以色列位於赫爾蒙上的最重要的看守堡壘Jabal al Shaikh


在戈蘭高地的戰鬥被以色列高層列為第一優先。在西奈半島的作戰由於距離以色列本土相當遙遠而不會有太大威脅,但戈蘭高地一旦陷落,敘利亞軍便能長驅直入以色列。後備役軍人被儘可能的以最快速度分派至戈蘭高地,他們一到達兵站據點便直接駕駛分配的坦克開往前線,無須等待其餘訓練的乘員、無須等待安裝機關槍於坦克上、也無須等待覘視規正的步驟(軍方規定的一種曠日費時的瞄準鏡歸零目測檢查)。


如同在西奈戰線的埃及軍,敘利亞軍一直小心的只在己方防空導彈的保護範圍內行動。敘利亞也使用許多蘇聯制的反坦克武器(但由於戈蘭高地地形崎嶇而沒有像在平坦的西奈半島上如此有效)。

敘利亞估計以色列的後備軍人至少要24小時才能到達前線,事實上,以色列的後備軍人在戰爭爆發後15個小時便開始陸續到達前線了。在第一天戰鬥結束時,在戈蘭高地擁有9比1壓倒性兵力的敘利亞軍已經達成了一定規模的勝利。一個敘利亞的坦克旅通過了Rafid山口,攻進了西北方一條不常使用名為Tapline的道路,這條路斜切過戈蘭高地,是戈蘭高地最重要的戰略道路之一。這條路將成了敘利亞軍突破山口攻向Nafah的據點,而Nafah不但是以色列軍事指揮部的所在地,也是戈蘭高地最重要的十字路口。


就在當天晚上,剛剛到達戰場而且尚未被分派部隊的Zvika Greengold中尉,憑著1輛坦克和幾名乘員,拚命抵擋如潮水般湧來的敘利亞坦克直到增援抵達。「在接下來20個小時里,Zvika的坦克在面臨崩潰的戰線上來回賓士,抵擋每台入侵的敘利亞坦克—有時候只有一台、有時則是一大批,在擊毀對手後迅速更換目標,單獨擊毀了數十輛的敘利亞坦克。他在激戰中被擊中受了傷,但仍然繼續作戰,不斷的進行小規模作戰,在每次戰線即將崩潰的危急時刻力挽狂瀾。」


由於傑出的作戰表現,Zvika成了以色列的國家英雄。(PS:十技能車組,特技戰鬥嘉獎+臨危不懼+勇士+幸運星+普爾勳章+拉森尼埃英雄勳章。以上均為坦克世界梗,看不懂的請無視。)


在超過4天的激戰中,北邊的以色列第7裝甲旅終於守住了戰線,得以守住位於以色列軍總部所在地Nafah旁的崎嶇山丘。由於一些仍然未知的原因,敘利亞幾乎就要攻佔Nafah,但卻在那時停止了前進,使以色列得以重整戰線。最合理的解釋是當時敘利亞已經事先估計了進攻的時間,而當時戰場的指揮官不願意改變計劃。在戈蘭高地南邊的戰場,以色列的巴拉克裝甲旅沒有任何天然的屏障,開始遭受大量的傷亡。裝甲旅的指揮官Shoham上校在第二天的戰鬥中陣亡,留下副指揮官和其他軍官指揮各自的坦克激戰,敘利亞部隊不顧一切的向加利利海推進並湧向Nafah,這時巴拉克裝甲旅已經四分五裂失去了組織功能,殘存的坦克和乘員則各自為戰。

戈蘭高地的局勢在以色列後備援軍抵達後終於開始逆轉,10月8日,以色列軍開始反擊。不同於南邊廣大的西奈半島,狹小的戈蘭高地很難在戰爭中起緩衝作用,然而在戰役中證明了戈蘭高地在地理上是個重要的戰略據點,而且是阻止敘利亞入侵以色列本土的關鍵。到了星期三,所有入侵的敘利亞部隊都被擊退回開戰時的邊界了。現在以色列高層必須要做一個決定—要就此停戰維持自1967年以來的邊界,或是繼續攻入敘利亞的領土。10月10日,以色列高層就這個問題爭論了一整天的時間直到晚上,有些人主張就此停止前進,將多餘的兵力調回西奈戰線(史密爾·葛農在Hizayon可恥的戰敗剛在2天前發生),其他人則主張繼續進攻,攻向大馬士革徹底擊敗敘利亞,這樣做也可以恢復以色列在中東的軍事霸主的形象。主張停戰者則反駁敘利亞本土有堅強的防禦—反坦克壕溝、布雷區和要塞,並認為防守地形崎嶇的戈蘭高地比進攻地形平坦的敘利亞容易的多。無論如何,總理梅厄了解到整場爭論中最重要的問題——把在戈蘭高地的一個師調回西奈戰線要花上4天時間。如果戰爭在這時結束了,戰爭的結果將是以色列在西奈半島的領土損失、同時也沒有在北部戰線攻佔領土,那結果將便成以色列十足的戰敗。這是政治上的問題,而她則做出了決定—跨過原有的戰線攻入敘利亞…攻勢將在明天,也就是10月11日星期四展開。


從10月11日至10月14日,以色列部隊攻進了敘利亞本土,在敘利亞的巴珊攻克了20平方里的土地,從那裡以色列得以用重型火炮開始炮轟大馬士革的市郊,距離只有40公里。

「由於阿拉伯國家的戰況迅速惡化,約旦的海珊國王不得不派兵支援。為了避免直接和以色列開戰會遭到以色列空軍攻擊,他派出了一支遠征部隊前往敘利亞。他藉由美國傳話讓以色列了解他的意圖,他不希望約旦也遭到攻擊。以軍指揮官摩西·達揚拒絕為此作出任何保證,但以色列卻也不想另起戰端。」


伊拉克也派出了遠征部隊前往戈蘭高地,由30,000人、500台坦克、700台裝甲車輛組成。伊拉克部隊的出現讓以色列相當吃驚,以色列原本預期伊拉克部隊至少要24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到達前線。伊拉克部隊突襲了以色列裝甲部隊攻勢的突出部的南方側翼,迫使以色列部隊向後退卻數公里,以避免遭到包圍。敘利亞加上約旦和伊拉克的部隊發動反擊以阻止以色列進一步的攻勢,然而,他們也無法擊退以色列部隊位於巴珊的突出部。


在10月22日,以色列戈蘭尼旅突擊隊和總參謀部直屬偵察營特種部隊重新佔領了赫爾蒙山上的據點。由於山上防衛的敘利亞狙擊手的攻擊,兩周前的進攻已經造成25人陣亡67人受傷,而這次的進攻又造成55人陣亡79人受傷 ,最後終於奪取了據點。1輛以色列的推土機和以色列步兵一同破壞了前往山頂的道路,以免日後又被敘利亞佔領。同時一個以色列傘兵旅也佔領了山上的其他據點。


10月22日,在美蘇間的談判結束後,聯合國通過了停火決議。下令以色列與埃及間的戰鬥立刻停止(但法律上來說不包括以色列和敘利亞間的戰鬥),停火命令於12個小時後的以色列時間下午6:52生效,但戰鬥直到夜晚才慢慢停止。事實上僅利用人造衛星的圖片是不可能判斷雙方的前線位置的。在下令停火時,以色列部隊距離他們的目標只有幾百米—最後一條連接開羅和蘇伊士運河的道路。當天晚上,埃及軍在許多地區違反了停火令,擊毀了9台以色列坦克。為了報復,大衛·埃拉扎爾向高層請求繼續向南方攻擊,摩西·達揚同意了,以色列部隊繼續向南進攻,佔領了最後一條道路,徹底包圍了蘇伊士運河東方的埃及第三軍團。

