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對之後唐朝的皇位繼承有何影響?

如:按照宗法制只有嫡長子有繼承權的。武后亂政,天平公主、玄宗登基前政局的混亂等等。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通過非法手段上位,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它說明唐朝的皇位繼承人的地位是不穩固的,太子之位或皇位可以通過經營得來,後世的李唐皇室子孫紛紛效法先祖也就不足為奇了:其次,此後覬覦皇位的各方都意識到了溝通玄武門禁軍的重要性,唐朝的政變幾乎都與玄武門聯繫在一起;而李世民兵變成功的經驗表明,欲兵變成功,必須同時完成兩個目標,其一是殺死競爭對手,其二,更重要的是,要控制或者說殺掉掌握實權的皇帝或太上皇。如果只完成其中一項,則很容易失敗,如果只是殺死了競爭對手,那麼就會被掌握實權的皇帝或太上皇就會宣布為叛逆,被徹底剿滅,如果只是控制或者說殺掉掌握實權的皇帝或太上皇,那麼在位的競爭對手便會以為先皇復仇為號召,發動進攻,如此局面也很容易失控。玄武門之變後的歷次兵變證明了這一點。

另外,李世民通過宮廷武裝政變上台後,他發現自己的兩個兒子—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在「重演歷史」,二人都在大肆結交朝臣,圖謀不軌。為了不重蹈其父李淵的覆轍,李世民採取果斷行動,同時罷黜了李承乾、李泰二人,改立性格懦弱的晉王李治為太子。而李世民的這一決定使李唐的皇位繼承更加混亂,也使唐朝的中央政局更加動蕩。因為他選擇的繼承人李治性格懦弱,完全受制於武則天,使武氏逐漸取得了唐帝國的最高權力,並最終代唐建周。武則天革命後,武氏家族勢力大增,武則天之侄武承嗣、武三思甚至取得皇位繼承權,而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兄弟幾乎喪失皇位繼承權。換言之,不僅皇位繼承人在李唐皇室內部是不固定的,而且還越出了了李唐皇室範圍,外戚武氏家族也獲得了皇位繼承權,這一切使唐朝代的中央政局更加混亂,李氏幾乎失去了獨尊地位。

另外,武則天代唐建周后,後世的韋皇后、安樂公主母女、太平公主等人都受到武則天的「啟發」,政治野心膨脹,進一步加劇了唐朝前期的政治混亂局面。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對這件事的評論就直接指責李世民以非法手段奪權,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其後世子孫效仿,實在不足為奇。現摘錄如下:

惜哉!夫創業垂統之君,子孫之所儀刑也,彼中、明、肅、代之傳繼,得非有所指擬以為口實乎!

《河南程氏遺書》云:

唐有天下,如貞觀、開元間,雖號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風。三綱不正,無父子、君臣、夫婦,其原始於太宗也。故其後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肅宗,便篡;肅宗才使永王璘,便反(這裡有誤,派遣永王李璘的是其父唐玄宗,並非其兄唐肅宗)。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鎮不賓,權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亂。

史家陳寅恪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論述稿》中篇《政治革命與黨派分野》中曾經詳細論述過這一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

下面簡單列舉從唐高祖到唐順宗時期皇位繼承人地位不穩固之事實,加以證明。(唐順宗之後的皇帝幾乎都是宦官擁立的傀儡,不再討論)

唐高祖時期

武德年間,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黨和以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黨爭奪太子之位乃至皇位的鬥爭趨於公開化和激化。

唐朝前期皇位繼承混亂,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不被遵循, 肇始於太宗發動的玄武門之變。而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實與李唐開國的政治特點密切相關。 自晉陽起兵開始,李淵父子便是分工合作創立基業。從晉陽起兵到翦滅群雄,混一海內,李淵的三位嫡皇子建成、世民、元吉都在軍事和政治鬥爭中逐漸培植黨羽,形成了互不統屬的強大勢力集團(李元吉是暫時依附於李建成)。所以,李唐王朝立國後,建成、世民、元吉三位皇子與皇帝李淵的關係便與之前皇子與皇帝的關係不盡相同。李建成是名義上的儲君,李世民、李元吉都擁有強大的實力和繼承皇位的某種合法性(李世民有掃蕩天下的大功),是潛在的儲君。下面這段記載就很能說明這一問題。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唐高祖武德五年十一月條紀云: 上晚年多內寵,小王且二十人,其母競交結諸長子以自固。是時,東宮、諸王公、妃主之家及後宮親戚橫長安中,恣為非法,有司不敢詰。世民居承乾殿,元吉居武德殿後院,與上台、東宮晝夜通行,無復禁限。太子、二王出入上台,皆乘馬、攜弓刀雜物,相遇如家人禮。太子令、秦、齊王教與詔敕並行,有司莫知所從,唯據得之先後為定。

