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線的豆瓣旅行是什麼?

http://trip.douban.com/place/1002124/

產品近況:阿北親自回答了下線原因 豆瓣足跡爬了窮游網的數據嗎?

(修改他人問題請遵守知乎社區規範,謝謝)


「愛看電影」曾經是豆瓣第一大組,之後豆瓣推出了豆瓣電影;當越來越多的線下活動話題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小組中之後,豆瓣推出了豆瓣同城;現在,「旅行」是豆瓣小組諸多主題中的第一大類。

從這點上來看,做旅行其實是順理成章的,但做旅行產品本身需要面對若干巨大的難題,第一大就是用戶的訪問頻率過低。這些都需要觀察、驗證和實踐來解決。

從前端代碼中留下的彩蛋猜測,應當和之前的「我去」是一脈相承的。地點、標記、點評...應當都是必備要素。

PS:豆瓣用戶中要求復活「我去」的呼聲很高的。


填坑?
豆瓣曾經有個功能,「我去過的地方」
當然現在這個鏈接沒顯示在豆瓣頁面上了,直接輸入鏈接可以點進去看。
比如阿北的:
www.douban.com/people/ahbei/places
隨便點一個裡面各個地名景區的鏈接,比如成都:
http://travel.douban.com/place/8000616/
剛發現此塊已經整合到travel里了。。
裡面還有原來的評分。


和豆瓣讀書、豆瓣電影平級。同樣可以分為「我去過的地方」、「我想去的地方」、「我正在去的地方」。豆瓣讀書可以賣書分賬、豆瓣電影可以賣電影票分賬、是否可以認為豆瓣旅行將是豆瓣營收的又一利器(畢竟旅遊行業的資金量級與毛利率是書和電影票不能比的)。

至於說是「我去」的滿血復活,我也有聽說這個言論,對「我去」不甚了解,表示期待!


旅遊資訊這個領域其實是個很苦逼的行業。首先頻率低,用戶增長速度非常慢,還有就是即使有了很多用戶,也找不到很好的可以規模化的有邏輯的盈利方法。這個領域其實是個泥潭,已經很多的團隊和公司折在這裡了。

旅遊信息這個行業,獲取用戶的能力遠比產品本身重要很多。仔細比較一下現在mafengwo,窮游或者說lvping, 各個網站產品方面的優劣不是很明顯。雖然我個人更喜歡窮游一點。

用戶這塊對豆瓣不是問題。首先豆瓣用戶足夠多,查了下Alexa,豆瓣日均IP差不多350萬,馬蜂窩差不多25萬,窮游應該只有馬蜂窩的三分之一。其次豆瓣用戶和旅遊用戶重合度應該很高,就像@Lebanner 說的看旅遊小組的數量就可以看出來豆瓣旅遊的用戶會很多。

比較好奇豆瓣的切入點,如果說從提供目的地信息指南開始,那前期需要積累很多的POI數據,這種臟活累活不是豆瓣的風格。也許說會借鑒麵包旅行,蟬遊記這種輕裝上線,慢慢通過用戶的貢獻來積累內容。或者有其它更好的切入點也不確定。

豆瓣之前也有過失敗了放棄的產品,旅行也是是豆瓣的其中一次嘗試,但是這次我很看好。值得我們期待,希望豆瓣能給在線旅遊行業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有人提到了,旅遊的推薦,旅遊的推薦還真不強需求。


預測一下:
1、承接「我去」板塊的模式,深化各景區的旅行攻略分享、圖片分享等功能;
2、搭建驢友拼車拼房拼團平台;
3、提供景點、酒店、車船機票預訂服務及相應的優惠;
4、必然成為文藝炮兵的新興陣地。豆瓣各種約炮組將從此日漸式微……


豆瓣旅行,兩點該比較明確吧:一個是旅行,不是旅遊;另一個還是豆瓣的宗旨,物的推薦。

旅行就決定了目標人群是年輕一族的自由行,比如搭車的騎行的徒步的穿越的。這幫自由行的年輕人把一場旅行中好吃好玩好看的這些實用東西充分挖掘後,再擴撒影響到白領上班族。比如文藝青年的電影打分影響到普通青年看電影的選擇。

一場旅行,有哪些物可以推薦呢:地方(不單單是景點)、沙發主、線路、導遊、旅社、青旅、地陪、攻略、景點、當地的活動、美食、票務等等,這去搜一下各種創新的旅行網站提供什麼就可以了,比如丸子地球。基於豆瓣的架構,豆瓣旅行想必也是包羅萬象的,疑問就是豆瓣旅行以什麼為核心條目。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張CD都是實物,螞蜂窩的攻略是虛物,我猜豆瓣旅行以地點為核心。

以上愚見,還是希望自個打自個臉,這樣豆瓣就有超出想像力的突破,很期待。
以後,還會有豆瓣美食、豆瓣汽車啥的,慢慢來。
還是拭目以待。


猜測:
區別於螞蜂窩等旅行攻略型網站
豆瓣旅行可能更多地會走O2O路線:組團、包車,訂票、活動、事後點評等,利用豆瓣友鄰之間本身的粘性 或者 豆瓣陌生人之間的互相好奇,將地點文藝化、遊記大眾化、關係庸俗化,神馬月拋相親的,聚眾淫亂的都有更穩定平台啦~蛤蛤,玩笑


