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文獻保存下來的比中國先秦的文獻更多嗎?
個人發現亞里士多德這類古希臘先賢似乎很能寫,動輒個人都有數百萬字的著作流傳於世,相反同時期中國先賢們留下來的典籍似乎要少很多,或者說個人著作的字數要少很多(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等諸子百家的著作都沒多少字)。當然這可能是我孤陋寡聞,不完全歸納,請各位賜教。很好奇的是那時候西方人是在哪裡寫東西,寫的東西又是如何流傳到現在的呢?中國先秦時期留下的文獻似乎不如西方多,是不是因為寫作工具的差距?
~~~~
發現很多朋友似乎帶著怨氣來回答和討論這個問題
希望大家盡量客觀表述,我的問題描述介紹了一些背景,麻煩有些朋友看完之後再評論不遲。
感謝已經回答的朋友。
很多朋友喜歡在別人的答案下面辯論,其實各位不妨自己寫一個,這樣說不定表述更清楚呢。
不謝邀。
知乎上有類似問題。
知乎問答: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著作是如何流傳至今的?
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著作是如何流傳至今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35657?utm_source=com.example.android.notepad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網)
我對古希臘哲學沒什麼了解,但是我覺得,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有這麼多字流傳下來,是因為亞里士多德本身地位崇高門生眾多,這些署名亞里士多德的作品不全是他親筆寫的,也有學生整理的課堂筆記,然後有很多人傳抄,才能流傳下來。
拋開哲學領域,我比較熟悉的古希臘神話方面的文獻散佚數目之大簡直令人扼腕好嗎,比較早的,荷馬史詩應該有六部續作史詩,全部失傳。可能是託名赫西俄德的《列女傳(Catalogues of Women)》,只有俄克喜林庫斯出土了一些殘篇,現在能看到的主要還是別人引用的一些內容。整理了古希臘早期史詩的《英雄詩系(Epic Cycle)》僅存殘篇和輯語。拉刻代蒙詩人基納厄同(Cianethon)據說還是高產詩人,結果什麼作品都沒能流傳下來。歐墨洛斯(Eumelus)名下至少有四部作品,其中記述科林斯早期歷史和傳說的《科林提亞卡(Corinthiaca)》如果能流傳下來簡直是無價之寶,結果也只能活在別人的一點點引用里。《瑙帕卡提亞(Naupactia)》據信是最早完整描述阿爾戈航行過程的史詩,也只能從別人的注釋和引用里看見一點片段。描述赫拉克勒斯的功績的史詩《奪取厄卡利亞》和羅得島的皮珊得耳寫的可能是最早敘述赫剌克勒斯12大功的《赫剌克勒亞》都沒有流傳下來,還有《革律翁記》只有殘篇留存。費雷西底(Pherecydes)據說有十卷寫諸神和英雄故事的書,全都散佚了,據說偽阿波羅多洛斯的《書庫》和這些書的內容差不多,但是年代到底晚了五六百年,靠不靠譜還兩說。
戲劇家的損失就更慘重了,就說最出名的三位吧,據說埃斯庫羅斯寫了70部悲劇,現在只看得到7部完整的;索福克勒斯寫了差不多130部悲劇和喜劇,現在只看得到7部完整的;歐里庇得斯的悲劇知道名字的有81部,流傳到現在有18部。其他名氣還不如這三位的戲劇家的作品的損失就更難以估量了。
光覺得亞里士多德的東西流傳下來的多,那是只看見賊吃肉,沒看見賊挨打。沒有量級上的差異。
故可以認為就是差不多
只要不相差十倍以上,都是如此
包括有個答案說算上甲骨文中國多?但甲骨文時期的「希臘」也有邁錫尼文字
某種程度上來說,雙方文明發展的程度本身就不同。
即使把老子他們往晚了估算,大概也就是鐵器時代初期的人,文明背景所經歷過的社會過程長度大概也在那裡。而希臘社會在黑暗時期/荷馬社會之後就是鐵器社會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已經晚期希臘社會,民主制接近崩潰的時代,雙方的社會水平和文明進程的時間上本來就有差距。像希臘早期時代,無論米利都還是愛利亞學派的人,同樣作為早期鐵器時代背景下,他們的思想和文字本身都比較簡略,而且韻文和神學詩歌作為體裁運用也很多,這些和中國先秦思想家都是具有一定相似性的。而希臘早期自然哲學(希臘早期科學)的成熟度和泰勒斯等人本身就是巴比倫天文學第三期的繼承者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者,有相當的關係。