是太子李建成的令、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的教與皇帝李淵的詔敕並行,擁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這在國史上是聞所未聞的。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與皇帝李淵的政令互相衝突無疑加速了三位嫡皇子的兵戎相見。

秦王李世民自以為功勞最大,覬覦李建成的儲君之位,野心膨脹(實力相對弱小的李元吉則依附於太子李建成)。這就讓李淵很難抉擇。 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勢同水火,最痛心最憂愁的莫過於他們的父皇李淵。都說虎父無犬子,但是又有誰知道有一個虎子到底有多少難言的苦衷?更何況虎子還不止一個。 一方面,在高祖李淵看來,太子李建成性頗仁厚,很有乃父之風,又功勛卓著,並無大的過錯,鑒於隋朝更換太子,動搖國本而迅速滅亡的前車之鑒,自己根本沒有任何理由廢太子;另一方面,秦王世民翦滅群雄,軍功赫赫,確實是功高難賞啊,而且他性格剛烈果決,若為了維護太子而廢黜他,自己又於心何忍呢?手心手背都是肉,素來重視親情的李淵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兒子為了爭奪皇位而骨肉相殘,他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調停三個兒子之間的矛盾,希望他們能和睦相處,兄友弟恭。

但李淵作為父親的良苦用心,他的三個兒子未必能夠理解,李世民志在皇位,豈會甘心屈居於建成之下,更何況,就算李世民願意收手,他麾下的謀士武將為了自己的前途計,也會逼迫他奪嫡。 所以,李淵最後沒能採取斷然措施,他的的猶豫不決激化了秦王黨與太子黨的矛盾,更完全斷絕了他與李世民的父子關係,終於造成了玄武門之變(太極宮玄武門)這一悲劇。(玄武門之變的真相不在本篇討論範圍之內,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我在玄武門之變的真相是什麼?李家兄弟的真實面目是什麼樣的?這一問題下的回答)

1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在位期間,其所立的皇位繼承人的地位也不穩固,李治被確認為皇位繼承人並最終繼位也是一波三折。甚至可以說,若不是外戚長孫氏勢力太強,李治能不能繼位都還很難說。李世民最初立的太子是嫡長子李承乾,但李承乾有足疾,自己不爭氣,多有過失,甚至與侯君集等人密謀造反,最終被廢。這一切,李世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他寵愛魏王李泰過於李承乾,造成李承乾心理失衡,擔心被廢,所以才有了結交武將,密謀造反的冒險之舉。而魏王李泰的所作所為,無疑就是在效仿乃父李世民(如建文學館,招攬學士等);太子李承乾自然不甘坐以待斃,齊王李佑在封地造反後,他自稱自己所居之東宮緊鄰太宗所在的大內(太極殿),居於發動兵變的有利位置,絕非齊王可比,可見他也不是省油的燈,意圖兵變奪權。

李承乾被廢后,魏王李泰自以為奪嫡大計已然成功,當時李世民已經當面許諾立他為太子,宰相岑文本、劉洎等都勸李世民立李泰為太子。但他所作所為太過招搖,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長孫無忌擔心他繼位後,勢必啟用自己王府的黨羽,對自己掌權不利,因此主張立懦弱的晉王李治。魏王李泰得知後,竟然去威脅李治,此事為李世民所知,於是李世民對李泰印象轉壞,而對李治頗為同情。當然,最主要的是,李世民作為一個政治強人,是不願重蹈其父李淵覆轍的,李承乾被廢,魏王李泰顯然早有奪嫡之圖謀。李泰能對李承乾不利,自然也可能對太宗不利,此番他竟能讓宰相岑文本、劉洎等人為自己活動,如此龐大的政治能量不能不引起太宗的警覺。為了不成為第二個李淵,李世民採取了斷然措施,將李承乾和李泰都廢黜了。在這一點上,幼子晉王李治則很有優勢,李承乾被廢時,他還不到十六歲,不可能像他的兩位成年皇兄那樣結黨,顯然更易於控制。於是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支持下,李治被立為太子。