隔天早晨,引發了一陣外交上的慌亂。蘇聯的偵查飛機證實了以色列部隊正在朝向南方推進,於是蘇聯指責以色列違反停火令。在電話中,基辛格質問梅厄夫人:「我們怎麼知道在沙漠中停火線到底在哪裡?」梅厄夫人回答:「我們終究會知道的。」稍後基辛格才知道埃及的第三軍團已經被包圍了。因此美國不斷向以色列施加壓力,不希望以色列摧毀埃及第三軍團,甚至威脅將支持聯合國要求以色列退回10月22日戰線的決議,於是以色列只好答應提供受困的埃及第三軍團非軍用的補給物資(食物及清水)。在與以色列大使的電話中,基辛格告訴以色列大使,想徹底摧毀第三軍團是一個「並不存在的選擇」。


核戰危機

同時,勃列日涅夫在10月23/24日的午夜傳遞了一封信給尼克森,勃列日涅夫建議美蘇雙方都應派遣代表團,以保證停火令的信用。他同時威脅道:「我很直接的警告你,如果我們無法在這件事情上達成共識,我將會很快採取必要的單方面行動。我們不能容忍以色列如此任意行動。」簡單的說,蘇聯威脅將要站在埃及這邊參戰。

訊息到達時,尼克森已經上床睡覺了。基辛格立刻與其他幾名高階部長會面,包括國防部長詹姆斯、CIA局長威廉柯比和白宮參謀長亞歷山大海格,當時美國國內水門事件正一發不可收拾,尼克森處於非常激動和不安的狀態,因此他們決定不和尼克森商量便自行處理這件事。

「當基辛格問白宮參謀長海格是否要叫醒尼克森時,海格直接否定了。海格和基辛格都覺得當時尼克森已經沒有能力做出這種重要的決定了」

在一番討論後,他們以尼克森的名義發了一封回復安撫勃列日涅夫,同時決定提升國家防衛狀態,從第4級提升至第3級,也就是和平時期最高的警戒狀態了。接著他們發了一封信給薩達特(同樣以尼克森的名義),要求他別再請求蘇聯支援,並威脅如果蘇聯介入,美國也會介入。

美國情報單位也察覺,蘇聯已經有七個空降師進入警戒狀態,相應的軍事空運部隊也準備將這些空降部隊送到中東地區。在蘇聯東南部,蘇聯軍方已經開設了一個空降前進指揮部,同時,數個蘇聯空軍部隊也進入警戒。「情報亦顯示,至少有一個空降師與一個空軍運輸機中隊已經機動前進至南斯拉夫。」同時,蘇聯亦部屬了七艘兩棲作戰登陸艦載運了約四萬名海軍步兵進入地中海區域。蘇聯很快便察覺美國提升了防衛狀態,並對美國的回復感到吃驚和困惑。最後,蘇聯接受了阿拉伯國家戰敗的事實。在開會時美國內閣的回復傳來,勃列日涅夫覺得美國太神經質了,並決定此時最佳的做法是等待美國再次回復。隔天早上,埃及也同意了美國的要求,不再要求蘇聯支援,這場危機於是得以結束。


在北部戈蘭高地的戰線,敘利亞軍已經準備好發起另一次大型的反擊,預計在10月23日進行。除了敘利亞的5個師外,還有伊拉克的2個師,以及其他小規模的包括約旦在內的阿拉伯國家部隊。蘇聯的支援也補充了之前在戈蘭高地的損失。

然而,在攻勢展開的前一天,聯合國發布了停火令(只及於埃及和以色列),「埃及於星期一接受了停火令,使阿薩德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停火令並沒有及於敘利亞,但連帶的效力卻不能被忽視。一些敘利亞將軍主張維持攻擊計劃,並認為這樣埃及將會感激敘利亞並也會繼續戰鬥。其他人則認為繼續戰爭將會讓以色列有借口徹底摧毀埃及第三軍團,到時埃及無法繼續作戰,以色列就能將軍隊主力北調全力對付敘利亞,甚至進攻大馬士革。」

最後,阿薩德決定取消攻勢,並在10月23日宣布敘利亞接受停火令,而伊拉克政府也下令伊拉克部隊返國。這樣第四次中東戰爭基本收場。


一句話就可以分析出這次阿拉伯人的失敗,那就是阿拉伯人中出了一個叛徒。(請準確斷句)

前期計劃做的再好,不如間諜一句話。尤其是埃及司令部的那個被策反的高級將領至今不知道是誰,還有約旦國王的泄密。最強大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所以底下有評論說阿拉伯人不會打現代戰爭,我承認,這仗也是打得稀爛,敘利亞那都是什麼坦克車組,幾十打一還被反殺,我是想不通的。但我也聽過一句話,叫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智謀都是無用功。幸虧以色列在攻擊發起一天前獲得了情報做出了決策,不然憑以色列的國土面積,很可能直接就被一周推平了。


這裡我要特別讚揚梅厄總理的果敢,這才是名副其實的鐵娘子。她的不先發制人的決定至關重要,為以色列贏得了美國的大批援助,此外在戈蘭高地的反擊決定做的也很好,如果把軍隊調去西奈,很可能戈蘭高地或被敘利亞和伊拉克聯軍攻佔,這樣耶路撒冷就直接暴露在敵人面前。相比之下,袁崇煥在清軍第一次入塞的表現就差很多了,放著防備空虛幾天路程的瀋陽不打,非要把部隊拉到北京城下和清軍野戰。這可以說是明軍唯一的一次機會能夠端掉清軍老巢,清軍傾巢出動,遠距離跋涉,人困馬乏,時間一久士氣糧餉都會出問題。北京城是堅城,周邊有九邊的勤王軍。那時候西北匪患還不嚴重。完全不用擔心北京城的安危,清軍那時又沒大炮,打遼陽瀋陽全靠內應,而北京也沒內應,想不通袁崇煥為什麼千里送人頭,難怪有人說他是姦細。


另外想扯點題外話就是,此戰過後阿拉伯世界的實力變化,埃及迅速衰落,戰後與以色列建交,失去了阿拉伯世界領袖的地位。而伊拉克和敘利亞成功崛起,薩達姆初露鋒芒。蘇聯可謂吃力不討好,戰後薩達特政府與蘇聯反目成仇,蘇聯徹底失去對埃及的控制。


比較搶眼的還有美蘇兩國的援助

埃及和敘利亞在初期的攻勢使以色列軍遭受大量戰損,以色列急需補給軍火武器,否則戰局將面臨崩潰。除開裝備的受損以及需要補充的零件以外,以色列全國彈藥儲備量也下降到非常危險的層次。以色列歷經多次戰爭,對於需要的彈藥儲存量有很好的經驗,可是這一次的戰鬥的消耗量遠遠高於過去的任何一場戰鬥,而且以色列使用的多種火炮彈藥在當時尚未具備生產能力,導致彈藥的供應會面臨斷炊的危機。在美國運輸展開前,以色列全國的105毫米彈藥儲存量一度下降到只能夠維持48小時。除此之外,開戰當時的狀況,超過預期的消耗量所衍生的心理壓力和恐慌,也是促使以色列積極要求美國協助的原因之一。

