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正史里曹操有說過類似的話嗎?

如題。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有很多演繹的成分,包括一些名人說的話做的事。那曹操這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有多大的演繹成分。有史實依據嗎。或者根據曹操這個人物在歷史中的發展歷程以及性格特色,這句話符合曹操在正史里的描述嗎?

p.s. 原問題寫的是?寧教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人?。一時腦抽沒有發現寫反了(=^??^=)


題主,你把句子貼反了:

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這和裴注里所引孫盛《雜記》里【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的意思差不多╮(╯_╰)╭


操與宮坐久,忽聞庄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急出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見伯奢驢鞍前鞽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曰:「適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羅貫中想黑,但是有缺少常識。豬有四絕,其中最後一條是「死不認命」,被縛則大嚎不已。為何曹操能聽到磨刀聲,聽不到豬叫?


陳壽是個惜字如金的人,不確信的東西他不寫,故《三國志》里沒有類似話。

後來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有提到了「操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說話的背景與演義中也基本相同。

當時的曹操逃難逃到呂家,驚弓之鳥的曹操疑心以為別人的磨刀霍霍是要殺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殺了無辜的人,這的確是曹操的錯。所有才有了自我安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這句話。其實從個人角度而言我很能理解曹操的這種行為。當時的曹操是什麼?是剛剛行刺了當朝丞相未遂,畏罪潛逃的兇手,多少人想拿他的項上人頭加官進爵。曹操到呂家,呂家人是否有意殺人,曹操是看不到的,而呂家人磨刀,確是曹操看到的。以求自保,曹操選擇了寧多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做法。得知自己錯殺人以後,嘴上死不鬆口,「寧我夫人,毋人負我」,以防萬一,我就殺。但「凄愴」二字卻表現出了自己的內疚。

雖然陳壽是蜀臣譙周的徒弟,但後來降了晉。故陳壽所著《三國志》以魏晉為正統(這也是當時的普世價值觀,事實上當時沒幾人,特別是北方人中原人,拿劉備的季漢當回事),後來一直到五胡亂華什麼的也一直都以魏晉為正統。到了唐宋,對諸葛亮、武聖關羽的崇拜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所以受民間說書人的影響,以劉備為正統;而劉備的大對頭曹操呢?那就只能唱白臉了。just like this ~~~

所以後來街上說書,一聽到劉備敗了,大家就暗自垂淚;一聽到曹操敗了,大家撫掌叫好。

故而後來曹操的奸佞小人形象一直存在與民間,故而有了演義中的那句話。

近現代為曹操正名的學者越來越多,相關著作甚至都成了暢銷書,很多人了解到一個相對客觀的曹操也多半是通過這樣的。但個人覺得這些暢銷書少看為好,都有著李敖所謂「罵甲賊而舔乙賊」的傾向。多讀正史,你會對歷史有著自己的看法。


我敢肯定沒說過。
三國演義里倒是說過相反的話。


三國志里的原文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頗有差別。


題主問題里的話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那麼在歷史記載中,只有裴松之注《三國志》引孫盛《雜記》的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能與之相比。
《演義》原話為:「(曹)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陳)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雜記》原話為:「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且不說孫盛的話是不是道聽途說,我們姑且信之,那麼《雜記》中曹操這句話和《演義》中曹操的話還是有很多不同的。
首先,感情色彩不一樣,《演義》中沒有表達曹操情感,但從上下文看,曹操最起碼沒有覺得非常虧心的,還跟陳宮為自己辯解,然後說出那句名言,態度是比較強硬的。而《雜記》中則明確寫明曹操的態度:「凄愴」。那就是說,曹操心情還是悲痛的。
其次,適用範圍不一樣。《雜記》中,曹操的話是對呂伯奢一家說的,畢竟自己殺了他一家,說這話是為自己的錯誤開解和自我安慰;而《演義》加了「天下」倆字就不一樣了,殺了人不認錯還放話天下人,就不要臉了。

有人解釋,這句話中,「寧」意為「難道」(與「寧有種乎」同),「毋」意為「沒有」(即「無」),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難道(只有)我辜負別人,沒有別人辜負我么?」我個人不是太同意這種說法,因為這話完全看不出反問語氣,也沒有倒裝,不符合文言文用法。
即便是按正常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也是區別較大的。


沒有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正史中說過這樣餓話。
三國演義帶著偏向性,所以變了。
曹操的意思是就這件事來談,而演義中變成了一個奸雄的樣子。
打個比方,蛤蛤去下基層,有小孩掏出把玩具槍,保安擊斃。蛤蛤會說些什麼么?怪保安?當一個人的地位達到一定的級別,對自身的安全重視大於對別人生命的重視,有句話,寧殺錯莫放過。


推薦閱讀:

華佗給曹操治病現實么?
曹操的度量究竟如何?
怎麼看隆中對?
同樣從蜀地北伐,為什麼劉邦成功而諸葛亮師出無功?
三國時陸遜是喜歡孫尚香的嗎?

TAG:歷史 | 三國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