然而李治的太子之位並不穩固,李世民總覺得李治性格懦弱,沒有自己的雄才大略。他逐漸有了改立吳王李恪(非長孫皇后所出,是庶子)為太子的念頭,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最後作罷。李世民能夠取得玄武門政變的勝利,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功不可沒,所以李世民最後沒能易太子。只是可惜了吳王李恪從此上了長孫無忌的黑名單,最終被長孫無忌所害。但李恪驍勇,絕非虛言,其孫信安王李瑋就有他的遺風。唐玄宗時,他率領唐軍,以一個漂亮的突襲從吐蕃人手中奪回了戰略要地-石堡城,立下了顯赫戰功。

2 唐高宗時期

唐高宗本是庸懦之主,後來完全受制於武則天,其所立的皇位繼承人地位不穩固再自然不過。唐高宗最初立的太子是長子李忠,但他是長孫無忌、褚遂良集團所擁立,唐高宗既得武則天之助,決意打壓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以立威權,自然容不下非武則天所出的李忠,於是李忠被廢為燕王;繼他之後的是武則天的長子——孝敬皇帝李弘。他頗有政治才幹,深得父皇高宗器重和朝野稱讚,卻不幸病逝,還有人懷疑他是被武則天毒殺,我個人傾向於是正常死亡,因為他一向體弱多病,加之經常受父皇高宗之命監國理政,過度勞累無疑加重了病勢;繼他之後的是章懷太子李賢,才能出眾(注過《後漢書》),武則天擔心日後不好控制,被廢;接著,在武則天的運作下,性格懦弱的三子李顯被立為太子,繼位後,未經武則天允許,擅自用人,被廢為廬陵王;武則天之後立更加易於控制的幼子李旦為帝,在她革命後,將李旦拉下皇位,但保留皇位繼承人地位。

武則天代唐建周后,皇位繼承更加混亂了,因為之前雖然嫡長子繼承製不被遵循,但皇位繼承人都還只是在李唐皇室一族中產生,但之後隨著武則天代唐建周,外戚武氏家族實力大增,武氏子弟(武則天之侄武承嗣、武三思)也逐漸取得了皇位繼承人地位,而與之相對的,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幾乎喪失繼承人地位。如此,不僅皇位繼承人在李唐皇室內部是不固定的,而且還越出了了李唐皇室範圍,外戚武氏家族也獲得了皇位繼承權,這一切使唐朝代的中央政局更加混亂,李氏幾乎失去了獨尊地位。

3 武則天時期

武則天革命後,有立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子弟為繼承人的打算,但經宰相狄仁傑等人的勸諫,打消了這一念頭,將唐中宗李顯迎回洛陽,武承嗣見繼承皇位無望,憂憤而死。而李旦將皇位繼承人地位「讓給」(注意這個引號)哥哥,李顯於是再次被立為太子。但李顯的地位也不穩固,於是有了宰相張柬之聯合禁軍將領李多祚等人趁武則天病重之機,在神都洛陽宮城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迫使武則天提前傳位給李顯,是為「神龍革命」。

