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哪些人,年少成名卻又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如霍去病
17歲封候,22歲任大司馬,戰功顯赫,封狼居胥,卻24歲時英年早逝。
說起十九世紀的中國軍事史,有一個人物是筆者最欽佩的。他,就是太平天國英王陳玉 成。很多人讀過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裡邊的英雄皆有化身。其中格薩爾是嶺國雄獅大王,他的同父異母兄長賈察統帥是金翅大鵬。那麼,千古名將同此心,我將陳玉成比喻為膽色蒼鷹。追雲裂電,直搖天宇。傲風膽色,融化長空。
陳玉成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期的標誌性人物。如果沒有他,太平天國運動有可能更早地終結。而真的沒有了他,太平天國運動也就走向了終結。
陳玉成矯健英俊,有帷幄之智略,兼陷陣之勇猛。雖然生命只有短暫的26年,但令同時代的敵手皆望風變色。曾國藩、胡林翼,一時之名將翹楚,其治兵語錄多年為蔣介石案頭讀物。就是這二個人,對陳玉成的評價尤其深刻。
曾國藩評陳玉成:「自洪楊內亂,鎮江克複,金陵逆首凶焰大衰。徒以陳玉成往來江北,勾結捻匪,廬州、浦口、三河等處迭挫我師。」 「自漢唐以來之悍者」。
胡林翼評陳玉成:「賊中精銳,只四眼狗(清軍將領對陳玉成的蔑稱)之一支耳,他何足慮哉!」 「近世罕有其匹」。
曾編《賊情彙纂》,記錄了太平天國運動難得史料的滿清文人張德堅也評過陳玉成,謂之:「玉成舍己苦戰,攻城陷陣,矯捷先登,賊中最為可恨!」
敵人的痛恨,正說明了陳玉成在軍事上的強大。而其意志之堅,百折不撓,更超越了意識形態,足可成為後世勵志者的楷模。
發生於1856年的「天京事件」,從韋昌輝的狂捕濫殺,到石達開的分裂出走,終於葬送了太平天國得之不易的大好形勢。清軍趁機反攻,從四面勒緊了絞索。在湖北,清軍攻佔了太平軍堅守一年多的武漢,接著順長江而下,水陸並進,一步步進逼九江,威脅安慶;在安徽,清軍乘太平軍兵力虛弱之機,奪取了軍事要塞廬州,又連續攻陷了三河、廬江、和州、巢縣、無為等地,從四面向安慶壓縮;在天京附近,清軍重新建立了江南和江北大營,直接威脅天京的安全。太平天國運動已陷入了嚴重的危急時刻。
在與太平天國的長期較量中,清朝傳統的八旗兵和綠營兵腐敗不堪,屢戰屢敗,已不堪大用。這時,湘軍崛起,終於成為剿滅太平天國的最兇惡的敵人。湘軍的創始人正是曾國藩。他變賣家產,以湖南農民為骨幹,建立了一支軍隊,處處與太平軍對抗。湖南民風強悍,因此湘籍軍隊的戰鬥力也很強。湘軍完全是曾國藩的私人部隊,主要將領都是他的兄弟、好友或學生。政治上用儒家的忠孝仁義來貫輸士兵,軍事上是鐵血式的嚴格訓練,湘軍因而非常兇猛頑強,極少投降,屢戰屢敗而屢敗屢戰,逐漸在戰鬥力上超過了太平軍。
正是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陳玉成脫穎而出。
陳玉成是廣西梧州藤縣人,14歲參加太平天國運動。童子軍時即顯露衝鋒陷陣的本領,參加過一破武昌與攻克南京的戰役。在石達開指揮的西征之役中,陳玉成親自登城,二破武昌,嶄露頭角。在湖北的作戰中,陳玉成以「回馬槍」戰術一時屢破湘軍。在擊破江北大營的戰役中,陳玉成輕舟闖鎮江,被贊為「一身是膽」。其後率軍參加擊破江南大營,解了天京的重圍之困。正是在一系列的血火之役中,陳玉成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才能,逐漸得到了太平天國領導層的賞識。天京事變後,值天國危難之際,陳玉成和李秀成一起成為了太平天國的領軍主將。
太平天國後期有一段時間的暫時中興,取得了天京周圍至江北地區的一系列戰役的勝利,首功之臣正是陳玉成。
其時最危急之處是天京。清將和春、張國梁佔據江南,德興阿攻陷江北,各築大營,封鎖長江水道和江北交通,將天京完全孤立。不先解天京之危,太平天國大業就會頃刻崩潰。
