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交往中,追求真理重要嗎?

接觸知乎兩個多月,常常看到大家不同的觀點、對真理追求的熱情,自己也因此改變了不少(其實都是先被不同的答案整崩潰,感覺可能是閱歷很少再加上年輕,很少有自己獨立的觀點,總是被不同的答案弄得很迷茫)。
但是在生活中,我發現我對於知乎的態度和現實貌似有衝突:比如和家長的交流,如果你過分地去強調事實往往會造成意想不到的結果,有時候還會讓親人很難過。所以長期以來我一直很想知道該如何對待 知乎,對待不同的觀點(雖然有的是站不住的觀點),對待生活,對待人與人的交往。描述得不是很清楚,不過我覺得大家應該能明白我的意思。
(感覺知乎給處在青春期的自己帶來了無數的聲音,可是我的世界從前一直都很安靜)(中學時夢想改變一些東西,隨著了解了更多的東西反而有些畏懼了:比如教育什麼的)


謝謝邀請。

關於第一個「感覺可能是閱歷很少再加上年輕,很少有自己獨立的觀點,總是被不同的答案弄得很迷茫」的問題。我覺得還是要加大閱讀量和人際上的接觸面。沒有足夠的閱歷,是不可能辨別哪些答案靠譜、哪些不靠譜的。獨立觀點是依靠著大量的閱讀逐漸形成的自己的看法,尤其是要閱讀第一手資料,最多是閱讀不同方面總結的第二手資料。僅僅看別人的觀點,通常都是不可靠的或者片面的,也難以形成真正獨立的觀點。

那麼說說題主的提出的主要問題。這個世界上有不同的人,在你的生活里也會有不同的人。但是,絕大多數人並沒有養成一種習慣,即認為「我有可能是錯的」。始終提醒自己「我有可能是錯的」,並不一種容易獲得的能力。

因此,大多數人對自己的看法有著極大的自信。甚至可以說,沒有經歷過多次自信的看法遭受完全的、無法迴避的否定,一個人是不會謙遜下來,不可能認識到自己任何的看法都有可能有誤,更不可能做到隨時歡迎反對意見。

那麼。很多問題上,兩個人空口無憑在那裡去爭,是不可能爭出個結果的。越是大的問題、越是沒辦法立刻驗證的問題,越是不可能爭出個結果。

這裡面有幾件事情需要注意。

第一,你可能是錯的。無論你對自己的看法有多麼的自信,你都有可能是錯的。我曾經就有過這種時候,而且是在技術問題上,是從我的經驗得出的結論,而且理論也支持我的看法,可以說那個時候你要問「你敢不敢打賭,如果你錯了,你就從樓上跳下去」,我也絕不會退縮。就是自信到這種程度。實踐結果證明,我錯了。最後發現,實踐中有一個因素,在理論上沒有考慮到,我過去的經驗也沒有涉及這個因素。其實所有的問題都是這樣。我所認為的「真理」只是我到目前為止所能得到的信息所支持的真理。它未必是真的真理。隨時都有可能有新的證據出現,證明我是錯的。所以,不要對自己的看法抱有太大的自信。當然,這並不是說你要時刻懷疑自己,然後按別人的思路做事(別人的看法未必比你的更正確)。這只是說,你仍然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但不要因為自信而完全否定別人的看法,對於違反自己看法的證據,要盡量保持開放的心態。如果爭論雙方都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其實是爭不起來的。大家把各自的證據一擺,基本就清楚了。

第二,爭論的結果是否真的有意義。舉個例子,和父母去爭到底美國的醫療體系是不是比中國好,這就毫無意義。到底誰的更好都不改變你周圍的現實。爭來爭去,反而傷了關係。何苦來著呢?要知道這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對追求什麼真理是毫無興趣的。每天工作已經夠累了,操心物價、房貸、油鹽醬醋,這已經夠累了。有幾個人有精力去查書查資料搞清楚中美各自每年政府和社會的醫療投入是多少、就醫的便捷程度怎樣、人均壽命如何等等等等。絕大多數人沒這個興趣,也沒有精力。這樣的爭論是沒有意義的。在網上我還和別人爭一爭,這主要是為旁觀者呈現更為全面的信息,去影響大量的旁觀者,而是不是為了說服對方。除非雙方都想要尋求真理,否則爭論是沒有贏家的。生活中的爭論,更是連旁觀者都沒有,爭論就更是毫無意義了。更何況,網上爭論,雙方傷了和氣又如何,大不了再不說話。生活中爭論,雙方傷了和氣,抬頭不見低頭見,這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嗎?

