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的家鄉怎麼抓魚?抓了魚在家怎麼吃?

最近在日本採訪抓魚的民俗,想來知乎詢問一下大家國內的情況。在日本抓魚有很多小道具,用玻璃瓶子摳掉底兒做陷阱,用竹子做成桶狀的陷阱,用魚叉叉,用淘米婁抓,用網撈……男女不一,形式各異,小朋友的方法更有創意。在國內大家怎麼抓魚呢?抓的魚帶回家可以直接做了吃嗎?怎麼吃呢?特別是想聽聽南方水鄉的朋友們的經驗。謝謝大家。(註:是抓魚,不是用機械專業捕魚)


我16歲前,住在南方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流的河邊,城市不大不小。魚食城裡排到河中的食物殘渣。正好達到一種魚多水清的平衡,有些人家,吃的就是河水。早晨上學時,水淺處,河底魚鱗閃閃,夕陽西下時,到處是魚在跳。我也常到河中抓魚。

多少年過去了,那樣的時光,再也沒有了,我的孩子,也只能在我的夢境中去尋找了。

下面說說我的各種抓魚方法:

一、淺灘急流中抓魚。魚受驚嚇,一般都是逆流逃竄。背掛一小竹簍,光著腳丫,見著稍大一點的魚,從下游踩水猛追。魚見逃不過,鑽入石縫。伸手入石縫,感覺摸到魚了,輕輕抵住,再抓牢取出,放入竹簍。

二、深水處,先往河中扔石頭,將魚嚇進石縫,然後潛水,以手伸入石縫中抓魚。快時,一個猛子下去,可以嘴上含一條,手上抓一條出水。

三、在河水不急不緩、不深不淺處,抓黃辣丁。此魚又稱二鬍子,狀似小鰱魚,無鱗,滑溜,嘴兩邊有刺。常在石邊遊動,一嚇就鑽石縫。抓時要小心,避開嘴上的刺,被刺會很痛。一指扣頭部,一指扣腰部,不要太用勁,就好取出了。

四、渾水打魚。河水漲過後,河邊會留下一些小水塘,或者將河邊的小溪溝用石攔斷,將小水塘或攔斷的小溪溝的水弄渾,越渾濁越好。此時,無論大的小的魚,都會浮上水面,露出魚背,以木棒擊之,一擊一個準,魚多時,就豐收了。

五、用「頓蹾」抓魚。「頓蹾」乃當地土語。竹編扁簍,有洗臉盆大,上部中間留一10多公分直徑的圓口,圓口處可以設一有蓋的機關,也可不設。將此物半埋入泥沙中。將一破碗碗底倒扣,由圓口放入簍底,用菜粕或豆豉加米飯或麵粉,揉成團,擱在碗底。然後人離開,靜候10餘分鐘,眼見得簍邊有魚在跳了,也就差不多了。或牽繩動機關蓋住圓口,或輕腳過去猛將竹簍提起,只聽魚在裡面噼拍跳躍,10多條至20來條的魚就到手了。

六、夜間用無底竹簍罩魚。用手電筒或膠皮點亮,在淺水處一照,常有魚翔淺底,不驚擾不動,以無底竹簍罩住,伸手抓出來就行了。

七、河邊有人家用大木桶生豆芽,用蕨草覆蓋隔出多層,做完一次豆芽,便將用過的蕨草扔在河裡,河中便漂掛著一些小草堆,用畚箕將草堆刨入,常常也有不少魚。

八、用一種特製的攔河網加大畚箕抓魚。先用一根長繩,每隔約一米以活套套上玉米苞葉或穀草,整個長度至少要攔半河,能攔全河更好。再以石塊在河中靠邊壘出一道小坎,將大畚箕口朝下游卡在坎中,上面鋪草偽裝。一人站在靠河中一側的坎頭,牽住攔河網的一頭,另一人牽繩往上遊走到繩直,然後走往對岸劃半圓,由下游往上游小坎大畚箕處收網。整個全程,都可見有無數的魚在箭一般跳出網外。最後迅速端起大畚箕,掀開草一看,那裡面的魚,有時真叫多啊,幾十條,大的有六七寸長,再大的就弄不住了。有時幾網下來,能吃上幾天。