天京周圍的太平軍力量有數支,但真正有戰鬥力的只有李秀成一部。李秀成曾數次發動攻擊,但都被清軍擊退,不得不傳喚尚在湖北的陳玉成急速回兵。陳玉成有自己的戰略意圖,一向主張在長江上游作戰,控制湖北、安徽的諸要點,再進取中原,進行外線作戰,將太平天國的勢力向北擴大,這樣才能打下天國長久與清廷抗衡的基礎。如果只囿於內線作戰,資源兵力皆蹂躪耗盡,天國將無法支持。然而此際救兵如救火,陳玉成率軍星夜馳援天京。
陳玉成和李秀成結成聯軍,為一時之黃金組合,遂展開了精彩表演。首先是江北烏衣之戰,陳玉成再次率軍陷陣,力挫勝保,殲敵四千,初戰得勝。接著陳李聯軍乘勝撲向浦口,大敗德興阿,一鼓作氣第二次摧毀了江北大營。
第二步陳李聯軍轉向蘇北,李秀成攻揚州,陳玉成則殺向六合。這六合城池堅固,守軍悍勇,有「鐵鑄六合」之稱。而陳玉成毫不猶豫,即以地道炸藥破城,然後全軍掩殺,一舉打開六合。李秀成也攻克揚州,江北清軍皆膽破出逃,天京北面的局勢終於穩住了。
自古以來,欲控制長江,必先得武漢、安慶、九江三處。現在武漢已陷清軍之手,九江也因石達開出走而成為孤城,不久即被清軍攻克,以至長江上游三處要地只余安慶一處在太平軍之手。安慶為天京上游的重要屏障,有安慶,則安徽一帶容易控制,糧草、給養等可源源接濟天京,並可從側面威脅圍攻天京的清軍。所以,太平天國後期的軍事形勢,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安慶的得失和安徽諸州縣的歸屬。
曾國藩也早看到這一點,將湘軍的主要力量放在了安徽,以李續賓、多隆阿、鮑超等悍將從南北兩路不斷擠占安徽各處要點。其中李續賓沖得最猛,連克桐城、舒城(即電影《投名狀》中一場大戰之地),直撲三河鎮,欲奪廬州,引發了著名的三河鎮戰役。這場大戰很有意思,陳玉成和李秀成的聯軍有十萬之眾,而李續賓只有五千人馬。但李絲毫不懼,反而率先發動進攻,並初戰得勝,殺傷太平軍甚眾。從這裡可以看出,後期的太平天國兵源質量非常之差,多是烏合之眾。人數往往數倍於湘軍,但戰力很弱,勝少敗多。陳玉成所部之所以成為湘軍忌憚的勁旅,在於其骨幹力量多是從廣西起義的老兵,意志堅強且久歷戰陣,加上統帥出色而兵鋒甚利。李續賓雖初戰得勝,但驕兵深入,而對手是陳玉成這樣的猛將,加上李秀成所部協戰,終是寡不敵眾。李續賓部漸戰漸少,力不能支,只好據營頑抗。附近湘軍來援,但被優勢太平軍所阻,無功而返。李續賓不愧是悍將,率軍發起反突擊,勇氣可嘉。在最後的決戰中,李續賓部苦戰到底,全軍盡沒,李續賓和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皆戰死。太平軍取得了三河大捷。
三河之戰是陳玉成一生的傑作。先是判斷準確,有斷敵一指的氣魄;接著能協調李秀成各部,先立於不敗之地;最後決戰中指揮若定,勇攖其鋒,其勇氣與智略都得到了充分顯現。戰後陳玉成繼續掃蕩,連克安徽及蘇北數個州縣,又東進擊潰勝保、李昭壽、張玉良、馮子材(中法大戰鎮南關那位)、李若珠、周天培、張國梁各部清軍,解了浦口之圍,打通了天京與江北各處的交通。經此一系列作戰,曾國藩終於認清了太平軍中最有戰鬥力的是陳玉成,才發出了「徒以陳玉成往來江北,勾結捻匪,廬州、浦口、三河等處迭挫我師」的切齒痛恨。
陳玉成最後的輝煌是再破江南大營之役。與李秀成等五路聯軍,衝破清軍所設的「萬里長壕」,陷陣破敵,摧毀江南大營,擊斃清軍統帥和春,從而穩定了天京南部的局勢。這顆將星已經升到了天空的最高點,就將掉頭向下,高速度地隕落了。在那個大時代中,清王朝與太平天國的整個力量對比是佔有絕對優勢的。太平天國從領導層到基層組織,既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又沒有高明的應對措施,缺乏國力資源,核心分子離心離德,軍隊素質每況愈下,根本無法贏得一場總體戰。即使有陳玉成這樣的名將,也只能成為悲劇英雄,令讀史者垂淚了。
發生於1861年4月至9月的安慶大會戰,從根本上決定了太平天國的命運。在這場大會戰中,陳玉成的戰略眼光是準確的,認識到救安慶是整個戰局的關鍵。沒有天時,爭地利。然而,取得以往數次戰役勝利的人和不在了。李秀成貪戀蘇杭的富庶,揮軍東進蘇常,並深入浙江,營造他的「小天堂」去了,遠遠離開了生死攸關的安徽主戰場,並不顧陳玉成再三的求援,無視摯友於亂軍險地。陳玉成勉力聯合其他諸軍發動安慶解圍之戰,但除自己所部外,其他各軍都一戰即潰,難以相援。在與湘軍最後的大搏鬥中,陳玉成不惜投入全部力量苦鬥,不屈不撓,一進再進,傷亡慘重,甚至損失了所轄劉瑲琳部四千廣西起義以來的精銳老兵,終於戰鬥力大衰,無以為繼。
