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遊學的精神所在?
如題
要問遊學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遊學的精神所在?
那就必須明確下遊學的定義,請移步百度百科的解釋遊學_百度百科
可以發現,遊學的解釋可以說是和當今的具體遊學實際情況大相徑庭,那就很難說清楚其本質,更不要說精神了。
我想我的水平,還不足以去給遊學這麼一個寬泛且具有深度的人類活動去做一個定義。我就以我自己的親生經歷談談我認為的遊學本質。可以參考什麼是海外「遊學」,你有過怎樣可分享的「遊學」經歷?
(好了。。。我廢話太多了,囧)
前面回答說的「開拓眼界,增長見識」,這我想是必然的,也是最表層的。遊學的本質,或者說是精神在於尋找人生的方向,重塑人生的目標。古語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遊學這樣一個人類活動把讀書行路都佔了,想必一定是會給一個人帶來全新的思考和升華。
我想凡是去遊學的,多是想去收穫一點什麼的。 那麼最大的收穫無非就是尋找到自己的目標自己方向。至少,我所見過去遊學的人都是如此這般。
說到遊學,其實遊學是一種升級版的旅遊方式, 是一種境界的提升。在以往我們習慣的跟團游中,到了景點就拍照,這是照相機旅遊的時代,目的性很強。再比如自由行,這種旅遊是不在乎目的地的,而是享受這個過程,比如騎行去西藏,他們體會的是這一路上的收穫與鍛煉。而遊學則是 更高層次的旅遊方式,不強調目的性,不問怎麼去,而是強調為什麼要去,又和誰一起去。真正體現出人在旅行中的意義。
遊學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現代教育意義上的遊學,是20世紀隨著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發展進程而產生,並逐漸成熟的一種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模式。
所謂遊學即是一個「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過程。學生在遊學期間到國外,學習語言課程、參觀當地名校、入住當地學校或寄宿家庭、參觀遊覽國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點,真正做到了學和游的結合。
周末路過中關村四小,看見一所民辦學校貼滿了假期出國的夏令營的海報。一看錶,離上課的時間還有一段,我就佇足在海報前認真看了看,滿滿的海報上都是假期到美國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的活動。回到辦公室,懷著一種說不清楚的心情在網路上搜索了一下「出國夏令營」,果然每一個的搜索結果都無一例外的指向了一個核心詞: 語言。 看見整屏整屏的出國夏令營都是「英語強化」,我無奈了。到底為什麼中小學生假期要出國,出國的目的難道僅僅是「語言」嗎?突然想到去年和孩子們從慕尼黑回北京的飛機上,一個中年男子問飛人:「你們在德國都學德語了嗎?會說什麼?」「你好,再見,謝謝。」飛人回答。「啊?你們就學了這幾個詞啊?」中年人不屑地說。「如果出國就是為了學語言,那我費這麼大勁幹嘛,在北京就學了!」飛人若無其事地反駁,然後大聲地說:「我們出國是為了看這個世界!」
這是什麼情況…...?
「來來來,同學們看這裡,按順序排好隊……」
全國各大城市機場的國際出發大廳聚集著一波接一波的小學生、中學生。他們各自的輔導員老師在召喚著孩子們。但仔細一看,這些輔導老師戴著艷色棒球帽;腰上挎著個腰包;手舉小旗子;怎麼看怎麼像旅行社導遊或領隊。原來這些學生們即將趕赴世界各地游(lv)學(you)的留學生…...哦不…..是「遊學生」。
暑假裡烈日炎炎,同天氣一樣火熱的還有各種名目的境外遊學項目。據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相關統計,近5年暑期內,國內公民出境人次每呈階梯式上升,其中由在校學生出境遊學所帶動的比例尤為突出。尤其是近兩年暑假期間,目的地為英、美、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機票幾乎被售空。
國內某知名遊學主辦方是這樣介紹的:「境外遊學就是給孩子們一個機會,去國外參觀世界知名學府,與外國同齡人相處,既是遊覽更是學習,意義非凡。」
不得不承認,孩子們去國外游(lv)學(you)的確有助於他們開拓視野,尤其對那些計划出國深造的孩子來說,可以為今後國外留學趟個路,對留學目的地國有個初步了解。可現在情形是,孩子們一窩蜂式地要去境外遊學,把遊學項目炒的直「發燒」。
孩子的攀比心作祟,家長的溺愛買單
