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心性?

「心性」屬中國古典哲學範疇,指「心」和「性」。戰國時孟子有「盡心知性」之說。其後佛教各宗盛談心性,禪宗認為心即是性,倡明心見性,頓悟成佛。


王陽明的《心學》核心思想之一便是:「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指一種心態,只有心單純,才有可能集中思維做到真正的淡定。只有心不動,才能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來行動。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時此刻沒有慾念,而你的心一動,我會知道,我會理解,而同時我會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虛妄,於是我可以對此做出行動。」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堵牆,這堵牆不可能堅強到「足以抵抗一切打擊」,但卻具備另一個功能:將我們圈在這堵牆內,令我們看不見別人的真實存在,也令我們看不到更強大的力量。

然而,只有真正看到別人的存在,我們才有機會走出孤獨,並建立起真愛的關係,也只有看到更強大的力量並順從這個力量,我們才能真正強大起來,並獲得真正的解脫。

為什麼我們會看不到別人的真實存在呢?因為,當我們和他人在一起時,我們的內心會一直處於活躍狀態,一直在行動、想像或思考,從來沒有留下空隙。然而,只有當我們的心理活動能在某些瞬間停頓下來時,我們的心才能感應到對方的真實存在。

這是一個很普通的道理,對於這個道理,王陽明用八個字作過概括:「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還是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哲學絕非是書齋里的空想,而是實實在在的可以學以致用的東西。用到政治上,王陽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和王陽明較勁的對手們不管多強大,最後都敗給了他。用到戰爭上,王陽明則成了最可怕的軍事家。

他提出「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箴言時,正值江西的寧王造反,而他作為當地的最高官員負責平叛。當時,他的一個下屬抱著一腔愛國熱情想與寧王奮不顧身的作戰時,王陽明問:「兵法的要義是什麼?」這個下屬答不上來,而王陽明隨即講了他的兵法要義,就是這八字箴言。

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的心經常處於「妄動」狀態,即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像滾雷一樣不斷地在我們心中炸響。然而,絕大多數人卻對自己的「妄動」沒有覺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術語,這些沒有被覺察的「妄動」就是潛意識,當我們被潛意識所控制時,我們就會處於程度不同的失控狀態。我們認為,自己是根據意識層面的某種想法去行動的,但是我們沒有覺察到的潛意識在驅使著自己這樣做。

這時,我們的行動就有點像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寧王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他後來犯了很多戰術上的錯誤。然而,作為對手,如果王陽明的心也處於同樣的「妄動」狀態,他一樣也會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錯誤。

然而,王陽明的「心」可以不動。如果他的心不動,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鏡子,寧王的「妄動」會清晰地映照在這面鏡子上,而其致命的缺陷就會被王陽明一覽無餘。結果,王陽明可以隨時抓住寧王的漏洞,從而可「隨機而動」,不僅可先發制人也可後以制人。

相反,如果我們的心先動了,並且還對自己的念頭特執著,那麼就會看不到事情的本相,而犯下低級的錯誤。

在「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理念的指引下,王陽明成了最可怕的軍事家,他一生打仗無數,未嘗敗績。他去世前一年,兩廣再次叛亂其他人無法平叛,朝延不得已再請王陽明出山。熟料,叛匪一聽說鼎鼎大名的王陽明要來,立即就投降了。

王陽明在不費朝廷一兵一餉的前提下,選練民兵,平定為禍南方四省的大規模叛亂;又在朝廷高層的掣肘下率領沒有實戰經驗的民兵,僅用35天就擊潰寧王朱宸濠的數萬精兵;而南贛剿匪、征廣西思田更體現王陽明撫剿並作、文武兼修的軍事思想,達到了「此心不動即為術」的化境。


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功夫;
神閑氣靜,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錢。


寫文章

大般若經【心非心性】區分六識心與【心性本空無自性清凈心】 【真心良知】為【清凈心】非【心本空】發展

爵士貓1 小時前

增壹阿含經的【心性】只是描述【心理狀態】,比如【心性柔軟】【心性極清淨,  斷魔邪惡念】【心性喜悅,不能自勝】【心性庠序,不行卒暴】,沒有一點漢地佛教的【心性本體論】