最早的規劃是由美國空軍的運輸機將物資送到拉日什機場,然後由以色列自己將物資送回去,以避免美國介入或者是其他的政治問題。這個規劃在運輸行動尚未開始前就被認為行不通而放棄,因此所有的運輸機會在拉日什停留之後,遵循非常嚴格規劃的航線飛往以色列。到了10月14日,尼克森決定援助不能再耽擱下去了,下令空軍「把所有能飛的玩意都飛往以色列!」。這項名為五分錢救援行動的任務於是展開,接下來,大量C-141和C-5運輸機已經開始飛往以色列。也因為美國的這項行動,嚴重激怒了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聯合對美國實行徹底的石油禁運,造成美國油價暴漲,導致1973石油危機。


從10月9日蘇聯開始空中運補到10月24日之間,美國與蘇聯所提供的援助分別是:

  • 蘇聯:共飛行935架次,提供16000噸物資與裝備,以及206架軍用機。
  • 美國:共飛行565架次,提供22400噸物資與裝備,以及56架軍用機。

此外,以色列的航空公司共飛行250架次,運送5500噸物資與裝備。


謝邀。

打不贏才正常,打贏了不正常。

首先,不存在阿拉伯國家集體圍攻以色列,實質上只有一個埃及敘利亞同盟在對抗以色列。

除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之外,其他中東戰爭實質上最多只有埃及和敘利亞在同以色列交戰(第三次戰爭約旦打了個醬油),其他國家都只是出錢和派志願軍的水平而已。第二、五兩次戰爭更是分別只有埃及、敘利亞孤軍奮戰,甚至第五次中東戰爭到後來只有一幫巴勒斯坦流亡者在抵抗。

阿拉伯國家從來都沒有團結過,內部分為親蘇的共和派跟親美的君主派,共和派內部又為爭做盟主而勾心鬥角。每次戰爭最多只有一兩個國家出全力而已。以第四次戰爭為例:約旦一方面向敘利亞派出了志願軍,一方面竟然又向以色列通風報信以求自免;伊拉克派了兩個師到敘利亞,但伊、敘兩國因為復興黨內部路線鬥爭的原因互相提防,結果伊軍只有一個師在局部參加了戰鬥,甚至還跟敘軍發生了內訌;整個戰爭中,阿拉伯方面號稱動員了九十萬大軍進攻以色列四十萬,其實在前線是以最多十六個蘇式師(10個埃及師、5個敘利亞師、1個伊拉克師)進攻八個美式師(南線5個、北線3個),這個兵力對比就是換成蘇軍也是很吃力的:兩個經過二星期高強度進攻作戰後的蘇軍師,即便是駐德集群的精銳,也是很難抗衡一個美軍師(哪怕對方同時經歷了二星期高強度的防禦作戰)的,就更不要說突破後者防禦了。加之埃敘聯軍在裝備、訓練、指揮等方面上同以軍的差距均大於蘇美之間的差距,被反殺也就理所當然。

這就跟14到17世紀歐洲天主教國家對抗奧斯曼帝國的多次十字軍差不多:難道近代門檻上的歐洲國家聯合起來真打不過奧斯曼?

非也,心不齊啊!不然神羅、法國、西班牙跟義大利航海共和國加起來早把君士坦丁堡給打下來了。問題是,大家內訌還來不及,誰肯全力出擊呢?結果每次都是匈牙利、威尼斯或者奧地利一國為主來對抗奧斯曼,自然難免摩哈赤的下場。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挾對奧斯曼的全面優勢尚且如此,何況綜合國力之和本來也不見得比以色列強到哪裡去的阿拉伯諸國呢?

其次,以色列背後有列強較大力度的支持。

五次戰爭中,阿拉伯聯盟形勢優勢最大的是第一次中東戰爭。這一次戰爭中,阿拉伯參戰各國多為君主國;雖然內部也在勾心鬥角(不然不會傻到分兵、停戰),但矛盾相對比較弱。此外,當時阿拉伯國家有英法訓練、參加過二戰的機械化正規軍,以色列則只有民兵組織改編的輕步兵。各方面來看,阿拉伯國家都處於壓倒性優勢,這也是他們有拒絕聯合國分治方案對以開戰的信心所在。
然而,此時美蘇兩大國卻認為阿拉伯君主是英法舊殖民勢力的走卒,因此全部站在以色列一邊。美國送錢,蘇聯送武器(捷克斯洛伐克給了大量武器)送人(不少白俄羅斯等地的蘇維埃抵抗運動游擊戰士移民以色列加盟以軍)。就連當時還在陝北兜圈子的新華社都發文吹以軍抵抗殖民餘孽連戰連捷,世界輿論無疑全面倒向以色列。結果,以色列在獲得美蘇支援後迅速轉入反攻,阿拉伯聯軍卻因得不到宗主國的軍需補充(英法那會兒還實行糧食配給呢!哪有錢送小弟~)而淪為一次性軍隊,被擊敗。

第二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時來運轉,因為同第一次戰爭時以色列類似的原因,得到了美蘇共同支持,從而翻盤。但埃及的勝利也意味著英法舊體系的崩潰,很快法國退出阿爾及利亞,英法殖民帝國土崩瓦解,冷戰隨之全球化。埃及不得不在美蘇之間選邊,以色列也隨之成為美國盟友。這樣一來,以色列在後兩次戰爭中仍能獲得比埃敘同盟更強大的外援。

第四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幾乎全軍機械化,而阿拉伯軍隊投入戰場的16個師中還有8個師未完全實現機械化。到第五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軍隊的美援裝備在技術上已經領先敘利亞軍隊的蘇援裝備整整一代,戰爭的天平已嚴重失衡。

最後,以色列在社會體制上確實先進。

這個不說了,一目了然。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從中東歐帶來了一系列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社會體制,碾壓阿拉伯較落後的體制理所當然。
後期以色列雖然對內轉向保守化,對外搞殖民侵略不得人心;但阿拉伯國家自己的社會改革也紛紛失敗,自然更是只剩被以色列碾壓一條路,直到最後徹底放棄治療,轉而同以色列和平共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的這個體制優勢實質上是不斷衰減。現在的以色列已經把老本吃到了教權派寄生蟲坐大、貧富差距懸殊、法西斯主義盛行的地步,比起阿拉伯人來說還有沒有體制優勢真是值得懷疑。當然這種國家在完蛋前還可以自爆一下,值得期待。

其實,以色列軍隊也並非總能在戰場上對阿拉伯國家形成壓倒性優勢。第四次中東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南線埃及軍隊在戰爭初期曾取得壓倒性優勢就不提了,北線敘利亞軍隊也曾用一個加強師把以軍的兩個裝甲旅拉進消耗戰。然而埃及最高統治集團竟然不知如何利用這個勝利,自己陷入了目瞪口呆之中,把數十萬大軍擺在一個不能進攻又無法防禦的狀態,這不能不說是更深層次的體制問題在作怪了。


為什麼22個阿拉伯國家打不過以色列?