行了,大致就是這些,都是我親手干過的,在炎熱的夏季,我幾乎每天都會下河玩上一陣。至於電魚、炸魚,也干過,此屬後期的事,也是惡劣行徑,大小魚都弄死了,不說了。全是野生魚,品種很多,青魚、 草魚、紅尾魚、鯉魚、鯽魚、五顏六色的薄刀魚,還有不少叫不出名字的魚。至於吃法,煎、炸、炒、煮,換著花樣來,就不多說了。釣的方法也多,也不多說了。

以下再說幾種,有的是別人的方法,有的是我干過的,在另外的地方。

一、那時,小河邊還有幾戶漁家。劃一柳葉小船,船頭立數只魚鷹或水獺,漁民或在船上撒網,或將魚鷹水獺趕下船去捕魚。

二、大雨後河水漲起混濁時,將一用四根竹竿撐開的大網,在回水處放下,稍頃,用繩拉起,捕被急流沖至回水的魚,當地叫「搬蒸」。

三、貴州 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曾經種田不施肥,叫種衛生田,田中養魚,秋收時,放田水,魚就好抓了,抓起後,燒一堆火,然後便烤魚吃。前兩樁,我是見他人干,後一樁,我干過。

一個未了的心愿。後來我離開了這座不大不小的城,異地工作,再回去時,城市變得海大,上游 大壩蓄水,解決越來越多的人口用水及生產用水,河水越來越小,還污染了,就很難見到魚了,我走過不少城市,總要去看河,期待見到一條像家鄉的河那樣魚多的,然後下河抓一下魚,卻再也沒見到這樣的河了。

一個未解之謎。即使在三年困難時期,除了漁家,在這座城裡,經常下河弄魚的,就是一班頑童。大人們,一般就是釣釣魚就算了,垂釣者也不太多。那時,河中的魚很多。人都饑荒到那種程度了,為什麼下河弄魚的人會不多呢?

後來,我只在江西浮梁縣一個叫瑤里的小村莊景點,見到了一條多魚的小河,但也不見得有我少年時那條河裡的魚多,但這個小村莊有一個風俗,任何人不得抓、釣河中的魚,挑水水桶里不小心弄上了魚,得倒回河中,一經發現有誰弄走了河中的魚,無論大小,全村人都不理你,據說起於一個故事,是什麼故事,當時匆忙,未及了解,不得而知。但我所在的這座城,並無不得弄魚的習俗。

我生活過的那座城市,在貴州,有一個大家熟知的名字:遵義。這是一座讓我魂牽夢縈的城市,那裡有我愉快的抓魚的少年時光。

謝謝提問者,讓我在答題時,重新沉浸在了美好的回憶中。


我的家鄉在福建中西部,雖然不臨海但城市裡還是有河流、池塘。
有四十多年「漁齡」的父親把釣魚當做一輩子的愛好。
他小時候在奶奶家前面的池塘捉魚。早晨上學之前,黃豆為餌,綁在魚線上,等到中午放學回來查看,常常能抓到五六斤重的大魚(以前人單純,魚也單純啊)。
工作後,他就在上班之餘折騰各種漁具,浮標,魚線,鈴鐺,網兜,夜遊標,餌料,夜燈,及大腿的雨鞋等等,有專業化趨勢。有空的時候,就去市裡的幾條小河邊釣魚。
釣魚前他會根據魚的不同準備餌料,自己炒制餌料丸子,提前用酒泡白米,買一些麵包蟲之類...釣魚時先投食,然後掛上蚯蚓拋竿坐等,咬桿鈴鐺響後收線,拿網撈。有時候,河淺還會站到河中間去釣(說到蚯蚓,我家走道上現在還養著一箱)。
不過,近十幾年污染確實較嚴重,現在我爸經常要騎著小電動和漁友到鄉下去釣魚。
其實城市的好多魚塘都向市民開放,可以花錢去釣魚(適合偶爾消遣,魚肥水美,價格不菲)。
九十年代末,電魚、炸魚特別盛行,那會也有人提著電魚機呀炸藥呀竹籃呀就去河邊抓魚。後來法律明令禁止後,也就慢慢收斂了。

