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信用體系是什麼狀況,與美國的信用體系有何區別?

之前聽說美國的信用體系很完善,和中國的信用體系相比有什麼具體的差別嗎?


特邀。 說起個人信用體系,人們馬上會想到美國。確實,美帝的個人信用體系在世界範圍內都稱得上最完善。美國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以個人信用制度為基礎的,有完善的個人信用檔案登記制度、規範的個人信用評估機制、嚴密的個人信用風險預警系統及其管理辦法,還有健全的信用法律體系。

在美國,每個人都有一個SSN(social security number),這個號碼可以將美國人一生幾乎所有的信用記錄都串在了一起,銀行賬號、稅號、信用卡號、社會醫療保障號都與之掛鉤。自20世紀30年代美國成立社會安全管理局之後,聯邦政府下令,所有合法公民和居民必須持有有效的社會安全證。通過SSN,任何人均可查到自己的信息資料,比如年齡、性別、教育背景、工作經歷、與稅務、保險、銀行打交道時的信用狀況、有無犯罪記錄等等。基於此,銀行根據申請人以往的信用記錄,可以確定其貸款的風險。

至於信用報告,美國有提供信用報告服務的中介機構,貌似目前是三家,分別是美國信用管理協會、信用報告協會和美國收賬協會。他們通過各自的分支機構,收集美國人的信用資料,並編寫成報告出售給有需要的個人或組織。

此外,美國也有其他跟信用管理相關的制度,比如信用修復、信用分數之類的。

至於我國的信用體系,這個就簡單很多了,我國目前還沒有成型的信用體系。銀行發放貸款都會查看的信用記錄是由人民銀行出具的一份信用報告(相信買房辦過貸款的朋友,都去人行列印過報告)。這份報告的內容其實主要涉及貸款人信用卡的使用情況,有沒有逾期未歸還的款項,近幾年逾期還款的次數等等,在說服力上,同美國的信用報告無法相比。


對於誠信體系的建設,感謝@周瑤的啟發。
僅據個人了解到的一點情況談很不成熟的意見。
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政出多門,基本每個權力部門都有自己管理的一攤子,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這本身作為一項應當提供的基礎性公共服務,竟然成為一些利益部門的生財之道
政府應該把這些基本信息都整合在一起,如同美國的信用體系一樣,一是方便管理,二是方便服務。這個歷程,我們走了太久。
請先看這個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7〕17號

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方向和目標。我國「十一五」規劃提出,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產品質量的信用記錄為重點,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2007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以信貸徵信體系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

也就是說2003年十六大時已經開始商討這個問題,一晃,十年過去了
以「信用體系」為關鍵字,在
中央政府網站搜索 ,可以看到信用體系建設的建設一直沒有間斷:

各部門有各自的信用體系信息庫:1、公安部公民身份系統,公安部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
身份信息核查服務,每次收費5元。
2、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 -- 誠信體系實名制查詢就做的很好,完全公開。

1989年,經國務院同意,國家質檢總局(原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了GB
11714-1989《全國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代碼編製規則》強制性國家標準,為儘快建立組織機構代碼制度提供了技術保證。
  1990年4月,根據國務院文件精神,組成了由國家技術監督局牽頭,國家計委、國家科委、民政部、人事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統計局、國家工商局、國家稅務局、國家信息中心等部門參加的全國統一代碼標識制度領導小組。在全國領導小組領導下,制定了建立全國統一代碼標識制度的總體規劃和1990年工作計劃。

3、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 插播新聞:2013年10月28日央行個人信用報告的網上查詢擴大至9省,通過這一信用平台,個人可以坐在家裡查詢各種個人信用信息,列印個人信用報告。這一舉措被認為能夠推動整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尤其是小微企業,將與個人信用記錄捆綁。
4、教育部學歷認證系統:學歷認證--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學信網)
5、住建部:全國建築市場誠信信息平台

