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Springer Nature 宣布撤回 64 篇論文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同行評審報告能被偽造?

Nature關註:十大期刊64篇論文遭撤稿
據說原因是偽造同行評審報告,為什麼評審報告能被偽造?是同行評審的流程有什麼缺陷嗎?


首先這個事情沒什麼好說的,沒有什麼是學術不端的理由,即使是體制問題。體制可沒教你去打歪主意。打歪主意的永遠是人。撤稿細節其他答案講了很多,不再說了。
最後看到題主題目里有「peer-review的缺陷」這個描述,頓時有點不吐不快。
其實peer-review算得上是比較公平的策略了,研究成果得到業內人士的專業級認可然後才能發表,聽上去挺不錯的不是么。然而制度這個玩意,實際落到人身上的時候確實是非常容易走樣的。
首先就是,這年頭全球化腳步太快了,很多領域尤其是較小的領域,基本就是一個圈子。圈子裡的人多多少少都沾親帶故,更何況有的圈子可能就是那麼幾個人發展起來的,裡面的人或多或少都是師兄師弟師叔師侄什麼的。而大部分編輯又不可能對每個領域都完全了如指掌,很多時候要依靠業內人士甚至是投稿者本身的推薦,這種情況下互相串聯的事情想掐住簡直是不可能的。何況有的編輯自己也不負責,別的答案有人提偽造郵箱甚至偽造審稿人的例子。特么的這年頭像點樣的大學教授信息都是公開的,大部分時候一搜就露餡了(除非是有真人幫著造假),而很多編輯連這點事情都不做……
再接下來,就算投稿人自己誠信。抱歉,審稿的也是人,而是人就有花花腸子。之前在知乎看到一個答案,說某個數學家仗著比別人聰明,拿到要審的稿件後自己把成果推進一點寫篇文章(反正數學就是腦力比拼,推進一點未必消耗多少時間精力),然後把原稿件拒掉自己發文章。簡直是豈有此理。生物學由於研究周期長,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重複擴展他人的結果,這種事情相對少點。但是似乎也有恰好研究撞車,然後壓住稿件不審,搶時間趕出自己的結果到其他期刊上投稿發表的。
有些時候投稿人和審稿人的衝突未必是誰不誠信,人這種生物有個弱點,屁股決定腦袋。雖然良好的學術素養可以儘可能避免主觀因素影響推斷,但人畢竟不夠完美。經常不知不覺就會出現自己的主觀因素影響了事實分析的事情。我的一個朋友(但願他不上知乎),參與了一篇文章,其中某個部分是說某種生物活性物質在活體血液中的濃度大概是多少多少,結果文章拿去peer-review之後某個審稿人堅決質疑這點,說自己也做了類似研究,測出的濃度應該高出很多。我哥們很鬱悶地跟我說那個濃度足以造成機能失調了,奈何人家不聽啊。

這有時候不是開玩笑……最後說真的,以後peer-review應該以多人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就跟做defense一樣審稿人和投稿人在編輯的監督下當場討論,有什麼問題全都當場說清楚(當然允許提前準備)。一來當著大家的面總不至於太過亂來,二來道理也能辯得比較清楚……


問的是同行評議(peer-review)怎麼能偽造,從2013年的例子講起:
首先,同行評議的學術造假並不新鮮,早在2013年,SAGE旗下的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出現過60多篇文章直接撤銷的情況,可能當時新聞媒體業沒有現在發達,所以可能很多人沒有得知,而後續造成的影響也比現在大的多,不是簡簡單單的撤銷就完事了。
而且,這次造假的文章大多數來自台灣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副教授陳震遠,後來查明如何造假的時候,發現陳震遠在推薦審稿人後,自己註冊gmail郵箱造假,相當於自己投稿自己審稿,而有趣的是大部分文章主編大概為了省事,都分給他推薦的審稿人審稿,那怎麼被發現的呢?因為他估計是太想發文章了,所以很多文章剛送審,他不到一天就立馬審稿意見回去了,尼瑪,學術界哪兒有這麼負責的審稿人。。。