[9]含經卷第六

[10]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利養品第十三

[0574b27]
「彼復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無有結使,心性柔軟,逮於神通。復以漏盡通而自娛樂。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22]習,復觀苦盡,復觀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作是觀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如是,比丘!賢聖弟子心得解脫,雖復[23]食粳糧、善美種種餚饍,[24]摶若須彌,終無有罪。所以然者,以[25]無欲、盡愛故,以[26]無瞋、盡恚故,以無愚癡、盡愚癡故,是謂比丘中比丘!則內極沐浴已。」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

[6]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地主品第二十三

[0610a01]
「時,王將四十億眾,男女圍繞,便詣燈光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及四十億眾,各共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如來與父王及四十億眾漸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獲清淨報。爾時,如來觀眾生意,心性柔和;諸佛如來常所說法,苦、[1]習、盡、道,盡與彼四十億眾廣說其義,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0610b04]
「爾時,燈光如來漸與彼王及四十億眾面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獲清淨報。爾時,如來觀眾生意,心性柔和,諸佛如來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彼四十億眾廣說其義,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二

[1]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須陀品第三十

[0663c21]
是時,般遮旬以偈歎佛:

「諸生結永盡,  意念不錯亂,
 以無塵垢礙,  入彼舊邦土。 心性極清淨,  斷魔邪惡念,
 功德如大海,  今入彼邦土。
 顏貌甚殊特,  諸使永不起,
 為彼不自處,  今入彼邦土。
 以[23]渡四流淵,  脫於生老死,
 以斷有根[24]原,  今入彼邦土。」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13]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增上品第三十一

[0668c19]
「比丘當知,四園之內有此四浴池,令人身體香潔無有塵垢。何以故名[25]為難檀槃那園?若三十三天入難檀槃那園已,心性喜悅,不能自勝,於中而自娛樂,故名為難檀槃那園。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24]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善聚品第三十[25]二

[0677a21]
世尊告曰:「汝今,舍利弗!都無身、口、意所作非行。所以然者,汝今智慧無能及者,種種智慧、無量智慧、無邊之智、無與等智、疾智、[5]捷智、甚深之智、平等之智,少欲知足,樂靜之處,多諸方便,念不錯亂,總持三昧,根原具足: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6]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勇悍能忍,所說[7]無惡,不為[8]非法,心性庠序,不行卒暴。猶如轉輪聖王最大太子,當紹王位,轉於法輪。舍利弗亦如是,轉於無上法輪,諸天、世人及龍、鬼、魔、若魔天,本所不轉,汝今所說,常如法義,未曾違理。」

==========================================================================

部派佛教時期,阿毘達磨論師,開始涉及【【心性本體論】】思想。【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舍利弗阿毘曇論】【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阿毘曇心論經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部派佛教時期的【心性本體論】,主要還是延續六識身,談到了【心性清凈】。

識身足論補特伽羅蘊第二[4]中第三嗢[5]拕南頌

補特伽羅無有空,  諸法和合各所作,
 了知由幾俱生二,  心性無常明愛緣。

[0545b24]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眼色為緣生眼識,如是眼識唯能識諸色,非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非眼識所識,唯有諸色為眼識所識,是故此眼識非補特伽羅識。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補特伽羅納息第三之五

謂或有執心性本淨。如分別論者。彼說心本性清淨客塵煩惱所染污故相不清淨。為止彼執顯示心性非本清淨客塵煩惱所染污故相不清淨。若心本性清淨客塵煩惱所染污故相不清淨者。何不客塵煩惱本性染污與本性清淨心相應故其相清淨。若客塵煩惱本性染污雖與本性清淨心相應而相不清淨。亦應心本性清淨不由客塵煩惱相不清淨。義相似故。又此本性淨心為在客塵煩惱先生。為俱時生。若在先生。應心生已住待煩惱。若爾應經二剎那住。有違宗失。若俱時生。云何可說心性本淨。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五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人品下

[0109c24] ◎[7]何等心解脫。有欲心耶無欲心耶。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中說。欲心得解脫。恚癡心得解脫。不作是說。為有欲心得解脫無欲心得解脫。乃至廣說。彼經是此論根本。今當廣解此經。復次或有說。心性本淨。為客煩惱所覆。如毘婆闍婆提說。心性本淨。彼客煩惱生覆心故不淨。問曰。若當心性本淨客煩惱覆故不淨可爾者。何不以本性淨心令客煩惱亦淨耶。汝若不說以心淨故令客煩惱淨者。為有何因緣。復次為心先生後客煩惱生。為俱生耶。若心先生後客煩惱生者。則心住待客煩惱。客煩惱生。然後覆心。若作是說。是則一心住二剎那。若當俱者。為以何時言心性本淨。復無未來世。以住本性淨心。是故為止他義。自顯己義。亦欲說法相相應義故。

