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當年為什麼拒絕工業化?

擔心漢人掌握工具後造反是否是其中一個因素?

世界上是否還有其它拒絕工業化的國家可做參考?


講真,大清國真沒拒絕過工業化,但工業化真不是你想發展就發展得了的。

西方崛起後,整個亞非拉在二戰前工業化成功的只有日本一個國家,而且,一直還是最窮逼的工業國。可別以為那個時代人不理解工業化意義,說句不好聽的,那時候能接觸工業化的人,比現在人們可能更迫切希望工業化。胡林翼看了長江上西方輪船,知道和工業國差距,直接氣急吐血,這種精神頭現在幾個人敢說自己有?

但為什麼發展不起工業化呢?因為和西方已經差距太大了。西方的工業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長期積累而來的。西方的自然科學經歷長期發展,在十八世紀時候,數學、物理早已成體系。到了清朝中葉,現在一名數學、物理專業外的理工科本科生學的數理,基本上在當時的西方都已經成型了。在這種科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業技術,顯然不是還停留在工匠經驗的大清國能夠迅速掌握的。除了基本的科學基礎外,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商業的帶動,西方經歷長期的商業摸索,在十八世紀已經有了《國富論》這樣的經濟著作,經濟學已經成為成體系的科學。而此時的大清國,還是一個純粹的小農國家,整個國家的經濟政策還靠能吏們的經驗。

在科技和經濟方面的差距,是清政府無法短期內追上西方的根本原因,由此派生出的制度問題、現代民族國家問題等,是次生的與西方差距問題的原因。這種前提下,清政府的學習工業化速度遠遠比不上西方發展速度,而這種落後帶來的惡性循環就是:西方快速發展後,對世界其餘各地是實行殖民地半殖民地改造以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從而將大清國一步步變為半殖民地國家,使其更進一步喪失了工業化的機會。

有時候人們有一種錯覺,覺得後發似乎也不是特別難,因為後發有著少走先發彎路的可能。這種觀點的前提是,後發國與先發國的差距還沒到質變。比如在十九世紀中期逐步後發成功的德國、美國,本身的科學和經濟方面的積累並不比英法差太多,這種情況下,才能夠吸取英法經驗,加快步伐憑藉二次科技革命來超車。而對於已經有了質的差距的亞非拉諸國,當時除了一個極其罕見的日本外,是不可能簡單後發成功的。事實上,如果以二次科技革命為節點看的話,至今能再後發成功的國家屈指可數。這些未能後發成功的國家,至今大部分也算不上完成工業化。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情況下,從對西方一無所知到剛開始睜眼看世界摸索著模仿西方的清政府,是無論如何也沒有工業化的可能的。甚至之後沿著這條模仿道路學習西方的政府,在巨大的發展代差、落後的發展速度和半殖民地狀況下,也無法完成工業化的。中國之所以最終能工業化成功,本質在於終於找到一條不同於西方卻又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從而幸運的彎道超車。而處在摸索期的清政府,是等不到這一天了。


大清從沒拒絕工業化,實際上在完蛋前,大清已經有了在當時看來不錯的工業能力。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企業都是大清晚期由政府初創的,至少歷史課本上的江南造船廠、漢陽鐵廠、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等。歷史課本上還有一個論調,說洋務運動打造的那些工廠,客觀上催生了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但是呢,大清這個工業化是註定失敗的。因為大清搞的這個工業化啊,不夠一顆賽艇,不是四萬萬人的工業化,而是統治階級的工業化,就跟那個築金甌似的,擺明了不帶被統治階級玩兒,所以這個工業化根本就搞不起來。如果工業化是個美女,那大清就是半身不遂,腦子裡再怎麼想,身體不受控制也不行,就算人家妹子願意坐上去自己動,你也得先硬起來對不?

當然半身不遂已經不錯了,畢竟還有個腦袋可以玩玩意淫,大清一完蛋,民國就把那點老底給敗光了,搞的鋼產量別說大清了,連大明都快比不過了……畢竟民國壓根是個買辦國家,屬於先天性冷淡那種,靠吃關稅混日子的,本國工業越強反而越影響他們發財,so……


當時有三個比較相似的異族統治(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的大帝國,他們都沒有選擇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改革。

無一例外都是因為害怕知識和先進武器傳播。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突厥人)

莫卧兒帝國(突厥化蒙古人)

大清帝國(滿洲人)

他們都遭到了西方的入侵。


其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拿破崙入侵埃及後,以及開羅起義後。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控制的埃及,從事實上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獨立了。

他在幾十年的時間建立了一系列的現代化項目如國家教育機構、教學醫院、道路和運河、生產軍裝和彈藥的工廠、一所位於亞歷山大港的造船廠。

當然,還有一隻西化的軍隊,在他入侵蘇丹和敘利亞的戰鬥中,新軍的戰鬥力已經非常接近拿破崙戰爭前的法軍了(但依然落後歐陸列強三十年)

而在希臘獨立戰爭、巴爾幹戰爭、甚至是一戰時獨立出來的民族國家都在獨立後迅速開始了組建新軍和試圖工業化,包括中東的部分阿拉伯國家。

只是巴爾幹人成功的完成了工業化,追上了歐陸列強的步伐。

而阿拉伯人「大家打來打去,爭奪奧斯曼的遺產,英國人把所有人都征服了」


莫卧兒帝國也面臨這個問題,莫卧兒帝國的上層建築是穆斯林的,而基礎則是印度教的。

民族問題也非常複雜,工業化的前提還是要有一隻有戰鬥力的新式軍隊,那麼這個新軍在民族主義覺醒後到底會不會為了異族皇帝而戰呢。


在東亞和東南亞,除去被直接征服為殖民地的國家。

大清,日本,朝鮮,暹羅同樣都被西方文明入侵。

作為單一民族國家的日本,很快踏上了西化的道路。

而異族統治的大清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才開始了極其有限的洋務運動。

這就要說一下朝鮮和暹羅了,他們都是一個類似於中國體制的封建極權的王國。

在西方人兩次入侵下,都被朝鮮人不惜一切傷亡的代價下擊敗了。

丙寅洋擾:法蘭西帝國入侵朝鮮王國

辛未洋擾:美利堅合眾國入侵朝鮮王國

直到1876年,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才叩開了朝鮮國門。

在不到10年後,朝鮮也出現了開化黨和新軍。

如果朝鮮和日本都是相對在1854年前後開國,朝鮮應該也基本完成西化改革,那麼至少朝鮮不會日本如此輕易的征服。

暹羅也是在開國之後,因為英法的矛盾和自身的抗爭,倖存下來(但依然丟掉了大批領土)