去年去青島,在海邊看見不少人海釣,一排魚竿鋪陳開去也很熱鬧呢。退潮的地方,當地的大人小孩提著小桶撿撿貝類或者一些小魚小蝦什麼的。

父親抓到的魚一般會先在水裡養幾天,去去土腥味再吃(我不是很喜歡吃河魚,即使養過幾天,煮出來還是有股味,應該還是污染問題)。怎麼吃?做法肯定得看你抓的是什麼魚。就我家的情況,如果釣到大隻的草魚、鰱魚、羅非魚大多紅燒,老鼠魚、黃噶為了盡量保留營養多是清蒸或者燉湯,抓到一指長的傻瓜魚(←不好意思,我爸這麼瞎教我認的。這種魚通常一抓就是一堆)一般就油炸,以前家裡養貓,有時也喂貓...

寫完之後覺得和題主在日本看到的漁趣有點不太一樣,題主看到的那些方法早些年國內也有,但是因為城市化,大規模搞開發,家鄉的河流、魚塘好多都填成平地蓋房,抓魚之樂大打折扣,所以也很難看到那麼多童真童趣。不好意思,其實沒想把話題帶到斥責城市化、環境污染上...


不同的魚抓的方法發不一樣,竟然是抓魚,我就不說釣魚了。
我家沒在河邊,附近沒有江河... 只有一些池塘,水庫,和水渠。
池塘和水庫裡面的魚一般是有人承包飼養,作為主要飼養的魚一般是草魚,鰱魚和雄魚等幾種而已。其他的魚一般不必要可以放殖育苗例如:鯽魚,鯉魚,鱧(我們那一般叫材魚),鯰魚等。
池塘和水庫抓魚平時一般都是用網。如果只需要抓鰱魚或者雄魚的話用比較淺的網就好了(不需要沉底),抓草魚的話網就需要比較深的了。
至於鯉魚,鯽魚,鱧,鯰魚之類的平時釣魚可以釣得到,但是用網往往抓不到的,就要等到每年臘月枯水的季節用泵抽干水穿著下水褲到去抓。直接去抓的話 鯰魚,鱧這一類肉食性躲在泥裡面的魚還是很難抓到,只能用那種齒很長的耙從泥裡面把這些魚搜出來。 正是由於這一類魚很難抓到,所以這類魚都不需要放殖幼苗的,總是抓不盡的。
至於水渠裡面的魚一般都是野生的,像草魚,鰱魚等需要放殖的魚就很少很少了。所以水渠裡面的魚一般經濟價值不大,抓魚的方法一般是等水枯的時候截住上游的水去抓魚。
至於吃法,不同的魚也不同。 俗話說雄魚吃頭,草魚吃尾。
我們那新鮮的魚一般是清蒸和用油燒黃再煮;至於每年年底都會買不少魚做成臘魚,或者扎魚,可以保存很。


我家在湖北宜昌,靠近長江,家附近有很多池塘。
長江捕魚沒見過,不過池塘捕魚見過一些。以下幾種。

1.小籠子捕魚,主要捕是小魚,籠子里放上餌料,那個籠子的進口是倒漏斗狀的,魚易進難出。

2.有種漁網,不知道大家見過沒有,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是兩根竹竿,中間是漁網,一人操作,竹竿的一頭頂在腰部,另外一頭是漁網,只能捕捉池塘岸邊的魚。


我自從上 初中住校以後,就逐漸脫離了農村的生活,大學畢業後來北京,一年也只有過年才回去,幾天假期行色匆匆,家鄉已經逐漸離我遠去了,我們這代人已經對那些傳統的活動或習俗比較陌生了,估計我們的下一代,聽都不會聽說。那些整天鼓吹城鎮化,天天吹噓中國有多少人轉化為城市戶口,面對他們的孩子只知道汽車高樓,不辨菽麥,有何感想。


