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名校讀書是什麼體驗?身邊的同學到底有多聰明和勤奮?

最好詳細說明平時的生活狀態!


我在麻省理工讀了6年,來分享一下我的體驗

1. 累:名校的課程強度非常之大,堪比中國高中。MIT每個學期實際上課時間才12周,要在12周內學完一本辭海那麼厚的教科書內容,可想而知每節課是多麼濃縮。每節課都像一瓶酒精,我們回去後把它稀釋成一桶酒,然後再把這桶酒消化掉。每周除了上課之外的時間,基本上都在做Pset,寫Paper。

2. 趣:名校累是累,但是如此多高手在一起激烈碰撞,必然會學到很多,也會有很多「有趣」的交流。例如你在食堂里會聽到關於量子物理的激烈爭論,會在走廊的牆上發現各種科學塗鴉,你會發現自己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每天有很多新的發現,學到新的技能,猶如在消火栓喝水(drink from firehose)

再來談談我個人經歷:

這是我大二時候做的一個人工智慧的科研項目,目標很簡單,就是讓機器人能夠把咖啡端到我面前來。然而,這個看似簡單的任務,卻耗費了很多時間。例如,從一桌子的雜物中識別出咖啡杯就是個難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設計了一套坐標對應的演算法,使機器人看到這樣的相對坐標的時候,就會知道這個東西是咖啡杯。第二步就是拿起咖啡杯。拿起咖啡杯,就要考慮咖啡杯的重力,還有機器人對咖啡杯使用的力度,不能太大,這樣會捏碎咖啡杯,不能太小這樣端不起來。因此,我在它的手上裝了一個感測器(strain gauge)來測量他對咖啡杯所作用的力,又設計了力的反饋(feedback control)系統,計算出它對咖啡杯的最優化的力度。第三步,機器人拿起,放下,傳遞給我咖啡杯的這一系列動作就是個路線優化(trajectory optimization) 問題。我會生成不同的路線給它,讓它學習。當它追尋了錯誤的路線的時候,我會懲罰他。經過了重複的訓練,最終,這個PR2 達到了我比較滿意的程度,也終於讓我喝上了咖啡,雖然是涼的了。

這是我隨後做的第二個項目,沒想到一做就是5年。目標是設計出符合人體生理學和動力學的外骨骼,幫助殘疾人能自如活動。為了學習人體行走的原理,我做了無數實驗,讓不同種族、身高、體重、腳型的人,穿山一套感測設備。這套設備能夠記錄下他們在行走時,相關肌肉的收縮狀況。將肌肉的運動轉化成電信號,又把電信號整合成龐大的資料庫,然後從中找到人體運動的基本原理,設計出符合人體行走規律的外骨骼。這項技術的初步成果,被運用到了一位在波士頓爆炸案中失去左腿的舞蹈家身上,使她能夠像健全時候一樣翩翩起舞。

這就是名校裡面的學習和研究生活。

=========================分隔線================================

沒想到收到這麼多關注,特別感謝大家的支持和評論。看來大家對我的科研和減肥經歷很感興趣。那我再分享一堂MIT產品設計課(product design)的經歷,要求是做出有未來感的產品。於是,我想到蜘蛛俠身上可以隨意念控制的外衣。要是一件物品能夠根據環境,自行改變形態,那一定很酷炫,於是我和小夥伴們開始了一場科幻之旅。

我們想到了用磁鐵控制磁性流體(ferrofluid ),讓它有外星人的臉型,然後可以突然的消失和出現。平時它是靜止的液體,當人接近時,會突然出現外星人的臉,像躲在門後面嚇唬人一樣,而且還會做各種各樣的鬼臉和表情,像這樣(不好意思有些原始):

在一個學期的探索中,我們用到了很多課上學到的技術,並且經過了無數次失敗的嘗試(就像《超能陸戰隊》裡面造大白一樣),求助了教授和一些科研人員,終於做成了產品的雛形,為了讓它帶有科技感,還給他設計了酷炫LED 燈光,這個燈光是跟據臉的表情的變化而變化的:

左邊是無人經過時,什麼都沒有。當有人路過時,燈會突然亮起,底部的磁鐵會隨著電路的控制而移動,從而激發磁性流體的移動,做出各種各樣的鬼臉。這也許只是簡單的第一步。想想《超能陸戰隊》裡面的小磁體的威力,能夠被人的思維所控,做出各種各樣的造型。同理,如果把磁性流體和腦電波聯繫起來,我們就可以任意操控這些液體。

MIT的經歷除了科研和上課以外,還有很多很多趣事,例如用液態氮製冰淇淋吃,在萬聖節將冰凍南瓜從100米高的樓頂(green building)砸下,用3D印表機做藝術品,教你用嘴巴吹彩色的玻璃瓶,帶畢業生去跳傘等等。有機會希望能跟大家慢慢分享。至於減肥嘛,可以參考我另外一個答案:如何能健康有效果的瘦身? - 王碩的回答

再次感謝大家的厚愛。

=============================分隔線=====================================
說了很多科研的經歷,但大家千萬不要覺得MIT是個科研中心,有很多很酷的校園hacking,常常令人腦洞大開,嘆為觀止,真是佩服這幫工科生的想像力。

第一:大樓上的俄羅斯方塊

這是我們學校最高的樓,也是整個劍橋市最高的樓(MIT在美國的劍橋市,與波士頓隔著查爾斯河),叫Green Building,窗子一列列方方正正,於是有人就想著用窗子當顯示頻。在每個窗戶前放一個可遙控變色的燈,再編一些電路程序,就可以在大樓地下玩俄羅斯方塊,這絕對是世界上最大的俄羅斯方塊,讓所有波士頓的高樓大廈都黯然失色。

2013年臭名昭著的波士頓爆炸案,給整個城市罩上一層陰霾,街頭人心惶惶,還記得爆炸那周周五晚上,MIT一位校警被恐怖分子襲擊,不幸遇難,隨後校園周邊的7-11被搶,一輛SUV被劫持。直升機在天空隆隆盤旋,警笛在街上咆哮。那晚我借宿在同學宿舍,沒敢回家。第二天傍晚罪犯被抓,全城狂歡。為了向守衛城市安全的警察致敬,MIT把這棟大樓變成了美國國旗(右圖)。

第二:雜南瓜

這就是每年萬聖節凌晨MIT的傳統活動。有人把南瓜,從玩俄羅斯方塊的Green Building的樓頂(約90米高)砸下,下面有很多人圍觀、拍照、慶祝。有時候,還會用零下196度的液氮(liquid nitrogen)把南瓜徹底冷凍後再扔下,差點把地面砸爛。還有同時把4、5個一起往下砸,頗為震撼。然後這一塊地面幾天都是黃黃的。

第三:液氮冰淇淋

MIT校園到處都是液氮大罐子,有的甚至有5、6米高,感覺來到了工廠。我大一上物理課時,教授會拿出一些過來玩,例如把裝滿水的密封容器放到液氮裡面,幾秒後就會爆炸。不過,液氮用得最多的地方還是製作冰淇淋。將濃縮奶油混上水果、堅果、巧克力等等,然後用液氮一衝,立馬變成凝固成冰淇淋。每年迎新會上,就會拿出這種冰淇淋招待新生。

第四:戒指

每一屆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戒指。我是13年畢業的,所以你會看到2013。這款專為MIT學生打造的戒指,是完全由MIT學生自己設計的。正面有學校吉祥物Beaver河狸(名叫TIM),象徵著自然界的工程師,側面是校徽和標誌性建築,上面和下面分別刻有波士頓和劍橋的城市風景線(仔細看圖三你會找到Green Building,戒指裡面是MIT校園地圖,還可以自己在裡面刻字,很酷炫吧。

MIT雖然壓力很大,不過校園文化還是很友好、開放,學校對學生的惡作劇(hacking)特別包容,甚至以此為豪,這也是在其他學校體享受不到的自由。

=============================分隔線=====================================

謝謝大家 喜歡我的答案!最近好忙,沒能跟大家互動,心裡有點兒內疚。跟大家更新一下我的狀態,最近剛剛結束了跟我研究生時候的老闆發了一篇文章,也結束了MIT的六年的生活。現在天天駐紮北京,與北京空氣鬥智斗勇。每天醒來想心明眼亮的改變世界,當每每看看灰灰的天,我都覺得能活著真好。這是我的最終產品,最終外骨骼,跟上個圖片里的產品還是有很多簡化和不一樣的地方。這個最終版可適用於所有的running shoes, 能讓人更好的更輕便的走起來。

關於這個項目還是有很多實際的用途的,比如說可以很好的幫助人們進行康復治療。在進行康復治療的時候,醫生可以實時的收集病人的運動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就可以實時的學習病人的行走方式,並且提出治療的方案。還有就是可以應用在運動過程中,教練還有球員都可以根據收集的數據,對於自己的運動方式和形態進行分析。我還是很喜歡這個領域的,也會接著做下去。為了寫這個paper,在北京還有Boston 來回飛。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然後在實驗室一直做實驗到凌晨。日子很辛苦,也很充實,很多時候是挑戰自己生理和心理極限的狀態。然後每天早上出門的時候,轉身再看看還在熟睡中的室友,我都鼓勵自己說,起的這麼早,就是要去改變世界了的!