並且通過國政革新,設行政、法律、醫學學院,改革稅務和海關制度。

有了第一條鐵路、第一所醫院,並創辦完成了自來水、電力、電訊、電話系統。

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近代化軍隊。


而只有大清開國之後動的這麼慢,甲午戰爭都打完了才開始組建新軍。

也正是武昌的新軍發動了毀滅清王朝的武昌起義。
任何封建軍隊和反對改革的勢力都會被有知識的近代國民軍隊擊敗。


瀉藥。清政府不是拒絕工業化,而是拒絕不受滿洲貴族控制的工業化。

「穆相,那麼……洋務上面的事情……」
耆英的話鋒也轉到了洋務上去,畢竟他也沒親眼過朱濟世,也不知道朱濟世在西洋的市面到底有多大。
「洋務的事情不急……西夷既然遠在數萬里外,來回一趟也不容易,所以咱們也不用著急,徐徐推進即可。」
穆彰阿的回答,讓白斯文怔住,這洋務之事,原來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啊!
「滌生,你怎麼看洋務之事?」穆彰阿又問身邊的曾國藩。
「恩相,學生以為,其他的洋務都可以緩一緩,唯有練兵選將應該速行,如能依西洋之法練成數萬精兵,國朝就再不怕海疆有警了。」
曾國藩的話似乎是理所當然,八旗綠營的朽壞早就是盡人皆知,同英夷一戰更是把臉丟到西洋去了,如果不趕緊練成一支精兵,將來再有西夷來犯,大清朝要如何對付?
穆彰阿卻搖了搖頭,道:「練兵選將也需緩行,西夷兵強,首在械精,國朝的大刀長矛,終究不是西洋槍炮的對手。因而欲練精兵,必先把造槍鑄炮之法學到手……」
「穆相,法夷已經答應傳授了。」耆英笑著提醒道。
「這個不能急。」穆彰阿又重複了一遍「不急」,說道:「法夷傳授造槍鑄炮之法是好意,我國朝豈能沒有表示?而這造槍鑄炮之法又干係重大,必須由內務府選派能工巧匠去和法夷學習,學會之後,再回北京開辦槍炮工房……這內務府是怎麼辦事兒的,介春老弟想必是知道的吧?」
耆英摸了摸鬍鬚,低聲道:「廣東佛山素來是冶鐵重鎮,能工巧匠頗多,上一回英夷來犯之時,還鑄造過一位八千斤的大將軍。」
八千斤的大將軍指一門八千斤重的大炮。這個時代西洋的冶金工業也就那麼回事兒,轉爐鋼還沒有發明,坩堝鍊鋼的工藝難度不高,一學就會,至於西洋鑄造之法也不比中國先進多少,如果讓法國人的技工去佛山帶徒弟,要不了幾年,佛山的槍炮就能不亞於洋貨了。
「介春啊,這西洋槍炮之犀利,可非土炮可比!如果被民間工匠所掌握,這天下還能有寧日?」 耆英頓悟,拍了拍額頭道:「一時糊塗,一時糊塗,若不是穆相提點,面君的時候就要說錯話了。這西夷造槍鑄炮之法,必須由內務府牢牢掌握!這西法所練的精兵,也必須是八旗精銳!」
聽到這話,曾國藩心裏面卻是一聲長嘆,內務府的一個雞蛋都敢要道光皇帝幾十兩銀子,補個龍袍都是幾千兩上萬兩的開銷!要是讓他們來造槍鑄炮,這槍炮還不得天價?至於這八旗精銳……這個西法之兵,不練也罷!
「穆相,國朝還是有銀子的。」耆英似乎還不死心,試探著道:「收錢的路子其實還是很多的,前幾年和英國鬼子開仗的時候,光是廣州商賈的捐納就有幾百萬兩銀子,眼下籌集賠款的銀子大多也由廣東來出。如果江南、湖廣、四川也能攤派一點,怕是幾千萬兩銀子也籌得出來。」
這話的確不錯,眼下的大清朝還是很有錢的!雖然打了一場鴉片戰爭,近二三十年來大量的白銀因為鴉片貿易外流,但還沒有傷及根本。不過清朝的行政效率太低,對國家財富的掌握也非常粗疏。雖然整個國家的國民收入不會比英國差太多,但是財政收入卻只有英國六分之一強——英國是9000萬英鎊,清朝大約是1500萬英鎊。然而清朝的財政如果要動用一些特殊手段的話,還是可以籌集到許多銀子的,以往每遇大規模的國內外戰爭,清朝政府都會動用特殊手段壓榨民間財富,每每總能籌集到巨款。
「朝廷拿到幾千萬兩,民間怕是要出一億幾千萬兩啊!今上仁厚,不忍如此盤剝民脂民膏。」穆彰阿只是緩緩地搖頭,「而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萬一激起民變,再來一次白蓮教之禍,國朝恐怕承受不起啊!」
這算什麼道理?少花錢讓漢人去辦事吧,怕漢人不可靠;多花錢讓內務府去造槍炮再練八旗兵吧,又怕颳得太凶老百姓承受不了揭竿而起!難道這大清朝就只能幹等著西夷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上門來?
「所以這洋務雖然要辦,卻要慢慢施行,事緩則圓,欲速則不達。林少穆當日就是太過急切了,所以才有英夷犯邊之禍。」
穆彰阿捻著鬍子,眉頭緊緊皺了起來,似乎對林則徐的嚴禁鴉片頗為不滿。沉默了好一陣,穆彰阿才接著道:「老夫在朝為政多年,心得就是一個穩字,無論何時何事,都必須先求穩,再論其他,洋務之事也是一樣的。」
他加重了語氣,話語像是鎚子,一下下敲打在耆英和白斯文的心頭上,「今上御極二十五年,已經到了求穩的時候了,誰也不能壞了天下無事的太平局面!」
到得此刻,耆英和白斯文都已經明白來日面君之時該說些什麼話了。總之就是要強調天下太平,四方無事。西夷遠隔數萬里,只能偶爾為禍,小心防備即可,洋務練兵之事,則需緩緩推進,以求萬全……

——《天朝之夢》

雖然只是小說之言,但是還是值得一看的,他將大清君臣的心理刻畫的十分準確。

工業化是好東西,但是必須牢牢掌控在滿洲貴族手中。工業化的成果不能損害滿洲貴族的利益,工業化的過程不能危及滿洲貴族的對漢民的統治。

所以,工業化必須「徐徐推進」,鴉片戰爭戰敗之後,仍然是一拖再拖;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清政府被迫開啟工業化,仍然是「徐徐推進」,不能危及上層利益。

好一個「徐徐推進」!這樣的工業化,一不能使漢民接觸到科技知識;二不能動員全體國民,鑄造民族國家;三要讓所有近代企業都牢牢掌握在滿洲貴族手裡……

——這不是四萬萬中國人的工業化,這只是兩百萬滿洲貴族的工業化而已!

這樣的工業成果,打一下周邊的弱國還行,遇上日本這種賭上了國運和血汗的瘋狂工業化,就只能一敗塗地!

更何況,這滿洲貴族的利益來源原本就只是收收租子,田賦為其根本,怎麼會有動力去實踐工業化?就算滿洲貴族成功從地主轉型為資本家,又需要多少時間?

十九世紀下半頁,大清已經是一個落後農業國,追趕工業國的唯一辦法,就是全民動員,學習理工,建設工廠,修築鐵路,對外貿易,建造槍炮,訓練近代軍隊,轉型民族國家。然而很可惜,大清由於是一個少數滿洲貴族統治多數漢民的畸形國家,光是第一條「動員全民」就做不到,任何釋放平民潛力的行為也做不到!

甲午戰爭,清國並不是恐懼北洋水師的覆滅,更不是憂慮日本對遼東的佔領,而是擔心全體漢民被同文同種的日本人喚醒,危及滿清統治,才不惜代價迫不得已簽下如此屈辱的《馬關條約》!

