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復旦門薩女孩張安琪的母親出書《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傳奇》?

更新:看到大家普遍吐槽一個觀點:「不出書自私」。我沒表達清楚,是這樣的。
首先,我不是覺得不出書自私,而是覺得「不對詢問者傳授家庭教育方法可能會被說自私」。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一些經歷,我評論在一個回答下了,現在複製過來。

【關於那句話,「教育了好孩子卻閉口不談經驗難免就被說成自私」,有一個親身體會是,家長會上無數家長向第一名孩子的家長討教教育孩子的方法,但本身那位家長並沒有什麼成體系的教育方法也很少管孩子,基本都是靠小孩子自覺,於是對其他家長說,沒什麼方法,其實都沒大管教過,都是孩子自己努力而已。然後就有家長酸溜溜地說「也是,教育了好孩子才不會給別人分享,都留著自己用了」。。。。教育方法這東西,到底是說得還是說不得呢?】

如果那本書是不好在作者完全是在迎合大眾心理一派不靠譜的言論 而不是自己的親身實踐方法 當然另當別論。

PS第一次提問就得到這麼多回答,而且大都是很用心的答案,非常感謝!

初中時候曾經讀過《哈佛女孩劉亦婷》,撇開家庭教育不講,當時也是被劉亦婷對待學習刻苦認真的精神激勵(暫且不論日後發展如何)。如今門薩女孩張安琪在青島書城簽字售書,本不覺得奇怪,但卻聽到了一位耶魯大學18er在讀出國黨不一樣的聲音(文章較長且沒有聯繫到作者本人不方便搬運過來),大致意思就是:常春藤女孩男孩大有人在,現在他們默默無聞沒有媒體光環圍繞,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自我造神」。同時家庭教育與成功無捷徑,安琪學姐與其母親出書兜售其家庭教育經驗實為不負責。類似行為導致中國家長孩子深受毒害,並舉了一些身邊的例子。看完這篇文章便有些疑惑:培養了安琪學姐這樣優秀的孩子的家庭若對家庭教育閉口不言,難免被說自私。若出書介紹,則被諷刺為「自我造神」。想知道大家是什麼看法?


首先就張安琪來說,不可否認她是現在大學生中的佼佼者。但從現在這本書的名字來看,不排除就是針對特定市場的撈金之舉。本科生申請不說,單在研究生、博士生的申請來看,去一畝三分地等出國論壇上看看,每年像她這樣的例子都有一些。說實話,在現在出國留學信息不對稱已經大大下降的前提下還高調打出這樣招牌的,要麼是too naive,要麼就是直指各位在七大姑八大姨圈子道聽途說頭腦混沌的爹媽的心頭之痛,切實滿足他們對兒女走上人生巔峰的YY,為他們指引一條光明的道路。

在這裡對 @惡魔的奶爸的觀點有一些不同意見。張安琪是Ph.D申請者,與國外本科可以用錢堆出來的不同,Ph.D申請與家庭經濟水平掛鉤不大。甚至,更多Ph.D申請者的家庭條件都不如其他申請者。一心要申請Ph.D的,很多都是非獎學金而不去的。家裡要是沒有經濟壓力的完全可以申請master(要求較Ph.D低、幾乎沒有獎學金),如果一心要做科研的話在美國再以更好的跳板申請博士。在這點上,我認為經濟水平倒不是決定性因素,只要家庭維持一定的文化水平、家長不至於目光過於狹隘,更多的都落在個人身上。

那麼張安琪的成功到底能不能複製?從她的經歷來看,主要閃光點在英語和科研上。英語跟早年教育背景確有關係,但是很明顯,她申請上名校Ph.D的決定性因素是她的科研經歷。能在本科期間發表數篇SCI一二作,確實不是大部分本科生能夠企及的,付出的努力必然遠遠超過大部分人。但是想要複製她的成功,你必須先具有以下幾個先決條件:

  • 你需要在高考時進入復旦類似level的學校,這樣才能有足夠的創新項目經費能申請,較好的實驗室條件——尤其是對做材料的來說;
  • 你需要選一個水平和師德兼優的導師,TA願意讓你參與實驗室的核心工作,獨立完成課題的大部分內容,以一二作的身份發表論文,而不是在打雜以後掛個三四五作;
  • 你導師的方向可以很大程度上決定你發表論文時是以EASY模式一路開掛還是在實驗室孤獨終老,也決定了你在申請國外博士時能否match到合適的導師。我認為在這點上張安琪的眼光應當是非常不錯的。

綜上所述,我不認為張安琪不分享她的經驗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因為可以被複制的概率實在是太低,而那些有條件複製的人也不需要她的經驗。但是她的簽售行為是無可厚非甚至值得讚揚的。她的經歷,足以刺激許多家長的G點,充分滿足了市場的需求。


教育最怕的就是這種拿個例當普遍性來討論。
從卡爾威特,西迪斯,虎媽,劉亦婷。這樣的人再多也是個例。而且,考入學校是一回事。成年後是否真的能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又是另一回事。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實在太多了。現在就拿來當理論太早了。