也其實MIT的日子不光是雞血的或者這有高科技這樣子,很多時候是心理還有生理上的挑戰的。一群聰明的人在一起,除了腦暴之外,還有就是壓力,是想要變得越來越好的壓力。也因為這個壓力,MIT的自殺率也是在美國高校中領先的。很多crushed 的人不是懦弱,只是沒能了解體會自由的意義。每一次校長給全學校發email 的時侯都會說一句,please ask for help. 不知道大家看過碧海藍天 The Big Blue 沒有,到後來那個主角還是越陷越深的 跳到了深海裡面。就是說有些時候 有些情緒 是不能被調節。我幾乎是我們身邊的好朋友們,唯一一個沒有去過 physiatrist 的。因為我知道,有些情緒要自己消化,要自己懂得。

這裡的日子 就暫且告於段落。這裡的都是挑戰極限的日子,這裡發生的故事,可以寫的很長很長,要用好多好多年才能被消化。I will miss thee.


2015年8月17日更新:

收到這麼多贊,非常感謝大家。
我發現,貌似大家產生共鳴的是覺得身邊的人都比自己強這一點。
不知是我原答案沒說清楚還是怎樣,我小小地強調以下幾點:
1)覺得周圍人都是神級大牛而自己弱爆了這種狀態並不是冒充者綜合症,只是單純的沒自信;
2)冒充者綜合症是指無法internalize(也就是接受)自己的成就,覺得自己只是冒充這個取得成就的人的一個傀儡;
3)冒充者綜合症嚴格意義上並不是心理疾病,我說「這是個病,得治」只是幽默一下,大家不要真去治……
以上。

-----------------------------------

哈佛純文科碩士學術狗滾來怒答一記。

Imposter syndrome(冒充者綜合症)估計是頂級名校學生的通病。

在哈佛的第一年,我唯一的感受就是壓力大到無可復加。一學期四門課,每門都是一周幾百頁的閱讀量。我所在的這個方向碩士博士加起來也沒多少人,所以所有的課都是小班研討課,而且每門課還都有不止一個博士生。跟博士生一起上課,我覺得自己永遠趕超不上他們。一方面英語是他們的母語,另一方面這幫人的腦子轉速和口齒伶俐程度完爆我一個美洲大陸和一個太平洋。

在我還在掙扎著回憶書里的內容並整理思路的時候,其他人已經開始有理有據地跟教授討論或辯論起來了。而且他們完全不像有些北美本科生什麼都不懂只會耍嘴皮子,而是真的什麼都懂還很會耍嘴皮子。我本來就性格內向,再加上閱讀速度慢、說話慢、被博士生碾壓的痛苦以及擔心說錯的心理負擔,我整整當了一個學期的透明人。

第一個學期,感覺糟透了,不止一次半夜坐在床上抱著枕頭望著書桌發獃。內分泌整個亂掉了,頭髮一把一把地掉,經常整個頭皮和臉發麻,痛經極為嚴重。臨近期末整天泡在Lamont讀書寫論文,凌晨3點頂著凄慘的月光回Perkins Hall的路上,走著走著莫名其妙就能哭出來。

我所在的碩士項目因為每年招的人很少,所以大家還都比較熟,經常有一幫人一起去食堂吃飯。我除了有一次被硬拉過去無法推脫以外,基本都是一個人吃,然後遠遠地看那幫美國佬/歐洲佬/新加坡佬歡樂的樣子。我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能這麼開心還這麼優秀,我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在能完成那麼多閱讀和寫作的情況洗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喝酒開派對。每當我的父母在別人面前把我當作他們的驕傲的時候,我的心理壓力更是大到要爆炸。我覺得我簡直對不起自己「哈佛學生」這個身份。

交完論文,我的感受不是狂喜,而是羞愧。我覺得我的論文寫得太白痴了,我在腦海中一遍遍地想像教授讀我的論文時的表情:咂咂舌頭,皺著眉頭,遺憾地搖搖頭,然後打開另一篇論文。失敗透了,真想刪號重練。即使當我發現我拿了A的時候,我也會告訴自己,這是學分績通脹的緣故,這是老師給研究生放水的緣故,這是老師為了安慰差生的緣故,等等。這完全不同於在國內讀本科時學霸有心無心地在社交網路上發布的「要掛了」「要死了」等等玩笑話。我是真覺得自己要掛了,我是真覺得自己要死了。真的。

我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裡,當初錄取委員會的人一定是不小心把我的申請材料放錯堆了。整整一年,我對此深信不疑。周圍的同學比我聰明幾個數量級,還比我勤奮,更重要的是,他們還那麼會玩。我覺得我就是差到家了,差到所有人都甩開我幾條街,差到我甚至無法理解自己居然拿了A。

直到我聽說了冒充者綜合症,我才意識到,這是個病,得治。

每個學期,哈佛都會搞一個工作坊,專門講解冒充者綜合症以及如何避免和疏導。所謂冒充者綜合症,就是一個人無法認同自己的成就,即便所有證據表明他們的確取得了這個成就。在我戰戰兢兢地問教授我這一學期的情況的時候,教授說,「You"re doing good.」然而我完全不相信我在doing good。在我看著我的A的時候,我完全不相信我的期末論文有拿A的水平。

後來我嘗試著跟我的美國同學聊這個話題,結果我發現,這幫人跟我一模一樣。也是整天覺得自己爛成渣渣被虐成沫沫,但是人家好就好在,該鬱悶鬱悶,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

身邊的同學的確都非常非常非常聰明非常勤奮,但有時他們那不可企及的聰明和勤奮程度是你自己幻想出來的。你其實不比他們差。


本科和博士畢業的學校都是美國排前5(綜合,專業都是,根據US News 2015)。應該算是名校。
關於本科的生活狀態,可以參考我的這個回答。
在芝加哥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 王一的回答
關於博士的生活狀態,可以參考我的這個回答(尤其是後半部分)。
讀經濟學博士 (PhD) 的感受如何? - 王一的回答

本科和博士的學習態度很不一樣。簡單說說。

1.
大學生和博士生看待成績的區別

我本科的時候很在意成績,因為成績是我向外界證明我很優秀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徑。在美國,大學畢業找工作要看本科成績,報各種研究生,博士生也要看本科成績。對一個沒有任何社會背景的移民後代來說,在沒有家庭關係可以利用的情況下,想要找到好工作,想要出人頭地,就要拿成績去拼。我本科是把上學當成工作來對待,上比較難的專業(數學和經濟),而且每門課都努力成為班裡的第一,這樣才可以拿A.我的本科學校競爭比較激烈,學生平均都是美國同界高中生同考中名列前百分之一的人,一半左右更是在前百分之0.5.而成績分布又非常嚴格,經濟和數學這些專業每堂課只有前百分之十的人可以拿A.如果一堂課20人左右,那可以拿到A的就只有2個。這還是在沒有人遠超他人的情況下。如果一個人遠超其他人,那就只有他一個人得到A.第二名只能拿A-.在這種情況下,我希望可以畢業後進入華爾街的大投行,或者進入好學校讀博,就要拿好成績。

到了博士階段,成績已經不再是我證明能力的主要途徑。我已經證明了我很會讀書。而且讀博士也不再是為了畢業後找到很掙錢的工作。看過我其他帖子的網友都知道,我讀博前在投行工作兩年。離開投行是2006年,正是金融界「錢途」光明的時候。當時離開來讀博,是喜歡經濟研究和生活節奏,根本不是為了掙錢。由於這些原因,我對成績看得很淡。這些年來,我也在假期找過實習,從來沒有任何人再問到我的碩士和博士成績。

