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有哪些套路?會不會虧錢

手裡有幾萬塊錢,存在銀行,那點利息,怕不夠喂CPI;投資P2P嘛,風險特別大;炒股?我真沒這賺錢的命,曾經受過一萬點傷害,暫時沒想在跳入火海的想法;買房?哈哈,得了吧。現在,我想著比較保險的銀行理財,雖然利率不是很高,但保值增值是沒問題的吧,不過聽說銀行理財也挺亂的,很想知道,銀行的理財有什麼套路,有沒有願意分享下經驗,省得被忽悠了。拜謝了。


看到這種話題就手癢,想練練手,在知乎這個平均年薪很高的地方,獻醜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嗯,我胖我先來吧。


關於銀行理財,套路其實挺深的,很多人可能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這裡斗膽做些梳理。


在中國,大多數投資者對銀行存在著盲目信任,似乎買銀行理財產品就可以等同於「絕對安全」,尤其是在一些沒什麼理財經驗的人(主要指剛接觸的菜鳥、大爺大媽)眼裡,只要把錢投進去,就可以躺著收回本金與利息,什麼也不用管。(不知哪來的自信)


套路一:模糊自發與代售。(這幾乎是行規,不管大小銀行,基本都有這種情況,因為理財經理及其業務部門都是有業績考核的,為了完成KPI,自然會自降道德底線)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往往注重宣傳收益率,強調銀行的信譽背書,不太會主動告知這款產品是銀行自行發行的,還是代售的,這些關乎風險的事情,常常被刻意隱瞞了。比如,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南京某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鑫元基金」,虧損超13%,但銀行在銷售時對投資人不但沒有說明風險情況,甚至許多投資人都不知道,該產品並非銀行自己的產品。說白了,這款基金產品只是在銀行代銷(幫別人賣),銀行依據銷售情況拿提成返點而已,並不承擔產品的風險,不過坑人的是,銀行為了錢,只是一再強調「半年絕對回報13%」。

那麼,怎麼區別自發與代銷呢,有兩招(請自行收藏,拿走不謝,告訴越多人越感激你)。

第一,凡是銀行自發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書中,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只要在中國理財網的搜索框內輸入該登記編碼就會查詢到對應的產品,查不到的你自己看著辦。第二,如果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合同中會有銀行名稱。


代銷產品很容易導致飛單(理財經理捲走客戶的錢跑路了,很多都是臨時工,就算不是,也難以抵擋這種誘惑),大家經常看到的買理財錢虧了或者錢沒了基本是代銷產品。


銀行理財範圍的所謂「飛單」,是銀行內部人員在利益驅使下,違規代銷理財產品,以產品高收益為誘餌,讓客戶購買,數額往往較高。「飛單」多出現於代銷產品。代銷產品中,主要有基金、貴金屬、私募、信託、保險等。因為是代銷,產品盈虧都由管理公司負責,銀行多不擔負責任。


套路二:理財變保險。除了自發的理財產品,銀行還會代銷保險、基金、券商計劃、信託資金業務等。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本來是去買理財,賺取收益的,但被理財經理混淆了概念,結果就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保險,等悔悟過來發現,我去,我的本金及收益呢?


2010年,重慶的楊女士通過銀行購買了一份投資連結型保險及附加重大疾病保險,累計繳費15萬元。到2015年3月退保時,卻只拿回了86635.67元。


保險產品沒有存取和利息概念,能否獲得保險金是不確定的,保險金只有在保障期滿或保險事故發生時才能拿到,如提前退保還要承擔一定的損失。(上面的例子還不明顯嗎,15萬變成8萬)

必須明確一點的是,銀行裡面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保險,保障功能極其微弱,所以想買份實實在在的保險,最好別首選銀行。


套路三:神秘的預期收益率。買理財,你肯定最關心收益率,但收益率其實是有很多花樣的,不小心,可能就會被帶坑裡了。


理財產品說明裡,一般提到的收益率,是指「年化預期收益率」。這個「年化」並非指投資人在理財產品到期時,有可能獲得的收益比例,而是以1年為期限做出的一個收益率衡量標準。簡單地說,就是假設您的理財產品期限為1年的話,收益率達到多少。比如一款宣傳預期年化收益5%的理財產品,產品期限為三個月(90天),三個月後,你的收益不是:本金×5%,而是本金×5%×90/365。

套路四:收益計算陷阱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包括:募集期、投資期、儲蓄期、清算期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只有儲蓄期是算理財收益的,募集期、投資期和清算期基本上都不獲利又佔用了時間。


募集期是產品開始銷售到終止銷售的一段時間,一般是5到7天,這個期間收益是按銀行活期計息,有些銀行甚至連活期收益也沒有。


而產品到期了,都會有個1-3個工作日的清算期,也就是說產品到期的當日你是拿不到本金和利息的。更需要注意的是,銀行寫的都是工作日,如果中間正好隔著雙休日,那又是不花一分錢再占你5天資金。如果產品9月30日到期,趕上一年中最長的節假日國慶,三個工作日後也就是說至少10月10日後才能拿到本金和收益。


