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的二元政權是怎麼回事?


感謝邀請。
尚未聽說國內有專門研究奧地利和哈布斯堡歷史的,殊為遺憾。
主要根據Steven Beller的A Concise History of Austria回答。

Zhang Fuguang的答案對奧匈的地理範圍和歷史沿革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我想應該是正確的。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奧地利在東南方向長期跟土耳其處於戰爭狀態,以及近代早期尚存的遺產分割繼承、王朝之間的土地交換,地理版圖具有較大的變動性。比如,在18世紀初到法國大革命,今天的比利時應該是哈布斯堡的領地,即奧屬尼德蘭,當然上圖沒有標出,因為距離奧地利本土太遠。但即使是像薩爾茨堡這樣離維也納很近的地方,由於當地地方勢力很強大,它直到1816年才完全併入哈布斯堡君主國,因此,嚴格來說,莫扎特還不是奧地利人。

作為中歐大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的奠基應該是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因為一場中世紀色彩的聯姻和土耳其人的幫助。皇帝馬克西米連晚年讓他的孫子和孫女、哈布斯堡家的費迪南德和瑪麗亞,與雅蓋隆家的安娜和路易聯姻,後一個家族是統治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家族。在土耳其人的威脅下,這樁婚姻發展為相互繼承條約。1526年8月,匈牙利軍隊在莫哈奇戰役中大敗,國王戰死,根據當年的相互繼承條約,哈布斯堡家繼承了雅蓋隆家的領地。匈牙利在以後的兩個世紀中一直是個交戰地帶,匈牙利軍隊對於奧地利具有重要意義,而波西米亞的經濟意義更大,16世紀的戰爭中,三分之二的錢來自波希米亞。

原則上說,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王位需要議會選舉,因而哈布斯堡君主國在最初的兩個世紀中處於一種不穩定態,如果說它能維繫下來,可能主要是因為土耳其的威脅。1713年之後,皇帝查理六世鑒於身後無男性繼承人,搞了一份「國是詔書」,規定哈布斯堡君主國的領地是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份文件被視為國家的憲法基礎。

近代歐洲大陸廣泛存在地方性等級議會(Estates),而議會可以成為地方民族主義的喉舌,匈牙利議會就是如此,它的自治權可能是哈布斯堡各領地中最大的。1867年的「妥協方案」,可以說是1848年中歐民族主義運動餘波與1866年普奧戰爭聯合產生的結果,在1848年革命期間,匈牙利的民族主義表現得最為激進。根據這個妥協案,哈布斯堡君主制轉變成德意志—馬扎爾人共治的體制,馬扎爾人統治匈牙利,奧地利德意志人統治帝國其他地區。弗蘭茨·約瑟夫將繼續擔任帝國兩部分的准立憲君主——匈牙利的國王和君主國其他地區的「皇帝」。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奧地利」作為一個正式名稱消失了。雖然二元君主國整體上是「奧地利—匈牙利」,而且匈牙利的官方稱呼仍然是匈牙利,非匈牙利的「半個帝國」(佔全部人口的57%強)並不稱奧地利,而是「在帝國議會中有代表的地區」。這片地區的非正式名稱為奧地利,半官方名稱是「西斯萊塔尼亞」(Cisleithania,「萊塔河這邊」,萊塔河是下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的界河)。直到1915年,西斯萊塔尼亞才正式被允許稱作「奧地利」。

由於這種雙元體制,匈牙利可以要求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到19世紀末,匈牙利議會要求它在帝國軍隊中的匈牙利部隊使用匈牙利語指揮,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統一用德語指揮。

這個妥協案,可以說是匈牙利人在哈布斯堡的非德意志族群中享有較高特權的一個反映,它忽視了君主國的其他族裔群體,這一點當時就很清楚。在1867年的大臣議事會上,保守的聯邦主義者理查德·貝爾克萊迪主張,君主不應該依賴於某些特定的民族,而應該超越於所有民族之上,而且君主肯定不應該忽視這個國家的斯拉夫人。1871年的「基本法案」本來是要給予波希米亞的捷克人以更大的權力的,但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成功。後來,由於奧匈在巴爾幹的不斷擴張,南斯拉夫人成了一個很大的族群,當時曾有人設想後者可以成為哈布斯堡的第三勢力,二元帝國可以改組成三元帝國。但在馬扎爾看來,這個設想可能會威脅匈牙利在帝國內的地位。