我們需要回顧一下巴勒斯坦問題的前世今生。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猶太人都是古代閃米特人的後裔分支,他們對巴勒斯坦主權的要求都具有合理性。不能簡單粗暴地說一方正義,另一方非正義。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累計進行了5次戰爭,至於局部衝突更是不計其數;但令我們奇怪的是,阿拉伯國家居然一次也沒有取得全局性勝利,這就不得不引導筆者和許多關注這個問題的朋友們深入地思考。
以往的評論往往都歸結於某些單個因素,比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強權的支持,阿拉伯人的不團結等等——真實的歷史往往是多種複雜因素的合力(綜合作用的結果)。筆者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嘗試從多方面入手,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此次戰爭規模較小,且以色列的戰略優勢地位早已確立,故關注度不夠高。

以色列的蠶食擴張(白色部分),來源:郭曉明的微博文章

從大戰略的視角看:

第一,英國、蘇聯、歐盟(法國、聯邦德國為首)、美國都曾經輪流支持過猶太人建國。1947年,他們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強行通過了聯合國第181號決議。1948年建國初期,面對數量佔優勢、武器裝備來自英美的阿拉伯聯軍,以色列的武器裝備主要來自蘇聯陣營的捷克斯洛伐克。各大國都不希望中東出現一個阿拉伯大帝國,強行插入歐洲猶太移民,西亞北非就被攔腰斬斷。
注意,以色列實際上是歐洲移民國家,近代歐洲的科學技術、工業化水平、組織動員能力,以及長袖善舞、處理多重複雜矛盾、刀尖上行走的本領,相對於其他地區而言都是絕對碾壓的優勢!大部分猶太人來自中歐發達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版圖範圍內,還有俄國和東歐,擁有數百年的歐洲舞台鬥爭經驗,他們剛剛經歷了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強烈的抱團取暖意志、堅定的復國信念都是絕不容動搖的!
所以,從大棋局來看,阿拉伯包圍了以色列,但帝國主義又從世界範圍內包圍了西亞北非,裡應外合,兩下夾擊,自然也就大敗。這就猶如地中海、黑海、紅海這些陸間海被亞細亞、歐羅巴、阿非利加大陸包圍,而三大洲又被大洋所包圍。

第二,泛阿拉伯民族主義雖然興盛一時,(效法轉型成功、政教分離的土耳其凱末爾主義),但其主要敵人除了帝國主義,還有伊斯蘭封建頑固勢力的反攻倒算,而自身的致命弱點是政治經濟發展極端不平衡,收入差距懸殊。1960年代以後,石油收入的暴漲,實際上撕裂了阿拉伯陣營,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像沙特、科威特、卡達、阿聯酋那樣盛產石油、天然氣,特別土豪。例如埃及這樣公認的領袖國家革命標兵,人口眾多,耕地資源相當稀缺,僅僅靠有限的石油、蘇伊士運河、棉花這些產業,根本不足以過上富裕生活,還需要向西亞輸出勞動力,賺取僑匯收入。
面對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他們並沒有徹底的革命政黨堅強的革命領導核心,切實可行的革命路線。真正的前線阿拉伯國家,就只有埃及敘利亞伊拉克3個,而且被以色列隔開,外加巴勒斯坦武裝。其他國家可以說僅僅象徵性地給點援助或者不痛不癢的政治聲援。像約旦、沙特、卡達、科威特等君主國,西方稱其為「溫和阿拉伯國家」,其實就是封建頑固勢力,與西方經濟貿易關係密切,是西方忠實的奴僕。他們的主要石油出口市場是西方,主要外匯收入和投資都存放在西方金融體系內,更需要西方的武器裝備和政治扶植。在建立抗擊以色列的民族統一戰線時,適當團結,爭取封建王公貴族的援助即可,如果真把他們當成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就要出大問題!此外,本區的非阿拉伯大國,雄踞伊朗高原,扼守裏海波斯灣兩大資源寶庫的驕傲而自豪的波斯國王巴列維也是親美派,充當攔截蘇聯共產主義南下的橋頭堡。

第三,從地緣政治角度,我們只要看看地球儀就知道,西亞北非地區,海洋、陸地犬牙交錯,比較破碎,號稱「五海三洲」之地,任何平原、沙漠都離海洋不遠(估計不超過1000公里,至於尼羅河三角洲、西奈半島、狹長的巴勒斯坦則更近),缺乏戰略縱深;這與中國的完整大陸板塊形成鮮明對照,不容易形成統一政權;歷史上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莫不為錯綜複雜的民族、宗教、階級矛盾所困擾,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實際上,直到今天,阿拉伯人的部落、部族意識濃厚,並沒有形成特定的主權國家意識,凝聚力可想而知。
當年TG能夠把導彈基地、核武器基地放在大西北,美國除了聯合台灣當局,派遣U-2高空偵察機拍攝照片外,並無多少直接打擊手段。等到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後,越南戰爭全面升級,美帝的戰略核潛艇、洲際導彈、核動力航母大規模服役時,中國的高塔試驗原子彈核航彈核導彈氫彈運載火箭已經接二連三地井噴,外科手術式核打擊已經永遠不可能成功。
西亞北非距離西歐、俄國都很近,考慮到航空母艦戰鬥群可以部署到地中海,美國海軍第六艦隊也近在眼前。
西方航母一出動,整個地區都在其打擊範圍之內,根本不可能像中國那樣,在西北內陸搞核試驗,建立抗衡美帝的最低威懾核力量海洋、沙漠茫茫無際、渾然相接,最適合海空一體戰。大規模現代化裝備比拼,沒有任何投機取巧的可能,也不能利用崇山峻岭、熱帶雨林的有利地形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

第四,冷戰期間,規模最大、戰果最輝煌、且與中東戰爭幾乎同時發生的熱戰莫過於中國人民的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越戰爭。這兩場殊死搏鬥都是典型的持久戰人民戰爭,背後有中國、蘇聯源源不斷的支持,特別是中國人民的無私援助(這就相當於大半個亞歐大陸的人民在對抗美國)。

1965年2月,游弋在南中國海的美軍航空母艦CV-61突擊者號(USS
Ranger)。該艦是福萊斯特級的第三艘,1954年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工,1956年9月下水,1957年8月服役,滿載排水量81163噸,載機78架。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派出了22艘次航母參戰。其中包括全部四艘福萊斯特級小鷹號,以及企業號核動力航母。


你有航空母艦,我有成昆鐵路!

1970年7月1日,全長1090公里的成昆鐵路(成都—昆明)全線貫通,照片為鐵路工人在鋪設最後一段鋼軌。成昆鐵路是國防三線建設的重點工程,總投資30.75億元,1958年7月動工,動員30萬人參加建設。由於鐵路穿越地質斷裂帶,設計施工難度之大,為世界罕見。全線有500多公里位於地震烈度7至9度地區,其中通過8度和9度地震區長度有200公里。較大的滑坡有183處、危岩落石近500處、泥石流溝249條、崩塌100多處、岩堆200多處。全線除成都和昆明外,共設車站122個,有42個車站設在橋上或隧道內。全線修建各種橋樑991座,總延長92.7km,佔線路長度的8.5%;隧道427座,總延長341km,佔線路長度的31.5%;橋樑、隧道總延長達433.7km,佔線路長度的40%。其中3公里以上隧道有9條,最長的沙馬拉達隧道長6379.12米。成昆鐵路第一長橋——青衣江特大橋,長1816.64米。成昆鐵路建成,使封閉的大西南地區,一步跨入現代社會。