4 唐中宗時期

唐中宗李顯性格懦弱,對與自己共患難的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幾乎是言聽計從。另外,唐中宗李顯的其實對其弟相王李旦一黨勢力是頗為忌憚的。換言之,李顯、李旦兩兄弟雖是難兄難弟,但二人其實有很深的矛盾。對於這一點,歷來少有人注意,這裡要稍加說明。唐中宗,680年被立為太子,683年繼位為帝,次年(684年)被廢,當年被安置(軟禁)於房州,698年被迎回京師,其作為皇位繼承人及皇帝的時間只有四年。而其弟相王(唐睿宗)李旦684年為帝,690年降為皇嗣,698年降為王(將皇位繼承權「讓給」李顯),其前後作為皇帝和儲君長達15年,且一直都在京師。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忠於李唐的南衙宰相及大臣都是以在京師的唐睿宗李旦為旗幟對抗武氏的。中宗、睿宗二人的矛盾,可以追溯到684年中宗被廢。中宗被廢事件中,李旦的黨羽—宰相裴炎、劉禕之及禁軍將領程務挺等人都是主謀(其中劉禕之本就是李旦豫王府官員,而李旦的豫王府長史王德真是裴炎的舅舅,其中玄妙不言而喻)。需要指出的是,裴炎、劉禕之等人雖贊同武則天廢黜唐中宗李顯,但並不支持武則天代唐自立,他們的意圖是支持李旦繼位。所以,裴炎、劉禕之、程務挺三人很快就因不支持武則天革命而遭到清洗,當然李旦都有申訴,只是沒有成功。李旦復辟後,更公開為他們平反。

關於相王李旦讓位給中宗,細節已不可考,但還是可以肯定,相王並非心甘情願,而中宗也並非毫無疑忌。中宗回到洛陽半年後,相王才提出讓位,不免讓人起疑。中宗立相王為皇太弟,更是一場政治表演。事實上,中宗對相王及其諸子是頗為疑忌的,《通鑒》卷二零九景雲元年(710年)四月條紀其事,曰:初,則天之世,長安城東隅民王純家井溢,浸成大池數十頃,號隆慶池。相王子五王列第於其北,望氣者言:「常鬱郁有帝王氣,比日尤甚。」乙未,上(中宗)幸隆慶池,結綵為樓,宴侍臣,泛舟戲象以厭之。

《舊唐書·玄宗本紀》亦載此事。這足以說明中宗對相王集團是有戒心的。

相王一向與南衙宰相聯繫緊密,而且也獲得他們的支持。《舊唐書》卷九七《劉幽求傳》及《舊唐書》卷九十《朱敬則傳》云:長安中(此時中宗為儲君),朱敬則曾與劉幽求密談:相王必應期受命,當須盡節事之。「而中宗復辟(神龍革命)中核心人物之一的袁恕己,與相王關係更為密切。《舊唐書》卷九一《袁恕己傳》云:長安中,歷遷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馬事。敬暉等將誅張易之兄弟,恕己預其謀議,又從相王統率南衙兵仗,以備非常。而作為儲君的中宗,政變之前卻並不知情。

相王與宰相功臣集團的緊密聯繫,以及相王、宰相權力的膨脹,使剛剛回到京師,沒有親信的中宗非常疑忌。而此時能夠而且願意對抗相王及宰相集團的,只有殘餘的諸武勢力。於是中宗便扶持武氏殘餘勢力,同時提高皇后韋氏一族的地位,並通過聯姻力促韋武勢力合流,共同對抗相王及宰相功臣集團。這也是武則天死後,武氏勢力能夠繼續維持的主要原因。韋武合流,主要是通過聯姻實現的,中宗共八女,其中就有六人嫁給韋武子弟,(包括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與中宗不同,睿宗十一女,沒有一個嫁給韋武子弟的,而且一繼位,便追削死於李重俊兵變的武三思、武崇訓父子爵謚,並開棺曝屍,平其墳墓。中宗扶持韋武勢力的做法,使李氏恢復獨尊地位的努力受到了挫折,直到李隆基發動政變,徹底誅滅韋武勢力,李氏才最終恢復了獨尊地位。以唐中宗李顯為核心的韋武勢力集團與以相王、太平公主為核心的李唐皇室集團的分野,在地理空間上有直觀的表現。(詳見《唐研究》第七卷孫英剛先生的《唐朝前期宮廷革命研究》)因此,神龍革命後,所謂唐中宗李顯要立相王李旦為皇太弟,不過是一種姿態而已,並非真有此意,李旦顯然也察覺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 固辭不受 。