豆瓣做旅行這件事,用豆瓣本身的話來說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以從幾方面考慮:
1)對於用戶和市場來說,時機的成熟。
2)豆瓣本身的數據積累。
3)阿北以及團隊內部的一個心結。

我們先來看看旅行用戶的體驗流程和相應的在線旅遊的分布圖:

產品總是跟著用戶需求走的。基本上旅行用戶的幾個階段經歷可分為「行前—行中—行後」。在詳細點的說,可分為「激發靈感—信息搜索—制定計劃—購買產品—路線導航—行中記錄—經驗分享」。而「經驗分享」又能夠影響到行前的「激發靈感」,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價值閉環。具體不細說,可以單獨聊。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所有的在線旅行網站,舊模式也好,新產品也罷,幾乎都在在這個價值閉環當中擔當某個角色。幾乎有點野心的公司做旅行產品,基本上也都是想著從其中的某個點切入,然後擴散到其他需求,以前是從前往後繞,現在是從後往前繞,想著最終能把這個閉環給繞起來。而從目前來看,有些網站儘管都已經將近饒了10年了,也沒有形成一定的出行文化,跟沒有相應的價值閉環體現。而有些網站,儘管已經形成了一條價值閉環,但是產品信息和用戶體驗做的太他媽重了,用戶根本沉不下心去看,更不用說一直呆在線上交流。

1)關於時機的成熟:
10年以前,大多數的網民都還在想著溫飽問題,年輕人的一代也基本上不會有那麼多的想法出去旅行。更多的還是順從在父母的嘀咕下,好好讀書,努力賺錢。那個時候,旅行對很多人來說幾乎是件奢侈品。然後,單反,數碼相機,也是少數有錢人玩得起的。所以那個時候說靠旅行去社交什麼的,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旅行圈子裡面的老一輩就把目光盯在了旅行資訊和酒店機票上,這也是用戶最迫切的需求,省錢了。
10年以後的今天,多數的家裡都有互聯網了,生活也開始蹦向小康了。很多的年輕人視野也開闊了,他們不是苦過來的,對於他們來說基本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生存不是問題了,而要更好的去生活,然後想著:趁著年輕就應該多出去走走。媒體,雜誌,書籍,電影什麼的環境都在不斷加強著說教。「如果你不出去,以為這就是世界」「有些事情現在不去做,一輩子都不會去了」…… 現在年輕人聚會,如果不說自己沒去過哪幾個地方,都不好意思聊起來。然後說起去東南亞啦,西藏啦,普吉島啦,都特來勁。
所以在這個時候,用旅行去做社交,時機相對成熟一些。很多人說,旅行是一個低頻行為,做社交不靠譜。沒錯,「長途旅行是一種低頻行為」,但是「出門即是旅,走起就是行,短途旅行幾乎每周都可以有」,而且旅行低頻,但是以旅行作為一種話題來相互交流,分享,一定不低頻。
所以在這個時候,旅行成了熱門領域。而且基本上都是從後往前的思路,模式上無法創新,就從產品和設計上創新,包括Feekr也是,從分享出發,做特色,然後往前走。

2) 豆瓣本身的數據積累:
豆瓣部落,人數最多的是旅行部落。
豆瓣小組,超過10萬的旅行小組有12個。
豆瓣線上活動,最火的幾個線上活動基本跟旅行有關,最火的將近2萬多參加。
豆瓣的主流群體,已經不再是以前那些寫高質量點評的用戶,更多活躍用戶(小組和線上活動)基本都是以大學生和畢業沒幾年的年輕人為主。這部分人是最容易受到影響的。注意,叫豆瓣旅行,不是旅遊。旅行本身就是文藝范和裝逼范很重的一種方式,裝逼文化的豆瓣要提倡的生活方式中當然也得包括旅行。

在這些現象和數據面前,聰明的豆瓣,不可能不知道,以旅行為話題,做社交,是非常有潛力的一件事,再加上旅行本身的價值閉環就是極其具有商業價值的。那麼,剩下的就是怎麼去做的問題。相信豆瓣內部本身一定是做了很多的探索。之前的「我去」,隱藏的很深,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所以這次「我去」把他單獨做成了一個和「音樂,電影,讀書」同等比重的級別,相信豆瓣是下大決心和大心思要做起來咯。而且既然提高到旅行這高度,絕對不會是簡簡單單的是說讓用戶選擇幾個去過的地方而已。和之前的讀書,電影一樣,一定會往價值鏈的上遊走,幫助用戶做旅行決策。至於商業價值的問題,旅行決策做好了,其他的都不是問題。


3) 團隊心結。
作為一個文藝而又情懷的團隊,一定是會對自己曾經想做而沒有去做的事情耿耿於懷。最初的阿北,是想做驢宗,一個旅行網站,但是發現讀書類的價值更大,轉而做豆瓣。現在的豆瓣,各個方面的條件都已經成熟了,為什麼不去完成曾經的那個夢呢?

