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懷瑾是不是國學大師?


你這麼叫他,他是絕不敢應的。


嗚呼哀哉。引用一篇文字,諸君自斷:


「南懷瑾去世半年了,偶爾,還聽到有人批評他。相較於批評者,尊敬他的人,當然更多。南懷瑾的粉絲,層面甚廣、範圍頗大,三教九流都有。罵他的人,倒很集中,不外乎知識分子、學院學者,以及受他們影響的年輕人。這些人,均雅好讀書,也都頗有學問。不過,他們從不認為南懷瑾有學問,或者說,他們總覺得南懷瑾的學問大有問題。


南懷瑾有無學問,其實是個偽命題。真正的關鍵在於:他們和南懷瑾,本是迥然有別的兩種人;所做的學問,更壓根不是一回事。

首先,南懷瑾讀書極多極廣,卻絕非一般所說的學者。他沒有學問的包袱,也不受學問所累。南懷瑾素非皓首窮經之人,更非埋首書齋之輩。他不以學問為專業,也不讓學問自成一物。他對實務的真實感極強,對生命之諦觀與世局之照察,均非學者可望其項背。他是修行人,也是個縱橫家。他是傳奇人物,也是個在世間與出世間從容自在出出入入之人。因此,他的影響力,不只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之人,更遍在於民間的三教與九流。


再者,學院一向專業主義挂帥,逢人便問,研究的是什麼專業?南懷瑾沒啥專業,是個通人。在學問的路上,他沒太多師承,也沒明顯的路數。他自私塾讀完書後,參訪四方、行走江湖,既俯仰於天地,又植根於中華大地,然後,向上一躍,直接就「走向源頭」(林谷芳先生語),再從學問的源頭處立言。因此,氣魄極大,視野也極遼闊。他將文史哲藝道打成一片,不受學術規範所縛,也不受學術流派所限,更不管枝節末微的是非與對錯;他行文論事,總信手拈來,左右逢源;言說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因此,他的書可風動四方,也可讓沒啥學問的人讀之欣喜。於是,明白者,知其汪洋閎肆、難以方物;不知者,便難免有「隨便說說」、「野狐禪」之譏了。


南懷瑾直承漢唐氣象,兼有戰國策士的靈動與活潑,同時又出入於儒釋道三家。於禪,獨步當今;《禪海蠡測》,尤其精要。但他的《論語別裁》,卻風靡無數,最是膾炙人口。究其原因,或以其通俗易懂,但更緊要的,其實是全無宋儒以降之酸腐味也。當然,以專業角度來看,《論語別裁》細節上的謬誤,其實甚繁;章句的解說,更多差池。正因如此,向來強調專業主義、執著於細節真偽對錯的兩岸學者均不以為貴;不僅長期忽視之,甚至還一直蔑視之。只要談起《論語別裁》,幾乎就是不屑一顧。然而,《論語別裁》的價值,本不在於細節的是非與對錯。該書之可貴,是在於跨越了宋以後的格局,直接再現中國學問該有的宏觀與融通。有此宏觀與融通,便可使學問處處皆活,立地成真。


南懷瑾講佛經、說儒典、談老莊,此外,也頗涉謀略之學,分別講過《素書》、《反經》、《太公兵法》;其人有王佐之才,其學堪任王者之師。嘗被舉薦於台灣當局,亦曾為蔣經國所重視。但作為一個領導者,蔣經國好忌雄猜,其實容不下有王者師姿態的人;他喜歡的,是忠誠勤懇之技術官僚。南懷瑾為人不羈,且大才盤盤,門人又多一時顯要,旋即遭蔣經國所忌。南見微知漸,遂毅然離台赴美。

南懷瑾善謀略,也通於諸藝。他學得一身武藝,平日不輕易顯露,但仍教過國民黨大老馬紀壯、劉安祺等人打太極拳。他又通醫術,會幫學生開方子。南之門人孫毓芹,古琴界尊稱「孫公」,乃數十年來台灣最重要之琴人,其在台灣的古琴因緣就是由南懷瑾而起。此外,南懷瑾也寫詩填詞,另有一手清逸的好字。直到九十三歲,他還示範吟唱杜甫《兵車行》,聲若洪鐘,音正腔圓,據現場與聞者形容,「氣勢如壯年,音清如少兒」。