至於說具體文獻數量,這個不太好說。而且,你似乎把文獻題材形式思想性的差異和單純的出土文獻混淆了。我的理解是,你可能是出於一種不正當的動機,而不是對於全面的歷史事實的愛好,提出這個比較的。就像,西方人當年的西亞考古曾經還把大量的泥版當辣雞扔掉,又後來凡是具有神話傳說的記載加以注意,但凡賬目之類又扔掉。這是因為,歷史和神話記載和西方文明的根源有關係,而西方人對西亞古文明的具體歷史過程的邏輯興趣缺缺。
你對古希臘作者超出你常識的篇幅宏大而詫異(這個我個人理解是他們處於的生產力階段和老子等人本身就有程度的差異)。而如果文獻寫下了,怎麼傳播如何保存就是另一個問題,它具有很多偶然性。如果你質疑後來傳世文獻的真實程度,當然是應該的,這個中國和希臘文獻都應該堅持以出土文獻的標準來衡量。比如說,竹書記年的出土,或者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的再發現,考古學可以告訴我們,疑古和批判史學當然是治古典史應該堅持的。但正是這麼些年考古學的發展告訴我們,無論中國或者希臘,全盤疑古已無可能。所以,不要老是想搞個大新聞。
希臘和泛西亞文明擁有出土的文字的歷史本身就比你早,因為中國後來有了造紙術,在傳播上有便利,就懷疑對方的文化傳統無有真實的歷史存在,是一種十分的歷史盲視和無知。
@Gespenst 的答案已經很好了。要知道除了他答案裡面提到的,哲學家裡面有系統著作傳世的還是從柏拉圖開始,之前的哲學家保留下來的全是殘篇,而柏拉圖的對話錄跟書信留了下來,可惜講義性質的東西基本都沒有流傳。同樣亞里士多德在傳說中是寫過對話錄的,然而也確實沒剩下。這個損失量你想想吧。
就好像宋朝寫詩最多的人是楊萬里,我們今天看見詩作最多的人卻是陸遊一樣,你猜是什麼原因?
民科和何新粉開始堆砌名詞一本道的時間開始了
孤鴻:西方公元前的輝煌歷史有多大的可能性是偽造的?
前幾天在混亂中看到了這個
因為算中國出土文獻的,都要算原版的古董,這叫「西方考古界」的嚴謹,算希臘的都只要抄本譯本,因為原本都遺失了!要算中國原本遺失的,用抄本譯本代替那是絕對不行滴,要以原版古董為標準衡量希臘也是絕對不行滴!要問什麼原因,我也不知道,去問那些公知們吧。
突然想起來了,「古希臘的文獻」?
請問你是指「古希臘的文獻」嗎,指「傳承有序」或近現代出土「有據可查」的真正「古希臘」的」文獻」?你確認?
不知道為什麼,關於「古希臘」和「古希臘文獻」的文章,今年斷崖式下跌,2010年出現峰值。略奇怪,我仔細瞅瞅數據,琢磨一下。
[備忘一,2017Y11M09D04h07m:印歐字母文字,多個字母構建一個單詞,字母可等價於漢字中的部首。字母排列為單次,似依據發音差異按規則排列,呈線性分布。部首在建構漢字時,似不受規則約束,可按空間方位,任意組合排列,如「日,間,昊,音,明,舊,但,怕,照,韶」這十個漢字(word),都用到部首「日」,除單獨成字外,其方位分別位於「間-中部,昊-上方,音-下方,明-左側,舊-右側,但-右上,怕-右下,照-左上,韶-左下」,共九個不同方位。由漢字部首、英文字母在構建漢字、單詞時,排列組合上的巨大差異——線性與非線性,又引申出對英漢文字在音韻、音節等進行再探索的慾望。兩種語言在音節上,又有何異同呢?待查]
必須放在最前方:
mandel59_uc 字表的創作團隊成員,如果有在乎逗留的該英雄集體成員,請你們舉一下手好么?我對五九很敏感的,對你們在 ue000 生造一個 mandel59_gundam,五九改高達,老子服氣,你們簡直了!唯一的遺憾是沒有體現出五對輪的特色(我錯了,有五對輪,還帶裙板……神,我不會送你膝蓋,但我確實欽佩你們的創造力!)。但五九至此,已臻至變維改,形態改,虛實改……五九改型之路,猶如改革之永不止步。
文末請參觀 五九改字ue000 來乎專展 既 mandel59-uc 字表特展。免票。
原文:
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信息傳遞效率而言,漢語言文字大幅領先。而信息化時代,這一領先項,意味著什麽,自己思考。