(PS:當時認為,日本與中國人,都是黃種人,都用漢字,是「同文同種」,易於交流,容易策動。且當時日本發布了「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號召漢人起義推翻滿族統治,這是滿清最終屈服於日本的最主要原因。就和十年後日本策動俄國革命黨人鬧事最終逼俄國承認戰敗,如出一轍。)

從世界範圍看,不僅僅是滿清沒做到動員全民,少數異族統治的奧斯曼帝國,莫卧兒帝國也一樣沒做到,最終身死國滅。而單一民族的暹羅,日本卻做到了工業化轉型。

這也是有人一直暢想,如果是明朝遇到了鴉片戰爭,之後會不會工業化?我的答案是「會」!因為在面臨外族威脅的情況下,漢族上層絕不忌憚動員漢族全民進行工業化。腐朽的國民政府尚肯動員全民族之力,大明赫赫皇權下難道還擔心漢民攘外必先安內?

而占統治階級的江南士紳,雖然本質上是地主階層,但同樣與海洋貿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既是地主,也是資本家,根本不需要轉型!在剛遇到外國工業品入侵,中國的製造業底氣尚存,買辦勢力還沒形成的時候,江南士紳們當然要努力發展中國製造技術,和外國工業品抗衡!如此,中國的工業化與他們的利益重合,江南士紳們則有當然的動力去推動工業化!

很可惜的是,大清的工業化失敗了,而到了清國被推翻,中國本土製造業已經全軍覆滅,買辦勢力已成,這時候江南士紳扮演的,就不是「工業化推手」這種光彩的角色,而是「買辦」這樣可恥的角色……在這些買辦角色的操縱下,中國的工業化再次被延後了幾十年,直到新中國成立……

中國的百年國恥,清政府必須要負上絕大部分責任!


樓上的高票答案真是扯淡啊。。。

TL;DR:

1.清朝自從康熙中期之後滿蒙貴族漢化極為深刻,到清中後期實與漢族地主階級無異

2.元清非中國論,始作俑者為日本軍國主義者,他們為分裂中國,竊據滿蒙提供所謂歷史根據炮製出來了此論,後又被境外分裂勢力、反華勢力所襲用,其根本目的在於否定中國對於邊疆地區的歷史主權的合法性,煽動分裂勢力

3.晚清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國變、東南互保、廢除科舉、皇族內閣和最終滅亡,是根據地理和歷史的固定邏輯而逐步展開的事件鏈某個人或者某個民族根據自己的主觀傾向而作出其他選擇,是絕無可能的

而在這個地理和歷史的固定邏輯中不包含民族分野,清朝與漢族地主階級共治天下長達200多年,在這200多年中他們並沒有搞皇族內閣啊?出現皇族內閣的根本原因,是科舉廢除之後,漢族地主階級失去了進身之階,清廷完全失去了籠絡漢族地主階級的制度基礎

4.北京朝廷與地方上漢族軍閥聯合開展的洋務運動是有豐厚成果的,捍衛了國家對邊疆地區的主權,建立了重工業和人才的基礎

而南京國民政府,國民黨反動派的所謂黃金十年毫無成果

5.(這條是後來補的)晚清的財政能力極為羸弱,又無力加稅,是封建社會進入晚期之後的常見弊病,土地兼并嚴重,這一項不革命絕對不可能解決

漸進改良不可能給慈禧變出來銀子,而革命後的人民政府財力物力都把晚清朝廷秒殺成渣渣

1.晚清以恭親王奕?和軍機大臣文祥為首的開明派八旗親貴並沒有拒絕西學和工業化,慈禧太后她在興辦同文館的時候把以理學大師倭仁(蒙古八旗,同治九年二甲第32名,曾國藩的老師)為首的反對者直接打發去養老了

  在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1867年3月20日)和三月初八日(4月12日),倭仁先後兩次上疏,先是要求「廢止同文館取正途學習」,之後更是變本加厲地要求「同文館以不行為是」,公開主張終止同文館的運作。
  倭仁的這兩道上疏尤以第一疏最為「慷慨激烈,義正詞嚴」——
 天文、算學為益甚微,西人教習正途,所損甚大。竊聞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今求之一藝之末,而又奉夷人為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即使教者誠教,學者誠學,所成就者不過術數之士,古往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無才。如以天文、算學必須講習,博採旁求,必有精其術者,何必夷人,何必師事夷人?且夷人吾仇也。倘延夷人為師,禍患無窮,甚至亡國滅種。(見上書)
  面對保守派的詰責,奕訢等人轉變態度,開始奮起反駁倭仁為代表的愚昧落後的觀點。奕訢批評倭仁的議論雖然「陳義甚高,持論甚正」,但終不過是「空談道義、好為爭辯」而已。

(哥,你鬧騰半天沒解釋一個問題,你們蒙古人算不算夷人呢)

(一個蒙古人跟一個愛新覺羅為了怎樣弘揚孔子的道理,用最標準的文言文奏摺吵架,這可以說是最能體現清朝這個朝代的本質的事2333333333)

倭仁是道光朝的進士,曾歷任大理寺卿、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在晚清有「理學大師」之名,但其思想之保守,在歷史上也頗有爭議。
倭仁的學問及為人在當時聲望很高,譬如他待人接物,絕沒有因為自己是帝師而倨傲不敬。老夫子和人交往時,和藹可親,雖然身材短小,但慈祥之氣溢於眉宇;和別人說話,也是言無不盡,唯恐別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倭仁送客,恪守古道,每次必送至門外,一直要等別人登車後才返回。由此,倭仁在士人們中間的名聲極佳。
《近代名人小傳》中說,倭仁為人嚴謹簡樸,最反對侈靡浪費,曾以古人咬菜根之意,創立吃糠會,以提倡節儉。倭仁自己以身作則,他冬天有件狐裘,皮革已破損外露,無錢購新,就用布在外面打上補丁。倭仁身居高位,但從來不收禮送禮,他家有個姻親在廣東澄海縣做知縣,某年因政績卓異而被召來京,給倭仁送上一千兩銀子,倭仁堅決不收,說:「親戚之間,禮尚往來原本並不稀奇,但現在你我都在做官,情況有所不同,就是收一兩銀子也不敢,何況是上千兩!你非要送給我的話,我就拿了這銀子以你的名義去設立粥廠,為那些貧民和饑民提供一時之需。」
倭仁深受傳統文化和思想的影響,對西學深惡痛絕,對於那些主張洋務的官員,倭仁素來就看不慣。1870年天津教案發生後,倭仁認為曾國藩在交涉中對洋人屈膝投降,於是憤怒的送去絕交信,與之斷絕關係。再如,外國公使駐京後,朝廷的六部九卿堂官一般都會分別到各國使館去拜年,既是盡地主之誼,也是一種文化交流。但朝廷大員中,唯獨倭仁從來就不去拜會外國人。
1862年,京師同文館設立,這是以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為目的高等學府,主要以正途出身的新榜進士或下級官員為招收對象。消息傳出後,士大夫們大起非議,他們認為這是「以末求本,以夷變夏」,當時流傳一個對聯諷刺說:「鬼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之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子弟拜異類為師」;或罵「孔門弟子,鬼谷先生」,「胡鬧!胡鬧!教人都從了天主教!」士大夫們還挖出「同文館」的「同文」二字,說它「未同而言,斯文將喪」,反對聲浪喧囂一時。
作為內閣大學士兼同治的帝師,倭仁的反對聲最為激烈,他上奏說,「天文算學為益甚微,西人教習正途,所損甚大」,又說:「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以倭仁的聲望和文才,那些守舊派士大夫們將此奏奉為經典,廣為傳誦。
不過,恭親王奕?抓住倭仁折中的這樣一句,「如以天文算學必須講習,博採旁求,必有精其術者,何必夷人,何必師事夷人」,說倭仁既然認為不必師事夷人,想必有這樣的洋務人才推薦,於是他故意上奏慈禧太后,讓倭仁保薦精於西學的中國教師,並請倭仁來主持同文館。
慈禧太后當時在洋務事業上和奕?頗有默契,她似乎也想有意為難一下老夫子,於是半認真半戲弄的批准了奕?的建議。這下輪到倭仁傻眼了,他當時不過隨口說說,他哪裡知道什麼洋務,又哪有什麼人才可以推薦呢?
奕?的這一招很高明,倭仁反被弄得焦頭爛額、狼狽不堪。同為帝師的翁同龢在日記里記述了倭仁窘迫與尷尬,試錄幾條:
三月二十二日:倭仁辭職未獲批准;
二十四日:倭仁再辭職仍不批准,他和恭親王談了幾句,幾至拂衣而起;
二十五日:倭仁無法辭職,只得受命而出,當時老淚橫流,把同治弄得驚愕了半天;
二十九日:倭仁上馬眩暈墜落,靠坐轎才得以回家,回去後痰迷心竅,幾至不語;
四月十八日:翁同龢去看倭仁,見其「顏色憔悴,飲食甚少」;
五月十二日:倭仁請開缺,慈禧太后命「賞假一月,安心調理」,仍未批准辭職;
六月十二日:倭仁再請開缺,慈禧太后這才「准開一切差使,仍以大學士在弘德殿行走」。
翁同龢最後在日記中說,倭仁聽到這個消息,「為之額手稱慶」,總算是長出了一口氣。