6、國家質檢總局產品質量信用記錄
7、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

………………


美國的信用體系的完善建立在社會保障卡和廣泛的數據共享的基礎上,每個在美國擁有合法居留權的人(不僅限於美國公民)都會領到一個唯一的、終身的社會保障卡。在美國,這個社會保障卡就相當於國內的身份證,無論你是要讀書、要工作、要置業、要享受國家福利、要繳稅、要在銀行開戶、要貸款、要申請信用卡等等,都要用到這個社會保障卡。並且,你做的上述所有事情,都有一個共享的資料庫在記錄,在辦理之前也都會先查詢你的信用情況。因此,一旦某人有嚴重不良信用記錄(比如個人破產什麼的),可以說他在美國社會將會寸步難行。
國內的信用體系現在是以人民銀行的個人徵信系統為主導,配合稅務、醫社保等機構的數據建立的,但是一來覆蓋範圍不夠廣,二來缺乏數據共享,三來社會上對於不良信用的懲罰不夠嚴格,相比美國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最近在看相關的書籍,我是知識的搬運工,以下內容多來自於《國際信用體系比較》——孫志偉
信用體系主要分為個人信用體系和企業信用體系,我這裡主要說美國的個人消費信用體系。
美國從19世紀30年代就開始建立,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在個人消費信用體系中,主要有3類信用機構,即授信機構、信用服務機構和受信者。授信機構指銀行、金融公司和非金融機構,消費者就是受信者,授信機構和消費者之間存在的就是各種信用服務機構,這些機構對信用資料進行收集、評定,輔助授信機構決策服務。
目前美國的消費信用機構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明顯的寡頭統治,他們是

  • 益百利(益百利中國 | 新聞),屬於英國人控股的公司,在美國和英國都是最大的個人徵信公司,成立於1899年,美國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橙縣,公司在歐洲極力擴張,包括東歐地區,並收購了法國的消費者信用資料庫。2014年在中國和普惠金融合作推出了應用於P2P借貸服務行業的小微貸款信用評分體系。
  • 環聯(Credit Report, Credit Scores Credit Checks)由美國人控股,總部在芝加哥,公司自1988年開始提供美國全國性消費者信用調查報告,目前資料庫已覆蓋到北美的美國、加拿大、維爾京群島、波多黎各。
  • 艾奎法克斯(Equifax: Check Your Credit Report Credit Score Ratings)總部在亞特蘭大,始建於1899年,是一家跨國的個人徵信公司,在北美、南美、英國、歐洲和亞洲一些國家都有分支機構。

除了上述三家巨無霸,美國還有2000多家小型信用局,他們大多是上述三家巨無霸的會員,主要從事地方性信用服務業務,收集本地區的消費者信用資料,為三大信用徵信機構提供信息及為客戶提供相關信息而獲利,但也有一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為房屋出租者評估租戶信用情況、為保險公司提供被保人健康狀態等的信用局。

美國消費信用局數據的主要來源有

  • 授信機構,提供借貸、還貸記錄和消費記錄
  • 第三方數據處理公司,提供消費者社會經濟行為的數據,如估算消費者收入和一些消費行為
  • 消費者尋求貸款過程中發生的查詢行為數據
  • 公共記錄,即政府掌握的,對公眾開放的數據,如破產申請、納稅記錄,不包含犯罪記錄

美國對正常取得企業資信調查徵信數據沒有任何限制,信用局收集個人消費信用的工作是主動的,不需要告知消費者;大多數授信機構也會將消費者的不良記錄主動提供給信用局,這種開放的信用信息政策為信用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那麼美國消費者的個人信用記錄內容是什麼呢?

  • 個人識別信息:姓名、當前和以前住址、電話號碼、社會保險號碼、出生日期、當前及以前僱主,提供給本人的信用報告還包含配偶的名字
  • 貸款賬戶信息(最主要信息):消費者所有貸款賬戶,如車貸、信用卡,賒銷賬戶等,內容主要有賬戶還款歷史、餘額、額度、賬戶建立或關閉的日期等
  • 職業記錄
  • 公共記錄:破產記錄、法院裁決信息、未付稅息、現金罰款和專業收賬公司提供的收賬信息
  • 信用查詢記錄:包括消費者主動查詢和借貸公司的查詢,內容有查詢者、查詢原因、查詢時間和查詢記錄的結果,可以判斷消費者是否向多家機構申請信用,存在過度授信的行為

