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點評是否已經開始退步?

前幾天在大眾點評團購了一張餐飲券,去到店鋪之後卻發現已經人走樓空,就剩下一個門面了,打電話給客服投訴,他居然說之前就已經有用戶反映過該店鋪已經倒閉了,那為什麼大眾點評不把這店鋪下架?客服一直強調這個是商戶的問題,他們已經有工作人員跟進,僅僅是退款,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聽完客服的話,當時真是覺得快爆炸了。事件過了一周,該團購還是能正常購買。。。

使用大眾點評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聯繫到知乎,是不是小而美的產品,在走向擴張的時候,都會邁上官僚化的道路?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或者減少這類的情況的發生?


既然 @羅威 你邀請我。咳咳。

這個問題里的描述本身,是無法得出大眾點評退步了 這個結論的。

在我看來,點評沒有退步,但是點評一直在原地踏步。
有了微信和QQ的幫助,點評的流量可以更進一步,但是點評的用戶是沒有那麼容易更進一步的。

點評一直的障礙是什麼呢?我自己覺得,點評一直到今天,其媒體屬性依然沒有變化,是的,點評有了團購。但是坦白的說,點評或許是個UGC平台,但是點評遠沒有成為用戶平台,或者交易平台。

和騰訊的聯姻,直接帶來的是流量上的幫助,但是,如果考慮騰訊投資點評是為了O2O市場,點評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O2O的話,那麼空有線上流量,並不足以轉化為線下的消費力量。

O2O的平台價值,並非在於,我在線上有多少流量,而在於這些流量為客戶提供了多少集客能力,而在於這些到線下消費的客戶數據我是否能夠拿得到,只有讓客戶看見集客能力,O2O的平台才有價值,只有看到用戶的消費數據,才能明白哪些方面是亟待提升,哪些方面是已經站穩了江山,只有消費數據,能夠印證集客能力。只有消費過的用戶的點評才是持續有價值的UGC。從這個點上來說,如果美團的業務繼續擴展,銷售業績繼續上升,其在O2O市場上,對於點評的壓力是巨大的,因為有消費數據,建立UGC並沒有那麼難,但是只有UGC而沒有消費數據,那壁壘終有一日也不會是壁壘。

所以,我雖然不知道點評是否退步,但是我認為點評是在原地踏步。當然,這是我的一家之言而已。


1. 點評錯過了11年的團購潮,按當時的資本、用戶、內容、BD能力,都能一枝獨秀。沒真正理解「團購」這個概念,失去了第一時間從O2O媒體廣告平台切入交易環節變成消費平台的機會。這是「不追逐and擁抱新想法」。

2. 在豐富會員卡、優惠券甚至開始切入團購之後,交易環節點評補上了,但是錯過了第二個大好時機—進軍三四線城市。按點評自己的邏輯,小城市的商戶是不需要內容和營銷的(確實如此),依舊沒理解交易環節的概念。這是「用原有邏輯思考新模式」。

3. 從點評創立到現在10多年了,生活服務對於體驗、交互、深度要求越來越高,差異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作為生活服務的鼻祖,先後錯過了OTAGDSTTS、機票車票、電影訂座、Wifi數據、租車打車、外賣配送等一系列生活服務的創新模式。這是「甘於平庸、停止創新」。

我認為這是點評十年來三大失誤,對於idea的遲鈍反應、對model的遲鈍思考、對innovation的遲鈍創造,導致其在某種程度上「停滯不前」。

但是,不要忘了,點評依舊擁有流量,擁有內容,擁有強大的BD團隊,擁有發起攻擊的野心,擁有對創新的熱情。他們早就意識到並開始反思,而承認失敗,便是成功的第一步。


點評8年用戶擼過
1、美團從將slogan由「每天團購一次」改為「發現生活之美」開始,即對點評實現超車,至少在團購時第一選擇變成了美團,查看點評信息也偏向美團,消費後點評更可信。
2、點評的運營手段太low,用過客戶端的應該有體會,以騷擾用戶為己任,文案極賤,抽獎單的標題誤導人人有份,拿用戶當傻子。
3、點評更浮躁,導入的數據非常多,但有些連來源網站都沒作編輯,例如搜索「10元管飽」(這明明是eleme搞的活動呀)
4、點評對待用戶比較粗暴。曾經有一次在新開的元祖雙井店消費後添加點評,並將其標為已開業,竟然點評被刪,已開業信息也沒被通過。不知道點評出於何心理?
5、點評把爪子伸向訂位和外賣這類脫褲子放屁的業務,是其戰略混亂的標誌,訂酒店更是令人不知所云。
6、水軍泛濫,縱容和商家聯手變向刷好評(例如合辦試吃,要求食客吃完添加點評,吃人最短呵呵),損害了用戶的信任度。
至少在產品和運營端,點評離用戶的期待越來越遠,被O2O迷魂藥忽悠的有點慘,又拿不出貓眼電影式實實在在的垂直產品,地位略尷尬