所以,現實中,經常會看到有人問,為什麼我購買的產品,產品期限到了,但是收益和本金遲遲還沒有到帳啊?越想越不安,越想越後怕。最後到銀行問才知道原來是該款產品的「清算期」還沒有結束,所以還沒有到帳,請耐心等待。這種略坑的感覺,有木有?哈哈,還不是怪自己在購買的時候沒有詳細問清楚情況。


例如,老王買了一款30天的理財產品,金額為10萬元,預期收益率是5%,募集期是6天,到期獲取的收益是100000×5%×30÷365=410.96元。如果是在募集期第一天購買的,那麼募集期的6天是沒有收益的,僅按照活期利率0.35%計息,共100000×0.35%×6÷365=5.75元。如果清算期趕上國慶長假,可能要被佔據10天,(如果銀行還給活期計息的話)按活期算共100000×0.35%×10÷365=9.6元,資金實際佔用期限是46天,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410.96+5.75+9.60)÷100000×365÷46= 3.40%,兩者相差:5%-3.4%=1.6%。(遇到這樣的理財產品,你就默默哭去吧)


因為有募集期和到賬期,此類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可能遠達不到銀行宣稱的收益水平。所以要仔細考評每次購買理財產品的最終收益率,否則,就忍成內傷也沒人救得了你。

---------------------------------------------------------

還有個東東必須要多說一句,凡是給你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都是套路,有種你讓他寫進合同,看他敢不敢。


嗯,再有一個,銀行代售的產品,必須雙錄(錄音錄像),這是銀行的親爹銀監會規定的,所以,你最好要求錄音錄像,這以後有了糾紛就是個保障。


銀行從業人士來回答下吧。如果你想買銀行理財,首先得搞清楚你買的是不是銀行理財。我想題主要買的應該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而非銀行代銷的。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數不勝數,基本上銀行自己開發的理財產品沒什麼風險,但代銷的可不一定。代銷的產品有信託,保險,基金等等多種,一定要問清楚。一定要向理財經理表明你只想買銀行自己開發的理財產品,代銷的一律不考慮。這是其一。

其二,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容易上當受騙,被假冒的理財經理騙到銀行大廳里買所謂銀行理財,其實跟銀行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最後損失了找銀行,銀行必然不會承認的,現在銀行也很注意這一點了,營業廳里看到可疑認識,員工會報警,所以現在這種情況少一些,但還是要提防。

其三,銀行自己開發的理財產品也有很多種,有隨時可以購買和贖回的開放式理財產品(類似開放式基金),相應的,也有類似定期存款的封閉式理財,只能到期取出。一般來說,封閉式的收益會稍微高一點。另一方面,你去買理財的時候,理財經理會說這款理財產品是保本保收益,保本浮動收益或者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的理財產品,這幾種理財收益一般來說逐漸增加。但在理財經理銷售的時候,他們一般會向你推薦收益高的,也就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的。你也可以放心買,因為雖然說明書上寫的是非保本,但幾乎都最終按宣傳的收益給你。這就是剛性兌付。雖然業內人士一再建議取消剛性兌付,但現在銀行競爭這麼激烈,銀行又特別注重社會影響,所以剛兌目前來看還會持續。

目前來看購買銀行理財還是最穩健的選擇,基本上等於定期存款,而且收益高一些。


買理財的時候利率/年化利率你自己百度下。
理財期限是多久?(一般理財期限很短,可能找不到銜接的好產品,所以可能會有空窗)
理財通常是銀行著急拉存款的時候利率比較高,年中年末的時候。
還有就是仔細閱讀風險。理財的風險大小也是有很大差別。
贖回的要求,到賬時間,是否可以接受。

其實如果本金不是特別大,一般的理財,考慮到銜接的空窗提前贖回等等因素,和定期利率可能差不太多。你可以具體諮詢理財經理。


1.銀行理財,很多都不是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而是與銀行合作的機構的產品,他們只是和銀行合作,理財經理坐在銀行里,用銀行給他們背書
2.銀行理財,不是存款,是投資,不是無風險收益,所以不承諾保本息
3.銀行理財,一般年化只有4-5%左右,這樣的收益率,還不安全,確實不知道投資的價值在哪裡,什麼都不懂的大爺大媽可以理解,但凡有些知識和頭腦的都不應該買


銀行理財產品也有對接外部的,套路沒什麼特別的,就是風控過了就投外面的產品,然後自己拿個回扣,再發給市場,就是這樣。


幾萬塊理什麼財?最好的使用方法就是投資自己,多學習知識充實自己,這樣的收益率最高了。


一、銀行理財到底是什麼?