2.
上課和考試
在我看來,只要按時上課,完成作業,考試前準備一下應該可以過。有些同學有時候會為了準備一門考試而跳其他科目的課。我不會這樣做,因為我覺得在這種名校,上課聽老師講要遠比自己在家k書好得多。這不是對我自學能力的懷疑,而是要是想自學,我大老遠來學校幹嘛?不就是圖一個方便,有高人教么?有些同學說跳課是由於聽不懂,還不如在家看書。到了博士階段,我上課聽不懂的時候越來越多,但我還是去。在我看來,如果人家給我講我都不懂,自己看書可能更不懂。還不如聽著呢。說不定教授有啥竅門呢。

我從本科到博士從來沒有跳過課,也從來沒有為了學習熬夜。考試只不過是我對課程理解的一個測驗,我的原則一向是,如果我在考試前一天還不懂的東西,我考試的時候肯定還是不懂,所以考試前一天的午飯之後我就很少複習了。去打打球,和同學一起吃個飯,放鬆放鬆。


3.綜合考試
我讀博士的學校在第一年結束時需要所有的一年級學生通過三門綜合考試。分別是一年級需要攻讀的科目:微觀,宏觀,計量。每個六小時。分三天考。要求全過。每人兩次機會。如不過有被勸退的可能。每個學生對待這些考試的態度都不一樣。

有些同學非常在意,而且非常希望可以考出最好的成績,不但要過,還要考出高分。所以非常用心去準備。而還有些學生,比如說我,對考試成績已經不太在意了,認為這種考試只有兩個成績,過和不過。如果50分是過的話,51分就浪費了一分。到了博士階段,主要還是希望通過上課得到一些科研方向的信息,好更好的確認自己以後想選擇哪個方向作科研。所以我的三門考試,兩門都是擦邊球。只有宏觀由於一向是我的強項,準備得最少但還是「浪費」了些分數。

計量考試那天,考前大家聊天。有人對我說:「你可真放鬆,昨天很早就睡了吧?」
我:是啊。反正不懂就是不懂。我滿地打滾也無能為力,不如放鬆對待好了。
同學:要是有你這個心態就好了。
我:算了吧。我才不算放鬆呢,要說放鬆,你看John,昨晚1點多才剛從Cancun飛回來,根本沒把綜合考試當回事。
同學:那是因為你們都比較聰明。
我:不,我們區別很大。他是天才,我是已接受了我是庸才的這個事實。

其它的一些竅門:
1.盡量做到不要跳課,課前能準備就準備一下
在我的印象里,老師講的一般都是精華,要比自己k書更容易。不管你的目的是考試得到好成績,還是想學到重點,去上課是一條擺在面前的捷徑。上課前如果有時間,先看看那堂課上要講的東西,這樣聽課能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而且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課堂上問問教授。不懂就是不懂,問問也沒什麼丟人的。我的原則是只要教授不反對上課提問,那有不懂得就問好了。有些時候一些同學可能覺得在課上提問很沒面子,因為大家就都知道你不懂。但孔老先生不還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么?我對這句名言非常淺薄的理解就是不知道是可以問的,沒啥好丟人的。
2.不要因為作業不算到最後成績里就不去做
美國很多大學課程都有作業,但是不算到最終成績里。可能是老師沒有時間批改,所以就把這些作業改成自願形式。很多同學會由於作業成績不算而忽略作業。我都會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做不出來的等到答案公布後把它弄懂。
3.實在做不出來也要注意休息,人總是要活的。
最好不要熬夜做功課或學習,傷身體不說,大家都是學經濟的,應該知道decreasing marginal return。有了作業早點做,別到最後著急。這樣我每天做一點,也不累。而且到了頭天晚上,如果我這一周都沒想出來,那我八成就是想不出來了,也可以心安理得的早點睡覺。因為我已經儘力了,但還是做不出來,滿地打滾也無能為力,還不如早點休息或者放鬆放鬆。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因為學習熬過夜。好像也不比那些從高中就學到2,3點鐘的同學差。
4.如果老師同意,找幾個談得來的一起學。
有人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其實有2-3個學習夥伴(男女皆可,談得來就行)是很好的學習方法。有些時候你想了半天都弄不出來的題目其實並不難,只不過是你的思維方向錯了。多一個人提供一下想法,對大家都有好處。反正以後做科研,出文章,也是要經常共同研究的。就算在本科階段,學習時候不妨礙聊天,也是培養友情好方法。學習也就不覺得累了。


上知乎上晚了,原來知乎上也有這麼多有趣的人和事。

共有兩個問題,我碎片式地說一些,兩個問題就一同回答了。

大背景:我本科在耶魯,研究生在斯坦福。下面進入正題。


1.

和中國許多大學一樣,斯坦福新生季的時候校園裡也湧現出一大波賣買的自行車的,而且比外面貴多了。

斯坦福的特點就是校園大,我在耶魯上學時只需要花五分鐘就能從宿舍到教室,然而在斯坦福至少半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我當機立斷,決定買一輛自行車。然而我問到的校園裡面賣的自行車居然平均要價300美元左右!我覺得實在沒有必要花這個冤枉錢,於是自己坐公交車去了臨近的沃爾瑪,買了一輛50美元的,騎著也不錯。

騎了一陣子自行車後,我又被震驚到了。有一個常常在我眼前飄過的黑人哥們兒竟然會邊騎自行車邊看報紙!!而我連脫把手騎車都不會,他卻能夠只用餘光判斷路況,真正地注意力放在讀物上~

當時我被這個景象深深地震撼了,同時也深深地被刺激到了,心想:這可真是一個又酷又省時間的做法。於是我決定向他學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個星期後我也成了校園裡一道靚麗的騎車看報風景。

當然,需要說明的?一點是, 在騎車時我所看的大多是一些短小的文章(放在現在的話就是一篇訂閱號文章那種長度),如果是那些長篇的學術論文的話,即使我有再好的車技也還是不能把它們都看完的。


2.

在我心裡,斯坦福與耶魯之間的差距還是有一些的。最大的差距是學生。

我在斯坦福讀研究生時認識了許多來自全世界名校的同學,他們之中有來自於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IT)、巴黎綜合理工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還有清華大學的優秀畢業生。然而,和我耶魯本科的同學比起來,他們似乎並沒有表現得更加出色,在個人素質的全面性方面,他們遠比不上我在耶魯讀本科時的同學。所以雖然他們的專業知識的確很優秀,但並不足以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那些優秀的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並不一定會繼續攻讀研究生。

3.

在名校念書能遇到許多出色的人,而如果不是借著學校的平台,也許一輩子都無法接觸到那些出類拔萃的人。

溫諾格拉德教授就是令我敬佩的一位,光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他培養出眾多名企業家,有知名投資機構D.E.Shaw的創始人David Shaw,還有Google的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任何有關Google或者佩奇的書中,幾乎都會提到溫諾格拉德的名字,他對於這些學生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我有幸拜訪了溫諾格拉德的家。在他家裡,我提出了一個一直縈繞在我腦海的問題,那就是,雖然溫諾格拉德培養了這麼多優秀的企業家,但為什麼他卻從不投資任何一間他學生的公司呢?要知道,同樣身為斯坦福的計算機學教授,戴維·切瑞頓(David Cheriton)可是投了很多錢在Google公司的。切瑞頓平時生活十分節儉,經常只是開著一輛大眾的貨車或者本田轎車就來了學校,但人不可貌相,在Forbes Midas List(福布斯公布的「點石成金」投資者排名)上,他可是排名第四,是個十足的億萬富翁!

聽了我的問題,溫諾格拉德哈哈大笑,然後回答我說,當佩奇創辦Google的時候,他可沒有挨家挨戶敲門懇求別人資助他,既然這樣,我為什麼要去投資呢?

我啞然······

4.

