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高陽、二月河三人的特色與優劣各是什麼?


高陽>唐浩明>二月河。

高陽大概是華語歷史小說創作不可逾越的高峰了,他最擅長的還是晚清,《胡雪岩》、《慈禧全傳》都是有史詩氣魄的佳作。高陽筆力很強,能夠將繁冗複雜的歷史枝節、從統治者到販夫走卒的各色人物一網打盡,展開清明上河圖式的歷史畫卷。其文清雅考究,是最適合歷史小說的語言。高陽有「野翰林」之稱,寫士大夫階層寫得最好,剖析奏摺、諭旨、脈案,能寫出一字春秋背後的重重玄機。高陽有自己的史觀,對人物有比較鮮明的褒貶傾向,但他大多數時候還是站在歷史之外寫作。因此,高陽的小說庶幾可作信史來看,讀之可知典章舊制,可知事理人心。缺點在於高陽的小說由於涉及史事紛亂,頭緒很多,未免失於蕪雜,故事性不夠強,有時缺少一種大處落墨的氣魄。另外,高陽行文鋪敘史事優先於人物塑造,百十號人物寫下來,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看題主提問提到這三個作家都是寫清朝的,大概題主對清史興趣比較大?那麼我推薦高陽的一本《清朝的皇帝》,介於學術著作和歷史普及讀物之間,信息量很大,值得一看。

然後說二月河。二月河是一個真正的小說家,這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因為他最清楚自己的小說家身份,所以他虛構小說的意識最強,能把故事寫得很好看;但也因他並沒多強的史家意識,寫出的故事未免與歷史相隔甚遠,帶有一種戲說的媚俗氣。對主人公也往往過度美化,這一點他跟山岡庄八有一像。但他畢竟比山岡會講故事,所以二月河還是可以一讀的。三大帝里私以為雍正一套寫得稍好些。

唐浩明恰好介於兩者之間。他比高陽更在意編故事(雖然未必編的好),又比二月河面貌更嚴肅,更敬重歷史。他的晚清三部曲都可一讀,其中我覺得楊度是最好看的,大概跟人物本身有關吧。

其他的華語歷史小說,熊召政的《張居正》與唐浩明水平伯仲之間,可以一讀。徐興業《金甌缺》、劉斯奮《白門柳》、姚雪垠《李自成》都不錯,《李自成》雖然史觀舊一些,但並不妨礙小說的精彩。《大秦帝國》不太喜歡,與我不喜歡《狼圖騰》的原因相同。二元思維的作品都是不可取的,褒揚一種思想/精神/文化不應該將它抬得無限高而刻意貶低其他的取向。但畢竟大篇幅寫戰國的歷史小說不多,補這片空白,是《大秦帝國》的價值所在。


對於高陽的地位,有句經典評述可以概括「有山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樓上有答案指出高陽作品的故事性不強,但我認為這是高陽後期創作的刻意為之。高陽處女座「李娃」便是一部故事性和戲劇衝突極強的作品,此後的作品追求的不再是一般小說的戲劇性,而是歷史小說的「態度」。主要作品「胡雪岩」「紅樓」「慈禧」三大系列就是如此,還有諸多晚清散本。也正是因為這樣,高陽的作品很難改編。

高陽的作品魅力在於文辭的古典美,這一點唐浩明真的沒法比。用詞考究,行文優雅,舉一個略污的場景例子吧,在高陽「秣陵春」里,有一處偷窺洗澡的場景,高陽的筆法點到即止又「引人入勝」(具體是怎樣自己去看吧)。而唐浩明在「曾國藩」曾國荃火燒太平天國一段里大段大段的翻譯腔,夾雜了太多形式形態下的個人判斷。高陽的作品除了三大系列之外,個人推薦「李娃」「荊軻」「丁香花」。

唐浩明的歷史小說,是正統的帝王將相歷史,所以他寫的是「曾國藩」「楊度」「張之洞」。他的作品結構都很嚴謹,氣勢很足,人物非常立體。這一點高陽確實差一些,高陽的歷史小說,從山野村夫到廟堂頂梁,事無巨細,有點太「散」了。這也可能就是為什麼高陽的創作數量要遠高於唐浩明的原因吧:信筆由來,寫到哪裡是哪裡。