舍利弗阿毘曇[*]論[3]緒分假心品第七

[0697b18]
心性清淨。為客塵染。凡夫未聞故。不能如實知見。亦無修心。聖人聞故。如實知見。亦有修心。心性清淨。離客塵垢。凡夫未聞故。不能如實知見。亦無修心。聖人聞故。能如實知見。亦有修心。今當集假心正門。

[0697b23]
聖心非聖心。乃至六識界七識界心。

==========================================================================

大乘佛教初期,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佛學引入【心性本體論】。大般若經最初【心性論】還是繼承了部派佛教的【心性清凈論】,不過用【空性思想】加以轉化。後來有了【調伏心性。應圓滿寂靜心性】認為【心性是整體體的思想】。【諸有情類所有廣心無廣無狹、無增無減、無去無來,心性離故】,【無量心性無漏無依,如何可說有住不住、有去不去?】,這已經開始討論【心性本體論】的【本體心】與【現象心】的不同了。

大般若經主要還是論證【心性本體論,無自性。心性本空】思想。【如是諸心無心性

若一切心無心性故不應取著,則色、受、想、行、識亦無色、受、想、行、識性不應取著,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無十八佛不共法性不應取著

若一切智智心是真無漏不墮三界,則一切愚夫異生、聲聞、獨覺等心,亦應是真無漏不墮三界。何以故?如是諸心皆本性空故。】

【若心色等法無心色等性故不應取著,則一切法皆應平等都無差別】

【若諸異生、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心色等法,皆是無漏不墮三界,則諸異生及諸聖者、菩薩、如來應無差別】

大般若經【若無變壞亦無分別,是則名為心非心性】的思想,已經把【現象心六識心】與【心性本體,清凈心,無分別心,無變壞心】完全區分開了。

以後的漢地佛教的【真心】與【妄心】區別,宋明理學,以及陽明心學的【良知】就是大般若經【清凈心】的發展。但是大般若經的【清凈心】是【心本空無自性】。宋明理學,以及陽明心學的【真心良知】為【清凈心】發展,漢族文化摒棄了【心性本空】的思想。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十六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二十六

[0202a08]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學:菩提心應知不應著,菩提心名應知不應著;無等等心應知不應著,無等等心名應知不應著;廣大心應知不應著,廣大心名應知不應著。何以故?是心非心,本性淨故。」

[0202a13]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是心云何本性清淨?」

[0202a14]
善現答言:「是心本性非貪相應非不相應,非瞋相應非不相應,非癡相應非不相應,非諸纏結、隨眠相應非不相應,非諸見趣、漏、暴流、軛、取等相應非不相應,非諸聲聞、獨覺心等相應非不相應。舍利子!是心如是本性清淨。」

[0202a19]
舍利子言:「是心為有心非心性不?」

[0202a20]
善現[1]答言:「非心性中,有性、無性為可得不?」

[0202a21]
舍利子言:「不也!善現!」

[0202a21]
善現答言:「非心性中,有性無性既不可得,如何可[2]問:是心為有心非心性不?」

[0202a23]
舍利子言:「何等名為心非心性?」

[0202a24]
善現答言:「於一切法無變異、無分別,是名心非心性。」

[0202a25]
舍利子言:「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色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a26]
善現答言:「如是!」

[0202a26]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受、想、行、識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a28]
答言:「如是!」

[0202a28]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眼處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a29]
答言:「如是!」

[0202a29]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01]
答言:「如是!」

[0202b02]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色處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03]
答言:「如是!」

[0202b03]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04]
答言:「如是!」

[0202b04]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眼界、色界、眼識界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06]
答言:「如是!」

[0202b06]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耳界、聲界、耳識界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07]
答言:「如是!」

[0202b08]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鼻界、香界、鼻識界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09]
答言:「如是!」

[0202b09]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舌界、味界、舌識界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11]
答言:「如是!」

[0202b11]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身界、觸界、身識界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12]
答言:「如是!」

[0202b12]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意界、法界、意識界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14]
答言:「如是!」

[0202b14]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地界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15]
答言:「如是!」

[0202b15]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17]
答言:「如是!」

[0202b17]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苦聖諦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18]
答言:「如是!」

[0202b18]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集、滅、道聖諦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19]
答言:「如是!」