耶魯的伙食很令人難忘。在耶魯,學校為了能讓大一新生之間增進了解,會把所有新生都統一安排住在Old Campus,但用餐還是會回到自己的住宿學院。我入學的時候正是2007年的秋季,當時我的住宿學院Berkeley剛好裝飾一新,從圖書館到公共休息室……當然,其中學校花費心思最多的就是Berkeley餐廳。更加讓人高興的是,Berkeley正在一位名叫Alice Waters的美食家的倡導下進行一個鼓勵食用有機食物的活動,因此我們餐廳中提供的食物全部是健康而新鮮的有機食物。

Alice Waters自己在加州擁有一所名叫Chez Panisse的有機食物餐館,在美國是個非常有名的美食家。她致力於宣傳食品的新鮮和健康,如今,甚至連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都在她的住所里開始食用有機食物了。

Alice Waters

在Alice Waters的管理下,餐廳的食物永遠新鮮美味。著名媒體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Boston Globe都有對我們的餐廳做專題報道,甚至《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都把Berkeley餐廳評為「全美第一」。耶魯其他住宿學院的同學也都喜歡到Berkeley來「蹭飯吃」,有時候一些同學甚至願意花半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來排隊,只為了吃到一頓Berkeley的飯。於是,為了防止餐廳人過多、過於擁擠,校方限定只有在Berkeley同學陪同下,其他住宿學院的學生才能到Berkeley餐廳用餐。每每別人知道我是Berkeley學生後,他們眼睛裡都能放射出光芒,而我也總是不等他們向我開口,就主動邀請他們來Berkeley餐廳吃飯。Berkeley的一方餐廳為我默默增加了好人緣!

5.

在斯坦福,許多來自中國的企業家會不時地來到校園當中,與中國學生進行講座和交流。我就曾經見過搜狐的總裁張朝陽、美國網迅公司(WebEx)的創始人朱敏以及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的創始人張帆來斯坦福與中國學生們共進午餐。在我參加由張帆主持的一次會議時,他採用了很多有趣形象的形容方法。由於當時在座的學生基本上都對於美國的計算機行業有相當深刻的了解,所以在他的演講中,對於那些美國人可能不太了解的中國網路企業,他常冠名以「中國的Google」、「中國的 YouTube」、「中國的Facebook」這樣的形容。而每當他用了這樣的詞語之後,下面坐著的人都常常會心一笑。

·····································································································································

更新:關於我的時間安排

6.很多人都問過我在耶魯每天睡幾個小時,我覺得這都是要看個人自己的安排和生活節

奏。我大概每天凌晨三點入睡,而我的室友則是雷打不動地每天9點就睡覺。也是 由

於這個室友的關係,我養成了不開燈也能在宿舍里行走自如和整理東西的能力。在入

學前,學校會根據生活習慣安排宿舍,但當時我沒料到我每天會那麼晚睡,所 以我的

室友應該是有諸多怨言的吧……那麼到底為什麼我這麼晚才睡呢?我每天下午就開始

馬不停蹄地參加各種活動,而耶魯的晚飯也是相當耗費時間的,因為大家 都喜歡在晚

飯時聊天,而在談話的過程當中其實可以學到很多。通常而言,晚上9點後我才會回到

宿舍開始做作業,而在十二點左右,我會去耶魯的Ivy Noodle和Gourmet Heaven兩個餐

廳吃一些夜宵,最後大約到凌晨三、四點,我才能入睡,6個小時後新的一天又開始

了。可以說在耶魯,我的作息時間是完全被打亂的。我的一 個朋友曾跟我說過,在人

的一生中,工作,娛樂和睡眠,你只能做好其中兩樣,想要三全齊美那是妄想。我大

概就是選擇了其他兩樣而不得不在睡眠上打些折扣。

先說這麼多吧,點贊破500再來更,你們要聽啥?

關聯閱讀:在斯坦福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 Ong Brian 的回答

在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 Ong Brian 的回答

美國大學裡的兄弟會是什麼樣的學生組織? - Ong Brian 的回答


同學會學習就算了,畢竟好學校嘛,可恨的是還會玩。。。

當年機器學習組隊時找隊友,看到了同學的簡歷:
劍橋數學本第一名,
曼城馬拉松業餘組冠軍
萬智牌職業牌手,獎金累計多少多少,
鋼琴歐洲業餘最高級

。。。。。。我選擇死亡

最近系裡曾經得過格萊美,寫過國際排行榜第一流行的歌,趙薇的愛情大魔咒的英文原版的作者,目前興趣是機器學習的phd哥哥,剛發了一篇關於deep learning訓練並行加速的論文。
哦呵呵呵呵呵呵


飄在波士頓一年,聽到了太多的熱血和「idea」,各種創業成功上市,無數輪融資的新聞不絕於耳。每天都是討論idea,各種極品裝備散落滿地的節奏。如果不是談論創業,則八卦的還有各種進入金融行業的同學高的令人髮指的待遇。一位球友眼神深邃的看著我,一邊談論剛剛歡送一位學霸博士畢業進入對沖基金,百萬年薪還不加獎金。這些人的消息總是飄蕩在四周,如同半夜施工的地鐵。還記得一個晚上十一點,一個好友醉醺醺的回來,說剛剛和楊國強吃飯。我不信,他撂下一句話,如果他不認識我,我就把頭割下來。又是一天,一個朋友向我雄心勃勃的談論創業計劃,催著我入伙,說七年一定上市。我略微遲疑,一時不知道說什麼好,畢竟不懂商業,他馬上改口,五年,只要五年,一定上市。他坐在我的床墊上,俯視著我,眼神里似乎全是一往無前。

在很多神奇的固有觀念當中,波士頓似乎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無論你來自哪裡,有著怎樣的背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到這裡,例如有的專業一半以上的碩士都是中國人,來自各種不同的學校,到了這裡就像是一個前往財富和名聲的始發站。因為你從這裡出發就必然,或者只能選擇快速的得到世俗的成功。在這裡輿論已經讓人快失去選擇平庸的權利。似乎每個人都要在這裡享受安迪沃霍爾的十五分鐘。埋頭苦幹和積累在這裡會沒有存在感,如同劇院當中的觀眾席。一時間,我也感到焦慮和掙扎,感受到了「年輕本身就是一種負擔」。(來自一位長輩)好在深夜聊天室的置身於場外的朋友經常給我帶來一桶桶的冷水,讓我不至於被太多的idea塞到爆炸。也有來自隔壁廣場的華兄時時用他在冷門的歷史學古卷當中的心得為我開導,讓我不至於因為過於焦慮而失控。而當我暫時離開博士屯的時候,才感覺到有一種高燒退卻的恍若隔世感。

這裡突然想起來在台灣的時候參加過蔡英文的一場演講,或許因為是飯點,同學們多被卡在了夜市的雞腿飯和炒麵麵包漫長如蛇的隊伍當中,參加的陸生並不多。因為要抓住青年人的票倉,蔡教授果然講的是她的人生雞湯股市,鼓勵年輕人起來「叛逆」與創新,做不一樣的事情,例如投她一票。

終於到了提問環節的時候,心臟狂跳的我還是抓住了一個機會起來提問。看見有媒體在場,我自然不想去摻和藍綠的破事,只是問說,現在是應該去樹立遠大的理想,要去挑戰傳統,要去叛逆,如同蔡教授年輕的時候,可是今天在來這個會場的路上,在逢甲夜市我看到的更多的依然是穿著人字拖,騎著機車來夜市買雞排的中年人,拖家帶口,油光滿面。轟炸大雞排攤點前面涌動的人潮一如當年抗爭的熱血青年們。蔡教授如何看待這樣的一個轉變呢?她在整個演講的最後才回答我的問題,說,叛逆和抗爭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而我所付出的代價是你不可想像的。

如此想來,波士頓彷彿有一種特別的功能,就是隱去付出的代價而只有簡略的開頭和結果,在一瞬間將故事的廣告價值放大到最高,非常利於朋友圈和口耳相傳。華兄不惜日夜的讀書三百本,楊老師自毀腸胃的製圖節奏,彭師傅五點半起床連續看報表365天,這些都會被這個功能直接過濾,代之以各種光鮮亮麗的頭銜哈佛博士,哈佛教師,基金經理傳播在各種社交網路和瘋狂轉發的軟文當中。


1、斯坦福的校友在 http://alumni.stanford.edu(只對本校學生和校友開放)上都有據可查(見圖),目前在校學生在 Public View of Stanford People Search (對所有公眾開放)上也可以查到。

