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位大神,陰虛陽虛到底怎麼分?

看了很多講陰虛陽虛的,還是懵到不行,對照很多大神說的,感覺陰虛陽虛我都對症,我是畏寒體質,風一吹感覺腿和腦袋都會被吹透,寒氣不知道怎麼就滲進去了,而且感覺胃也總是冰涼的,對照看來這是陽虛,但是遇熱又特別愛出汗,心裡發燙,後腦出冷汗,感覺像頭皮的汗毛孔都是開著的,這看著又像陰虛。煩請各位大神給斷一下這到底是個啥?還是說陰陽都虛?這和氣血兩虛有啥聯繫?該怎麼調理?


如果誠如所說,應該是陽虛和衛氣虛,不矛盾,沒有陰虛。

貼一個我不久之前的回答,給題主一些啟發。另外題主如果是中醫學生的話,我的中基老師把這個叫做「大一新生綜合症」。


補陰陽有講究的,這裡略講講個人看法,臨床經驗不足歡迎各位批評。
首先陰陽兩虛只是一個概括,光這麼個概括是不足以指導用藥的。就算是陰陽兩虛本身也是有程度之分。
比如說一個人,他怕冷,舌淡苔白,而且盜汗潮熱,又有腰膝酸軟,可能性能力也略有問題。但也還活蹦亂跳的,沒啥嚴重的毛病。現在這樣的人不少,很多都被中醫說陰陽兩虛,就覺得很嚴重。其實並沒有這麼嚴重,這種一般陰陽同補,少火生氣(腎氣右歸的路子),佐以健脾化濕,配合運動就可以恢復不少。
另外一種住重症病房的,嗜睡的,也就是少陰病但欲寐。嘴巴打開舌頭紅紅的,沒啥舌苔,口乾無唾液的。這也叫陰陽兩虛,但這個時候就急宜救陽,並顧護胃氣。但是這種的再好的醫生都不能拍胸脯保證自己救得回來。
其他陰陽偏虛的情況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討論,還會混有內生的淤血痰飲病理產物,更複雜。
用火堆來比喻的話,微微減小的火只要加點柴火再略微點一點就行了,就是少火生氣。快要熄滅的火必須用外面的火源給續上,再緩緩加柴才可以,這就是四逆了。


我記得我說過

陰虛
五心煩熱小便數,口燥咽干體瘦弱
顴紅盜汗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陽虛
畏寒肢冷小便清,喜溫面白口不渴
頭暈自汗易感冒,苔白滑來脈細弱(或沉遲)


題主惡風,自汗出,氣虛是肯定有的。衛氣失司,無法正常的溫煦肌表防禦外邪,無法正常司腠理之開合。
氣屬陽,氣虛包含在陽虛內。
另外,題主「感覺胃涼」是什麼情況,不能吃生冷嗎?能不能寫明癥狀?胃居中焦,如果是胃陽虛了那是陽虛里證,比較重了。
「心發燙」是心煩熱嗎?只有心還是手心腳心都熱?五心煩熱是陰虛特徵性癥狀,如果只是心煩熱那提示其它問題。

題主給的信息不全面,起因是什麼,多久了,口苦不苦幹不幹,渴不渴,睡眠,二便,舌苔……
當然網上只是討論,真正辯證還是面對面最準確。

氣屬陽,血屬陰。衛氣是陽氣的一部分。

衛氣產生於下焦,依賴膀胱的氣化。補充於中焦,依賴脾胃消化食物而來的水谷精微做補充。輸佈於上焦和體表,依賴於肺的宣發。

所以衛氣失常,也容易引起膀胱,脾胃,肺臟的功能紊亂。

衛氣分布體表是人體第一道防線

蓋陽氣為衛,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合,此皆衛外而為固也。

衛有保衛、衛護之義。與營氣相對而言,衛氣屬陽。衛氣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於上焦,行於脈外,其性剽悍,運行迅速而滑利。具有溫養內外,護衛肌表,抗禦外邪,滋養腠理,開闔汗孔等作用。


怕熱,太陽經氣火化,所以發熱汗出。怕冷,太陽經氣總量少,所以所藏之總陽氣量就少,陽氣攤在體表,那就是薄薄一層。溫煦不及,就怕冷。這就跟你穿著一件火烤過的紗衣一樣,遇熱則熱,遇寒則寒。所謂的胃寒,實際是相火過出太陽,則陽明不及。三陽本為一陽,所以太陽熱,陽明則不及。這就是桂枝湯證。


就沒人根據題主提供的部分信息,粗略診斷一下么?