二月河的作品,只看過電視劇,無法評價。


看高陽吧,其他二人的就不用看了,讀高陽的書能讓你完全的走入清朝的市井街頭,王府大院,感受到真正的歷史小說的魅力。唐浩明的小說學究氣太濃,掌故風物方面的知識明顯欠缺,並且始終無法忘記階級立場寫作法,放不開。二月河的小說戲說味道太濃,歷史感太弱,適合去寫電視劇,寫歷史小說就算了吧。

強烈推薦去讀高陽的歷史小說,一部《胡雪岩》看完,你就知道什麼是歷史小說家的素養了,歷史小說真不是可以隨便寫的。看高陽的小說明顯的能感覺到《紅樓夢》、《金瓶梅》中的那種風物小說的魅力和舊中國的傳統魅力。但是看唐浩明和二月河,則明顯感覺到的是紅色教育的痕迹。洗腦的和沒洗腦的還是不一樣。


唐浩明文字水平不如二月河


《張居正》的語言有些太俗了吧,同意司馬的意見的:看高陽吧,其他二人的就不用看了。二月河,唐浩明在大陸還算是高手,可是 ,可是,可是(重要的事情說三次),和高陽能比嗎!


高陽的胡雪岩系列(三聯版),是從高中畢業買了前三本,背到大學,又背回來,再帶到各個地方工作,到今天夜裡都在讀的一部書。高陽的文學底子,生活閱歷,家庭背景,與他所寫的晚清故事,是匹配的。大江南北的風土人情,刻畫得惟妙惟肖。尤其對人情世故,則三言兩語入木三分,一笑一怒,皆有緣由後果。而今我年過三十,歷事也算不少,但每次翻開讀幾頁,總能在為人處事上,找點差距。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是我初中高中陸續買全,放在寫字檯下面的讀物,也是翻來覆去地床頭廁所里翻了好多遍。好多年不碰了,但確實有些印象特別深刻的橋段,不是覺得好,而是煌煌三大帝,君王臣下,滿人漢人,男人女人,販夫走卒,文物官員,統共就這麼幾類面具,幾種活法,描寫也類似。這三大帝本身故事極精彩,但是記述的...怎麼說呢,是武俠小說的風格。我腦子裡還有些片段,天熱無非「地上冒煙」,天冷無非「扯碎棉絮」,開篇無論冬夏必定是燒賣春卷燒雞火燒的小販叫賣。皇帝下鄉必遇土匪,必定救女,滿洲貴族都是天賦異稟,旗下奴才忠奸各半,打架必是「一腳正中面門....眼見是活不了了」,做愛必是「好個乾隆爺餘勇可嘉」... 總之有些人物面具化,描寫程式化。你說不出這樣的文字有多差,但也沒什麼道理,看多了,也沒什麼意思。


每個人都有長處短處,但境界格局不同,小說的風味神姿也不一樣。
高先生是傳統文化的底子,寫小說也不忘修齊治平,大段引用奏章論爭原文,有史家的胸懷眼光,也有文人的惺惺相惜。文字既有工筆也有寫意,筆到意到十分暢快。
唐先生二月河先生傳統文化相對較弱,文筆也不十分豐腴,但勝在熟悉現實,比較接「地氣」。
高先生其才如海,但有「才」任性,筆下比較蕪雜,信馬由韁,不能不讓人遺憾。


二月河的史觀有很大問題。他寫的書,不太適合對歷史不甚了解的人看,容易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
他寫哪個皇帝,就專註於誇哪個皇帝,而把真實歷史上不利於聖君形象塑造的部分一筆抹去。
舉個例子,雍正乾隆的文字獄如此嚴重,但從二月河的言語之中,看不到一點批判的意思。因為「清風明月」丟掉性命的一批人,在二月河的刻意過濾下,只剩下了滑稽和雲淡風輕。
中國有多少僅對歷史故事感興趣,但史觀還未成型的人?讀完二月河,他們只能意識到,康熙真厲害,雍正真厲害,乾隆真浪,這就沒什麼意思了。尤其是日後他們與人討論嚴肅問題的時候,也抱著這種印象,這就可怕了。


高先生不朽。


二月河的乾隆皇帝是其巔峰之作,當然也有模仿紅樓夢的痕迹。


唐不了解,不敢亂說

二月河寫的很不錯,從小說的角度來看三部曲絕對是上乘之作。

但是!