由於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后的兒子被武則天害死,他立長子李重俊為太子。但李重俊非韋皇后所出,遭到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三思、武崇訓父子的忌恨。他們十分輕視李重俊,常常呼之為奴,韋皇后有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的野心,其女兒安樂公主也是野心勃勃,多次勸李顯廢掉李重俊,改立自己為皇太女。在這種情況下,李重俊感到自己太子地位不保,於是孤注一擲,聯合禁軍大將李多祚發動政變,但他太過意氣用事,未能及時入宮控制唐中宗李顯,而是首先領兵至休祥坊,殺死平日凌辱他的武三思、武崇訓父子,耽誤了不少時間。待到他與李多祚領軍攻玄武門時,韋皇后與安樂公主已挾持皇帝李顯,召集另一支禁軍於玄武門城樓自衛,在皇帝李顯勸說下,李重俊麾下的禁軍將士紛紛倒戈,李多祚等人被殺,李重俊也兵敗被殺。

如前所述,欲兵變成功,必須同時完成殺死競爭對手以及控制掌握實權的皇帝或太上皇兩個目標。李重俊顯然太過意氣用事,他既沒有殺掉競爭對手安樂公主和韋皇后,更沒能及時控制住皇帝李顯,所以他兵變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之後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政治野心更加膨脹,他們毒死李顯,立其幼子李重茂為傀儡皇帝,專擅朝政;並以韋氏子弟統領禁軍,但他們既無資歷,又無事功,卻作威作福,凌辱禁軍將士,大失禁軍人心。韋皇后與安樂公主專權,與太平公主及李旦一黨矛盾激化。隨後,李旦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糾合一直以來暗中籠絡的一批禁軍中層軍官,如葛福順、陳玄禮等,在太極宮北門玄武門發動兵變,禁軍紛紛倒戈,於是誅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及其黨羽。隨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退位,唐睿宗李旦復辟。

是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重蹈了李重俊之覆轍,她們雖然毒死了掌握實權的皇帝李顯,卻沒能消滅競爭對手相王李旦及其盟友太平公主一黨,結果李旦之子臨淄王李隆基振臂一呼,以為先皇復仇,匡複李唐社稷為號召,聯合太平公主之勢力,兵變成功。

5 唐睿宗時期

唐睿宗即位後,在太子人選問題上頗為犯難。按照禮法,應該立長子宋王李成器為太子。更何況當初李旦被武則天立為皇帝時,李成器就已經被立為太子;但三子李隆基立有大功,自己的皇位都是李隆基冒險拚命奪來的,一時之間,頗為躊躇。最後,李成器堅決要讓位,在群臣支持下,李隆基被立為太子。

然而,雖然李隆基有復辟的大功,但他的地位也不穩固。一方面,李隆基才能出眾,與權力慾望極強的太平公主產生了尖銳對立,二人矛盾激化。太平公主多次勸李旦廢掉李隆基,同時加緊結黨;另一方面,李旦對李隆基也並非完全放心。李隆基雖被立為太子,但其兄弟宋王李成器、岐王李范等人仍然留在長安,並未到地方任職。姚崇、宋璟於是建議宋王李成器、岐王李范等人到地方任職,並請太平公主出居洛陽。太平公主大怒,唐睿宗李旦於是以離間骨肉的罪名將二人流放地方。後來,唐睿宗李旦在張說等人建議下,將皇位禪讓給李隆基,但仍然掌握實權。

彼時朝中多位宰相依附太平公主(史稱「宰相七人,五齣其門, 文武之臣,太半附之」),劉幽求與張暐向玄宗李隆基建議以羽林兵誅殺太平公主黨羽,得到首肯。事泄,李隆基大懼,只得主動向睿宗李旦告發二人圖謀不軌,最後劉幽求與張暐二人皆被流放嶺南。

開元元年七月,李隆基得到密報,太平公主一黨準備在當月四日發動兵變,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挾持自己。為了徹底剷除太平公主的勢力,李隆基先發制人,領兵盡誅其黨羽,太平公主被迫自殺,李隆基最終掌握了大權,自武則天以來的政治混亂局面於是結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玄宗的矛頭指向的是太平公主一黨,但他也沒忘記控制自己的父親,掌握實權的太上皇李旦。據《全唐文》卷二三三張說撰《兵部尚書郭公行狀》記,當時宮(指太極宮)中大亂,宰相皆竄外省,太上皇從太極殿逃到肅章門觀變,又逃往承天門樓自衛,只有兵部尚書郭元振護駕。聽聞東宮(指玄宗李隆基,他雖已即位,但仍居東宮)兵將至,太上皇李旦大懼,差點跳樓自殺,幸得郭元振勸諫,乃止。幾個月後,唐玄宗於驪山講武閱兵,郭元振因軍容不整幾乎被殺,經劉幽求和張說求情,才保住性命被流放到地方,不久便鬱鬱而終,其中的微妙之處不言而喻,思之令人心寒。

