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辨別我們從小到大所學到的、讀到的、看到的「歷史」的真實性?

哪些是真實可信的?哪些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被捏造的?
尤其指我國近一百年的歷史。
出於「今天沒有吃晚飯而且沒有睡午覺」的原因,我就不一一列舉啦。

希望可以得到知友們的回答,先行謝過。(^_^)


謝邀。下面是以前在其他地方所發過的內容,簡單整理一下。

竊以為,我們要儘可能接近歷史真相,起碼得做到如下兩點:1、兼聽則明偏信則暗;2、大膽思考、小心求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要想認識歷史,首要的應當是儘可能全面的掌握相關信息,掌握的信息越多,也就越有可能接近真相。這點應當是沒有異議的吧。

然而,隨著網路時代的真正到來,我們所能接收到的信息量呈幾何級增長態勢。對於歷史學習者而言,當然是一件前人所不敢想像的幸事。然而,與此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難題,面的如此海量的信息,我們看得過來嗎?我們該重點看那些內容呢

在下不揣淺陋,對這些信息進行了分類,並對其可信程度、影響範圍以及作用效果進行了評分(滿分為五星)。

1、原始史料:
可信指數:☆
影響範圍:
作用效果:
理由:相對其他信息來源,原始史料一般為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或者最為接近),最為接近真實。但由於其一般不夠系統,多為歷史信息片段,且很多為孤證,需要進行分析判斷,因此除專業人士和歷史愛好者外,一般人士較少涉及,影響面較小。

2、官修正史:即
可信指數:
影響範圍:☆
作用效果:☆
理由:代表作品為《廿四史》、歷史教科書,正史一般由官方專門機構編修,治史態度較為嚴謹,其在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上,特別是在資料的佔有上有其獨到優勢,比較全面、連貫,權威性較高。但正史一般體現當政者意志,其在史料取捨、評判論述上具有較為強烈的官方色彩,有刻意修改、扭曲的成分在裡面。

3、自述回憶:
可信指數:☆
影響範圍:
作用效果:
理由:一般為歷史事件當事人的回憶、自傳,是第一手資料,相對來說能夠較為真實反映當時的史實。但很多回憶錄由於年代久遠或摻雜了感情因素也存在失真問題,有的是為了誇大自己或誇大某個人的作用;有的是憑自己的記憶,有的是缺乏根據,憑自己的分析判斷;有的則是故意偽造。

比如著名史學家羅爾綱在《關於胡適的點滴》一文中,記述了1930年11月28日與胡適一起自上海遷北京在火車站時的場景。根據他的回憶,「廣交遊」的胡適在離別上海時孤寂凄涼,幾乎沒有一個朋友來送行。作為胡適得意弟子的羅爾綱納悶不已:「為什麼親朋滿上海的胡適今天卻一個人都不來送行呢?」然而,胡適當天的日記卻記載到:「今早七點起床,八點全家出發,九點開車。到車站來送別者,有夢旦、拔可、小芳、孟鄒、原放、乃剛、新六夫婦、孟錄、洪開等幾十人。」

不僅不同人對同一事件的回憶有不同之處,甚至同一個人的不同時間段的回憶也大相徑庭。

比如1982年葉飛口述火燒虹橋機場時說「飛機怎麼辦?就用手榴彈打。我們打手榴彈還是有本事的,噼里啪啦一頓手榴彈,把十幾架飛機打得差不多了。後來據說只逃了五架。」,但是1988年版《葉飛回憶錄》中關於這段歷史則表述為「打開汽油桶,把汽油澆到飛機上,再將一支支火把扔上去,頓時火光衝天,四架飛機全部燃燒起來。」這兩段文字均由葉飛本人親自審閱,但一個說是手榴彈打飛機,一個說是汽油燒飛機!