先普及一下:銀行理財業務怎麼理解?

銀行業務分為表內表外業務。那要理解表外,就要先講表內業務。表內業務很好理解,就是銀行的基本功能:存款和放貸。這兩項表內業務是計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的,要接受上級部門和央行的嚴厲監管,所以叫做表內業務。

那麼,除了表內業務以外,就是表外業務。理財業務就是表外業務,是不用計入資產負債表,在監管上也沒有表內業務那麼嚴格。

那現在我來講講銀行是怎麼玩理財業務的!

簡單地說,銀行理財業務通常是資金池模式。在中國,銀行是可以合法設立資金池的。

一般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募集形成資金池,與之匹配的是銀行設計的資產池,池子里有各種類型的投資標的。比如債券、票據、同業存款、信託產品等。用資金池裡的錢去購買資產池裡的各種投資標的,就完成了投資過程。投資到期後,返還收益。

基礎模式是這樣,但是出現一個問題,如果市場整體的理財收益率不斷下滑,高回報資產又越來越少,銀行不想點辦法提高收益回報(內部的回報),必然資產運作的收益會減少。

這時候,期限錯配就出現了。因為有央媽撐腰,銀行天生命好。怎麼期限錯配呢?簡單說就是存短貸長:一個月期的理財產品,實際投向半年、1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資產,從而賺取利差,這也是銀行理財賺取收益的主要模式。

由於設有資金池,加上銀行同業拆借,資金的充裕性、流動性都會有所保障。

二、搞懂銀行理財四大指標

1、「預期」、「年化」分不清楚?

平時常常聽到投資者抱怨:「銀行產品宣傳的收益率有6%,為什麼到期只有5%呢?」這是因為理財產品一般提到的只是「預期收益」,預期收益並不等於實際收益。

年化收益率恐怕被很多人誤解為年收益率。年收益率,就是一筆投資一年實際收益的比率。而年化收益率,僅是把當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等)換算成年收益率來計算的,並非真正取得的收益率。

比如投資者拿出5萬元,購買了某款年化收益率為5.0%的180天銀行理財產品,並不意味著到期後投資者將獲得5.0%的收益。實際上,投資者可以獲得的收益只有一半:5萬×5.0%×180/365≈1232.88元。

2、 「保本」、「非保本」、「保證收益」分不清楚?

按照本金與收益是否保證分類,理財產品還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

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即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收益率極低,個人不存在投資風險。

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

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即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產品;

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產品,相比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的收益會更高,當然承受的風險也會更高。

總之一句話,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差異就在於收益和風險的高低差異,投資者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購買,不要盲目隨從。

3、「服務費」、「管理費」、「手續費」是交不交?

在這裡告知天下,購買所有銀行正規發行的理財產品,除了手續費之外是不需要額外再繳交其他費用。但是目前大多數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會免去購買的手續費,理財產品顯現給你的預期收益率,是建立在預扣所有可能發生費用的基礎之上!

銷售服務費:支付給客戶經理等人員,收費比例在 0.5% 左右。

託管費:是銀行為託管理財資產而收取的費用,收費比例為 0.05% 左右。

管理費:是支付給理財管理人員和相關部門的費用,收費比例為0.3%-1.5% 不等。

手續費:認購費、申購費和贖回費。各銀行收費比例存在差異,具體收費要詳看該產品的說明書。

4、 「R1」「R2」「R3」「R4」「R5」,風險等級怎麼看?

銀行理財風險等級是依據理財產品適於市場的投資方向,所產生的風險程度而劃分的。根據劃分出的不同風險等級來匹配相應風險承受的投資者。各大商業銀行都有自己家的一套評級標準,以下是綜合各方而定的風險評級。

溫馨提示:不是每個類型的適用者只能購買其相對應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穩健型投資者想要購買R4的理財產品,只需要在其產品說明書籤字確認,同樣可以購買。風險標識僅是一個客觀評判標準,不帶有強制性。

三、購買銀行理財需要注意什麼?

1、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包括收益率、期限、風險類型,特別要留意產品投資方向。不懂就問,錢是自己的,特別是看到投向股票權益類;掛鉤黃金、指數的產品時,一定要先弄明白原理。

2、如果你看中的是銀行信譽,那就要注意是否屬於代銷產品。理財產品銷售協議書,如果是銀行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協議是只有銀行印章的,但如果是銀行代銷產品,那麼會有銀行與產品發行或承銷公司簽訂的代銷協議,以及產品投資方等的相關印章。

3、銀行客戶經理會給投資者一份個人風險測試問卷。投資者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認真填寫。不要讓銀行客戶經理代填或者為了達到購買某款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而輕易修改風險測試內容。


銀行理財的那些坑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覺得銀行理財就是信譽的代表,似乎認為銀行就可以等同於「絕對安全」。

