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為什麼會出現武漢一城獨大的現象?
本人生在湖北,這些年目睹了湖北的發展。但發現湖北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政府都把發展重點放在武漢及附近城市上,而不注重均衡發展,給外人武漢一城獨大的印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求能者解疑……
很早就想談一下武漢作為一個省會城市的作為。畢竟從某種程度上說,湖北省不像周邊的河南有河南話,湖南有湘方言,江西有贛方言。湖北省內各區域的文化,語言,風俗都更趨近周邊省份。武漢作為湖北省會,湖北其他地方的人來到這個城市都會有些不適應,但是湖北確實需要一個強大而有實力的武漢來把湖北統一起來。
2014年中國省份人口排名,這是最新的一組數據。
1 廣東省 104,303,000
2 山東省 95,793,000
3 河南省 94,024,000
4 四川省 80,418,000
5 江蘇省 78,660,000
6 河北省 71,854,000
7 湖南省 65,684,000
8 安徽省 64,501,000
9 湖北省 57,238,000
10 浙江省 54,427,000
但一個作為一個不沿海,全省人口也不算多(6000萬,全國排名第九,少於湖南的6500萬,少於河南9500萬,多於江西)國家政策層面也缺乏提綱挈領的省份,湖北作為一個內陸省份的表現,無論是從人均還是總量上都是可圈可點的。當然這個數據表現放在剛改革開放初期,湖北省是更不會比沿海諸省遜色。
聚集更多從歷史角度講,武漢的政治地位從清末到民國一直處於加強的階段,從清末漢口通商,再到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昌打響,再到大革命北伐勝利,國民政府遷都武漢,以及1938年抗戰,作為實際首都的武漢,進行的保衛大武漢,乃至到新中國後第一個直轄市,以及計劃經濟時代武漢作為工業重鎮,僅次於北上天的經濟地位。
時至今天,武漢雖然衰弱,但已經保持著華中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這種政治地位的不會以經濟的發展作為轉移,大西北發展,無論烏魯木齊和蘭州如何發展,必然在政治地位比不上西安,這種政治地位是由地理區位,以及歷史沉澱決定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諸多省份的省會有過變動河北從保定、天津、再到石家莊的一波三折,河南從開封遷到小城鄭州、安徽省會遷到合肥。都是再三從政治,經濟上面考慮。
武漢或者說武昌作為整個湖北乃至湖廣(湖北、湖南)的政治中心也是從元朝開始,整個湖北東面是大別山,西北是秦嶺,整個湖北的基礎則是江漢平原。而武昌作為長江和漢水的交匯處,湖北選址省會武漢是非常明智的。
中國主要城市十大城市為: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加上另外兩個尚待發展的天津和重慶。以及長三角的南京和杭州,以及內陸雙雄 武漢和成都。當然還有綜合實力不俗的西安和瀋陽。這些城市算上傳統意義的大城市。
未來十年中國綜合實力的十強城市會比較穩定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杭州和南京,以及武漢和成都中。
武漢的底子是民國工業化時期和改革開放前尤其是民國打下來的,漢口特別市(包括漢陽)+武昌省會合併,在20-30年代就有城市人口146萬,最高曾達到157萬,,僅次於上海,與天津持平,所以武漢強是歷史原因,當年的湖北第二大城市沙市,人口僅20多萬,武漢是沙市港口貿易 工業產值的8倍;而成都從一個不如武昌,更不如他省內重慶的城市,到從2001年開始,全川之力 成就現在的省會極強,從90年代開始武漢三鎮加起來不遜色成都(GDP),直至2015,最為內陸雙雄的武漢、成都Gdp雙雙突破一萬億大關,武漢更是以微弱優勢從從GDP數據上趕超成都。