美國個人消費信用評分標準
個人信用評估的核心是評定信用分,分數越高,信用等級越高,FICO評分是最常用的評分方法,在20世紀50年代由工程師Bill Fair和數學家Earl Isaac發明的信用分統計模型,目前也被美國的三大信用局採用。按照重要程度,信用資料的排序分別是個人破產記錄、抵押品、拖欠債務、遲付借款;信用歷史的長短;一年來新貸款申請的查詢次數;使用的信貸類型。基本思想是把借款人過去的信用歷史資料與資料庫中全體借款人的信用狀況相比較,檢查借款人的發展趨勢是否跟經常違約、隨意透支,甚至申請破產等借款人的發展趨勢相似(這和商業銀行評級和評分時,對違約概率
(probability of default, PD)的思路是一樣的)。
國內的信用體系我還不是很了解,就不多說了


我在某副省級城市做企業信用相關工作有四年時間。簡單說說企業信用相關工作。
全國各省以及副省級以上城市其實都在好幾年前就成立了類似徵信中心之類的部門。大家的思路都是個人徵信這個事兒遙遙無期,先從企業徵信下手比較靠譜。將來政府採購、企業申請項目,都以企業徵信報告作為重要參考依據。
企業信用建設應該是分兩步走的:
第一、先把各部門有關企業的數據匯總起來;
第二、建立信用評價體系。
由於信用評價體系國家一直沒出台指導意見,大家覺得這個可以先放一放,但是又覺得徵信這個事兒實在太重要了,重要的事兒都比較好申請項目資金。所以其實這幾年來企業信用系統建設在各省市都乾的熱火朝天。
——————吐槽分割線——————
據我了解,各省市在企信上花的錢,少的幾百萬,多的幾千萬,沒一個做成功的。基本上都是做了又廢,廢了再重新立項。最深的感悟就是,那些專接政府項目的三流軟體公司,真是基本靠坑蒙拐騙啊,只要成功公關下領導,項目就完成了90%。
等軟體做完了,就得跑各個部門去要數據。看完各種臉色,所有單位領導都是一個回復,基礎數據可以給你,但是企業營業額稅務獎懲信息涉密不能給。這裡面的水就深了,這些「涉密」信息都是各單位牽制企業的鎖鏈,怎麼會輕易給你呢?
沒辦法,國情就是這樣。跨部門之間的事情,有上級領導協調來辦,什麼都好說;要麼拿著政令,也能辦成;什麼都沒有,那就呵呵了。
接下來說說企信系統架構的問題。理想的設計應該是,政府各個部門把自己的系統添加個符合SOA設計的服務模塊,然後徵信中心通過這些服務介面把企信數據都匯總起來,最後再在企信系統上開放一些介面,讓一些行業協會之類的接入進來做信用評價。可是三流軟體公司的三流程序員,都只會用SSH啊!!都是部署完tomcat連默認管理配置都不改的啊!!都是連SOA到底是個啥都說不清的啊!!我研究了幾家公司的企信產品,幾乎清一色都是在各個單位機房放一台前置機(PC server),把人家的資料庫導一份到前置機里,然後說這叫中間件。最後把前置機的數據傳回去合併個庫,庫上做個查詢系統,就大功告成了。就這樣一個東西,有的要幾百萬,有的敢要上千萬。

最後,總結一下。在我國政務信息化如此落後的情況下,大一統的信用建設還遙遙無期,目前只適合在個單位內部搞小範圍的信用評價。至於美帝的,美帝的NSA都能監控全世界了,你拿我們的信息化建設和人家比?


謝邀。回復的有點晚,不好意思。我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專業,見諒。

我在某信用管理公司工作,公司主要業務都屬於信用行業的邊緣支流,無信用行業的核心業務(如徵信資料庫)。在中國,能比較全面了解國家信用體系的人真的不多,因為能大規模做信用行業核心業務的公司還沒有。
信用體系可以分好多種,如國家的信用體系、企業的信用體系,甚至是個人的信用體系,我猜測你想要了解的是國家信用體系。

對比兩個多家的體系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體制是否健全;二是有沒有主體去做相關的事情。

