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人教授大都喜歡在學生的論文上加名字?
我發現華人教授很喜歡和學生「合作」。許多時候,這種「合作」意味著教授的貢獻僅僅是告訴你有這個問題,有時候甚至連問題都不告訴你,你自己隨便做了個什麼東西他們就要求在文章上加名字。比如某北大教授竟然發郵件給學生要求他的每個postdoc必須給自己貢獻一篇論文(題目不限,只要加上他的名字即可)。令人驚奇的是:這種現象不但在國內層出不窮,甚至對美國名校里的華人教授也適用。
本人是做數學的,最近剛剛出國,之前對國外的情況不了解。為了驗證一下國外教授是否也喜歡在學生的論文上加名字,我特地諮詢了一些朋友。結果我發現,他們對這種所謂的加名字現象聞所未聞。比如西北大學著名數學家Zaslow的學生對我說,有一次學生因為他對文章的貢獻超過了50%而想要加上他的名字,他卻拒絕說:「我是個professor,指導你寫論文是我的責任,所以不能加名字。」我所知道的一些國外教授「加名字」的情況都是教授差不多把工作做好了,學生只是跟著學一學,然後被教授強迫在paper上加名字,相當於被強行「贈送」了一篇文章。這種情況在華人教授中倒是聞所未聞。據我所知,學生的thesis都是要求獨立完成的,如果連thesis都要加個名字一起發表,是不是就不太合適?
貌似國外教授如果要跟學生合作都是等到畢業之後再進行的,這樣是學者之間的合作,而不是身份地位不同時的非平等合作。為什麼華人數學家就這麼迫不及待呢?主要問題是這些華人教授大都已經tenure了,多幾篇文章對他們來說意義也不是特別大,為什麼還要冒著名譽受損的風險做這種鼠竊狗偷的事情呢?是不是跟funding有關係?
還有一些已經成名的大數學家,他們一年能寫出一二十篇文章,我想,如果是純數學,這就遠遠超出了地球人的能力範圍。何況大數學家工作繁忙,就更沒時間做研究了。而這麼多文章無一例外都是多個作者一起完成的。有知情人跟我透露說,這是因為那些小人物他們自願要加上大牛的名字,大牛推辭不掉,難道事實真相真是如此嗎?據我所知,在某些不健康的研究機構,許多人掌握了錢就是掌握了資源,postdoc都是他的僱員。試想一下,如果他有足夠的錢僱傭一二十個postdoc,每人寫一篇文章,這一二十篇論文不就有了嗎?而且postdoc如果不拿那種fellowship,是拿教授個人的錢,那倒真是吃人嘴軟,拿人手軟,不得不屈從於惡勢力了。不知道我的推斷對不對?
中國學者是否應提升自己的道德底線?怎樣才能幫助他們改邪歸正?看了某些回答,頗感震驚。以下是一位朋友的親身經歷。他向我控訴體制的罪惡,我卻什麼也做不了。希望某些人也看一看,考慮一下自己還有沒有作為知識分子基本的良心。
華東五校之一,CS,導師美國名校畢業,現在副教授。先說說我的情況。指導學生就是暴力指導,比如拿筆往裡臉上砸,拿黑板擦往臉上砸等,這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幾乎每次都有,平均每周一次吧,只要沒有進展就必然受到這個待遇。不允許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我有段時間在看Serge Lang的代數,被認為耽誤了「科研工作」所以被稱為民科狠狠罵了一頓;科研不允許學生獨立做論文,不允許和除了他之外的其他人合作。研三強迫簽讀博協議,我沒同意讀博,直接把我延期了一年,後來家裡來學校協調,最終學校協調下我研三換導師(換的系主任,因為其他人也不敢收了),他要求我之前做出來的兩篇學術論文不能用來畢業,因為學校要求必須有一篇可以用於畢業的學術論文,所以被迫研三又灌了兩篇水文,在這個基礎上反覆和系裡溝通最後縮短為延期三個月。最後,我離開時的兩篇學術論文(就是剛才說到在他那邊做的兩篇),一篇之前已經發表,另一篇未發表的被他單作者發表,和學校反應學校表示無能為力。
另外一個同學,本科畢業跟他直博,大四受到了差不多一年這種打罵指導之後整個人就抑鬱了,有一次直接留了一個簡訊說要和這個世界訣別,最終被家裡人領回去了,然後治療了兩年,六年拿到本科學位。
5名研究生,全部是轉導師或者退學結束。由於我延期,申請國外PHD告吹,找了一個IT工作,目前只能這樣。