現在網上有種普遍的議論,武漢和成都作為一城獨大的城市。把省內兄弟城市的資源都吸收利用。此言差矣!!諸不見,這幾年湖北省內的一主兩副,裡面的兩副城市,宜昌、襄陽的經濟增長率已經達到11%強,可以說襄陽和宜昌的整體水平的提升和湖北省內用武漢市這個強大省會城市的復興有著直接的關係。襄陽、宜昌大有趕超中部非省會第一城市洛陽的趨勢。
而且一個強大的省會城市能夠給省會的兄弟城市投入更多的資本發展,武漢本土企業的發展,首先是從布局省會其他城市開始,一個強大省會城市更容易誕生出強大的巨頭企業,以遼寧大連萬達的發展,杭州阿里巴巴的發展莫不是在城市發展中誕生的巨頭企業然後帶領其他城市的發展,省內的政策以及行政之便,更好的延伸出附加行業的發展。
一個擁有區域中心城市的省份,會在國家整體上更容易獲得政治話語權。
整個湖南目前就是集中全湖南建設大長沙,發展長株潭來追趕武漢,而鄭州也是建立中原城市群來欲與武漢一較高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缺的是什麼,他們缺乏武漢從清末至今,積累起來人口,省會影響力,乃至城市知名度。
武漢、成都作為這幾年內陸可以與沿海諸強抗衡的內陸城市,也將會從整體上提升本區的整體競爭力和周邊的連帶作為,可以毫不過分的講,一個強大省會城市對於提升省份總體形象和帶動周邊發展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有武漢作為省會的湖北,不僅僅成為經濟腹地,更大程度上可以利用武漢九省通衢的交通優勢以及在政治上的話語權,進一步提升全省的建設水平。
強大省會城市帶來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
作為綜合實力可以居於前三的山東省,並沒有誕生一個可以具備前十的城市。濟南政治地位尚可,經濟乏力,青島。經濟不俗。美譽度也不錯,但是省內煙台,濟南都會對人才以及資源產生相互吸引,山東無法誕生一個強大到可以提綱挈領的城市。也是因為這種從數據層面上的導致山東整個省無法給我心中行成一個經濟上和廣東 、江蘇一樣強大的省份。
還有福建省,擁有福州和廈門,以及實力不差的泉州,福建省並沒有發展出一個核心城市在於本省人口基數不大,而且在國家層面上具有不穩定的因素存在,無法大力發展巨型國企,廈門又限於地理問題,只能成為一個現代而充滿年浪漫氣息的旅遊城市,無法成為強大的核心城市。
強大省會人才匯聚,馬太效應
平心而論作為一個內陸城市。武漢的就業環境和沿海比差距真的很大,但是對比周邊的長沙、鄭州、南昌。武漢作為一個區域中心城市,可以吸納更多的巨型企業在武漢設置大區中心。從而更多的改善武漢的就業環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更好的與國際接軌。整個湖北乃至中部都需要一個強的與北上廣一樣具備強大吸引力的城市。
舉例:一個襄陽或者宜昌武漢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畢業了,選擇在武漢到巨型企業的華中分部就業,生活恐怕比直接去沿海更好。起碼周末都可以回家看下家人,不用在春運時和人搶車票。
武漢的復興之路剛剛開始,君不見南粵雙雄的整體實力的提升,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出口貿易才促成了珠三角周邊城市的集體發展,君不見90年代的上海浦東新區發展帶動整個長三角的經濟騰飛才有形成以上海為核心的中國第一大城市群。以巨頭東風企業為例,如果湖北省內沒有武漢這個強大省會的存在,東風的總部可能早就遷到廣州去了。恐怕十堰和襄陽連汽車周邊行業的邊角余料都吃不到。
武漢目前依舊處於城市發展的巨震時期,這個城市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已經虧欠了太多,只有內修好自身,才能能夠給省內兄弟城市帶來直觀的輸血功能,而在復興之路上武漢會誕生出強大有實力的巨頭企業,並帶領全省發展,作為中三角的核心城市,武漢城市圈的城際鐵路的發展將會給武漢乃至中部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