糾結陰虛陽虛,指望調理康復,很耽誤病情啊。
與其糾結陰虛陽虛,不如核對核對癥狀,比如傷寒論里講:

掉書袋於實際問題無補呀,請看:

清朝名醫鄭欽安說:醫學一途,不難於識證,而難於識陰陽。
他老人家索性就在書里擬了兩個小標題
1.辨認一切陽虛證法
凡陽虛之人,陰氣自然必盛(陰氣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血盛則氣衰,此陽虛之所由來也)。外雖現一切火症(此火名虛火,與實火有別。實火本客氣入陽經,抑鬱所致。虛火即陰氣上僭,陰指水,氣即水中先天之陽,故曰虛火。水氣以下流為順,上行為逆,實由君火太弱,不能鎮納,以致上僭而為病)。近似實火,俱當以此法辨之,萬無一失。 陽虛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無神,目瞑,倦卧,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飲食無味,舌青滑或黑潤青白色,淡黃潤滑色,滿口津液,不思水飲,即飲亦喜熱湯,二便自利,脈浮空,細微無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縮,種種病形,皆是陽虛的真面目。 用藥即當扶陽抑陰。(扶陽二字,包括上、中、下。如桂枝、參、芪,扶上之陽;姜、蔻、西砂,扶中之陽;天雄、附子、硫黃,扶下之陽)。然又有近似實火處,又當指陳。陽虛症,有面赤如硃而似實火者(元陽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憑)。有脈極大,勁如石者,(元陽暴脫也,定有以上病情可憑)。有身大熱者,(此條有三:一者元陽外越,身必不痛不渴,無外感可憑;一者產婦血驟虛,陽無所附;一者吐血傷陰,元氣無依,吐則氣機發外,元氣亦因而發外也)。有滿口齒縫流血者,(陽氣虛不能統血,血盛故外越也。)有氣喘促,咳嗽痰涌者,(肺為清虛之臟,著不得一毫陰氣。今心肺之陽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陰氣也。陰氣指腎水、腎火。此條言內傷)。有大小便不利者(陽不足以化陰也,定有以上病情可憑),此處略具一二,再玩陽虛門問答便知。


2.辨認一切陰虛證法
凡陰虛之人,陽氣自然必盛(陽氣二字指火旺,火旺則水虧,此陰虛之所由來也)。外雖現一切陰象,近似陽虛症,俱當以此法辨之,萬無一失。 陰虛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紅色,精神不倦,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二便不利,口渴飲冷,舌苔干黃或黑黃,全無津液,芒刺滿口,煩躁譫語,或潮熱盜汗,乾咳無痰,飲水不休,六脈長大有力,種種病形皆是陰虛的真面目, 用藥即當益陰以破陽。(益陰二字,包括六陰在內,照上氣血盛衰篇,論氣有餘便是火一段,存陰、救陰、化陰、育陰諸方俱備,仔細揣摩,便知陰虛之道也)然亦有近似陽虛者,歷指數端。陰虛症,有脈伏不見,或細如絲,而若陽虛極者,(熱極則脈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憑。)有四肢冷如冰,而若陽絕者(邪熱內伏,而陽氣不達於四末也,定有以上病情可憑),有忽然吐瀉,大汗如陽脫者(此熱伏於中,逼出吐瀉也,定有以上病形可憑),有欲言不能,而若氣奪者(熱痰上升,蔽壅也,定有以上病情可憑),此處不過具其一二,余於陰虛證作有問答數十條,反覆推明、細玩便知。
按:陰虛症皆緣火旺(火即氣)火盛則傷血,此千古不易之理。後賢專以火立論,而陰虛症之真面目盡掩矣。仲景存陰、化陰、育陰、救陰之法俱廢,無人識矣,今特證之。


