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語習得理論靠譜嗎?

漏屋老師: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767868/?start=0


這個回答解決下面幾個問題:
一、什麼是二語習得?
二、二語習得和其他各學科之間的關係
三、二語習得的流派
四、二語習得和語言學習、語言教學的關係

(這張圖有人說看不清,我已經儘力了)

一、什麼是二語習得?
本來是想看完漏屋老師的帖子再來回答的,但是看了一小半就看不下去了,以我僅有的淺薄的博士生一年級的知識水平,面對作者想通過討論語言習得機制而推薦好的學習方法這樣一個嚴謹的話題,腦子裡只蹦出一個詞信口開河。我私以為,憑藉經驗式的教學和理念傳播也是好科學,但是拿子虛烏有的理論來自圓其說就有點不負責任了。

但事實是,你相信他說得有道理,說得對,按照他說得做,再加上一些些努力,也會達到很不錯的效果,那就是了。很多人買一支1000多的元的進口去疤葯,覺得果然貴得、進口得就很不錯,可是協和的幾位資深皮膚科大夫告訴你那都是安慰劑在起作用,你是不是還是覺得買一支抹上比較放心?因為協和的大夫也至今沒研究出消疤痕的良方啊。

同理,語言習得機制深藏奧妙,世上至今無人能解,而有人有自圓其說的好方法,你是信還是不信呢?可我們也不能不學語言啊,我們總得找法子學不是,沒錯,二語習得的終極目標是要解決語言究竟是怎樣被學會的(也就是語言習得機制的問題),目前的各派領域所爭執也是什麼樣的習得方式、習得方法更加有助於習得,從而逆向去考察習得的機制問題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有點兒幽默,二語習得理論怎麼不靠譜?當然靠譜,它是一個學科,一個很多學者為之奉獻一生,多少研究員為它夜以繼日,還有SSCI上一年多少篇的學術論文啊。

二語習得究竟是什麼?字面上來看,它就是指第二語言學習的問題,它是一門充滿活力的交叉學科,

Ellis (1994:15-17) 認為二語習得的主要研究問題有4個:
(1)二語習得者習得了什麼?
(2)怎樣習得第二語言?
(3)二語習得的個體差異是什麼?
(4)語言教學對二語習得有什麼影響?

這4個問題可以歸結為二語習得研究的兩個根本內容:二語習得的本質過程以及影響語言學習者的各種因素(Larsen-Freeman,1991:315)。其根本目的是認識學習者獲得第二語言(包括第三或更多語言)的根本原理和途徑。

二、二語習得和其他各學科之間的關係
從二語習得一些學者的研究方法來看,似乎屬於社會科學,很多人更是把它划到人文學科。我把二語習得定義為自然科學,因為認知科學屬於二語習得領域的主流。本學科不僅僅包含大量的、科學的、實驗室行為研究,研究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和大腦機制,也逐漸開始關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語言習得的神經機制。

但是,我們也都知道,語言學習和個體背景、歷史、經歷、動機、情感等等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繫,所以社會語言學也是二語習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如下圖所示,和二語習得最相關的四個領域。

三、二語習得的流派
我畫了一個非常簡潔、整齊(我的意思是大部分時間它不應該這麼整齊)的思維導圖,奶爸所推崇的Krashen在這個位置。

所以,二語習得是個多麼大的概念,而Krashen的監控模型(輸入假說是其中的五個子話題的一個)只是很多年以前提出的一個較有威望的假說,而恰好又被廣泛的推廣到教學領域受到廣泛的關注。但是輸入假說的槽點也很多啊,後面會說它的槽點,先從頭說說二語習得的幾大視角。

1920年的印度加爾各答,人們常見到有一種「神秘的生物」出沒於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兩個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隨在三隻大狼後面。後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裡終於發現這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約七 八歲,小的約兩歲,妹妹第二年就死了,而姐姐也只又活了九年。七八歲的姐姐剛被發現時,她只懂得一般6個月嬰兒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氣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學會講話:4年內只學會6個詞,聽懂幾句簡單的話,7年時才學會45個詞並勉強地學幾句話。姐姐死的時候只有16歲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這是非常有名的也經過證實的狼人的故事,且不在這裡從人類學討論狼人現象,就關注狼人的語言習得問題,狼人的故事成為後來人們用來反駁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的一個重要例子。因為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認為:

「普遍語法是人類語言的本質,而且在所有人類語言中都是不變的,普遍語法是先天的,是一種生物遺傳屬性,人類只要具備這些基本原則和特性,語言習得就會自然發生」

他認為人的大腦中有專門為語言習得而存在的機制(LAD, Language Acquisiton Device),所有人類自然語言的原則都是相同的(都有主、謂、賓,都有名詞、形容詞、動詞等語法形式),人與生俱來的、都具有一套一樣的語言原則系統,而人所處的環境起到提供語言材料、觸發習得機制工作的作用。我出生在中國,中文的環境觸發我的原則系統逐漸發展為中文,你出生在美國,你的英文環境觸發你的原則系統逐漸發展為英文。所以中文是我的母語,英文是你的母語。所以,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又被稱為「先天派」

喬姆斯基喬大爺是語言學界的泰山北斗,他說得太有道理了!兒童在幼兒時期的語言輸入是很貧乏的,而且任何一個語言環境下的兒童,即便認知能力有所損傷,我們所認識的一些智力障礙、自閉症、甚至聽障兒童都會在5歲左右熟練使用一門語言,嬰幼兒的認知能力如此之低,可以掌握語言這樣一種抽象概念,如果沒有天賦的普遍語法這種生物遺傳屬性怎麼說得通呢?