而後續的影響逐漸擴大,陳震遠被撤職,而有趣的事陳震遠在幾篇文章中掛上了時任台灣教育部長蔣偉寧的名字,而導致了蔣偉寧的下台。還有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的主編的辭職。
台灣「教育部長」蔣偉寧為什麼辭職?
而更有趣的是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因為自引率過高,2014年被SCI期刊剔除(不過,好像現在又檢索了)。
附上鏈接
Updated: Lax reviewing practice prompts 60 retractions at SAGE journal
台灣學者60篇論文被JVC雜誌一次性撤回
這件事情證明了同行評議存在的缺陷,然而其實這個缺陷是相對的,每個同行評議期刊都有自己的Editors和Editorial advisory board,一般情況主編都可以根據你做的方向分配審稿人,然而對於一些比較小眾的方向找不到合適審稿人就會出現讓你自己推薦審稿人的情況,這其實也是最省事省力的評價你文章如何的方法,也就出現了造假的可能。而至於審稿人相互認識,提前打招呼等等,這些應該不算真正意義上的造假,總之,學術圈的connection比很多地方複雜的多,不多評價。
下面來個正能量:
我的導師,也是某領域的知名學者,也擔任了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JVC)的associate editor, 然而,無論在JVC影響因子四點幾的時候,還是被SCI剔除的時候,都沒有在JVC上發過一篇文章,起初我以為是老師認為自己擔任associate editor不投稿來避嫌,現在想想估計老師是覺得這雜誌水平不行吧,組裡有老師的相關的工作也投到了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上,這裡面也牽扯出唯影響因子論的不靠譜,在土木領域影響因子4點几几乎堪稱一霸,然並卵,大家都知道ASCE下面一群影響因子不高的期刊里的文章質量才高。
還有就是大一時我和師兄做了一部分灌水的工作,文章都寫好了,然並卵,老師一直壓著不讓投。。。然後,就沒消息了。。。也不敢和老師說這個事。。。其實文章語句寫的好一點,可能也能中個SCI。
說的這,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國內的學術圈,愛惜羽毛的教授、老師也很多,不要臆斷國內學術圈有如何不堪。
以上。


這兩次大範圍撤稿所反應的本質問題其實是國內畸形的醫生晉陞制度。
仔細研究這100+篇文章的作者單位,不難發現絕大多數作者都是醫院的醫生,而且都是來自大醫院。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醫院開始以醫生髮表的SCI論文作為評職稱的必要條件,不發夠多少篇或影響因子總和超過多少的SCI文章,就不能晉陞。而國內的醫學生培養計劃中,對科研能力的培養卻遠遠不夠,我有同學是TOP2醫學院臨床八年制出來的,上學期間基本沒進過實驗室,讓這些人在看病救人還要解決醫院關係的情況下再去做實驗、研究方法學,簡直就像大躍進一樣。

世界範圍內,發表科技論文的作者主體是由全職研究人員組成的,寫文章只是表現科研成果的一種手段,這些人更注重的是在學術圈建立良好的聲譽,以拿到更多的funding去做更有意思的研究,這樣的良性循環。而在國內受到畸形晉陞制度壓迫的醫生們,他們發文章的目的就是升主治、升主任,升到理想的職稱之後就不用發文章了,在學術圈的聲譽更是他們無暇去關注的東西。本來就強度極高的工作環境,加上缺乏實驗室培訓的自身研究能力的匱乏,導致這些迫於晉陞壓力的醫生只能去尋求外界幫助,以完成晉陞。

這就給很多第三方機構創造了市場,由這些機構去幫助醫生寫文章、投稿,等等一切和文章有關的操作,他們都可以進行一站式服務。據我了解,國內很多三甲醫院的醫生髮表SCI論文,除了可以幫助自己晉陞之外,還可以得到醫院的額外獎勵,比較常見的是影響因子1分可以得到1w獎金。醫生一方面可以申請國家的科研經費,一方面還能拿到醫院對於發表SCI論文的獎金,所以購買這些第三方機構的一站式服務完全不差錢。從第三方機構的角度來講,提高自己代理的投稿命中率,就相當於牟取了更多的利益,所以他們絞盡腦汁來提高文章發表成功率,於是就想出了偽造peer review report這種方法,不得不說中國人的智慧太令人驚嘆了。

中國是個很大的國家,在國內很小比例的東西,到西方人眼裡都是特大特嚴重的事兒。我也見過一些專心做研究的教授對這些害群之馬非常無奈,中國絕大多數研究人員都是兢兢業業在做科研,但是由於小部分人在世界範圍內擾亂學術秩序,致使其他認真做科研的人在國際期刊發表文章的時候受到偏見待遇。究其本質原因還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大躍進式的評價體系。發表再多SCI文章,影響因子總和再高,對治病救人、解決重大科研問題、獲得諾貝爾獎都是然並卵。