學校,基本上就是協調,讓學生不要到公開場合宣揚這個事情,基本上就是兩面不得罪,在我這個事情上就是延期我三個月,這也是大陸處理師生問題基本的思路,一般是犧牲學生來盡量不得罪老師。所以香港可能很坑,但是大陸的高校無疑是最坑的。
是這樣的,我是去年下半年轉的導師,那時候我已經知道的是:1)我之前的兩篇學術論文不可以用來畢業 2)前導師要求新導師延期我一年 所以我當時就沒有申請學校,而是爭取去灌水從而可以畢業,我今年3月份一篇論文被一個會議錄取(論文比較水,發表這樣的文章心裡很愧疚),這樣我才有資格去和系裡爭取能夠少延期。所以我是今年三月份才知道可以不用延期一年了,但是只剩下少數一兩所歐洲的學校可以申請,其中我申請了一所,但是他們因為我畢業時間太晚,沒有辦法按時入學等原因(當然也可能是我學術背景相對比較弱的原因)沒有給我offer,這樣我就沒有學校可以去了。當然可以申請明年的,不過心有點累了,而且我本人對很多計算機領域學術上灌水嚴重挺反感的,即使是一些所謂的頂級會議也更多的是trick上的改進,所以自己也有一些失望,大概如此了。
我兩個月之後可以畢業,這兩個月估計還得幫我新導師搬磚,新導師性格很好,但是和絕大多數計算機方向的導師一樣,希望學生多做會議論文,考慮到當時畢竟他收留了我,所以就盡量幫他多做一些吧。我申請失敗後找了一個程序員的工作,薪水還說得過去,但是和進校時候充滿了理想相比還是非常的失落。研究生入學前很想在PHD時候轉到純數學去,所以選了前導師的方向,也就是計算複雜度;不過沒想到他當時也不支持我轉純數學,所以我代數、拓撲、數論這些都是私底下自學的。可能比較失望的一點是,當我逐漸有了一種」結構主義「的視角,即逐漸意識到」大結構「比「小技巧」重要的時候,卻再也沒有機會和環境去學習和思考更多的東西了,這個可能是最遺憾的一點。
單說數學。我只討論這個問題的標題,因為後面花姐寫的描述已經遠遠離開這個標題了。
我認為先不必從個人的私德角度出發考慮這個問題,例如將華人教授喜歡在學生的論文上加名字歸咎為他們品德有問題。而可以想想整個現象究竟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這種風格的研究會在華人數學界盛行?我個人認為,這是中國數學從落後到進步的過程中必定會經過的一種陣痛,即缺少榜樣。
數學不像應用學科,評價標準是產品。數學的評判標準是人,數學家們公共的價值觀覺得好的東西才是好。這種價值觀當然產生了很多問題,比如後世回頭看的偉大工作在當時被埋沒、後世敬仰的偉大數學家在當世被低估。但確實是這種價值觀維繫著整個數學學科共同體。即使很多超越時代或者有自己獨特興趣的數學界或許對這種價值觀嗤之以鼻,但促使他們形成他們獨特想法的根源還是那套標準的價值觀。
當然這套價值觀其實也挺模糊的,布爾巴基的想法也有、完全針鋒相對的阿諾德的想法也有,不同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標準什麼是好的數學或者什麼是數學。但這套價值觀可以把數學工作者都框定,讓大家基本上知道自己在討論的是數學、是好的數學。
這樣一套東西說起來有些玄乎。事實上確實是潛移默化被大家接受的。而那些你身邊最成功的數學家會成為最能影響你的人。中國作為一個數學領域的後發國度,成功的數學家們,一是很少(當然是跟美國法國這樣的數學大國比較),二是特點比較接近。
一大家想必也清楚,作為一個後發國家是沒有辦法的。二則很明顯躲不開談論Yau。我不認為Yau的風格不好,但是一個學界只有一種風格是肯定不好的。即使把Yau的風格換成其他人的風格也是這樣。不管Yau黑們願不願意承認,Yau確實是華人數學界的emperor。絕大部分華人數學家,特別是大部分現在正值四十到五十歲、擁有話語權的數學家受到Yau風格的影響。這就使得整個學界趨同化了。例如和學生合寫文章這樣的傳統也趨同化了。如果我們擁有10個風格迥異的頂尖數學家,那麼他們的影響就會使得學界更加的多樣化,而一些大家覺得不是太好的行為可能也會在這種衝擊下消解。整個領域趨同的情況下是很難消解的。
從這一點來說,我覺得數學確實是一個有些英雄主義的學科。