做為大眾點評的受益者,不敢說退步,至少對大眾點評在虛假點評和團購品質方面的不作為感到失望:
1、不少商家明顯找人刷點評,作為資深地點評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但大眾點評似乎不在意這些。
2、經常收到點評內的私信,邀請我去他們美髮廳、飯館點評什麼的,甚至直接願意花錢買點評,每次舉報都沒有下文,哪怕回復個「我們已經收到,感謝您的支持」也行呀?
3、有些專門以團購釣魚的商店,點評很差但卻可以一直做團購,以那麼差的顧客點評,還允許繼續做團購?大眾點評不算失職嗎?和其他團購網站又有什麼差別?
點評的最大價值就是客觀中立的大量顧客的評論,失去了這個,大眾點評將失去最本質的價值。現在和眾多商店的深度且全面的合作,我不相信能做到客觀中立!
所以,不建議購買點評里做廣告和推廣的商店的產品或服務。


一方面大眾點評已經被商業綁架,為了做廣告的商家,不惜飲鴆止渴。
另一方面,管理混亂,10幾年間竟找不到扼殺大量水軍的辦法。為什麼不學學知乎呢?(真心感受,不要當成拍馬屁,謝謝!)


看完這一頁點贊較多的幾個答案,作為前點評打醬油員工很想湊進來發言。先說說比較有感覺的評論

「在我看來,點評沒有退步,但是點評一直在原地踏步。有了微信和QQ的幫助,點評的流量可以更進一步,但是點評的用戶是沒有那麼容易更進一步的。點評一直的障礙是什麼呢?我自己覺得,點評一直到今天,其媒體屬性依然沒有變化,是的,點評有了團購。但是坦白的說,點評或許是個UGC平台,但是點評遠沒有成為用戶平台,或者交易平台。」-- 張亮(產品運營、電子商務話題優秀回答者)

「點評的用戶沒有那麼容易更進一步」。
本人覺得這算是說到點評這個產品的命脈了。大眾點評從誕生之初就決定了這不會是個垂直平台,也很難發展出垂直細分領域的子產品,這樣的產品對應的用戶整體氣質是很容易判斷的,就是LOW,好聽點就是自由開放,實際是垃圾信息必定會大量湧入干擾正常用戶的使用體驗。這種矛盾現在看來,點評的團隊沒辦法解決,隨著用戶要求越來越挑,大量有較好消費能力的用戶肯定會拋棄點評,轉到其他做精品做嚴選的信息服務平台。當一個產品的月活躍用戶高達兩億的時候,任何企圖在用戶行為上進行調整的動作都會變得很艱難。點評之所以會讓人感覺「開始退步」的最明顯原因,我認為就是微信朋友圈的日益強大。答案中已經有人總結了,點評的優勢在於用戶生產內容、查找店鋪,而微信朋友圈已經慢慢強大到可以取代點評的地步了,朋友親自去吃,立馬分享,照片文字感受全都有,馬上曬朋友圈,你會感覺更真實更及時更可信,微信朋友圈的便捷溝通和易於分享,這是大眾點評遠遠達不到的。

還有另一個巨頭攜程最近發布了旗下專門為中國旅行用戶打造的「攜程美食林」,就是一款典型的走專業級產品路線,定位人群清晰,產品策略也非常明確,就是專門滿足國人旅行目的地的就餐需求,加上攜程近3億會員的積累,這樣的產品才是點評真正要正視的對手。作為點評前員工,心裡還是感覺有所期待,希望未來點評領導層能有突破性的決策和改變吧。


點評很好地回答了當年一個著名問題,為什麼上海出不了阿里巴巴。上海人重視規避風險,重視生活質量,追求貴族式的保守,強調細水長流。沒錯,這都是金融企業的特質,也是上海這麼多成功金融企業的原因。可惜在互聯網,尤其是中國互聯網,這些都是很不好的特質。上面兩個回答已經很多具體例子證明我的觀點,在此僅僅總結,此處不表。
另外,以上並不構成點評現在問題的根本誘因。中國的互聯網基本上沒有知識版權保護,三大互聯網公司進入任意領域基本上沒有門檻,點評的核心價值,用戶點評,已經有點難守住。目前通過跟微信合作,估計在流量,品牌,資金上受益不少,但是至少產品上還沒看到革命性的東西。引入投資的附加條件肯定是估值,在產品走向還在搖擺的時候啊,又背上了擴大化的壓力,點評真是要加油了。