轉載自:
現代快報
記者 李欣 編譯
  20世紀上半葉,美國的「神童熱」達到頂點

美國報紙對西迪斯的報道

美國報紙對本森的報道

20世紀上半葉,美國公眾對神童的追捧達到空前高度,神童受到電影明星、工業大亨、體育冠軍一樣的對待,他們的成績受到讚揚,被全美報紙爭相報道。這些神童最後都擁有了成功的人生嗎?近日,美國《史密森學會雜誌》選擇了其中4名具有代表性的神童,對他們成年後的人生做了追蹤報道。


20世紀上半葉

美國公眾

瘋狂追捧神童

20世紀上半葉,美國公眾對神童的追捧達到空前高度,神童受到電影明星、工業大亨、體育冠軍一樣的對待,他們的成績受到讚揚,他們的看法被全美國的報紙爭相報道。每個時代都有神童產生,但在這之前和之後的時代,美國公眾對神童的推崇都未達到如此高度。這或許是因為智力測試剛剛誕生,這種測試令心理學家們認為他們似乎找到了一種衡量精神能力的科學標準。

1893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展示了一次早期的智力測試,這個博覽會曾是美國公眾認識新奇事物的一個媒介,摩天輪、草裙舞等新奇事物就是通過這個途徑被介紹給美國公眾的。後來,在1916年,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路易斯·特曼發布了斯坦福-比奈測試,這令智商(IQ)一詞成為了流行辭彙的一部分。

報道神童的新聞在本質上的轉變也從某種程度上促成了美國20世紀上半葉的「神童熱」。20世紀初是美國小報紛紛湧現的時期,這令新聞報道對於人類切身利益更為關注,而幾乎沒有什麼主題會比孩子更符合人類切身利益了。總體來說,媒體報道神童時採取的是尊敬而非驚懼的態度。《天才兒童預示著奇蹟的一代將創造更為繁榮的世界》,1922年美國紐約的一家報社如此報道。其他的報道則帶著一種好奇心來看待神童。此外,對於那些想讓自己的孩子也成為神童的父母,報紙會刊登《如何分辨你的孩子是不是天才》等文章。

美國的「神童熱」大約在1926年達到頂點,美國作家、講師維妮弗蕾德·薩克維爾·斯通納有了一個巧妙的想法——將這些小天才集合到一起。於是她創建了一個名為「天才培養聯盟」的機構,她自己的女兒小維妮弗蕾德·薩克維爾·斯通納就是一個神童,她希望能提供一個讓這些神童結識的平台,並把他們介紹給富有的資助人。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斯通納表示:「對於富人們來說,這會是最佳的投資選擇。」

「天才培養聯盟」的成員包括:20幾歲的威廉·詹姆斯·西迪斯,他在11歲時就被哈佛大學錄取;12歲的伊麗莎白·本森,即將成為大一學生;12歲的娜塔莉亞·科瑞恩,是一名詩人。這些昔日耀眼的明星最終迎來了怎樣的前程?

天才男孩

威廉·詹姆斯·西迪斯

威廉·詹姆斯·西迪斯可能是20世紀初最著名的神童。西迪斯1898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他的父母是有著很高成就的俄羅斯移民。西迪斯的父親是心理學家,母親是醫學博士。

在父母尤其是相信教育要從搖籃開始的父親的帶動下,西迪斯在嬰幼兒時期就展示出了驚人的語言和數學天賦。在還是個嬰兒的時候,西迪斯就能從1數到100;在18個月大時,他就能閱讀《紐約時報》;在3歲時,他自學了拉丁語。

西迪斯8歲上高中,11歲被哈佛大學錄取,這令他登上了報紙頭條。在哈佛大學數學俱樂部,他曾就他最喜歡的主題第四維度做過講座,儘管很少人真正懂得他在談論什麼,但是他的這次講座受到了廣泛關注和報道。

從哈佛大學畢業後,西迪斯的名氣達到頂點,甚至有記者像狗仔一樣追著他跑。他偶爾教課,花部分時間在法學院學習,不過他最感興趣的似乎是收集有軌電車的轉換器,他曾經就這一主題用筆名寫了一本書。後來他還用其他筆名寫過幾本書,其中包括一本美國印第安人的歷史書。

1937年,《紐約客》雜誌曾發表文章《他們現在在哪?》,追蹤當年一些神童的蹤跡,其中就包括西迪斯。根據文章描述,西迪斯住在波士頓破舊街區的一間小屋子裡,表示「一看到數學公式就噁心」。後來時年39歲的西迪斯起訴了《紐約客》,指控該雜誌侵犯自己的隱私,但他最終敗訴,這個案件曾轟動一時。

西迪斯1944年因腦溢血去世,終年46歲。他到底是一個從未實現年少時志願的可憐人,還是一個擺脫了神童的束縛、成功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的人?