回答一些人「怎麼知道文中所指文章多為大陸的?」的疑問:
雖然出版商是不能透露撤稿的具體情況的,但是每一篇撤稿通知都是可以搜到的:
http://link.springer.com/search?query=The+Publisher+and+Editor+retract+this+article+in+accordance+with+the+recommendations+of+the+Committee+on+Publication+Ethics+%28COPE%29date-facet-mode=betweenfacet-start-year=2015previous-start-year=1995facet-end-year=2015previous-end-year=2015
(來源:64 more papers retracted for fake reviews, this time from Springer journals)
大家可以一篇篇看作者的 affiliations.


詳細看了幾個高分答案,大部分都是吐槽國人的節操,作為在北美任教的屌絲老師過來補充一點內容。先說幾個故事,故事的主角沒有國人,都是外國大佬


1. 某頂會截稿前,英國三個大組(每個組至少10-20人規模吧)的研究員們會互相邀請介紹一下自己近期的工作,或者讓對方看看自己的稿件幫助修改修改,美其名曰學術交流和提寶貴意見,其實就把自己組要投什麼文章都透出去了,在雙盲審稿的時候作用很大,而且這三個大組裡面至少還會有3-6個area
chair。雖然目的和違規的國人是一樣的,這不比換ID高明多了?


2. 另一個頂會規定大會主席的學生不能投文章,這個規定是非常有魄力的,不少大佬反對但也抵擋不住民意。結果四年前,某大佬做主席,他的學生投了一篇文章但沒有掛他名字,最後這個學生拿了最佳學生論文獎,這個獎地位挺高的,該學生畢業後也順利找到了top
10名校的教職,該大佬再次培養一位高徒,這比一篇最佳論文值錢多了。對外該大佬還能說自己高風亮節,沒貢獻就不掛名,其實大家又不是傻子


3. 故事2中的頂會隸屬於IEEE,但圈內幾個(老外)大佬一直想脫離IEEE的控制,自立門戶,這事情大約在三四年前操作過一次,未果,蟄伏几年後今年繼續拿出來,由故事2中的大佬來嘗試說服大家,該大佬大致是這麼說的:如果你們選擇IEEE,那你們就等於選擇了自己的文章不能被大家下載(IEEE要求付費訂閱才能下載),如果你們選擇了這個獨立的組織,等於選擇了自由,你們選哪個?我當時就聽傻眼了,理由也太冠冕堂皇了,差不多算道德綁架了。隻字不提自己想要的利益,卻輕鬆操縱民意,幾年前沒做成?沒事,總結一下經驗教訓,幾年後再來一次


我說這幾個故事主要兩個目的,首先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迷信國外,抨擊國人犯的錯是沒問題的,特別是Springer爆出的這種問題,但沒必要捧老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象牙塔也一樣,國人和老外的區別並不在於其目的性,而在於實施手段。老外比較看重流程和政治正確性,畢竟人家幾百上千年的民主文化,但人性是沒啥區別的,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一樣黑玩,只是按照遊戲規則不留漏洞的玩,有時候黑了你你還得陪笑。而部分國人可能就比較看重短期收益,不在意長期的或者流程的正確性,弄的吃相比較難看


其次也不要看到這種新聞就覺得學術界黑暗,覺得自己在這個地方混不好都是被這幫人坑的。我做學生的時候有幾次也覺得自己被黑的很慘,但過後想想還是自己不夠牛逼,whatever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被虐了幾次後憋長進了情況就好些了,論文就沒感覺被虐那麼慘了(當然其他地方開始覺得被虐了)。所謂英雄惜英雄,首先自己得是英雄,等自身實力牛逼了人脈就開闊了,被黑的次數就少了。反正至少我現在能做的就是盡量不讓我學生被黑,讓他們可以正常的打怪升級


===分割線===

最後補充幾個內容

1. 我深度接觸過3-4個圈子(發過文章),間接了解了更多圈子,故事2和3中的頂會是我知道的最公平公正公開的,我也很有幸能在其中做研究,但如之前所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沒辦法的

