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字還可能有新字出現嗎?

如果有,要走什麼樣的流程?


如果出現了新的化學元素需要命名,就會造新漢字。


傳統字

金、銀、銅、鐵、鉑、錫、硫、碳、硼、汞、鉛是古代就已知的元素,故無需造字,可直接使用。
新字

元素的名稱是十九、二十世紀創造的,組成由個部首和表示讀音的部分。
音譯

讀音部分幾乎全部是大約根據歐洲和北美洲現代或中古化學家或地方的名稱(參見#歐文命名)的第一個音節,例如:

  • Er(Erbium)=金+耳→鉺
  • Nd(Neodymium,)=金+女→釹
  • Eu(Europium)=金+有→銪
  • K(Kalium)=金+甲→鉀
  • Na(Natrium)=金+內→鈉
  • Sb(Stibium)=金+弟→銻(用第一音節的一部分)
  • I(Iodine)=石+典→碘(用最後音節)
  • Ar(Argon)=氣+亞→氬(用第一音節的一部分)

意譯

少數部分元素中文名字是描述特色:

  • 溴:味道臭
  • 氯:顏色綠
  • 氫:重量輕
  • 氮:「淡」取沖淡空氣之意
  • 氧:「養」取支持生命之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7%B4%A0%E7%9A%84%E4%B8%AD%E6%96%87%E5%91%BD%E5%90%8D%E6%B3%95


看到這問題,腦子裡瞬間蹦出來阿乙的一個短篇《五百萬漢字》,有點感慨,忍不住來回答一下。

字和人一樣有生老病死,會遷徙,也會傳宗接代。它是文化的基因。字的演變史也就是人類文明的演變史。從這個角度說,它的進化從誕生之日起就從未停止過,直到今天它面臨了難題。

先是漢字簡化運動(簡化字以1964年公告,1986年修訂的《簡化字總表》為國家標準。)就像人為地強行給部分漢字轉基因。雖然時至今日對漢字簡化依舊褒貶不一,但我個人覺得,漢字在使用中的慢慢演化和人為地強制替換不是一碼事。

再來是新的文字輸入和傳播方式限制了它的發展。從構造來說,由拉丁字母組成的英語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6月23日答案補充的分割線======================

在中文維基百科-漢字條目下找到了動態造字,摘錄如下:

動態造字[編輯]
主條目:動態造字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漢字的輸入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速度越來越快,並且這項技術仍在不斷提高。反觀英文,則已被束縛在鍵盤輸入中。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很多人研究出動態造字這新興技術,即藉由信息技術重新解放漢字原有的生命力:任何漢字都可以由基本的百來個字根(也就是漢字的字母)以二維編碼的方式實時合成為漢字。
簡單的理解,就以前面的「中央處理單元」來說,可以用「形聲」的原則創造一個新的「單字」:「晶元」,既有效率,且本身表意,學過百來個字根的,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麼,再賦予一個讀音(通常與「心」同音),如此這般以此類推,就可以一次解決漢字形音義、以及成本高的等等問題,使漢字與西文站在同樣的信息平等點,甚至因表意的特性,比起西文更佔新時代信息處理的優勢(比較好做電腦理解)。
隨著新的科學技術的爆炸性進步與發展,在一個語言正常發展的情況下,描繪新發現的情狀的辭彙也會不斷發展。比如英文,其辭彙數量即不斷地發展、增長,但英文辭彙也越來越多,很多辭彙也越來越難記,甚至某些辭彙已成為專業人士的專利,普通人難以觸及;而反觀中文,任何一個抽象的英文辭彙都可以藉助常用漢字輕鬆的轉換為中文詞,大部份民眾只要曉得常用漢字,基本可以閱讀科普書籍。由於漢字是表意文字,因此很多科學術語通過形象的漢字,可以讓外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其所表達的意思。
漢字辭彙更新的實例
在化學領域,尤其需要大量描繪微世界的新詞,因此化學學科漢字更新的情況最為顯著。 化學名詞曾用了「形聲、會意造字法」,造了一系列的新字,很多是將兩個字的字根組合,以表示新的意義的字,其發音也是原來兩字發音之組合(反切法)。例如:

  • 「烴」(tīng):碳(t-)、氫(-īng)
  • 「羰」(tāng):碳(t-)、氧(-ang)
  • 「巰」(qíu):氫(q-)、硫(-íu)
  • 「羥」(qiǎng):氫(q-)、氧(-ǎng)
  • 「烷」、「烯」、「炔」:則為「形聲兼會意」字,聲旁分別取自「完」、「稀」、「缺」,並且用來表示其不同程度的飽和狀態

拋磚引玉,期待好答案。


砼 這個字就是建築行業的一個專用字,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才提出來的,八十年代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才正式批准了「砼」字的法定地位。在現今這種信息爆炸的時代,當現有的字詞不足以描述各種食物的時候,我覺得新字是很有可能被造出來的。


漢字幾乎有90%處在冬眠狀態
其實真心不需要什麼新字


文字當隨語言的演進而演進,語言發展而現有的漢字不夠用時,就該造新的。以前想造新字很簡單,手寫出來就好了,或許就流傳起來了。可惜如今都是電腦字型檔,「字符集」的制定(創造/接納新字的權力)又掌握在官方機構手裡。你可以自己寫出一個新字來,卻難以流傳。民間想造新字已經基本沒戲了,需要新字時,也只能靠現有的這些漢字來拆兌借用——甚至是一些原有的字,也都被更簡易的字替代了。比如如今總是用來替代[屍從]的「慫」字。「六書」已經廢了好幾書。新詞會不斷面世,新字卻難以出現了。「在流通」的漢字的數量怕只會越來越少,其嚴謹性也一定會不斷被削弱。



據我所知中國一直在出現很多新姓,有很多姓就是造的新字,也沒聽說人家上戶口有什麼難處。
有些字以前被歸入繁體字,義項與簡體字合併,後來又從繁體字里拿出來,重新恢復自己的義項。比如粘和黏,後者就一度歸為繁體字。
所以要問有沒有可能出現新字,答案是肯定有可能,至於怎麼走流程我就呵呵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某個字寫錯的人太多了,於是乾脆規定兩種寫法都對,這算不算新字出現?