先來看看1820年前後的《馬禮遜華英字典》
再瞅瞅1822《馬禮遜英華字典》
其實沈國威1815年為《英華華英辭典解題》所作三文中,INTRODUCTION 一文,很值得一讀,譯者朱鳳也是高人。見附錄二。
附錄一是字母文字與漢語言間,同義或漢語間不同體裁的編碼信息對比,譯文分為多種意思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樣本。
附錄三是CJK和超大字符集中,個別好玩兒但極生僻的漢字、韓文、日文等的編碼和圖片。
『附錄一,將英文詩歌翻譯為中文多種傳統詩歌體裁後,用基於 unicode 的各編碼方案,對傳遞內容相同體裁不同的文字信息長度的簡單對比』
閱讀前應了解的常識:每一個漢字(word)通常佔據 2 位元組(byte),超大字符集 utf-16 是 4個位元組,utf-8 字符集 為 3 位元組。每位元組由一組8位(bit)二進位數字組成。每一個字母是一個位元組。據2015年清華高組腦機介面(BCI)的公開報告,傳輸速度4.5bits AVG,個別個體達5.32bits。("High-speed spelling with a noninvasive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in PA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1019)
我這正好還有從前的相關案例,摘錄網上流傳的內容,稍作分析。
【英文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249 個印歐語系字母文字及標點、空格等。每一字母佔據一個位元組,二進位 8 位)
【常規意譯】
你說你喜歡雨,
但是下雨的時候你卻撐開了傘;
你說你喜歡陽光,
但當陽光播撒的時候,
你卻躲在陰涼之地;
你說你喜歡風,
但清風撲面的時候,
你卻關上了窗戶。
我害怕你對我也是如此之愛。
【文藝范兒】
你說煙雨微芒,蘭亭遠望;
後來輕攬婆娑,深遮霓裳。
你說春光爛漫,綠袖紅香;
後來內掩西樓,靜立卿旁。
你說軟風輕拂,醉卧思量;
後來緊掩門窗,漫帳成殤。
你說情絲柔腸,如何相忘;
我卻眼波微轉,兀自成霜。
【詩經范兒】
子言慕雨,啟傘避之。
子言好陽,尋蔭拒之。
子言喜風,闔戶離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詩經題材,漢字四十。
取 UTF-8,3 byte / 每漢字,120 byte。
取 UTF-16 超大字符集,4 byte / 每漢字,160 byte。
若最常用3500漢字,2 byte / 每漢字,80 byte。)
【楚辭范兒】
君樂雨兮啟傘枝,
君樂晝兮林蔽日,
君樂風兮欄帳起,
君樂吾兮吾心噬。
【五言】
戀雨偏打傘,愛陽卻遮涼。
風來掩窗扉,葉公驚龍王。
片言隻語短,相思繾倦長。
郎君說愛我,不敢細思量。
【七絕】
微茫煙雨傘輕移,喜日偏來樹底棲。
一任風吹窗緊掩,付君心事總猶疑。
【七律壓軸】
江南三月雨微茫,羅傘輕撐細細香。
日送微醺如夢寐,身依濃翠趁蔭涼。
忽聞風籟傳朱閣,輕蹙蛾眉鎖碧窗。
一片相思君莫解,錦池只恐散鴛鴦。
『附錄二,沈國威《字典》導論,朱鳳譯』
文字和印刷蘊藏著巨大的動力。它本身是純潔無垢的,可是因文字和印刷的應用會產生出幾乎是無窮無盡的善和惡。一些中國人推測說文字有著神聖的淵源。另一些神話說「文字始創,天地鬼神震驚無比,地獄的鬼神夜裡哭泣。天帝降下穀物以示驚喜」。又有人說「有了文字之後,人心浮動,虛假言說與日俱增,訴訟和投獄也越來越多。華而不實、巧妙的語言給天下帶來了許多困惑。鬼神因這些原因而整夜哭泣。不過自從有了文字,人們禮尚往來,音樂發展進步。理性和正義清晰可見。社會關係一目了然,法律成章。統治者有法可循,文人尊古尚齒,天帝為之驚喜而降穀粒。文學家,史學家,數學家,天學家,無人不依賴文字。如果沒有文字紀錄過去的話,也許鬼神會在白天哭泣,天帝會降下鮮血」。傳統文化往往能強化自身的需求。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雖然文字曾經被惡用過,但是總的來說,文字的功過於罪。