2. 有的領域從我們的視角上看可能是中國人把老外都給排擠開了,導致TPC都是中國人,其實是老外不玩了,因為申請不到經費,北美已經沒人做了。老外真要來分蛋糕的話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3. 有些時候是體制問題,比如高票答案中不停吐槽的幾個事情,包括那個973,要改變只能在國家層面來做,例如投入基礎研究,投入製造業


你們開心就好。


可以認為同行評議_好搜百科直接決定了論文是否可以發表。
在國內以論文為綱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同行評議就變得無比重要

據我所知,同行評議出問題主要有
1. 評議專家與論文作者的私交極好。
一篇論文的發表經常會有同行間的交流,小同行間互相了解對方的細分方向也是很正常的。
因此遇到評審論文的風格很熟悉時,一個電話一封郵件就可以確認。
評審放水也就不稀奇了。
最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把論文打給原作者讓他們自己寫評審意見。
結果可想而知。

2. 論文投稿時直接偽造推薦評閱人的郵件地址
這個比上面惡劣得多,相當於直接偽造了一位專家然後自己評自己的論文。

3. 這個是我之前沒想到的,可能存在一個第三方機構在評議過程中作偽
如果真的存在這種第三方機構,對科研競爭的損害將遠大於上述兩種情況。
第三方機構存在一個「評議人庫」並且可以決定論文評議人的選擇,這說明論文發表機構在編輯職位上有極大可能存在內鬼。

情況1其實早就存在,國內外都少不了。而且極難發現。相對來說也算是論文發表的潛規則之一了。
情況2很大程度上應該算是編輯的失職。如果編輯能夠仔細核對並加大打擊力度,是很容易拆穿並威懾類似行為的。
情況3.。。。如果第三方機構擁有足夠大的專家庫。。。這幾乎無解。。將完全依賴於科研工作者的良心。而對於目前付給科研工作者的酬勞來說,金錢的誘惑太大了。

上述說的比較粗糙,感謝 @wave Bio 的評論:

wave Bio
方向的回答已經很全面了,我來增加一些細節。
論文手稿提交時要求作者推薦6位左右的審稿人,編輯從這些人中隨機或根據他們與該篇手稿的相關程度選擇三位作為最終的審稿人。如果編輯有問題,他最後會讓文章通過,從而獲取利益。但是這種可能性比較小,因為成為編輯不是這麼容易的。只有在某個領域長期發表高質量論文才會被聘用為編輯。最有可能發生的就是投稿人偽造審稿人郵箱、委託熟人審稿或者完全偽造一個審稿人,當編輯將諮詢信發送到審稿人的郵箱後,投稿人打開郵箱給自己美言了幾句,論文通過了。
據我所知,國內的某些核心期刊都會構建審稿人庫,該庫記錄了合格審稿人的基本信息,推薦不在該庫的審稿人審稿手續非常繁瑣,這樣可以防止投稿人利用這一漏洞。國外好一點的期刊應該也有相應措施來防範這一點。
最後,建議修改問題,在Springer Nature後增加「公司」。因為這容易讓人認為發表在Nature上的論文被撤了。實際上是Springer與Nauter出版集團合作成立了一個新公司Springer Nature,該公司在8月18日宣布了該撤銷通告。


不不不,不要以為peer review就是公平公正的。reviewer是人,就會有私心。這個流程沒問題,但仍需要時間來改進它的執行。

多年前我們一篇paper想用一個巨大的掃描原始數據,就是這個

這個掃描是由斯坦福完成的,找他們要,他們說,不行,我們跟義大利政府有協議,不能把數據給「版權法不同」的國家人士。後來,peer review的時候,就有reviewer跳出來說,你怎麼不用那個數據呢,你不用那個數據怎麼證明你的比以前的好呢?嗯,那篇paper被同樣的理由殺了4次。

圈子就這麼小,不要以為我不知道是誰。

好了,09年的時候他們說,已經10年了,這組數據我們自己差不多榨乾躁進了,我們把數據放出來讓人隨便用吧。


見圖


第一,不是nature撤稿。。。是springer下面的幾個醫學期刊撤稿。撤稿作者單位網上可以看到,這裡就不表了。
第二,高票答案的態度讓人不高興。我們國內科研界本來就比不上歐美髮達國家,這是公認的。認真做著科研,希望彌補差距的還是很多的。
第三,為什麼撤稿的都是醫學期刊?這是因為國內醫院晉陞職稱醫生也要發論文,看病水平再高也不行。常年第一線的醫生沒有時間認真科研,又得評職稱,所以搞出這麼多學術不端。
第四,學術造假,是也應當是學術生涯的死刑。
事情要就是論事分析,講好適用範圍,別一來就上升到中國怎麼樣怎麼樣,中國人怎麼樣怎麼樣。多思考別盲從,行嗎?