越南人民軍武元甲大將在1954年抗法戰爭結束後說:「全世界每一分鐘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死亡,一百,一千,一萬,成千上萬的人的死亡,為了革命與國家的統一,即使他們是我們的同胞,也算不得什麼。」表達出越南人民為了民族的千秋大業,忍受革命戰爭的劇痛,無論怎樣的犧牲都值得的信念。真可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但作為對比,1967年6月5日開始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僅僅打了6天,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延續到了10月24日,都是典型的速戰速決
沒有認識到革命事業的艱巨性,這是阿拉伯國家致命的錯誤,猶如1933年紅軍與國民黨,1937年—1938年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期,國軍與日本鬼子打陣地戰,拼消耗。叫花子與富豪比法寶。而蘇聯雖然從1956年開始支持阿拉伯人,但是畏首畏尾,擔心爆發把它拖進與美國正面對抗的全面戰爭,援助武器裝備、軍事顧問都附帶了大量的苛刻條件,不允許埃及隨便開戰,消滅以色列。談判時,實際上捆住了阿拉伯人的手腳,不敢在中東與美國全面大戰。反觀美國,始終堅持以色列在戰場上的優勢地位促進談判,對中東國家的援助也注意到給以色列的裝備領先於溫和阿拉伯國家,抵消以色列的戰略縱深缺乏、國土狹小的弱點。
阿拉伯民族在近代以來,長期被奧斯曼帝國統治,在二戰之前都缺乏正規的獨立的戰爭的千錘百鍊,政治、軍事經驗相當匱乏。
埃及的大量經濟資源,只能消耗在購買蘇聯裝備,卻不能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收復失地——巴勒斯坦、西奈半島,就這樣浪費了20多年寶貴時間,怨氣可想而知,直到1979年薩達特與蘇聯決裂,全面倒向美國陣營。此時,以色列的微縮版超級強權地位已經牢牢確立!

第五,阿拉伯工業化水平嚴重不足,談不上獨立自主,始終沒有建立起門類齊全、系統完備的工業體系,光靠購買武器,接受援助,比起在近代歐洲舞台玩轉數百年的猶太人,他們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及。猶太人雖然剛建國,但可以從歐洲、美國,甚至是蘇聯陣營,不管是明裡暗裡,都能獲取大量技術,引進人才,吸引各地猶太裔居民返回精神家園——以色列,建立自己的科技、教育體系,依靠先進的軍工產業,還能賺取巨額利潤。筆者須再次強調,以色列是歐洲移民國家。

第六,從全球霸權的角度看,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空軍,蘇聯雖然是超級大國,至1980年,勃涅日列夫執政末期,其主要工業品產量、軍事指標勉強與美國相當,但在航空母艦這一項領域始終遠遠落後於美帝,遠程軍事力量投送受到限制,緊急空運物資量也比不上美國。無論是先天不足(缺乏暖水港、不凍港、開放式港灣),還是後天不夠重視(赫魯曉夫堅持導彈制勝論,認為航母是活靶標、活棺材,不堪一擊)。這一切造成了蘇聯海軍進攻不足,防守有餘。直到1978年,蘇聯真正意義上的可參與遠洋作戰的航空母艦「明斯克號」才正式服役(排水量4.35萬噸,作為對比,美國「小鷹號」航母標準排水量61170噸,滿載81700噸,更遑論全球巡邏不用加油的9.2萬噸級「企業號」核動力航母),此時第四次中東戰爭已經過去5年啦!隨後,蘇聯侵略阿富汗,又陷入了300多年一再碰到的陸地擴張的泥潭,最終吐出了300年的成果。真可謂:辛苦擴張三百年,一夜回到彼得前!
中東地區是維繫全球霸權石油美元結算權的重中之重,美國必然不惜代價、全力爭奪,尼克松、基辛格寧可與新中國握手言和,退出越南戰場,也不肯在中東退讓。
這裡需要說明,1973年1月,美軍就已經撤出越南;1973年5月,彼爾德伯格會議召開,利茲·列維提出了讓國際油價上漲4倍的驚天計劃;1973年6月底,美國壟斷資本集團的總舵主、大通曼哈頓銀行董事長、洛克菲勒財團第三代掌門人——戴維·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訪問中國,受到周恩來總理的熱情款待。

第七,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人初勝而後敗,埃及為收復西奈半島,倒向美國,撒手不管巴勒斯坦,被認為出賣了阿拉伯民族解放事業,隨即被開除出阿拉伯聯盟。
1980年以後,兩伊戰爭後,沙特、卡達出錢,伊拉克出兵,與伊朗大打出手,實際上是遜尼派和什葉派自相殘殺,內部腐朽僵化封建勢力反攻倒算,還有青年人口規模膨脹,過於依賴石油的經濟並不足以提供大量就業。這一形勢又被美國、以色列巧妙運用,略加扇風 ,戰火烈焰紛飛,慘不忍睹!從2011年阿拉伯之春至今,持續低迷,沒有看到任何蓬勃發展的可能!

第八,當帝國主義侵略時,民族主義是個好東西,它可以充分動員本民族的各階層成員;但民族主義又有嚴重的缺陷,它不認真進行階級分析,轉移了階級矛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內在結構問題。否則,我們就不能解釋,為什麼沙特、卡達急於推翻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卻不去管巴勒斯坦人民的死活。對於西亞北非的人民而言,壓在他們頭上的有帝國主義、宗教極端勢力、封建君主勢力三座大山,以色列本質上是帝國主義在本地區的忠實代表。對於他們而言,打倒沙特、打倒伊斯蘭封建主義,是遠比對抗猶太復國主義更加迫切的革命任務。

但願敘利亞政府徹底消滅ISIS、反對派,從波斯雄獅伊拉克黎凡特再到埃及結成緊密的統一戰線。這條戰線一旦穩固,加上葉門的胡塞武裝遙遙呼應,海灣君主國就會面臨末日審判!然後,以色列就將面臨真正的鋼鐵聯盟。
.................................................................................................................................................
2016-02-23

民族的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政治軍事因素,而不是語言文化(雖然很直觀,但就是想像的共同體)。
不同的金屬元素,怎樣形成均勻的單相合金?答案就是:使用熔爐鑄造;不然,靠固相擴散幾乎沒有可行性。
大帝國可將不同來源的族群融化、充分混合、混血,最終形成大民族;同樣,如果分離很久,原本統一的民族也會分化出不同的新族群,甚至加入其他民族,忘記其本來出身。

自中世紀的輝煌過後,阿拉伯系一直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分布於不同政權統治下,這種狀況又因為與波斯系、突厥系的穆斯林廣泛共存而更加複雜化。
這裡我需要補充說明,關於阿拉伯民族究竟是一個大民族,抑或是泛斯拉夫主義、泛突厥主義那樣的泛民族主義所構造的「眾多民族拼湊複合體」,在學術界仍然有很大的爭議。


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不團結;
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並不是主角;
第三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倒是有了一個聯合,但是卻完美體現了以色列的軍事實力和戰略戰術水平,尤其是第一波空襲把阿盟百分之九十的線飛機摧毀在了機場上,六日戰爭奪取西奈
第四次中東戰爭,可以算埃及的勝利,畢竟奪回了西奈
第五次中東戰爭,那就是軍事裝備,技術與戰術上的全面壓倒了,此時的阿拉伯國家的軍事水平已經完全不足以與以色列相提並論了
純粹的描述性回答


以部落為基礎的前現代國家怎麼可能打贏現代國家。
近現代阿拉伯的歷史就是逆向淘汰的歷史,從相對開明的哈希姆家族被沙特家族擊敗開始就這樣了。

以色列有美國支持,但是阿拉伯國家先後也得到了英國和蘇聯的支持,沙特一樣是美國最優先的盟友。蘇聯對埃及和敘利亞支持的力度也不小。為什麼越南可以在中國和蘇聯支持下肛掉美國,阿拉伯就不行?梗何況阿拉伯世界自身的人力和財力的財力還遠超越難。說白了還是組織問題。
這兩天狗大戶豪華武器裝備下的軍隊在葉門被民兵吊打,難道是美國武器不好?我看了很多胡塞武裝打狗大戶坦克的視頻,狗大戶坦克孤零零的完全沒有步兵協同,胡塞武裝步兵可以衝到狗大戶坦克附近用火箭筒攻擊,就是M1A3還不是一樣是菜。。