安慶大會戰,陳玉成的死打硬拼廣為後世史家批評。然而筆者看來,沒有了安慶,太平天國也就成了一盤死棋。就如同遼瀋戰役爭錦州一樣,再大的險也值得一搏。陳玉成盡了自己的全力,大聲疾呼:「今日無論文臣武將,都要前進,安慶要定了!」不顧傷亡,發動前仆後繼地攻擊。確實是實力不逮。解圍的其他各部戰鬥力太弱,無法給予有效協助。李秀成又不顧大局,終於無可挽回。
客觀來說,陳玉成專註安徽,而李秀成貪戀蘇杭,皆有太平天國後期統兵將領軍閥化的影子。當能夠統領全局的楊秀清、石達開先後離開太平天國的領導舞台之後,再無眾望所歸的核心軍事領導人可以號令全軍。各路軍事將領紛紛地方利益化,對中央聽宣不聽調,不顧大局,甚至互相拆台,這也是太平天國後期軍力、政令大幅度下滑的重要原因。陳玉成苦救安徽,一方面這裡確是軍事重地,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勢力範圍,為自己在天國爭一個實際的地位。否則就很難解釋他如此不顧損兵折將地強攻硬打,並且在安徽失守後執意不回天京了。同理,李秀成是沒必要為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地盤而耗費人馬錢糧的。然而,從悠關太平天國興亡的全局出發,我們只能說,陳玉成的選擇是無可指責的。而李秀成,已蒙上了其不失為輝煌人生中的一個真正的污點。
安慶失守後,安徽其他州縣也紛紛失陷。陳玉成部無所據托,與湘軍轉戰游移,連連敗退。而天京上游接應斷絕,又逐漸陷入湘軍的重重包圍中。此時陳玉成有兩種選擇:一是速速回援天京,先圖根本;二是再次聯合李秀成各部,重新圖謀。如前所述,他不能失去自己擁有的軍隊和影響力,是絕不可能回天京的,更還別說洪秀全已不分清紅皂白地問罪於他了。對於李秀成,也是不能再指望。陳玉成兩條路都沒有選,他的設想是死中求生,冒險北伐,經河南取陝西,徹底打到外線,重新建立一片基礎,為天國再謀一條生路,也為自己再打出一片天地。陳玉成的這個戰略是氣魄宏大的,為此已派遵王賴文光等三路人馬先行北上,並聯合捻軍共同行動。如能實現,有可能真的打開一個局面。然而,緊要關頭,陳玉成誤信叛徒苗沛霖之言,欲退壽州以為北伐基地,從而落入被誘捕的圈套。
1862年6月4日,陳玉成在河南延津縣西校場英勇就義,年僅26歲。清廷為消除陳玉成的影響,下令將其首級梟取,傳首皖鄂等處。
陳玉成自己說過:「太平天國去我一人,江山也算去了一半。」
干王洪仁玕在自述中說:「如英王不死,天京之圍必大不同。因為若彼能在江北活動,令我等常得交通之利,便可獲得仙女廟及其附近諸地之源源接濟也。英王一去,軍勢軍威同時墮落,全部瓦解,因此清軍便容易戰勝。」
這,是對陳玉成犧牲的最好註解。
陳玉成犧牲後,遺體就地掩埋而未起墳。1958年5月,河南省延津縣人民政府在西教場舊地關帝廟旁正式為陳玉成建墓並樹碑,上刻「太平天國革命英雄陳玉成墓」。此墓現在延津縣城西街小學東邊,夾雜在居民區內,今可有幾人能知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如顯示該用戶不存在,請點擊下面「搜一搜shentingxue2017朋友圈、公眾號、文章等」查找即可。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1]王勃
王勃就是那種最典型的年少成名+英年早逝的悲情人設。
他出身世家,從小就被家學影響寫詩作賦,大家也很快都知道王家出了個小神童。
神童就算了,凡是天才還都有點奇奇怪怪的小癖好。史傳王勃寫東西是不會在桌前仔細琢磨然後塗塗改改,這樣太沒有天才的風範。他是先研墨,完了再喝酒大醉一場,醒來一揮而就,「援筆成篇,不易一字」。程序員們可以試試大醉一場然後來一段程序體會一下。
