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是如何從共和制變成帝制的?

羅馬共和國玩的好好的,為什麼後來變成專制帝制國家了?


不太同意各位的觀點。首先,馬略改制並非誘因,而是從共和制向元首制轉變的必經步驟。其次,強有力的領袖是結果而完全不是原因。

先說一個簡單的結論:共和制是適用於城邦的體制,而元首制(注意並非專制「帝制」,下詳)是適用於統治廣大土地的體制。由於羅馬社會的變動,從共和制變為元首制是羅馬擴張的必然結果。

============================

羅馬從共和制變成元首制的表面原因,就是有一群平民派政客(比如格拉古兄弟、馬略、喀提林、愷撒、奧古斯度),為了自己攫取利益,利用羅馬的政治規則,不斷地拉攏平民打擊貴族共和派。

拉攏的方法是給平民一些小恩小惠,比如全城發麵包啦,戰利品啊遺產啊全城平分啦(一家能分到多少?),隔三差五辦辦角鬥士表演啦,時不時整整凱旋式啦,於是心裡感到滿足的底層民眾對這些平民派政客常常心懷感激。

然後平民派政客就從底層平民里組織打手,煽動民意,上街暴動左右選舉,於是貴族共和派以及騎士階層(比如以西塞羅為代表的新貴)的利益就受到了打壓。

總被打壓當然受不了了,實在不行就只好翻臉打內戰,結果很遺憾貴族共和派還總戰敗。比如馬略就攻入羅馬大搞公敵宣告,好歹他死的早,之後馬上被蘇拉扳回一城。龐培棄城逃跑、會戰失敗、逃亡喪命就不用說了。加圖這幫人也是輸的輸死的死。後來屋大維又跟安東尼聯手消滅了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這之後共和派徹底失去力量,羅馬的政治鬥爭完全在前愷撒派內部進行了。

這幫共和派貴族有理想有氣節的都死了,剩下的一看實在打不過就都歸順了,於是得勢的平民派政客就進一步把持了元老院,安插自己的人,隨意操縱選舉,自己想獨裁就獨裁,沒人管得了,以至於哪天突然不獨裁了,做做秀搞搞還政於民,大家就感恩戴德地說,您還是繼續主持工作吧,什麼?您執意還政?唉呀那怎麼行,您要是死活不想當獨裁官,那乾脆我們就稱您為奧古斯度吧……

注意所謂的羅馬帝國時期,表面上政治運行的機制跟共和國時期是完全一樣的,照樣有公民大會,照樣有部落大會,照樣有元老院表決法案,照樣選舉照樣有競選廣告——唯一不同的部分是元首(即通常說的羅馬帝國「皇帝」)的影響力很大,大到選舉結果可以內定,而且元首本身是終身職位,執政官們向元首彙報工作。這跟「君主」是不同的概念。所以從奧古斯度到君士坦丁,羅馬是「元首制」,從戴克里先四帝共治之後,羅馬才算是真正意義的「君主制」。

以上說的是從共和制變成元首制的大概過程,那麼為什麼產生這樣的變化呢?

我們看到平民派政客們在羅馬社會悄然發生變化的這一百年間,每每鑽了羅馬政治體制的空子,大搞賄選,大把花錢收買民心,甚至大規模煽動暴民劫持選舉。而他們之所以得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羅馬社會貧富差距的加劇。

一方面社會財富集中在大財閥手中,以至於政客們或者有足夠的財力培養自己的勢力(比如克拉蘇認為養不起私人軍隊就算不上富有),或者得以舉債進行政治活動(比如愷撒跟克拉蘇借錢參選執政官)擴大自己的影響。試想,如果財富沒有高度集中,恐怕政客們就是東挪西湊也難以承擔巨額的政治甚至戰爭經費。

另一方面,羅馬底層平民飽受貧窮,很多人失去土地和產業,只能當職業軍人。對於這些人來說,小恩小惠足以收買他們的忠誠。總之誰給錢他們就投誰的票,誰出手大方他們就甘願替他們當打手,甘願為他們打仗,這樣回來就能分得自己的一片土地了。至於元老院、共和國……這些跟活命過日子相比就顯得太遙遠了。

而貧富差距之所以如此懸殊,又是由於羅馬的擴張造成的。羅馬以一城邦之力,幾百年來連連對外作戰,掃蕩地中海。政客們帶兵打仗戰勝敵人獲得戰利品,必然獲得巨量財富。羅馬對被征服地區實行包稅人制度,將地區稅務承包給個人,則這些包稅人必然巧取豪奪,竭盡全力榨取財富。這些財富都被輸送到了羅馬,成就了羅馬的財閥。

而羅馬城邦本來人口有限,一開始有資格參軍作戰的又必須是頗有財產的公民。這些富農、中農就在將軍們的帶領下長年征戰。本來古時候公民們參軍打仗,敵人也不遠,大家集合了出城就打,打完了就回鄉照看產業。而隨著羅馬擴張,戰事越來越多,戰線越來越遠,公民們可能好幾年不著家,最後回家一看,產業也落敗了,甚至被人兼并了。

所以平民階層大規模衰落,越來越窮。到後來馬略改制,從只允許富有公民參軍、裝備自給,變成誰都可以參軍、裝備由將軍提供。必須強調的是,並不是馬略改制破壞了羅馬社會結構,以至於造成了共和制的消亡;而是由於羅馬的劇烈擴張,原來的公民們已經窮的不像樣子,很難再找出符合古時戰士標準的人們來組建軍隊了,於是只能改變以前的標準,招募城市貧民來組建職業軍隊。誇張一點地說,馬略改制標誌著羅馬平民階層的瓦解,而暴民階層就此誕生。