最後,個人覺得,豆瓣旅行,最開始應該是「我去」的復活,就是跟看過的書什麼一樣的「標記」。標記用戶去過的地方,這是最裝逼,最能抓住用戶虛榮心,最能快速獲得用戶互動性的一個點,同時也跟豆瓣本身使用習慣是一脈相承的。然後在標記的同時,可以讓用戶做一些標籤,留下個印象神馬的。但是再往後要怎麼做?豆瓣一直在說是探索人與物之間的關係,那麼旅行呢?應該就是要探索人與地方之間的關係,所以應該會以景點和地方為中心,然後把去過那裡的人聚起來,把想去那裡的人聚起來,然後呢?攻略?應該不會自己去做,酒店機票?也應該不會自己去做。做好能夠把人聚攏就夠了,其他的事情,就交給第三者吧。


難道曾經的我去要原地復活了?

沒想像力的YY歪拜一下,會不會是類似螞蜂窩式的景點+攻略+圖片分享形式?螞蜂窩近幾年已經把這種產品試成熟了,加之豆瓣各頻道都已經明顯的上線了電商項目,可能這次會跟旅遊方面的消費結合?

YY總結:景點+攻略+圖片分享+自助游/自駕游+酒店小旅館預訂服務+票務分銷。另,所有項目無縫融合手機客戶端的地圖定位應用。

拭目以待


豆瓣的文青范必定會加這個項目的,之前反響不知道,是後期才玩的,大家都喜歡發遊記,還是希望豆瓣旅行走窮游路線,旅行不是旅遊,更好的就希望能在豆瓣看到交通飲食連鎖優惠效應~


豆瓣旅行將會是一個分享旅行中的樂趣和遊記的產品。還會列出很多的地區和景點。用戶可以選擇去過哪些地方,正在哪些地方,嚮往哪些地方。注意,是豆瓣旅行,不是豆瓣旅遊,所以會非常注重分享和討論,後期可能會推出周邊預訂服務,但和其他的旅遊類網站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豆瓣做這個有很多的因素:
1、阿北在做豆瓣之前就想做一個驢宗,因此這是一個醞釀了很久的、成型的想法;
2、豆瓣有做這方面東西的基因:書、電影、旅行、音樂 這些東西其實是分不開的;
3、豆瓣的用戶需要豆瓣旅行;
4、商業化促使豆瓣需要不斷的增加產品線,迎合投資者,也就是要有點動靜,要擴大市場


他要去offline了


阿北最開始就想做一個驢友網站,後來朋友勸他說這個範圍太窄了,所以才選擇的音樂、電影和書籍


豆瓣應該不會自己提供旅行攻略,只是提供平台供用戶分享旅行攻略。豆瓣可能會做一些根據目的地做分類,精品推薦,旅伴推薦這種功能吧!
之前閱讀過一些旅遊的攻略,介紹路線、住宿、景點、當地美食等信息,同時還順帶提供一些了解當地民俗的書籍、音樂和電影,後面這幾個很有意思,如果是豆瓣來做的話會很得心應手。


應該不是「我去」吧
這篇文章 阿北不是說不會再做我去了么 豆瓣阿北在創新工場 Mentoring Session 中分享了哪些做產品及社區的經驗?你有哪些心得?


可能喜歡書籍和music的這群人基本都愛好旅遊,所以豆瓣推出旅行頻道。
更加關心豆瓣旅行產品走什麼產品?
繼續社區旅?
還是直接切入服務市場?


我覺得是一種綜合類的,會有各種旅遊景點,包括小眾和大眾,然後景點類下面有攻略,包括豆瓣提供和豆友提供的,我覺得甚至不排除豆瓣會和旅行社合作,提供旅遊跟團服務


已經確定了的:豆瓣旅行

豆瓣終於還是要做旅行了。遲早的事情。
基於用戶群的需求,旅行這兩個字對豆瓣用戶這個群體的魔力不亞於電影和書籍。想用戶之所想,為用戶提供所需是必然的。
豆瓣有太多旅行類的小組都火的不行,這是最好的類目種子用戶。
個人猜測是基於目的地(甚至是基於景點,包括餐館酒店等服務點),類似驢評。整合小組、活動、書籍,培養達人。
景點點評和約伴是最容易發力的兩個點。
其實,另一個潛在的可能進入的大鱷是大眾點評網。


推薦閱讀:

如何決策產品中待開發功能的優先順序?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最重要的是什麼?出色的產品思維是嗎?
懶人運動甩脂機等站著就能減肥的產品真的有用嗎?
如何看待用戶體驗與用戶價值?團隊應如何選擇?
怎樣才能使自己客觀的了解自己的idea能否滿足用戶需求?

TAG:互聯網 | 產品 | 豆瓣 | 旅遊網站 | 豆瓣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