唐玄宗此次兵變,不僅徹底消滅了競爭對手太平公主一黨,還控制了握有實權的太上皇李旦,同時完成了殺死競爭對手以及控制掌握實權的太上皇兩個目標,自然兵變成功。

隨著唐玄宗李隆基兵變成功,不僅武則天以來的政治混亂局面結束了,而且覬覦皇位的韋武勢力也被徹底剷除,李氏的獨尊地位得以恢復。唐玄宗之後,李唐的皇位繼承人便只在李唐皇室子弟中產生。而且,唐玄宗兩次兵變成功後,深知防微杜漸,嚴防諸皇子結黨奪權的重要性。因此,玄宗一朝,諸皇子包括玄宗諸位兄弟的政治活動都受到嚴格控制,禁軍也一直掌握在玄宗心腹手中,以防被利用來發動兵變。故玄宗一朝,再未發生過宮廷武裝政變。但是,之前皇位繼承不固定的後遺症仍在,有勢力的皇子溝通禁軍以兵變奪權的現象雖然消失了,然而圍繞皇位繼承的明爭暗鬥卻不會停止。一方面,在位皇帝對自己的皇子頗多猜忌,很難建立正常的父子關係,太子的繼承人地位時常受到威脅;另一方面,因為皇位繼承人之不定,外朝將相大臣捲入立儲風波之事也此起彼伏。當然,玄宗以後,李唐皇位繼承最大之變化,便在於宦官集團之勢力逐漸介入其中,並最終完全操縱了皇位繼承。

6 唐玄宗時期

唐玄宗即位後,最初立次子李瑛為太子(長子李琮因為有一次打獵時面部被野獸所傷,形象受損,很有可能是因此沒被立為太子)。之後李瑛的母親失寵,李瑛時常有怨望之語。而壽王李瑁的母親武惠妃最得玄宗寵愛。武惠妃為了給李瑁謀奪太子之位,構陷太子李瑛,屢次像玄宗進讒言,中傷李瑛。唐玄宗逐漸有了廢掉李瑛的念頭。於是他向宰相張九齡徵求意見,張九齡以晉獻公驪姬之亂、漢武巫蠱之禍、西晉皇后賈南風廢太子引發變亂、楊廣奪嫡等案例作為反面教材,勸諫李隆基,於是這件事暫時作罷。

之後,張九齡罷相,李林甫繼任。他與武惠妃勾結,揣摩准了李隆基的意圖。於是,在李隆基就廢立太子一事向他徵求意見時,他一味迎合,聲稱自己不便干涉皇帝家事,於是太子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一起被廢為庶人,旋即被賜死。之後,李林甫勾結武惠妃,建議立壽王李瑁為太子。此時,李隆基在太子人選上猶豫不決,不知道該立三子(實際上的長子)李亨還是壽王李瑁。李隆基的親近宦官高力士建議立「長子」李亨,於是李亨被立為太子。當然,高力士支持李亨,並不是說他就依附於太子,此觀後來玄宗、高力士二人的結局可知,此事如黃永年先生所言,是內廷宦官高力士與外廷宰相李林甫權力衝突的表現。

可是李亨的太子之位也不穩固,如前所述,宰相李林甫曾經主張立壽王李瑁,他害怕太子李亨繼位後自己會因此遭到清算,於是屢屢構陷李亨。玄宗朝第一名將王忠嗣就是因為遭到李林甫陷害,而捲入立儲風波,最後被削奪兵權,鬱鬱而終,唐朝也因此失去了最後一支制約安祿山的力量;韋堅是李亨的太子妃的哥哥,他與左相李適之(廢太子李承乾之孫)交好,被李林甫構陷,聲稱他們要扶持李亨造反,二人皆被玄宗貶出朝廷,隨後被殺。太子李亨大懼,被迫與太子妃離婚以撇清關係。