[0202b20]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無明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21]
答言:「如是!」

[0202b21]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23]
答言:「如是!」

[0202b23]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四靜慮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24]
答言:「如是!」

[0202b25]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26]
答言:「如是!」

[0202b26]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五眼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27]
答言:「如是!」

[0202b28]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六神通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b29]
答言:「如是!」

[0202b29]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布施波羅蜜多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c01]
答言:「如是!」

[0202c01]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c03]
答言:「如是!」

[0202c03]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四念住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c05]
答言:「如是!」

[0202c05]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c07]
答言:「如是!」

[0202c07]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佛十力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c08]
答言:「如是!」

[0202c08]
「如心無變異、無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乃至無上正等菩提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202c11]
答言:「如是!」

[0202c11]
時,舍利子讚善現言:「善哉!善哉!誠如所說。汝真佛子!從佛心生,從佛口生,從佛法生,從法化生,受佛法分,不受財分,於諸法中身自作證,慧眼現見而能起說。世尊說汝聲聞眾中住無諍定最為第一,如佛所說真實不虛。

[0202c16]
「善現!菩薩摩訶薩於般若波羅蜜多應如是學。若菩薩摩訶薩於般若波羅蜜多能如是學,應知已住不退轉地,不離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十七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摩訶薩品第十三之一

何以故?如是諸心皆無心性故。」

[0265c25]
善現答曰:「如是!如是!誠如所言。」

[0265c26]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若一切心無心性故不應取著者,則色無色性故不應取著,受、想、行、識無受、想、行、識性故亦不應取著;眼處無眼處性故不應取著,耳、鼻、舌、身、意處無耳、鼻、舌、身、意處性故亦不應取著;色處無色處性故不應取著,聲、香、味、觸、法處無聲、香、味、觸、法處性故亦不應取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四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辯大乘品第十五之四

十六者、應圓滿調伏心性。十七者、應圓滿寂靜心性。十八者、應圓滿無礙智性。十九者、應圓滿無所愛染。二十者、應圓滿隨心所欲往諸佛土,於佛眾會自現其身。

[0304b03]
「善現!菩薩摩訶薩住第七遠行地時,應遠離如是二十法,及應圓滿如是二十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五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佛母品第四十[2]一之一

[0556c07]
「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如實知彼諸有情類所有廣心無廣無狹、無增無減、無去無來,心性離故,非廣非狹、非增非減、非去非來。何以故?心之自性無所有故,誰廣、誰狹?誰增、誰減?誰去、誰來?善現!如是如來、應、正等覺,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知彼諸有情類所有廣心。

[0556c25]
「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如實知彼諸有情類所有無量心非住非不住、非去非不去。何以故?無量心性無漏無依,如何可說有住不住、有去不去?善現!如是如來、應、正等覺,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知彼諸有情類所有無量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八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三

0044c23]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云何是心本性清淨?」

[0044c24]
善現對曰:「是心本性,非貪相應非不相應,非瞋相應非不相應,非癡相應非不相應,非諸纏結、隨眠相應非不相應,非諸見趣、漏等相應非不相應,與諸聲聞、獨覺心等亦非相應非不相應。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知心如是本性清淨。」

[0045a01]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是心為有非心性不?」

[0045a01]
善現詰言:「非心性中有性無性為可得不?」

[0045a02]
舍利子言:「不也!善現!」

[0045a03]
善現對曰:「非心性中有性無性若不可得,云何可問是心為有非心性不?」

[0045a05]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等名為非心性耶?」

[0045a06]
善現對曰:「於一切法無變異、無分別,是名非心性。」

[0045a07]
舍利子言:「為但心無變異、無分別,為色、受、想、行、識等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045a08]
善現對曰:「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色、受、想、行、識亦無變異、無分別,如是乃至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無變異、無分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一十一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二分譬喻品第十一

[0061b26]
善現答言:「諸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不見少法有生有滅、有減有增、有染有淨。舍利子!若不見少法有生有滅、有減有增、有染有淨,亦不見有聲聞心、獨覺心、菩薩心、如來心。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無等等心、不共聲聞獨覺等心,諸菩薩摩訶薩於如是心亦不取著。」

[0061c03]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若菩薩摩訶薩於如是心不應取著,則於一切聲聞、獨覺、異生等心亦不應取著,及於色、受、想、行、識心乃至十八佛不共法心亦不應取著。何以故?如是諸心無心性故。」