二發有一位朋友,他兒子現在國內讀小學5年級,去年的暑假,這孩子屢次央求要去美國遊學。這位人父原本並不打算讓兒子去,可是架不住孩子軟磨硬包,說班裡有很多同學都出國遊學過,身邊的小夥伴就他沒出去過了。要知道,這個老哥家裡經濟條件並不很好,但是為了能讓孩子增(man)長(zu)見(xu)識(rong),愣是從不多積蓄中擠出2萬塊錢讓孩子去「擁抱世界」。可是孩子回來並不開心,說手頭的零花錢太少,很多同學買了XX玩具他買不起……
從實際效果來看,遊學十分坑爹! 「游」而不「學」。當前,很多境外遊學組織除了對外宣傳「遊學」以外,真正行程安排與成人旅行團別無二致。孩子們遊學歸來,向大人彙報學習成果,只有那些觀光景點,和旅途中同學的趣事。沒有什麼國外的風土人情描述,外語交流能力的提高更是扯淡。
遊學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孩子而是他們……
境外遊學火爆的背後,是一條條錯綜複雜的利益鏈條。境內旅行社的高昂成團費用、境外地接的高額接待費用、作為介紹人的學校和教師豐厚的回扣、教育中介的令人咋舌的服務費……各種理的清,理不清的費用來源充分表明:境外遊學的火爆與相關獲利人推波助瀾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有相關媒體報道,某些地方教育行政機構與學校,夥同旅遊機構聯合下發通告,鼓勵中小學生境外遊學,更有甚者還有制定硬性指標。
那些參與遊學的孩子年齡尚小,知識儲備十分欠缺。他們在國外無論從語言還是社會文化幾乎不會產生任何認同感,而遊學最初最根本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學』嗎?很明顯,過早的遊學從本質上與孩子的年齡、性格、認知等情況相脫節,只會被「游」吸引的孩子們,誰會去在意「學」呢?
請家長們在做決定前,一定慎思:你的孩子真的需要境外遊學嗎?
我覺得遊學不一定要去國外啊,中國東北和西南的差異就已經可以秒殺英法之間的差異了~
遊學的本質是旅遊產品的升級服務,教育服務的分支產品。如果說旅遊是一張大餅,遊學就是滿是乳酪和香腸的Pizza。餅,是形式;肉,是主料。
遊學的精神,是去最對的地方「學」喜歡的事兒,俗話說,就是學的得地道。但是學本身不光是在課堂里聽課的意義,而是體驗、感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古以來,遊學一直是各種文明中最為傳統和極為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讀書的青年人遊學四方,訪師問學、豐富知識,廣交師友、增進交流,增長見聞、開闊眼界,鍛煉意志、培養素質。
這個世界有一種行動,它在幾年中讓這個社會上越來越多的青年與四散各地的夥伴一起探索世界,發現自己,然後它試圖在年輕人緊湊的人生安排里撕開出一點空隙。這些青年大多到最後都成了特例,是多數人認為的特立獨行的一些年輕人。而他們中的多數也默默遊離出集體隊列,走起了自己的節奏。
這樣的行動叫作——遊學。
——韓朝
下面是廣告時間,今年夏天,山海學社將在成都開展夏季遊學活動,這也是山海的第二期遊學活動。
山海學社2015年夏季遊學招生公告
先起個高調:
我的高中是全國最好的高中!!!BHSF~
我在高中期間一共參與了兩次遊學活動
第一次是高一,去美國加州,先去高中交流一周,再去四處玩一周,好處就是,我真真正正體會到了國外高中的選課以及發展自由,但是也意識到了差距,我的寄宿家庭的夥伴是學文科的,就可以選很多文科的課,包括各種寫作,期末沒有考試,作業是寫本小說……她的書包沉到要死要死的,她每天都學的很晚,看她超努力的,我才知道國內很多關於美國的傳聞是假的,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要辯證地考慮國內的消息;而且而且對我影響最深的是,我當時十分特別極其地不喜歡學英語,家裡花了很多錢才給我堆到當時的程度,去美國玩了一趟,看了一看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意識到多學一門外語的快感,從此喜歡上了英語。
圖片是在上中文課…11年居然還在唱《大中國》
第二次是去日本,高二的時候,幾乎整個年級去了日本,分布在東京,大阪和…(第三個地方我忘了…)老師還把寫得好的遊記編成了冊子叫《見微知著》(我們學校從來不逼著大家寫遊記,都是自願的,比如我就沒寫(我當時是個大學渣啊啊啊啊桑心)……我們學校就是這麼任性o(′^`)o)