但是狼孩的故事怎麼解釋呢?那我們成人學習第二語言又怎麼解釋呢?如果有語言習得裝置的存在,我們成人為什麼不能像兒童那樣被不同的語言材料觸發,就可以學會不同的語言呢?


評論中很快就有知友指出,普遍語法的理論其實也為「狼人」和成人學習二語的情況也作出了補充,也就是語言習得邏輯的可及性問題,有的人認為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對過了習得關鍵期的成人是不可及的,也有一些人認為,原則系統(比如主謂賓等所有語言都具有的語法形式)是可及的,但是參數系統(各個語言所特有的特徵)是不可及的-------這似乎就能解釋,我們學英語的時候有些東西學得很快,有的是費死勁兒了也學不熟練,這些費死勁兒的就是參數系統這個不可及的部分。


這些對喬姆斯基普遍語法理論的補充討論並非沒有道理,但是,根據語言行為來推斷機制問題,總歸有一些空中樓閣的感覺,當我後來接觸到認知神經科學以後,一些實驗發現反而讓我豁然開朗:

參照:語言天賦是否存在? - 青格樂的回答


後來,有一些學者認為,語言學習並不是什麼先天的能力,不認為人的大腦中存在先天的語言習得機制,在他們看來,語言習得與其他知識的獲得沒有什麼不同,和其他的認知活動沒有什麼兩樣,和我們學物理、學化學是一樣的。這就是認知派的觀點。


有一些認知派的人認為,語言是基於無意識的學習中獲得的,也就是我在其他幾處回答多次提到的內隱學習,研究者認為學習者通過提取語言中的例子(words,formula)的學習發展語言。從實例學習中,規則浮現。越多示例的學習,越多的被比較、分析,規則可以被提取然後應用到別處。注意,我這裡用的提取(是一種無意識的提取,是大腦自主完成的,並不是看語法書主動提取語法知識點),還有浮現,大腦被輸入的各種語境下、各種句子、各種搭配、用法越來越多,這種提取的pool越來越豐富,一些規則通過統計學習就自然而然的歸類了,也就是浮現了。我不知道我說明白沒有,而這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也就是我們的小孩兒子習得母語的過程,而只有在這種無意識的情況下提取的規則才能更自如的運用到其他語境中去。--------這一個觀點強調的是輸入的作用。


還有一種基於內隱的理論是說,語言發展是許許多多個聯結的結果,這個聯結是語音形式和概念意義、交際目的的聯結,這些聯結如果不斷出現,不斷重複發生,他們之間的聯結也就越來越強,而這些聯結是發生在語言輸入的基礎上的,因此,學習語言也就是不斷建立這些聯結的過程,人腦不斷分析這些聯結規則,提取了模型,而這個模型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被重複激活,在大腦中建立的更加有力的聯結,就會越來越活躍,從而更容易被人反應,這也被稱為頻次效應,頻率越高的,效應的越快

(語言學習的聯結主義模型)

比如,如果給你一個「羊」,你腦子裡第一浮現的是什麼?羊毛?綿羊?山羊?成群的羊?這取決於你的環境輸入的較多的是什麼,就像我前面說得,輸入頻率的越大的,大腦建立的聯結越強,這個聯結就越容易被提取。看到「羊」,我腦子裡第一反應的是新鮮、切片的「羊肉」,因為我是內蒙人,酷愛吃涮羊肉。「羊肉」這個聯結在我的大腦中的聯結太強大了。-------這個觀點強調的是加工過程的作用。


聯結主義的觀點可以解釋我們的二語為什麼不能像母語那樣熟練,因為母語自我們嬰兒開始建立中文的形音義的聯結,而成人之後要開始學二語時,之前的中文聯結太強大,阻撓了二語聯結的建立,也就是說,我們的第二語言,因為被母語搶佔了先機,而失去了發展的沃土。


看到這裡,我們是不是又想起了Krashen的輸入理論,沒錯,Krashen的輸入理論就是剛剛的第一個觀點,強調輸入的作用,強調不同語境下的可理解性輸入,為人類大腦提取規則創造最好的條件。可是,問題是,你怎麼知道你創造的條件就好呢?你怎麼知道你的輸入就是可理解性的呢?所以,從輸入理論的缺陷來看,雖然我把它划到了認知派,但是其實它更像是先天派,所以那裡划了一條橙色的線和普遍語法連在了一起。因為Krashen的意思似乎是只要輸入了,有了輸入刺激,語言習得就自然而然發生了。可語言習得並不是這麼簡單,Krashen一下子跳過了好多步驟。