殊不知,基於這樣的非理性認識去購買理財產品,投資人很容易忽略銀行理財產品的一些缺陷,阻礙投資人通過合理的判斷做出專業正確的判斷。下面小寶就扒一扒銀行理財那些你要小心的坑。

01

理財產品 or 保險傻傻分不清

購買的一款銀行的理財產品,但實際上是一份保險。


據媒體報道,有客戶在某銀行辦理業務,遭遇到銀行員工推銷一款理財產品,並稱該理財產品附送一份保險產品,可保障至80歲。但過了段時間,該客戶去銀行支取本息時才被告知,他其實購買的是一份分紅險。如果該客戶辦理退保,則需要扣除3萬多的違約費。


在這個商業社會,一切都嘴說無憑,必須落到白紙黑字上才是真的。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必須看清合同。


Tips:投資人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仔細研讀產品說明書以及認購合同,其實只要投資人注意,就能避免這個坑。


02

不注意區分產品投向

一般,銀行在售的理財產品通常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銀行自己設計和推出的產品,由於銀行風控能力強、管理正規,此種產品一般具有保障性;


第二種是銀行購買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波動比較大,尤其在股市波動的情況下,風險也比較高。


第三種是銀行代理產品,這類產品種類非常多,投資人一般難以判斷,其中絕大多數以信託類產品。

這裡要特別提醒投資人的是第三種類型產品。有些銀行推出的此種產品是員工與社會人員私自銷售的代理產品。此類產品一般承諾預期收益高於銀行正規發行產品的2-3倍。一旦該產品出現問題,投資人要想找銀行承擔責任就非常困難,到時銀行會撇清關係,而投資人只能自認倒霉。


還有值得注意一點是:存款失蹤and理財「飛單」新聞頻頻上報。如何避免被銀行理財經理坑?首先不要過分相信業務員,先要注意他推薦給你的產品收益是不是很高,如果是房地產信託或股權投資就極有可能是飛單。


Tips:其實投資人只要掌握一個技巧就能避免這樣的被動局面。投資人只需要盯住該金融產品的管理人,如果是銀行自己的產品,管理人就是銀行,而第三種情況的產品管理人就不一定是銀行,往往是某公司。


03

不清楚產品的風險性

不少人即使已經購買了理財產品還是搞不清產品的類型和結構。其實產品的類型和結構的不同意味著產品的風險性不同。


由於市場利率大幅下降,股市跌宕起伏,2015年以來很多金融領域都陷入資產配置荒,銀行也不例外。一些城商行運營及管理能力不佳,理財利潤逐漸受到擠壓,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獲取高收益呢?那就是將理財資金投向高風險領域。銀行理財資金大部分都投向了債券市場,一些銀行會將資產委託給其他金融機構打理,如券商、信託、基金公司等,而這些機構的投資策略會更加激進,委外資金加槓桿的現象非常嚴重。

Tips:要了解產品風險關鍵是要高清楚產品的投向。比如短期產品主要投向貨幣市場類金融工具以及債券類資產(包括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央行票據、企業短期融資券、企業超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非公開定向融資工具、公司債、企業債等)等流動性強、風險低的資產。


04

忽略募集期

媒體曾報道,有位客戶反映,他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後,收益只有自己計算的2/3。經記者調查發現,該產品的募集期長達半月,且又有1個工作日的提現時間,而這些信息,理財經理並沒有對客戶強調。

Tips:募集期即是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時間。倘若募集時間過長,即增加了投資人資金閑置的時間,攤薄了實際收益。投資人可以盡量選擇在募集期最後一天認購會比較好,其間可以投資貨幣基金活期理財產品獲得一定的收益。玩銀行理財不懂這些,就等著被坑吧!