當然,南懷瑾最突出的,還是他的修行。他的修行,與他的學問,從來就是一體的。南懷瑾對於修行,不僅知得,更能證得;體道之深,當世鮮少有人能比。可當代的知識分子,恰恰離修行最遠;甚至連什麼是「道」,他們都只有概念的分析,卻從來無有生命之實證。知識分子因不知修行,常常書讀得越多,越把自己搞得滿臉浮躁、一身鬱結。結果,這些讀書甚多、自認一身學問卻又不時為躁鬱所苦的讀書人,竟對年逾九十都還神清氣爽、滿臉通透的南懷瑾大肆批評。這真是件怪事。不是嗎?」
—— 薛仁明說南懷瑾:直把通家做學人


南老師從不以師道自居,對他而言這不過是虛名。

看看南老師自己怎麼回答的,我輩妄議什麼。

南懷瑾老師口述筆錄
(一)志心學仙佛者,或為讀書求學問者,最易被「虛名」所誤。所謂「虛名」,是指一個人聽說某人很有學問,或傳說某人有道術的口頭榮譽,而實際上,此人並無什麼真才實學,等於混世的窮光蛋冒充富翁,是一樣的可笑。
人生一落「虛名」的圈套,首先便是誤己,漸次就貽誤他人了。凡被「虛名」自誤的人,越來越覺得自己真了不起,終至於自我陶醉而發瘋。至於受他人「虛名」所害的人,往往會落於想像,越來越不切實際,甚之,會變成「我眼本明,因師故瞎」的以盲引盲之後果。所以古人有雲:「原來名士真才少,偏是僧家俗氣多」的慨嘆!
(二)如果在傳統仙佛兩門來講,凡是真正有成就的明師,一定是會遊歷人間,訪求可以繼承衣?的傳人。徒不擇師,或師不擇徒,都屬於罪過的行為。這是「我聞如是」,並非杜撰亂說。因此古人有謂:「此身無有神仙骨,縱遇真仙莫浪求」的名言。學密宗的人,首先自己先要積功累德而構成「法器」,自然會有成就的上師來遇合。
而在我呢?平常為了糊口謀生而寫書苟活,正如古人所謂「秀才文選半飢驅,著書只為稻粱謀」而已!凡事有利就有弊,我因平生亂寫書,不幸構成「虛名」而誤己誤人,實非始料所及,真是罪過、口過一齊來了!
況且我的書或是自己已經過目,甚之是未經過目的講稿,在外界,在大陸,到處有許多盜版,錯誤百出,不但追訴無門,在我自己,更是追悔莫及。豈只誤己誤人,實為罪過不小。
當年在抗戰末期,我在四川樂山烏尤寺與馬一浮先生談論一個問題。馬先生說,他年輕時輕易寫作,回顧起來,很想自己把它燒毀。我當時聽了,恐怕自己有失言不當之處,心為不安。而今想來,對於馬先生的話確有同感!
(四)現在我的行年快逼九十衰齡,精神色力,大非昔比,確有「形居餘氣」之感,故對各方一切來信,及有所疑難問訊,一律視之生畏,實在?有餘力一一作答,同時又?有一個可以代筆代答的人,所以只有寧可得罪諸公的厚望,再也不能冒「虛名」、「虛譽」而托空妄語了!
(五)為此而特別請人筆錄代書致意,敬請見諒是幸。此祝
大家平安
二零零四年一月三十日
附:這是懷師於1964年在台灣時,對自己反思的詩。
自訟恥為師四絕示諸子
慚為儒師
微言大義有沉哀。王霸儒冠盡草萊。
用舍行藏都不是。恥為師道受人推。
慚為道師
玄微不識有無功。致曲難全世異同。
兵氣未銷丹未熟。恥為師道立鴻蒙。
慚為禪師
拈花微笑付何人。一會靈山跡巳陳。
拄杖橫挑深夜月。恥為師道頌同真。
慚為人師
四壁依空錐卓難。夔蚿鵬鷃總無安。
時流吾猶趨溫飽。萬壑風吹隨例看。


《論語別裁,別裁了什麼?》(節選)徐健教授
七、給南懷瑾戴頂「國學大師」帽子,是不是太小了點?