2.晚清高層為了鼓勵青年人學習西學,鼓勵措施是非常大的。。。

1862年,北京出現了中國第一所國立的教西洋文字的學校,名叫同文館。這所學校,教洋文的教師一概都是外國人(後來教西學的也大部分是外國人),一句中國話都不會說,上課絕對的「情景教學」。學生初進館,每月3兩銀子的補貼,以後陸續增加,最多可以達到每月12兩,當時一個七品的翰林,每年俸祿不過45兩。不僅補貼可觀,而且管吃管住,除了衣服之外什麼都管發,據進過館裡讀書的著名戲劇理論家齊如山回憶,館裡的學生每六人一桌,每餐四大盤、六大碗,有魚有肉有海鮮,夏天還有一個大海碗,放著水果蓮藕什麼的,冬天海碗改成火鍋,什錦鍋、白肉鍋和羊肉鍋任選。如果這些你都不樂意吃,那麼可以另外隨便點菜,如果學生來了客人,也可以隨便要菜,一個子都不用花。

翰林可都是進士,俸祿居然沒有這些在同文館學習的小屁孩多!

3.好了,現在開始討論晚清的三大敗局了: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和最終的滅亡

1890年的時候慈禧已經秉國30年,迭平大亂,剿滅發捻、平定陝甘新疆回亂、中法戰爭也打個平手,你說她不知道軍備建設有多麼重要,這個是搞笑的,現在的問題就是,李鴻章拿了錢買了軍艦,這軍艦是誰的呢?是北京朝廷的呢,還是天津直隸北洋的呢?

把這個問題講明白,甲午戰爭中國必敗的原因也就能解釋了

北京的統治者絕不可能信任一個趴在天津的軍閥,更絕不可能讓他有能力在對日戰爭中勝出,實際在甲午戰前慈禧對李鴻章的不信任已經很嚴重了,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李鴻章贏了甲午戰爭,他會不會功高震主,成為第二個年羹堯呢?但李鴻章的軍隊是他自己的,年羹堯的軍隊不是

北京朝廷和天津省會之間的互不信任關係是不取決於民族的,所以本朝也把天津直轄出來了,因為無論是有天津的河北省還是有河北的天津市,都不是北京所能輕易控制的

當然,甲午戰敗原因並不僅僅是慈禧對李鴻章的猜忌,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原因,就是晚清的諸多變革中,漢族地主階級對中國的政權組織過分自信,沒有進行財政上的根本革新

李鴻章無論如何興利除弊,卻沒有考慮一個根本問題:為什麼我大清地大物博,卻修了頤和園就沒錢辦海軍呢?這多麼不合理啊!

農業稅捐沉重,占國家長年支出的70%以上;農民全部收穫的60%~70%被迫上交;大量自耕農破產,淪為佃農或流落城市;工人遭受的剝削也同樣驚人。以至於民眾不斷因生活極端窮困而掀起反抗鬥爭。為緩和這種矛盾,1889年日本政府以天皇名義頒布憲法,並在第二年舉行議員選舉。

我可以明確說,如果沒有甲午賠款,日本政府必然破產;後來的日俄戰爭日本沒要到賠款,就幾乎破產;有說法是明治時期日本農業稅達到了晚清中國的五倍

李鴻章張之洞,上溯到奕曾國藩等人,雖然看到了西方在生產力上的根本進步,卻沒有看到工業化必須經歷血腥殘暴的原始積累過程,這個事絕對不能歸咎於清廷,你把這個真相告訴慈禧她也絕對不會這麼做的,因為她不敢冒引起農民起義的風險

後來的列寧戰時共產主義、餘糧收集制,斯大林的農業集體化和中國的集體化,無不是明治時期恐怖農業稅的翻版:把原始積累的殘暴血腥強加於農民頭上

慈禧、李、張等人他們不願意被人在歷史上記錄為苛政暴稅引起農民起義的昏君奸臣,那就只好以現在這個樣子寫入歷史咯。。。

再找一段清廷財政能力和當時的現代國家的對比: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德國50億戰爭賠款在1881年價值7.2億海關兩白銀,法國大概3年就還清了,而庚子賠款的10億兩白銀,還期竟長達39年!

可以說,我們黨的勝利,是財政能力的勝利,我們黨甫一建國,1953年的全國財政收入是213億元人民幣,這個財政能力給李鴻章建20條定遠鎮遠艦,再給老佛爺修10個園子都富裕(當然定鎮那玩意早淘汰了,還是影視城更賺一點哈)

(我們建國後海軍長期跟不上是技術積累不夠,百年海軍真不是說著玩的,小步快跑之後有了052d才能大規模下餃子呀233333333)

4.晚清最終的滅亡是由兩件事所促成的:八國聯軍之後各省督撫的東南互保、廢除科舉之後失去讀書人支持

八國聯軍本身是來自於清廷的內部鬥爭和甲午戰爭後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加劇,人民奮起反抗的結果,實際是甲午戰爭的一個連帶後果,把它歸咎於晚清朝廷或者慈禧個人都是不恰當的,實際是歷史到這裡的安排,不是某個人的個人意志所能扭轉的:

慈禧必然不能信任李鴻章,所以甲午戰爭中國必敗;甲午戰敗後各省人民必不能忍受洋人欺侮,所以必會起義和團,而清政府那時還沒學會民國的漢人南京政府內殘外忍友邦驚詫之術,他們還是擔心誤了民意盡失天下人心的