[0061c08]
善現答言:「如是!如是!誠如所說。」

[0061c08]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若一切心無心性故不應取著,則色、受、想、行、識亦無色、受、想、行、識性不應取著,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無十八佛不共法性不應取著。」

[0061c12]
善現答言:「如是!如是!誠如所說。」

[0061c13]
舍利子言:「若一切智智心是真無漏不墮三界,則一切愚夫異生、聲聞、獨覺等心,亦應是真無漏不墮三界。何以故?如是諸心皆本性空故。」

[0061c16]
善現答言:「如是!如是!誠如所說。」

[0061c16]
舍利子言:「若如是心本性空故,是真無漏不墮三界,則色、受、想、行、識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應是真無漏不墮三界。何以故?如是諸法皆本性空故。」

[0061c20]
善現答言:「如是!如是!誠如所說。」

[0061c20]
舍利子言:「若心色等法無心色等性故不應取著,則一切法皆應平等都無差別。」

[0061c22]
善現答言:「如是!如是!誠如所說。」

[0061c23]
舍利子言:「若一切法等無差別,云何如來說心色等有種種異?」

[0061c24]
善現答言:「此是如來隨世俗說,非隨勝義。」

[0061c25]
舍利子言:「若諸異生、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心色等法,皆是無漏不墮三界,則諸異生及諸聖者、菩薩、如來應無差別。」

[0061c28]
善現答言:「如是!如是!誠如所說。」

[0061c29]
舍利子言:「若諸凡聖、菩薩、如來無差別者,云何佛說凡聖大小有種種異?」

[0062a01]
善現答言:「此亦如來依世俗說不依勝義。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為方便故,於所發起大菩提心、無等等心、不共聲聞獨覺等心不恃不執,於色非色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無取無著,由此義故名摩訶薩。」[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一十六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二分修治地品第十八之二

[0087b20]
「云何菩薩摩訶薩應圓滿調伏心性?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不著三界,是為菩薩摩訶薩應圓滿調伏心性。

[0087b23]
「云何菩薩摩訶薩應圓滿寂靜心性?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善攝六根,是為菩薩摩訶薩應圓滿寂靜心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八十四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三分善現品第三之三

[0456b28]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云何是心本性清淨?」

[0456b28]
善現答言:「是心本性,非貪相應非不相應,非瞋相應非不相應,非癡相應非不相應,非諸纏結、隨眠、見趣及障相應非不相應,與諸聲聞、獨覺心等亦非相應非不相應。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知心如是本性清淨。」

[0456c04]
爾時,舍利子復問善現言:「是心為有非心性不?」

[0456c05]
善現詰言:「非心性中有性無性為可得不?」

[0456c06]
舍利子言:「不也!善現!」

[0456c07]
善現答言:「非心性中有性無性既不可得,云何可問是心為有非心性不?」

[0456c08]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等名為非心性耶?」

[0456c09]
善現答言:「於一切法無變異、無分別,是名非心性。」

[0456c10]
舍利子言:「為但心無變異、無分別,為所餘法亦無變異、無分別耶?」

[0456c12]
善現答言:「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色、受、想、行、識亦無變異、無分別;如心無變異、無分別,眼處乃至意處亦無變異、無分別;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色處乃至法處亦無變異、無分別;如心無變異、無分別,眼界乃至意界亦無變異、無分別;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色界乃至法界亦無變異、無分別;如心無變異、無分別,眼識界乃至意識界亦無變異、無分別;如心無變異、無分別,地界乃至識界亦無變異、無分別;如心無變異、無分別,無明乃至老死亦無變異、無分別;如心無變異、無分別,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亦無變異、無分別;如心無變異、無分別,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亦無變異、無分別;如心無變異、無分別,五眼、六神通亦無變異、無分別;如心無變異、無分別,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無變異、無分別;如心無變異、無分別,乃至無上正等菩提亦無變異、無分別。」

[0456c29]
時,舍利子讚善現言:「善哉!善哉!誠如所說。汝真佛子,從佛心生,從佛口生,從佛法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不受財分,於諸法中身自作證,慧眼現見而能起說,佛常說汝聲聞眾中住無諍定最為第一,如佛所說真實不虛。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於深般若波羅蜜多應如是學。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於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如是學,應知已住不退轉地,不離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觀諸法實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三十八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2]第四分妙行品第一之一

0763c16] 「復次,世尊!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如是學,謂不執著大菩提心。所以者何?心非心性本性淨故。」