中國人堅信在遙遠的古代,結繩用於記錄統治者的意圖,並在某種程度上用於表現思維。據說在『伏羲』之後的第3位帝王『黃帝』時代,有一個叫『蒼頡』的人觀察星座的位置、龜甲的花紋和騾馬的腳印後受到啟發,首創文字。『周』的第二代帝王『成王』時代有一個叫『保氏』的人寫了《六書》,並將之教授給他的學生。他被稱為文字之父,他的著作成了以後所有時代的參考標準。有證明說,原始的漢字十有九是象形文字,後來為了方便起見文字被簡化,為了外形美觀文字筆劃又被增減,漸漸地漢字失去了它的原樣。漢字一開始是用來表示形象的。在這裡可以舉幾個例子。比如,表示太陽,現寫為『日』。表示月亮,現寫為『月』。表示小丘,現寫為『山』。表示馬,現寫為『馬』。表示眼睛,現寫為『目』。表示船隻,現寫為『舟』。表示車輛,現寫為『車』。表示水,現寫為『水』。表示耳朵,現寫為『耳』。
據說漢字的種類可以分為以下六種。
I .形象。如以上例句。
II.指其示。如『上』,『下』。
III.會意。如『信』,從人從信(應為言,資料庫注)。『義』,從羊從我。
IV.諧聲。如『河』,『江』。漢字的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音。
V .轉注。將漢字反轉表示反義。.如意為「長出地面」;將之反過來為,意為「旋轉,入地」。『正』意為「正確,合適」反之為「守護之意」。
VI.假借。如『令』意為「命令」。『長』意為「長久」。(有時也可將『令』歸入第III類。)
人們在追溯語源時,好奇多於實用。為了漢字的簡潔美觀,省略和添筆使得現在的漢字語源變得模糊不清。漢字字書的編輯者大聲呼籲反對『俗寫』。可是即使做了這麼多不懈的努力,俗寫依然流行於世。一個人一但熱衷俗寫,他不僅顯得自以為是,還會停止思考和理解。
在公元前800年『宣王』時代,有一個叫『籀』的人發明了『大篆文』。這種漢字的構型使得象形文字能夠傳承至今。正如中國人所說,漢字表現了長龍的直線,蠕蟲的曲線,禽鳥的腳印,魚類的花紋,植物,樹木,蟲類和刀劍兵器的形狀。因此漢字形如飛禽走獸。
500年以後,『李斯』減少了漢字的筆劃,創造了『小篆文』。現代人承認後世之人從鑄在古代青銅器上瞭解到了稱為『鐘鼎文』的象形文字。
當『始皇帝』實施焚書坑儒時,青銅器也被認為是古代文字的保護物。但是焚書坑儒最終沒有涉及到青銅器。始皇帝的命令並沒有得到徹底的實施。
到了『漢』朝,人們發現篆字很不方便。據說政府下令將文字改良為『隸字』。隸字與現在的書寫體已經沒有很大的差別了。之所以稱之為隸字,因為它源於在衙門工作的『隸人』。也有人再三強調說隸字源於服牢獄的『程邈』。
接下來漢字改良為『楷書』。楷書被認為是漢字最完美的字體。是由『晉』朝的『王次仲』首創的。隸書和楷書均已失去了漢字原有的面目。
漢朝的『許慎』察覺到了漢字的變化,他撰寫了著名的《說文》,努力追尋和保存漢字的字源和原義。
在許慎同一時代,為了方便政府工作,出現了『草字』。草字是一種自由體,現在己經普遍使用,其目的就是為了節省時間。可是政府的公文只允許使用『楷書』。第一個寫草字的是『史游』。
中國人將漢字字體分門別類。有人認為有5類,有人認為有6類,還有人認為有8類。第1類為『古文』,第2類為『大篆』,這2類已經不再使用。第3類為『小篆』,用於封印及軍隊的徽章。第4類為『八分』,一種近似於隸書的字體,用於石碑。第5類為『隸書』。現在使用的『楷書』,用於財產證書、皇帝詔書、公文和私人信件。將漢字分為6類的,分別是『古文』『奇字』『篆文』『隸書』『繆篆』和一種像蟲在爬行似的『蟲書』。『八體』為『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和『隸書』。其中有幾種字體己經不再使用。
『正字』相對『草字』而言,而『楷書』則相對用於印刷的『宋版』而言。宋版名字源於宋朝。另外在草字和楷書之間還有一種字體叫『行字』。
***
以上的敘述簡單地介紹了漢字的變化歷程。可是想要追溯距當今時代二、三百年以前的口語變遷己經是不可能的了。因為二、三百年以前的口語僅僅保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人們通過聲音互相交流。一部分受過教育的人可以參照一個熟知的漢字來瞭解生字的讀音,寫為『讀若某』,即該字發音為此。