當然,之後學會了,所謂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也不一定是沒學會,畢竟前狼後虎是吧,順著義和團,洋人過來殺你,剿滅義和團,團民當即就把你滅了

扶清滅洋這個口號本身,其實是說明最底層百姓對中國和朝廷的民族主義認同的,所以義和團被公知精英是百般抹黑啊,若是印度普通百姓有這個覺醒度,英國根本就不可能殖民全印度)

辛丑條約之後,朝廷一意謀求自強,廢除科舉,讀書人沒有了進身之階,被野心家張之洞收入他的武昌新軍煽動革命,另一個野心家袁世凱趴在天津,隨時準備趁機消滅清廷

(這兩位同志我說他們是野心家並不是批評說法,是中性說法)

(當然張之洞這樣受慈禧大恩的人也這麼玩,我就只能解釋成,他一個天津人當不上直隸總督,在武漢南京呆的太難受了,張之洞是天津府南皮縣人,當時是天津府轄下,現在屬河北滄州)

東南互保和廢除科舉之後的清廷已經完全失去天下漢人地主階級的人心,更絕對無法控制各省督撫,其滅亡已經是倒計時了,清朝在其盛期是不排斥漢人地主階級與其共治天下的,但廢除科舉之後已經完全不可能引入漢人地主階級進入統治集團了,所以就有了載灃的皇族內閣、武昌起義和袁世凱的逼宮

5.總結:晚清的自強運動自其肇始就註定是一場悲劇,核心原因是其統治集團不夠強勢(在這裡我們不討論民族),八旗綠營在發捻兩次大亂中被徹底消滅,朝廷與強勢的天津軍閥互相猜忌,國防與外交的政令非自一門而出,必導致甲午戰敗;之後力圖自強廢除科舉,必導致漢人地主階級離心

這其實跟民族沒什麼關係,換任何一個民族的王朝,在任何一個地方定都,中央軍被消滅之後,趴在天津這種地方的大軍閥,朝廷也絕對不可能信任,唐朝的河朔三鎮就是典型,杜牧《戰論》有言:

河北視天下猶珠璣也,天下視河北猶四支也。珠璣苟無,豈不活身;四支苟去,吾不知其為人。何以言之?夫河北者,俗儉風渾,淫巧不生,朴毅堅強,果於戰耕。名城堅壘,切相貫;高山大河,盤互交鎖。加以土息健馬,便於馳敵,是以出則勝,處則饒,不窺天下之產,自可封殖,亦猶大農之家,不待珠璣然後以為富也。天下無河北則不可,河北既虜,則精甲銳卒利刀良弓健馬無有也。

因為河北戰爭潛力太強勢、地理位置太重要,所以後人都定都北京,但天津開埠之後又崛起了天津,定都北京的朝廷面對強勢的天津軍閥,反而更為危險

最後我們考慮一下,晚清天津搞洋務特區被北京朝廷猜忌(其實也做了很久,只不過朝廷不可能放心軍閥長期手握重兵趴在天津),改革開放之初上海不能做第一批特區,這都是非常符合邏輯的,因為這兩個城市對當時的中央來說,太重要,不能出風險

廣州在任何一個時候都沒重要到不能用來做實驗的程度,但是晚清還是不能選擇廣州作為特區的,本朝可以,硬要說這是晚清因為民族偏見造成的錯誤政策,倒也說得通,不過事實上廣東整個省因為礦產資源貧乏,其實根本搞不了第一波重工業原始積累,輕工業附加值好低噠。。。哪有鍊鋼來錢快

(張之洞:我贊同鍊鋼來錢快!

唐廷樞:賣煤來錢最快。。。

胡佛:明搶比賣煤來錢還快2333

袁世凱:樓上我操你祖宗十八代!!!!!!你們洋人,真沒一個好東西!!!)

中國第一輪的重工業布局是三個地方,北洋的津唐塘和各處的機器局、張之洞的漢冶萍、張作霖和日本人的東三省,按時間順序

廣州的工業化要等到第三輪了,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

然而即使如此,同光中興中,朝廷和地方的洋務派:

a.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西學的種子人才,開設了現代中國名牌大學中的大多數(另一部分是50年代引進蘇聯技術和院系調整中建立的,如中科大、哈工大、人大、北京的學院路八所)

我們時常說建國時中國是一窮二白的,這話對也不對,如果我們的理工科人才如第三世界尋常國家一樣多,我們是絕對不可能搞出來兩彈一星的,1950年代中國的理工科人才積澱已經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了,否則建國後院系調整連可供調整的基礎都根本不存在!

建國後國家和平安定,依靠這一批種子人才,中國進入了一個理工科人才指數增長的時代,直到如今。如泰國菲律賓土耳其之流國家,其理工科人才積累,無論是1900年,還是1950年,還是2017年,都和中國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這是中國能夠在第三世界國家中脫穎而出的核心原因。

(錢學森是JPL主任,工程式控制制論這個大學科的奠基者之一,別的第三世界國家到現在有這個水平的牛人嗎?他的母校南洋公學就是盛宣懷創辦的)

b.建立了基礎的軍事工業,在內戰中獲勝、平定了陝甘回亂和新疆,贏得了中法戰爭的陸戰勝利(中法戰爭福州海軍全滅,我認為左宗棠所謂中國不敗而敗之語純屬給他政敵李鴻章身上潑髒水)

c.建立了基礎的重工業,整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關內鋼產量都沒有超過晚清

咱做人要講公道話,不論是漢族官僚地主軍閥,還是北京的中樞朝廷,都沒有國民黨反動派的買辦政權一樣,掠奪式腐敗,無能到44年還出豫湘桂的程度

6.瘋狂給清朝潑髒水的是誰呢?是kmt和南京國民政府,還有若干境外反華勢力,他們為了樹立自己主張的合法性,借用日本人一直煽動的華夷之別,瘋狂給清朝潑髒水

日本人對中國東三省一直有領土野心,否定了清朝作為中國王朝的屬性,就可以為他們所謂日滿協和、佔據東三省提供所謂歷史根據,從1894年《諭十八省豪傑檄》即可看出端倪

1929年12月,松岡在廣島市召開的太平洋調查會議上說:「在日俄戰爭中,日本向滿洲投入了20億日元的戰費。這筆費用在10年內,本利可達60億日元,中國償還這筆錢了嗎?」
1930年,松岡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後,在議會內外開始散布「滿蒙生命線」說,並以此攻擊「幣原外交」。
1931年春,松岡在名為《動蕩之滿蒙》小冊子中寫道:「今天滿蒙之地位,對我國說來,不僅在國防上十分重要,而且對國民經濟也是不可缺少的。換句話說,作為一個現實問題來看,不僅在我國的國防上,就是在經濟上,也可以說是我國的生命線。……我國要牢固地確保和死守這條生命線,而不必害怕任何國家和任何人。」

現在我們一是要提倡民族大團結,二是要堅決認定清朝作為中國王朝的屬性,因為現在中國版圖中的邊疆部分,滿蒙疆藏台,其分裂勢力都以「清朝並非中國(漢族)王朝,中國(漢族)對清朝領土無繼承權」作為幌子拚命放毒,對這部分人所包藏的禍心,是一定要認清的:

西藏流亡政府及相關人士聲稱清朝雍正帝、乾隆帝、慈禧太后等清朝統治者否定自己是中國人,又聲稱他們分別說過以下言論:
「朕乃夷狄之君,非中國之人」; 「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 「保大清不保中華」; 「清非中國,辮子不能去,辮子去中國不亡則大清亡」
流亡政府又提及元清的官方語是蒙語和滿語,蒙古分屬民為四等,華人地位最低,並以此為理據否認中國在歷史上曾經對西藏實行管治[50][51]。支持台灣獨立運動的學者洪哲勝也認為中國沒有元朝和清朝[52]。
雍正帝在其親自編纂的《大義覺迷錄》中表示:
「徒謂本朝以滿洲之君,入為中國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為訕謗詆譏之說耳。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於聖德乎?……且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荊楚、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為夷狄可乎?至於漢、唐、宋全盛之時,北狄、西戎世為邊患,從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書中為清朝的正統地位作出辯護,表示滿洲如同籍貫,不能將之自外於中國,並且批駁華夷之辨思想,以元朝統一中國為例,提出客觀評價非漢族君主應以中國君主評論而不以夷狄視之的觀點[53][54][55][13][56][57]。他也指出中國歷史上華夷的區別在於文化的區別,以及清朝的統治事實上給「中國」帶來了莫大的利益:
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盡人倫則謂人,滅天理則謂禽獸,非可因華夷而區別人禽也。??歷代人君,不能使中外一統,而自作此疆彼界。??我朝統一萬方,削平群寇,出薄海內外之人於湯火之中而登之衽席之上,是我朝之有造於中國者大矣,至矣。」[58] 康熙時期被現代學者稱之為「中國第一次與歐洲國家按照國際法原則、以對等方式談判達成」的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是最早明確使用「中國」一詞來指代大清的國際法文件。另外,條約滿文本中沒有使用大清國(Daicing gurun)一詞,而是使用漢語「中央之國」(Dulimbai gurun)的直譯,且清方所指的「中文」(Dulimbai gurun i bithe)不是單一文字,而是包括了漢語、滿語、蒙古語三語的複數中文[5]。
1711年,康熙帝為了測繪中國東北地區,特詳諭大學士哪些屬於「中國地方」,以什麼為界線,且明確地將滿洲地區稱之為「中國地方」的「東北一帶」,當中的「中國」亦包含近代意義的國界觀念:
「自古以來,繪輿圖者俱不依照天上之度數以推算地里之遠近,故差誤者多。朕前特差能算善畫之人,將東北一帶山川地里俱照天上度數推算,詳加繪圖視之,混同江自長白山流出,由船廠打牲烏拉向東北流,會於黑龍江入海,此皆系中國地方。鴨綠江自長白山東南流出,向西南而往,由鳳凰城朝鮮國義州兩間流入于海。鴨綠江之西北系中國地方,江之東南系朝鮮地方,以江為界。土門江西南系朝鮮地方,江之東北系中國地方,亦以江為界,此處俱已明白。
康熙十三年,由欽天監監正南懷仁刊行全國、並在乾隆朝收錄於《四庫全書》的世界地理書《坤輿圖說》里直接稱大清國為「中國」。康熙朝晚年,由於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影響日深,康熙帝作出警告:「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3]。 上述表明其整個國家認同含義的「中國」概念之使用已制度化,特別是對外自稱之時。 1767年,乾隆帝則明令:
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3]
1767年,傳教士、宮廷畫師蔣友仁奉乾隆帝之命手繪了第二幅高水準的《坤輿全圖》上同樣直接將大清國統治地區標名為「中國」。這幅圖的「圖說」部分經學者何國宗與錢大昕潤色後於1799年公開出版[3]。
在康熙的遺詔中,康熙將自己接續於中國正統,並表示清朝是明朝的後繼,詔中除述及黃帝、舜、禹、項羽、漢高祖、諸葛亮、梁武帝、侯景、隋文帝、 隋煬帝、 陳友諒、明太祖的故事外,還引用《易·遁卦》、《尚書·洪範》中國傳統經典。另外,在遺詔中,康熙的稱謂為「皇帝」,滿文本直接將之翻譯作x?wangdi,而不是內陸歐亞傳統的「汗」xan;他統治的國家是「中國」Dulimbai Gurun,所統治的人民是「中國之人」,即「中國人」。康熙這個中國皇帝的身份,也同時受到帝國邊緣民族的認同。對他們而言,康熙是「中國至聖皇帝」或「統馭天下中國之主」。台灣歷史學家、國立中正大學副教授甘德星說,遺詔乃國家權力轉移的重要文書,其所代表的意義,非一般的諭誥命令所能相比[59]。

1912年,清政府發布《大清國皇帝退位詔書》,宣稱:「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簡稱「中國」的中華民國繼承了大清國的全部領土、主權,以及自《尼布楚條約》以來,多個邊界條約規定的國界。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收復了被日本佔領的中國東北、台灣、澎湖以及南海諸島,同時外蒙古獨立。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習慣線與條約線的基礎上,與其鄰國簽訂了一系列的邊界條約,確立了現在的領土範圍[63]。

藏人行政中央認為中國沒有元朝和清朝,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帝國,它的統治者成吉思汗及其繼任者征服了歐洲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廣袤的土地。1279年,蒙古在征服了以中國南方為基地的南宋以後,整個中國就被蒙古人完全征服。今天中國宣稱元朝是中國的王朝,並據此宣稱所有蒙古征服的土地、或至少蒙古帝國的東半部因此是屬於中國的領土。又指責中國共產黨公然企圖「篡改歷史,從字面上掩蓋真相,企圖合法化他們持續佔領的西藏」,聲言「歷史上並不是站在他們(中共)那一邊」[28]。支持西藏獨立的觀點雖然承認元、清曾經擁有對西藏主權,但是不同意元清擁有主權等於中國擁有主權[29]。
〈西藏流亡政府安全部西藏問題研究中心〉於其編輯的《略論西藏與滿清關係史》一書中把元朝和清朝稱為中國「徹底亡國」的時期、中國成為「亡國奴」,又批評「中共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逆歷史潮流而動,偷梁換柱,歪曲歷史,把西藏人和滿清之間的關係說成是什麼中國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說什麼中央政府對西藏行使主權等謬論。」[30] 威斯康辛大學藏學博士(Kohn Richard)表示:「中國聲稱元朝征服西藏,而中國自然擁有西藏主權,這就好比德國曾征服了南斯拉夫及波蘭,波蘭卻因此聲稱南斯拉夫為其所屬領土一般荒謬[31]。」中國學者王力雄認為「中國」(僅指南宋)和西藏都是蒙古征服的對象,蒙古至今還有自己的國家,蒙古民族居住在亞洲廣大區域,與中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以此主張中國對西藏擁有主權是一種「阿Q」式的邏輯[32]。

境外反華勢力妄圖從歷史法理上分裂我國固有領土的野心,昭然若揭!

而我們黨的領袖對晚清的自強運動是抱持非常公允的評價的:

毛澤東評李鴻章:「水淺而舟大也」
毛澤東評近代工業:「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講到化學工業,不能忘記范旭東;講到交通運輸業,不能忘記盧作孚。」


大清什麼時候拒絕工業化了?

我剛剛在淘寶上買了床被子,是南通產的,南通的紡織業奠基就是在清朝,大清敢派狀元公張謇去辦紡織廠,決心不夠?拒絕工業化?