怎麼樣,題主對照上文,好像能得出不是特別肯定的答案,然並卵啊。


先佔個坑,這幾天畢業答辯,等結束了回來給你補。
臨床上的陰虛陽虛不全是特別典型的很多是兼而有之的……未完待續


陽虛,加表虛。。。陰虛會有潮熱等表現。陰證火旺有兩種,一種水少不養龍,一種水寒不養龍。你沒有那種火旺的表現,說明不像是真陰虛火旺,而是陽虛,固攝不足,調養的話可以參考鄭欽安的黃芪建中湯,飴糖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甘草附子黃芪。


陰虛陽虛都是在氣血相對充足且鞏固的狀態下才能討論的!

你現在這種狀態屬於氣血兩虛,臟腑失調,加上先天體質不強,所以到達一定年齡段,這種癥狀就會越來越明顯!

有時候吃多少並不算數,而是要看吸收多少,可以轉化多少,還要看排泄多少……
這是一個整體,不能單獨拿出來講。

要想改變,就要先定計劃,寫好步驟,再找幾個夥伴一起行動最佳。

多走路把氣血運行開,曬太陽增陽氣,飲食上注重清淡,易消化,杜絕重口刺激,禁慾,少玩手機,少玩電腦,少言少思,業餘時間盡量把心靜下來,適當做些力量訓練,就可以慢慢改善體制了!

祝你好運!


陰虛陽虛是這樣分辨的。
陽勝則陰虛,陰勝則陽虛。
就好像有一塊餅,一個人吃多了,另一個人肯定就吃少了,很好分辨。
「對照很多大神說的」重點就是對照。
你出汗比較多,而你爸出汗少,你就是陽虛了。
你出汗比較少,而你爸出汗多,你就是陰虛了。
懂得怎麼分辨了沒有?關鍵是找人做對照。


一方面回答題主,一方面有點看不慣 @厲子卿

天天在某話題里冷嘲熱諷但沒啥建設性的乾貨,負能量主觀不過勝在有時看還有點腦子。昨天實在忍不住在他某回答下發了句言,結果很不友好。

先表示一句,我對 @厲子卿 也有同意的點,陰陽確實是很多騙子忽悠的武器沒錯,很好用。但他沒有注意物理化學生物也一樣是騙子忽悠大眾的武器,比如一個賣日用品的推銷小妹說這個洗滌劑有表面活性劑,賣保鍵品的珠子有各種磁性……

但是這位「仁」兄只能看見陰陽理論之被惡用,看世界眼不齊,實在不太堪啊。騙子愛用一個理論去騙人不能證明那個理論不對,我來解釋兩句,也是辯駁兩句。

關於對題主的回答見題尾

============================================

讓我們把陽陰可以看作一種描述世界的「數學」

陰陽出於易理,通常稱之為易數,就是算數的數,所以說易者數也。

那麼針對於你覺得陰陽相生相剋相包互易有問題,那麼想想數學,1裡邊是不是可以找出1/2的數,第一個1/2就是陽,第二個是陰,那麼任意一個1/2是不是可以看作一個1去運算?

是不是很有向量的味道。

所以接下來這個陽或陰中還可以分陰陽。

易理的格物方式就是把任何事或物用數字去格分,所謂陰陽不過是一二,然後五行,就是數字再細分出小數。

如果有人說數學,1裡邊也有正負數(兩個負數相加的泯滅),小數也可以作正數等等,我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數學混亂?大概沒學個數學的孩子是會的

========================================

陰陽就是數學啊

所以陰陽到底什麼時候為陰為陽,什麼時候相剋,關鍵在於你觀察它的視角。那麼為了解決更細緻的運算,所以把陰陽分了八卦,可以約理解為陰陽是二等分一個被觀察物體,八卦則八等分。也可以「五」等分:五行,例如木是陽中陰的一部分(其實算是四等分)。五行用來作十等分和十二等分的一個基礎,就有了十天干十二地支(地支就更複雜了)