超智商少女

伊麗莎白·本森

由於智商測試達到了驚人的214分以上,成為當時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分,伊麗莎白·本森在8歲時就成了名人。214分以上的成績意味著本森在智商測試中打破了極限,成功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直到考她的人沒有問題可問。

本森1913年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韋科市,由母親安妮·奧斯汀撫養長大。奧斯汀是一名記者,後來她寫了很多流行的推理小說,比如《橋上的謀殺》《復仇鸚鵡》。隨著奧斯汀事業的發展,她和女兒本森不得不到處奔波,她們曾到過艾奧瓦州、加利福尼亞州、密蘇里州,以及得克薩斯州的其他幾個城市。本森12歲高中畢業時,已經上過十幾所學校了。

儘管本森看起來做什麼都很出色,但她的興趣主要集中在文學上。3歲時她就自學了拼寫,然後很快地她就能一周看完十幾本書。13歲時,她成為紐約市巴納德學院大二學生,這一年她出版了自己的書籍《更為年輕的一代》。當時的《名利場》雜誌主編弗蘭克·克羅寧謝爾德為本森的這本書寫了前言,他讚揚了本森出色的寫作技巧。

大學畢業後,本森從1930年起從公眾視野中消失。4年後她再度出現,一名記者發現她住在紐約的一間小公寓里,她已經結婚了,做著出納員的工作。《時代》雜誌後來也對她進行了報道,讓她進一步贏得了公眾的好評,《時代》的報道不是讚揚她的天才,而是讚揚她最終變成了一個平凡的普通人。

20世紀70年代初,本森拿到了法律學位,教授房地產法律課程,擔任勞工律師。本森1994年去世,終年80歲,曾經關注著她的一舉一動的媒體對她的去世沒有任何報道,她真正成為了普通人。

少年詩人

娜塔莉亞·科瑞恩

娜塔莉亞·科瑞恩出生於1913年,10歲時就已經是全美聞名的詩人,她和她的詩作被全美媒體爭相報道。

編劇、導演南納利·約翰遜年輕時曾是一名記者,對於科瑞恩的年少成名也十分關注。「娜塔莉亞家的院子里擠滿了攝像師和攝影記者,」約翰遜曾寫道,「人們問她無聊的問題,比如:她對愛情的看法,她長大後想做什麼。」

然而,公眾對科瑞恩的追捧並未持續多長時間,很快就有人懷疑她對語言的使用過於純熟,懷疑她的天才是個騙局。陰謀論者猜測科瑞恩的詩作出於他人之手,甚至有人懷疑科瑞恩的詩實際上是她的父親所寫,科瑞恩的父親也是一位新聞人,不過後來他被證明在寫詩方面沒有什麼天賦。最終人們的疑慮消退,科瑞恩到青少年時期結束時,已出版了至少6本詩集和兩本小說。

從20世紀30年代到1998年去世期間,科瑞恩基本沒有發表任何文學作品,而是相繼到幾所大學擔任了教師工作,最終她選擇了聖迭戈州立大學。在生命的後期,科瑞恩基本淡出了公眾視野,撰寫她傳記的作家凱西·皮特曼表示:「她似乎變成了一個非常安靜、跟以前非常不同的人,也許她只是厭倦了人們一直將她當作神童看待。」

奇蹟女孩

小維妮弗蕾德

小維妮弗蕾德·薩克維爾·斯通納1902年出生於弗吉尼亞州諾福克市,是自封為教育專家的維妮弗蕾德·薩克維爾·斯通納的女兒。

在9歲那年,小維妮弗蕾德·薩克維爾·斯通納就通過了斯坦福大學的入學考試,到12歲那年,她已經會說8國語言。此外,她還會彈奏小提琴、鋼琴、吉他和六弦琴,難怪媒體會給她「奇蹟女孩」的稱號。

隨著斯通納被冠以神童的名號,她的母親也作為神童背後的教育者而出名,母親斯通納出版了好幾本關於她如何撫養出神童女兒的書,並且到處做講座宣傳她的教育理念,她認為對兒童的教育應該儘早開始。

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小斯通納卻因混亂的私生活而非藝術成就而出名。在還是名少女時,她嫁給了一個法國人。後來她受到這個法國人的欺騙,以為他去世了,於是她又改嫁,最終卻發現自己居然有兩個丈夫。她從法國人那裡拿到了離婚協議書,但後來還是跟第二任丈夫離了婚,因為他「侮辱她煮的咖啡」。此後,小斯通納還有過幾次不愉快的婚姻。

小斯通納於1983年去世。在一篇寫於1930年的文章中,她描述年少時期的自己「被捧到天上,然後又狠狠地摔到地上」。在這篇文章的結尾,她寫道:「聽我一句話吧,親愛的母親們,讓你們的孩子遠離那些所謂的名聲,因為這名聲很容易就會變成恥辱。如果你有一個健康、快樂、滿足的孩子,你就應該感到幸福。」


培養了安琪學姐這樣優秀的孩子的家庭若對家庭教育閉口不言,難免被說自私?