一個國家的信用體系是否健全,可以用一個東西衡量——失信懲戒機制,就是說一個人失信之後會遭到什麼樣的懲罰。失信懲戒機制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一是法律(美國有10部左右信用法律,中國一個都沒有,中國有信用相關的法規,但價值都不大);二是道德(我不願意否定中華民族,但現實是什麼,你應該也清楚);三是非法律的制度(如失信者求職、購房、評定職稱等等)。

有了失信懲戒機制還需要有人(政府、機構、公司)去實施,首先需要採集信用信息,如貸款償還、信用卡償還、水電煤氣電話費繳納、合同執行、違法亂紀、職業操守等等;信息採集之後需要傳播,如公告、查詢等;然後就是針對失信著進行懲罰。也就是將失信懲戒需要三個步驟去完成——採集——傳播——懲罰,想想你身邊從事這三類工作的機構有多少,就可以看出中國的信用行業的發展程度了。


就我了解的隨便說說,主要是個人徵信的。我也還有很多部了解的地方,若有不對,望指正。
目前肯定不能和美國比。原因大概有以下吧。

第一,目前人行徵信的數據來自各銀行的上報,雖然採取了上報量越大查詢越便宜的策略顧慮上報,但是對上報數據的質量把關仍然不是那麼的好,裡面問題數據還是蠻多的。目前人行徵信有自己打分,不過一般銀行都會只取徵信數據作為自變數放入建模備選變數而不是直接將分數當成一個維度(或者說人行沒開賣?),估計也有這部分原因。

第二,沒有一個社會安全號這種universal的id也導致數據在關聯時困難相較美國會更大。因為即使用證件號碼+證件類型關聯,考慮到每多一次輸入犯錯機會就大一點的情況,會比用一個唯一鍵關聯差不少。而且,在美國ssn基本可以track到所有收入情況,但是我國的收入情況,尤其是信用卡申請的時候基本沒有一個靠譜的,趨勢各種反向。

第三,很多數據因為各系統之間沒有打通的原因並沒有很好的被納入徵信體系,比如水電煤等,徵信內部即使有數據也極少活著滯後

第四,個人徵信和企業徵信似乎沒有很好的打通,似乎企業徵信數據沒有和個人徵信連接起來,用的時候銀行得用自己的關聯關係去關聯,效率低且不全面。

不過總的來說,發展信用體系是必然,進步也是明顯的。在big data的時代各種數據積累會隨著時間增長越發完善(online data和offline data會關聯得越來越好),信用評分在各行業的越發得到重視(阿里,平安以及各種p2p),交易數據進一步得到記錄(銀聯旗下某公司還有個交易數據評分),各種系統實現能力越來越好,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若有任何理解或者認識不對的地方,請各位大牛糾正加指導哈!


美國的信用體系是發展的時間長,看似完善,應用也比較廣,尤其是信用卡什麼的。但是!如果真的那麼完善,怎麼還會發生 08年的經濟危機?
美國的信用體系,是市場主導自發形成的。從個人來說主要是三大徵信機構 Transunion Experian Equifax 他們主要使用fico個人信用評分並在其基礎上開發一些行業細分或用途細分的信用評分模型並且出具個人信用報告,也做一些中小企業的信用報告。從企業來說主要是鄧白氏出具的各類企業信用報告。當然目前也出現了一些新型的徵信公司,比如zestfinance等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個人信用評分。
中國的信用體系,是政府主導的。目前主要是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掌握了一些個人和企業在商業銀行的信貸數據。企業方面還有一些老牌的如中誠信,上海資信等傳統的徵信公司,也有像11315平台這種靠數據爬取的徵信公司。個人目前除了人行之外就是炒的比較火熱的一些互聯網徵信公司,像芝麻信用,前海徵信這些。總的來說,還處於起步階段,比較混亂,各家混戰的多,同質化嚴重,不過最後市場肯定會大浪淘沙。
中國未來會形成三大徵信中心,一是金融徵信中心,以人行為代表的。二是商業徵信中心,以芝麻信用等為代表的,但是他們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業徵信中心,它們並沒有作為一個完全獨立第三方來進行徵信,所以日後肯定會出現新型的商業徵信中心取而代之。三是行政徵信中心,就是把政府的行政信息用於徵信,現在發改委在牽頭做這件事,但各方阻力不小,可能還需要重新找准方向才行。
為什麼我說美國的信用體系只是看似完善,因為他們只對經濟交易行為進行了徵信,忽略了對基礎素質和合規情況的徵信,因此對個人或者企業的信用評價是不完整的,所以並不能完全代表其信用。他們現在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在積極調整。
中國由於有政府在主導信用體系的建設,所以在誠信和合規方面,與美國是在一個起跑線上的,即使落後一些也並不是說就無法趕上甚至超越。