=============================================

中醫確實本是易的一個用法

它不觀察藥物的分子結構和細胞的微觀作用,它用數理去處理人體,這裡不去辯他的實用性,但這個角度很有趣,所以不光千人千方,同人異方也只是因為這種切入角度。

也所以中醫要系統化不太可能,要找出一個某方子對某「病」有效,那也仍然是西醫。

也所以中醫騙子或庸醫遍地。

==================================

回答題主:

首先自薦相關情況,我的好朋友是遠在異地的中醫,大我許多,醫術高明。但我個人只是一個易理愛好者。所以從易理的角度簡單給個參考:

第一,因為綜上論述,中醫是易的一種用法,易是對被觀察事物的一種數學處理手段,陰陽是一種簡單的二分法,所以,陰還是陽,要看你觀察的對象:

如果你去觀察的對象是題主自己這個人的整體,我們或許可以給個結論,是偏陰還是偏陽。另一面就是虛了,陰有陰的物征,世間萬物都是一致的,在易中有總結,比如陰是弱的,水多的,無力的。陽是亢奮的,火熱的。

但是

但是治療要再精細格物,你的每一個身體大分母的分子(系統,內臟或某部位),還是可以被區分陰陽,而這時就要明醫區分了,但是你如果能整清楚一個大致的系統。比如你說,好,我現在要觀察我的性能力,這個相關係統是被觀察的對象,那麼我們來區分它的陰陽,還是那個道理,我們萬事萬物,陰陽都有一個總體特徵,那麼你的性能力如果是亢奮的,那就是偏陽,所以陰虛啊。

可是啊

可是我們是不是還要考慮性能力背後的東西,比如我們去觀察你的精力(健康水平?),它又是否陰陽平衡呢也許你的精力偏陽,是火熱的(氣強所以血虛)。我們要去觀察你的整個身心,陰陽又是怎樣的呢?整個人偏陽,因為你每天活動為主(陽主動陰主靜),身體很瘦(陰主肉和有形的陽主心智活動和無形的),所以你肉質有形的部分本來就不足,那麼回過頭來你的精力也是肉質大分母中的一個分子啊,那你形體不行,精血再平衡也不夠啊。

我不知你能跟上我的易理解釋的思路嗎


@載流子 您作為中醫看看我這個易理的視角是否有大的偏差。

懇請所有中醫黑,請把你的戾氣轉化為動力去查證各種資料,去學習,請用有血有肉的東西來幫助世界,不然你的戾氣只是戾氣,以黑為目的,只能是世界前進能量中的陰


人家有問題,不懂就不要回答,扯什麼犢子?——分割線——
資料太少,不能完全診斷。個人覺得你這個偏向於督陽不升,衛氣不固。
陰陽和血氣,很多時候並不能完全分的很清楚。陰偏於物質性,陽偏於功能性,二者打個不太貼切的比喻,就如同酸鹼一樣,陽超過在正常值,就是陽實,低於正常值就是陽虛,反之亦然。陰虛就會出現熱象,陽虛會出現寒象,氣虛不會出現寒熱但是會有明顯的功能不足,血為氣之載體血虛除了功能不足還會出現一些部分失去濡養比如頭髮指甲面色。(其實氣虛血虛都會發熱,陰虛陽虛都會出現相反的徵象,多讀多想,以後你就明白了。陰陽氣血的關係要遠遠的比這個複雜,我說的是淺的不能在淺的,以後你就會明白了)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剋,陰陽也相生,陰陽還能互相轉換。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虛虛實實,變幻莫測。