王勃在大眾間的普及程度沒有李杜他們那麼高,也比不上什麼白居易李商隱,更不如言情男主光環加持的納蘭性德和倉央嘉措。一般而言,大家接觸到的他的作品就兩篇,一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篇《滕王閣序》,各版語文教材上基本都選用了。《滕王閣序》真是一篇美到讓人窒息的駢文,是那種讀著就想背下來的佳作。更好玩的是,王勃用駢文這種向來追求富麗堂皇的文體,寫的是溜須拍馬的命題作文,卻寫出了全然不同的境界。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
駢文向來是古代文人裝逼利器,大多是引經據典,華美富麗,寫得不好就是暴發戶氣質,而寫得如王勃的《滕王閣序》這般好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天才有個不平凡的童年,也有個令人扼腕嘆息的結局。人的死法有很多種,王勃倒也不是像張思德那樣重於泰山地死了,反而是輕輕巧巧地在史書上留下「溺水驚悸而死」幾字,就此埋入歷史的滾滾長流之中,終年二十七歲。二十七年的人生里,他留下的文字至今仍存上百篇,雖然在我看來,《滕王閣序》一文,足抵萬卷。
唐上元二年的九月深秋,王勃在滕王閣上潑墨揮毫,感嘆「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而今長江仍在,高閣仍在,驚艷千年的文字也依然在,那個提筆懸腕、筆下生花的王子安,又何在呢?
2]李賀
李賀的詩名在如今大概還不如王勃的響亮,更不要說跟他幾個姓李的本家比了,但只要稍稍對唐詩感興趣,你就很難不注意到他的作品。
提起三國,大家都喜歡說,鬼才郭嘉。那麼提起唐詩,鬼才便是李賀。為什麼?我舉個例子。
都是浪漫派詩人,都夢遊之後寫了首詩,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寫的是天台高聳,雲青水澹,仙人駕鸞車而來,李賀呢?他夢見去了月宮,別人覺得有月兔玉蟾,他也覺得有,不過是老兔、寒蟾,看著就覺得月宮凄冷。李白覺得「古來萬事東流水」,所以我愛幹嘛幹嘛,別不開心,李賀覺得「更變千年如走馬」,唉我怎麼這麼渺小。
都是聽了個曲,寫了首詩,白居易用的意象是「鶯語」、「泉流」、「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盤」,是「銀瓶破」、「鐵騎出」、「刀槍鳴」,李賀呢?「江娥啼竹」、「崑山玉碎」、「老魚跳波」、「瘦蛟「、」「寒兔」。
都是寫以前的皇帝吧,寫秦始皇,李白說什麼?「秦王掃六合」,厲不厲害?諸侯都死光了,怕不怕?最後枯骨藏在金棺里,怎麼樣那麼厲害有用嗎?李賀呢?他連金棺都不給秦始皇了,也不喊人秦王了,直接說,嬴政爛在臭鮑魚里了。
總之呢,李賀寫詩,很喜歡用一些冷冷清清凄凄慘慘的意象,再加一點神神鬼鬼的元素,卻又不會哀哀怨怨,詩中自有壯情。同時呢,他對統治階級和神仙鬼怪啥的也缺少習慣上的敬重,別人喊秦皇漢武,他喊劉徹嬴政。自家皇帝想求仙問道煉金丹,不想死,他寫了首詩說那好辦啊,哪那麼麻煩?「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然後你自然就不會死了。
毛主席特別愛李賀的詩,「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賀原句,被毛主席引用在他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而「雄雞一聲天下白」一句也被毛主席反覆化用過。
李賀的文風也不是一生下來就走這麼凄冷奇詭的路線,他的一生短就算了,還挺慘的。
他假假是個皇室宗親,雖然大概比劉備近不了多少。他的父親也曾經當個小官,但很早就死了,於是家裡就很窮。
他很早就開始寫文章並且出了名,韓愈之類的名士文豪還上門去拜訪。但他寫詩不是那種興緻到了來一首,而是早出晚歸地觀察社會、搜集素材,晚上回家再刻苦鑽研,據說十八歲不到就白了頭。
後來他十九歲要去考進士,但因為太有才華遭人嫉妒,人家說你爹名字不行,不能錄你。韓愈對這件事義憤很大,後來又過了一兩年,李賀因為韓愈的幫助加上宗室的身份,終於進京混了一個小官,幹了三年,發現一腔熱血無處報國,位卑言輕不得看重,又辭官歸鄉。
他死前的幾年出外遊歷,結交了一堆詩友,但對他的仕途沒有半點幫助,他身體不好,又窮,心情也鬱悶,妻子還死了,回家之後就病困交加而死,終年二十七歲。[所以說沒事別窮游]