當然,以上問題所有公司都會有相對應的表現,點評跟微信融合之後,以騰訊的高執行力基因, 相信會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東西出來。畢竟作為o2o的鼻祖,點評的口碑在那裡,不要像手機qq一樣過度膨脹多重定位,之少能像人人網一樣 守住底線。


美團追的很緊,不僅僅是市面上公布的交易額這種東西,而是王興作為一個老互聯網人,很懂產品的基本底線定位這個門道,也知道如何去突破對手的底線。總而言之,戰爭剛剛開始,只是不一定所有人都知道。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565747/answer/15534703 之前就自己的體驗也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雖然說一些線下活動和網路水軍會對大眾點評有一定的影響,這也是擴張帶來的陣痛。但是大眾點評也有其他網站搶不走的東西,就是那些資深的點評吃貨,恰好媳婦也是其中一員。每年她們會被邀請參加大眾點評的年會,她們有自己的圈子,也會分享更多美食的優質點評。


大眾點評已死,在上面發布對店家不利的評價,居然被刪帖


我從另一個角度說說這個話題吧。
在美國有Yelp,在中國有大眾點評網。

他們成立的時間很接近。大眾點評網2003年成立。Yelp2004年。他們曾在一段時間非常相似,但是因為文化基因的不同,走了完全不一樣的路。

兩個網站的產品和功能
我的印象里,大眾點評最早時期的網站做的一般,但有個很成功的的《城市餐館指南》系列,是它最初的亮點。(剛才查證到點評網是參照美國的Zagat Survey模式創建的,那麼有餐館指南這個產品就不足為奇,Zagat Survey後來被Yelp超越了)2008年時候,點評網和yelp的模式很相似(雖然我沒有具體考證,但是我認為它借鑒了yelp)。當時,點評網在產品細節體驗上與yelp還有不少距離。2011年,點評網的常規用戶點評產品細節已經和Yelp不相上下,2012年以後,我個人認為點評網的餐館點評產品的部分功能和體驗趕超Yelp。同樣在mobile app方面,2008年yelp推出app,2010年的點評網app和yelp還有差距,2012年後兩公司不相上下。2011年之後,Yelp的產品功能上沒有什麼大變化。點評網則一直推出和優化新的功能,2012年後來大部分精力搞團購了。

兩個網站的盈利模式
點評網一直在嘗試新的盈利模式,早期例如優惠券和會員打折卡,後期比如團購和訂餐(印象里,2010年,點評網大約比美團晚大約半年進入團購市場)。比較之下,yelp的模式一直是廣告。y(剛才查了一下,Yelp在2011年推出過優惠券業務,但不久撤銷)。yelp 去年第二季度(2014年)實現盈利。點評網是否盈利,只有張濤和他的投資人知道了。

美國的Yelp和它的老鄉,Craigslist 都很耐得住性子,雖然穩紮穩打,但是也很難突破自我。(Craigslist 真正的10年不變)。國內的大眾點評網,58同城都不斷嘗試新的領域和突破新的模式。我覺得這很多是由市場和企業文化決定的。

適合美國市場的模式和策略,在國內不知道會怎麼樣。

中國有一個分類信息網站叫百姓網,前身kijiji中國,王建碩曾是kijiji的中國區總經理,2008年他接手公司並改名為百姓網,成為創業者。王建碩是一個很有情懷的人。我覺得百姓網是和craigslist氣質最接近的分類信息網站,穩紮穩打。相比較之下,58同城則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氣質,他的創始人大家都知道,公司如其人,突破格局,不斷求變。我認同百姓網的情懷,但58同城是市場的贏家。

休息,喝茶。


我不明白點評為什麼要做團購、叫車等其他服務,專註於商戶點評推薦引導,難道就不能做更大更強嗎?