我覺得對家庭教育大誇海口到處兜售吹噓的人,難免要被說傻逼和卑鄙才是

家庭教育在中國是個點石成金的萬金油話語,但幾乎所有人選擇了對家庭教育最基本的重要基礎視而不見:

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的經濟能力

那些無恥的從小就折騰小孩,高喊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其實都忽略了: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Malcolm Gladwell甚至在他的書里簡單粗暴的把家庭教育分成了兩類:富裕的家庭教育和貧困的家庭教育

所以與其談家庭教育,我們不如呼籲呼籲各位望子成龍的父母努力工作積極生活堅持學習自我鍛煉,取得事業突破有能力提供更好條件,貌似這個才是唯一優解

否則孩子再是神童,他有錢讀常青藤么

任何大談家庭教育而避開這個最根本問題和根源的書籍,講座,討論會,都是扯淡和耍流氓

———————————————————————————————
簡單說一下經濟是家庭教育的基礎,有些人就是喜歡把個人經歷代入,然後覺得自己被戳了肺管子,連原文都不願意看完就來胡攪蠻纏,既然這樣,我就多說幾句

家庭經濟能力算不算最重要?當然不算,我原文也沒說最重要,我說的是根源和基礎,既然這樣你跑來說了一堆其它因素也很重要,跟我說的有什麼關係?

教育是個很大的範疇,家庭教育又是個群體性的東西,個體的成功很多時候不具備可複製性,不管你怎麼天花亂墜的拿個人經歷反駁,都不得不承認,家境殷實條件里長大的孩子,比家境一般甚至貧寒條件里長大的孩子,成才成功的可能性就是大很多。我寫這類答案也是針對父母和成人的,呼籲成年人自己努力事業,這比瞎折騰孩子靠譜的多,你要求孩子各門考第一,努力奮鬥,那你自己有沒有努力奮鬥,在單位在公司力爭上遊努力拿第一?恐怕大部分家長的教育理念都是「我現在對你狠就是為了讓你長大不要像我這樣」,你們覺得一個對自己都放棄,提出的標準自己都做不到的成年人,能教好孩子?

至於拿個體經歷說自己家境一般但是自己各種牛叉高大上而身邊富裕孩子都不行的各位大學生,我覺得既然痴迷個人努力決定一切的論調,咱們以後乾脆別提什麼教育和社會改良了,都安分點不行了?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初中課本就說了,物質決定意識,個體具備強大的主觀能動性,都過了多少年了怎麼還是一點長進都沒有,動不動就死活嚷嚷著自己多麼努力多麼牛逼,反覆都在強調個人努力和意識能動性,從來就沒人提過要改善物質條件,強調必須改善家庭環境就錯了?你在這搖旗吶喊個人努力和教育秘訣呢,真好意思說我寫的是雞湯?

至於那些上來就說我在大談別人成功也沒什麼了不起,不過家裡有錢罷了,你們小學語文都是不及格的吧?

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做客某所大學,被問道有什麼成功秘訣時候,他們都反覆說了,自己非常非常lucky,擱中國這地兒,估計就一堆成長啊奮鬥的故事出來了,或者說就是家庭環境什麼的。比爾就很明確,自己非常幸運能出生在美國,能出生在那麼好條件的家庭里,所以比較幸運可以偶爾成富翁,而他在中國,印度,看到很多非常聰明的小孩,一輩子也無法出人頭地,就是因為缺乏這麼好的條件。也正是因為這種幸運,讓他深感外部條件的來之不易,所以這麼多年,他積極推動社會改革,努力搞慈善,投資在線免費教育,就是希望盡自己努力,能夠讓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可以獲得這些好的資源條件

強調個人努力沒什麼大錯,但是忽略外部物質條件,甚至認為不太重要,把一切需要切實改良的現實問題都轉化成個體努力問題,這屬於自我認知和真實世界產生極大差異所導致的自我妄想狂症,通常我們稱之為腦殘

該去看精神科醫生了各位


追捧的人大概沒有見過多少優秀的學生。

賺錢有兩種辦法:
一是,的確非常有價值,有人買單
二是,找到一群更傻的傻逼,賺他們的錢。


原來覺得名校很牛,畢業了才發現吃個飯一桌人一半都是名校;原來覺得崇拜海歸,工作了才發現同事一半海歸。良好的教育只是事業的起點。站在起點就覺得功成名就出書立說有點早吧。

當年考上p大t大的牛人,如今依然勤勤懇懇大眾一般在格子間工作。當年的校園風雲人物校花校草,如今也都沒了光環。

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人生,成功學如果不造神,出版業會少很大一塊蛋糕,教育業也會失去很多顧客。


私以為在一個優秀而充滿競爭的環境里這樣做是在look stupid。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也不應該這樣做。

大家有沒有在課堂上搶著發言被同學在下面笑話過?耶魯的一個教授談過這這個問題,他說在斯巴達或者耶魯(這比較…)的環境下,getting conspicuous is looking stupid.

