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滿清皇子名字大多用生僻字?

例如,清康熙的諸位皇子,大阿哥胤祀 (yin si)
二阿哥胤礽 (yin reng)
三阿哥胤祉 (yin zhi)
四阿哥胤禛 (Yin zhen)
五阿哥胤祺 (yin qi)
七阿哥胤佑 (yin you)
八阿哥胤禩 (Yin si)
九阿哥胤禟 (Yin tang)
十阿哥胤鋨
十二阿哥胤祹
十三阿哥胤祥 (yin xiang)
十四阿哥胤提 (yin ti)
十五阿哥胤禊 (yin xi)


因為古代有避諱這條缺德規矩……別說同字,有時連同音都不行

以下抄自維基百科 改字法避諱 部分:

  1. 秦始皇名政,「政」與「正」同音,所以秦代稱「政月」為「正月」,「正」字改念平聲,甚至改稱「端月」。
  2. 避漢高祖劉邦諱,「相邦」改「相國」。
  3. 避漢文帝劉恆音諱,「姮娥」改嫦娥。
  4. 避漢景帝劉啟諱,「啟蟄」改驚蟄、「啟封縣」改開封縣。
  5. 避漢武帝劉徹諱,「徹侯」改通侯。
  6. 避漢昭帝劉弗陵諱,否定詞「弗」改「不」。
  7. 避漢宣帝劉詢音諱,「荀卿」改孫卿。
  8. 避東漢光武帝劉秀諱,東漢孝廉「秀才」改「茂才」。
  9. 避漢明帝劉庄諱,庄姓者多半改成嚴姓。
  10. 避漢靈帝劉志諱,東觀漢記的「志」改稱「意」。
  11. 避晉宣帝司馬懿諱,三國志將吳懿改「吳壹」。
  12. 避晉文帝司馬昭諱,王昭君改稱王明君,蔡昭姬改稱蔡文姬,韋昭改稱韋曜。
  13. 避晉愍帝司馬業諱,建業(今南京市)改名為建康。
  14. 避唐高祖李淵諱,陶淵明改稱陶泉明或陶深明。
  15. 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世」、「民」常改為「代」、「人」。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說》中句子「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中的「人風」實際上是指「民風」,是為此而改。
  16. 避唐高宗李治諱,文章內「治」字改為「理」。
  17. 避武則天(武曌)的諱,廬陵王(稍後的唐中宗)之長子李重照改名李重潤。(曌為照的則天文字)
  18. 避後晉高祖石敬瑭諱,有些敬姓人士改為端姓,或拆字變為苟姓以及文姓。
  19. 孔子之名丘曾經是金朝的聖人諱,所以有些丘姓人士改為邱姓。
  20. 避明太祖朱元璋諱,「元年」改為「始年」、「原年」,「元來」改為「原來」。
  21. 避清康熙帝玄燁諱,故宮玄武門改神武門,而「玄孫」改「元孫」。
  22. 避清雍正帝胤禛之諱,兄弟字輩「胤」改「允」。趙匡胤通稱為「宋祖」甚至改稱趙匡續,王士禛改稱王士正或王士禎。
  23. 避清乾隆帝弘曆諱,曆常改為歷,而大清曆法時憲歷改時憲書,弘文館改「宏文館」。
  24. 避清道光帝旻寧諱,北京外城廣寧門改名廣安門。

——追加說明——
學術內容我也不懂= =我只是維基的搬運工


答:不是他們非得要用生僻字,胤禛的三個成年兒子叫弘時、弘曆和弘晝,哪個字也不生僻。題目描述里給「祥」字標個拼音是什麼意思?傳說中的陌生化?