中國人自己也說,太古之時有音無字,到了中古時期(大約是孔子時代),漢字的發音開始用剛才所說的方法來表示。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漢字的發音被逐漸忘卻,因為當時還沒有『韻學』。韻學是一種將漢字按同樣韻母分門別類的方法,就如同我們按字頭字母分類一樣。用這種方式編的字書被歐洲人稱為音韻字典。中國人稱現在使用的拼音方法為『切韻』,或者是『反韻』,也有稱為『翻韻』的。這種方法的基本做法是將第一個字的聲母與第二個字的韻母相連,從而組成第三字的發音。比如,『定』(T-ing)『飢』(K-e)組成Te。最初的兩個字叫做『字母』,第三個字叫做『子』。在漢語中36個聲母與12個韻母相結合,形成一個系統圖,叫做『等韻』。在有些圖中,發音被分為縱軸的『四聲』和橫軸的『七音』『四聲』為『平上去入』。『七音』由5個全音和2個半音組成,即為『宮、商、角、徵、羽、半徵、半商』。以上所說的發音還可以細分為『下平』『清』和『濁』。
整個系統和這些完美且細微的區分在中國還是比較嶄新的,其中的大部分是從國外引進的。「聲韻反切之學古未有之」。康熙字典引用《檀策》中的一段話說「漢儒識文字而不識字母,江左之儒識四聲而不識七音,七音之傳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為母,從為四聲橫為七音。」《檀策》還說「西域婆羅門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音」。
有關這個發音系統還有源於佛教傳播時的梵國之說。梵國一般被認為是西藏的一部分。36個聲母是由一個叫『神琪』的和尚引進並在中國廣為使用,「以通釋氏之書於中國」。在此我想再引用一句證言以示該系統的起源和普及的時期大約在公元500年左右。「反切之學自西域入中國至齊梁盛行」。
四聲由一個叫『周顒』的人發現,由『沈約』首次出版公佈於眾。在他的書中,沈約說「四聲之分在齊梁之間」,大約為5世紀的後期。據說『梁武帝』不相信四聲之別的說法,並一直反對這種說法。有一天他問『周捨,何為四聲。這位翰林學士說「天子哲聖四字就是四聲」。這句毫不猶豫的贊辭無疑具有充分的力量說服皇帝贊同四聲的存在。對於皇帝來說奉承是無可非議的。
單音節的漢語採用了『切韻』,並且切韻源於一種改良後的異國語言發音系統的說法(很可能是梵語)也是廣為認知的。可是在當今時代切韻的使用卻是有限的,甚至是有誤的。36個聲母已被減去了3分之一。有一個中國學者刪除了其中的15個聲母,說只要使用剩下的21個音,不僅可以顯示所有的漢語發音,還可以顯示禽獸的鳴叫聲。人們力圖簡化這個表音系統,並推薦大家接受它。康熙字典的編輯者為此做了決定性的努力。不過推崇該系統的《字彙》中提到的一句話仍然代表著一些中國人的觀點。「其法繁,其旨祕,人每禪(應為憚,資料庫注)其難而棄之。曰,吾取青紫,奚籍是哉」。還有人說「其三十六母之分門,究之相混者多」。他抱怨道近來很多人對這種連自己的祖先都不知道的異國表音法怨聲載道,這種表音法與漢語的性質格格不入,把人們學習單純有用且實際的漢字的注意力引向詰屈聱牙、毫無用處的發音辨別上去。他的有關漢語書寫體性格與外來發音法相對立的觀點,雖然有些冗長,但對學習漢語的學生來說是有益的。他說「大抵梵人別音在音不在字,華人別字在字不在音,故梵有無窮之音而華有無窮之字。梵則音有妙義而字無文采,華則字有變通而音無鎦銖。梵人長於音,所得從聞入。華人長於文,所得從見入」。實際上拉丁語言耳目雙用。當你看書時,你不僅能發音而且能讓聽到發音的所有的人理解其意。這也許就是拉丁語言的主要特徵。不過,以上的引用是想告訴大家,對中國人來說漢字的字形和字義是最重要而且是最值得注意的。
與以上引用文的作者的觀點相反,康熙皇帝的《切韻》強調該發音法值得讚賞並容易接受,那些不能理解它的人是極愚蠢的。僅僅使用2個漢字來表示第3個漢字的發音的方法現在普遍被人們接收,並用在新出版的典籍中。可是無論是字典還是解說書,他們都沒有給聲母和韻母一個固定的格式,這種狀況使得學生無法學到原本應該從中得到的知識。甚至連康熙字典也沒有在切音圖中給出固定的表音漢字。有些字典仍然熱衷使用那種陳舊的模式,用一個人們比較熟知的漢字來表示另一個發音相同而相對生疏的漢字發音。不過即使是這樣,他們也不使用一個固定的漢字來表示同一個音。他們好像總是希望學生直接從老師那裡學習幾千個漢字的發音。當一個人學會拉丁字母拼音法後,就會對漢語的極度缺陷感到不解。反之非常熟知漢字的人,當他們用切音法來發一個漢字的音時,有時會犯一些極大的錯誤。比如,從T-ing Ke-a,得出Hea(是否有誤,應為Tea——譯者注)的發音,而不是Ta。這個例子並不誇張。很多漢語字典同時使用『切韻』和用一個漢字來表另一漢字的『音』。後者比較容易被大眾接受。