當然我認為Yau數學外一個很偉大的工作就是熱心幫助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還有一些地方,比如清華陸續送學生到法國留學。這些年輕人接觸了更多不同風格的數學家,成為他們的學生,接觸各種各樣迥異的研究風格,自然會產生多樣化的特點(我的老闆就從不跟學生合作。如果我能掙扎地生存下來,那麼我的學生也很難有機會和我合作了:P)。希望他們中做的好的一部分人繼續幫助中國數學發展,那麼更年輕一代做數學的環境就會更加多樣化了。
我只想說,拿學生當科研奴隸的老師也大有人在,國內這個問題應該是比較嚴重的,這與我們的科研評價系統,學術體制、風氣以及曾經的學術斷檔期都有關係。當然,導師宏觀指導,學生具體完成的論文,導師掛二作理所應當。但不正常的是,相當數量的導師從心態上就把學生當成自己學術成果的產出工具;謀財、晉陞的墊腳石,這個你能說正常?你能說應該?能說是個例?那如果導師把學生寫的論文自己掛上一作和通訊作者,第三、四作者送了人情,這樣也正常?也應該嗎?別跟我說個例,這不是。
諸位當知,對惡的縱容本身也是一種作惡。沒資本不縱容至少也不能從心理上認可吧?有些回答看完感覺就是一句話:存在即合理。拜託,都搞科研了,再思辨一點好不好?想像一下這種權利尋租無形中在個體上傷害了多少未來的年輕學者;在整體上拉低了多少科研質量。。
聲明:以上文字僅針對有壓榨學生想法的導師;並特此向不沾歪風、重桃李之情的老師們致敬!
p.s.回答本問題的老師,如果你曾經對學生做過類似過分的事情,那我謹代表我自己鄙視你!
p.s.p.s.看看這麼多匿名回答……
可能是領悟差異吧。導師不掛名這個事至少在自然科學界是行不通的。一篇文章是否可以重複,有何細節問題,是否存在造假,都是需要與文章的參與者進行核實的。而學生具有較強的流動性,這種核實和溝通就必須與導師進行。所以導師一定要掛在最後一作,曰"通訊作者"。
當然導師和學生搶掛第一作者這種事另當別論,實在是有點丟人……第一作者不是急需在學術界留下名字的後輩嗎?
別想那麼多,不掛名字是不想對你的paper的正確性負責任。。。。。
隔壁的印度教授表示不服。人家一年發三十篇一作的論文呢。
從嵌入式,到信號處理,再到材料力學,再到化學都有。就問你怕不怕
更多的情況是學生的工作太垃圾,以至於靠加老闆的名字才能發出來
我覺得加導師名字無可厚非,但也只能是通訊作者,不能是第一作者
老師雖然沒有對你的研究產生實際指導,但是他給你提供了實驗室,提供了電腦,提供了空調等等,這些福利都是從他們的funding里出的,相當於資助人,所以要加他名字。
但是,論文的思路和創新點是你的,所以 你應該是第一作者
就醬
原來花姐來知乎了,呵呵。
首先呢,想說誰就說,不敢公開在知乎上點名可以匿名嘛,不用遮遮掩掩地「華人教授都怎樣怎樣」,「國外教授都怎樣怎樣」。Yau別的方面怎麼樣輪不到我一個外行+後輩去評價,但是他在數學上的貢獻是擺在那裡的,後人總結20世紀數學史的時候肯定會提到他而不是你,用不著你一個學生去幫他改邪歸正。
實驗科學有實驗科學的遊戲規則,不管想法是誰的,沒有PI爭取來的資源你什麼都做不了,所以只要你的文章不是在自己家地下室做的實驗,老闆做通訊作者我沒覺得有什麼問題。而且通訊作者是要負責任的,以後實驗重複不出來人家找的都是通訊作者而不是一作。我們就只說數學好了。
我自己不是做純數學的但不代表我和搞純數的圈子沒有接觸。我的印象是大部分人,不管國籍,在文章署名上的做法還是比較正常的,在authorship上把學生當做合作者來看待。如果東西大部分是學生自己搞出來的,或者學生和別人合作出來的,那就不署名不負責;如果自己參與了整個文章的寫作那就署名。像你說的明明自己做了很多東西,文章上只寫學生的名字的,不管哪國人,都是少數。你要說掛名,非華人照樣也有喜歡在文章上掛名的,快七十歲的人一年發表30篇文章也是有的,你沒見過不代表就不存在。
最後,在網上指點江山對別人評頭論足當個網紅很容易,也許對某些人來說還很有成就感。自己做點好的數學很難;一輩子好好做學問,在你百年之後還能有人提起你的工作更難。不指望讓誰改變什麼,寫在這裡與大家共勉。