關於武漢的城市復興
武漢政府官方對於武漢城市復興的定義是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目前來說國家給明確定位為中心城市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這個目標任重而道遠,武漢確實短期內無法達到,我想如果說要比較現實的復興的話,應該定位於國家八大城市之列,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杭州、南京、武漢、成都。這十個城市之中起碼在綜合實力要保八爭六。處於這個水平的武漢基本上就比較符合整個武漢的城市定位了。
武漢獨大不是這幾年的事,也不是建國之後的事,甚至不是近代以來的事,可以去看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羅威廉的《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在1860年開埠之前的漢口就已經是中國國內最大的貿易的中心之一,武昌更是做了大幾百年的湖廣首府。而湖北省本身一直不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帶,在農業社會時期,沒有人口密度,湖北的非首府城市都是很一般般的。進入近代,又不如沿海的國際貿易那麼便利,所以湖北一直只能算是一流省份的末端,人口和經濟都支撐不起如江浙那麼多的大城市。改革開放後更是落入二流省份的行列了。說實話,湖北還有武漢這麼個中心就算不錯的了,如果武漢墮落了那連二流強省都保不住了。
你聽說過成都省嗎
武漢在湖北鶴立雞群,不是一天二天,不是某些井底之蛙認為的武漢佔了湖北省的資源。
1:武漢有這長江以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此交匯,這是天然的大城市骨架。熟悉歷史的朋友都明白江河對古代城市的重要性。
2:有人認為漢口發跡於近代五口通商,其實稍微向上看一看,中國的四大古鎮,廣東的佛山鎮,江西的景德鎮,湖北的漢口鎮,河南的朱仙鎮。明清時期,漢口已經是全國知名。
3:湖北成為一個省級單位,定型元朝,之前湖北的治所在都不在武昌。
4,武漢這個名字出現也就100多年的時間,在1927年之前沒有行政意義上的武漢,只有漢口、漢陽、武昌。漢口是直轄市,武昌是湖北省會,湖廣的行政中心。
5,武漢最強的時代,是中國內陸的經濟中心。這一點,湖北其他任何一地都沒有做到過。駕乎津門,直追滬上。這是當年武漢歷史地位見證。
6,正因為武漢的強大,建國初期依然是直轄市,後來劃給湖北省,80年代一度計劃單列。武漢市府一直謀求直轄。湖北一直預防武漢直轄,一直刻意打壓武漢,哪裡來的舉全省之力建設武漢的說法。
--------------------------------------------------------------------------------------------------
從這次湖北省被調出40000個高招製表,其中還有3100個廣東來看。武漢不直轄,湖北這個省份真是一點出路都沒有。武漢直轄,湖北省其他地市或許能收穫一個真正意義上離自己不遠的國家級中心城市。武漢不直轄,大家都一起被中央抽干吧。
這個說法本身有點因果倒置。
武漢這個城市崛起的時候天朝還沒有建國,很長一段時間漢口都是作為直轄市的,與湖北並沒有太多關係。那個年代政府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政策傾斜吧。
武漢現階段除開城市規模大商業發達外,一些支柱產業如汽車,光電都不是因為是湖北省省會而建立的,如果單從政治原因來看並不合理。