史學大家、高級官員尚且如此,可見,個人回憶錄的史料價值的確值得審慎。


4、稗官野史:
可信指數:
影響範圍:
作用效果:
理由:主要是個人研究成果,其往往能夠補充正史之不足。但由於其多受個人認知能力,立場觀點所限,有其局限,如考訂不嚴,史實不確,有的甚至東拼西湊,個別帶有強烈的目的性(比如紀念××文集),有的片面追求新奇,誇大其詞。其真實性大打折扣。總之,「國史人恣而善蔽真,其敘章典,述文獻,不可廢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諱忌,不可廢也」。

5、文藝作品
可信指數:
影響範圍:
作用效果:☆
理由:包括戲劇、小說、評書、電影、電視劇等,這些作品有一定歷史背景和依據,但藝術加工之後,充斥了大量的主觀因素。七分寫實,三分虛構,比如《三國演義》、《雍正王朝》、《康熙下江南》等。儘管這些作品真實性明顯不足,其因其受眾面最為廣泛,對大眾影響力遠遠超過了正史。比如人們對三國時代的認知,大部分就來自於《三國演義》而非《三國志》。

6、網文傳言
可信指數:
影響範圍:☆
作用效果:☆
理由:包括各種地攤文學,網路流言,這類信息往往來無蹤、去無影,彷彿有其事,但查無實據。有些甚至自相矛盾,漏洞百出。這類信息往往很難見諸於正史和其他正式出版物,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因此被廣為流傳。此類信息廣泛分布與微信、微博。

要之,我們可據此在選擇信息來源上有所側重。

那麼,即便如此,我們所要面臨的仍然是海量信息。我們又該如何對這些海里信息辨偽去妄,剝繭抽絲,得出全部真相呢?

首先,對於上述材料一定要從多角度搜集:反對的、支持的、保守的、自由的、左派的、右派的、國內的、國外的、大家的、新銳的、當時的、後來的……都要看。特別是對於那些觀點相左的材料不可一概排斥,一定要硬著頭皮看下去!

其次,我們需要抱著「開放」的心態對待接收到的信息。懷疑一切不等於否定一切,人們總是相信願意相信的事情,對於接收到的信息不要輕易的「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要拋開已有的思維定勢,爾後進行認真的鑒別和判斷。

再次,對於從各種渠道而來的信息,要抱著「小心」的態度多方分析,廣泛印證,多些證偽的嘗試。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查出處;二是要看全文;三是要核史實;四是要看佐證。五是要作分析。交換、比較、反覆

通過以上努力和嘗試,我們就有可能得出最為接近歷史的真相。

然而,有了真相,不過還是我們認識歷史的第一步。對於這個歷史的認識,還需要我們放在大背景下去評判、放在整體中去評判。

比如某國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個時期:國家統管經濟,限制物價,強行剝奪富人財產,將各類宗教機構全部財產充公,並對投機倒把者處以死刑;成立革委會,數萬人被判處死刑,未經法律程序濫殺的更是不計其數,曾出現過多次集體屠殺、大批溺斃等事件,其中一次,3天內過激群眾就濫殺1500餘人。而對於主張恢復法治的上層領導則以陰謀顛覆革命的罪名處以死刑。

這樣的時代就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場景,我們該如何認識?

再比如,要評價這3個歷史人物:一個是富二代,嗜煙酒如命,有多個情婦,一輩子基本上靠老媽資助過活;一個是生活上清心寡欲,厭惡煙酒,不重修飾,為了事業終身未娶;還有一個是某國主要領導人,其任命的225名政府官員都因被控犯有罪行和不法行為而受過司法調查。為了自己上位,甚至利用職權派人與敵對國家談判延期釋放本國公民。

這幾位歷史人物分別是:羅斯福、希特勒和里根,我們該如何認識?

同一個具體事件、同一個具體人物,立場不同、時代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不同,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以在下之見,對於歷史要做出合情合理的評價,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1、特定的時代背景:您不要希望唐太宗提出什麼「生而平等」的口號,您也不要希望華盛頓先生去為解放黑奴而去奮鬥,喬治·華盛頓先生曾將弗倫山莊奴隸的牙齒敲下來,換自己口中的壞牙。富蘭克林羅斯福連任4屆,去世於任上,您說這位老先生在搞終_身制?!