一般國際論文最後一個名字都是導師的名字,一作作者是做了最多工作的人(博士或博後)。導師提供思路/儀器/實驗室/建議/經費,所以就有掛名了。博士/博士後一般很少有做的工作和導師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叫通訊作者
我只能說,美國人也加的。。。
一般都是學生一作,老師放後面,但是名字肯定是有的。我剛剛投的論文,我特地把作者那空著給老師填。老師填了我一作,他自己二作。
數學算是比較好的,其他的實驗學科,基本都是第一作者後面一大串名字。大老闆最後掛個通訊作者,實際貢獻可能為0。
發論文還好,真正做事的可能有個第一作者畢業,到時候評獎啥的,真正做苦力的學生連掛名資格都沒有。
這也是我死也要轉行做理論的原因之一。
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現象,我導師似乎都沒有這類要求。不過,人家既然是導師,又有這個要求,做學生的遵守規則就好。
從人文傳承上來講,中國人帶學生向來是培養戲子的做法,徒兒火了師傅自然要雞犬升天,此謂父為子綱是也。即使是數學也不例外。
加之很多老人是因為水平低劣,久不做數學,但是掛不上面子而且還有政績要求。於是乎帶學生用學生出產就成為他們的主要方法。
年輕人里狀況倒是有好轉,不過也有些人以此為傳統,傳播糟粕。
這點上我是大大支持花姐的。我們小輩應當擔起責任,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至於那些一年二十幾篇的大人物里,是不是有一位姓姚呢。其實這個笑話嘛,大家都明白。
不光是教授啊。你在公司里做一些項目,做一些發明,公司不是也會加一堆無關人員的名字進去么。
逐利是人的本性。要不就讓他不加自己名字能獲得更大利益。非得加名字,歸根結底是因為利潤考核規則單一導致的。底層需要去巴結上面的人,需要去依附權威。上面的人時間不多但是需要滿足考核指標,以獲得更多研究經費和更多頭銜。現象是制度催生的。題主的這個提問有一點問題。學生的論文加老闆的名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不止華人教授,放眼全世界教授基本都是如此。題主如果不信可以自己測試,各國的教授們基本都會放簡歷到自己主頁上,題主可以下下來看看,一般早期的幾篇論文都是和導師一起寫的,你可以找找看哪個教授當年讀書的時候的文章沒有導師的名字。我相信這個比例非常非常低,而且即便有也不限於華人教授。
有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況教授會不願意在學生的文章上署名,就是這個教授很牛,對自己出的文章要求很高,而學生寫出的文章並沒有達到要求,教授可能會選擇不在學生的文章上署名,因為這可能會影響教授自己的名聲。
我在一定程度上同意題主的言外之意,就是有些教授對自己的學生完全沒有任何一點指導而強行要求在學生的文章上署名,這一點確實不好。這一般發生在水平比較低的教授身上,而且我個人觀察這種情況並不多。
更常見的情況是教授為學生選定了研究的大致方向,有的進一步幫學生選了具體的問題,並在學生做研究的整個過程加以監督。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文章署導師的名字這再正常不過了,這也是放眼全世界最常見的老師學生的合作模式了:老師提供經驗而學生解決技術難題。我並不認為選題是個輕鬆容易的事情,能看清一個值得做的題目很多時候比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難得多。
最後還有一點,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教授給學生的文章署名其實對學生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雖然有一個事實我很不喜歡但是它確實廣泛存在於學術圈,即一篇文章能否發表和這篇文章上有誰的名字有很大的關係。學生往往在圈裡毫無名氣,生生不加任何co author就把文章送出去這在開始就輸了一招。我審文章的時候如果看到哪個博士生自己把文章送出來沒有導師的名字,會想是不是這個work導師並不完全贊同,否則為什麼不署名。