[0763c18]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為有非心心之性不?」

[0763c19]
善現反問舍利子言:「非心心性若有若無為可得不?」

[0763c20]
舍利子言:「不也!善現!」

[0763c21]
善現便謂舍利子言:「非心心性若有若無既不可得,如何可問為有非心心之性不?」

[0763c23]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等名為心非心性?」

[0763c24]
善現答言:「若無變壞亦無分別,是則名為心非心性。」

[0763c25]
時,舍利子讚善現言:「善哉!善哉!誠如所說。佛說仁者住無諍定最為第一,實如聖言。若菩薩摩訶薩聞如是語,心不沈沒亦無退屈、不驚、不怖,當知已於所求無上正等菩[3]提得不退轉。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心非心性,當知不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勤修學諸聲聞地、若獨覺地、若菩薩地,皆應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至心聽聞、受持、讀誦、精勤修學,方便善巧令所修行速得究竟。所以者何?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中,廣說一切所應學法。若菩薩摩訶薩勤求無上正等菩提,欲正修行諸菩薩行,欲具成就方便善巧及諸佛法,皆應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至心聽聞、受持、讀誦、令善通利、如說修行。所以者何?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中,廣說一切諸菩薩摩訶薩所應學法。若菩薩摩訶薩能於此中精勤修學,必得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所求無不滿足。」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四十七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四分魔事品第十一之二

[0814c20]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心行差別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4c23]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自性非有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4c26]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心無所住,猶如虛空無所依止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4c29]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所有略心,盡故、離故,無略心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a04]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所有散心,由法性故,無散心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a07]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染污心,不可示故,無染心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a11]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不染污心,本性淨故,無雜染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a14]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所有下心,不可隱故,無下心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a18]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所有舉心,不可[1]測故,無舉心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a21]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有漏心,無自性故,無分別故,無有漏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a25]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無漏心,無自性故,無警覺故,非無漏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a29]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有貪心,如實之性非有貪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b04]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離貪心,如實之性非離貪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b07]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有瞋心,如實之性非有瞋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b11]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離瞋心,如實之性非離瞋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b14]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有癡心,如實之性非有癡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b18]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離癡心,如實之性非離癡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b21]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所有小心,無來無去亦無繫屬,無小心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b25]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所有大心,自性平等、稱平等性,無大心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b29]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所有狹心,無起方便、無所繫屬,無狹心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c03]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所有廣心,無增無減亦非遠離,已遠離故,無廣心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c07]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有量心,自性空故,非有量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c11]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無量心,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所依止如太虛空,非無量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c15]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有見心,自性平等故,五眼不行故,非有見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c19]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無見心,無相可得故,離種種境故,非無見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c23]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有對心,虛妄分別,於所緣境不自在故,非有對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5c27]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無對心,如實無盡亦無生起,非無對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6a03]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有上心,如實之性無所思慮,非有上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6a06]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無上心,離諸戲論,少分心性亦不可得,非無上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6a10]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不定心,如實之性無等等故,非不定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6a14]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所有定心,如實之性平等平等猶若虛空,無定心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6a18]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不解脫心,自性遠離故,無性為性故,非不解脫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6a22]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諸解脫心,如實之性非心性故,三世推徵皆不可得,非解脫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6a26]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不可見心,無自性故,不可見故,非真實故,越根境故,不可了故,非圓成故,尚非慧眼、天眼所取,況肉眼取!以一切眼皆不能見名不可見,此不可見亦不可得故,不可說不可見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16b04]
「如是,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示如來、應、正等覺世間實相。

[0816b06]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若出若沒。

[0816b08] 「善現!云何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若出若沒?謂諸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心、心所法,皆依色、受、想、行、識生;如是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若出若沒。

[0816b14]
「善現!云何諸有情類心、心所法若出若沒,皆依色、受、想、行、識生?謂諸有情心、心所法,或有依色、受、想、行、識,執如來死後或有、或非有、或亦有亦非有、或非有非非有,此是諦實餘皆愚妄;或有依色、受、想、行、識,執我及世間或常、或無常、或亦常亦無常、或非常非無常,此是諦實餘皆愚妄;或有依色、受、想、行、識,執我及世間或有邊、或無邊、或亦有邊亦無邊、或非有邊非無邊,此是諦實餘皆愚妄;或有依色、受、想、行、識,執命者即身或復異身,此是諦實餘皆愚妄。