這個城市形成這樣一個地位不是因為它是湖北省省會,是各種歷史原因現實原因造成的。長江漢江交匯,京廣線過江,南北交通樞紐,物流中心,這些原因才造成這個城市一度很牛叉。況且武漢最牛叉的時候這個城市還分屬幾個政府管轄。
如果單從湖北省財力分配看,並沒有對武漢的傾斜,財力更多是向其他地區轉移的,武漢市與湖北省關係也並不太融洽,武漢市財政上是不會太向湖北省要錢的。
高校集中這個說法就更可笑了,武漢地區排的上號的高校都是部屬高校,這個資源分配不是湖北省能決定的。並且這些高校大多可以追溯到民國和天朝初年,無論如何跟現在搭不上關係。
武漢周邊地區除開天仙潛以及原先的黃石,歷史上就不是發達地區。鄂東多丘陵山區,本來也沒法和江漢平原腹地比的。
另外湖北省其他地區發展水平其實也沒那麼差。不可能和東部沿海比較,但從數據來看,和中部地區其他省份並沒有太大的差距。很多人會拿出總量數據,但其實可以看到,湖北本身並不是大省,人口在中部只比江西山西多,面積也並不大,而且地級市大多都偏小。除武漢外人口最多的就只有荊州襄陽了,放到臨近的聯省共和國都排不上號,兩三百萬人口大有人在。而宜昌一個四百萬人口的地級市有這樣的經濟數據放中部來說絕對不算差了。
湖北人對武漢印象不好更多的並不是來源於發展不平衡。是武漢這個城市尤其是漢口長期以來髒亂差,居民素質有待提高,以及因為過去的牛叉趾高氣昂。跟老上海有些類似,但如今地位不比上海啊。
武漢市一直想升直轄市,省政府一直不讓,市政府和省政府一直都鬧得不愉快。省電視台不播武漢市的新聞,市電視台也不播省政府的新聞。省政府已經好幾年沒給武漢市投一分錢了,還集全省之力建設武漢?我真是呵呵了。
就像樓上的幾位說的,奠定武漢地位和經濟基礎的,是在建國前。在《大宅門》里講過這麼個事,一個北京的王爺的兒子還是親戚(我記不太清了)和他老婆吹噓,他到漢口去玩了一趟。你想想在這個階層的人里去漢口玩一玩,也是值得炫耀的事,漢口當時在全國是什麼地位。
另外一個就是抗戰時期了,只有在保衛上海和武漢時,國民政府喊出了保衛大上海和保衛大武漢。其它城市都沒加過大字。
亂說,武漢明明是三個城,何來獨大?
對不起各位!我終於忍不住了!這個坑我再不填,可能私信就會充滿罵我的了。居然有一位大俠跑去我別的答案催更。你的年底論文是有多難???
廢話不多,開始。
這是原答案,放在這裡讓我難受一下。
:占坑。說點事。這事兒我覺的我還算是有點研究
說對武漢有研究,我是在說大話。
進來由於工作關係,深入的開始研究這座城市。其實用研究這個詞有點裝逼,但所下的功夫可能真的超過很多專家。而我並不是用數據,而是用感受和走訪。
我夫人的外婆,是很早一批來到武漢的外碼,其實很多人都用不對這個詞,碼是碼頭的意思,而以訛傳訛變成了馬。
八十幾歲了,卻擁有比我還好的精神狀態。
我曾經無聊的帶著她坐著車去環遊武昌。家家指著一棟一棟的房子告訴我,這裡以前是田地,這裡也是,哦,這裡,對,我剛來武漢的時候就住這裡。
我說老太太,你放輕鬆,這是省政府。
老太太白我一眼,我以前就住這,以前這是宿舍。
武漢,也是一座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城市。而她,還有我一幫武漢土著朋友們見證了這一點。話說那個城市也不是一夜建成的。。。
歷史上,到底誰先建立起來的,這個沒什麼爭議。有漢先有陂。沒有盤龍城就沒有武漢。
這是一個長江拐彎,衝擊平原形成的城市。長江夾雜著泥沙而來,在黃陂形成衝擊帶,我們都知道,這種土壤適宜農業種植。所以先有了黃陂。傳說中木蘭山是花木蘭的老家,這純屬扯淡。你家武漢哪來的東南西北市?那是北朝民歌,一群廢柴。不過想想孫悟空都能給考證一個老家,這世界就沒啥不能的。
後來三國有劉琦公子流放江夏,還真就是這個江夏。
再後來武昌也是孫家建的,這也沒有什麼爭議。
到了明成化年間。為什麼非要提這個時候,因為大叔我的研究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漢口,最著名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問過不止一千個人,給我的答案亂七八糟。有人答江灘,有人答江漢路,居然還有人跟我答過早!茶!!!我再說一遍!是茶!!!