就歷史小說而言,二月河的小說是可以複製的,但是高陽的晚清題材歷史小說(《慈禧全傳》)是完全不可複製的。高陽的晚清小說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置身其間」,這與他的家庭背景因素等密不可分。

《慈禧全傳》我每年都會抽時間翻翻。有的恐怖片,故意製造恐怖橋段驚嚇讀者。高陽不會刻意的「迎合」讀者,非但不把衝突「外顯」反倒故意把衝突「內隱」,表面波瀾不驚但暗流涌動,讀過多少遍再讀竟可驚出一身冷汗,頗有蜀漢大將軍姜維「明知不可為而讀之」的無奈感。不忍讀、不敢讀卻又不得不讀,靜靜躺在小溪上順流而下愜意流淌,但背下冷暖旁觀者不得而知。

二月河的小說有兩點我很不喜歡:

1,刻意加入了太多男女情節,小說加上這些無可厚非,能吸引讀者。在第三卷乾隆卷中,乾隆皇帝還暗暗感慨清朝皇帝各各都是情種。康熙皇帝與臣子及妃子之間複雜的三角戀、雍正皇帝跟親弟弟搶親女兒、乾隆皇帝跟民間不老反叛組織女頭目曖昧不清···我不知道這種「趣味」到底有什麼意思!初讀之時還感覺新奇,可實在不願意去翻第二遍!男女情是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中推進情節的「利器」,可二月河太喜歡運用此「利器」,也許有讀者買這個賬,但我覺得這些橋段降低了歷史小說的厚重性,也影響了我重複閱讀的興趣。

2,高陽的小說和二月河的小說中都有戰爭,二者都對背景人物的決策、對話等有細緻的描寫。但不同的是,高陽對太平天國戰爭、中法戰爭、僧王之死等戰爭細節描寫的非常細緻,這與晚清時代較近有關係,也跟作者風格有關。二月河寫三藩之叛,看到最後簡直要吐!戰爭是怎麼結束的?周培公深入敵營挖掘對手和嫂子私通的隱情侃侃而談靠三寸不爛之舌為戰爭轉折起了關鍵作用!轟轟烈烈的大反叛僅僅靠魏東亭給孝庄太后講段子逗趣就草草結束。我覺得這是把讀者當猴耍。二月河小說的厚重感是刻意為之,但是多讀幾遍就慢慢的趴開了底褲。高陽的小說「於平淡處見驚奇」,我認為更勝一籌。

當然,我再強調一下,高陽、二月河作品相比我更喜歡前者,但這並不能否定二月河作品的價值。並且我對二月河的「批評」有吹毛求疵之嫌,只因珠玉在前。從小說的角度來看,二月河的那些「瑕疵」都可以理解,甚至是小說作品的亮點。


二月河都被鄙視了? 正看度陰山的我不敢吱聲了,看大家都在推薦高陽,有時間一定拜讀。


昨天看過二月河帝王系列的人,我認為他的成就非同一般,小說家是通過小說表達他對一些事情的看法,二月河就在他的帝王系列裡表達了對情感,政治,君子,文學的看法. 從人物描寫上,栩栩如生,內心活動豐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都有自己的理由,無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對事件的描述上,也能引人入勝,前後呼應;我是喜歡他的小說的.很值的一看.


唐浩明沒看過。二月河論水平就是個說書的嘛,和高陽沒法比。立場就更差了。


推薦閱讀:

歷史研究者如何保證研究結果接近歷史真相?
印巴分治的原因是什麼?其對南亞政治的長期影響是什麼?
為什麼清朝會遭到如此大規模的外國入侵?
為什麼中國網民有一部分仇視清朝及其掌權者?

TAG:歷史 | 文藝 | 文學 | 官場 | 歷史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