***
所有的漢語字書不是按字義字形來編,就是按韻母分門別類。早期的字書,如《六書》《說文》《玉篇》《類篇》等就是按字形和字義來編的。最早按發音編的字書是《唐韻》,大約是在公元600年左右。在同一個時代,也就是持續到公元900年左右的唐朝,出版了《廣韻》。到了公元1300年左右,《五韻集韻》出版了。元朝出版了《韻會》,持續到公元1644年的明朝出版了《正韻》。這些字書都是按發音編排的。這種編排法經過幾百年的嘗試發現並不如意。作者各持己見,意見分歧。而最大的難點就是難於查字。因此在明朝出版的《字彙》和《正字通》的兩位作者改變了傳統的做法。康熙字典的編輯們也支持這種做法,在編這部字典時,他們參考了以上提到的所有的字書,這部新書命名為『字典』,意為「漢字的基準,或漢字的規範」。
[①本文中涉及《英華字典》的文字及圖片,均摘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地區教育主管機構《英華字典》項目在綫]
[②臺灣地區在漢語言繼承和使之適配信息化時代這一點上,值得學習和深思。深度熟悉漢語言的理工科同學,或深度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漢語言學人,才能設計出對漢語言文字最好最易用面向公眾的在綫辭典。香港中文大學也是。特別棒的在綫工具,至今僅三百多萬訪量]
附錄三,等一等,有個小問題。mandel59-uc 字表到底是誰幹的……麻煩你們舉一下手好么……
The Unicode Consortium
那麼多出土和傳世的銘文、甲骨文、竹簡、古書都被吃了么?
有些人啊,就喜歡犯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古希臘是百分之百不存在,古希臘文獻?目前沒有發現任何2500年前的古希臘的東西,只有500到1000年前塞爾柱帝國的文物被冒充成古希臘的。地中海文明晚出,是來自東方的游牧民族不斷西遷淤積起來的,期中泛印度河文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泛西方文明的源頭在印度—巴基斯坦—中亞地區,拼音文字的源頭也可能在這裡。
補充:
1.古希臘文明的首次出現是在英國殖民印度之後,將早期印度——中亞文明嫁接到了古希臘古羅馬身上。
古希臘文明和古希臘文物都是什麼時候最早發現的?18世紀以後,是在印度被英國殖民之後,歐洲17世紀中國熱過後,18世紀開始印度熱,時間節點如此巧合,事實就是英國殖民印度後在印度發現了大量的文物和考古遺址,古希臘文明就此誕生。事實上就是將早期印度文明嫁接到了古希臘身上,所謂的希臘神話多數都是泛印度河地區的神話故事,連後來的穆罕默德原本是生活在伊朗東北部的古稱「格萊斯」省的地方(Greece,跟現在希臘同名),靠近印度河流域,最早的伊斯蘭教可能是從這裡分化出來,因為伊斯蘭教本身就是波斯摩尼教演變而成,而所謂的亞歷山大大帝,則是以穆罕默德為原型的泛印度河地區的神話故事。所以一切都清楚了,所謂的希臘在古時候原本是伊朗東北部一個省的稱呼,靠近阿富汗地區,所有的希臘神話故事原本是泛印度河流域的故事,英國殖民印度後,將印度中亞地區的文明嫁接到了遙遠的蠻荒之地現今希臘的頭上,將伊朗東北部的Greece省嫁接到了南歐地區,所有一切豁然開朗。
2.所謂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特徵處處體現的是南亞熱帶地區的風土人情。
古希臘古羅馬的風俗和習性體現的是熱帶地區的北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的特徵,包括所謂歐洲「古典藝術」裝飾,很多都是熱帶地區的特產,比如各種植物紋樣,只有在南亞地區才有這種植物,南歐和小亞細亞地區處於高寒地帶,植被稀疏,南歐和小亞細亞地區的民族傳統服飾都是裹得嚴嚴實實,跟所謂的希臘羅馬服裝沒有一絲一毫的繼承關係,反而北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自古至今延續幾千年的符合本土氣候的傳統習俗,歐洲人造假希臘羅馬,把南亞熱帶地區的文化背景嫁接到了小亞細亞和南歐等高緯度地帶,漏洞百出。