現在雖然以色列有很多痛扁阿拉伯人的戰績可以吹噓,但實際其實以色列軍事力量和戰略態勢也有很大缺陷,
首先是人力資源不足,以色列承受傷亡的能力很低,不是猶太人怕死,而是因為猶太人太少。全世界唯一對重型步戰車孜孜以求的就只有猶太人,就是因為其人力資源稀缺的致命缺陷造成 。
其次以色列地緣很差,三面被阿拉伯包圍不說,尤其是東西方向缺少戰略縱深,如果約旦從東面發動進攻,對以色列威脅最大。南北縱深雖然長一些,但是敘利亞和埃及同時進攻,那也是致命的。
就是因為這兩點致命缺陷,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慘勝之後,對其戰略不得不做了重大調整,被迫放棄了原來的攻勢戰略,改為維持現狀的守勢。此後以色列東聯約旦(約旦幾乎可以說以色列的准盟友),南和埃及(歸還西奈半島),北拒敘利亞。後來入侵黎巴嫩的戰爭(加利利和平行動)再次印證了以色列在人力資源方面的脆弱,雖然以色列再次吊打了敘利亞和巴解組織,但是高昂的傷亡讓以色列人對黎巴嫩望而卻步(真主黨到現在沒解決)。
其實以色列能有今天,不能說以色列有多強,而是因為以色列有多狡猾,如何審時度勢隨時調整自己的戰略來謀取最大利益。相比之下,阿拉伯世界無論是在自身治理,國家結構,還是外交戰略方面,都遠遜於他們的猶太對手,所以阿拉伯雖然具有空前優勢,卻也奈何不得猶太國。到現在唯一戰勝猶太國的希望也就是靠女人的子宮了


我說一個和組織能力密切相關,但又不是戰時各種局勢的問題。

什麼先進的落後的,這些很多時候其實是平時的問題。

如果給阿拉伯更好的指揮人員以及更好的兵器,以及國際環境沒有調停,那除了極少數時候,阿拉伯人有沒有可能打贏呢?

沒什麼可能,即便有高達和米加粒子步槍也未必打得贏。


就說軍事上好了,阿拉伯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軍人。

阿拉伯國家文盲率一直很高,而在二戰後,阿拉伯軍人的地位和原來氏族「軍人」或者說戰鬥人員的地位是大不一樣的。

原來阿拉伯作戰人員是屬於「高收入」和「中等地位」人員,但是他們的數量不太多,基層士兵大多數以前是做體力活搬東西的,所以文化素養也很低。

二戰後阿拉伯國家的軍人開始「職業化」,所以軍人變成了一種不怎麼好的「工作」,其結果就是有文化(能識字)的人進一步減少了(沒事兒的時候不要把軍隊地位瞎雞巴調整)

目前對於那段時間阿拉伯軍隊的文盲比例我還沒找到什麼資料,但是根據一些戰情描述來看,大量的阿拉伯軍隊的班長根本不識字,甚至排長也不識字,所以說根本無法看文字的任務報告和信息,必須要由更高級的長官在通訊距離內用語音的方式一個個傳達。

而且更加麻煩的是,由於不識字,平時的軍事教育效率是極低的,這不僅僅是理解能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教學只能通過口頭和圖片進行(和早期中國根據地時期的普及很相似,但是根據地一直重視識字教育)。

這種教育效率低,而且沒有人的情況下根本無法複習——當時又沒錄像機,膠片教學片更是昂貴,你試試沒教科書僅靠老師嘟嘟的情況下考出高數?

其結果就是,無論在訓練還是作戰過程中,阿拉伯軍隊的信息傳遞速度和精度都低的令人髮指,甚至戰區司令居然會在以色列人已經大舉突破後的兩天才收到確切可靠的戰況信息——這個時候以色列人都快衝到指揮部了。

簡而言之,由於阿拉伯軍隊的識字率太低,基層單位無法整合信息(口頭信息很混亂),中層自然也就難以快速整理信息,等達成共識傳遞到上層就更慢——而通常即便傳遞上去也是十分自相矛盾的。

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阿拉伯軍隊的信息/決策/行動循環(包以德循環)是非常慢的,這使得阿拉伯軍隊(包括所有教育水平很低無法識別文字的軍隊)只能執行不重視合作或者快速補給的小單位作戰,或者事先擬定好計劃並且已經傳達完畢的作戰,這個在一些蓄謀已久的行動中體現了出來,阿拉伯軍隊在這個時候做的並不差。

但是情況一旦有變,所有的信息都會因為基層甚至中層只能依靠口頭傳遞信息而無法判斷出優先順序和真偽導致一片混亂。

沒有多少有價值的信息被傳遞迴指揮部,阿拉伯軍隊的指揮員與其說是在指揮台上指揮作戰,不如說是在打撞球。


我們可以看歷次中東戰爭,實際上阿拉伯軍隊的小單位表現並不差,隊伍有序,軍紀也還是比較好的。

就拿以色列坦克和阿拉伯坦克戰好了,百夫長和t55之類的遭遇,t55被打的屁滾尿流。很多人都會說是百夫長炮比較准,是以色列人總是佔據了好的地形和時機,是坦克手技術好。


誠然,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原因,不過這些都是細節原因——也就是說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交換比,但是不影響絕對的勝敗。

但是我們像一個問題:為什麼以色列坦克總是能出現在合適的位置上,即便是近距離遭遇,為什麼也總是以色列人容易出現在優勢的地方?

首先我們從大方面來說。

以色列人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知道威脅可能很快迫近(至少可以局限在一小塊區域內),這使得易於以色列人高度的文化水平帶來的整體優勢,由於以色列建國時到之後,到以色列的人並非和很多「流亡」民族一樣是到了廢地,都是流氓或者混混,而是很多普通人甚至有比較富有的人,而且猶太人本身整體受教育的比例也比較高。

這也就使得以色列人的信息傳遞過程以及訓練的效率是阿拉伯軍隊根本無法比擬的。

我們看似阿拉伯人在進攻,是矛頭,但是其實他們只是按照既定的路線再走,實際上根本不清楚威脅大約會在什麼時候出現——你玩玩戰爭雷霆全真模式試試?遊戲里你知道什麼時候會接觸敵人,所以你高度警覺而且大約知道敵人會出現在哪個方向甚至知道哪條路線。

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要這麼晚玩這個遊戲,你只知道你開著坦克,兩天之內會有敵人接觸(而且接觸到作戰完畢也就一場正常遊戲的時間),這兩天你得一直掛著機(媽蛋,怎麼進了遊戲還在排隊,而且還不能去敵人出生點蹲)。

而對面的一方則是按照正常遊戲進來的,對他們來說只需要保持高度警覺最多45分鐘即可。


這個遊戲的勝負還會隨著諸如「豬隊友」「頂菊花」之類的事情而改變嗎?不會。

那個按照正常遊戲進來的人已經完全保持警覺,而你可能還在睡大覺或者百無聊賴的開車兜風,而在你發現自己人被打到關掉影音先鋒再到進入作戰狀態的那段時間……很可能勝負已定,再加上通報隊友注意敵人和趕緊搜索敵人(第一時間「明白」敵人位置的人已經死了)……