2、知乎 ID 更改後網址不會變,且有時僅憑知乎 ID 也可以在網上檢索到其它身份資料,但出於隱私考量,在此略去相關信息。
3、斯坦福的中國本科生很少能「秒全班」,因為成績優異的美國及其它國際學生比比皆是;這裡沒有地下的學術競賽,但有對所有人開放的 hackathon;這裡沒有「什麼都懂」的天才,但幾乎所有人都在自己心之所向的領域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歷或成就;這裡沒有多少「每一方面都能說的頭頭是道」的人,因為大家知道,身邊的人可能就是自己並不了解的某一領域的專家。
4、就最後這一點,斯坦福的確鼓勵 intellectual curiosity,這是招生官明確指出的錄取新生時極其重視的一項標準。對任何學科感興趣,都可以在這裡尋得途徑——從世界知名的教授和全球各地的校友,到周圍的同伴。
5、我覺得,作為中國學生而言,錄取名校固然是自己的學術和課外活動能力所應得的,但同時也是一種幸運——因為自己在中學時期得到了其他很多同樣優秀的人可能沒有得到的信息,享受了其他很多同樣優秀的人所無法享受的優越條件;也因此,我們得以繼續在斯坦福、哈佛、耶魯享受其他很多人無法享受的資源。這是一種早期優勢積累的過程。大多數斯坦福人都足夠努力也足夠聰明,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其他同樣努力也同樣聰明的人需要比自己付出多得多的辛勞。所以我希望現在以及將來可以做一些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事,算是對這份幸運的回報吧。就我觀察,這也是這個小圈子裡很多人創業、求職,或者留在學術圈的初心所在。
6、我一般喜歡匿名。某種外在的身份會帶來一些並不符實的贊,我不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利益相關:斯坦福在讀本科生


答的人這麼少,你應該明白了吧。。


謝邀。
我覺得和國內沒有什麼太大區別。斯坦福平均來說沒有清華的學生勤奮,但最勤奮的人都差不多勤奮。圖書館座位總數沒有清華多,但隨時都能找到大量空餘座位,在清華是基本上上午9點以後就很難找到座位的,所以需要佔座。也並沒有覺得這邊的人更有所謂『創造力』,更『聰明』。
生活和國內一樣:看書、上課、寫作業、吃飯、睡覺。不同的是:因為不是集體宿舍了,所以和同學交流少一些,花在路上和吃飯的時間多一些。
總之肯定不是像大家網上看的那麼神乎其神。我覺得美國名校和中國名校對我來說唯一的優勢就是師資力量好一些,如果做學術的話會好些,別的沒什麼區別。總之不是大家想的那麼神乎其神。我個人覺得網上很多吹捧、神化美國名校的人要麼是留學機構的代理,有利益關係,要麼就是自我吹捧和自我陶醉,還有就是自己上不了中國名校所以借自己幻想中的美國名校來做一下心理平衡:『上清華有什麼了不起?還不是『MIT』秒殺?』


  • 有一天早上八點去圖書館(非考試期間),自以為去的很早,可以挑個好座位,結果已經快坐滿人了,只能隨便找個地方坐下。剛坐下發現椅子上還有餘溫。

  • 某次周末去參加活動需要坐大巴去一個較為遠的地方,車上多數人都拿本書墊在腿上寫作業。

  • 有些人吃飯的時候一定是在看書,絕不是在聊天或玩手機

  • 某次無意間看到另外一個同學的schedule,日程從早上7點一直排滿到凌晨1點。

  • "Nah, I gotta do my homework"

==============================

問:人類最想發明的機器但是卻沒能發明的機器是什麼(除時光機外)?


答:永動機。


是的,人類最想發明的機器就是永動機。如果能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能源那該多好。縱觀古今中外,有哪次明爭暗鬥世界大戰不是因資源與利益而起?但是偏偏永動機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就是製造不出來。 這是從世界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如果把它縮小到某個人身上,那麼答案又是什麼呢?

沒錯,如果一個人能夠擁有源源不斷的前進的動力,那才是最厲害的。你今天很努力,明天很努力,但是後天你累了,就不努力了,那你今天和明天的努力全都白費了。只有不斷的積累,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

北美名校的這群大神們,心中都有個永動機,能夠無視偉大的能量守恆定律,通過無與倫比的精神力,源源不斷的為自己提供前進的動力!

說白了,就TM是一群怪物啊!能量守恆定律都能打破。我靠

每次問某神這題怎麼做,
大神都說"you should intuitively know blablabla"

intuitively...
intuitively...
intuitively...

大神憑直覺就能做題。這就是渣跟神的區別

P.S.
美國名校本科的學霸們是怎麼努力的? - SecretOW 的回答


真是對不起各位在名校刻苦鑽研的大神們, 我是鄉下來的沒見過世面, 言語之中如有冒犯請多包涵. 其他答案基本都在描述研究生院的情形, 我也就一時興起隨手一答我經歷過的本科生活, 跟其他答案里的各路大神相比我的答案大概不足一提. 我也知道耶魯醫學院是頂尖學院之一, 也沒想說他不好什麼的, 咱能不鑽這個牛角尖了么?

2015.8.16更新
評論里有人說多倫多大學根本算不上名校,取的是生源,教學質量以及就業率作為標準。單論本科教育多大確實排不上號,生源差,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就業率也就工程跟CS高些。這篇回答並不是在為多大洗地,正在考慮申請加拿大大學的同學們,學CS/精算請出門左轉Waterloo,學商/人文社科請出門右轉Queens,學工程的話可選Queens/UT/McGill,數學/物理我並不清楚,學醫的話最終反正還是看MCAT/PCAT成績,修行在個人了。

這篇回答僅描述多大工程系本科的大致情況,不代表其他專業(商科,人文社科,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以及研究生的情形。

正文:
多倫多大學工程狗一名前來作答。

先介紹一下大背景,我在電子(EE)計算機工程(CE)系,通稱ECE,隔壁有個系叫工程科學,簡稱EngSci。從錄取分數線來看EngSci最高,ECE次之。人種分布上ECE亞裔跟印度人平分天下,還有部分白人,EngSci相對平衡一些。

我校給分低是出了名的,GPA系統中85分已經是4.0,80分是3.7,75大概是3.0。大一大二課程均分控制在68左右,等效GPA是2左右。大三大四均分會在75左右。

總體而言我對我校生源比較失望,這一點在大一尤其明顯。我總覺得教學質量也會因此降低,以前有個助教就老說我們,「換十年前你們進都進不來」,可想而知生源是有多差。系裡的人數會不斷減少,工程系的Orientation上First Year Chair的發言就是「看看你的左邊跟你的右邊,明年這個時候你們三個人中的一個就不在了」。實際情況EngSci大一大約300人到大二剩200人,其他系減少的幅度會少些,ECE300人最後會減到250人左右,其中會包括從工程里其他系轉過來的人。

我個人的生活狀態:
不預習,不翹課,上課也會做筆記,偶爾開小差,除非要交的作業否則不做,除非考試否則不複習,複習過程就是把筆記再過一邊然後做往年卷子,閑暇時間做做飯,看看番,周末跟同學出去玩,看電影,或者宅家裡補番,成績中上游。

以下以我身邊的學霸們舉例說明頂尖的學生都是怎樣的。

大一住宿舍,有兩個EngSci的舍友,都是華裔,一個每天勤奮的不行,早出晚歸,基本上晚上12點才會回宿舍;另一個機智的不行,每天熬夜打實況看美劇,考前通宵翻翻書;第一學期成績出來兩個人都在系裡排前10%。第二學期由於考完試就搬走了也沒跟他們聯繫,只有偶爾聽到他們的消息。
比如勤奮的那個大一暑假去了哈佛做summer research。
比如機智的那個現在在MIT讀研。


大二以後跟幾個系裡的華人同學一起住,其中一個舍友(以下簡稱J)後來一直蟬聯電子系裡第一名,屬於好學生類型,每天認真做作業複習預習,人也聰明,考試基本都很穩。暑假做做research,現在也在本校跟系裡的大牛教授讀研。

由於EE跟CE分開排名,CE的前兩名一直被一個印度人跟一個韓國人包攬。印度人是那種書後習題全做完的刷題流,智商感覺倒是一般,上課的時候經常問一些很淺顯的問題;韓國人也是非常聰明,問他每天都在幹嘛他說回家看看書打打Dota就睡覺了。。
印度人現在也在讀研,韓國人讀完計算機工程後說我要考醫學院,現在不知道怎麼樣了。。

題外話,說明一下我校生源與清華的差距。

我校每年都有清華來的交換生,我大三的時候有幸認識了其中一位,以下簡稱清華哥。我們是演算法課上認識的,加上我另一個同學我們三人一組做小組作業。
第一次作業三個人分著做完了。
第二次作業我跟另一個同學合作了一份然後跟清華哥的對了對答案。
第三次作業我們看懂了清華哥的答案以後交上去了。
第四次作業我們題都沒看,清華哥的答案已經交上去了,跟我們說你們回頭看一看。。
清華哥是演算法課上一百多人的班裡唯一一個能全程跟上教授講述的知識點的。