古希臘文明擁一個歐幾里得(指幾何原本)就可以對著其他文明使用下面這張圖:
轉一篇我過去寫的帖子
我一直有一個猜想。就是我們世界各國老百姓,從小讀的歷史課本,可能都或多或少,是著史者精心編輯的,有一定的真實的歷史依據,但也是選擇性地讓我們知道一些,並忘掉一些。
比如說,我從小,被告知,中國古人已經發現了所謂「勾股定理」,和古希臘的所謂畢達哥拉斯定律是一樣一樣的。但後來長大了,我才聽說,中國古人,只是發現了3、4、5;5、12、13,這兩組畢達哥拉斯數,但還談不上發現了整個定律。而大人之所以告知我這個不太全面的歷史知識,可能就來自西方漢學家李約瑟的學術成果。而李約瑟肯定是一貫欣賞古代中國人的科學方面的成就的,他自己出於什麼目的去誇大了中國曾經的輝煌,我不確定,但似乎,抗戰時期的重慶國民政府,很需要李約瑟的研究成果,來振奮民心,告訴中國人,你的祖先有四大發明,你的血統沒有問題,你如果投降了日本侵略者,自甘當亡國奴,是可恥可悲的。這樣,那群成天叫囂什麼「中國人曾經被蒙古人統治,曾經被滿洲人統治,所以今天……」的這類傻逼漢奸軟骨病患者,就只好暫時閉嘴了。這在當時,應該說是必需的。從這一點上來講,中國人不應對李約瑟的學術觀點,過於苛責。畢竟,如果是一個蒼髯白髮的前清朽儒,跟民眾談什麼中華文明自古優越,民眾未必聽得進去。而一個西洋來的科技史學者,講出同樣的話,民眾還真是會聽的。
同樣的問題不僅出在中國。還出在西方。我認為,所謂古希臘的燦爛輝煌,也是被嚴重誇大的。大多數人似乎並不懷疑這一觀點。因為用屁股想都知道,白人殖民者為了論證自己統治世界的正當性,必然需要證明自己的文明一直是最優越的。那麼,英、法、德、荷、西、葡……各國,他們雖然都不是古希臘人的後代,但金髮碧眼的日耳曼人,繼承了紅頭髮黑眼珠的羅馬人的文明,羅馬人又繼承了黑頭髮黑眼珠的希臘人的文明,這樣說起來,雖然不同民族,但還是同一個文明嘛!至於希臘人的那些古代燦爛文明,是不是跟更加老資格的古巴比倫、古埃及、邁錫尼、迦太基、腓尼基……學來的,或者學了多少,那就是一筆糊塗賬了。這且按下不表,反正我們都從小被告知,古希臘人有科學有民主,很牛逼哄哄。平心而論,古希臘在這點上,應該是有兩把刷子的。可是,證明古希臘輝煌的那些考古資料,大多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這就讓人不得不懷疑,會不會是那些力圖和教廷爭奪思想陣地的文人們,故意托古言今呢?這是許多讀史者都有的疑問。
而我,則提出一個我的大膽猜想,不一定是我頭一個想出來的,但目前,我身邊就我一個人是這麼猜測的。古希臘的輝煌歷史,在近代以來,被高分貝地頌揚,不僅是西方強國為了給自己找一個光榮的精神祖先,還因為,他們是為了煽動希臘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下獨立出來。因為,中世紀以來,信奉東正教的希臘一直都是被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這種統治,我們很難說是好,還是不好。一開始的征服難免是血腥的,但後來希臘人發覺反抗不了,也就認了。奧斯曼帝國對境內非本族本教的群體,也是有壓迫,也有懷柔。哪個帝國不是這一套啊?奧斯曼帝國的上層,有許多希臘人,或者有希臘血統的人。
接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早已是「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帝國要對抗英、法、俄所組成的協約國集團。協約國要瓦解龐大的對手奧斯曼帝國,肯定要煽動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各民族起來鬧獨立。希臘人,是一個重要目標。因為只要信東正教的希臘人起來鬧獨立了,同樣信東正教的斯拉夫民族,比如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什麼的,也會隨之而起,因為他們長期也被認為是希臘人。那麼,如何讓他們鬧獨立呢?除了給那幫鬧獨立的有志之士,提供槍支彈藥、金條鈔票,不能忽略了精神食糧、革命理論啊!這個宣傳工作,也不難搞,反覆重複那幾句:你們知道自己的祖先有多輝煌嗎?你們知道自己地下有多少資源嗎?你們知道你們被殺了多少同胞嗎?