以前武夷山產茶,四川也產,江南也是。但是這些地方並不是茶葉的主要消費區。由於北方吃肉的比較多,所以茶,主要消費區在北,而北不產茶,所以就有了商人從南至北的倒茶。這裡面就有你們知道的喬致庸。
晉商是很可怕的。喬致庸發現了一張萬里茶路的地圖,所以開啟倒茶之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而這條路就正是明成化年間開始的。
從此,漢口成為中俄萬里茶路的重要節點。前兩年,這個概念在這條線上的城市都被炒得火熱。武夷山也說自己是起點,咸寧赤壁也說,漢口也說。這個起點真不好算。但是當時最大的茶葉集散地這個稱號,漢口不要的話,真沒有誰當的起。
於是,從清朝末年,漢口作為中國南北貨物的交流轉運中心,尤其是水陸轉運,就承擔起了九省通衢的重任。
巴公那個俄國二道販子和另一個二道販子一起,在漢口開設了兩家磚茶廠,順豐和銀泰,哦不,新泰。從此開了中國境內大工業機器製造磚茶的先河。要說中國也挺悲哀的,先河讓兩個老毛子開了,玩蛋去!
中俄貿易條約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茶葉關稅,我們的大清政府就把這些白花花的稅銀往長江里丟。一群敗家爺們兒!
而同時期的湖北其他地方。我給大家列舉一下吧。
宜昌,一個漁村。
荊州,農村。
十堰,農村。
車牌號從B往後都是農村。
也就襄陽還有個城。
在全湖北都還是農村的時候漢口已經和佛山,朱仙鎮,景德鎮合稱四大古鎮了。
武漢人引以為傲的東方芝加哥也是在清末民初的概念。
一城獨大,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後來三峽幹活了宜昌,東風乾活了十堰,這都是新中國的功勞。所以,這兩個地方的人最不應該罵,否則還是農村。
總聽見有人說,武漢發展靠湖北,佔了全省的資源。
資源是很好玩的東西,他們努力往更容易掙錢的地方去。
給你一個億,你是在武漢買塊地還是在宜昌買?
那一百個億呢?當然,肯定有宜昌人要回家鄉建設。但是投資人就是這麼簡單,哪裡穩定收益就去哪裡。好的更好,這是基本投資戰略吧。那些愛冒風險掙大利潤的請加油!
一城獨大,在經濟意義上也很重要。
以前有句話說的好。要想富先修路。
武漢有長江黃金水道,有南北的京廣線,有京珠高速滬蓉高速。這種地方還不算九省通衢那就真沒地方了。再加上後來高鐵網路。武漢慢慢的成為了華中會議首選城市。離不開便利的交通。我這裡可沒說市內交通啊,市內交通就是渣!!!每天堵的老夫不要不要的!
這種區位優勢加上大學的人才優勢,投資又愛來,你說這一城獨大,那他就是。
不過就算他不做,除非京廣線改道,長江改道,那還有點機會。否則沒戲。
當然上述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而武漢還缺一樣東西。
魂。
或者說是武漢精神。
我不是說那敢為人先的八個字不好啊。就是文案寫的有點空。
武漢是一個江湖氣非常重的城市。當年青幫,洪門,哥老會在這裡三足鼎立。還有一堆小幫會。茶館林立,鬥爭複雜。現在雖然沒有這些,請注意這個詞,這些組織。但武漢仍然是一個江湖氣很重的地方。
因為各地的人匯聚在此,不重才怪。
江湖氣並不是打打殺殺,而是兼容並包,中西合璧。
你上街瞅瞅那幫黑鬼操著搞么比的互相調侃,白人大妞問的士師傅戶部hang克不克,金鏈大哥帶著剝蒜小妹問隔壁桌瞅啥瞅。
這就是武漢。一城獨大的武漢。
首先:武漢擁有整個湖北甚至整個中部地區最好的地理位置
漢江-長江交匯,京廣線的樞紐,京廣高鐵與滬蓉高鐵(還缺一段)的交匯。
再次:利用這個地理位置,武漢在近代獲得了極多優勢的工業地位。利用取得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將全省的資源都用到了武漢。
最後:武漢有足夠大的教育人才儲備。
1、相比其他城市,武漢的大型企業:
單位:萬元
序號 企業集團名稱 銷售或營業收入 主營業性質
1 東風汽車公司 16,795,159 製造業
2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8,252,992 製造業