我們一個學期五門課,清華哥選了五門不同領域的課:電能系統基礎,演算法與數據結構,信號分析與交流,計算機網路,工程經濟學。其中ECE355是EngSci專有的課。

J剛好那個學期跟清華哥一起上ECE314,教授是個變態出題特別難。
第一次考試,J考了90,清華哥99。
第二次考試,教授特地出難,J考了80,清華哥99。
教授後來專門給他發郵件邀請他暑假來做research。
結果清華哥暑假還是去了斯坦福做research。

那個學期清華哥的成績單是這樣的

(為了找這張圖我特地上了人人,清華哥出了成績傳了圖@了我跟一起上演算法課的同學)
(圖片來源是清華哥的人人相冊,為保護隱私不貼鏈接)

他本科畢業去了斯坦福讀研,GPA4.2畢業,現在也在干碼農。

這真是完全的智商壓制。


謝謝邀請。我沒讀哈佛或普林斯頓,只在讀沒那麼高大上的耶魯,在醫學院學臨床醫學,暫時沒有導師,同學當然都是在學術上和課外活動上很有成就的,上課是很認真的,但平時沒有感覺大家有多勤奮,該party該喝酒該玩兒的時候還是在玩,課也不算太密集,每天早上9點上到下午1點,基本上每個星期有三個下午是空的,比如說上周五天氣好,有個同學說「啊,法學院帥哥美女肯定多!」然後我們三個人就跑去全美第一的法學院的草地上坐了一個下午,閑話聊天和看法學院學生勤奮地對著電腦用功。周五晚上有一個同學生日,我們又一堆人花了整個晚上給她慶祝。星期六我看了一整天書,主要是因為這個星期有考試。周日早上11點起來慢悠悠的去本科生的食堂吃了個brunch,又在校園周圍逛了逛,現在回來繼續看書準備下周的考試。在這裡念書的好處就是時間多,自由,每個人可以用這些時間培養自己的人格,興趣和技能,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花時間去成為什麼樣的人。比如說我對基礎研究有興趣,我就可以選擇去實驗室里做研究,比如說我對社區服務有興趣,我可以選擇去社區免費診所做志願者,比如說我對急診有興趣,我可以選擇去急診室觀摩,比如說我對全球流行病學有興趣,我可以申請資助去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呆一年以了解和幫助改進他們的醫療系統。反正就是你想做什麼都有這個資源去做,只要你足夠想要和足夠努力。

另外的一些體驗可以參考這裡: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343654/answer/30899622


在北美名校讀書是什麼體驗?身邊的同學到底有多聰明?這個知乎上火了很久的問題,16642人關注,115個回答(光榮的第116號病友,我想我應該是命中注定6666666),頭條接近6000個贊(原來那個3W的你趕緊給我補回來!)。北美名校是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一部分)人想出來。作為在這個體制內的一份子,我有時候會感到深深的絕望和痛苦,或許這樣的掙扎在所有人的生命中都出現過,但是「北美名校」的孩子因為這一特殊的頭銜而備受關注。最近讀到一本書叫做《優秀的綿羊》,作者在書中提到擠破頭進入北美名校的孩子其實就是一批溫順的綿羊,「我們雙修專業,擅長體育,諳熟多種樂器,掌握幾門外語,參加世界的扶貧組織的活動,在兼顧學業的同時仍然能發展個人愛好積极參加學校的俱樂部,我們內外兼修,無所不能,我們是別人家的孩子。」 句句中槍,突然發現這本書就像一本biography完整的記載了我的19年的歲月。是的,我在北美Top10的名校讀書,身邊的同學也很勤奮,但是我才意識到,我只是做好了一隻優秀的綿羊該做的事情而已,而我並不想僅僅做一隻羊。


1.
優秀就是提前開始而已

在名校讀書的壓力很大,如題,所有的人都很聰明很優秀。在這個智商差異已經不能把人區分開來的時代,家世背景和後天的努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多人把進入名校想做一個重重的感嘆號,但其實這才是序曲。每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如何才能在眾多的「名校生」當中脫穎而出得到教授/僱主的青睞呢?很簡單,把所有的工作提前做好。當我剛進入大學的時候我就知道銀行會到學校做Info Session, 屆時會有分析員,實習生到場,是一個很好的networking的機會,所以在大一上學期我就準備好了一份10人以上改過的精美的簡歷以備不時之需,每天閱讀WSJ, NYT等一系列報紙資訊,用零散的時間去了解LBO,P/E,DTF等專業辭彙的意思和用法。然而我當然不算是最早的那隻羊,暑假一起實習的朋友們已經開始call people, 每天一個兩個,開始networking, 周末飛去紐約參加見習會,參加stock pitch competition。記憶猶新的是大一的時候我問一個朋友要不要組隊去參加stock
pitch, 她不好意思的一笑對我說「我已經有一個隊伍了「。在學業上也是如此,如果你希望給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運氣好的話拿到一封閃閃發光的推薦信,那就自己把該學的學好再去上課,為此我跟不敢跟家裡說你們花這麼多錢讓我去美國自學幹嘛呢。大二選修一門國際比較,課程很難,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哲學思想和各種主義 XXsm XXXsm XXXsm ,於是暑假的時候求著學長把書單發給我,一本一本的去找再列印出來劃重點閱讀,這樣上課的時候就可以清晰的知道老師下一步要講什麼,就能在課堂上和老師一決雌雄(華山論劍)。然而名校的孩子都是在進入名校之前就開始準備了。Morgan Stanley居然開設了高中生的實習工作(what),朋友的弟弟高一就把7門AP,ACT, SAT2考「過」, 安心準備」活動列表了。原來我不能理解美國文化里的peer pressure, 現在淡然一笑,一切瞭然於心。


2.
害怕孤獨,需要被認同

很多名校的孩子需要別人的認同來獲得巨大的心裡滿足。名校的光環就是一種認同,是標記著「你是社會精英「的皇冠。名校的孩子大多數都有兩面非常極端的自我。一個是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自信滿滿的樣子,另一面就是嚴重的自卑,孤獨。在學校里我深有感觸,玩的好的一位男生簡直就是活生生的栗子:學業A+繪畫音樂體育演講,要什麼有什麼,看著他在台上發言的時候我的心臟就這麼撲通撲通的跳。在外人看來他是自信的,完美的,但是私下裡他經常坐在書桌前嚎啕大哭,是因為覺得孤獨,無助,迷茫。遺憾的是,名校里很多人優秀,但是並不知道優秀是為了什麼。學校里兄弟會姐妹會霸佔了課外生活的大部分,有坊間傳的Top 3, 只要是被這個牛逼的姐妹會錄取的妹紙就會每天穿著希臘字母在學校晃蕩,這是一種榮耀,是被認同後的喜悅,是在被名校認可之後的進階版許可證。在《優秀的綿羊》一書里有一個生動的場景:他們擅長社交,他們總是在趕場,忙碌的從這個活動趕到那個活動,見朋友就像快餐一樣。是的,和朋友在一起喝酒吸煙抽大麻High都是社交的一部分,我們在一起,所以我們不孤單。我曾經看見大雪的夜晚幾個女孩子穿著牛仔熱褲和弔帶往門外走,我驚訝的詢問後才知道是一個有名的兄弟會有主題派對,dangerous business。

我問她們

「冷么「

她們點頭

「能不能不去?」

「能去就不錯了,而且我朋友在等我呢」

看著snap chat上大家很開心的樣子,我真的希望他們是開心的。所謂 「孤獨的外向者」在名校里很多,我也是其中一個。


3.
不知道要什麼,所以什麼都要

選擇太多是名校引以為傲的數據。「我們80%的學生都可以double major, 我們有超過300個學生社團,我們有優秀的體育社團,學術辯論社,我們有1000+的課程。」 名校們如是說。

還記得《送你一顆子彈里》劉瑜對於哈佛本科課程之多的感慨么?比聖經還厚的一本哐當砸在你面前的時候,你覺得你可以一輩子什麼都不幹就上課。當時申請哈佛的我還激動的在文書里寫「我喜歡哈佛就是因為它給了每一種興趣平等的機會~錄我吧錄我吧~」