瀉藥,畢竟自己不是銀行業的,回答不準的地方希望補充。
1、首先,我個人以為,國內的信用體系和美國的體系其實是不能比的,因為兩者覆蓋範圍也好,還是使用人群也好,甚至是側重方向都是不同的,當然也是國內發展的方向。
而真正和國內信用體系類似或者相同的,其實是歐洲/英國正在用的Direct Debit。原因主要是
a.發行機構是銀行,不是特別的一個局(國內是這樣的吧?)
b.沒有實體證件或者設備,只是存在銀行體系根據你的多項信息,貌似也只有名字和身份證號碼,國內好像還沒有地址。
c.大部分只針對與銀行發生的交易產生直接關係(貸款是否會用到,不是很清楚),這點有幾處需要別的兄弟補充。英國開包月的手機電話需要用到,國內目前因為後付費還有充值送話費參與的人比較少,而且包月的模式在以前沒有信用制度的時候沒有形成,所以移動幾乎現在製作高充了。聯通聽說也很少了,因為之前騙錢的時間太多了。
而這其中美國和兩大系統最大的不同就是
a.有具體的發行機構,
b.有實體證件和號碼,而且號碼和國內身份證一樣有不能換號碼,不能設密碼的缺陷。
c.不僅和銀行業發生關係,駕照,水電煤,工作等等都有關係。

2、首先,雖然國內沒有確切的號碼,但是其實眾人皆知,他用了身份證號碼,這也是現在的不安全因素,確切的說,我也覺得國內應該改變策略,例如增加地址,增加過往紀錄的核查等等。身份認證真的需要放慢腳步。
美國其實有一樣的問題,SSN號碼一生不能更換,丟失補辦也是補一樣的。但是鑒於美國對於相關方面的處罰力度,只要你自己注意安全,一般不會被人盜用。這點在國內,你我都懂的。
綜上,其實我不以為你用你的身份證號碼有多麼安全,反倒是那些無名無姓無號碼的,倒反而安全很多,你的身份需要用你的信用去積累。

3、前面的補充還有一點不同,國內和英國的相同還在於,你不借錢你是不會有這個號碼的,或者說你是沒有信用的,你存再多的錢也沒用。呵呵,當然,包月手機等等其實是變相的貸款了,不是嗎?(所以我不是很清楚貸款會不會用到)
但是美國屬於你存款,交水電煤,開銀行帳號,也會有信用分數,雖然信用分數增長很慢,但是至少是有信用了。
這點雖然是各國巨大差異,但是基本上可以說明SSN跟國內信用制度的很大的不同。


插一句無關的,國內跟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身份證的使用,確切的說國外(英美)因為基本上人人都會開車,所以基本上18歲以上都會有駕照。當然也不是沒有的——之前有個笑話,登機前一般要看駕照或者護照,一個老黑知道後低估了一句,那是不是我不會開車還不能坐飛機啦?當然也的確是有身份證的。小於15歲的,貌似都是用這個身份證吧?還沒生孩子具體不清楚。說這個的原因在於,因為信用體系,或者社會保障,或者社會保障號碼,或者社會保障卡不等於身份證。基於以上,其實很多老外都把SSN當作身份證來看待,因為他有跟身份證一樣的缺陷——不能加密,不能換號碼(貌似距今還是有這個問題)。


說點很不專業的看法。樓上所談的信用體系,聽上去更像是精英對於大眾的一種控制體系,與法律、道德等無異。不論是由政府,還是由任何第三方組織來給大眾評定信用,個人認為都是不可靠的。信用只能由人來判斷,而不是由數據。而且必須是由相關的人來判斷,而不是由不相關的第三方來判斷。信用的根本在於利益相關方能夠相互制約,有了制約,自然就會產生信用,否則所謂的信用只能是自欺欺人。談信用,不如談制約。制約是因,信用是果。