3]劉希夷
比王李兩位更不出名的人物,而且記載甚少,挺神秘的一位詩人。
劉希夷少有才名,雖然父親早亡,但應該家境尚可。他年輕時便穩妥地中了進士,單是不喜歡當官,愛好喝酒、寫詩、玩音樂、旅遊,大概就是個文藝青年吧。他喜歡寫的是閨怨詩,最出名的一聯是《代悲白頭翁》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也寫一些壞故事借古詠今,「歲月移今古,山河更盛衰」,「高樓倏冥滅,茂林久摧折」。
野史傳聞他是宋之問的外甥,因宋之問愛其「年年歲歲」一聯而遭暗害而死,應為不實。但他的事迹流傳極少,雖然英年早逝,但並沒有被記載真實的死因,只知終年二十九歲。
4]孫策、孫翊
孫策大家都很熟悉了,江東小霸王。
孫策是將門虎子,論投胎技術至少是贏在了起跑線,據說長得好看,身體好,性格也好,還很會帶兵打仗。少年時父親起兵討董,他在家鄉已經以善結名士能人而出名,後來他隨家人遷居廬江,周瑜便是慕名而來。
十七歲的時候,孫堅死了,孫策討回了父親的舊部,開始戎馬征戰。曹操說他「難與爭鋒」,許貢說他驍勇猶如項羽,袁術說要是他有個這樣的兒子就好了。[大家都很喜歡孫家的兒子啊……]後世給的評價也大多是「英傑」、「壯武」、「勇蓋天下」。
然而郭嘉說他「輕而無備」,覺得他很好解決。偏偏他還真就是挺「輕而無備」的一個人,於是就被刺客弄死了。其實,他用兵如神,自身又勇武過人,打仗也是喜歡「大家跟我上」的那種,有一點點對自己安全的自信可以理解。但他還是死了,死在二十六歲的壯年之時。
孫翊是孫策的三弟,但不是嫡長子,也沒有當過江東的領導人。
孫翊和孫策簡直是太像了,陳壽說他「驍悍果烈、喜怒快意」,總之是比較果斷驍雄的人,在當時大家也說他有兄長遺風,孫策死的時候好多人也希望他讓孫翊即位。野史說孫策覺得孫翊跟自己太像很容易像自己一樣死掉,那領導人死一次就很慘了要是連著死這家業就沒救了,所以傳位給了孫權,當然這聽聽就好。孫策要是這麼有自知之明也就不會死了。
孫策十七歲的時候死了爹,孫翊十七歲的時候呢,兄長死了。這人生軌跡也是巧了。
好在上頭還有個二哥頂著,孫翊暫時不用站在最前面,直到二十歲時,孫翊出任偏將軍兼太守。孫翊比孫策不如的一點,就是他性情急躁,也就是陳壽說的「喜怒快意」,不像孫策那麼人人愛戴,這點倒有點像張飛。平常心情急躁就罷了,手下有小人的時候還這樣就容易出事。於是他赴任不過一年,就在酒席上喝醉酒,沒帶刀,於是被手下暗算弄死了,時年二十一歲。後來據說是他的妻子定計殺死了仇人。[據說孫翊死前他妻子起卦算說不吉,勸他別去,他說能有啥事兒啊就去了,這種傳言聽聽就好。]
孫策:長得好看,性格曠達,驍勇善戰,輕而無備,死於暗算[刺客]
孫翊:沒說好不好看,洒脫且性急,沒來得及驍勇善戰就死了,輕而無備,死於暗算[反水]
如果再看看孫堅:史稱容貌不凡,性情闊達,勇烈善戰,輕敵擅進,死於暗算[伏擊]
賈誼
選取一下30歲以下的:
文人:
禰衡(26歲。東漢末年名士,性格狂放不羈,被黃祖所殺)、
曹沖(12歲。東漢末年著名神童,曹操幼子,稱象著稱)、
王勃(26歲。唐代著名詩人,落水後受驚而死)、
李賀(27歲。唐代著名詩人,窮困病逝)、
納蘭性德(30歲。清代著名詩人,病逝)、
武將:
霍去病(24歲。西漢名將,病逝)、
孫策(25歲。東漢末年名將,人稱」小霸王「,統一江東,被人刺殺)、
羅士信(22歲。隋末唐初名將,洛水之戰被劉黑闥俘虜後殺害)
霍去病,
大破匈奴,橫掃大漠,封狼居胥,官居大司馬,24歲病逝,留下「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絕唱,當代有誰能喊出,國家未統,何以家為
王希孟,十八歲畫成不朽的《千里江山圖》,二十歲不幸早逝
不知道周瑜算不算
為《道德經》與《易經》撰寫註解 的王弼王輔嗣 。
著名經學家,驚嘆其才華。
二十歲左右的年紀就能與 鍾會、何晏、夏侯玄這等人談笑風生。擱現在請想像一個二十左右的人能與最著名的學者教授為友進行學術交流,是怎樣的天才。
正始十年(249年)秋天,以癘疾亡,年僅24歲。
秦國的甘羅,是甘茂的孫子,他十二歲出使他國,憑自身才能為秦國爭得極大利益。