有知友在評論里說,Krahsen的理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解決輸入可以變得「可理解」這個問題,可是,他解決了嗎?他沒有解決。僅僅建立在輸入的基礎上就想達到「可理解」,這個基礎就是有欠缺的。


以上才是認知視角的基於內隱學習的討論,還有一大幫人不樂意接受呢。內隱?無意識學習?效率太低,太慢,而且自己似乎對自己的學習毫無把控,作為成年人,這種感覺太沒有安全感了。那麼,內隱就一定是語言習得的本質嗎?那也不一定,很多實驗證明,外顯,即有意識的學習也是語言習得的有效手段。


大家放心,有一大批學者夜以繼日的在為我們通過有意識的後天努力而精通一門語言尋找證據,而且他們找出來不少。其中有一位叫DeKeyser的教授提出技能習得理論,認為語言學習和我們學習一項技能沒有任何區別,都是從不熟練到熟練最後達到非常自如的、毫不費勁、不加思索的做這件事兒,就像我們游泳,當我們達到一個非常自如的會游泳的人的時候,還會在腦子裡想我是該先伸左手還是右手嗎?不會的。語言學習一樣,早期我們不熟練的時候可能需要時時在腦子裡揣摩這個規則,可是當你浸淫在英語中時,好多辭彙是不加思索脫口而出用得恰到好處,比如很多人用那個F打頭的詞的時候,用得都非常地道。這,代表著F這個詞在我們的英語語言系統中達到了自動化。我相信大家都有這個感受,有一些辭彙比如apple,computer等或者語法主謂賓,I love you, I hate you,這些詞因為用的太多了,出現的頻率也很高,我們通過訓練早已經達到自動化了。但是也有一部分因為訓練不夠而沒有那麼自如。所以技能習得理論告訴我們,就練吧!


但是也有另一部分學者強調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的結合,他們雖然是「內隱知識才是語言習得的真諦」的擁護者,但是他們也不否定外顯學習的作用,他們認為,我們有意識的努力學二語,學規則,記單詞,這些行為都可以加強、增大內隱知識,所以也是功不可沒。因此,這一部分研究者急於解決,什麼樣的外顯學習能最有效的增加內隱知識呢?【我特別想強調這裡,因為我是擁護這個觀點的,這個問題也是我認為我們成人學習二語需要討論的問題,大家值得結合自身的情況而仔細思考這個問題。】


二語習得最近越來越熱的話題,語言習得的社會文化視角。這個理論認為語言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固定不變的系統,而是和我們過去的背景,現在的身份,未來的期望牢牢掛鉤。語言的意義因為它的使用者的身份、使用的場合而包含了不同的意義。我現在說「斧頭」這個這個詞,描述它的形狀用途,斧頭就是斧頭,可如果工地上的一位工人大喊一聲「斧頭!」,那麼他的意思是「把斧頭給我遞過來!」,所以語言的意義只能是在我們交流、溝通時產生的,不是寫在課本上的。語言,小到一個詞,大到一個長句,都因為語境的不同而包含不同的意義,而一個詞、一句話的譯義是有限的,可是語境是無窮的。因而,語言習得的最佳方式也應該是交流、互動,在人際交往間獲得知識。


關於認知神經科學視角下的二語習得,我在這方面的知識粗淺的很,但是興趣十足!正在讀兩本書,這一部分的補充估計會稍稍拖後。

四、二語習得和語言學習、語言教學的關係

  • 二語習得和語言學習

前面說了這麼多,二語習得就是研究語言學習的問題,關於二語習得的理論,我覺得,不僅限於研究領域,一線教語言的老師應該了解,我們學語言的學生應該了解,開發語言學習軟體的人應該了解,因為它研究的就是「怎麼學」的問題。


二語習得從宏觀上有關於語言學習的心理過程的分析,從而提供如何學習可能更加高效的建議,同時,漢語作為二語習得、英語作為二語習得、法語、日語、德語等具體語言領域的學者也都有成果,因為不同的語言因為自身的特點,總是有習得方面的需要側重的地方。

  • 二語習得和語言教學

雖然 @惡魔的奶爸引用了Rod Ellis的序言中的一句話,說二語習得並不等同於語言教學,沒錯,的確是這樣,一個是做行為研究討論「怎麼學」,後者是根據經驗討論「怎麼教」,但是我也不贊同奶爸所說的「二語習得研究不是為教學服務的」,二語習得的終極目的是想解決語言學習的機制問題,那麼,如果解決了,或者小有進展,最先應該拿來應用的不就是語言教學界嗎?


的確,二語習得研究作為一門科學研究的學科,很多都是囿於實驗室研究,多種變數規範,這和真正的課堂截然不同。因為科學研究必須有嚴謹的邏輯推導結果,得出一個控制變數下普遍適用的結論,而課堂教學變數良多,我想這也是研究界和教學界始終不能調和的問題,我認為也是根本就無法調和的問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實驗研究中,學習時間多一分鐘和少一分鐘就大有不同,可是課堂上十分鐘、二十幾分鐘走神、聊天的學生大有人在,這種其他原因導致教學的無效,可以歸結為教學手段本身無效嗎?