大清開了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造了京漢鐵路,就是現在的京廣線北段,現在造航母的江南造船廠,就是大清當年的國企江南製造局,現在的招商銀行招商地產,就是原來的輪船招商局,拒絕工業化是怎麼出現這麼多東西的?

無非就是搞工業搞得不快罷了,為什麼不快?因為沒錢啊。

這是赫德對1900年左右大清財政的估計,你可看到,1億兩的支出,基本全部是借款、行政費和軍費,都是不能砍的,剩下的錢真的沒幾個了,辦鐵路這麼重要的案子,每年的支出不到100萬兩,這點錢搞個毛線的工業化啊。

而國家每年的收入只有8800萬兩,每年還有1300萬兩銀子的虧空,需要靠借內外債來填坑,確實也拿不出更多的錢搞工業。

但是,沒錢人家可以借啊,比如說,最早的京漢鐵路,就是找比利時借錢修的,比利時同時負責鐵路的修建和運營,利息5%一年,非常的便宜,跟現在的房貸一個價位,要知道當時民間借貸的利息是40%.

這麼好的生意,最後還被攪黃了,鐵路開通沒幾年,各種清流士紳就吵吵著收歸國有,不得已最後加錢把鐵路收回來了。錢從哪來?還是借。

其實大清的稅率是很低的,8800萬兩一年,也不過是整個清朝GDP的2%.為什麼要借錢而不加稅呢?因為大清跟老百姓簽的合同裡面,稅率是不能隨便加的,加了稅就是暴政,就要被打倒推翻。

加稅吧,清朝人不幹,不加稅吧,一百年後要被罵成拒絕工業化,大清也很為難啊。

究其原因,一個中古帝國要搞工業化,最重要的,還是老百姓真心實意想搞工業化,願意把褲腰帶當了搞工業化,就算是皇帝當道,也是要有民心,才能搞工業化的。

民智未開,換了哪個皇帝,工業化都搞不起來,是的,換了常凱申大總統也一樣。

畢竟1938年,半壁河山淪陷之後,全國的鋼產量掉到了900噸。是的,只有900噸。

黑大清之前,先黑國府吧。


沒有拒絕

我記得無煙火藥有一段時間產量還能世界第一呢

主要是,工業化缺乏後勁

自我複製,自我升級

清政府的工業化自我複製都沒辦法完成,歐美的工程師不來就沒辦法開工,零件壞了就得等國外的零件運過來

本國上層還在研究儒學,沒幾個人研究這些奇技淫巧」

也就屬於在歐美買幾台機器,僱傭幾個歐美工程師生產的樣子

軍工好說,國家買

民產品呢? 洋務運動開始是師夷長技以自強

後來到了師夷長技以富強的時候,走不下去了,生產出來的民產品賣不出去

德國美國這些國家在自己技術不行的時候,都是高關稅來讓外國的產品競爭力下滑,保護本國的產業,當然等到本國產品發展起來了,就開始鼓吹門戶開放,自由經濟了這個我們就不說了

但是中國海關在英國人手裡啊··

國內買辦多啊

國內上層社會靠著剝削農民已經活的很好了,沒興趣買你貴的不好的東西,我為什麼不買外國人的好的還便宜的東西呢

其實印度的土王,西藏舊社會的小貴族啊,中國縣城裡邊的儒家子弟豪強啊,都是這樣子,沒興趣自己搞生產,反正自己每年收入都這麼高,洋人的玩意兒什麼買不來?

另外就是這些人的剝削,底層人民幾乎就沒什麼錢

你讓他們怎麼買你生產出來的產品?

大家都在讀儒家聖賢書,你讓大家讀數理化試試?

軟體、硬體、市場、人才

就沒有一個支持工業化的····

綜上,不是清政府拒絕工業化,是儒家在排斥工業化,而工業化自身的力量太弱小,就是加上政府的支持,也無法反抗


近代救亡圖存的工業化其實就是要追趕資本主義強國,自覺或不自覺地要資本主義化,或者在一個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把本國資產階級無法完成的任務完成掉。

資本主義化有三個核心任務和一個必然結果:

任務:

1、消滅地主階級和地主土地所有制。保障自由市場和群眾出賣勞動的自由。那麼不熱衷於市場交易、貨幣化程度極低、控制大量勞動力人身自由、毫無契約精神的地主就是發展資本主義的最大障礙。但滿清皇室就是最大的地主。

TG替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了,方法就是土改。

2、全國統一、對外獨立。這樣才有發展工業化的條件。但滿清沒有力量和決心維護主權,數次被攻陷首都。

3、結束家天下。不結束家天下,資本家頭上永遠有一把叫做皇權的大刀,隨時都能抄家殺頭。西方列強君主立憲都是在保留君主前提下結束家天下,資產階級實際佔領國家,君主要麼成為資產階級要麼成為資產階級的寵物。但滿清既不是資產階級,也不願意讓漢族資本家控制自己,且也找不到像樣的漢族資產階級力量。滿清越是政改,就越得削弱中央的皇權,但皇權越弱中央越弱,這就容易土崩瓦解。

必然結果:

資本主義化、工業化必然催生民族主義。民眾開始覺得皇帝姓什麼跟自己有關係了。那麼滿清如何塑造合法性?外戰失敗、割地賠款、內政腐敗;歷史上又是外族入主中原、殺戮甚重得國不正。


前面 @花村婦聯主席 @趙乾 等大V答案都已經提到了:從洋務運動開始,再說大清拒絕工業化並不合適。

但是工業化,豈是「不拒絕」就能實現的了的?有多少軟硬體條件需要慢慢積累,有多少方法要結合實際慢慢探索。

說一個最起碼的,工業化需要受工業化教育的人吧?引一段《開國領袖畫傳系列:朱德》中的資料,我們可以看看那個時代新式教育的推廣是多麼困難,社會上的慣性是多麼難克服:

尤其值得注意的的是,這件事情發生在雲南,當時的雲南可不是今天意義上的閉塞內陸省份,而是直接與英法殖民地接壤的眼界開闊之地。

並且1908年,清廷已經廢除科舉兩年,洋務運動已經開展40餘年,鴉片戰爭已經打完60餘年了

死抱著孔老二的土豪劣紳們,居然連雇流氓到學校搗亂的事情的都幹得出來!今天的總有些人覺得五四打倒孔家店是「激進」,卻不知當時真正推動國家前進的知識分子遇到了什麼樣的阻礙。


我為什麼要拒絕范冰冰關婷娜維卡克里克斯?說得跟我有本事跟人家搭上半毛錢關係似的。

「拒絕」這個詞只有針對唾手可得的東西才有意義,好像沒人雙手捧著工業化非要送給大清吧?