因此,這個妥協案和二元帝國折射出哈布斯堡境內複雜的民族關係。既有德意志人跟非德意志人的矛盾,也有馬扎爾人跟其他非德意志人的矛盾。


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奧匈帝國存在的時間並不長,1867-1918僅有50年。但作為歐洲近代史上的重要勢力之一,它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戰略價值,更在於它是典型的多民族國家。

先認識一下它的各部分

1.Bohemia 1526年併入奧地利(波西米亞王族絕嗣,哈布斯堡家族被選為國王)現屬捷克
2.Bukovina 1804年併入奧地利 現屬羅馬尼亞、烏克蘭
3. Carinthia 1335年併入奧地利 現為奧地利共和國一州
4. Carniola 1849年併入奧地利 現屬斯洛維尼亞
5. Dalmatia 1822年併入奧地利(作為擊敗拿破崙的「戰利品」) 現屬克羅埃西亞
6. Galicia 1772年併入奧地利(俄普奧第一次瓜分波蘭) 現屬波蘭、烏克蘭
7. Trieste 1382年併入奧地利 現屬義大利
8. Lower Austria 奧地利核心地區 現為奧地利共和國一州 維也納即在此州內
9. Moravia 1526年併入奧地利(弗洛伊德、孟德爾、辛德勒的故鄉) 現屬捷克
10. Salzburg 奧地利核心地區 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現屬於奧地利
11. Silesia 作為波西米亞王國的領土,在1526年併入奧地利(七年戰爭後,普魯士奪取了西里西亞的大部分地區,圖示為剩餘部分) 現屬波蘭
12. Styria 1192年併入奧地利 現屬奧地利、斯洛維尼亞
13. Tyrol 1814年併入奧地利 現屬奧地利、義大利
14. Upper Austria 作為施蒂利亞公國的領土,1192年併入奧地利 現屬於奧地利
15. Vorarlberg 1525年併入奧地利 現屬於奧地利
(以上為奧地利的領土,又稱Cislethania)
16. Hungary 1526年西部併入奧地利 1718年奧地利佔據全匈牙利 現屬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烏克蘭、塞爾維亞
17. Croatia-Slavonia 作為匈牙利王國中獨特的部分,擁有較高的自治權 現屬克羅埃西亞
(以上為匈牙利的領土,又稱Translethania)
18. Bosnia and Herzegovina 1908年併入奧匈帝國,名義上是由兩位君主共治,壓垮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現已獨立

圖示一戰後奧匈帝國如何解體 染色部分為[Cislethania] [Translethania] [Bosnia and Herzegovina]

已經有點兒暈了吧,你可以簡單地把奧地利想像成一條貪吃蛇,一個豆,兩個豆,三個……直到有一天,它吃了另一條蛇,叫Hungary,於是它變成了雙頭蛇……後來它(它們……?)又吃了一個叫波黑的豆,於是撐爆了……

長話短說,我們不必把話題一竿子捅到神聖羅馬帝國,我們只需要知道,哈布斯堡家族擁有許多領地,包括奧地利,歷代君主以這裡作為基地,通過戰爭和聯姻,不斷擴大影響力。1453年,奧地利被提升為大公國,標誌著哈布斯堡走向歐洲政治舞台的中心。哈布斯堡家族在整個歐洲開枝散葉,奧地利、波西米亞、西班牙、南義大利、勃艮第、尼德蘭都在它的籠罩之下。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震動歐洲,對於民族成分複雜的奧地利來說,宣揚平等自由的革命思想是個大麻煩。拿破崙稱帝後,奧地利君主也稱帝,建立了奧地利帝國,在與法軍鏖戰同時,不斷強化國內的統治。

