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業畢業論文有什麼好的選題,結合當下的,有現實意義的,各位有什麼建議?


中國的傳統新聞教學,多關注大眾傳播領域的選題,但如今新媒體日盛,建議你關注下新媒體方面的話題。
給你分享一下目前網路上暫時還搜索不到、新媒體探索者們的一些文字片段吧,看看是否對你有用(註:以下文字是我目前供職的公司CEO在近期中國首屆新媒體創業大賽會議上的發言http://www.mediadreamworks.net/competition 請恕我在這裡打個廣告了)
站在2012年的始點,怎麼看新媒體的發展方向?未來創新的市場空間在哪裡?未來媒體的發展格局中,內容方向的創業還有沒有機會?在剛才的大賽啟動儀式上,嘉賓發言包括沙龍討論已經進行了一些闡述,而我們希望來一次更深度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接下來我會以三個現象來切入這次討論:
首先,興趣圖譜是否預示著一個新媒體創業機會?
Facebook最近在美國啟動IPO程序,Facebook是典型的社交圖譜,即人和人的社交關係為線索的圖譜。而興趣圖譜是去年以來一個比較熱門的概念,是以人和人的共同興趣為線索的圖譜。比如在亞馬遜上,通過買的一本書,你可以發現和你志趣相投的人;在twitter上,訂閱列表特性可以讓用戶基於不同的主題創建關注的人或者品牌的子列表;而在Google+中,用戶可以將其社會圖譜的成員拖到一個或者更多的「圖譜」中;而這些圖譜則是基於有共同的愛好或者基於分享的內容。國內也有一些這樣的網站,比如說豆瓣,這是一個一直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步調的互聯網公司。豆瓣上有各種興趣小組,「豆瓣猜」,豆瓣電台等等,都是圍繞著人的興趣來的。去年下半年,人人網發布了輕博客產品——人人小站,以興趣圖譜作為其社交圖譜的補充,讓用戶聚集在各個興趣領域的小站內。興趣圖譜除了作為社交圖譜的補充,能否發展出獨立的商業模式?
其次,媒體的主題社區化的趨勢,是否意味著細分行業的內容創業依然有空間?
之所以提出這樣的一個概念,是我們觀察到目前互聯網出現越來越雜誌化的傾向。比如,美麗說、蘑菇街這樣的電子商務導購網站,其頁面已經像雜誌封面一樣注重排版和風格,美麗說甚至有一個欄目叫做雜誌社,時尚達人成為主編,編製自己喜歡風格的雜誌。這些導購網站非常注重內容的建設,通過不間斷的線上活動來吸引用戶的關注度。比如去年「十一」期間,蘑菇街上線了兩個微電影,10月7日又在微電影熱傳基礎上上線了總結專題《我們的真實長假》,這已經非常接近媒體的操作手法。可以說這些電子商務導購網站就是一本時尚雜誌的變身版。此外,專註于軍事題材的鐵血網,依託原創內容建立的用戶信任開拓電子商務,銷售軍品手錶、服裝等產品,2011年電子商務銷售額已達7000多萬元。這是否意味著內容運營依然是有價值的?文化內核依然是吸引人氣並演化出商業模式的重要手段?此外,媒體是否能夠跳脫原來注意力二次販賣的盈利模式,從而構建一個「共同價值觀」的產業鏈?
最後,以圖片為載體的pinterest類的網站,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及商業價值?
所謂Pinterest,指「Pin」(中文為「釘住」)與「Interest」結合,用戶可以創建多張虛擬的板(Board),把自己感興趣的圖片「釘」到板上。與以往的1.0圖片網站不同,這家網站將社交元素引入了網站,一年中先後得到1000萬美元及2700萬美元投資,估值已達2億美元左右。據說新用戶中70%會在3天之內回來,這使美國投資機構認為這家網站的增長速度堪比Facebook。而在中國,不僅出現了堆糖、花瓣等與Pinterest形似的公司,而帶有電商導購基因的網站,以及很多美食、家居類網站,都在借鑒Pinterest上面的圖片展示形態。有人認為,與論壇建設的Discuz!相似,Pinterest有成為基礎性社交建站工具的傾向。還有人認為,Pinterest帶來的是表達方式的革命,長久以來我們在文字上花的功夫已經夠多了,所謂「有圖有真相」,圖片的直觀性與易於傳播性是難以替代的。而我們也關注這樣的創新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是否在媒體中能得到很好的應用。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廳官被城管欺負到「裸奔」?
彭博的新聞觀是什麼
如何看待人民日報所說:為救英國自閉男孩 中國廠家重啟13年前生產線?
國慶出現的百名中國遊客濟州島被關「小黑屋」究竟是什麼原因?

TAG:新聞 | 新聞學 | 畢業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