說白了,別人會想,「就你知道啊?」如同在課堂上
「就你上名校啊?」如同那個文章所寫的。

離題了,只是評價一下出書的行為。結論是:中國有句古話叫悶聲發大財。

還是說兩句關於家庭教育經驗的問題吧。我更相信張同學的個人智商發揮了作用,看他母親那麼不淡定,真是給自家女兒添麻煩呢。


真正做學問的人不該是這樣的。我話說死了,有心學術的,不會這樣借著一個名校offerr如此炒作。
我高中同學中有幾個關係還行的,他們也有錄取了耶魯,普林斯頓,mit等牛校的。他們中學術強勁的,沒有一個在外大肆宣傳自己。有宣講會,但都是小範圍的,也沒太多金錢刺激。
而那些借著斯坦福,耶魯錄取的機會宣傳自己,搞一系列活動的,一律不是學術傾向型。這並非有優劣之分,個人選擇而已。
我並非指責什麼,只是從中可以了解到張同學選擇走了一條什麼方向的道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我更尊重那些專註學術的。
當然,前些日子看到晚上流傳張媽媽書中從受孕時間選擇開始教導如何培養一個學霸,不禁啞然失笑。希望這只是張媽媽的個人行為,如果張同學明知由此內容還要推銷此書,我只能把她歸入我不喜歡的那類人中了。


內個,我出書,你們買嗎?


我們這些考上清華北大的小孩,家長和自己也沒有幾個看過小時候新華書店盛行的「清華北大教你如何學習」之類的書。


不要去揣測她出書是什麼原因。

固然有可能是因為她急功近利想出名,可就算是因為想出名,也只能說有點俗,與某些人想致富一樣,只要是正規途徑,就不能算錯事。想出名和一個人人品好不好、專業水平高不高也沒必然聯繫。

另一方面也可能只是在媒體主動找上門後父母看到有機會出名也好、有機會賺錢也好,所強行提出的要求。既然存在多種可能性,就更不應該針對她個人給予確定性的(尤其是含有惡意的)評論。

能進哈佛固然有很多因素在影響,@惡魔的奶爸所說的經濟條件很重要,父母的知識水平也很重要,所處的地域環境也重要,成長中遇到的老師同學也很重要,基因也很重要,運氣也很重要。你可以去查一下這種種因素和名校的相關性,如果沒有也可以去研究,所有結果在統計意義上一定會給你一個答案。然而你究竟想從一個與你沒什麼關係的人那裡得到什麼呢?

知道了IQ相關係數大,而你IQ不高,所以認命;知道了經濟條件相關係數大,而你家庭條件不好,所以認命;知道了所處的地區發達與否相關係數大,而你出身於農村,所以認命?然後你的生活沒有任何實際上的改變。

又或者,你仔細的看她的書,然後照著做,然後你發現你很大概率還是沒進哈佛,然後責怪她騙人?但是她應該沒必要騙人,進哈佛本來就是多種因素在一個內外雜訊的作用下演化的存在一定隨機性的事情,就算你具備她的其他外在條件、同樣程度的努力,也仍然有可能進不了哈佛。比如你先天擅長的領域不同,缺點也不同,你想進的某組的老師恰好不喜歡你的某方面缺點,正好不重視你的某些優點,而他/她又恰好和另一個人氣場相合,哪怕那個人還沒你GPA高,於是選了另一個人做自己的學生,這都有可能誒。

對於人這個複雜的系統而言,這麼一本書毫無疑問是不能推而廣之的。但是人家也沒給你保證看了就能進哈佛吧?人家也許只是展現一下自己在這方面很厲害而已。如果不是有大量的人存在著類似於范進中舉式的分數崇拜、名校崇拜觀念,這種書怎麼會有市場呢?說白了,如果看了以後沒進哈佛就因此憤怒,那麼不過是因為自己太貪婪,自己所要求這種書給自己提供的東西本來就是痴心妄想,不應該責怪別人。

而那些看到就很生氣的人,不妨要想想自己為什麼會生氣呢?說白了這書不會影響你,如果大家都不抱著急功近利的貪念去買這種書,也不會有損失。那麼在給出負面評論時的心態或許是:「這個人很厲害,這個存在讓我看到了,相比之下我好挫,心情真不好,都怪她讓我看到了,才讓我必須找點理由來安慰自己。」

如果真的明白家庭條件等會帶來很大影響,那麼你的想法就不該是:「憑什麼我就不能生來也具備那些條件?憑什麼我又不聰明又不好看?憑什麼她有這個又有那個?」,因為你明知這些是你沒辦法改變的,抱怨也只能浪費時間。而應該是:「我只要做到在我這個條件之下所能做到的最好即可,如果我能通過正當的努力做到比這個條件之下的統計平均好得多的話那就更好了,我可以告訴別人"儘管想得到一些其他人容易得到的東西很難,但你並不是一輩子就註定只配擁有悲劇。"」