借著英國的封鎖和俄國的壞天氣,奧地利熬到贏了,但是自由的火種已深入人心。如果法國大革命是一枝獨秀,那麼1848年革命就是遍地開花。奧皇甚至要借用沙俄兵力來鎮壓匈牙利的烽火,最後他乾脆把匈牙利議會解散了——這無異於飲鴆止渴。面對此起彼伏的抗爭運動,當時的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不得不推行改革,向民族運動者妥協,賦予一定的自治權。匈牙利貴族從其中看到了機會,他們提出二元帝國的要求(實際上提出此類要求的不止是匈牙利,還有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等等)。弗朗茨手裡並沒有多少牌,增加一個名義上的皇帝總比削減現實中的領土要好一些。

讓我們回到問題上,奧匈帝國的政治體制。它有三套政府:管理Cislethania的奧地利政府、管理Translethania的匈牙利政府、中央政府統領全局,負責軍事和外交。兩個議會,分別在奧地利和匈牙利。儘管建立了議政組織,但國家權力仍然掌握在皇帝和他的官僚們手中。

奧匈帝國的民族成分很複雜,它有四分之一是德意志人,五分之一是匈牙利人,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加一起又佔了四分之一,剩下包括羅馬尼亞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塞爾維亞人、義大利人等等。上文講到,它是「典型的多民族國家」,不僅因為民族數量比較多,更是因為沒有一個占絕對多數的民族。這樣,當民族矛盾激化的時候,政治形勢就變得十分緊張。從宗教角度看,奧匈帝國有四分之三是天主教徒,新教和東正教各占不到十分之一,剩下是猶太人,以及最後併入帝國的波黑有三分之一穆斯林。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衝突撕裂著這個國家,同時老舊的官僚體制和腐敗問題蠶食著社會資源。這已經不是憑某位君王的智慧和膽識能解決的問題,這基本上是一個死局。一戰則是在這位七百歲的遲暮老人胸口來了一記重擊。

實際上,奧匈帝國,這個看似霸氣側漏的名稱,不過是哈布斯堡皇朝的落日餘暉而已。

(以上內容整理自維基百科,英文版內容比較豐富,進一步查證請看英文版維基百科)

然後還發生了其他一些有趣的事 long story...


匈牙利原本是中亞的黃種游牧民族馬扎爾人在民族大遷徙中來到匈牙利平原建立的國家。 經過幾個朝代(不同於中國的朝代更替,一般是國王直系絕後就由大貴族推舉,匈牙利保留了很多部落時期的議政習俗,最初的國王也是幾個部落領袖推舉出來的) 國王又絕後了,匈牙利大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推舉傀儡,有的想找法王啊,有的找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皇帝。 最後奧皇勝出,但是匈牙利一直到拿破崙戰爭時期,一直保持了很大的自主性,部分因為匈牙利大貴族的實力,也部分因為奧皇對幾乎只有農業的匈牙利不怎麼感興趣,只要能收收稅就很好了。 後來轉折出現在一戰前 奧皇約瑟夫的老婆(有名的茜茜公主)傾心匈牙利文化,而匈牙利方面又出現了一個安德拉希伯爵,此人受了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曾參與反抗哈布斯堡的革命,後來被抓起來。 茜茜公主早就聽說了安德拉希伯爵的各種故事,傾心已久,在茜茜公主和安德拉希伯爵的撮合下,最終兩個國家達成了協議, 茜茜公主成為了匈牙利女王。 匈牙利人只需要出百分之30的稅負(軍費啊,之類)卻擁有和奧地利一樣的權力,所以這個帝國對匈牙利絕對不是個壞事兒。而奧地利把自己的國家極速的擴張了一倍,兵源啊,糧食啊,戰略縱深啊都有了保障,一躍成為中歐一霸,也絕對不是賠本買賣,最終達成了雙贏的局面。在之後一戰爆發,二元帝國的軍人們都躍躍欲試,想去建立自己的功業。殊不知受主教祝福的他們,正騎著雄健的戰馬,向那未知的毀滅疾馳而去。 最終戰敗的奧匈帝國被解體成很多個小國,也永遠失去了出海口。