這時候,西方學術界,苦心經營的希臘偽史構建工程,終於派上用場了!果然,希臘人投奔了協約國,帶著那些信東正教的斯拉夫人一起上了船,同樣信東正教,說斯拉夫語的沙俄帝國給予了支援。甚至於,同樣是信伊斯蘭教遜尼派為主的阿拉伯人,也跟著一起反水,跟奧斯曼帝國拼了!估計他們的理由也差不多:我堂堂大阿拉伯,曾經何其輝煌,憑什麼讓你們突厥韃子僭越了哈里發的權柄?
希臘獨立之後,什麼事都來不及干,第一件事,就是入侵土耳其,要報仇雪恨。結果希臘還是不給力,在協約國的傾力幫助下,被土耳其的民族英雄凱莫爾大帥擊敗,有趣的是,這位凱莫爾,自己就是在希臘境內出生的。
當然啦,我不是說,有關古希臘的輝煌歷史的資料,全是假的,我沒全盤否定現在的主流學術成果,我也說了,我這也只是一個猜想而已。我只是說,大家在津津樂道一些自己剛聽聞不久的所謂「歷史真相」的時候,不妨多長個心眼。別被雄辯的網路文章給忽悠了。
我覺得,中國的書籍吧哪怕是保存下來了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被稱之為文獻
真從古希臘時代保存下來的文獻恐怕是寥寥無幾
相反從文藝復興時代保存下來的古希臘文獻可謂是汗牛充棟
這是有可能的。中國先秦時代典籍保存相對於古希臘有什麼優越性嗎?
沒有。造紙術的普及已經是很久之後的事了,在此之前,中國人用竹簡、布帛、青銅等載體保存信息,在文獻的保存上並不比古希臘突出。原本造紙術成熟後,可以將原有文獻抄錄在紙面上,可惜以秦火為首的天災人禍讓這些成了泡影。
同時,中國人對書籍的「載道」需求和對經典的神聖化,也使得人們慎於創造或者留傳很多達不到「經典」要求或者悖於經典的書籍。於是不惟有原本可能存在而沒被創作出來的文獻,也有許多文獻就成了孤本珍本,對於保存當然是很不利的。
而且,較於希臘文獻在周邊國家的「備份」,中國在這方面就顯得無能為力了。
現代留存的希臘著作,是經過希臘-羅馬-阿拉伯-義大利,4次轉手翻譯的,不排除是翻譯期間為了增加理解,而將註解加了進去,從而擴充成這種規模。
中國對古代儒家(只說儒家)典籍的註解也有幾億字了,還是文言版本,加上白話文版本,十億應該都有了。
當然不排除是真的,期待考古。
算上甲骨文好像還是中文最多。
何新大師《希臘偽史考》《埃及偽史考》《基督教偽史考》
唉,提問者也就這需要這些答案了
沒錯,古希臘的更多。
反映的問題就是中國在文字的發展上--在漢以前是落後不少的。
現存文獻少說明先秦文獻本來就少,文獻本來就少反映社會對文獻的需求量少,進一步說明我們在那個時期是落後於人家的。
比古希臘更古老的兩河使用泥版記錄文字---而泥版是書寫媒介中最容易得到的,我們沒有埃及的莎草,可以說中國草不能用來書寫,但我們不能說中國的泥就不能用來寫字吧。之所以沒能走上泥版的道路,說明對文字記錄需求不大。
現在世界上發掘出來的泥版超過一百萬塊,僅大英博物館就收藏了十三萬塊。
推薦閱讀:
※南昌海昏侯出土超過10000枚竹簡木牘,裡面是否會有類似《竹書紀年》的發現?
※西方古建築是否遠超中國古建築?
※敦煌都有些什麼在文化上極有價值的東西,有多麼有價值?
※如何評價中國最後的疑古派、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吳銳的新書《中國上古的帝系構造》?
※考古人員在秦簡中發現了秦始皇在全國尋找仙藥的政令,秦始皇當年尋求的仙藥,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