連追求的資格都夠嗆能有,談拒不拒絕的是不是有點太沒B數了。


許多人就是改不掉有事沒事扯體制缺陷的毛病。工業化不是想想就有的,更不是改革體制就能有的。
工業化是要原始積累的,資金,技術,資源設施配套哪樣都沒有。搞不起工業化才是正常的。
清庭也做過努力,例如派了大量精英去西方留學。可是這個工業化也是要講timing的,日本就是搶了這個timing狠揍中國,導致中國百年屈辱翻不了盤。


國家是階級不可調和的產物,只是妥協品,這就表明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利益並不總是一致的,而工業化不利於統治者。

統治者的核心利益包括政治上的專權和經濟上的豪奪,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維穩跟稅收。維穩是打壓反對勢力,而稅收就是合法掠奪民財。工業化要求放開辦廠、教育、出版、集會等的限制,這就要求下放部分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力,無疑會損害了清廷的核心利益,即便是現代世界,也有很多國家做不到,更何況王朝統治時期,所以他們必須拒絕工業化。日本之所以能進行工業化,是因為統治階級內部出現分歧,幕府為保統治而拒絕工業化,天皇等人為奪權乘機以工業化為名進行倒幕運動,所以日本的工業化更多來是統治階級內部權力爭鬥的產物。

古今中外,統治階級都是天然的保守派,因為維持現狀就保證了他們的統治。他們首要權,其次要錢,而這兩樣都得來自於被統治者。任何的改革都有可能影響他們這兩種收益,所以統治階級的改革是不情不願、扭扭捏捏、拖拖拉拉、光說不練的假把式罷了。這點大家不妨以近知遠,察今知古。


拒絕的是不受清政府自己控制的工業化


雖然有答主提到了異族統治的問題(當然我不完全否認這點),但是如清朝,莫卧爾還有奧斯曼,一旦對比了日本還有泰國,我們就會發現,在體量上完全是不一樣的。所謂船小了好掉頭是有道理的,我們現在中國能夠工業化實際上不是理所應當,恰恰相反,這在西方人眼裡是不可思議的。現在印度完全是印度教為主導,可是其在工業化的前景比我們曲折,而奧斯曼乾脆解體,土耳其和阿拉伯人分家各玩各的。
因此我覺得,清朝沒順利工業化,體量龐大,再加上固有的歷史包袱才是主要原因


先來看一則舊聞:《美國牛仔大戰聯邦騎警》

中國人民乍一看,會覺得美國人民太牛了,竟然可以公開用武力和政府與權貴對抗,最後還得到兩黨的支持。但如果你一直跟進的話你會發現,這個故事根本上其實是地主和資本家在作鬥爭,該大地主隨後甚至公開表示懷念美國的奴隸主時代,讓一度支持他的國會議員們迅速和他撇清了關係。

世界歷史上,真正實現工業化的大國都有過這麼一個歷程:支持工業化的階級暴力剷除地主。歐洲有法國大革命(帶動整個歐洲殺貴族也就是地主)、美國有南北戰爭(借口是推翻奴隸制,其實是北方的資本家幹掉了南方的地主)、俄國十月革命(蘇維埃政權推翻沙皇和貴族)、中國(幾乎70年的暴力革命從辛亥革命開始,經歷五四、土改到文革的打倒孔家店)。只有日本流血比較少,因為日本都服從天皇,但日本現在仍然是個半古代國家,開始出現尾大不掉,不過即使如此,相信大家也看過電影《最後的武士》,其本質就是資本家殺地主(幕府和日本武士是最大的地主)。而沒有推翻地主和舊經濟體系的國家,即使再有錢、國家再大也工業化不了,看看阿拉伯和印度。

那麼為什麼呢?這裡面其實主要有兩件事:

  1. 是地主階級和資本家的根本利益是衝突的,要把地主教育成資本家不使用暴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允許地主階級存在,那他們就會對資本原始積累形成障礙;
  2. 要打破一個固有的經濟結構是非常難的,因為固有的經濟結構是一種習慣,它不只牽涉到一個經濟共同體,同時還牽涉到它的思想和尊嚴。比如開頭這個故事,其實在現代角度看來,大家應該完全想不通為什麼地主不直接跟資本家合作,逼著他們出錢以讓自己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是逼著資本家走權力和暴力路線。但如果你能從他的家族傳統、固有土地觀念和榮譽感來看,你就很容易地可以想通了。那大清皇帝的榮譽感比他誰強誰弱?而且別忘了,這箇舊聞可是發生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2014年的美國。

中國當年的問題其實不是清政府的問題,中國的根本問題是2000年的農業經濟固有思維過於根深蒂固,以至於在沒有貴族的情況下,在更深的層次上自然地維護了地主階級,中國的地主階級是精神上的,這一點在經歷了140年的內憂外患後仍然沒有完全消除,看看大家現在多少喜歡土地和房子吧?如果你看電視電影,有多少代、多少人,古代的、現代的,國民黨的還是共產黨的,多少人的一生浪漫理想是:等我們以後老了,回老家置幾畝地,蓋幾間房。看看今天的房價吧,房子的數量早已經不是問題了,問題是每一個中國人內心深處的那個地主和農民。

最後,我想強調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跟題目也許無關,拒絕工業化的最大原因不是中國文化,是經濟結構和習慣,因為這些年大家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太深了。(王劍: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哪些值得復興的?)


中國最早的工業化難道不是洋務運動時期?
晚清最大的亮點就是被迫接受近代化然後產生了一批官辦實業,從而開始邁入工業化的大門。
洋務派喊了半輩子自強求富結果到你這就反對工業化了。
奕?聽了想打人、曾李聽了直罵娘、張左聽了委屈哭了。


參考沙特及沙俄。

首先是肯定沒有拒絕工業化,但存在兩個問題。

1.封建主義王朝的組織能力還有效率是很低的,在維持現有體系下搞不起工業化,比如沙特有錢吧,撒了這麼多年錢想搞工業搞出什麼來了?封建國家那點錢在不對外掠奪的情況下即使看著有錢也只是剛夠自己吃喝玩樂而已,搞工業化遠遠不夠。不信你讓沙特弄個四萬億救市計劃試試。

2.工業化本身就是封建王朝的催命符,搞工業就是慢性自殺,你看清王朝搞工業搞到1911年是不是把自己搞死了。別說是清王朝過不下去了才滅亡的,1900年以後北洋重建的勢頭不錯,中央財政收入也一直在增加。要不說,清朝不搞工業化指不定還能多撐兩年。歷史上沙俄就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本主義政府就上台了


這地沒什麼好洗的,根本的理由兩個字——防漢。

作為一個異族政權,滿清獲得中國統治權後,為了維持自己的政權,第一要務就是防漢。

剃頭易發,文字獄,焚書禁書,閉關鎖國,哪一樣不是為了防漢?

連天工開物這種書都要禁,手工業都被限,拿什麼去工業化?

清朝,中國變成了大監獄,滿清統治者們視百姓為奴才,而且還是有賊心的奴才。他們一方面奴役人民,一方面處心積慮防著漢人造反,所以他們不敢讓漢人掌握任何技術。清朝幾百年,中國科技大倒退,遠遠落後於世界,以至於造成近代中國的百年苦難。

只要是有利於防漢的,什麼都可以禁。

至於百姓的生死,國家的未來~~他們笑著說:寧與友邦,不予家奴。


清政府沒有拒絕工業化,清政府的問題是制度缺陷。即早期優勢制度建立並固定(腐朽)後,面對新的先進位度時難以改進或改革。離漢文化稍遠而地理環境沒有過多阻礙的韓國日本,工業化改制時就麻利多了


大清並不抗拒工業化。

只是大清堅持中體西用與國有化,工業化速度遠落後於同期全盤西化的日本速度。


推薦閱讀:

為什麼網文會有「穿清必造反」一說?
清朝中期有沒有想要推翻清朝的事列?
清朝愛新覺羅後代的取名依據是什麼?
清代詩詞為什麼會出現中興?
海上牧雲記碩風和葉的原型是不是努爾哈赤?

TAG:中國歷史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