Micheal Long提出過:在二語習得理論建設中存在一個誤區,長期以來語言教學界不少人認為二語習得理論應當以語言教學為評價尺度,批評二語習得研究「遠離語言教學」,他認為,這種批評是不對的。


這個批評的基本假設是「二語習得」必須對「語言教學」有用(relevance for language teaching)。但是,

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一個人不懂UG理論照樣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語言教師,然而一個人不懂教育、心理等知識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語言教師。這個事實說明,二語習得和語言教學不是一回事。

鄒為誠,趙飛(2008)

所以,老師不得不採用一些研究上證明效果欠佳可是教學實踐中反而易操作、易見效的手段展開教學,你能怪老師不聽研究者的話嗎?一位資深的老師根據經驗毫無理論依據想出的教學手段,可能比實驗室研究的結果牛X多了!


所以,並不是說二語習得不是為了教學服務,二語習得當然想為教學服務,除了追求科學的真相,應運於實踐也是很多研究者的願望。但是教學是一個紛繁複雜的事兒,研究者和教師都不能強求。


我個人非常寄希望於線上教育和學習軟體,也很關注這方面的信息。希望各位做產品的人也能多聽聽研究者的聲音,做出真正有利於學習的產品。


除了認知神經科學那一塊,完畢!


看完這篇論文http://www.sdkrashen.com/content/books/principles_and_practice.pdf 後的一些感受,供參考:
1. 語法要不要學:
學會了也不是你的,何況你還不一定能學會。理由,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是兩回事。習得的過程是先聽懂,看懂,然後理解語法,而不是先學會語法,再去聽懂看懂。
個人認為,如果你拿起一本語法書的感受不在下面之列,那就放下它吧,對你沒用:
a. 這不廢話嗎
b. 和我想得不太一樣,倒也說的通
c. 原來是這樣啊(總算解了我多年的疑惑)

2. 如何獲得i+1輸入
不用刻意追求精準的i+1,把注意力集中在溝通交流和獲取內容(而非形式)上,i+1自然出現。所以不要再去問什麼材料適合現在的水平,不要再去關心你從材料中學到幾個單詞,請關注你從中獲得了哪些知識。

3. 語言獲得有沒有年齡限制
目前沒有證據表面存在限制。相反有大量實驗表明相同條件下成年人的語言習得速度要快於兒童。所謂兒童語言學的快只是一種長跑效應。

4. 語法翻譯法靠譜嗎
語法翻譯法幾乎違反了二語習得中輸入假設的每一個前提:
(i) Comprehensible
(ii) Interesting/relevant
(iii)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iv) Quantity
(v) Affective filter level
(vi) Tools for conversational management
如果語法翻譯法靠譜,輸入假設不攻自破。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專門去買了漏屋同志的書,他的理論是很站得住腳的,回想自己多年的英文學習經歷,皆可一一印證。

完善的評價參考此話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19706


這個問題關注很久了,也說說自己的看法。我自己做語言學研究,在此之前做過兩年英語教學,母語漢語,二語英語,二外西語,學過半吊子法語。

二語習得目前很多理論姑且只能稱之為「猜想」,因為語言習得的機制截至目前都沒有弄清楚。大家做研究就好像面對著人類大腦這個黑箱,提出各自的理論假設和模型,來通過實際經驗驗證是否證實假說。因此,非要說「根據某理論,所以應該如何做」,這種邏輯並不十分可靠。

二語習得的研究和現在國外流行的tesol研究本身有了不同的方法走向,前者更加往神經和認知的領域發展,後者才是廣大英語學習者津津樂道的如何學習外語(tesol就是如何更好的向非母語英語者教授英語);前者更接近於神經科學,後者更接近於教育學。

所以提問者問:二語習得理論是否靠譜,並引用漏屋老師的帖子。漏屋老師里所覆蓋的只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二語習得理論,它本身並沒有經過實證研究的驗證,它也不能覆蓋二語習得研究的全貌,也沒有體現現在該領域研究的前沿。

換個說法:漏屋老師所引用的克拉申理論是否靠譜呢?一個實證主義的態度是:我必須分a、b兩組學生,按照不同的理論思路設計教學方案,然後對比學習結果。

以上是理論層面,我沒有做實驗也沒有閱讀tesol相關文獻,有空補充,以下部分是個人經驗和觀點。

1、學習工作原因,我所認識的上外和北外的小語種同學表示,語法翻譯教學法還是挺主流的,比如西班牙語,現西這本教材用了這麼多年,一直關注語法和翻譯練習,培養了國內大量外交官和西語人才。這裡我得反對一下排名第一的觀點,並為語法翻譯學習法正一下名。

2、我個人認為屈折語和黏著語之間的差別,遠大於屈折語之間的差別,只能通過語法翻譯教學完善認識盲區。不知道有沒有同感,學完英語以後再學西語或者法語感覺會簡單很多。

3、並不存在某種理論或者教學法能讓二語習得變得簡單,在我們揭示語言機能的物質基礎之前,並不存在什麼靈丹妙藥。如有有,這樣具有巨額經濟利益的發明創造足以讓某公司進入世界500強。事實上,如果我能開發一個教學法讓學生的學習外語速度提高一倍,我相信知乎上的投資人都會樂意來做風投。