愛戴南懷瑾的粉絲稱他為南師,人數甚眾;尊敬南懷瑾的民眾稱他國學大師,範圍極廣,各個階層都有;批評南懷瑾的人則說他稱不上國學大師,這類人屬少數,以知識分子、學院學者為主,以及受他們影響的年輕人。撇開南懷瑾能不能稱得上國學大師暫且不談,根據我所了解的,南懷瑾從未稱自己是國學大師,這一頂國學大師帽子是坊間和官媒給他戴的。

特別是在南先生辭世不久,各種報刊、網站都紛紛報道他逝世消息和生平成就等,大多稱他國學大師。尊重他的是這樣稱呼的,但直到今天還偶見批評他的人大談什麼南懷瑾稱不上國學大師之類的,這是件非常滑稽的事。因為這些於南懷瑾毫無關係,南先生本人亦對「國學」一詞有不同看法。國學一詞有兩義:一是指有形的機構和學校;二是指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化形態。前者始於周代,其原意是指周王朝所設立的高級教育機構和學校,《周禮·大司樂》上有:「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故而,作為文化概念的「國學」一詞,並非中國文化本有的概念和說法。只是進入近代,特別是晚清,挾裹著軍事經濟強勢的西方文化進入中國,衝擊著我們固有的文化,國學的內涵發生了嬗變,國學不再是指國家的教育基地和學校。開始由於有西學的進入,故稱中國固有的文化為「中學」或「國學」。故而,「國學」一詞並非古說,也不嚴謹,只是為了區別「西學」來限定中國而名之的。

在中西文化的較量中,中學處於弱勢地位。由此,古代的「華夷之辨」轉變成了「中西之辨」。為了使民族實現富強,立於不敗之地,以魏源、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以及以王韜、鄭觀應等人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主張在堅持儒家學說的同時,學習西方的技藝器用,此主張後被提煉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其中的「中學」,就是指以孔孟為主體的儒家學說,或擴展到諸子學說,這是國學內容最清晰、內涵最具體的概念。後來又有了更廣義的概念,那是緣於20世紀初,隨著中西文化衝突的進一步加劇,中國文化漸處弱勢,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為了保國保種,以章太炎為代表的國粹派提出「保存國學,振興國學」的口號,章氏指出,國學是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的總稱,它包括「經學、史學、哲學、文學等」;成為20世紀知識界對國學的基本看法。所以,那些對研究儒家文化和經史文有極高造詣者開始稱為「國學大師」。

二十世紀末,「國學」一說,又被無限制擴大了,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八十年代興起「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掀起,國學外延繼續擴大,一些人認為國學既然是中國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法、繪畫、星相、數術、堪輿、音樂、烹飪、武術、雜技和各種民俗等等。總之,只要是中國有的都要裝進去。這正迎合了近30年來華夏大地求大、求全、求快的官民心理——大開發、快發展。於是,出現學院改叫「大學」、公司改叫「集團」、縣改叫「市」等等。由於浮誇膨脹心理,使得文化也出現了寬泛的概念,把本來包含華夏最具代表性的國粹文化、最富有獨特內涵的「國學」概念,演變成了內涵和外延無法界定的模糊叫法。所以有人戲稱「國學」是個筐,什麼都能裝。以至於今日,國學一詞的概念如何界定,名家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剛才談到,作為學問涵義的「國學」一詞不是祖宗說法,也不是民族已有的概念。但既然用了也無妨,不過應取其內容清晰、內涵具體的概念。其實,紛爭不要緊,我們用向上朔源的方法,把章太炎先生及以後的說法推開,自然就出現最早的「中學」提法——主要是指以孔孟之學為主體的儒家文化及道、墨、法等諸子學說,這是最清晰、最具體的「國學」概念。國學大師呢?通常是指在上述研究方面有極高造詣者。像章太炎、王國維、陳寅恪、錢穆等先生被公認為國學大師,他們的學問也就是前面說的儒家學說加上經、史和文學,或延伸到老、墨、陽陽等諸子學說。

