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滿蒙回藏地區人民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嗎?

科舉考試是不是只存在於漢地?那滿蒙回藏地區的人要想出任官職該怎麼辦?


旗人和民人當中有正常戶籍的人才能參加科舉,因此可以得到下列結論:

東北地區有比例不低的人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西域地區有一部分人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蒙古地區和西藏地區除了在此駐防的旗人以外,本地居民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能否參加科舉由地域和戶籍類型兩部分決定。理論上講科舉制度只對在設立學校的地區持有正常戶籍的民人和旗人開放,具體而言便是實行於設立了州縣的所謂「直省」地區(粗略地可以認為是所謂的「漢地」),並且只有這些地區擁有正常戶籍的民人(即排除以「娼、優、隸、卒」四類戶籍為代表的非正常戶籍)和正身旗人(包括內務府包衣,排除無正身旗籍的所謂「戶下人」、籍屬內務府會計司的人等等)才能參加科舉。

地域的問題很好理解:長城以內大部分省都沿襲了明代制度,設有官方的學校體制,而邊疆地區大部分沒有設立官學。一個人想參加科舉,不是直接跑到北京考最後一道就行,而是要從籍貫所屬的地區(對於駐防旗人而言,就是在駐防地)的官學考課開始,逐級升等應考。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地區沒有官方學校,屬於這個地區籍貫的人就無法進入科舉體系之內。而查閱乾隆中葉成書的《欽定學政全書》可知,蒙古、西域、西藏地區大都沒有設立學政,可知這些地區並不具備廣泛的科舉參與機制。東北地區的學政由奉天府府丞兼任,而且東北地區有漢地實行的州縣體制,也設有官學;許多滿人的駐防地設有學校,也就可以參加科舉。

比較麻煩的問題是如何理解「戶籍」這個概念在科舉中的意義。

各位可能知道清朝的科舉制度大體上沿襲自明朝,因而起初能夠參與科舉的也都是明朝統治之下,也就是長城以內的「編戶齊民」——清朝政府將這種人稱為「民人」,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漢人。他們是科舉制度最基本的適用範圍。這種人的特點是擁有一份從屬於某個「州」或者「縣」的籍貫。18世紀前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改土歸流」,設立了一些新的州縣,許多本來沒有戶籍的當地人獲得了州縣籍貫,如果當地設有學校,也就可以入學。當然,不是所有擁有州縣籍貫的人都可以考科舉,還要看戶籍的分類。明代禁止「娼、優、隸、卒」等賤民參與科舉,清朝也沿襲了下來。有許多特殊門類的戶籍,他們能否參加科舉要逐條查閱《清會典》,在此略去不談。總之,科舉制度本來針對的就是持有正常戶籍的民人。

而旗人能參加科舉,始於順治八年,是仿效漢地科舉制度的結果。起初規定旗人無論童生試還是鄉試都需要回京考試,這樣基本上堵死了駐防旗人參與科舉的可能;嘉慶時加以改革,在外地駐防的旗人可以與所在省份民人生員一體鄉試,才算開了口子。旗人的戶籍制度非常複雜,但正如不是所有民人都擁有正常戶籍一樣,我們也可以說有許多隸屬於八旗體系里的人是不具備正常戶籍的。這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內務府會計司記檔人丁,他們沒有從屬於某一個佐領的正常戶籍,而是掛在內務府會計司之下。科舉制度對「正身旗人」(他們籍貫一般寫成「某某旗滿洲/漢軍/蒙古」)開放,但像這些沒有正常戶籍的人,也和民人中的賤籍一樣,不能參與科舉。這裡要說明的是內務府所屬包衣旗人也是正身旗人,可以參加科舉,只不過內務府包衣旗人大部分不缺出路,不必來考。此外還有一點要強調:宗室(亦即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兄弟的後代)在嘉慶以前不能考科舉。