得有一種新的造字系統和編碼系統,比如不能像unicode碼那樣,只能顯示和編碼其收錄的漢字。應該有這樣的編碼系統,每一個字的編碼包括了它自身的字形,或者說,只要有了編碼,不管這個字在歷史上存在與否,計算機都能夠把它顯示出來。

雖然這種做法看上去存儲效率很低,但如果將來的存儲手段進步了,就是可能的。


中文還有大量的字沒有用上。你用拼音輸入發打字的時候,隨便打一個音,然後翻到後面看,就有很多平時根本用不到的字。比如 「詖」。

所以短期內實在沒有多少新造字的需要。需要了,找個已有的生僻字形重新定義一下就行了。


樓主的意思好像是英文就可能創造出新字母來嗎?

我們知道英文很容易創造出新單詞來,但單詞對應的是中文裡的「詞語」,而字母對應的才是漢字。

所以,和英語一樣,字母與漢字都很難創造出來了;但單詞是漢語里的片語,創新的速度是很驚人的。


補充:

有些人覺得英文字母不表示意義,而漢字是有意義的,所以漢字應該對應英文中的單詞,其實不是這樣的,中文中的漢字儘管比英文字母表達的意義更為豐富,而且漢字的數量也遠遠大於英文字母,但是常用的漢字卻也只有幾千個,新的「詞」肯定主要來自常用字。


另外,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情況是:無論是紙質印刷品還是多媒體中的中文的最小輸入單位都是「漢字」,而不是筆畫。

而英文的最小輸入單位是英文字母,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出一些「單詞」來,藉助網路得到廣泛的傳播。

而漢語中,每個人也同樣可能的是創造「新詞」,而不是「新字」。


我自己造的幾個字


出爐沒多久,還熱騰騰的~


有啊,比如近年來就出現了一個這樣的字。

為什麼不用女字旁的呢?

因為用了就是作死,你懂的。


還有好多字沒用上呢,造生字也要排隊上崗。


duang寫作上成下龍


  1. 舊字新解很常見了
  2. 靠輸入法推廣
  3. 靠網路推廣

學法語的時候,老師提過法國有個專門的機構負責審核法語新詞,區分陰陽性,比如「professeur」(教授),能不能增加表示陰性的「e」變成「professeure」(女教授)之類的。
一到年尾,刷微博又能看到某某辭彙被收入牛津詞典,比如tuhao,dama等。
所以我覺得作為一門正在使用的語言,必然需要新陳代謝,一些字詞漸漸消亡,一些字詞被賦予新的意義(比如奇葩),還有一些被製造出來,現在看來最有可能出現新字詞的包括科技前沿,比如發現某種全新的物質,化學元素什麼的;再來就是外來語轉換,以及比較活躍的自媒體,等到這些新字詞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自然也會漸漸被官方認可(當然也可能被和諧),或者根本就是官方自己創造(就像武則天曾經發明過的曌字)。
其實我想說,如果漢字是一成不變的,那字典詞典就沒必要幾年重新編纂校正補充一回了。


有可能,竊以為有三條路,一是生化前沿,二是民俗方言,三是當代流行的熱點新字中沉澱下來的部分。
目前最造字最多的就是生物物種和化學元素以及有機物質的命名,已形成了一套體系。
各地方言中或多或少有一些說得出寫不出的字,如果有人整理造字那麼就像粵閩吳語一樣的方言里的專屬字,也有可能填補一些現代漢語里表達不太出來的意思而被吸收成新字,不過隨著方言的衰落,這條路會越來越走不通。
網路流行語的新字像以前風行一時的火星文也許個別字有可取之處,但絕大多數都不值一哂。而像成龍duang這樣的字可遇不可求得,凸顯了民群眾的創造力,用來形容特效(我感覺特效一詞還不能很好地形容廣告中的那種情況,如果直接賦予duang與之關聯的意思,比特效還更有形容力),duang的發音作為本體頗有意思。儘管這個字基本會漸漸沒人提起,但這條路以後很可能會貢獻一些新字。
除了其他答主說到的信息化規範化之外,另一個難點就是即便造出來了也不知道如何使用,連造字者怕都不大清楚,遑論傳播了,而其中名詞、擬聲不擔心用法,所以目出現的新字幾乎都是名詞。
當語言不能滿足人們形容、表達事物的需求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新字就會應運而生。
漢字本來也是從無到有造出來的,自然也能從有造到更有,魯迅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又說「從前早已有了路,以後也該永遠有路。」
新字確實打不出來,但可以以手寫和圖片的形式存在。


漢語是分析語啊,造詞就夠了不需要造字啊,造字那是曲折語或者粘著語的思維啊


為什麼化學命名中的生僻字那麼多? - 文化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的中文字典網站推薦?遇到幾個生僻字,在漢典、縱橫在線都查不到。
《甲骨文字詁林》的詁林是什麼意思?
可字的筆順是什麼?
現在還有人在造字嗎?
「繩」字按怎樣的筆順寫比較好?

TAG: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