因此,在生活中,如果我要爭論,必須是與我的利益直接相關,或者對方是和我很親近的,而這個問題和對方的利益十分相關。除此之外,再無爭論必要,除非我看對方很順眼,而且覺得這個事情如果我不爭兩句,可能導致對方直接受損。

————————————————————————————

最後說一下「中學時夢想改變一些東西,隨著了解了更多的東西反而有些畏懼了:比如教育什麼的」

擁有改變現實的夢想,是很好的。但是你需要全面地了解你想要了解的事情,因為有的時候你想改變的東西,並不如你想像地那麼容易改變。去主動尋找與你看法對立的人,了解他們的思維,搞清楚他們為什麼反對你的看法。因為有的時候你所設想的改變方向,反而是通往地獄的大道。

只有當你盡量了解了事情的全貌,才能堅定自己的看法,也才能面對別人的質疑的時候有一個完整的反駁。如果你沒辦法獨立用擺事實講道理證明你的整個思路,那麼就說明你的思路並不清晰。有很多人對自己的看法非常自信,但是要是仔細一問,其中很多都是一種沒有事實證據支持的臆斷。這種水平看法是很普遍的,也並沒有什麼錯。但當你要改變現實的時候,僅僅這樣水準的看法就不夠了。

另外,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及早認識這一點。但是一個人能做的事也是很多的。從很小的事情做起,一步步來,也許就能撬動很大的石頭。總之,慎思篤行。


-
面對知識,堅守「理性」。

面對生活,只能「理智」。

-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不是讓你見風使舵 只是和相關的人談他們感興趣的東西 這樣交流起來更方便一些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錯 所以不要輕易否認別人的觀點 畢竟 有觀點總比沒有觀點強
沒有人可以被說服(這很傷自尊的好不好),只能自己想通,如果你無法幫他建立新的觀點並且確定這個觀點絕對優於他的觀點,請不要把他的觀點和立場打破,這很不負責任。
學生嘛,學習階段,成長是最重要的。
有些問題不妨不答(因為人家只是設問一下而已,你答對了顯得人家提問不高明,答錯了顯得你笨),所以多聽少說就好。
你現在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已有的推銷出去,而是把自己沉下來,慢慢積累,讓自己變得厚重,變得有分量。厚積才能薄發,現在,不急。
祝好


另:追求真理很重要,但不必逢人就向他證明你追求真理。


有一篇小文,推薦題主閱讀

《尋找真相》
作者:喬爾·班·伊齊
翻譯:陳建銘

從前有一個人離家去尋找真相。他散盡田產家財、拋棄妻兒房舍,跑遍天涯海角只為尋找真相。
經過多年的尋尋覓覓,他來到印度,在那裡聽到許多關於某座深山的傳說。大家告訴他,真相就在那山頂上,爬到上頭便能找著了。


經過好幾個月,他終於找到人們口中那座山。他爬好幾天,終於來到一個山洞前。他朝洞穴呼喚,過了一會兒,洞內傳出響應,是一個老婦的聲音:
「你要找誰?」

「我要找真相。」

「吶,你找到啦,我就是。」


他走進山洞,就在洞穴最深處。瞧見一個丑怪無比的玩意兒蜷在火堆旁。那怪物兩眼凸睜,一大一小,臉上滿是肉瘤。她嘴裡爆出橫七豎八的獠牙,拖著一頭糾結的長髮。

「你……你…就是真相?」

老婦點點頭。
雖然被她的外貌嚇的魂飛魄散,他還是強忍著沒有落荒而逃,明了她果真是如假包換的真相。
他在山洞裡住了好多年,聆聽她的教誨。最後,他學成準備下山。他詢問真相,自己該如何報答她的開導之恩。


「我只要求你做一件事,」她說:「回返凡間以後,向別人提起我的時候,你得告訴大家:我長得既年輕又漂亮!」


在生活和交往中,感知大於事實。建議對有些問題不要以真理的名義跟他人較真。

自己追求真理並不能要求身邊的朋友親人也跟著你一起。你只能決定自己,影響他人,而不一定能改變他人。

況且你所認為的一定是真理么?