補充:當時的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伊什特萬王冠的領地」聯盟,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皇帝是同一個人。匈牙利對內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自治權,外交和國防等對外事務方面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
奧匈帝國有三個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一個位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奧地利各有各自的議會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權力理論上是至高的,但實際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負責陸軍、海軍、外交和對外貿易。
奧匈帝國內的一些地區如賈利希亞和克羅埃西亞享受特別地位,它們擁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兩個地區的共同政府由一個共同部長會議組成,這個共同部長會議的成員包括三個部長(財政、軍事和外交),兩個地區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兩個議會各派出一個代表團,各六十人分別對共同部長會議的財政計劃及其他議案討論,這樣每個地區政府對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總括來說,議會的聯席是沒有什麼真正的權力,因為它僅能互相提出照會,在奧、匈兩代表團兩次照會均無法達成共識時,才分別進行表決,由始至終它都不能對中央的事務進行共同辯論及質詢。行政上,最終共同政府的部長僅對皇帝負責,而非議會及人民,而皇帝本人有權對外交和軍事政策作最後決定。(adopted from wiki)
奧匈帝國行政區劃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Austria-Hungary_map.svg

奧匈帝國內的王國及國家:
內萊塔尼亞: 1. 波希米亞, 2. 布科維納, 3. 卡林西亞, 4. 卡尼鄂拉, 5. 達爾馬提亞, 6. 加利西亞, 7. 濱海省份, 8. 下奧地利, 9. 摩拉維亞, 10. 薩爾茨堡, 11. 西里西亞, 12. 施蒂利亞, 13. 提羅爾, 14. 上奧地利, 15. 福拉爾貝格; 外萊塔尼亞: 16. 匈牙利王國, 17. 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王國; 帝國直轄省份: 18.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


引自維基百科,說得很清楚

奧匈帝國,又名雙元帝國、二元帝國,正式名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

奧匈帝國的建立源於1867年的奧匈和解,奧地利的德意志民族和匈牙利的馬紮爾民族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雙元帝國體系;這是一個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和解方案,所以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皇帝是同一個人。 雖然奧地利帝國首都一直都在維也納,但奧匈帝國在匈牙利王國的首都卻是布達佩斯。匈牙利王國境內享有很大程度的的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自治權,但外交、國防、匯率等對外事務方面則與奧地利協同一致,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

奧匈帝國有三個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一個位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奧地利各有各自的議會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權力理論上是至高的,但實際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負責陸軍、海軍、外交和對外貿易。奧匈帝國內的一些地區如加利西亞和克羅埃西亞享受特別地位,它們擁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個地區的共同政府由一個共同部長會議組成,這個共同部長會議的成員包括三個部長(財政、軍事和外交),兩個地區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

兩個議會各派出一個代表團,各六十人分別對共同部長會議的財政計劃及其他議案討論,這樣每個地區政府對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總括來說,議會的聯席是沒有甚麼真正的權力,因為它僅能互相提出照會,在奧、匈兩代表團兩次照會均無法達成共識時,才分別進行表決,由始至終它都不能對中央的事務進行共同辯論及質詢。

行政上,最終共同政府的部長僅對皇帝負責,而非議會及人民,而皇帝本人有權對外交和軍事政策作最後決定。兩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權力交叉往往導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軍隊在這方面受到阻礙。儘管軍事是中央政府的職權範圍,但奧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徵兵、提供駐紮地、運輸和補給,以及負責軍隊人員民事的和非軍事事務的責任」。因此每個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決定有很強的影響力,而每個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個機會來擴大它們自己的權力。

兩個地區之間奧地利部分佔總人口的約57%以及主要經濟資源。從1867年開始兩個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最大的爭執是關於每個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納多少費用的問題。在帝國組成初期,奧地利部份負擔帝國總體開支百分之七十,匈牙利部分負擔百分之三十。這個問題每十年進行一次協商,而每次協商都造成很大的爭議。


推薦閱讀:

世界歷史上有無老齡化,結果是怎樣,古人如何應對?
白登之圍最後的贏家是誰?
古代皇帝被稱為九五至尊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有十四條龍脈么?
古典文獻學裡有哪些有意思的典故或逸聞?

TAG:歷史 | 奧地利 | 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