是因為同輩人必須要取同偏旁的字,且不取涵義不好的字,這樣皇室子孫多了以後,再不取生僻字,就不夠用了。事實上清室從乾隆(?)以後做了規定,只有近支宗室才用那個被指定的部首起名,從技術上看是在減少無名可取的概率。

畢竟漢字總數小十萬,常用字不到一萬,生僻字占絕大多數。再說現代網民的認字平均水平肯定比古代文臣要低……

另外大多數皇子的諱只會是家諱,取名沒有考慮避諱的大道理。


原因大約有兩種,最根本原因是沒字編了(?&>ω 列位看官想想,名字誒!皇子的名字誒!大清皇室愛新覺羅家族的皇子的名字誒!那可不得起個好點的嗎嘛!
清代早期的皇族名字還很帶著滿語的特色,比如說:皇太極之子襄親王博果兒(好像還有個版本叫博穆博果兒,就是那個傳說被順治搶老婆的人)
等到了康熙生兒子的時候,那時漢化的程度很完善了,基本都是取一些好聽的漢語名字,比如九子奪嫡里那一系列光輝而又難打的名字,胤褆胤礽胤禛胤禩胤禟胤祥胤禵。老十名字好難打,礻還要加個「我」
看把老艾家講究的。
這些字其實都是好字啊,都帶有一些美好的寓意,所以說光偏旁對上不行,還得是個好字。有時候不僅要好字,還得好聽,講究那麼個朗朗上口。比如說,看還珠格格裡面永琪有個兒子叫綿億。假如都要泛個人子邊,能叫綿他嗎!能叫綿你嗎!
當好字沒了,有時候就得翻那些生僻一點了。其實歷朝歷代這樣的都不少,不僅僅是清朝。南宋末代三個小皇帝的名字就很難寫還難記,但是寓意都很好(忘了讀音打不出來,原諒我不專業)明朝的皇帝藩王們更有意思,最後一個字泛五行,金木水火土,朱八八估計給兒孫們定名的時候純屬本著添麻煩不嫌事大的想法,明朝宗室那麼多人,到最後被逼的只能造字,拿個偏旁,隨便安上一個字,得嘞造出來了。比如正德皇帝,火字邊加一個照,嘉靖皇帝的熜也很不好認。
再就是一個重要原因,當老皇帝駕崩後,新皇帝繼位,繼位後皇帝的名字可得避諱,這下好了原來的皇兄皇弟們都得改了,所以雍正帝的兄弟們原來都叫雍?,後來都叫允?了,什麼允祿允禮(甄嬛里一大串),不過這個字到不算生僻。
再來看看嘉慶帝的名字(就是還珠格格里令妃生的十五),顒琰,各位看官可能會說,他哥五阿哥永琪不是永嗎,怎麼他成了顒了。因為後來大清皇帝們感覺讓兄弟們改名實在太麻煩了,而且傷感情,加上很多事要避諱,(比如說科舉里不能提皇帝們的名字,迫不得已碰上都要缺筆寫,唐明皇為什麼叫唐明皇,就因為唐玄宗的玄撞上了康麻子的玄燁的玄)。皇帝發現自己的名字里的字「略」常用,本著解放自由的精神就不折騰別人了,索性把自己名字改個生字,反正基本上也都用不到喊自己的名字,也沒人敢喊,就這麼著~真是吾皇萬歲的善政╭(°A°`)╮
好啦故事講完了,給點贊好唄(≧▽≦)/


記得有個哥們叫李鵬,現在都沒法實名認證?