作為一個一線從業多年的理財經理,第一次回答知乎的問題。首先理財產品是個狹義也是廣義的概念。
狹義就是受託理財產品,基本風險級別在R1-R3,這類的理財產品風險很低,基本沒有打破剛性兌付,收益大多數是固定收益,有人說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安全,代銷的就不安全,這個說法基本沒根據,銀行有發理財產品的資格,同樣券商也有,銀行和證券公司買的受託理財產品都是較為普遍和具有安全性的,只要風險評級R2左右的受託理財產品,都沒什麼大問題。
廣義的理財那就包括太多了。你投資受託理財、信託、基金、保險、貴金屬等等啦都算是理財投資。現在這個通貨膨脹水平,只買點受託理財也就剛好抵禦通脹,給自己做個資產配置其實真的是很好的選擇。但是要說到投資,三個條件不可能同時滿足。那就是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大多數人就想買又安全的,又隨時能支取的、收益又高的,這樣天上掉餡餅的事肯定是白日做夢。下面我詳細分析下這幾類產品的套路:
1、基金。基金按投向來說分貨幣型、債券型、混合型、股票型。貨幣型大家其實都接觸過,比如餘額寶,最安全、流動性最強、但就是收益比較低。債券型,顧名思義投資債券的,分純債基金和一級、二級債基,一級二級債基多少會有部分投資股票但是佔比很小,債券型基金類似銀行理財產品,因為追究理財產品的投向大部分都是購買債券,債券算是較為穩定的收益品種但是也會有波動,適合長期投資,也就是1-5年這樣,有的年份債市好就多掙些不好就收益很低,拉長投資期限取個平均值吧。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風險就比較高了,大部分都是R4、R5的,大多數說買基金賠錢了被各種詬病的就是這一類啦。實話說,我本人的錢大部分反而就是投資股票型基金了,因為如果你能承受波動、有足夠的耐心、且不追漲殺跌的話,股票型投資是最能抵禦通貨膨脹的方式,而且長期投資來看收益最豐厚。比如如果你買了股票型基金,你就不可能要求它不波動,不虧損,大多數股票型投資都是要經歷時間的考驗,最需要的就是耐心,我曾經在2013年定投了一支股票型基金,虧損了近一年多,2015年最多的時候賺翻倍了,如果是承受不了波動的人肯定半路贖回了,會說這支基金垃圾、銀行都是騙人的。作為一個從業多年的理財經理,真的想跟大家昭雪一下,銀行是需要通過產品銷售來創造收入,但是也是希望共贏,客戶能賺錢,銀行也能創造收入,當然也不排除個別從業人員素質不好的情況,但是我身邊大多數的理財經理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推薦讓客戶多賺錢,這樣培養成忠誠的客戶才能相應的持續合作下去。有的時候就是市場不好,股市暴跌還是熔斷,債市去槓桿,這種市場風險出現的時候,啥牛逼基金該虧也虧啊,你又想掙錢,掙錢的時候都樂呵,市場不好的時候就來怪銀行騙子,把責任都推給銀行也是不理智的行為。有問題出現了,就當是個學習的機會,多去跟理財經理溝通,了解市場情況,做個產品檢視和調整。
2、保險。這個是另一個被人詬病的銀行騙局。相反我個人的家庭里首先會買的就是保險。保險分很多種,我簡化來說基本兩大類,一是保障類,二是投資類。大多數新聞里說被騙買保險的大多是投資類里的分紅險、投連險、萬能型之類的了。這類屬於投資型的,風險自擔,不排除個別從業人員虛假銷售的情況,但是投資就是這樣,看市場、看運營能力,收益確實是不確定的。我強烈建議大家都買的是保障型保險,也就是重大疾病保險、補充醫療保險、意外險、子女教育險、養老年金保險之類的,跟我們的家庭生活息息相關的。至少每個人都要有一份意外險和重大疾病保險,畢竟現在看病貴,現在不捨得每年交的幾千元,未來就要花幾十萬來治病了,提前規劃好自己的風險轉移真的是應該有的意識。而且要早保,最好從出生就開始保,一是保費便宜,二是比如重大疾病保險,保得晚就需要體檢,體檢完或者之前就查出有類似疾病肯定不會再理賠了,所以趁著我們還年輕還健康早點保是最明智的。子女教育和養老年金就看家庭的寬裕程度了,都會發揮不同的作用。而且保險還有別的投資品種不具備的功能,那就是規避婚姻、傳承、債務危機,但是必須是終身年金險,這類的保險設置好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是可以不參與離婚財產分配、還可以規避遺產稅和企業債務問題,但前提必須是終身年金,每年都有穩定的生存金返還的這種,終身壽險也能有這種功能。最後總結,如果是保障型的保險,就不要考慮收益的問題,收益肯定不會有其他投資那麼高,只是發揮一些規避風險的作用,不能計較收益。如果保險過多的談及收益那就是投資型的了,是否選擇投資,就看個人承受能力和收益期望值了。
3、信託。現在信託產品越來越少了,以後可能就不存在這種形式了,畢竟信託最多的就是做房地產或者政府城投債,房地產已然沒落,政府發債也受限制。風險肯定是有的,現在都在要打破剛性兌付,是否投資看你自己選擇。

總結來說,掏心窩有幾句話
1、學會理財是項必須get的技能,畢竟辛苦賺來的錢如果通過理財投資能錦上添花是個不錯的選擇。
2、不要聽別人說什麼,最好看產品說明書上寫了什麼。
3、不要總看新聞上有些有失偏頗的報道,覺得哪哪都是騙人的,現在的新聞報道客觀性已然失去公信力了,現在社會缺乏一種信任感。該做的投資還是要做的,不是所有的都是騙人的,不想被騙就多去了解。

學習會讓我們更聰明更理智,而不是去一味懷疑和抱怨。希望寫了這麼多能給大家普及下基本的銀行理財信息,幫助大家更好的選擇產品。
現在銀行買所有投資品種都需要錄音錄像了了,也越來越規範,我們要往好處看,市場向著更規範的方向發展。希望大家都能多賺錢