2、理性的評價標準:評判歷史人物,不能單單從道義角度去考慮(比如和平主義者們往往對此看得太重,一提戰爭就是自相殘殺),否則謝爾曼將軍、巴頓將軍也是殺人惡魔了。更重要的是要看是否有利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3、辯證的認知理解:人無完人,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聖人。抓住一點,不計其餘,完全是本末倒置。

4、合理的角色定位:時勢造英雄,英雄也在造時勢,兩者是相輔相成。要承認歷史人物的重要作用,但同時也應看到,歷史人物的作用也是受世事制約和影響的。不誇大,不忽視。

5、全面的分析研判:要向孔老二學習,」勿臆,勿必,勿固,勿我「。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大量史料紛紛湧現,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因此,對於歷史人物的相關資料要廣泛收集了解。對於史料,最好是第一手的,完整的,原汁原味的,不加個人評判的,述而不作的。

總而言之,對於歷史真相的認識,應當去除內心的的主觀偏見,抱著認清事情真相,把握歷史事實的心態來在這裡討論、商榷,乃至爭鳴。

而對於不同觀點,我們應當在儘可能全面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廣泛聽取多方面意見的前提下,用事實來說話,用道理服人,反覆的複製粘貼,簡單的潑婦罵街不可能使人信服。我們既然是討論問題,就不可能象小孩子那樣,寫上幾句「×××大壞蛋」,就可以分清是非、辨明真假了。倘若真能如此,戈培爾在天之靈肯定會激動地留下眼淚的。


少看亂七八糟的網文,多看正史,比較著閱讀最好不過了。多看名家的分析,當然袁騰飛之流還是算了


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辨別我們從網上看到的,聽到的歷史的真實性呢?╮(╯_╰)╭


LZ,你問這個問題就說明你歷史學的有問題。

中國古代修歷史都是後朝給前朝修。為什麼,因為歷史講求所謂的「蓋棺定論」。中國人都說「功過後人評」。但是你談到的我國近一百年的歷史很多參與者還活著,這叫人怎麼評?你看到的現在關於中國所有近代史的東西,都是一個側面。都是帶有偏見的。無非就是往哪邊偏。記住,偏左偏右都是偏,唱紅唱黑都是唱戲,都不客觀。比如你這個問題,我能感覺出你明顯也帶有偏見。在你看歷史的時候就事先有個偏見的思維在主導你,你通過這個思維本身就不可能認知到客觀的歷史。


等歷史的參與者死的差不多了,甚至他們的兒子女兒都死了,很多事情就開始會慢慢有人說了。不要急。因為剩下的人都是無關的了,無關的人,說的話,永遠都是最可靠的。


多讀讀書吧,多接觸些不同的史觀。
個人是覺得歷史沒有什麼題主你所謂的真實性,畢竟歷史只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不能說這個小姑娘被打扮得不合你的審美,就不是這個小姑娘了。


多看,可以看歷史書,不過大部分人看不進去,簡單辦法就是度娘百科和維基百科對照著看


關注點不應該是合理性么。。


課本一般都是假的,多去貼吧


題主說的是普通人,那就說說普通人的歷史觀。

竊以為以為我們普通人了解,學習歷史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拿到現實中來借鑒使用的。

基於這一目的,我們發現,歷史本身的真實性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反而是其本身於自身的利弊,也就是其實用性。

我無所謂其真實性,我要的,是在這背後能給予我實用性的一些經驗或者說道理。

我在意的,是我身邊的人。狹義,自私的我無所謂那些大道理,我只知道,我曾說過,對我好的,哪怕你殺人放火,我都認你。


其實歷史肯定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因為敘述方面的問題,也因為傳播者本人的主觀意識。如果題主問的是從小聽過的歷史,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9成是片面的,5成是假的。

這個比例高嗎?其實一點都不高,凡事都有關聯性,但是看到事物就想下結論似乎是人類的通病,有沒有想起以前的蜀黍阿依好厲害好厲害的說了好多好多典故,然後告訴你這個典故有什麼什麼意義。然後你一臉崇拜的點點頭。

好吧,就是這樣,歷史故事被人為篩選加工了,被片面的提取出對人們有意義的事件。甚至由於材料逼格高,被煽情的作者們燉成了歷史雞湯文。甚至因為歷史不重要,意義才重要這種奇怪的理由,編造了許多根本不存在的歷史事件。(當然三國演義之類的不能算,它編造的歷史都變成歷史了)

未完,待續


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近代史的紀錄片推薦?
19世紀後,為何沙皇俄國出現了一大批知名科學家,而同時期的中國(晚清、北洋時期)極少?
一戰和二戰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戰役、計劃嗎?
林則徐虎門銷煙是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真正原因嗎?
在「集中辦大事」的能力上,中國真的比美國強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近代史 | 歷史觀 | 世界近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