世有真知無真理,


莫把真知當真理。


人有恆欲無久懷,


勿飲恆久醉情懷。


我選擇自己堅守真理,但沒必要去試圖說服每一個人


知乎更傾向於冷靜理智的思考,在生活中的熱情以及盲目熱情很容易被潑冷水,但生活是需要不理智的,衝突很容易將兩者撞毀,同時也能將二者捏在一起。


人應該帶著面具生活——當然這個面具在面對親人和朋友時應該摘下,學會了這個技能,或許多少能夠應付這個複雜的社會,以及享受屬於自己的生活。


追求真理,是很不現實的,總是追求真理絕對會與現實發生很多矛盾,以此下去,將會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哎...這個怎麼說呢...親人朋友遠近親疏,信息全或者不全面都是決定因素。
只能說,追求真理很重要,是一個自我進步和自我認知的過程。你要在這個過程中知道自己的世界觀吧。
但是古人也說:親親的相首匿。
說白了就是護短是人的天性。我有的時候知道我自己做的不對,但是還是希望我的親人朋友能回護我。即便是你知道我是錯的,不支持我,至少能理解我吧。
所以說,與人交往。只能是「真理長存於心,親親得相首匿」...


有了多年未聯繫的朋友,恢復聯繫後孜孜不倦地勸我迷途返航,相信土共,遂再次與之失去音訊。


這要取決於你是否會被現實打敗


真理什麼時候都重要,對一個人三觀的養成尤其重要,只是絕對真理是不必要追求的,因為不存在。


取捨與選擇。在真理與世故的打磨下成長!


家人、朋友之間無論再親,也是不需要無話不談的!如果有以下情形,請閉嘴:政治立場不同。支持球隊不同。價值觀不同。教育方針不同。開車路線不同。喜愛的偶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口味不同。若有一方先開口,後者千萬要轉移話題!吵贏了話題得不到愛啊

忘記是從誰的微博里保存到的一段話,深贊~


有一句哪國的諺語是這麼說的,你把金子扔在人臉上,人是不會接受的。生活嘛,難得糊塗,特別是家庭生活。


有句話說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同樣也有:己所欲,勿施於人。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
除了少數客觀科學事實,可以用數據來闡明。
對於大多數衝突,如果觀點不同,我認為我自己的是真理,你也認為你持有的是真理。你無法說服我,我無法說服你。可能兩個人都是對的,只是角度不同。
舉個例子: 有兩個人,一個從小在縣城長大的人,一個長於一線城市來。
如果問這兩個人100W是多少錢?
縣城的人會覺得這是筆大數目,20年甚至一生都用不完。然而對於一線城市長大的人來說,或許連房子首付都沒法付清。
100W為零頭之於北上廣,100W為巨款之於縣城。都是他們眼中的真理, 誰都沒有錯。
有些事實沒有真相的,非要較真讓別人認同你的觀點不免欠妥。


真理在心中,不在嘴上。
真理沒有絕對的,就像通往終極的一條線,我們所認定真理或許只是線上的某個點。每個人在這條線上的位置多多少少都有不同,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自己最接近終極的點。
學術爭論的意義是為明確彼此間哪個點更接近終極,而你身邊的人通常不會和你討論學術。
不要太較勁,真理總要,愛也重要。
為愛退一步,即便你保持沉默,真理也不會改變。這是在對待家人朋友上的。
在知乎上,別人的觀點通常都有著他獨特的理由。我的態度是,只要沒有充分的理由確定哪個觀點正確,我都保持沉默。在不夠理智的環境中,沉默中學習似乎比爭論中共進更容易接近真理的終極。
真理可能會因為種種目的而受到虛飾甚至歪曲,然而他不會被改變。如果你將對他的追求放在心中,自當無所畏懼。


作為一個工科男到了英國後,周圍都是妹子,與她們交流的過程中真心發現她們對於自己說的話是否正確完全不感興趣,跟她們講什麼理論,講什麼真理結果降到一半人家就把你忽略了,跳到下一個話題。但以前我也有過一幫願意與我較真的小夥伴,常常因為一個簡單的物理化學問題在那爭論不休,各有各的看法,最後一起解決,過程和結果都是愉快的。所以較真得看對象,對於那些不願與你探索真理的人,只要聽者就行,也不必急於否定,把精力留給那些願意與你一起探索這個世界的人。


推薦閱讀:

如何應對老師索賄?
如何看待廈門大學謝靈教授寫給朱崇實校長的關於就餐特權的公開信?
為什麼北京大學要與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合併?
如何評價多動症孩子被家長聯名勸退事件?
在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就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生活 | 哲學 | 教育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