所以問題不該是如何看待她以及她身上發生的事,不該是急著去評論她是好是壞,而該是如何看待自己。



事實上從張安琪的角度來說,她做出這樣的決策是非常合乎邏輯的。

首先來看一下她的背景:

  • 復旦大學材料系
  • 豐富的科研經歷,發過多篇SCI
  • 去哈佛大學,攻讀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Ph.D
  • 兼職新東方老師

可以估計她的家庭條件並不是特別好,因為她

  1. 在國內讀大學
  2. 讀的是材料這種理工科系
  3. 有動機去兼職賺錢
  4. 以後去讀Ph.D

在國內的人看來,特別是在媒體宣傳轟炸下的中國家長們,在諸如【復旦】【哈佛】【全獎】【門薩】的種種光環包裹下自然會有這樣的認知:這是一個極其優秀的人,如今在哈佛金榜題名,日後一定會有很大的成就,必定是高官厚祿、衣錦還鄉、大發其財,她的經驗值得我的小孩學習,我要讓我的小孩去學習她,以後就有可能像她一樣成功,為此哪怕花些錢也是很值得的。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她就讀的化學生物專業,可不是一個能夠當大官、發大財的捷徑,哪怕她去了那個傳說中好像閃著金光,讓人聽到大名就不禁要雙膝下跪的哈佛。

事實上在美國(恐怕全世界都是如此),這類專業,尤其是生物專業,不要說發大財,連找到工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在留學生中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生物專業也因此成為最臭名昭著的大坑。無數優秀的清華北大學子,響應了國家投身生命科學的號召「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紛紛飛赴大洋彼岸的學術聖殿,在燃盡了他們的青春與熱情之後,卻發現他們其中只有極小的部分能夠擁有寬裕的收入和體面的社會地位,其他的大部分不是無法找到工業界的工作,又無法在極其激烈的競爭中拿到教職和tenure,不得不以在美國僅能糊口的工資淪為廉價勞動力,一期又一期的做博士後下去,看不到職業生涯前進的希望。抑或放棄可長達十餘年的積累改行重新學起,去做碼農等毫無關係的工作。

而根據她的選擇,其可行出路,恐怕也只有做科研。也就是說,她恐怕沒有發大財的機會,哪怕她師出哈佛。成為哈佛的Ph.D candidate,到在學術界取得一定地位,乃至獲得世俗意義上人人都羨慕的成功,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而這恐怕都是大多數同等條件者做不到的。

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前景很慘淡嗎?

  • 科研人員的薪金收入和工作性質不足以支撐有質量的家庭生活。
  • 科研人員供過於求,謀得永久職位的概率不大。
  • 知乎上也有不少相關的反映現狀的問題,可供參考。

    科研人員不貪污就沒辦法過上有品質的生活,怎麼辦?
    基礎科學應該縮小招生規模嗎?


    我不否認她非常優秀;但事實上她也只不過是各大名校中眾多的優秀學生中的一個而已,她的種種條件在其中真算不上多麼優秀。
    從復旦到哈佛——的確都是名校。
    論發表論文——該問題下諸多回答已經說明了她的水平。
    托福110+——很常見。
    門薩俱樂部——更是比較扯淡的東西,通常只有青少年才會在意這些。況且位於測試前2%並不是個很高的標準,進復旦所需的高考排名大概需要在應屆考生的前0.1%,也就大概是所有同齡人的前0.03%。(PS:一不小心發現我也可以進門薩俱樂部,只需要GRE1250,相當於新G150+170即可,詳見Youlin Yuan的回答)
    等等。

    這些要素大多只有在她的本科時代才是耀眼奪目的光環,加上她多方面的優勢、成績出色、多才多藝,不難想像會引來眾多家長和孩子的羨慕。在申請結束後,托福成績除了用來炫耀,給自己增添光環之外,也沒什麼用處。其他種種亮眼的加分項,也將會隨著進入職業生涯而被人遺忘。

    一結合上面說的那些關於未來職業發展的話題,則很有可能導出這麼一個悲哀的結論——她的學生時代很有可能是她一生聲望的頂點。。

    這正如許多考上了名牌大學的學生在那幾年內會覺得自己彷彿站在了社會的頂層,父老鄉親以他們為榮,所有人都對他們報以羨慕和崇敬的目光...很快進入社會,在現實的壓力下他們的幻覺就要被擊得粉碎,他們的優越感恐怕就要蕩然無存,他們才發現自己不過是待挑選的位於社會底層的新晉勞工而已....而當年被父老鄉親鄙視的隔壁家不學無術的狗蛋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數年後終於當上大老闆,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之後衣錦還鄉,父老鄉親們只會對當年那個只會讀書的窮博士後報以嘲諷的眼光,「連一個開挖掘機的都比你賺的多」...