所以,隨便怎麼說都不會錯。大家都是神醫。

一直要到中藥吃出事兒來了,上了媒體了,這時候,神醫才會紛紛塌縮成偽中醫去背鍋。


往往夾雜,不過會有側重…


你好,腎陰虛:主要癥狀是腰膝酸軟,五心煩熱,更會有以下諸症:眩暈耳鳴,形體消瘦,失眠多夢,顴紅潮熱,盜汗,咽干,男子陽痿,遺精早泄,婦女經少,經閉,崩漏,不孕,尿短赤黃.補腎陰虛的藥物多是甘寒葯,如石斛,玉竹,山茱萸,枸杞子,西洋參等,中成藥的代表是六味地黃丸。腎陽虛,表現為面色白或黝黑,腰膝酸疼,精神不振,手足冰冷,畏寒怕風,腹瀉,身體浮腫等。


陰陽互根

張景岳有句話

善補陽者 ,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按我的理解的話,這裡的陰陽應該是指兩種情況,我比較偏向於陽虛是自身不足導致的虛,陰虛是外界壓力導致的虛,前者重點是補自身,後者重點是消除外界壓力~


看舌象 舌頭淡白陽虛 舌頭紅為陰虛
平時懶 不愛動 怕冷 為陽虛 反之為陰虛
陰虛的人愛失眠 體型偏瘦 而且一般都是比較亢奮的
一般人都是平和質比較多吧
不會很容易就典型陰虛或者陽虛
知道自己的體質偏頗 在飲食上稍加註意就可以了


對照中醫診斷學那本書看。不過現實中,沒有純粹的陰虛或者陽虛。所以書上說的也是理想情況。類似牛頓定律里摩擦係數0的地面。


教你簡便的方法,那個早上六點多起床後喝點水,記住,堅持幾天熱水,如果幾天下來,你覺得胃難受,想瀉肚,那麼就換喝冷水,一般來說,喝熱水的是寒體質,反之熱體質


先不要說體質。你的畏寒只是有時候的感覺而已。跟體質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首先跟你說陰陽:裡面(肚子里)是陰,外面(皮膚)是陽。下面(小腹)是陰,上面(頭)是陽。當然,可以細分很多。你只要了解這點就可以了。
重要的來了(敲黑板):陰虛內熱,陽虛外冷。

省略的兩句話是:陰盛內冷,陽盛外熱。
注意,陽是說外面的感覺,陰是說裡面的感覺。也就是說表裡關係。


如果覺得自己病了或者不是很健康,要去醫院看醫生。要去看醫生。

就憑你這兩句就給你用藥建議的,我覺得你可以忽略。因為癥狀太少了。

關於陰陽,太多了。隨便說一點吧:
水為陰,火為陽。
寒為陰熱為陽
秋冬為陰春夏為陽
地為陰天為陽
女為陰男為陽
偶數為陰奇數為陽
靜為陰動為陽
濕為陰風為陽
酸苦涌泄為陰辛甘發散為陽
飲食為陰呼吸為陽
肝心脾肺腎為陰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為陽
肚子為陰背為陽
月亮為陰太陽為陽
鬱悶為陰高興為陽
不及格為陰,及格為陽


現代中醫教材及千年來對陰陽概念的判讀都錯了。它事實上是一對形而上範疇。以對立統一的辯證法來解讀「陰陽」是不正確的。唯有「氣」分才可說「陰虛」或「陽虛」,實際上正確提法是「陰氣虛」或「陽氣虛」。所以這個「氣」字不能少。而「陰氣」、「陽氣」適用於天、地、人,且人貴在「和氣」(合陰陽),故有「陰平陽秘」之說,治病則「以平為期」、「治病者必求於本」,都是在講「氣」。臟腑發動之氣一定是陰氣,陽氣只管人體與環境的交流,即衛外,且不行於經脈之中,而是行於脈外。

陰陽搞錯,全盤皆錯。中醫也就不得入堂奧。


推薦閱讀:

怎麼精確找到足三里穴位?
有哪些西醫束手無策,中醫治好的案例?
什麼時候才能不要就中醫天天爭吵個不休?
如何看待經絡是組織液通道這一說法?
中西醫之爭的焦點矛盾到底在哪裡?針對疾病的中、西醫確診和治療又具體是怎麼劃分的?

TAG:中醫 | 黃帝內經書籍 | 中醫基礎理論 | 傷寒論 | 現代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