秦國宰相呂不韋希望張唐出使燕國,與燕國合攻趙國。
張唐曾經幫秦昭王攻打過趙國,趙國記恨他,曾懸賞抓他,而去燕國又必定要經過趙國,因此他很害怕,推辭了。這令呂不韋很生氣。
甘羅見了自告奮勇,請求替張唐出使燕國。但呂不韋由於見他年紀小,怒斥拒絕了他。
甘羅說:孔子還曾經拜一位七歲孩童為師,而我已經十二歲了。
呂不韋同意了。
甘羅先找到張唐,替他權衡利弊,成功勸說他前去燕國出使。然後又向呂不韋借了五量馬車先到趙國為張唐作鋪墊。
趙襄王親自迎接甘羅,甘羅對他說:燕國太子在秦國充當人質,表明燕國不敢欺騙秦國,而張唐出使燕國,表明秦國也不敢欺騙燕國。一旦秦,燕合作,要攻打的就是趙國,無非是為了擴充黃河流域的領土。大王不如先給我五座城池,用其擴充秦國在黃河流域的領土,然後秦國再講燕國太子送回,最後與趙國一齊攻燕。
經過甘羅一番勸說,趙王聽從了,將五座城池給了秦國,秦國也把燕國太子送回燕國。
趙國後來攻燕,攻佔了三十座城,讓給秦國十分之一。
甘羅一回到秦國,秦始皇就封他為上卿,又將當年甘茂所有的舊地房舍賞給了他。
關於甘羅準確的死亡時間,死亡原因不得而知,但未能長壽算是公認的。
甘羅的聰明在於能理清三國間的利益關係,認識到利益是處理國家關係的至上原則,運用得當,因而能夠一舉成名。
王勃
關山難越 誰悲失路之人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晉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姬姓,名周,一作糾,又稱周子或孫周。為惠伯談次子,其祖父桓叔捷為晉襄公的小兒子。在堂叔晉厲公被弒後,被迎立為君。謚曰「悼」,侯爵,稱「晉侯周」,簡曰「晉周」。
晉悼公乃晉襄公曾孫,桓叔捷之孫,惠伯談次子,晉厲公侄。悼公少聰慧,居洛,師侍單襄公,兼君、相之才,許有爭國之望,嘗揣窺晉之心。年十四即入主晉國,以韓、欒為股肱,祁、楊為謀主,重用韓厥、智罃、魏絳、趙武等一干賢臣,嚴軍紀而恤民力,治律歷而行禮法,於是晉宗諧睦,舉國大治,戎狄親附,惠及中原。史載凡晉之盟:「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故華夏盡附。悼公矯天子之命,僭天子之尊,十年之功,以靖外難。晉國在其治下,國勢鼎盛,軍治萬乘,成為了當時絕對的天下霸主。
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前558年卒,年僅29歲。他的文治武功引領晉國再次走向全盛,鑄造軍國霸權,挾天子而令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最終得以再次稱霸中原。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縱橫家,同時也毫無疑問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諸侯之一。
在位時重用呂相、士魴、魏頡、趙武等人,懲亂任賢,整頓內政,晉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絳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處融洽。聯宋納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將晉國霸業推至巔峰。
終晉悼公朝,晉國鎮齊、懾秦、疲楚,天下不能與之爭衡。
王勃啊,就是那個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初唐四傑之首的翩翩少年郎啊,25歲就狗帶了,寫滕王閣序那年就是25歲,賣批,還沒娶媳婦兒就香(與)消(世)玉(長)殞(辭)了,真的挺可惜的,那麼好的才華,還有辣么志存高遠的報復。
聰明的人小時候就招人恨地聰慧,《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