我上課的時候老師狂噴所謂的peer review。一個高加索憤青大罵說這算什麼事,你要把贊助商花了好多銀子然後自己花了幾年的研究結果發表出來,還要給他們交錢,還要幫他們審別人的文章當免費勞動力!!!

一個細領域通常全球就那麼幾個組在做通訊作者我都能背下來了,數據什麼樣子,方法接著上一篇搞,實驗台的schematic也是兩年前畫好的,introduction的第一段都沒怎麼變,更別說最後一段的acknowledgements了贊助商都是那個州的企業,我會不知道這篇文章是哪個組發的?
而且而且而且,你們知道一篇期刊論文其實是數篇會議論文的集合嗎!會議的時候我都看過了他們的數據了還跟作者聊天打屁半小時我會不知道作者是誰?

跟我們用機經戰勝gre一樣,其實就是中國人用自己的小聰明揭發了歐美萬惡的資本主義悶聲賺大錢的臭技倆,沒誰值得被表揚。
一個用萬年不變的考題加上從附近高校抽學生出來廉價審題,一個用著自己只負責印刷收錢發文章自己也不好好審讓別人審還用廣告水了版面,被人鑽空子是遲早的事。。。

所以,這就是那幫想躺著賺錢的懶鬼發明出的漏洞百出的評審方法被某些中國人鑽了空子而已。我不是說鑽空子是對的,但是peer review本身就不是一個站得住腳的審評方法。


分享一個在做peer review時碰到的國內教授做出的特別醜陋特別無底線的事情。

家裡那位(簡稱L)給很多頂級期刊做過peer review,遇到過一次非常醜陋的事情,文章作者是國內某大學的團隊。
L在review report里提出那篇文章需要大改,大改後才能決定是否推薦發表。
幾周之後,編輯把作者們對幾位審稿人的回複發了過來。
L打開一看,作者們把所有審稿人的問題貼到一個文件里,然後一一作出回應。
事情到這裡都很正常。

醜陋的事情:
作者在「複製粘貼」L的審稿意見時,作者把「需要大改」刪去了,並審稿意見最後偷偷加了一句話,意思是:「這研究挺好的。如果作者做出我建議的這些小改動,我將推薦編輯發表這篇文章。」
自然,審稿意見里所有要求大改的地方,作者在修改稿中都隨意帶過了。

我們當時看到的時候真的是大驚。沒有見過世面的我們,根本就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會有研究者肆意篡改審稿意見。
請不要這樣鄙視審稿人的記憶力!作假就算了,還挑戰我們的智商...
而且科研者這種強迫症當然是留好了各種電子記錄的。不要耍小聰明...而且那句英語還有語病...

當然最後L嚴肅的向編輯反映了這事,文章被編輯據了。

在當審稿人的過程中,會體會到現在中國學術界非常高產,來自中國的文章越來越多,這樣醜陋的事情我們是第一次遇到,希望以後再也不要遇到...


就不要瞎噴了,,,都是些醫院裡的人寫出來的東西,說句實話,噴子們你們參加了工作之後,還有啥心思寫啥論文發表在雜誌上?只要一看這種,就知道論文水平多少了,,,被打了回來也是正常的,只能說政策不對,醫院裡面的醫生職稱的晉陞為什麼非要論文呢?如果是在大學裡面,這點要求無可厚非,可是人家是醫院啊,人家天天得上班加班帶孩子啊,哪有心情給你搞這搞那的?這種在職了還積極思考發論文的行為從來都是屬於感動中國類型的,不能強求每個人都去完成的。如果非要強求,最終的結果就是醫生們為了晉陞,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原則,抄襲或者買論文發表了。

當我們制定某個規則的時候,不要把你的受眾看做都是聖人,而要把他們當普通人,從普通人的視角去考慮你所說的、你所要求的、你所鼓勵的是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到的、能夠接受的,否則這個制定者,不過是一介幼稚的書生。


當你自己經常被邀請Review稿子,然後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要絞盡腦汁遣詞造句沒事找事以顯示自己在這個領域的牛逼,你就知道Reviewer就是那麼回事兒......