之後代李林甫為相的楊國忠也與李亨不和,安史之亂後,他暗中阻撓玄宗授予李亨兵權。隨後,李亨與玄宗分道揚鑣,在宦官李輔國、其子建寧王李琰等擁立下,在靈武自立為帝,李隆基被尊為太上皇,實際被架空。也就是說,若不是李亨自立為帝,他能否繼位還未可知。關於此節,可參看我在唐肅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駕崩時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 知乎問題下的回答。另外,宦官李輔國因擁立肅宗即位有功,掌握禁軍,開唐代宦官專權之先河。

7 唐肅宗時期

唐肅宗所立太子是長子李豫。李豫雖然有收復兩京之功,但其皇位繼承人地位也不甚穩固。由於他非張皇后所出,更因建寧王李琰之死(李琰與李豫交好,因為與張皇后、李輔國不和,被構陷而死。建寧王李琰驍勇善戰,此番被構陷而死,實在可惜)與之交惡。張皇后害怕李豫繼位後自己遭到清算,於是趁肅宗病重,矯詔召太子李豫,圖謀殺之,並改立越王李系,為宦官程元振所知。程元振通知李輔國,二人挾持李豫,調集禁軍,捕殺張皇后、越王系等人,擁立李豫繼位,是為唐代宗。至此,張皇后陰謀廢立失敗,而武則天以來,後宮妃嬪干預朝政的歷史就此終結,宦官開始直接操縱皇位繼承。

8 唐代宗時期

唐代宗以長子李適為太子,然而,李適的太子地位也不穩固。當時唐代宗寵愛獨孤妃,又甚愛其子韓王李迥,宰相劉晏於是請立獨孤為皇后,但遭到楊炎等人反對。另外,有一次宮中失火,而發生火災的地方離東宮比較近,於是代宗對太子起了疑忌之心,幸虧監察御史趙涓辦案效率高,很快查出這只是宦官意外遺失火種引發的偶然事件,這才消除了代宗的疑慮,後來太子李適(也就是唐德宗)常因此事感激趙涓。

9 唐德宗時期

唐德宗繼位後,立長子李誦為太子。李誦和他的前輩們一樣,其太子之位也不穩固。李誦的太子妃之母郜國公主交通外人,德宗懷疑背後有陰謀,一連貶斥數人,李誦的太子之位幾乎不保。因為宰相李泌維護,李誦才得以保全,是為唐順宗。

《唐語林》卷四《豪爽》篇云:憲宗七歲,德宗抱置膝上,戲曰:"汝是何人,乃在我懷中?"對曰:"是第三天子。"德宗大喜。

經歷了諸多血腥的宮廷政變後,唐德宗與孫子憲宗能像尋常百姓那樣輕鬆對話,而且還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實在難能可貴啊。

PS:最近看了《唐研究》第七卷上孫英剛先生的《唐朝前期宮廷革命研究》一文,受益匪淺,尤其是分析中宗與睿宗二人的矛盾一節,非常精闢,因此改寫了此文。

參考文獻

陳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政治革命與黨派分野》

孫英剛《唐朝前期宮廷革命研究》,發表在《唐研究》第七卷上。


一句話,唐朝太子的地位就沒穩固過。


有唐一代,皇位繼承是最亂的。而一切來源皆為玄武門之變。之後代代皇位繼承混亂。唐玄宗也不是嫡長子,更是加劇了皇位繼承的混亂性。以至於只要是有李唐的血脈就可以繼承皇位。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崛起,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每位皇帝身後都有宦官的身影。唐文宗和唐武宗是兄弟,結果唐宣宗以叔叔身份即位。亂啊。