我的老家在東北,對日本以及所有日本人有著天生的恨意,而我們此行老師的用心也在於讓大家放下固有的認識,試圖去觀察、了解這個鄰邦,取他山之石,知己知彼,七天里奧日光、東京都?和東京走了一圈,我們的團完全沒購物,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安排,時間也很緊湊,上車導遊老師講知識,下車就努力觀察,了解到了日本有多乾淨,社會有多有序,有多敬業,他們有多不喜歡給別人添麻煩,同時也看到了這個社會有多麼壓抑,不喜歡特立獨行的人,而且也看到了老齡化的結果,同時也覺得日本人表面謙遜其實有點自大,但是很多人都還是很善良的,這些和網上寫得很像,也是老生常談了,但是當時親眼看到的感受和聽來的所受的觸動完全不同。回國以後,我也一直按「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原則要求著自己,同時日本之行也促使我開始學習日語。而且我今後對於日本,甚至其他國家、種族的認知都更加立體了,在思考國際問題的時候也比以前更加深入,可以說收益匪淺的。
(話說………當年高速上的公廁就有那種馬桶蓋了…)
總之,這種遊學還是有拓寬視野,擴展知識,以及調動今後學習積極性的作用的。
我認為遊學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為了開拓眼界,增長見識。這就是說,一個有過遊學經歷的人就可以說,這個我見過,那個我也見過。再之後碰上什麼的話,也不會大驚小怪或興奮異常。但是要說到遊學的精神,我反而是認為遊學是讓一個人反思或暢想。反思是反思現在的學習、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從而對未來有更多的期盼和嚮往,也可以逐步調整自己未來學習、工作的方向。
遊學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遊學的精神所在?
看到這個題目真的讓我思緒萬千,好多學生和孩子的面孔在我腦海飛速閃過。
我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從另一個問題談起,那就是:
人的本質是什麼?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這又要從最經典的三大哲學問題中需求答案。(對啊,這三個問題好好用)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將往哪裡去?
據說人是所有物種當中,唯一一個從出生就自己會死亡的物種。所以,人活著窮盡一生都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時間維度里去尋找某種自我存在的意義。所以,人只要活著,吃喝拉撒睡,生活、學習、工作,都不同程度的尋找生命的維度,我個人認為就是通過各種自己原始家庭所帶來的資源和所能觸及的時間、空間等多維度的限制條件,不斷的去嘗試,去突破,去通過經歷,尋找自己的定位。
就像小時候學數學的橫坐標和豎坐標一樣,每個人的人生也需要定位。
而遊學只是人生眾多尋找定位方式中的一種。
那麼,我們用更通俗一點的話來說,人為什麼要遠遊?
百度說,中國的遊學傳統來自於孔子周遊列國,這是一種傳統。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在遊學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去了解學習了當地的政法民俗人情,另一方面也在一路散播自己的思想,以影響到更多的人。(這裡留個伏筆,後面重點說)包括我們常說馬可波羅西遊記,也是一種典型的遊學古老事例,老馬來中國了解了中國,傳了教,又把中國介紹給了世界。但很可惜的是,由於多苦多難的中華兒女,在螺旋式曲折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這一傳統並沒有很好的保存下來。目前我們所談論的遊學,其實和古上的遊學有明顯的區別。
由於一些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中華大地上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低潮期和封閉期。然後在改革開放後,在信息化時代的衝擊下,中國突然一躍成了未來最有潛力的市場大國。這意味著國民收入的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和滿足已經不再僅僅局限於口足飯飽。而開始向更高的境界飛升,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所以,其實遊學的第一波浪潮我個人覺得是從最近10多年旅遊的興起為起點的,人們必須經過一個瘋狂的出國看看,遊玩,滿足好奇心,滿足獵奇心理,滿足那種生活在別處的詩和遠方的輪迴。才會突然回過頭來看看,究竟自己收穫了些什麼,旅行的意義是什麼。然後,我們可以看到出現了很多的旅遊達人,各式各樣的玩法,自由行、定製旅行、本地伴遊、打工換宿、海島游等等。但歸根到底,還是游得細分和各種個性化玩耍需求上的一種重享受的產品服務。目的更大程度上為了relax,為了feel free,為了逃離生活的苟且。
很多人說遊學是為了擴展眼界,增長知識,那麼旅遊也可以達到這種目的啊,那麼遊學和旅遊的區別又是什麼?