4、我認為未來前景可能存在於寶寶機器人,通過嬰幼兒時期的語言訓練,直接在一語習得的時期掌握雙語。這方面研究和工程領域,有興趣可以私信我。


我不太同意 青格樂 的回答。雖然是洋洋洒洒引用了很多理論似的,但仔細看都經不起推敲。

一,他的思維導圖隨隨便便就把 Krashen 的理論體系放置在一個小角落……這只是他自己根據課本介紹的各個流派畫的一個很普通的網路圖,只能供考試復慣用吧。根本不符合常人的認知結構。

要知道現在應用最廣泛、最實用、最有效的二語習得模型,除了 Krashen 不做第二人想!

喬姆斯基,說實話,真的太老了,他的理論且不說對不對吧,但是一不新,二無應用之法,多說無益。

二,青格樂 本人的二語習得觀念明顯是未經過深入思考和實踐而草率建立的,存在很多謬誤,而且隨隨便便就說一些未經證實的話,比如「Krahsen的理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解決輸入可以變得「可理解」這個問題,可是,他解決了嗎?他沒有解決。」——誰說他沒有解決?他明確提出最易獲得「可理解性輸入」的途徑就是閱讀,且將重點放在了「以樂趣為導向的閱讀」(pleasure reading)上。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他的著作《第二語言習得的原則和實踐》http://www.sdkrashen.com/content/books/principles_and_practice.pdf
第183頁:One obvious and convenient source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is reading. As discussed
earlier in this chapter, pleasure reading meets the requirements to qualify as input for
acquisition very well.

哦,這篇文章,前面的 齊殿沖 做了一部分簡單的摘要,可以看看,這才是 Krashen 的觀點,也是迄今為止證實比較行之有效的觀點。


關於二語習得理論,想必很多朋友們也不陌生了。此前也有賈晨飛的二語習得成功經歷,這個帖子給人的感覺像是一個個人成功的營銷賬號,鼓吹二語習得和漏屋老師的東西,變相高價賣著網上就有的各類英語資源。也看到很多網友把二語習得理論複雜化,看著捉急。今天就跟大家談談,把我所知道的二語習得理論及操作方法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幫到大家,能讓大家學英語輕鬆點,少走點彎路。

作為國內還不算差的一名外語學院英語專業的過來人,其實二語習得在大學裡,尤其是英語專業多多少少都會有所接觸,甚至有二語習得研究方向的專業。還有很多人私底下也在用二語習得的方法在進行英語學習,大人孩子都有。其實也沒什麼好稀奇的。也沒那麼複雜。我自己本身也是一直通過二語習得來學習英語的,接下來我會給大家說下二語習得的具體實施方法,其實很簡單,你會發現這樣一來,你身邊很多英語學的好的都是通過二語習得撿的捷徑把英語學的很好的。

在說方法之前,我們還是來簡單地談談二語習得吧。什麼是二語習得?就是克拉伸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我的理解通俗點講 就是 「研究母語習得的過程和習得方法的一套理論。」因為母語就是習得來的,二語習得又分為五大假說。

1 習得---學得區別假說(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克拉申理論的出發點和核心是他對「習得」和 「學得」的區分,以及對它們各自在習得者第二語言能力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認識。


2 監控假說 ( The Monitor Hypothesis)語言習得系統,即潛意識語言知識,才是真正的語言能力。

學得和習得的區別:學得--通過對語言形式,語言編輯,知道規則來學習語言知識。

習得:自然而然掌握母語的過程,把注意力集中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才能產生習得。

3 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 輸入假說也是克拉申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他曾用一本專著論述他的這個假說。克拉申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 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於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於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


克拉申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可理解性 ( comprehensibility)。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ible ) 輸入對於習得者而言,只是一種噪音。 2)既有趣又有關 (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關聯,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 3)非語法程序安排 (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語言習得關鍵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輸入。如果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得」,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4)要有足夠的輸入量。要習得新的語言結構,僅僅靠幾道練習題、幾篇短文是不夠的,它需要連續不斷地有內容有趣味的廣泛閱讀和大量的會話才能奏效。 4 情感過濾假說 (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這個假說認為,有大量的可理解輸入的環境並不等於學生就可以學好目的語了,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還要受許多情感因素的影響。語言輸入必須通過情感過濾才有可能變成語言「吸收」( intake )。克拉申認為影響習得語言的情感因素是:1)動力。學生的學習目的是否明確,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目的明確則動力大,進步快;反之,則收效甚微。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樂於置身於不熟悉的學習環境,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習者在學習中進步較快;3)情感狀態。主要指焦慮和放鬆。焦慮感較強者,情感屏障高,獲得的輸入少;反之,則容易得到更多的輸入。


5 自然順序假說 (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這個假說認為,人們對語言結構知識的習得是按自然順序進行的。