如果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情況對調,那麼以色列人也不可能靠「聰明」和一些技術好來挽回局勢了,阿拉伯人準備就緒而以色列人對進攻摸不著頭腦落入圈套的時候,以色列人也被打的落花流水。

但是由於阿拉伯軍隊的教育水平導致的極為混亂的信息傳遞和處理能力,使得阿拉伯軍隊在這一方面對以色列人取得優勢的機會幾乎不存在——越是激烈戰況變化越快,差距就越大。

所以粗劣的用遊戲中的類比的話,的確就相當於你是2天打一盤45分鐘的遊戲,而對方知道這45分鐘即將打仗。

前者毫無勝算,即便數量較多。

有人說阿拉伯軍隊的蘇聯作戰方法有問題,比如都縮在坦克裡面對觀察不利。

但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在阿拉伯軍隊有準備的時候車長和裝甲車車長經常探頭觀察,實際上蘇軍自己也經常這麼干——畢竟手冊是手冊,打仗是打仗。

問題來了:如果你只知道這兩天漫無目的地跑可能會打仗,你也許能夠開著艙門通風,但你能靠在曬得滾燙的坦克艙門口一天一宿嗎?

很顯然是不能的,更不用說即便捨身忘死靠在那兒一天一宿煎卵蛋,人也疲了,可是坦克裡面能觀察的人就兩個,其他人平時也不能換位置。

所以坦克戰很重要的是有準備,知道大約什麼時候最可能接敵。


我們就可以發現,以色列軍隊收到命令出發到被提到有可能接敵再到作戰,通常時間都不會超過2小時,而阿拉伯的坦克部隊已經漫無目的的按照指定路線開了超過十小時。

即便以色列人停下了,他們也知道為什麼停下,命令和信息也可以很快互相了解。

阿拉伯人呢?左線崩了右線也不能停,因為停止命令根本難以傳達,如果直接說了停止,那麼蹲在原地不動的阿拉伯部隊只能是跪到渴死,而要傳達一個精確信息則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結果就是以色列人能左路打完打右路,右路打完打中路。

如果說阿拉伯人全力推有可能推贏嗎?少數幾次絕對優勢的時候是有可能的,以色列人照顧不過來,但是按照阿拉伯人極為艱難的補給水平(現代化補給對於整個團隊的文化要求很高,至少在當年看是如此),很可能也無法承受那麼大的消耗而不得已自行停止(阿拉伯軍隊有些坦克部隊一直沒能接敵也不知道去哪兒也沒有命令,開著開著就沒油了然後丟車走人了)。


這樣一支軍隊除非具有絕對的物量+航程極長的武器,否則是幾乎不可能打敗以色列這樣的軍隊的,因為阿拉伯軍隊的殺傷比例實在是太差了,其損失比對方損失實在是大太多倍,正面衝突阿拉伯軍隊幾乎毫無勝算,只有通過多路進攻使得敵人不得不分散,也許還有一線生機——可是除了第一次,後來的阿拉伯軍隊就再也沒有那麼強的相對實力了。


如果阿拉伯軍隊武器先進但人員落後,我們就可以看看反例,更可以凸顯人員文化素質的影響。

最好的例子就是抗美援朝的志願軍,雖然說文化素養遠比不上美軍,但是每個班都有一兩個識字的戰士,指揮員哪怕是基層的也基本識字(軍事上的是夠了)。這不僅僅使得信件傳輸變成可能,更能讓志願軍有足夠的人員(很多可以到連級)都能裝備簡易的發報電台(儘管可靠性還很差),這些都是需要有一定文化能力才能操作的。

而連長和以上的指揮員都能夠熟練的讀地圖,寫東西,精確的交流意見並在地圖上標識位置(當然一開始因為精確地圖缺乏而鬧出了很多烏龍,但大體進攻卻依然得以快速的控制,策略亦能靈活的加以調整,各個部隊之間能有較好的策應)。

可以說因為阿拉伯二戰後軍隊變化的原因,其軍隊的文化素養甚至不一定比得上古代蒙古部隊,至少蒙古騎兵部隊的小部隊指揮人員都能識字,普通騎兵能基本識字的比率很可能也不低。

換句話來說,如果說抗美援朝時期的志願軍因為指揮和通訊的問題,各個大組織之間互相協同還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兵團之間比較「獨立」。那麼阿拉伯那個時候幾乎就變成了一個坦克連一個坦克連那樣的「獨立」,是極為割裂鬆散的。

這樣的部隊既無法有預期的碰上敵人,也無法有預期的參加戰鬥,甚至連頭尾被打也不知只能繼續往敵人火力網裡面送。

這樣的軍隊在古代火力貧弱作戰反應時間較長的時候都不太可能打勝仗,更不用說現代火力極強的時代了。

簡而言之,阿拉伯軍隊在二戰後是出現了退步的(特別是組織信息傳遞方面),這完全沒辦法打一場現代化的戰爭。


阿拉伯用的是中世紀的信息交流,卻用現代的戰術方法以及戰役部署來打一場戰爭……這能打贏?當然不能。


因為哈馬斯之流的封建教權勢力和恐怖組織篡奪了阿拉伯民族解放鬥爭的領導權。
設想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如果由教皇而不是加里波第來領導,它還會成為資產階級革命史和民族解放史上一座偉大的豐碑嗎?
如果出來一個阿拉伯版的加里波第,或哪怕是阿拉伯版的孫中山,壞事做盡的以色列絕對撐不過三十年。


我認為阿拉伯人打不過以色列,主要並不是因為不團結

很多人都說,阿拉伯人打不過以色列主要是因為不團結,我個人認為這個看法是不嚴謹的。有人說歷次戰爭中各個阿拉伯國家都各懷鬼胎,說明不團結。這個看法不是很正確,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友誼,只有利益,所謂團不團結不過是看利益是否重合,如果這就叫不團結,二戰中的同盟國之間也不團結,蘇聯、歐洲、美國也是各有自己的小心思,但這個並不是影響戰爭的主要原因。阿拉伯國家基本上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做到了共同對敵。甚至在阿拉伯世界不合群的沙特,也利用石油對美歐施加壓力。

主要原因還是出在軍隊上,我認為沙特軍隊現代化嚴重不足,我們都知道一些阿拉伯國家因為石油所以買武器大手筆,空軍,陸軍都是豪華配備,甚至單兵裝備都堪稱奢華。

沙特空軍可是一支用巨額石油美元堆砌起來,渾身上下散發著「土豪」氣息的軍隊,光看武器裝備技術水平和數量,沙特皇家空軍甚至比大部分歐洲國家空軍還要強大。
沙特目前主力戰鬥機有67架F-15E(沙特型稱為F-15S),80架F-15C/D型戰鬥機,42架「颱風」EF-2000戰鬥機;80架「狂風」戰鬥轟炸機因為略為老舊,正計劃耗資46.6億美元進行全面升級,將用於對地攻擊。此外,沙特還有82架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足以羨煞眾人。沙特空軍已經集齊了除俄羅斯以外聯合國四大常任理事國的先進裝備——中國最近向他們交付了24架翼龍無人機。

既然這樣沙特的軍隊應該現代化很高啊?但是軍隊的現代化不僅僅體現在武器裝備上,還有兩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軍人和制度,打仗還是得靠人。就沙特而言,這個國家的軍人和制度都很落後。