我能說我讀研時被老闆友情當了把搶手么?並且文章最後掛名的還是廣東某三甲主任醫師,給我了個感謝????


有些雜誌允許作者指定審稿人,初衷也是因為科研界競爭激烈,明爭暗鬥不少,如果遇到與自己做相同方向的審稿人,可能文章會被挑很多毛病,會滯留一段時間,而在此期間,審稿人實驗室會follow你的實驗。三四個月就能完成。到時候就是兩篇文章同時發表,甚至可能他的文章你比先發表。
以前大家都愛惜自己的羽毛,會對文章認真審議。現在有些國內教授相互包庇,今天你投我的雜誌,明天我投你的雜誌,一起開開心心發paper。結果是不合格的文章也發表,運氣不好的被撤銷。


呵呵。。。看到過一個案例,連續在一個月內首次遞交多篇文章,都是今天submit ,明天就accepted ,網上發表後,發現遞交時間分別被「提前」了三到六個月不等。。。


Springer 讓我能畢業的男人


去看了英文網站的《自然》的消息,有鏈接可以看到撤稿的文章,一條條看署名,看來都是中國「科學家」。

又谷歌下這方面新聞作品,《經濟學人》2013年有一篇分析的是中國科學界的體制使學術造假成為一個產業,估計年「產值」在2009就超過一億美元。

這篇文章中,《自然》雜誌還報告說:在中國政府的一項調查中,六個重要研究機構超過六千名科研人員中的三分之一承認了剽竊、篡改和編造數據的行為;也就是說中國幾個重大科研機構每三個科學家中有一個搞學術造假!

「科學家」,曾經是多麼神聖的稱呼,如今中國的許多科學家竟然墮落到這步田地!

體制固然給了人空子可鑽,但是人本身呢?作為一個人的自尊、作為一個人的良知都到哪裡去了,中國的科學家們?

中國人多年來以盜版光碟和假冒名牌服飾聞名於世,過去這許多年又多了一項舉世聞名的成就:學術造假。

中國需要打假,就像需要空氣一樣。

很多年前的王海,沒多久之前的方舟子。。。我們應該伸開雙臂擁抱他們,應該鼓勵更多的「打假衛士」!當然,改革學術體制,改革學術部門,也許是愛護臉面的天朝政府的當務之急。


之前確實有人曾經向我們雜誌寫過舉報信,也是醫學的,關於某些方面的研究。指出有哪些文章,哪些領域是他不可能做出的研究。甚至很多代筆和論文買賣的情況。誒~匿了。


這個主要是醫學領域,我不是很懂,但這種現象很常見的好不好,有的領域一共就那十幾個大牛,誰做的不用署名業界都清楚,然後自然互相通氣互利互惠,今天你的文章在我這,我給你審了,明天我的去你那,你也要幫忙,還有國內學術圈的派系鬥爭,自己一派出來的就過,別派的往後靠(所以榜個大牛有關係的在國內很重要),其實我說這個也不是在批判這些人,學術圈風氣也需要發展,很多底層的科研工作者也不容易,有硬性指標在身,壓力也蠻大的,深感不合理卻無力改變,只能順應。改變需要從根源做起,希望那些大牛老資歷做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希望國內各高校降低硬指標,提高軟指標,重質不重量,這才是行業發展的正道


長見識了。
以前只知道國內學者普遍水平低,現在才知道還這麼不要臉……


論文什麼的不是很懂,但去年參加過一個所謂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小組發言四個人,三個海歸一個外國人(在清華念書的),chair是南京xx大學的某教授。

直觀感受就是:國內的學術環境實在太差,這位教授簡直……不是說不好,而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說。

簡單點說,他對研究的數據和結果並不感興趣,因為他已經有了自己預設的立場和結論。發言人有任何與他意見相左的觀點(從數據得來),他都無法接受,而且能直言:「你們這些海歸這樣子,在國內做學術是絕對出不了頭的」。

當時的感受真是………


推薦閱讀:

Paperpass和維普哪個查重更靠譜?
如何有針對地高效地閱讀一篇學術論文?
發表頂級論文是怎樣一種體驗?
博士在讀,看到英文就反感,如何訓練自己不排斥讀英文文獻?
如何看待「萬人計劃」?

TAG:科研 | 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