五大假說中,輸入假說中的可理解性輸入和情感假說尤為重要。
「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 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於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於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公式。i 代表習得者現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於習得者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

我對著這段話的理解就是找到合適自己現語言情況的英語資料,如美劇,有聲書,廣播等等,其實美劇就夠了,找一部比現語言情況高一點的美劇反覆看反覆聽,直至全部吸收。美劇有畫面,也就是語言對應的相應情景,所以學習美劇的過程也算一種把注意力集中於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所以看美劇學習英語能產生習得而不是學得。再次就是情感假說的重要性,就是你要對這個東西發自內心地感興趣,愛它。只有強大興趣和愛才能不厭其煩枯燥的反覆看反覆聽。而沒有強大情感做支撐是很難堅持的。

接下來講講關於孩子的吧!二語習得理論講到語言關鍵期 0-12歲。因為人在12歲以前是用腦子裡的布羅卡區進行語言記憶的,也就是語言習得區域。 而人12歲以後是用威爾尼克區域進行語言記憶(也就是靠邏輯思維進行語言知識的記憶。)因為布羅卡區在人發展到12歲的時候將自動關閉。而4-5歲期間是布羅卡區發展的旺期,過後將會逐漸減慢直至完全關閉。

因此很小的孩子更容易通過二語習得的學習方法成功,比起成年人更容易成功。

接下來講講具體的操作方法。

二語習得講究2000個小時的可理解性輸入。只有達到至少2000小時的可理解性輸入,才能習得一門語言。
那可理解性輸入的途徑有哪些呢?
1:英語對話。
2:英語閱讀,原版書籍 繪本。
3:影音資料,看美劇 英語動畫片。
4:聽,電台,有聲書,演講。等等...
上面列舉的幾種方法,統統是要建立在符合你自己語言情況的合適英語資料,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即略高於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又能把注意力集中於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

其實成人的話,美劇就夠了,資源也是最多的,找到合適自己語言情況的美劇,反覆看,反覆聽直至吃透就行了。孩子的話也是根據語言情況 看英語原版動畫片,讀英文原版繪本,有條件的父母還可以進行簡單的英語對話,這三種途徑對孩子的語言習得來說都是很好的。對於孩子不知道怎麼去篩選英語資料的,叫一個最笨的方法 字少的,畫面豐富就是啟蒙的,字越來越多,出現句子的就是初級的,再到成段成段的就是中級依次劃分。

這是我家兒子用過的英語原版繪本,目前6歲已經啟蒙到中級了。也有很多原版英語動畫片都很好。給大家貼個網址吧。 爸媽網英語學習論壇。就是關於二語習得的幼兒英語啟蒙論壇。上面有很多孩子的英語資源免費下載還有版主寫的幼兒英語啟蒙方法很實用,推薦給有孩子的爸爸媽媽們,其中還有很多成功的雙語兒童案例。

這個版主寫了大量的二語習得操作方法針對孩子的。最主要的是沒有故弄玄虛,簡單,明了,滿滿的乾貨啊!現代的活雷鋒!扯遠了,也有很多有聲書下載,也適合成人用哈!

途徑大家知道了。資源成人可自行百度搜索適合學英語的美劇,再篩選出適合自己的一部美劇,堅持下去。孩子的話,爸媽網上就有很多英語資源。資源也知道了。

接下來就是如何到達2000個小時的可理解性輸入?成人可自行根據自己每天的空閑時間進行劃分。可以每天1小時,2小時,3小時都行。除以天數定個計劃。再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分為每天解決5分鐘還是10分鐘的視頻分鐘數。

例如:每天兩小時的可理解性輸入,每天吃透10分鐘。與孩子不同的是,需要把視頻里的生詞挑出來,挑重點詞即可,有些用處不大的詞可過濾掉。背了再繼續看和聽,這樣才能把不可理性輸入轉為自己的可理解性輸入,然後就是慢慢升級英語資料的難度。

孩子的話,根據年齡劃分吧,因為越接近12歲優勢越小,比如3,4歲的孩子每天1-2小時的可理解性輸入,6,7歲的孩子可能每天就要3-4個小時。孩子可根據孩子的喜好,有的孩子喜歡重複看很多遍,有的孩子不太喜歡重複,不太喜歡重複看的,就少重複一點,但也不能就只看個一兩遍就過了。只有大量的重複或者同語言難度的英語動畫大量的看,才能掌握習得。

其實二語習得並不難,也不複雜,看了具體的操作方法,是不是會發現周圍有很多英語學的好的同學其實就是在用二語習得進行英語學習的。
強烈的興趣(情感假說)+反覆重複的看合適自己的美劇(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

接下來給大家分享兩個視頻。一個是講解美劇情景記憶法的。你會發現因為美劇有情景,生單詞挑出來背的時候很容易就記住了,再反反覆復的看和聽這個單詞在你腦子裡就忘不了了,這就是個習得的過程。
https://youtu.be/OkPvpvFtkjs