1、人民銀行的徵信系統低成本地解決了信用信息共享問題,解救了面臨技術破產的中國商業銀行業,從而對中國進化為經濟大國做出莫大的貢獻。
2、人民銀行的徵信系統,居然不支持用戶通過轉發臨時授權碼(由徵信系統自動產生,帶有授權人和被授權人信息,可一次性、多次或限期使用),授權第3人查詢本人徵信信息。足見中國徵信系統建設的重視程度和完善程度還差得很遠。


由於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全國性的徵信法規,因而沒有法律法規的制約,嚴重阻礙了徵信體系的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徵信立法建設滯後於信用體系建設的進程。目前我國有關徵信方面的法律法規屬於「真空」地帶,尚沒有一項法律法規為徵信活動提供直接的依據,在信息採集、加工、處理、披露關鍵環節上無法可依。2.權利救濟制度缺乏阻礙了徵信市場的發展。個人信用早我國還沒有普及到人人的知,因而當個人權利受到侵犯時,許多人對此渾然不覺,即便知道也缺乏相應法律手段去維護自己的權益。3.法律對信息保密的規定存在保護過度的情況。在現在有關徵信的一些法律中具有比較明確的保密條款,個人信用信息數據是不能輕易對外提供的,但是這些法律反而與開展徵信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公開原則相衝突。

(一)徵信機構管理不完善

我國新中國成立以後加速發展經濟,雖然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間不長,但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中經濟高速增長並向大時代邁進。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的信用與經濟發展並沒有協調,當今社會中個人與商業機構之間、個人與政府之間,機構與政府之間,人與人之間,都處於一種互相懷疑、缺乏信任的局面,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尤其是商業領域中這種不信任是普遍的。信用危機不斷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大量存在著像合同違約、逃廢債務、制假售假、虛假廣告、偷稅漏稅、非法經營、傳銷、詐騙、走私等經濟犯罪行為。在這種充滿著信用危機的經濟時代,失信者的狡詐與守信者的誠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大量金錢物慾時代下,守信失利、失信得利,這些行為都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信用經濟時代的一大障礙。

(二)缺乏統一個人徵信體系標準

因為我國個人消費信貸最開始至是以些小的商業銀行開始,起步很晚,所以個人信用評價主要根據是商業銀行設立的標準,銀行是根據申請人年齡、職業、收入和家庭成員狀況等來考慮是否貸款給申請人。近年來,隨著銀行的徵信業務的發展,一些商業銀行制定了關於個人信用的衡量辦法,如建設銀行制定的《個人消費貸款客戶信用評定辦法(試行)》、《個人消費貸款信用積辦法(試行)》,工商銀行在2010年積極開展個人徵信和金融知識講座等等,可以看出我國的各個商業銀行都很積極發展個人徵信,即使不停地發展與完善還是會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各商業銀行信用評價辦法都是自己設立的,標準要求都不同,沒有統一的標準去衡量,不利於個人信用徵信體系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也不能只依據一個銀行的體系去發展。


現階段,國內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制度不完善甚至是空白。對企業來說,守信失信代價太小,完全不當回事。這事還得靠政府主導和推動,但是中國人失信了那麼多年,你突然讓他們守信他們能答應么?!現在國內有類似第三方的徵信公司,專門幫助企業做信用評級和出具信用報告。看似客觀、公正,其實真正給到信用參考的幫助幾乎為零,都只是借政策,打著信用旗號的幌子賺錢罷了。


有沒有對企業徵信有更多經驗的朋友能發表一些見解?


企業信用有一點了解


基本沒有,因為中國人很難從銀行把錢借出來,除了信用卡房貸,能從銀行借錢的都是企業級別了吧


推薦閱讀:

資產評估是以什麼來估值的?
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像標普公司國際性的評級機構?
銀行流動資金借款本息是否應由公司自由現金流(FCFF)來償還?
銀聯收單入賬為什麼要走人行支付系統?
做風控工作的體驗是怎樣的?

TAG:銀行 | 信用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