從銀行的角度來說:大體上分表內理財產品和表外理財產品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大體上分保證收益型(保本保息)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

表內理財:多為掛鉤型產品,發行規模大,風險極低,年化收益率多為同時期3年期定期利率的1~1.5倍,產品說明書中多註明:保證收益型(以前是保本保息,後來銀監不允許出現保本等字眼就改成保證收益型)

表外理財:多為債券型、信託型,發行規模小,風險較高,年化收益率多為同時期3年期定期利率2倍以上。產品說明書中多註明:非保本浮動收益型。

以答主的工作經驗來看,無論是保本型還是非保本型,只要是銀行自發自銷的都可以放心購買,預期收益也基本能實現。如果是銀行代售的產品則需擦亮眼睛,畢竟代賣產品要簽署一系列免責條款,風險不受該銀行控制,一旦發生虧損或糾紛維權困難。


自身知識有限,或有不足歡迎補充指正,希望能幫到題主。


銀行理財的確是個資金池,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資金池都是龐氏騙局。判斷是否是龐氏騙局的一個簡單標準是看收益是否合理。比如你說的4%的年化收益處於保本保收益的合理範圍內,因此多半不是騙局。


銀行理財的運作原理是通過資產配置,比如委託公募基金公司管理,購買債券基金,為信託和私募提供劣後資金等獲取收益。以債券基金為例,我之前介紹過,很多債券基金歷史上平均每年可以達到8%以上的收益,因此提供4%的收益給投資者是綽綽有餘的。


銀行理財的價值是用資金池來平滑收益。舉個例子,假設銀行理財的投資組合的實際收益是第一年10%,第二年2%。銀行可以在第一年給投資者4%後,用第一年剩下的盈利彌補第二年,在第二年也給投資者4%的收益。然而,這樣的收益也不是沒有代價的。假設投資者投資兩年,實際的收益應該是10+2=12%,但是銀行給大家的只有4+4=8%,這中間的差價就被銀行賺走了。


因此,對於短期理財,又必須保本的情況,銀行理財是不錯的選擇。但如果是長期投資,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來,大家就吃虧了。大家可以直接投資上文說的債券型公募基金,因為銀行理財也是買債券基金的。


銀行理財最大的套路就是是不是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如果不是,其實他們是不會承擔什麼責任的。之前廣州不是就出現過類似的事情么。然後那個公司出事了,銀行也不管,有個顧客200多萬就這樣不見了。
另外一個就是時間問題,反正提現一般都是幾個工作日,如果遇到節假日或者周末就順延,這個相當於自己變相被站崗了。


謝邀,每次戾氣重了的時候就來答專業題發泄一下。
知乎上瞎幾把答的人越來越多了,懂個p和p也不懂的人都願意寫點東西來找存在感,從高深理論到心靈雞湯,再者就是言之無物的空話,看得心涼。最高票寫的很棒了,值得細讀。


我粗暴將相關產品分三類:

1.銀行理財產品:切記這是個專有名詞,不是和銀行有關係的財務管理就叫銀行理財了。

2.銀行代售金融產品:基金保險信託貴金屬外匯期權期貨。對於需要看這個問題來理財的朋友,都不建議碰。

3.銀行員工私自推銷的金融產品:不屬於銀行代售範圍,啥破爛玩意都有。

直接說實務操作:在1里選擇利率最高的產品(短期高息的產品意義不大,比如30天年化7%這種),剩餘財產投入貨幣基金(貨基=活期存款)保持流動性,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適當配置一些大額存單用於應急周轉、開資產證明。對於關注這類問題的朋友,這就是最好的理財方式了。


年關將至,市場資金面緊張程度凸顯,銀行理財收益普遍漲破5%,大爺大媽銀行門口排長隊搶理財,每年年底,都會出現上述似曾相識的場景。

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的收益率比較近似,但只要稍微應用一些小技巧,買銀行理財這件事,你也能獲得更高收益。

選對銀行

同樣是銀行理財,不同銀行的產品,收益率大為不同。

根據我的經驗,按收益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別是城商行&>股份制銀行&>四大行。

城商行指地方、城市銀行,股份制銀行指招商、民生、浦發等銀行,四大行指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

為什麼不同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會出現差異?

因為各家銀行的品牌實力不同,為成功獲客願意支付的成本也就不同。四大行實力雄厚,網點眾多,不愁沒有客源;股份制銀行名氣略遜一籌,但好歹也是上市銀行,客源相對穩定;城商行自身的牌子不夠硬氣,只能用「高息」手段獲客,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因此,如果想博取高收益,不妨嘗試城商行的理財產品,如天津銀行等,說不定還能額外賺得一些銀行給出的實物禮品(一般是米面糧油)。

選對期限

在選對銀行的基礎上,選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也非常重要。

注意!任何銀行理財產品都有募集期與退出期,這段時間是不計利息的!兩段時期一般合計可達5天,如果是遇上周六日或者法定節假日,更可能長達7天以上。

舉個例子。一款90天預期收益率5%的銀行理財產品,如果募集期與退出期合計需5天,那麼相當於資金額外站崗5天,將拉低預期收益率至4.7%。

切記,本金的站崗時間越長,預期收益率被拉低得越多!