事實上就是有些企業連自己吃飯的本事還沒做到完美,就開始想著擴張其他業務,最後呢?
團購網沒幾個活著,叫車退潮了都是光屁股,口碑網認了乾爹還是死了。

從「點評」來說,點評的確是退步了。


首先他這個名字起的就……讓人下載下來一看才知道有團購啊 啥的


看了點評再去吃的餐廳越到近一兩年越有一種我勒個去那些那麼激動的人是不是沒吃過好的啊的感覺,大眾點評讓我再也不想在外面吃飯了,省了我一大筆開銷。另外團購的條件有時會和店面不一樣,非常麻煩。帶有社交性質的電商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認為當人員內容或許雜亂,內容也不值得信賴的時候,就是衰落期的開始了。


來說下支付了昂貴的x萬上架費用的我的經驗。以及經歷的合同欺詐。
現尋求法律幫助中。。。

很不幸自己的店鋪也有在用點評+美團
美團用了N年 不收上架費 抽傭金
點評用了一年 上架費4k 抽一元 等於1%的傭金

美團大眾併購後
曾美團銷售告知x萬的上架費,要麼接受 要麼下架。
經過權衡,聯繫其他美團銷售後,簽約了新合同。
蓋章合同條件為;
x萬元為宣傳費用
兩個項目不抽取傭金
簽約時間為今年4月份而後7月告知我,之前的銷售沒有錄入合同,
以前談的條件通通不算。

x萬可以轉成商戶通半年,商戶通的作用就是給你多上幾家照片和有待開發的視頻功能。
團購項目必須抽點。

自己銷售的失誤需要商家了承受損失
投訴電話不作為。
中國的壟斷巨頭就是這樣子的:)現在收集證據諮詢律師中。


我一直都什麼好奇,糟糕的用戶體驗,經常莫名其妙退單之後,我兩個投訴都發不出去~不單單是這個大眾點評,餓了嗎,美團,全都有問題~
作為消費者,我真的是希望我能賺好多好多錢,然後再也不用去爭這些除了廉價,就剩找罪受的東西了~
所以,好好努力,好好賺錢,早日擺脫這些2B服務


美團網的界面比大眾點評網的好得多,尤其是電腦端,大眾點評的官網主頁看上去就像好多年以前的


點評曾經是我認為除了BAT外的 第四大互聯網公司,可是確實目前在原地踏步,甚至部分後退,不論是目前內容模式,以及原有社區形式還停留在小編和pc的運營方式,這些都為積累了這麼多優質ugc內容點評感到擔憂。似乎重點都在美團,哎

可惜了我愛的點評


作為點評網四星用戶,我覺得點評很大的問題就是水軍太多,花錢找點評的大有人在。我也被找過幾次,據說利潤很好。
此外,星級水分很大,親眼見過一個一鑽用戶點評了一個公交車站,一個公交車站啊!!給了三星!!!


大眾點評總感覺沒之前好了,例如吃的飯店吧。評論很高。其實也就一般,而且代金券也有時不會寫明一些情況。只能到場去問。


大眾點評不是退步,只是沒有進步而已,沒有進步在當前這個形勢下就比較危險了。
用戶對微信的依賴會慢慢把大眾點評的優勢拉下來。
點評的優勢在於用戶生產內容、查找店鋪。而微信功能中的「附近的**」將找餐館細緻化了,所以使用率應該會更高,如果大眾點評能把這部分和微信整合在一起當然還是很有希望的,如果不能那麼就會因為相互替代性出問題。當然暫時還不會有危險,因為微信的微生活項目又擱置了,而且線下店鋪的經驗互聯網公司比較缺乏。
然後就是用戶生產內容了,這部分應該是流失最嚴重的吧,以前用戶去了餐館都是迫不及待的和網友分享這間店怎麼樣,吃了什麼。現在微信的分享更為方便,而且是和朋友分享,分享後還會有回應,當然大家就樂於微信分享了,主要是因為可以及時方便的收到反饋。大眾點評如果能把這部分內容從微信中整合到自己產品中那就無憂了,只是微信的原則是朋友封閉分享,能不能整合如何整合應該還有個博弈過程。
大眾點評應該在積極想辦法吧,如果飯桶的倒閉讓他們警惕起來的話。
還有就是團購,團就團了,也沒有鼓勵用戶發評論的流程。團購付款這麼複雜的流程用戶都操作了,順便發兩張圖幾句話應該還是不難的。


推薦閱讀:

DNSPod 的免費 DNS 服務怎麼樣,有更好的選擇嗎?
CN海淘為什麼改名為蜜淘?
谷歌被封對中國程序員的影響有多大?
看上去與世無爭的飯否的價值觀是什麼?
用戶數量真的是信息質量的敵人嗎?

TAG:互聯網 | 互聯網產品 | 大眾點評 | 運營 | 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