3 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2,555,275 服務業
4 武漢鐵路局 2,516,106 服務業
5 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總公司 2,453,731 服務業 (以前未參與排名)
6 武漢煙草(集團)有限公司 1,921,425 製造業
7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 1,650,918 製造業 (較上年下降2位)
8 九州通集團有限公司 1,369,897 服務業
9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 1,270,770 服務業 (下降2位)
10 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 1,142,343 服務業
然後,其中的長航、中建、中鐵系列是央企,東風從十堰搬過來,葛洲壩從宜昌要過來,湖北下屬縣市企業都被帶到了武漢,然後武漢一直沒能養出一個像樣的本土企業。
2、湖北財政2014年財政總收入4095.80億元
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聯合召開2014年湖北經濟形勢新聞發布會--湖北省統計局
武漢在5年內擬花費2000億英鎊,相當於2萬億人民幣進行基建。
武漢擬5年投2萬億元搞城建 被指「豪可敵英國」
是武漢強才做了省會,而不是因為省會才力量強。
水資源、農產品、交通資源、人文教育都不差,板塊穩定地震基本沒有,在近代史教科書裡面,武漢經常和北京、上海、廣州一同提起,基本是一個地位。
目前混成這樣1.5線,只能說倒退了。
沒有什麼像樣的大企業,連大熱的互聯網也沒發展起來。
以前跟寢室的宜昌妹子聊天,她覺得自己有點屬於重慶人,並且希望武漢直轄,宜昌做省會。
省里和武漢的關係並不好,至少原來做記者實習的時候是這麼感覺到的。
在知乎想搜索關於「湖北」的問題,結果卻全是是關於武漢的。
我想,一個是武漢交通發達,去武漢方便,住在武漢也方便。湖北本身就是一個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的省份,移民比較頻繁,所以,地州市百姓主動遷往經濟較好地區的風氣肯定是客觀存在的。
湖北作為內陸省份,地州的經濟也不怎麼樣,有武漢這樣的巨無霸做省會,對周邊有很強的吸虹作用。
第二個,國家政策一直較大力度的向武漢傾斜,畢竟是中部的中心城市嘛,湖北省一些政策也有大力建設武漢,從而拉動其他地區發展的這種跡象。這樣做確實導致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滯後於省會,但符合我朝先富後富的思路。跟武漢沒關。因為湖北不具備多點發展的條件!
和一部分地方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一個道理。集中力量辦大事,武漢區位優勢優越,集中了發展經濟的各種條件。還有就是國家戰略,武漢是副省級城市,中部貌似就只有武漢一個。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原因。去年湖北省經濟總量兩萬多億,武漢佔了一半…
其實沒必要爭執「吸血不吸血」這說法,都是一家人。簡單的例子就好像一家子很窮但家裡肯定會砸鍋賣鐵的去支持那個成績好的孩子讀書(只能在一個的情況下)而只有傻子才會說那錢分給大伙兒兄弟然後各自找出路。為什麼是他了,應為他有這個潛力,為什麼是武漢了,因為只有武漢才有潛力成為中部的第一個一線城市。我覺得就應該是幾個兄弟城市頂武漢上去,只有等武漢成為一線城市,湖北才能在中央站穩腳才能獲取到更多的利益和留住更多的人才。至於要問為什麼要優先發展一個而不是統一發展,您應該去問鄧小平為什麼優先發展深圳而不是統一發展全國。我不是武漢人,我是孝感人而且我也不在武漢,我在北京。個人意見,請輕噴。。。。。