名校里什麼都缺,就是不缺機會。當從中國的封閉的普通高中出來的我面對各色誘人的機會的時候,我激動地給我媽打電話說我希望每天有72個小時,我貪心的什麼都想要。名校錄取的標準已經告訴人們:上名校的人大多都是全才(問問別人家的孩子哪個不是什麼都會什麼都好),所以要在學校里叱吒風雲或者說為了在學校里達到一般水平必須突出「全面發展」,並且需要在各個領域展現你的「領導力」:我大一的時候參加了兩個舞蹈俱樂部,兩個商業俱樂部,一個女性商業領導力社團,一份時尚雜誌編輯工作,一個經濟報道編輯,在學校有一份鐵飯碗$9/hr的工作,參加各大公司的networking event,做義工,跑馬拉松,去教堂。我總是在開會,或者在開會的路上,我的學習時間被每個會切得四零八碎,只有深夜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圖書館裡打開書包做作業複習和預習,學業的壓力很大,有時候解不出來數學題生氣就去深夜食堂喝酸奶,去廁所洗個臉接著學習。

「I see you everywhere」友人開玩笑說。其實我很累,我真的很累。每一個機會都那麼誘人,於是不想錯過任何一個。歸根結底是我們是一群做事效率高且聰明的人,但是我們唯獨缺乏了最重要的方向感。沒有了方向,什麼都是機會,然而什麼也都不是機會。


4.
無論我們多麼不一樣,畢業時都趨於同質化

學金融的學姐跟我深夜促膝長談,她諷刺的說「你看那些學工程的,學數學的,學經濟的,就連學歷史的最後畢業了都想找個投行或者諮詢的工作做,到頭來大家不都是一樣。」
那麼根源何在,如此倡導多樣性的名校畢業的畢業生最終還是一紙賣身契給了金融和諮詢?其實很簡單,名校的學生習慣了接受挑戰並且在所有人中做到最好,所以選擇一個有挑戰性且錄取率極低的行業讓他們證明了自己「我是最棒的」或許他們並不喜歡金融或者諮詢,但是他們喜歡把事情做到最好並且享受成就感,這讓他們覺得自己有價值。名校的學生擁有無可挑剔的敬業精神(我的一個學長硬是吸著大麻三天沒睡把報告做完了)但是缺少對於自己的認知。在所有的夢想,激情,年少輕狂面前,我們還是敗給了對於失敗的懼怕。我們希望成功,而且是大眾眼裡的「優秀」(這個詞語也很諷刺,優秀本來就是社會給的定義,然而符合社會定義下的優秀就是優秀么?)所以求得一生安穩,也許環顧四周你發現那些改變世界的人大多不是名校出身,喬布斯,李彥宏,馬雲etc,而名校畢業的人大都在高管。曾經揚言要改變世界,最終也只有勇氣改變自己。


5.
愛情?生理需要?以及一言不合就約炮?

名校壓力辣么大,但是青春年少荷爾蒙爆發的年紀又怎麼少得了大學戀愛呢。但是戀愛需要時間,需要經歷,需要你腦子裡進的水最後變成眼淚鼻涕。名校的許多人沒時間談戀愛,所以就約唄。原來北留有一篇深扒留學圈約炮的文章,其實事實就是這樣,方便你我,造福大家。身邊的妹子有男票沒男票都吃著長期避孕藥,剛開學時室友徹夜未歸我也秉燭望穿秋水,以為遭遇不測,後來她和男人回來我都臉不紅心不跳,只是開玩笑說又換口味啦。Walk of shame是指女生在男生房間過夜之後第二天早上灰溜溜的穿著昨天的衣服跑回來,但是校園裡也有walk of pride 意思是看我多有魅力,一天一個不帶重樣的。我曾經生動的給朋友形容過大一的情形「就像搶啊,速配,一周不到就是幾對。」而在一起的理由也是「我們有4節課都在一起,所以我們在一起了」我詫然,沒有深入了解,沒有促膝長談,沒有見習過怎麼就在一起了還開始秀恩愛?殊不知這樣的倉促是朋友+炮友。所以 畢業= 分手這話一點不假,沒了生理需要那層關係,我們其實也就那樣吧。能把異地戀堅持下來不偷腥的都是好寶寶。


6.
永遠不能忘記的身後的眼睛

名校讀書永遠不是你一個人。把你培養的如此優秀的你身後的父母,給你錢供你上學的父母,他們永遠在你身後看著你。上名校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家裡的寶貝,從小優秀完全是家族榮光,父母的驕傲,但是遠渡重洋到美國來學習時,處理起家長的關係比國內讀書的孩子相比更加艱難和複雜。如果我每兩天沒有回我媽媽的微信,就是忘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5分鐘沒有接上話就是「你忙,我在你心中什麼地位我知道了」,視頻是必須的,報告學業GPA社團活動是必須的,去名校上大學也許是很多送孩子出國的家長畢生的夢想,他們也對於美國大學曾有諸多的幻想。所以當孩子進入名校之後,他們也希望了解。

再者,曾經父母可以把綿羊圈養在籠子里,拿最好的飼料餵養,現在籠子打開了,優秀的溫順的綿羊會不會從此脫下皮囊變成狼呢? 所以他們需要監督,「以防止你走彎路」可憐的孩子,連犯錯誤的機會都沒有,不曾走過彎路,哪裡知道什麼是彎路。這條彎路是人生的必修,若不是此時,那就需要日後花更大的代價在補這一課。

讀名校的孩子背負著父母的期許走的太艱難。很多同學在問到想學什麼專業時都說因為父母讓他/她學這個。和幾個ABC聊天,突然想到一個笑話


「亞洲家長都特別開明,他們允許你成為任何一種醫生。「
(笑,誒你們get到了么?)


他們希望你幸福,也希望你成功,完美的孩子才值得被父母疼愛。

而且在北美留學的孩子還會面對中美價值觀的衝突,當我有一次試圖和我媽討論individualism的時候,我媽覺得我變得不孝了,自私了。 「不就是去了美國么!還不得了?還不是我送你去的,我是你的投資人,是我投資的你。」當時很傷懷,原來教育就是一場投資。現在想來後怕,如果當初我沒有上名校,是不是我在父母眼裡就是失敗的,枉費他們一片苦心重金投資我這隻藍籌股。


7.
關於北美名校的思考:名校里的我們到底需要什麼?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覺得不舒服,在這裡說一聲抱歉,並不是想讓大家對於名校敬而遠之。社會還是會推崇精英,會把排名一遍一遍的擺在你面前,讓你清楚的知道「名校」的光輝。但是大學無論好壞,都是一個發現自己,審視自己的和過程。大學的使命是讓學生找到自己的使命和存在的價值,而不是一個擁有昂貴學費的藍翔技術學校(也就是說大學不是為了培養技術人員,所謂美國大學引以為傲的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就是從加大廣度來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學習基礎的知識會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所謂經歷就是財富,我想大學能讓我在一年之內開始學會自省和反思便是名校給我的最大的禮物了,嚴肅的思考都是痛苦的,感謝大學給了我可以爽快的痛苦的機會,就算那些現在獲得無數嘉獎的綿羊們,也會在30,40,50甚至死之前停下腳步思考這些問題。私以為好的教育是10年之後仍然能留在生命里的東西。而名校所帶來的,遠遠不止一份完美的簡歷,而是讓我們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向社會。做了19年的羊,我想是時候脫下羊皮回到我真正的樣子了。


-End-

若有錯字以及語句不通暢的地方,你自己不會自動忽略啊~啊~啊~啊五環(不好意思半夜還唱起來了)


——————————————原來分割線這麼好玩————————————————————

最近才開始看知乎,也養成了睡覺一刷,起床一刷的習慣(是病,得治)第一次寫4000多字的文章,感覺應該寫出來,特別是同齡人應該去思考這些問題,和很多分享美麗的故事的許多人不一樣,有陽光的地方必定有陰影,但是直面它就好了。無論人生哪個階段,停下來想想都是好的。


這個問題引出了多少吊炸天的知乎大神
真是花式虐學渣


今天labor day放假,
studio里都是人,
就像周末studio里也跟沒放一樣。
剛回到家的我現在只想靜靜的窩在角落。

身邊的人不僅比你牛逼,還比你努力。
不僅比你有天賦,還比你悟性高。
不僅成果比你好,還比你做得快。

還要列?
顏值比你高,
身材比你fit,
腦洞比你大,
生活比你豐富
...