    這正是在很多地方上演的具有普遍性的現實情況。這些難道不足以對後人有一定啟發?
    因此張安琪恐怕很明白她所面臨的處境,她以後再也沒有這麼好的輕易成名發財的機會,那從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角度,當然要順水推舟利用這個良機,於是迎合媒體和家長的心理吹捧造神、誇大炒作也就不足為怪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一些「名校」(比如耶魯)出身的人之後的職業生涯毫無亮點,能做的工作似乎只有繼續向後輩推銷「上耶魯的成功經驗」,或者耶魯是多麼多麼高大上的一個學校....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所謂「名校」和傳銷頗有相似之處。

    也許.....畢業之後回來當留學中介繼續忽悠下一輩對她來說會是個一本萬利的選擇?

    評論中yaya說到的

    不過確實很多去美國藤校讀研的學長學姐現在不是在美國工作而是在做留學中介的事情,靠寫文書改文書模擬面試來賺錢〒_〒如果能找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比做中介賺錢估計也不會這樣了。。因為自己考慮過出國讀,但是看了一些優秀的學長學姐的實際情況很心塞〒_〒其實現在想出國的有很多,家境好卻是少數,所以多半還是希望讀完能找到好工作的。學長學姐們礙於對自身的影響不會承認我努力了儘力了可是就是找不到工作這種實話,只能最大限度利用一下藤校名氣和高英語成績收回成本,而一批又一批小夥伴們就這樣義無反顧繼續出國了。我覺得前幾年經濟危機堆積的人才開始對我們這些即將畢業的產生影響了,以前明明本科就能入職的工作現在招的全是研究生甚至博士〒_〒只能去淘寶開店了么〒_〒

    也印證了上面一點。


    百分之一千的贊同排名第一的答案。
    說說我自己的想法,沒有錢,就不要生小孩,也不要談教育孩子,經濟基礎,才能決定上層建築,失敗的父母別太奢望小概率事件在你身上發生。
    小學成績還不錯,拿過小學生優秀作文獎,考當地最好的初中差了11分,如果想進去讀,需要補一萬一千塊。那時候我父親做工程包工,不是拿不出,而是覺得太貴了,後來花了七千送我去另外一個公立學校。我經歷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被收保護費,被同學排擠(因為我是外省人,不會說當地話),年少無知,意志力不強大,上課也聽不進去,就一個勁的踢足球。非常感謝我這個愛好,是它讓我遠離了被收保護費被人圍毆的經歷。因為球踢得還不錯,我就和一群體育特長生混在一起,羅永浩說得很對,小孩子打架就是拼發育,體育特長生比起小混混還是發育的更好。初一第二個學期,父親開交學費,聽到一學期只要一百五塊學費,就相信了我的話,我告訴他,這個學校很渣,他不信,說我自身問題。呵呵呵,沒辦法。作為商人,他知道一點,便宜沒好貨。所以初二轉學去了一個私立學校,成績慢慢上來了,不過也就是在班裡中流水平,而且還不是重點班。初三遇上了張老師,教我們歷史,山東大學歷史系畢業,看我歷史課很認真,也喜歡課後問他歷史問題,就推薦了很多歷史書籍給我。從小我就愛看書閱讀,這下有一個啟蒙老師,能給我答疑解惑,同時能夠引領我去學習,歷史成績都在班中前茅。
    高中我父親把我送去了另外一所私立學校,號稱貴族學校,是當地一個半商半官的副市長開設的。學校氛圍非常好,我是一個被環境影響特別大的人,也就是一個平凡渣子。到了這個學校,因為歷史的愛好,高中歷史老師也特別喜歡我,推薦了黃仁宇,齊世榮,吳於廑等人的書給我,同時政治老師是前黃岡中學的校主任,也推薦了很多經濟書籍給我,這樣我慢慢閱讀提升了很多,也很好學,雖然不喜歡課本,更喜歡研究更深奧的歷史和經濟書籍。
    高一開學成績墊底,學期中前十,期末三好學生,成績前三。第二學期就當班長了,而且是全班選舉上去的。當我拿著高一第一學期三好學生見到我父親時候,他是一副不相信,懷疑的表情,頭也沒看我,問了我一句:這真是你得的?我沒說話,用行動證明了自己。
    看到這大家會覺得這就是個學霸考上名校的例子了么?對不起,辜負了各位。高考政策槍斃了我,確切的說,是我的父親斷送了我。初中時候政策便已經出台,如果監護人戶口不在就讀學校本地,限報三本和專科。可是我父親忙於事業,無暇顧及,高一老師也打電話通知了他,他只讓我安心讀書,別的不管。其實,我家早在2003年就已經買房在當地,可以遷移監護人戶口過來,只是,他們從未當回事,也未去關注這個問題。直到高三,教育局出涵,明確通知我,限報。
    通過這個例子我想告訴大家,如果身為父母,請你擔當起一個父親或者母親的責任。子不教,只能是父母過,無從其他。你的孩子,不論基因還是長相以及生長環境,都是你提供遺傳的。他們的所有不對,都只是你的問題,因為一張白紙,被畫成什麼樣,只能是提筆者決定了。
    我承認,我現在基本是廢人一個,沒有什麼能力,只能養活自己。所以,面對父母催婚,我也只是一種冷眼而已,沒有能力,沒有經濟基礎,就安心好好打拚,不用想太多。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請每位父母好好珍惜。孩子們沒有權利去做最初的抉擇,但請你們努力讓他在童年和成年前,活的快樂幸福。家,才是一個人的歸宿,我們在人海中能找到另一半生出下一代極為不易,更要加倍珍惜。


    不了解這個女孩,對她不評價,我想說的就是

    一粉抵十黑啊!