了解這兩點以後,我們就可以來說邊疆地區什麼人能參加科舉了。

東北地區有州縣學校系統,因而擁有奉天府及周圍州縣籍貫的漢人可以正常參加科舉。但是如果沒有落籍(比如說山東籍農民偷偷進入吉林居住),就不能參加了。而對於駐防旗人而言,盛京、吉林、黑龍江一些大的駐防地設有八旗官學等供旗人就讀的學校,進入這些學校的旗人當然也是可以參加科舉的。一點小麻煩是,他們如果要參加鄉試的話,必須要到北京來考試。但如果考貢生的話則只需要來盛京。那麼旗下什麼人不能參與科舉呢?這情況很複雜,但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東北旗下莊園里的「壯丁」,他們大多數沒有正常的旗籍,但又從屬於八旗體系、沒有民籍,不能參加科舉。故而東北地區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很多——當然由於東北地區教育不發達,能考上的就很少了。而且吉林和黑龍江地區的學校及考試製度都出現得比較晚,印象里直到18世紀最後幾年才基本完備。

再來說西域。乾隆中葉西域底定,民間開始設立書院。十多年以後,清廷鑒於「兵民子弟讀書習弓馬者均有成效」,在迪化、寧邊二廳設立官學,此後逐漸擴大,但學額依然很少。他們如果想要應鄉試的話需要前往西安考試(乾隆四十二年諭令賞給西域來西安鄉試之人驛馬,不然這一趟開銷太驚人了)。但要注意的是,這裡針對的對象是「兵民子弟」,亦即駐防旗人、綠營官兵子弟,以及遵循官府渠道來西域開墾、取得西域正式戶籍的民人。當地居民(包括所謂「回人」)、民人前來墾種但並未經過官府批准者、流放至此的罪犯都不能參加科舉。晚清新疆建省,但我沒有讀到過建省以後對科舉制度的調整,暫且不談。

蒙古地區有幾所官學,主要接收駐防旗人子弟,但培養的學生一般參與翻譯科等考試,和我們一般意義上的科舉已經區別很大了。而在旗人以外,蒙古人都是不能參與科舉考試的。這裡要強調一個差別:「蒙古旗人」(或者叫八旗蒙古人)是旗人,隸屬旗籍,「蒙古人」則是另一種人,隸屬於蒙古地區的盟旗制度。前者和其他旗人一樣有在京和駐防兩種情況,可以參與旗人的科舉,後者則不能參與任何科舉。此外,蒙古地區活動的民人如漢族商人等等,由於蒙古地區沒有州縣,無法落籍而不能參加科舉。

(我看見有人提到崇綺。這就是一個考科舉的「蒙古旗人」。他不是「蒙古人」。)

西藏地區的人也一樣,對於除了旗人以外的大多數當地居民而言,科舉的大門是封閉的。直到清末趙爾豐開辦新式學校,藏民才有進入官方學校系統的可能。

最後說一點題外話。有一種看法認為清朝的漢人地位很低,這種看法由於網上一些極端大漢族主義者的夸誕而取得了很大的影響。但事實上,對於清代西域、蒙古和西藏地區的普通人,他們實現社會流動的渠道比長城以內各省的「編戶齊民」要困難得多。蒙藏地區貴族子弟可以當喇嘛,不當喇嘛往往也有比較好的生活條件,但對於一般家庭而言,似乎沒有多少改善生活狀況的辦法。回疆的情況更為複雜,連喇嘛也當不成。在這些地方,身份基本上只由投胎決定。相比之下,漢人中的優秀人士能夠通過學校-科舉機制和捐納機制兩條渠道進入政治體制,實現身份上的轉換,應該說比邊疆地區「身份鎖定」的人們要好多了。


我補充一下校友 @司馬亮 的回答。

在清朝的西南、中南少數民族地區,一般而言,非漢族是不能參加科舉的。但是,一些漢化程度比較深的地區,由州縣直接管制而非土司管轄,戶籍和社會管理與內地相同和接近的地區,這些人口一般不認為是非漢民,而且他們有戶籍,事實上是作為漢人參加科舉的。這些地區科教的制度和內容也與內地一致的,也就是在新開少民地區設立了學政。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地區,郊野山區的沒有戶籍的少數民族也是不能參加科舉。對於很多漢化程度不高,或者官方不承認其漢化只認為其為蠻夷的地方,即便造了戶籍,也有可能是禁止參加科舉的。