也就回到了題主的問題:遊學的本質是什麼?
遊學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投資和獲取。
無論是青少年的遊學,還是成年遊學,歸根到底都是一種對教育資源的獲取方式。這也是遊學和旅遊在本質上有所區別的最大的一點。
那麼遊學的精神是什麼呢?
我個人把遊學分為輸入和輸出兩個階段。其實很好理解:
在輸入階段,就是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不同的教育資源的體驗、深入學習之後容納為個人知識體系的一種過程,這是一個外在客觀世界對個體的輸入,是個體對外在客觀世界的吸納、消化、吸收,最終又成為個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過程。
在輸出階段,其實,這就要說到一開始的孔子周遊列國,大家都知道孔子去周遊列國了,但是大家都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點,那就是孔子一路上都在宣傳儒家思想,而且不單單他一個人,他所影響的人,他的弟子都跟隨他再遊歷的同時,在散播自己的價值觀。這就是我要說的輸出階段,終究當吸納到一個階段時,個體會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但單單行成這些還不夠,要能夠再輸出出去,影響到更多的人,才是我個人所認為的遊學精神的所在。
而這個精神早在1842年魏源歐巴的著作中已經提出來過了:
師夷長技以制夷
是不是突然覺得老祖宗們簡直是不要太機智。
當然,現在我們說起來這個已經不會像當年那麼悲憤交加和充滿亡國的危機感。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兒,其實回頭看看,會發現終究還是這麼個道理,是什麼觸動我讓我有了這樣的理解呢,這裡容我再啰嗦的講一個小故事:
某次活動接觸到一個剛從英國參加一年交換生回國的12歲的小女孩,她一直問我深圳有沒有什麼好的國學老師可以介紹給她的,我覺得有點好奇,問她為什麼?
她回憶起自己剛去英國的時候還是在學校融入的不太好,哪怕她在同齡中國人里的閱讀量和辭彙量已經算佼佼者了,但是比起英國學生還是差了一大截,對此她深有體會。
那為什麼不找個懂英國文學的外教提升一下這方面的能力呢?我更覺得奇怪。
她說後來她終於打開社交圈的方式連她自己都沒有料到是因為她有一次在課堂上無意中提到的孔孟的思想,從那一次之後英國的孩子們都對來自東方的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她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中國人的標籤在自己身上的份量。由此為突破口,她終於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到她最後離開的時候,班級的英國妹紙們還給她辦了一場爬梯,大家都依依不捨。
所以一回國她就立志要加強自己在國學方面的修養,因為是這個讓她找到了自己在國際化環境中的定位和自信。
這番言語,其實對我個人的震撼蠻久的。
當然,我們現在普通人尚不存在爆裂的制夷問題,所以這個問題準備用兩句話來收尾:
遊學的本質是什麼?——少年強則國家強(梁爺爺大法好)
遊學的精神是什麼?——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魯歐巴最帥氣)
我覺得,現代教育意義的遊學,是20世紀隨著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發展進程而產生,並逐漸成熟的一種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模式。大中院校、社會機構和博物館等歷史文化單位通力合作,面向國內外青少年開設遊學課程,同時承認本校學生在國外及校外選修的遊學課程學分,積極鼓勵並正確引導青年學生到不同文化環境中去探訪、並沉浸其中,通過親自體驗、學習、理解非母語或非本地的文化歷史傳統,強化提高外語水平。具體可參考【遊學課堂】什麼是遊學?裡面講述了常見的課程行程安排及主要優勢,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為業內人,分享一些體驗。個人也一直在英國發展。