[0816b24]
「如是,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心、心所法若出若沒,皆依色、受、想、行、識生差別之想。

[0816b27]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若出若沒。

[0816b29]
「善現!云何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若出若沒?謂諸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知色、受、想、行、識皆如真如無二無別。

[0816c04]
「善現當知!如來真如即五蘊真如,五蘊真如即世間真如。所以者何?如世尊說,依止五蘊立世間名。是故,善現!五蘊真如即世間真如,世間真如即預流果真如,預流果真如即一來果真如,展轉乃至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真如即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真如,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真如即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真如,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真如即一切有情真如。善現當知!若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真如,若一切有情真如,若一切法真如,如是真如皆不相離,非一、非異、非一異故,無盡、無二亦無二分,不可分別。

[0816c15]
「善現當知!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證一切法真如究竟乃得無上正等菩提。由斯故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能示諸佛世間實相。善現當知!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覺諸法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由如實覺真如相故,說名如來、應、正等覺。」

[0816c22]
爾時,善現便白佛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所證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極為甚深,難見難覺。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用真如顯示分別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如是真如甚深甚妙,誰能信解?唯有不退轉菩薩摩訶薩,及諸願滿大阿羅漢,並具正見善男子等,聞佛說此甚深真如能生信解。如來為彼,依自所證真如之相顯示分別。」

[0817a01]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所以者何?真如無盡是故甚深,唯有如來現等正覺無盡真如甚深之相,為諸菩薩摩訶薩眾宣說開示令生信解。」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五分不思議品第十之二

[0893b11]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普能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施設心行種種差別,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93b15]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所有散心,由法性故,無散心性;所有略心,盡故、離故,無略心性;諸有貪心,由如實性,非有貪心;諸有瞋心,由如實性,非有瞋心;諸有癡心,由如實性,非有癡心;諸離貪心,離中非有;諸離瞋心,離中非有;諸離癡心,離中非有;所有廣心,無增無減,亦非遠離,已遠離故,無廣心性;所有大心,無來無去,亦無所住,無大心性;諸無量心,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所依止,如太虛空,非無量心;諸無見心,無相可得故,離種種境故,非無見心;不可見心,非三眼境故,無心性故,非不可見心。由此等義,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0893b28]
「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若出若沒,謂如實知彼有情類心、心所法若出若沒,皆依色、受、想、行、識生。謂諸有情心、心所法;或有依色、受、想、行、識,執如來死後或有、或非有、或亦有亦非有、或非有非非有,此是諦實餘皆愚妄;或有依色、受、想、行、識,執我及世間或常、或無常、或亦常亦無常、或非常非無常,此是諦實餘皆愚妄;或有依色、受、想、行、識,執我及世間或有邊、或無邊、或亦有邊亦無邊、或非有邊非無邊,此是諦實餘皆愚妄;或有依色、受、想、行、識,執命者即身或復異身,此是諦實餘皆愚妄。如是,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若出若沒。

===========================================================


多看看書增長自己的知識,找些時間好好培養自己的愛好,有機會出去旅行,接觸那些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也可以試著去擁有一個信仰,這種信仰並非要你苛刻地遵守那些所謂的教條啊什麼的,而是要通過這個信仰,訂立自己為人處事的原則,所謂帶著信仰而活,其實也是帶著原則而活。。。希望對你有幫助


生存需要良好的心性來調節生命的平衡,但心性不是打壓出來的,忍耐和不發泄是最慘無人道的摧殘。心性是對人生的感悟,是面對困惑能迅速做出反應,去塵拂雜把煩亂理清,用豁達和理解釋懷的一種心情。這種心性不應該有委屈,而是讓彼此都能感受到愉悅,不虧己,也不焦躁於人。


多經歷。


書法最能磨鍊修道人的心性!


世事動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多讀書,工作處事處人多一點真誠,心性就會平和,自然就達到普通人以上的心性和心態!


多經歷,去闖禍,闖完禍屁股自己擦
去試試大是大非
隔一段時間靜下心,想自己做的事
去後悔,去哭泣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楞嚴經中七次征心?
哪些詩詞中帶有月亮但卻沒有月字?
「羿射十日」是「羿射相」的傳寫之誤嗎?
解讀《周易》較權威的有哪些書?
從陶淵明的詩詞境界來看,儒釋道哪一種的成分更多?

TAG:國學 | 人生 | 佛教 | 心理調節 | 修身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