從沙特軍隊的成軍背景與地位屬性看類似於王室私軍、國家民族意識生成相對滯後。整個軍隊高福利高收入養著,生活安逸,哪來的鬥志,這樣的國家談不上尚武更談不上善戰。沙特軍人不但能晉陞漲工資,還可通過熬資歷方式增加收入。據稱,一名從未獲得提拔的中尉,干滿15年,工資水平就可與中校持平。更何況,沙特每年發放各種補貼、年終獎勵和醫療費用,其軍隊高福利待遇可見一斑。然而,23.9萬人的武裝力量卻難以保障沙特國家安全。

而且不僅僅如此,阿拉伯國家的軍隊里奇缺現代化軍事人才,他們甚至聘請台灣、朝鮮的飛行員幫助他們戰鬥。

1973年8月15日,以色列突然宣布朝鮮軍人出現在埃及並投入到反以行動中,在國際社會掀起軒然大波。由於埃及和朝鮮均矢口否認,外界一時難辨真偽,但不久發生的「贖罪日戰爭」證實了以色列人的說法。

大漠計劃是台灣空軍從1979年開始每年派遣近百名現役飛行員和地勤人員以沙烏地阿拉伯軍人的身份軍援葉門阿拉伯共和國(北葉門)的秘密計劃。直到1990年,南北葉門統一,「大漠計劃」才結束,台灣空軍共在12年中派出700多位人員

這裡僅僅是說飛行員。現代化戰爭需要軍人能操作使用各種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的作戰指揮體系需要足夠多的具有文化素質的軍人,對較大國家還需要能生產滿足裝備需要的工業,這些方面阿拉伯國家都大大落後於以色列。


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


自從人類戰爭進入無線電+石油模式後,伊斯蘭世界打仗比狗屎強不了多少。指揮組織水平最多連長級別,再高就超出經書的解釋了。


現在討論這個問題已經沒有懸念了
再來一次阿拉伯聯盟對以色列的「真」決戰
在聯盟真正下了徹底不顧後果乾死對手決心之後,以色列會被直接抹掉
去算算聯盟加起來有多少導彈和火箭彈吧
這就是為什麼以色列半公開擁有核武的原因


聖經里幾千年前就有預言(在復國前2600多年前,聖經耶利米書32章37節神說:「我在怒氣、憤怒和大惱恨中,將以色列人趕到各國,日後我必從那裡將他們召聚出來,領他們回到此地。」)他們因為背叛了神,遭遇到亡國之痛,但會再復國。基督教也是源自以色列,其實就是伊斯蘭教的起源也受到以色列的影響,亞伯拉罕和耶穌都在可蘭經里記載,嚴格的說起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算是親戚,都是亞伯拉罕的後代(以撒和以實瑪利的子孫)只不過伊斯蘭教與猶太教都認為耶穌不是神,是先知,而基督教則信耶穌是神。


你以為中東戰爭是 阿拉伯人 VS 以色列。

其實中東戰爭是 帝國主義國家 VS 阿拉伯+以色列。


猶太人二戰後千辛萬苦跑會強敵環伺的耶路撒冷建國,難道真的是兩千年故土難離嗎?當然不是的,主要是帝國主義國家不希望看到中東出現一個統一的國家,哪怕是落後的伊斯蘭教法封建國家(類似韃清)或者形式上統一的猶太人買辦國家(類似常凱申)都不行。當然帝國主義也不希望看到猶太人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裡悶聲發大財。


所以讓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彼此放血那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而且阿拉伯人還是英法的走狗,放阿拉伯的血還可以順帶讓英法這兩個殖民帝國時代的百足之蟲徹底分崩離析,對於美帝蘇修來說,這是一石三鳥穩賺不賠的買賣啊。


所以說小國的悲哀就是這樣的了。至於阿拉伯人的戰五渣本性反而不是那麼重要了,就算阿拉伯人真主附體,真的在第一次中東戰爭打敗了猶太人,把猶太人逼得再度流亡海外,那也不過是一時的勝利,帝國主義的走狗和鷹犬隨時可以打著正義的旗號回歸。


首先是軍事實力上,以色列背後有著以美國為首的超級大國的支持,自己也花很多的錢投入在軍工,科技上。於是以色列掌握著很多極具殺傷力的武器或是技術。而且整個國家的危機意識很強,全民皆兵,不論男女,軍事訓練非常專業。其次,猶太人非常之團結。猶太教有很多分支,在很多問題上都有分歧,但是在對外這個問題上還是非常一致團結的(除了極個別教派)。對比之下,阿拉伯各國表面上有著共同的敵人,私下裡卻是各懷鬼胎,打著自己的小如意算盤,相互之間的合作非常有限,一觸即潰。


一個現代高科技工業國對戰一片半封建農業國,那是從國民個體到國家體系的全方位碾壓,而戰場只是個縮影,當以色列國民每天的話題是科學哲學藝術政治法律,阿拉伯國家每天討論的是宗教時勝負已分,國家強弱的關鍵還是看人


以色列建國的時候就說了,幾千年來才又一次有了祖國,沒有了退路。

阿拉伯人輸了,還能到其他msl同胞那裡蹭吃蹭喝。

----------------------------
至少在第一次,以色列純粹就是不能輸,身後是懸崖。作為一場戰役級別的戰爭,以小勝大,氣勢如虹的例子還少么。以色列是亡國滅種的後果,阿拉伯是輸了接著吃吃喝喝,這和太祖爺的理論何其相似。

以色列是有信仰的:民族獨立、建設民族國家
阿拉伯是沒信仰的:純粹利益使然


@awrtparpg

我覺得就跟知乎上某些人一樣,成天喊打喊殺很有可能會被人類文明淘汰


不團結啊…美蘇支持力度啊…這些都是深層次原因,是政治原因。或者說白了都是顧左右而言他。

其實戰爭這種事,政治經濟等深層次原因固然能左右大局,可既然是軍事冒險,就像賭博一樣,有輸有贏,雖然總體是大輸,但局部有幾場大勝也很應該。
阿拉伯國家連一次大一點的勝利都沒有,次次被以色列橫掃,只能認為他們戰鬥力只有5。最直接最乾脆的解釋就好,沒必要閃爍其辭。


以色列是現代國家。
阿拉伯國家裡只有埃及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算是。而且黎巴嫩還經常內部衝突。
更別說這幾個國家本身內部傾軋,內鬥嚴重。伊斯蘭教國家還分什葉派和遜尼派,遜尼派里還分個瓦哈比派,什葉派里還分十二伊瑪姆派,宰德派,伊斯馬儀派。伊斯馬儀派里再分個阿拉維派(就是現在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的那個派)。
關鍵這幾個國家等級才到現代國家,卻沒有足夠的外援。以色列可是每年有外援的。
打不過就正常了。
如同以色列是開跑車,敘利亞埃及開小麵包,其它中東國家是牛車,關鍵是以色列的油不斷,敘利亞埃及隔三差五缺油。跑不過以色列就正常了。


中國人應該最能理解為什麼,

想想大清對列強,那次不是被乾的頭破血流,

一點淺見,


推薦閱讀:

在巴以問題上支持以色列的中國人是什麼心態?
美國在安理會表決敦促以色列停止在被佔領巴勒斯坦領土上的定居點活動決議草案時投棄權票,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中東那麼多極端國家還有 ISIS 都滅不了小小的以色列?

TAG:戰爭 | 以色列 | 中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