要想避免本金站崗,在購買銀行理財時,最好首選期限較長的產品,因為長期產品一般收益率更高,且能有效減少頻繁操作帶來的資金站崗問題

再就是盡量購買產品到期日為周一周二的銀行理財,確保周五之前能回籠本息,避免資金平白損失了一個六日的時間。

選對額度

通常銀行理財產品都有購買門檻,常見的是5萬元起和10萬元起。

由於涉及資金比較大,在購買之前,你的本金可能分散在各處。這時你就要注意確認,自己各銀行卡的單日轉賬額度是否夠用,免得耽誤了投資。

不同銀行的儲蓄卡,單日轉賬限額是不同的,一般四大行限額比較高,如中行、建行單日轉賬最高可達50萬元。各銀行單日支付限額具體金額如下圖:

為繞開這些轉賬限額,穩妥起見,你最好先把資金提前彙集到你購買銀行理財的銀行卡中,實在不行還可以嘗試到銀行櫃檯現場辦理購買業務。

只要學會了上面這些小技巧,同樣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你也能比其他人多賺一點點!


銀行理財套路太多,發一個最新的!

說實話,我們年輕人去銀行的次數不多,基本都是老年人去,所以一般新聞都是老年人上當受騙的案例!

這不,又出大事了!

從傳統意義上講,把錢存銀行是最讓人放心的。但這一廣州老太,竟然被自己打了幾十年交道的銀行給騙了!

最令人唏噓的是,老太已經71歲了,她在該銀行投了號稱收益率10.5%的一款理財產品,並且一次性投入了100萬!這可能是她一輩子的錢。如今卻只拿回25%,且利息也不是合同上的10.5%,而是僅3%。

和老太一樣受騙的還有很多人,並且每人的投資額都在幾十萬,甚至上千萬,而他們都曾購買了該銀行理財產品。

他們當初是怎麼被騙的?

1、被高收益誘惑

2014年,該銀行廣州市五羊新城支行客戶經理陳娟極力推薦老太一款號稱「銀行第三方理財產品」,且「收益率為10.5%」,

據喵叔了解,普通銀行理財產品最高基本也就5%,所以這位客戶經理推出的10.5%的理財產品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老年人。

和老太一樣,他們都是在沒有做風險承受測試的情況下,一次性購買了50萬元或幾百萬不等。

2、熟人關係,銀行兜底

你可能會覺得一般人對過高的收益率都會留個心眼,但如果是你隔壁叔叔或者十幾年的好友推薦的是不是就放心很多?!

2014年8月,銀行經理找到了老太家裡,反覆推銷這款所謂「銀行兜底」的理財產品。

重點來了!

由於老太過去不時在這家銀行網點買理財產品,所以在她看來,只要是該銀行的經理都應該是靠譜的。而且相比以往買過的國債,這款產品的收益要高出好幾個百分點,甚至要感謝這位客戶經理。

3、缺乏投資理財知識

事實上,我們後來知道,他們推銷的產品號稱是銀行「第三方理財產品」,但寫著是「私募基金」,可事實上是經理私售產品,並沒有經過備案,危險極大。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表示,無論是哪種金融產品都有投資者適當性的要求,消費者在銀行買理財產品的時候,要簽署風險承受能力的測試。如果銀行沒有按照這種規定執行,就需要承擔責任。

廣東銀監局表示,該基金不屬於建總行批准代銷的第三方理財產品,涉嫌私售!

私售是理財經理自己聯繫銀行以外的財富公司、地下錢莊等,打著銀行理財產品的旗號,名義上讓客戶買銀行理財產品,實際上將客戶的資金划到財富公司、地下錢莊等。

危害:如果資金鏈斷裂,導致客戶資金無法收回。

以上是這次老太百萬理財受騙的經過,相信如果稍微有點理財知識的話,是不會認為撿到便宜的。


銀行理財與私募基金的區別

通過以上介紹,有人說這不是私募基金嗎?

沒錯,有點像,但這是一種不合規的私募基金,我們先來看看銀行理財和私募基金的區別。

如何一眼識別銀行理財和私募基金?其實銀行理財和私募基金區別很大,我們僅從以下幾點就能區分:

1)投資門檻:

銀行理財產品購買起點較低,一般為5萬;而私募基金則要求較高,一般都是100萬起。

喵叔提醒:如果有銀行經理推薦你理財產品,投資起點超過50萬,就應該引起注意了。

2)概念區別:

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是指的是銀行自營的理財,銀行把你投進去的錢,自己再去投資管理,資金大多流向存款、債券之類的中低風險領域,較為安全可靠;

而私募基金,則是私下或直接向特定群體募集的資金,有收益高,但伴隨著高風險的特徵。

喵叔提醒:所以當你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可以再了解一下,你投資的產品,募集的資金用於哪裡,這關係到資金的安全性。特別注意,即使是銀行理財,也分自營和第三方哦,第三方的話就更需要小心咯!