所以領導名字用生僻字很是必要。


「我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

看完滿族官宦子弟的名錄後。

金角大王卒。


自宋開始,皇帝就覺得避諱是件麻煩事,但又是古法不能廢,於是就給皇子取名生僻字,把避諱的能造成的後果控制到最小


首先這裡頭是有各種輩分講究的,很明顯他們同為胤字輩,然後取名要從示部旁(具體可見《甄嬛傳》里甄家的女子可是從玉從女的,嗯就差不多是這個意思)然後官家如此,皇家肯定亦如此。於是就有各種皇子相似度百分之八十的名字。一開始生在前面的幾個名字還是比較幸運的,能攤上幾個有意義的字,比如十三十四爺,就是出自《詩經》: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後面幾個,兒子生多了,示部旁就不夠用了,怎麼辦,沒有什麼好辦法就往生僻字裡頭找啊,反正咱得湊齊用示部旁取名啊,心疼康熙三秒。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避諱了。談到避諱,雍正不厚道,把自己名字保留,讓自己一眾弟兄們該胤為允,哪有叫胤什麼好聽,還大氣(doge臉)不過我一向不太喜歡的乾隆在這方面厚道了許多,當然他坑的是他兒子,嘉慶。人原來叫永琰,多好寫啊,讀著還順溜。他當皇帝後,他的太上皇爹說了,不行,兒子,你是皇帝了,得避諱,反正你以後也不用寫你名了,就把永字換換,叫顒琰吧,別坑你弟兄了,於是,就嘉慶就改用生僻字了。(以上對話純屬瞎掰,不過理兒應該正確)
以上


知乎上好多人明明不知道還要亂答一氣,侮辱先人
這個我在《文史知識》上看過一篇文章,康熙老爺子為了方便民間老百姓大膽起名字,故意找些生僻字,是很生僻的字。。。還是比較厚道的
僅康熙朝這樣,後世就隨意了,因為一開始他們也不確信自己就能100%當皇帝


謝邀。
這個沒細緻研究過,不過竊以為是為了避諱的方便。取常用字避諱以後會帶來一系列麻煩事兒。參見太平天國那些可笑的避諱掌故段子


2點,
1,萬一以後做了皇帝,避諱方便
2,為了同一輩份的人用同一個邊旁部首,這樣人一多就容易出現比較冷僻的字


聽過一種說法是清代避諱不嚴格,比如順治名福臨,這倆字實在太常用沒法避,其次題主所例舉的確就是故意取的生僻字,這樣百姓就可以輕鬆避諱啦(這些字太生僻平常根本用不到嘛)


皇上叫二柱子不是很有違和感嗎?


方便避諱


感謝網友糾錯,雍正即位後十四子應為允禵 (tí)

以下是原文
--------------

樓主,糾正你幾處錯誤 , 康熙的大兒子叫 胤禔, 第十個兒子胤礻我(é), 第十四個兒子原名叫 胤禎, 雍正繼位後,為避新帝名諱,改為胤禵 (tí)


這個現象現在也有,特別是大戶人家,有祠堂的,同輩的男子姓名里一個字是相同的,是按族譜來的,比如 李建國 李建黨,他們可能就是建字輩,大戶人家人口多,這樣就不會搞錯輩分。這就是為什麼那一代皇子有個胤字。
而後面一個字為什麼是生僻字呢?可能是同輩加上親兄弟這層關係,第二個字偏旁是一樣的,都是示字旁,但是示字旁的漢字太少了,王子太多不夠分,怎麼辦啊?造字唄。新造的字肯定是不常用的,所以都是生僻字啦。


避諱,如果你去過北京故宮的話,就應該知道,景山對面的神武門最早應該叫玄武門,是為了避康熙皇帝的字,因為康熙皇帝叫愛新覺羅?玄燁,所以才把玄武門改成神武門


十阿哥胤鋨

明朝把周期表玩壞也就算了,到了清朝都不放過……


為了避嫌,發展到後期,為了方便別人避嫌,多選用生僻字。


這還叫生僻?論給子女起名我只服吳景帝孫休。


示旁的字就那麼幾個,還不能起禍禍這種


推薦閱讀:

「清朝奠定中國版圖」的說法出於何處?此說何解?
清朝對西域和中亞的實際控制力在最鼎盛時強過唐朝嗎?
為什麼絕大多數英國人不會認為諾曼征服是英國亡了而不少中國人認為清朝執政是中國亡了?
清祖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這是歷史傳聞還是確有其事?
清政府當年為什麼拒絕工業化?

TAG:姓名 | 清朝 | 清朝歷史 | 生僻字 | 清代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