不同學科的情況是不太一樣的,但是一般來說文章的數量是越多越好。
掛名也不完全是為了獲得這麼一篇文章,有些時候更像是一種承諾或者一種宣告。
比如教授要在學生的文章上掛名,很多時候這樣做是必須的,因為只有學生署名的文章可能連編輯那關都過不去。試想一個沒名氣的小輩寫了一篇文章投到雜誌或者會議上,你是編輯,面對每日如山的投稿量也會優先把這種文章拿掉。教授作為科研界有一定資歷的存在,在學生的文章上署名也是為學生的成果作擔保,並不完全是為了這麼一篇(其實可能用不上)的文章。有了教授的掛名,文章的通過率也會得到大幅提高。
又如兩個教授之間互相掛名文章,這種情況下一般是說明二者產生了學術合作。對學術圈的人而言,也就是宣稱這兩人有了合作關係,日後在一些資源和利益上都存在共享;兩人的圈子也能交融在一起,擴大了學術圈中的人脈,對二者而言都是有好處的。另一方面,從文章的實際發表角度而言,有名氣的教授數量越多,文章被拒的可能性越小。審稿人和編輯對於有重量級人物掛名的文章都是非常慎重的,開綠燈的可能性很高。
當然有一種教授掛名是非常惡劣的,那就是教授通過掛在關鍵位置上(比如第一作者)頂替了學生的重要作用,相當於竊取了學生的成果,這種情況就比較糟糕了,但是一般不多見,遇到了就真心需要好好維權了。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還有外在的因素,比如國內很多學科實行的規則,計算文章數量時,只計算第一作者的文章數量,這種考核制度容易讓教授壓榨學生,剝奪學生成果。
相比之下國外這種只要掛名就能算作一定成果的考核制度其實還更人性化一些。據我所知,有些學科要求學生的文章以第一作者計算,教授的文章以最後一名作者(通訊作者)計算。這種考核制度我覺得就挺科學的,將學生和老師的貢獻分開,同時又不衝突,老師願意掛名而不影響學生的成果,學生也會很樂意。
所以掛名這件事情並不是你想的那麼惡劣,這裡面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具體還是要分學科和考核制度,優秀的考核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促進學術進步,提升學術道德。我現在的老闆讓我給他一作,否則不給文章交稿費。文章是一篇SCI。所以我打死都不在貴校讀PhD。
關於文章的貢獻,他貌似只給我出了個題目罷了,方法我自己想的,演算法也是我自己設計的,實驗數據我自己跑的,文章他看都沒有看過。
對了,文章發表之前申請了一個專利,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了專利的第二作者,專利的持有人也是老闆,呵呵呵……
更JP的是,老闆從來不發工資,貴東要求導師每個月給研究生的200塊錢我一分錢也沒有拿到過……
看題干,您是數學系的吧...?
數學系的話好理解,我也不評論太多了,隔行如隔山。。
我是海外化工黨,只能說這種要拉funding,要開好project,還要導師提供關鍵意見、聯繫期刊和工業界...等等,導師的貢獻是必不可少的,這個時候在通訊作者處署名是非常合理的做法。
但即使在這種情況,如果導師要搶第一作者的話,也是十分過分的。署名這事情在中外研究圈的檯面上是大同小異的。
你要是做的課題 拿的數據都是從你老闆做PI拿的grant來的,你在這計較署名就沒勁了。
沒給你grant里的人力物力財力數據,指導給沒,貢獻寫作沒,貢獻校對沒,好啥都沒貢獻,人家是不是想掛上末作名字幫你沖沖好雜誌?
在我知道的範圍內,老闆都是貢獻到一定程度才會掛名,好多時候學生那些破文章老師自己都不好意思掛名。
如果是其他領域,猜測比如社會科學,你的課題相對獨立,有可能老師是不應掛名或不願掛名的。推薦閱讀:
※在你的領域,世界還留給我們哪些名垂千古的機會?
※數學系和物理系學生有什麼差別?
※請問法國著名數學家伽羅瓦(Galois)是阿斯伯格綜合症(Asperger"s Syndrom)嗎?
※被人四面追擊如何逃跑?
※哥德巴赫的猜想如果被證實,對數學和全人類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