    鋪天蓋地的「門薩女孩」。我不知道是誰叫她「門薩女孩」的,因為門薩這玩意兒真的很容易進啊...

    進門薩兩個標準:
    1. 參加門薩自己的考試
    2. 還有很多考試的成績都是可以用來進入門薩的,鏈接看這裡:Qualifying test scores
    包括GMAT前5%,LSAT前5%就可以進門薩了。

    我不了解GMAT前5%的難度,不過大多數情況下,對於LSAT,180分只要166分就可以前5%了:基本上意味著美國前14的法學院中90%+的人都可以進門薩了。就是中國人,我這個申請季也看到太多太多的人166+了。這些人,交個錢,填個表,就可以成「門薩男孩」「門薩女孩」了呀。

    我絲毫沒有覺得張安琪不厲害的意思。我覺得也許她真的很牛。
    但是「一粉抵十黑」啊...叫什麼不好...幹嘛叫「門薩女孩」這麼水的東西...


    文不對題,我僅來澄清一個事實,那就是張同學家境普通,至少遠算不上富裕,她的父母都是普通的高中老師,在外面有沒有辦班我不清楚,但如果只是拿死工資兩個人撐死一個月九千到一萬。不知道為什麼排名第一的某大V一直強調家庭經濟實力對張同學的影響,按照這位大V的理論,青島二中1000多名同學應該有半數以上都上得了常春藤了。人家英語好是因為母親是英語老師,重視這方面培養,不是因為人家有錢,OK?至於在評論里回復我說多少人出生在市區不知道英語重要性,但這跟錢不一定正相關啊,有很多家境富裕但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的學生也不知道啊,所以只能說她很幸運,不能說這就和經濟實力一定有什麼關係啊。國內教育兩極分化嚴重,但仇富更嚴重,有些話沒弄清楚不要說。發這麼篇答案是因為大V的答案不允許評論了。


    我申請到了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學,卻依然不知道如何快樂的過完這一生——韓寒


    1.她有出版書籍的自由。
    2.這類書本來就不是給離進入哈佛距離不遠的人看的,就像《哈佛凌晨四點半》誰要真信估計還沒進哈佛就進醫院了。
    3.這類書符合某些家長的價值觀,讀者也是這些家長,雖然不幸的是他們多數不具備實施這些教育方法(假設適用於較多的人)的能力。
    4.某童鞋(MIT本科生)看到這書的消息後,表示他去出一本《MIT男孩XXX》一定沒人買,因為他家長基本不管他。


    厲(pian)害(qian)!!


    首先我想吐槽題主,你看問題就這麼兩級化么。
    只能閉口不談被罵自私,或者出書被諷刺?沒有其他的選擇?
    她出書被罵,是因為過度而浮誇的宣傳,以及這本書真的寫的很爛很爛,不是因為出書這個簡單的動作。
    至於你提到的閉口不談,我想拒絕媒體採訪是公民應有的權利吧?如果親戚朋友問起來教育經驗,隨口說幾句便是,視詢問者的接受力而定即可,有什麼問題么?

    另外,題主你真的有認真看過這位耶魯大學18er在讀出國黨的文章?
    我手頭也沒找到原文,但我記得有這麼幾個要點。(主觀情緒部分是我自己加的)

    1.所謂的門薩女神5篇SCI論文第一作者,都是有水分的,沒常人想像的那麼厲害。她可能有95分的實力,但把自己吹捧得彷彿100分了,是令人生厭的。尤其是95分到100分之間的人還不少的情況下。

    2.安琪學姐與其母親出書兜售其家庭教育經驗,是非常私人的,非常主觀的,有些理念完全就是附會上去的,為了迎合國人父母心理而作。


    出了書之後,大部分關注她的都從粉轉了路,從路轉了黑,僅此而已。

    至於書本身,當做小說看個故事應該不錯,但是想從中間學到什麼東西,那就是想多了。


    推薦閱讀:

    如何教育18歲已經不在念書的任性不懂事弟弟?
    母親如何與嬰幼兒建立良好的關係?
    如何看待馬條給兒子的話:「孩子,無論我讓你做什麼,記住,一定要反對」?
    女兒13歲回來告訴我在學校被男生親了,這種問題該怎麼面對?
    父母要生二胎我不同意現在鬧掰了怎麼辦?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大學教育 | 出書 | 常春藤聯盟IVYleag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