好疲憊。

不說了,還有太多任務沒做。

———update———
這周五上完課,累慘,去downtown大吃。
睡了一覺周六起來,洗個衣服跑個步做份大大的brunch,然後去lab做作業。
心想「老娘也很努力嘛周六中午就來做作業」。
然後發現有些人周五晚上就做完了。

------update2------
穿的真是越發隨意啊。
曾經矯情到死的我竟然也有 穿著最簡單的洗完不疊揉出褶的最好還洗出幾個洞還要掉色的tee,跑步短褲和運動鞋,經常穿運動內衣有時懶到穿bra-t,冷了就套件大衛衣,帶著框架鏡頂著凌亂的長髮,背著雙肩包去studio 的一天。
啊 這麼丑 千萬不要 碰到隔壁專業帥氣的小哥。
哦 他碰到我 可能也認不出來。
哎。


我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讀化學的研究生,不知道算不算名校,畢竟哈佛大牛都冒出來了,如果不算那就囧了。 ????ω????


一開始申請時候廢了好大功夫,涉及到好多材料,過程就不贅述了。我們系比較龐大,有機械化工,還有純粹的有機化學之類。

而且我們學校比較好玩的是大多來自清北復交科大港大的學生還有很多他們本地名牌大學本科生過來的。


如果有知友有幸在這裡讀本科的話會非常幸福的,簡直是在深度廣度上無限的擴充你的知識面,還可以認識很多大神級的同學,校園裡隨處可見正在討論的學生。

我們學校大神級的人物太多了,我在這裡簡直是個弱渣,智商被碾壓是常事,有時候給男朋友說這裡的人好變態,結果他根本不當回事,淡淡說了一句都這樣,還說他們耶魯的刷夜的好多,後來我就習慣了。

再說了,簡直沒地流淚啊!本來大家都是中國人了你們至於這麼虐我嘛,本科都虐我了,研究生就饒了我吧。我都恨不得衝上去抱清北狗的大腿對人家說:「求求你了!我男朋友也是清華的!沒準你倆還認識呢!!你就教教我寫論文吧!!!」


無濟於事,第一個學期是我最痛苦的時候,巨大的落差,又在異國他鄉,整夜的失眠掉頭髮又不得不去刷夜不停的寫。每天早上小睡一個小時又該準備當天的課了,當我還在費勁理解知識體系的時候,本地的學生已經相約去晚上開爬梯了。每天我差不多都是神遊一般去上課,神遊一般回來。

我當初是一腔熱血踏進的校門,結果冷水都潑我都無感了。留學幾年冷暖自知,因為到了更廣闊的平台我才發現當初的自己是坐井觀天,其實世界上有更多比你學習聰明又努力還毫不費力輕鬆高分的學生。


Duke University,Medical Center


一邊掙扎,一邊裝做若無其事。


題主想了解名校的生活狀態,以下是曾經作為一名賓大法尼亞大學學生的狀態!

以為內容和圖片為自己製作~

可能是你看過關於賓大最詳細的情況和生活介紹。轉載請標出處哈~

先科普下這個學校:8所常春藤盟校之一,由本傑明·富蘭克林創建

大學的一些數字,私立學校,學費還是偏貴的。

今年最占風頭和知名的校友當屬TRUMP了,學校附近還有林徽因曾經住過的地方,現在是家書店。

休閑娛樂,學術部分估計都聽說很多,下面帶大家看看真實的生活部分,多聊聊平時學生的娛樂活動!先來看下匯總,圖中的妹子是我!嘿~

  • 茶餘飯後,午後天晴,一起躺在賓大校園的草地上

躺在賓大的草地上看盡雲捲雲舒

  • 一起在古典而又具有藝術氣息的圖書館修鍊成學霸!

當然,可能會畫面會太美,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學習!

PS. 賓大的圖書館是真心美爆!!

混跡圖書館二人檔!

  • 一起參加校方舉辦的假面舞會, 賓大work hard, play hard的校園文化,

在學生組織的各種party中盡顯!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暢飲~

  • 去看一場76人的NBA球賽

  • 去德拉華畔的碼頭溜旱冰

  • 看一場免費的露天電影

  • 在賓大相愛,就一起去思故河吧

一起散步、遛狗、騎單車

從朝霞初現,到夕陽西下

圖中是俺基友, btw!

  • 去參觀一下費城魔幻花園

怎麼辦,我突然也想來這裡拍一張結婚照!


Longwood Garden: 堪稱美國最漂亮私家花園!

然後去參觀花園的女漢子我卻躺在雪地上拍了張照!

  • 文藝一點,就去聽殿堂級樂團的音樂會吧

聽一場費城交響樂團的音樂會

享受美妙絕倫的音樂

  • 費城特有的獨立日煙火!必看!

  • CITY HALL最佳VIEW的街頭,多少情侶在這裡會留下一刻

  • 最後,在ben franklin的大橋看,看著這個城市睡去!

  • 如果有車,開個30-40分鐘的車程,也可以去徒步,野炊,游泳,划船,釣魚,騎馬,在最美的大自然里,呼吸! 介紹下附近最出名的三個自然公園!

是不是在賓大不找個對象都覺得很可惜啊!

看下有森林,湖泊還有濕地的French State Park

美慘的秋天,我們在春天去過一次,也超級美!

Pennypack Park:有超過1300英畝的地圖、有九英里長的溪流夾道

Wissahickon Park 有天然的河水、有肥美的魚兒、有仙境般的環

已經在賓大的小夥伴們就好好享受美好的生活吧!

而留學路上的小夥伴們,為了未來能夠牽手在美麗的賓大!努力吧!

爆發你的小宇宙吧!


近期我也會開一場Live, 講解留學申請,感興趣的小夥伴歡迎關注!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作為沒有出過國的人,後半部分沒法回答,但前半部分因為有偶爾的同學聚會,故有一些八卦可說。

不過我是上世紀讀書的,所以都是一些很老的故事了,恐怕和現在的情況有出入。

我們那一級奇葩比較多,有一個傢伙,出國以後住在親戚家裡,每天坐三個小時公共交通去上課;另外一個傢伙,住在離學校超遠的區,每天單程騎一個半小時單車去學校。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另外有個女生,有fellow,然而偷偷做TA,每天做飯,還做兼職,畢業以後買了套房。我TM也不知道怎麼做到的。

還是說我比較熟悉的人吧。我下鋪是個生活上特別成熟的傢伙,大一進來,在畢業書攤上買了很多畢業生的教科書,然後用書皮包起來,畢業時候賣掉,凈賺10%。這事印象太深了。後來他讀研去了康奈兒以後,還整天看金庸小說聽小燕子也就罷了,喜歡上了薅羊毛,各種網站比價搶優惠搶標錯價,然後國內東西賣國外,國外東西運國內…屋裡各種電子商品無數。因為這個愛好,博士讀了無數年沒畢業,我不知道說什麼好。

隔壁床去了MIT,讓我見識到國內教育都是渣…他的選修課法學結課論文列出的文獻幾百本,不過這位同學是學霸,一點水都沒劃,把文獻都看了。想起國內我上的選修課…

對床去了伯克利,一起本科的時候從來不學習,考前他突擊三天,我突擊半天,結果往往他考90,我考60。出去以後據說他比本科時候努力了很多,三年就phd畢業了。不過他連微信都沒有,就是個美國人了,所以後來的情況就不太知道了。不過,我又想感嘆國內教育了…

同寢室其他同學失聯了…

總的來說,學業壓力比國內大了很多,不像國內那麼容易混,但可做的事情很多。同班有個本科幾乎雷打不動每天都要自習的同學,後來專業成績第一出去的,據他說,出去以後單純的學習時間反而比以前少了。

看到現在這麼多回國創業的人,真想說,趕上時候了啊。我那個年代,出去了就基本沒回來的,回來干毛呢…而且,當時真的沒有人考慮過要不要出國。有個室友本來不想出國的,在國內讀完以後,看了國內的學術教育情況,堅定要走。所以,如今群里大家都把到中國來當成出國。

最後說一條出國的好處…

至於為什麼這批人當中會出產我這種屌絲,我也不知道…


一直以來都不是很喜歡引人注目,所以匿了,不好意思。
伯克利不知道算不算頂尖了,但個人覺得也不差了,反正我是拒了麻理來的。
體驗就是,的確他們都很優秀,但也沒有大家都傳說的那麼拚命。生活還是很多彩的。但是一到了最後交論文要考試了,大家都化身學霸,但這點和國內也沒啥不同。
不要患有對名校自卑症。


推薦閱讀:

去聽beyond的演唱會是種怎樣的體驗?
有一個寵愛自己的哥哥是怎樣一種體驗?
有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是種怎樣的體驗?
有一個不要臉的妹妹是怎樣的體驗?

TAG:名校就讀體驗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