直接點說,如果你沒有出國過,或者以後也沒有留學計劃,這種體驗對你幫助還是不小的。至少在幾個方面讓你受益:1,看到物質上豐富程度的區別;2,語言交流的方式區別,讓你感受到的人文氣息不一樣;3,各方面收到衝擊之後,心理上建立更多自信。不過我個人認為,短期遊學不能帶來個人本質的改變, 往往改變的是對待人和事的態度,或者帶給你莫名的勇氣。很多學生希望既旅行又學到東西,幾乎不太可能。以我為例吧,在英國一直在學校學習的時候,並沒有參與過多的活動,就是好好學習。但是讓我對異國文化感觸最深的,卻不是學習期間。而且我周末和英國人踢球的時候,是我在餐廳打工的時候,是我做助教的時候,等等。這也使我意識到,遊學這個概念被一些機構做淺了。這也是我為什麼集中精力做英國家庭文化體驗的原因。我的目的就是,首先惠及學生,以他們的利益為重,深入家庭,和當地人一起生活,我認為這是最快的學習的方式。而且,這是影響一生情操的經歷。
更新一下:目前仍然在探索階段,沒有一個業務做成,所以歡迎各種合作和諮詢。現有的資源是英國自己建立的hosting家庭資源以及一些短期房源,還有對英國的熟悉程度優勢。打算接著開發足球俱樂部合作模式,英國本地中小學合作模式,逐步建立興趣特長開發和家庭文化體驗相結合的機制。現在瞄準的是明年夏季假期。我覺得自己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就鼓足勇氣想做這個。已經有一些英語教學機構和旅遊遊學的機構和我聯繫,願意以生源為合作資本。非常感謝,不管能不能做成,曾經努力過和嘗試過,這很重要。另外,公司註冊地在英格蘭。
歡迎交流哈,不介意我留個微信吧:Detective_221B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家長會給孩子寒暑假安排出國遊學,面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遊學產品,如何進行有效篩選是很多家長非常關心的問題。
首先,看國內組織機構是否有相關資質。
目前基本上所有國內的機構組織的美國遊學和絕大部分英國遊學也都是以旅遊為主。這點只要核對簽證類型就知道,如果孩子的美國簽證是B1/B2類而不是F類,英國簽證類型是普通訪客簽證(General Visitor)而不是短期學生簽證(Short-term study visa),那麼這次海外遊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旅行!即使遊學過程中安排了很多的語言課程或者相關講座,也無法改變這是一個境外旅行團的本質,畢竟申請簽證的時候,沒人敢向使領館撒謊。
根據國內相關法規規定,組織出境旅遊的機構,必須持有國際旅行社資質!如果一個遊學機構沒有這項資質,那麼就沒有海外遊學組織資格。這點也可以從主辦方開具的發票來判斷,如果一個機構只能開具「諮詢費」之類的發票,顯然是不正規的遊學公司。
更有甚者,部分遊學主辦機構根本沒有國內實體,而是要求報名學生直接匯款到境外,出具的也只是隨便列印出來的海外收據。這種行為不僅涉及逃稅,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萬一出現問題,有幾個家長有能力去境外維權呢?
其次,安全保障看遊學團隊的領隊構成。
海外遊學,領隊是全團學生的保護人,對於學生能否安全出遊,領隊至關重要。更進一步說,是領隊學生的比例,以及領隊經驗起到決定性作用。
大部分遊學機構,一個領隊會帶15左右的學生,或者2個領隊帶30個學生的所謂「大團」。更有甚者有些機構的領隊學生比例高達17:1。家長設身處地想一下,15個和自己寶寶差不多的孩子,一個人能不能照顧得過來,答案顯而易見。根據經驗,一個成年領隊,最多能夠隨時監控到的學生人數,很難超過10個,最好是控制8個以內,這樣才能保證所有學生在領隊的視線之內,不會出現脫團情況。
有些機構會強調海外領隊的作用,其實只有國內領隊能夠帶領好孩。海外的領隊無論安排多少,都沒法有效組織中國學生,因為學生在海外如果走神,必須喊出他的中文全名,否則學生根本意識不到有人在喊他。這點海外領隊完全無能為力,只能依靠中國領隊。
另外,很多機構的領隊根本沒有帶團經驗,甚至大部分是第一次出國。家長在給孩子報名之前,務必詢問一下領隊老師是否有出國經驗,如果沒有,請直接放棄!