這是個美劇學習方法的視頻,菇涼很美,方法其實就是二語習得。https://youtu.be/a5pl0O75w4k


Vincent二語習得經驗分享,全英文演講

我自己就是這麼學出來的,也幫助了很多其他人習得一門語言,並取得成效,同時也在致力於用二語習得理論培養雙語者,我認為二語習得是未來的大趨勢。會顛覆整個語言教育行業。

你就說,屌不屌,靠不靠譜


我從一個教師的角度來闡述一下我的觀點:

學個理論來幫助自己教學或學習總是有點幫助的,畢竟在這裡英語教師或英語學習者講清楚自己表面下的教學法(理論基礎)或者學習方法太少了。大部分二線三線城市的英語老師從工作中學到的是學校里前輩同行的指教,跟個有水平的老師學,聽他/她的課,自己上課,磨課,那艱辛得來的一招一式很多情況下是沒有理論基礎的(同行贊同,學生反應熱烈就OK),平時接受到的培訓的質量也不敢恭維(純粹混分,對吧),我表姨是某個城市整個英語組大組長,只有她和其他幾個骨幹才有機會在夏天暑假裡到上海去接受完整的英語培訓(上海的英語教學很好很強大),她的課我感覺明顯比其他老師上得好,她的語音語調,用詞,PPT等明顯都扣過細節,任何一個細節單獨拿出來我感覺都有理論支撐,聽她的課是享受,絕不誇張。其他英語老師呢?不是在旅遊,就是在搓麻,要麼在家帶孩子(英語老師女的多),要麼賺賺外塊,能潛心在家研究理論的真的不多(學英語的挺多,但跟英語教學理論的研究是兩碼事),我這麼講你想到問題了嗎?這幫站在革命第一線的教學工作者,有大量的統計研究樣本,能提出各種教學理論假設並驗證之的機會,卻沒有認真去做這個事,另外,教育局下面的教研室我感覺也不是做真正的研究的,它是研究怎麼考試,研究怎麼開公開課,研究教學方向等,這個部門的名字我覺得應該叫作英語教學統籌室。在大學時我們是讀過教育學,但那《教育學》不是英語教育學,給我們上教育學也不是英語教育學的老師,另外說一句,我們的《教育學》是跟體育系美術系幾班學生在一個大教室上的,你說會有效果嗎?再說,學好了又怎樣,到工作中統統給你洗掉重來,哎,一言難盡!

回到二語習得理論,既然國人很少做研究,那就看看老外的理論,有些還挺靠譜的,我會採用這些原則(也不舉例了,快下班了),其他部分不適用或現今不適用,那就不採納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奶爸_免費高速下載
我覺得挺不錯,由於奶爸的網站有點亂,我就整理了一下,只要有初中以上基礎就可以從初級開始學,順序從1開始....
,聽力發音這個文件夾是給你提升用的,主要是口語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學習有法,學無定法。

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關於二語習得的理論部分,最高票答案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剛好複習到轉換生成語言學,順手補充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


先感謝 @青格樂 這門課的考試複習就藉助您的回答啦~邏輯清晰,簡單易懂,如果是英語版的就更好啦~(≧▽≦)/~【得寸進尺,pia飛~

鞠躬~!么么噠= ̄ω ̄=



1.foreign language vs second language

對大部分中國人而言,英語不是二語(second language),而是外語( foreign language )。二者最主要的區別呢,二語具有offical status且通過非正式途徑習得,如英語之餘印度、新加坡等國家。顯然,在中國,大部分學生都是通過正式途徑(課堂)學習英語,而且英語在中國也還稱不上官方語言。

嘛~再舉個例,把母語、二語和外語一次性說清楚好了。我是四川人,所以嚴格意義上講,我的母語(mother tongue)是四川話,而普通話是我的second language,英語嘛,當然就是我的foreign language咯,至於日語和法語神馬的,呵呵 那是什麼鬼(╯▽╰)

so,二語習得理論靠不靠譜我不知道,但個人覺得,用二語習得理論來解釋(大部分)中國人學習英語稍顯不靠譜~



2. language learning vs language aquisition

語言學習不等於語言習得。通常認為,二語通過習得,外語通過學習【這句話腫么感覺有語病,,

簡單的說,二語習得的過程是一個下意識的過程(subconscious process) ,反之,外語學習是有意識的過程(conscious process)。話說,感覺自己學了那麼多年英語也沒覺得有多下意識,真是失敗啊。。。

滾去看語言學啦就醬~


看完了。說得不好。
不好在,沒什麼理論支撐,或者說是深入的研究。僅僅是把現在有的一些教學方法綜合了一下,根本和理論沒什麼聯繫。然後每次說之前,都要弄個噱頭,吸引注意力,但是後面往往雷聲大雨點小。
作者不是理科的,不從生物學分析,可以理解。我想,如果分析這個問題,基因是最重要的因素。這是人們差異的起點。有些人也不知自己的外語習得力怎麼這麼強。
但作者分析的,語言學,也不是十分深入。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把各種材料、觀點,比較了一下,但是在表面上做出很努力的樣子,其實沒有深入本身。就是直觀的傾向而已。
水平高的語言學書籍,《格辨》商務出版社,看一段,你會有很深入的理解。
看他這書學怎樣快速地外語,恭喜你一輩子也學不會外語。