概念理清楚了,我們就容易來談南懷瑾的學問了,來看看南懷瑾該如何界定。從南懷瑾一生的經歷、修為和涉及廣泛的著作,一部分對應人們評價的「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融儒釋道三家之聖解。」除了精通佛經、儒典和諸子學說,南懷瑾又涉謀略之學,分別講過《素書》、《反經》、《太公兵法》等;還有,南懷瑾還精通醫理,深研《黃帝內經》和《易經》,一生都在探討生命奧秘,著有《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易經雜說》等;不僅如此,他還通曉西方歷史、精通西方哲學和現代心理學等等。由以上所舉,「國學」一說無論範圍和內含都是無法表達和涵蓋南懷瑾的大學問的。此外,「南懷瑾最突出的,還是他的修行。他的修行,與他的學問,從來就是一體的。」這是說他的學問造詣和實修實證的功底是同步的、相互融合的。故而,有人稱南懷瑾「將文史哲藝道打成一片。他是修行人,也是個縱橫家。」因此,「其人有王佐之才,其學堪任王者之師。」從古至今,鮮有人能做到如此博大、深邃的境界。所以說,南懷瑾是獨步青雲「對於修行,不僅知得,更能證得;體道之深,當世鮮少有人能比。」(薛仁明語)

由此可見,作為僅限於儒家學說、經史文和諸子學說的國學,只是南懷瑾大學問中的組成部分,充其量也就佔三分之一;加之他一生的修為、事功和無相功德,南懷瑾堪稱是一位當代人文宗師。所以,給南懷瑾戴的這頂「國學大師」帽子,顯然是太小了點呢。


不喜歡妄議大師這個頭銜。不過我一個凡人讀讀南老的著作再對比下其他的著作,確實高下立判。

國學大師這詞用爛了,季羨林一個研究梵文的大師都被稱為國學大師,可見大多數人連什麼是國學都搞不清。


我看南的書,常感覺西方好多哲學書花了一個章節在自己體系內翻來覆去層層推進好不容易才說清楚的東西南兩三句話就讓人有了很深的體悟,但不知道這是不是因為事先看過西方的書的原因,西方思想界走到後現代主義是有點窮途末路的感覺了,所以我想了解我們老祖宗的思想。

我們希望我們所讀的書的作者博學或者是大師,最根本的是我們期待著他已經全面了解過各種學說流派。所以,當我們看南的書,看到「有上帝嗎?沒這回事」這樣的句子的時候,我想他是充分了解猶太教,古希臘文明,希伯來文化,阿奎那的著作,奧古斯丁的思想,秘傳教會傳統以及各種版本聖經等等之類的,這樣我們就如同進入了一個新的視域。這是一種有人已經走完我們所設想的一條路的感覺,於是我們心懷崇敬,同時也帶上更高一層的疑惑和好奇。世上多有的是固守自身一個或幾個體系而大行批判的人,所以我們期待博學的大師,因為他能帶我們走得更遠,當然,是對於我們自己不會花大功夫去研究的領域。對我這種外行人,大師不大師不重要,我想了解老祖宗的東西,又沒那麼多時間,所以當然會找知名人的書來看。而那些批判者,或許真是受西方搞學術的態度影響太深的。的確,字詞句的解釋在他們看來有謬誤他們無法忍受,我們外行聽了更覺得掉價,南的書有這類問題似乎是公認的了,所以這樣就不是大師了?的確,這樣看來很難算大師。可大師就得像季羨林那樣臨死前還在背自己以前背過的小說啊什麼的還得一字不差?如此留意於自己的學問到死都還不肯放手,應該死得不安然。還有我也不知道那些評論著國內外國學名人學術水平高低的人究竟了解多少?什麼好一點差一點,高很多到底是怎麼說出來的?既然字詞句的解釋有那麼多謬誤,那就不算大師吧。其他的,要用所謂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南的書,還要從邏輯方面去考究,大可不必。這樣做就是要增加自己陳述觀點的底氣,我只想說,認識論的困境還沒得到解決,邏輯學還是有那麼多悖論矛盾,你哪兒來的底氣?底氣需要根基,後現代主義時期沒有根基。但我們老祖宗的思想有,所以不要再用西方那套思維模式了。