以前呢,我也覺得這事給唐代嫡長子為太子即位開了一個不怎麼好的頭。但是後面想想,其實非嫡長子即位也歷史長河中也算主流想像。。。。拿西漢舉例,嫡長子即位的也就是漢惠帝,漢京景帝(這個不算薄後生得那幾個早死的皇子),漢元帝,漢成帝。。。。。其他的都不是長子,漢文帝是劉邦的中子,漢武帝也不是長子(勉強也可以套一個嫡長,因為他媽媽後來被景帝冊為皇后了,但是他真的不是長子。他前面還有廢太子的哥哥),漢昭帝同樣不是長子(劉據才是嫡長子),漢宣帝,漢哀帝,漢平帝都是過繼的。近期很火海昏侯,他雖然沒做多久天子就被趕下台了,但是他也是過繼的形式。。。。。綜上,正經的嫡長子即位,其實歷史上也那就那麼回事。現實情況,唐代前期即特別又不特別。


其實除了李世民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那代以外,也沒什麼影響。

以後唐朝再也沒有誰是太子的弟弟把太子擠下去自己爬上去的,說了算的基本都是女人和太監。


還給後人開了個頭就是我所謂「賢」可以光明正大的篡位


首先,有唐以來,玄武門之變打破了嫡長子繼位,而是由政變勝利者登基。太子的地位不再如此穩固。高宗一朝廢立幾位太子,如李弘、廢后王氏之養子、李賢等。此外,宮廷政變似乎成為一種風氣,如若對當權者有不滿或者覬覦,便會爆發宮廷政變。武力奪權的先例激起了一批又一批野心家的慾望。且幾場宮廷政變都爆發頻繁、間隔時間相對較短。比如還政李唐的神龍政變,中宗登基後,太子李重茂政變失敗被殺;中宗專寵韋後,溺愛女兒安樂公主,韋氏一族專權,李氏受打壓,甚至於韋後、安樂公主想效仿武則天登基。於是李隆基、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廢韋後、安樂公主,打壓韋氏一族。唐隆政變後,睿宗登基,太平公主和睿宗、李隆基分庭抗禮,甚至可謂一手遮天,於是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處死太平公主,收回權力。開元盛世褪去,天寶之年,玄宗專寵貴妃,後來安史之亂爆發,護送玄宗貴妃西退的宮廷軍隊將士發動馬嵬之變,處死貴妃、宰相楊國忠。太子李忠登基,遙稱玄宗為太上皇。之後大大小小的宮廷政變依舊不斷,安史之亂後宦官亂政,天子動不動就被宦官暗殺……不過唐朝宮廷政變雖然頻繁,但是只是中央權力掌控者變更,對於天下制度並未造成實質性混亂。


否定了之前的繼承製度,然後就很不太平了


唐朝的皇位繼承確實非常亂,宮廷鬥爭之慘烈在歷朝歷代中都實屬罕見。不過這個現象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歸咎於唐太宗玄武門之變,還是說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個人覺得實難考證。


首先覺得排名第二的回答有問題。 最不贊成的一句話 是第二次玄武門之變由李隆基組織是因為庶三子可為棄子。宮變啊大哥,敗了沒啥棄不棄的 一鍋端了。組織宮變一定是能力最強的棋子。那麼這個推斷不成立的情況下:你的很多論據就有問題,李隆基一定是諸子中實力最強的,而且很有可能他的軍事實力是最強的。所以老大讓位 或者老爸授意老大讓嗣很有可能是害怕第三系玄武門之變的發生。
說到第一次玄武門之變最大的影響是 給唐王朝後期帶來最大的影響是我贊成排名第一@蘭德的意思就是,縱觀上千年,李唐的繼承問題簡直就是最混亂的。基本上老爸沒能力,兒子女兒各個想上來乾乾。老爸有能力,太子就一個接一個,不是殺就是流。簡直就是不忍直視。以至到後來宗室殘弱,軍閥林立,太監也能換皇帝。
嫡長子繼位,有期一定的道理。技術標合格的情況下。最低價中標嘛。最大可能避免違標的可能。


唐自高宗以後,非弒械起於宮闈,則叛臣訌於肘腋,自開元二十餘年粗安而外,皆日也。


一個不合法的皇帝,取得了合法的皇位


貞觀之治由此而使。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有沒有對八塊腹肌的描寫?
如何理解劉知幾提出的「史家三長論」?
有沒有正史風評很好的末代皇帝?
有什麼連「可以用來調侃的黑點」都沒有的名人嗎?

TAG:歷史觀 | 唐朝李唐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