漏屋所舉的例子如果具有普遍真理,那麼無論過了多久它永遠都有現實意義,(回樓上)

同樣我們不從研究語言學專業理論的角度來探討,從我們身邊實際來作為觀察對象,一個人不識字但會說話,也就是文盲,他沒有學過語法,可他憑什麼會說話,為什麼我們必須學語法才會說話,啡這個字你會讀成ka還是fei?,當我同事讀成ka的時候我很吃驚,況且他比我年長二十歲,為什麼當咖啡連在一起時候任何人都不會讀錯,而把一個字單獨從片語里挑出放在面前時,居然會讀錯,而且這種現象還是普遍現象,如果在這種錯誤里轉圈去尋找原因,那麼最多也只是糾正認字錯誤,但絕不會涉及到語言的本質,而語言的本質既不是認字(單詞)也不是語法(全世界人說話並不注重語法),它的本質是語音,耳能聽到的語音。

可以試想,原始社會裡,原始人在進行生產打獵時,最先會發出的是什麼音,非常簡單,他們指著樹木嘴裡發出最簡單的音,啊~啊~ 哦~哦~,這也就是語言的第一次飛躍,也就是我們學任何一種語言的第一節課經常說的5個母音,當原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光有這5個母音已經不夠了,但原始人不可能脫離這5個母音,當他們需要區別一件事時,這5個母音已不足以辨別,隨後,語言的第二次飛躍開始了,出現了輔音,輔音加母音的結構使人們更方便的區別事物,pa ma na bo si ku ei ke,這些音素原始人經常會用到,在打獵,生活中,說到這裡,舉一反三的人應該已經知道,語法的最初的用途,包括各種時態動詞變化,是語言學裡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區別,對不同事物的區別,不同語音的變化即是語法中一個動詞的不同時態語態中的變化,所以,學語言的人不能墨守成規,為語法而學語法,也不能認為學習一門語言就必須熟練他的語法,語法是細枝,絕不是主幹,當主幹有了養分,枝節自然繁茂,而主幹,即是對一段語音內容(我不說句子)的理解,很多人喜歡用專業字典,但專業甚至連最普通字典事實上是給研究語言的人用的,我們對一個外語單詞的理解事實上是越模糊越好,絕不是越「認真」越好,更沒有必要去刨根問底它的詞性,用恍恍惚惚的感覺去理解這個詞的真正含義,理解他的用法和使用語境,這是字典所不能告訴你的,順便可以提出一個觀點,原始人在生活中,哪一種詞的詞性最先產生,當原始人看著太陽,星星和月亮,看著野獸,看著花花綠綠草草,最先產生的是名詞,所有詞性都可從名詞里衍生出,人類的想像力從名詞開始。

二語習得是有方法的,越理解語言的本質就越能像玩具一樣掌握他,漏屋所提的克拉申,其本人就是語言大師,他的理論尚有可補足之處。


二語習得理論靠譜,但尚需神經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才能去偽存真。漏屋和克拉申也靠譜,不過僅可用於入門。深入研究的話需要看窩的高票回答。


中國沒有grammar translation這個教學方法的話,很多語言目標都無法實現。所以確實是要結合。


??哎 關鍵在於理論和教學法之間的實際聯繫 現在中國很少有將二語習得理論衍生出的教學法 實踐 改革的 所以大家感覺不到
但是在外國 這個很常見的 比如任務型教學法 情景教學
包括美國有的地方為了克拉申的理論 一度廢止了 語法教學


我們被教了很多年英語,但還是無法掌握英語。英語不是數理化,不是教就能教好的。英語是一種語言能力,它需要經過【聽,說,讀,寫】最終才能獲得。也就是說【聽】應是學習語言的第一步,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接收語言的熏陶是少不了的。因此我在身邊組織了一群自學的朋友做了微信群,隨時用英語聊天,這裡僅是創造一個交流環境。一群自學的人聚集一塊兒互相監督學習,並耳濡目染。如果有錢去報幾萬塊英語培訓的同學就跳過吧,而且不是花幾萬都能上道。一分錢一分貨。相信你們也有這樣的經歷,英語學習資料一大把(書、MP3、視頻),網上一下一大堆,但是哪一本書看完了?哪一套課程學完了?

我之前一直是以為自己不能堅持,毅力不夠,但現在我覺得不是, 生活中是否有一個語言環境是十分重要的,我組織了微信群,大家每天都可以在群里互相交流英語,語音打字都行。有想來的朋友加我微信【wei10210】,拉你入群。


至少…我知道純黑基本看不懂假名,但是能夠聽懂絕大部分日語
所以,二語習得顯然是有實際例子的。

雖然,我並不清楚他是怎麼做到的。
但是,任何科班式的日語學習一開始上來都是教假名吧


如果是想說好口語,二語習得完全就是a piece of shit。腦子裡現在都還有老師那滿口方言腔的who(fu)?who(fu) can help me!


推薦閱讀:

TAG:外語學習 | 心理語言學 | 二語習得理論 | 認知神經科學 | 應用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