1、相對是。這個相對,指的是相對於歷史上的,或者準確點說近代歷史上的。
2、看書要看買的渠道,還有出版社。南懷瑾的書我沒記得哪本是介紹氣功的。
3、氣功出自佛經的禪修法門。不算國學。


不是。


國學偶像還差不多,哪裡能稱大師。

維護他的言論都跟維護娛樂明星一樣。

「你有好好了解過南懷瑾嗎?」
「你知道南懷瑾有多努力嗎?像他這樣窮其一生研究國學的難道還不能稱為大師?」
「你這是在嫉妒他紅!」
「不管你怎麼說,南懷瑾在我心中就是大師,你在心裡認為他是大師他就是大師了!」
。。。


南是不是國學大師,我不敢斷言,但南的國學造詣比「錢穆」差一些。


國學大師是別人叫出來的,南師自己從沒說過,也不可能說。你要是認為他是他就是,你認為他不是就不是,如此而已。


看來看去,常見的洗地理由有:
一,講情懷不講學術,各路專家學者那是學術,和我們南子的情懷不是一個路子。南子牛逼大了,有偈云:三教通吃修行人,俯仰之間皆情懷。苟利國家生死以,豈以斷句趨避之~你們怎麼可以拘泥於章句小節。
二,講個例不講基本功,南子才錯一個兩個,人之常情,那誰誰誰都有錯嘛。
三,講民科崇拜不講學界共識,專家學者們的觀點就一定沒錯?南子的個人看法才是墜吼的!
四,講貢獻不講學術,南子學貫中西打通三教,引導大眾熱愛國學,功德一顆賽艇,善哉善哉~~~
五,講誅心不講實際,u can u up,南黑都是想表達自己更牛逼怎麼沒出名的!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按當前大眾的文科素養,就流行南懷瑾于丹張悟本郎咸平的路數,這和追星一樣,你能和中二的追星族們辯論偶像好壞么?不被潑一身狗血算好的了~~還是各玩各的罷~~學習文史哲的同學們,專心找導師請教寫論文去,在這種問題上和南粉辯論實在浪費時間~~~


南懷瑾講課中,曾經提過密雲禪師的一句話,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凡夫若知,即是聖人;具足聖人法,聖人不知,聖人若知,即是凡夫。

這個問題無法回答。



南紅志而已。


南懷瑾先生國學素質應該一般,論語別裁硬傷太多,如果是六經注我的做法,還可以想得通,問題是絕大部分情況下是書沒讀懂。南先生在台灣學術界應該輪不到吧


他很多基本史實都搞不清楚,而且他講的許多內容都有常識性錯誤。貪多勿濫,講的太雜導致質量不高,說國學大家高抬了。


菩薩走到你面前,能認出來的,就是高人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菩薩走到你面前,你也只是當他是個掃地僧,要飯的……
二十年前,坐而論道煮酒英雄,我和我的小夥伴們也是把南懷瑾當傻逼的……
二十年過去,才發現塵世之中,還沒有一個人能像南師一般把金剛經講得這麼清楚的,我師兄也只能排第二。


我覺得我們在沒有讀到他讀過的書的「量」的前提下,都沒有什麼資格說南不是國學大師。


是不是 你看過他的書 再看看別人的書,各有所長,在你心中自有定位。


當然不是。南缺乏學術訓練,野路子,見識也少,還什麼都敢講,信口之處多多,就是懂得受眾心理,講得通俗從眾而已。和于丹、文懷沙都是一路。


推薦閱讀:

南懷瑾大師曾經說過的精神內斂應該怎麼理解?
如何變得像這些人一樣儒雅、有風度?

TAG:國學 | 南懷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