後世記載王勃是溺水而亡,我當時學滕王閣序的時候語文老師說王勃他去看他爹,看完了一直在內陸沒見過海所以準備去看看海,一激動站在船頭準備吟詩沒hold住,吧唧落水不會游泳一代才子初唐四傑之一就賣批狗帶了,這初唐四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都年少成名,仕途多舛,都沒能善終,起兵造反的留下了那篇檄文就戰死了,寫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的那位被自家弟弟拖累,寫了表忠心的詩保住了命仕途也就此打住了,最後身殘志堅的那位仕途坎坷病痛折磨投井了,唉。
寫歡了,多說一句,我最喜歡的唐朝詩人是那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維,寫大江大河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清,寫塞上風光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小橋流水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寫佛理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 談笑無還期。政治清明我就來,官場混沌我就走,回家蓋別墅,交交朋友念念經拂拂琴吟吟詩,就挺好。
貼一段王勃的滕王閣序吧。
遙襟俯暢,逸興遄(chuán)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è)。睢(suī)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zūn);鄴(yè)水朱華(huā),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dì miǎn)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kuài)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懷帝閽(hūn)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王勃,初識他,是因為他是初唐四傑之一,熟知他,是《滕王閣序》早年博學多才,擅長駢文,詩文構思巧妙,有所成就,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最終致使他仕途的終結。後來去南荒看望父親,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英年早逝。甚是惋惜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周公瑾和郭奉孝
李賀。
被譽為詩鬼的他 未及而立便匆匆離去。
他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可我卻最愛那首《蘇小小墓》
西陵下,風吹雨。
相見若有時
何必歲歲年年
項羽。
一直不喜歡劉邦的作風 市儈之氣甚濃
由成功者書寫的歷史想必不可盡信
幼時讀罷霸王別姬的故事
便有艷羨之情在胸中蓄積
喜歡他們的故事 縱使史書著墨不多
比帝王功成睥睨天下的俗套劇情
不知好了多少倍
他是愛江山也愛美人的項羽。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王勃
翁美玲。
海子。
後周世宗柴榮,夭折的千古一帝。
如果上天再給柴榮十幾年的壽命,根本沒有趙大和趙二的事情了。
冠軍侯霍去病,漢昭帝劉弗陵,周武帝宇文邕,周世宗柴榮,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
推薦閱讀:
※為什麼 Lisp 容易成就天才?
※你所知道的世界上天才的作品有哪些?
※關於達芬奇這個人,你都知道些什麼?為什麼有人說他是個全才?
※馬克扎克伯格SAT到底考了多少分?SAT考滿分是什麼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