在安寧河谷地區,現西昌市附近的一些河谷鄉鎮,住的是所謂「木喜人」(Muhisu)。木喜人,有時候當地也叫他們水田族。這些人的先祖是大小涼山的彝族,因為戰爭被驅趕或者因犯罪被流放而離開彝族地區遷入河谷平原。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教育完全漢化,一般認為清朝中期開始他們就已經很漢化了。唯一不同的是,日常口語還常使用彝語,習俗方面還保留了火把節和火葬兩項。其他方面服裝、飲食、禮儀與當地漢族完全沒有差別,漢語也完全沒有口音,也有私塾,教育與內地完全一致。而且有些鄉鎮還改成了土葬。但是這些人,也沒有資格參加科舉。很多木喜人因為根本日常生活與漢人一致,因此常冒充漢人去參加科舉。當地官府因在民族雜居地區,嚴防夷人參加科舉,特別防範木喜人冒充漢人。

有一個西昌地區各民族流傳很廣的故事,說西昌及鄰近地區的科舉考場與別地不同,考生出入考場時會有突然的「刺激」,比如突然給一盆水,要踏了盆里再進考場,結果盆里水很燙,或者有人專門在考場門口燒火炭,故意把火星弄考生腳上(很多考生是草鞋或者光腳嘛)。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木喜人冒充漢人實在太逼真了,毫無破綻。後來官府發現,人在應激的時候下意識的第一反應會暴露身份。在被突然燙到時候,從小講漢語的當地漢族人一般就叫聲「啊」或者「哎喲」;而木喜人則會和彝族一樣叫聲 Atsike,就是這一聲阿則格,非漢身份暴露無遺,讓監考官驅趕。

不管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如何,它一直從清朝流傳到民國,直到1990年代我還聽老人講過。可見,蠻夷不能參加科舉的規定使得木喜也不得參加科舉的歷史是當地各民族一條共同的深刻記憶。

對於這些不能參加科舉的非漢人群,當地貴族出任所謂的官員,都是土官,也就是我們統稱的土司,有土百戶,土千戶等等。這些官員既不是科舉出身,也不是遴選推薦,而是中央政府對當地貴族的承認。


謝邀。按清制,蒙(不包括八旗蒙古),回,藏是不可以參加科舉的。這些少數民族的上層(貴族等)都有世襲制的爵位和俸祿(銀子和綢緞),朝廷又不讓考,費那個辛苦幹嘛?


當然可以了,八旗科舉在康熙末年被廢了

之後全都是跟著漢人一塊考,會試閱卷還是糊名字的,殿試不糊名字然而傳統上旗人不點三甲;清朝有單獨民族考試嗎?當然有,翻譯科科舉,但是這個被滿人抵制的很慘,有清一朝只有6次湊足考試人數開考會試,因為滿人實在是歧視不跟漢人一塊考試走捷徑的。。。

旗人參加漢人科舉考試成績不低,乾隆時期朝廷嚴厲打壓過旗人參加科舉(乾隆:我讓你們騎馬射箭,結果你告訴我120個人里70個近視眼?你們當朕是腦殘?一律取消考試資格),到了嘉慶年間100w多人的八旗,科舉成績可以單打江蘇省了

畢竟學習成績這個東西只和經濟基礎相關,而江蘇省的地主階級數量不一定比旗人多


據我所知番子不會參與科舉,因為番子自己的上升渠道是 喇嘛考格西學位 從軍頂多當到百夫長 只是這上升渠道比考科舉更難


滿蒙一家,這個蒙值得是科爾沁蒙古。後者算三分之一個朝廷。故,科爾沁草原貴人是不愁官的。其他不清楚。
有誤,請指正。


基本只有漢人才有參與科舉的可能,中央政府沒有強推漢文化,
清朝入關時據說人手一冊三國演義,中國文化里有許多教人造反或治國的東西,
滿清難道不怕第二個邊疆民族拿著三國演義再來一遍?


阿魯特·崇綺
原隸蒙古正藍旗,後父憑女貴,升隸滿洲鑲黃旗
同治三年一甲一名進士,狀元
同治皇后之父


當然可以。先佔坑,省考完再慢慢查資料。


好多好多


當然能了,不然漢奸圖啥

清末教育改革後,天下漢奸離心離德一聲槍響紛紛獨立


推薦閱讀:

歷史是隨機遊走的嗎,還是有其必然性?
假如李世民不殺兄弟 他會反被殺嗎?
為什麼四野殲敵數量不如三野?
對於鴉片戰爭,英法兩國政府代表或英法聯軍軍人後代為何至今沒有人來華謝罪?英法兩國有沒有篡改歷史?

TAG:中國歷史 | 清朝 | 科舉制度 | 中國少數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