3)收益率陷阱

很簡單了,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收益率最高也只有4-5%;超過10%相當於互聯網P2P的收益了,高的讓人懷疑哦!

喵叔提醒:自己的辛苦錢,放在哪裡千萬要警惕啊!有些理財產品會拿各種高收益誘惑,然後捲款跑路,即使是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也要多個心眼。


看完了以上不同點,喵叔再科普一些關於私募基金的知識,多知道一些總不會虧!

首先,作為一款私募基金,其管理機構必須在中基協登記,然後才能發私募基金產品,且募集完畢後必須進行備案。

其次購買時有「雙錄」,今年8月23日,銀監會發布規定,首次對銷售專區錄音、錄像管理(「雙錄」)作出比較系統性的規範,進一步規範了銷售市場秩序和銀行業金融機構自有理財產品及代銷產品銷售行為。

我們都知道,如今諸如銀行員工私售非本行理財產品、假理財、蘿蔔章等理財風險不少,不過,在拷問銀行的同時,我們廣大投資者也應提高警惕,不要有僥倖心理。

投資有風險,還需謹慎!

我是喵叔,熱衷理財,從月薪2000到月入上萬,理財讓我變得積極向上,人生道路也因此更加寬廣。我會每天與大家分享理財知識和熱點資訊,在這兒不說你可以立刻發什麼財,但在至少可以有些收穫以及規避一些理財陷阱,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學習成長!WX公號:票票喵PPmiao(ID:piaopiaomiaolicai)


一個理財小白不請自來~理財的水深不深,我也不曉得,只說下自己摸索過來的經歷和看法,僅供參考。
1、股份制銀行比四大行的預期收益相對要高點,所以買哪一家,要看自己的目標
2、買理財前是需要做風險評估的,如果一款理財產品的風險高,而你自己的風險承受力不行,也是買不了的,對不,所以先去做評估。3、買理財前,兩個問題要想好:一是你能不能承受本金損失。如果不可以,看理財名稱或說明書時就找「保本」倆字,其它的都忽略吧。二是你能不能承受收益不達預期。可以看下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基本上都會告訴你是預期收益,算出來的也是投資最佳狀態下可獲得的收益,所以如果真打算買,自己首先就要認清這一點,這樣到期後不管結果如何,自己心裡落差不會很大。
4、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一般有固定周期的理財產品,在到期前是不支持提前贖回的,具體可看產品說明書,所以,提前做好資金規劃。額外插一個我的做法:理財產品+貨幣基金+活期存款。理財產品可購買不同周期的,長短期結合;貨幣基金會選擇一些銀行的app購買平台,比如中行的養老寶、招行的朝朝盈,類似餘額寶的產品,但是這些平台支持快速贖回,基本可做到贖回後立即到賬,所以買理財後還有餘錢的時候可以考慮,每月需要還信用卡啥的再贖回。活期存款可不用留多,平時夠應個急就行,真不夠還可以從貨幣基金里贖回嘛。

哈哈,我好像說的有點跑題,最後再拉回來,如果打算買理財了,不必考慮水深水淺,把理財產品說明書看清楚,把心態放平和些,自然結果不會太差。


理論就不提了

各大銀行手機軟體都有理財,這個穩,安全
興業,招商,民生,浦發等,都有還不錯的收益,且有5萬以下的理財,類似於錢大掌柜,活期富之類這種的,可以支持當天贖回的,也就是以前支付寶那個錢包的收益模式。


現在理財平台那麼多~不用再去過多關注銀行理財啦~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太低,都已經不玩了。現在本人的主要精力的互聯網理財。對於工薪階層理財,要看你有多少資金能投資 建議你先從哪種小額的新手體驗標開始玩,套路熟了再加大投資。


我還是堅定的買房主義者,哈哈,銀行理財,那點收益夠干神馬呢,現在有幾個點,估計沒有超過5的吧,三四個點真沒什麼玩的,資金是要有效率的,放在銀行什麼效率啊,不過,祝您好運。


推薦閱讀:

突然給你1000萬,讓你一周內花完(可以投資等等,但必須要用)你會如何利用?
除了股票交易,你身上發生過哪些失敗的個人投資案例?
個人貸款一般應該如何選擇貸款的額度、期限和還款方式?
為什麼那麼多人還敢把P2P作為理財的首選方式?
現在有什麼收益又高又安全的,P2P理財產品嗎?

TAG:銀行 | 理財 | 個人理財 | 銀行理財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