作為一個荊州沙市人,我認為從文化上來說無論是三國文化還是楚文化荊州才是湖北的中心,在80年代,沙市和荊州還沒有合併的時候,沙市這片小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跟武漢差不多,只是,,唉,這就是歷史
不知道就別說了
當時清朝的時候就除開北京四大城市
上海,武漢,天津,廣州
而可以說大的只有上海,武漢
民國樹立首都的時候,
孫立和汪是要立在武漢
結果蔣介石兵變了,其實也類似,擁軍自重
武漢發展起來是因為水域
且其一直是兩湖中心
後來建國的時候武漢的電話前幾位是027,
這都是論座次排的
還被列為直轄市一段時間
且被決定作為華中地區人才培養基地
天天其它地方說湖北給武漢輸血
但不好意思,武漢的財政錢是中央這一塊拔下來的(副省級城市直接下撥)
湖北政府其實本身沒有多少錢,特別稅改後
還有那麼多地區
還有貧困區,少數民族,維穩
你們看武漢現在市委書記是誰,就知道國家目前把武漢放在很重要地位了
而且說句實話,武漢發展越好,從國家得到資源越多,才可以輻射周圍
造福湖北全省,經濟學上叫溢出效應
天天覺得武漢不好,說句不好聽的
武漢不好,湖北肯定也會不好
他們是相輔相成的
因為現在地方除開賣地基本沒有太多收入,全靠中央撥款,或者政治性措施
沒有中央的錢,怎麼發展
而只要武漢利用他的政治地位得到更多錢,好的政策
武漢才可以更好的發展
湖北也可以受利於武漢發展
而直轄市,想多了
中國天津直轄市當時領導人主要考慮到制衡北京
而重慶主要是考慮四川太大了
一家人,
武漢掠奪全省資源,多少個能創造就業、帶動一方產業的項目,被武漢巧取豪奪了?
就說荊門跟石化總公司談的項目,產值1000多億,談了10年,前後修改了數十遍,相關配套都做好了,在最後階段被省里下指示,放到武漢了。
湖北現在的一把手有句很形象的話:穿草鞋的要優先服務穿皮鞋的。
玩遊戲的時候開了很多號,籌劃用小號打出來的東西養一個大號,等大號起來了再帶小號。然後,我再也沒有上過那些小號。
PS:隨口一說的,這應該不是真實原因。
做大省會城市這個論調貌似最早有俞大人提起過,後來也被人實現,比如武漢比如合肥比如杭州,一個省需要一個超級城市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和政策。杭州合肥在競爭激烈的華東,上海這個人才黑洞還有蘇錫常給他做後花園,杭州合肥必須做大才能保住自己的人才和資金。
武漢也一樣,沿海三大經濟圈讓武漢的人才不斷流失,歸根結底就是武漢沒有留住他們的地方,沒那個社會環境沒錢沒條件,說白了武漢不夠強。做大武漢能讓武漢保住這麼多的高校人才,還能帶來更好的技術和資金支持,一旦武漢發展起來必定會帶動其他兄弟城市。
1 你把天津變成河北省會,河北也一城獨大了;
2 你把武漢拆成江南江北兩部分,湖北就成了均衡的雙子省了,而且單獨江南,江北的GDP比很多省GDP最高的城市還高;
3 同理四川。你們忘了曾經還有重慶?;
4 所謂一城獨大,又有幾個省能說自己不是?也就廣深,蘇寧可以說兩個城市超強,杭甬,濟青勉勉強強算雙核,其他省份不是均衡發展,而是連一個拿的出手的城市都沒!某些省所謂的雙核多核,加起來都不如武漢,成都;
5 一城獨大對省份的好處顯而易見。曾經東風要從十堰搬到廣州,湖北省出面才留在了武漢。表面上看是武漢強了十堰的東西,問題是武漢不去搶你湖北留得住?湖北,四川各種招商引資大多都留在了武漢成都,可問題是資本不是傻子,人家本來就是沖著大城市來的,而不是沖著省來的。一城獨大,好歹本省外出工作可以在省內,周末還能回家。
推薦閱讀:
※去月子中心坐月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這兩個改革試驗區,目前誰建設得好些?
※中籤武漢馬拉松,住宿交通TIPS有哪些?
※參加 2016 武漢馬拉松是一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