總結一下,共和制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一個適合於城邦的體制。而羅馬的不斷急劇擴張,使得它無法再以城邦的形態和制度繼續運行下去,它必須以一個新的面貌來對整個地中海周邊的被征服區域進行維繫。而同時,由於構成共和國基礎的平民階層失勢墮落,代表共和國精神的貴族階層又被墮落後的平民反過來消滅,共和制存在的土壤和養分就都不復存在了。所以羅馬從共和制蛻變為元首制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是它的急劇擴張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

夾帶一點私貨……都說古為今用,現今的各種情況不必都跟古代相同,但是有一些相似點卻是值得注意的。比如一些平民派貴族政客,通過一些小恩小惠拉攏平民,或者讓大家唱歌回憶過去的「美好」時代,或者通過打貪官、減少公務員福利來讓平民們看著心裡爽(吃不到花不到,只是心裡爽)。這個趨勢如果長期持續下去,則應當警惕。

羅馬人啊,共和國在危急中!


首先要明確一點,羅馬雖然是個帝國,可是官方的說法,政治制度依然是共和制,保留了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只不過多了一個第一公民,這個第一公民可以不聽民眾的意願罷了,就是共和制虛名下的帝王專制。
其次關於你說的共和制轉變為帝制,是客觀條件造成的。一個不斷處於戰爭中的國家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元首,而不是一個互相爭吵難以定奪最佳方案的元老院,也就是說:羅馬這個國家本身需要一位強有力的元首。
同時由於領土擴張,那些坐擁羅馬最精銳兵團的將軍們的權力日漸擴大,元老院也不得不向他們低頭。當他們的勢力發展到最終沒有人能夠制約他們的時候,共和制就只能徒有虛名了。這些都是當時各種形勢決定的,不是「玩的好好的」。


每個國家對外擴張時需要【一個】有能力的軍事領袖,而羅馬天天對外擴張,導致軍事領袖長期擁有高度集權,從而使得軍事領袖本身權力過大。
(然後廢共和,走入帝制了。)
「 因而,到公元前265年,義大利的霸主羅馬正在經歷一個民主化的過程。可以想像,這一民主化過程原本會使羅馬最終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民主民族國家。不過,這種可能性即便實際上是存在的,由於現把羅馬捲入其中的一系列對外戰爭,也會被有力地消除。戰爭將羅馬改造成一個偉大的帝國。不過,戰爭也深刻地改變了羅馬國內的制度,民主化趨向的夭折是許多災難中的一個。」(全球通史)
然後開頭的理論是根據呂思勉的中國通史中的階級一章和全球通史前面講社會的形成得出的,所以沒有什麼具體事件之類的。


從馬略改革開始。。


首先羅馬的貴族共和制本身沒那麼字面上那麼自由,有些歷史階段甚至比帝制更糟糕,除了綁架全民投入戰爭或者瘋狂的軍備之中外,元老院的爭權奪利更常常會引發撕裂羅馬的全民政治運動,反觀帝制之後…(好了,我編不下去了…總之堅決擁護吧)


複製一個:當攸剋星海戰的結果傳到羅馬,所有人都知道一個時代結束了,羅馬從此正式出現一個超脫於其他人之上的奧古斯都,幾百年來西方人眼裡的整個文明世界第一次全部籠罩在了同一個帝國之下,熱愛自由的人已經逃無可逃。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問題是:如何適應這個新的時代。有些人的選擇很徹底,小加圖早在凱撒徹底得勢的時候就已經自殺,對他們來說,自由不容許被擊敗,一旦有了第一次,後面只是早死和晚死的區別。一些人嘗試繼續反抗,然而腓力比戰役的失敗讓卡西烏斯和布魯圖這些堅強的抗爭者也絕望地自盡;還有一些人選擇苟活,維吉爾從西比爾預言書中尋找靈感,安慰自己憲政的幻滅乃是羅馬的宿命,而賀拉斯則乾脆放棄了自尊,由共和派轉身成為了奧古斯都宮廷里的御用詩人。但對更多人來說,他們既沒有為高貴理想殉道的勇氣,曾經的自由又讓他們無法完全適應新的奴隸身份,他們在帝制下徒勞地尋找著出路,每一縷來自共和時代的回憶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痛苦和恥辱。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痛苦只是留給老一代人的。新一代成長起來的羅馬人沒有這種思想包袱,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體驗過自由。從他們記事起,他們就只知道羅馬城裡有一位慈父般的第一公民,以無比公正的手腕平等地對待羅馬的每一個人。慈父的教條成為新的金科玉律,在今後的歲月里不斷延續:自由看上去很美,卻是一種負擔;人們放棄自由,就可以換來秩序、幸福與安定。是的,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傳統都是可以被摧毀的,自由的記憶都是可以被抹平的,人性是可以被改造的。是的 ,只要有足夠的時間


推薦閱讀:

古代絲綢之路的貨幣以什麼為主呢?金銀銅?
歷史上中國都會有狹長的甘肅地區。?
為什麼絲路時代的回憶,對於沿線小國來說,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
如果秦漢唐宋明要設計現代國旗、會是什麼樣子呢?
如何在明朝中期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工商稅營業稅徵收體制?

TAG:歷史 | 羅馬 | 羅馬帝國 | 羅馬帝國衰亡史書籍 | 羅馬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