第三,住宿形式很重要。
很多低價遊學團會把海外寄宿家庭作為主要宣傳賣點,會強調寄宿家庭和孩子的溝通,提升英語水平,了解境外文化。其實這是一個巨大的誤區。
寄宿家庭最大優點就在與價格便宜,很多機構都有同一個目的地不同住宿形式的團費,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寄宿家庭團比酒店或者宿舍團便宜幾百美元。但寄宿家庭有三個致命缺點經常被主辦方隱瞞:
1. 寄宿家庭條件差距懸殊。好的寄宿家庭住獨立別墅,有私人泳池甚至私人飛機。條件不好的計算家庭,幾個孩子擠在一個小房間,每天吃不飽睡不好。花同樣的價錢,得不到同樣的回報,自然孩子不開心。
2. 經常出現寄宿家庭的女主人晚上出差、生病等等原因不在家,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如果是女孩子晚上和國外寄宿家庭男主人同處一屋,恐怕國內家長肯定睡不安穩了。
3. 寄宿家庭分散性強,不便於學生統一組織,而且每天交通的危險性也被放大了很多倍。
最後,是否有隱性收費一定要問清楚。
非常多的遊學機構會在出發前向家長收取貨幣附加費或者燃油附加費,動輒數百美金。而這筆費用在報名的時候卻不向家長解釋清楚,合同里也只是藏在某個角落一筆帶過。當家長知道這筆額外收費的時候,也只能被狠宰一刀,否則根據霸王條款的規定,學費可能三分之一甚至一半都會損失掉。
看準上面四點,就可以排除掉絕大部分不靠譜的遊學機構,給孩子安排一個放心、充實的假期旅行。
"遊學」是一種返回教育與學習本質的教育模式。出境旅遊中可能有學習,但目的更多是一種休閑。「遊學」更主要是「學」,而且「游」本質上指的不是旅遊,而是強調體驗式的學習、跨文化與國界的學習,一種傳統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知行合一」精神。對於學生來說,在寒暑假進行遊學也不影響正規方式的教育,沒有錢可以在國內遊學。
據了解,暑假期間,各類「遊學夏令營」、「暑期看世界」、「國際遊學」項目琳琅滿目,吸引了不少大中小學生選擇出國遊學。北京邊檢機關的統計數據顯示,7月份,年齡在10歲到20歲之間的青少年出境人數為7萬餘人次,其中,假期「遊學」的中國學生佔四成多。儘管對有些遊學項目名不副實,僅僅等同於高價出國游的爭議不絕於耳,但國際遊學卻在爭議聲中升溫。
出國旅遊以及僅僅只是旅遊途中「參觀國外名校」,本質上依然是「游而不學」,當然不能算是「遊學」。遊學潮的出現,原因在於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對個人國際化素質的日益強調,同時,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讓更多的家庭有條件送孩子「遊學」,這一潮流只會有增無減。
目前國際遊學還處於成長期,大家都會比較愛惜自己的行業口碑,所以現在還沒「隱性消費」之類的潛規則。多數機構一般在學生要求的情況下才會設置購物點。一般遊學機構都不會暗中安排購物點,主要看學生需求,讓學生選擇。如果是以「游」為主的線路,就會安排一些購物點。大型正規的旅行社安排購物點是會說明的,安排有購物點的線路主要是看學生需求,遊學分為兩種,一種是純學的,另外一種是學和游一起的,第二種就往往會安排購物點,學生要根據自己需要選擇。
目前辦理境外遊學的機構比較多元化,除了旅行社,還有留學機構、語言培訓機構,遊學產品和線路品質確實參差不齊。
說一個小角度,遊學這個觀念是從中國古代來的吧,按現在的理解稍文藝,偏向於求知,不偏向工作。
在西方流行很久的觀念是:間隔年。 可以查閱相關。
其實如果既然決定了遊學,你就註定會跳出一些小圈子,咱們這代人依舊逃不出修身齊家的命,間隔1~2年,了解自己,認識世界,安身立命,後面的遊學當旅遊也無妨,試問你對當代中國可有政治抱負|||&>&<
世上本沒有遊學,方鴻漸式的海歸多了,才有了這種自欺欺人的說法。
讀萬里書 行千里路
我認為遊學的本質是為了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體驗不同的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遊學的精神就在於觀察,培養自己擁有一顆敏感的心,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放鬆。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看來,自春秋時期孔子以來,就有了。且行且學,就是遊學之源。
每個人橫空出現,自有其理由。來這一趟,不外乎安此肉體之身、立起有別於他人的使命。
簡稱"安身立命"。
吃什麼飯,建什麼業。
這麼嚴肅的問題,邊游邊學,何不快樂喲呵?
今天的我們十分有幸,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遊學。
來吧,踏上遊學樂路吧!
看了折磨多的觀點,我想說你們去游過學嗎?自己親身感受的嗎?有些觀點還是贊同的,遊學目的很簡單:就是開拓眼界,完善個人發展。想交朋友的可以加我微信;15036039349。
推薦閱讀:
※我們是更需要物質,還是更需要精神?
※如何解決因為不甘平庸而導致的不合群?
※一帆风顺的人觉得只要活着就很美好是不是一件好事?
※如何才能韜光養晦?
※為啥打遊戲都喜歡玩變態模式,但是人生都希望easy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