電魚算嗎?
我老家是汕頭的,過年的時候看到小舅在電魚,實際上也看不出什麼門道。
主要談談吃法。電魚能電到的魚很雜,有吃過類似鯽魚的,那種魚的肉非常好吃,而且很新鮮,肉很嫩,雖然細骨頭很多,但是有耐心的人絕對能品嘗出滋味。當然更重要的是它的魚子,我們那邊的做法有很多,介紹兩種比較有特色的。一是煮酸菜。
把酸菜葉跟根分開,葉切碎,根不切碎,但是要分開,然後用清水泡酸菜,不然會太酸太咸。魚洗凈,注意不要讓魚子跑了,魚不用切塊。比較懶的做法就是魚和酸菜直接混一起,加適量水,大火煮,等到魚熟就好。吃得精的人可以先放魚和凈水大火煮,洗掉腥味。然後倒掉水,重新放水,加酸菜葉,大火到沸,轉小火加酸菜根,直到魚熟,魚子呈現很誘人的顏色。(不知道怎麼形容^o^)這種做法我還見過煮泥鰍的,味道也很好。
第二種做法是煮酸梅。
這種吃法用的是一種潮州話叫軟魚(或者tei魚)。做法是很懶人的。魚洗凈,切塊,這種魚的肉很軟,骨頭也很軟,考驗你刀功的時候到了。一鍋清水,幾塊酸梅,一些粉絲,一點蔥,這些東西放進鍋里,煮到水沸,把魚放進去,加適量鹽,建議不要太咸。這種吃法用作湯超好吃^O^/。
大致就這樣了,還是等食神三水哥來吧。


看上面幾位大多是南方人,來補充一個北方的。
我小時候生長在泰安,泰山腳下,有一個人工湖,五六十年代修的,到現在一直沒出過什麼問題,當年的質量真好。現在叫岱湖,我們當地人都直接叫大河。
之前湖上是有漁業隊專門進行養魚的,每年會定期放養魚苗,並定期在湖裡面投放各種飼料,所以湖裡的魚比較多,長得也比較大。普通人不讓捕魚,但周圍的村民當然不會放過這個靠水吃水的機會。我們那裡一般有兩種捕魚方式。一種是普通的漁網,找個破舊的汽車輪胎,在輪胎中間綁幾道繩子,人可以坐在裡面。然後游到湖中,把網下下去,等幾個小時收網就可以了,這種方式不能在岸邊,只能在水深的地方捕魚。
另一種叫旋網,是專門為在岸邊捕魚準備的,不用下水。這種網張開了是個錐形,綱在手中,網目下面綴著錫或者鉛塊,網甩出去後呈圓形打開,入水以後迅速沉到水底,收的時候會合攏在一起,這樣網在裡面的魚就跑不掉了。用這種網是很需要力氣的,底下的錫塊加起來估計得20斤左右,並且在甩網的時候一定要用儘力氣,網面撒的越開越好。力氣小了網面甩不開,網不到魚,我小時候接觸的主要就是這種旋網。
記得當年捕魚總是在晚上,好像是白天魚能看見人,走到近前就被嚇跑了,並且有漁業隊會來干涉。小時候我就跟在表哥後面,他撒網,我拿著魚簍,收網後一起從漁網上摘魚。岸邊還會有很多水草和垃圾之類的,也要摘下來,免得把網扎壞。一晚上能抓到不少,不過用這種方式抓到的基本都是小魚,真正抓大魚還得用傳統的漁網。
趕上雨水多的時候,尤其是山上的山水都彙集過來,魚都會往上游跑,這時候是捕魚的好時候。附近的村民,哪怕平時不捕魚的,也會來湊個熱鬧,基本不會空手而歸的,隨便拿個網兜都能兜回兩條。記得很小的時候,表哥曾經捕到過20多斤的大魚,忘了是鯉魚還是什麼了,真的非常大。
現在泰山腳下建了一個抽水蓄能電站,湖的管理權好像是轉移到了電站的手裡。湖裡的水基本上是用來發電,漁業隊也解散了,雖然湖水還是那麼多,不過沒有人往裡面放養魚苗和飼料,魚就慢慢的少了,現在已經很少有捕魚的了,基本都是釣魚休閑的。
至於怎麼吃,在泰安,感覺煎魚是一種特色。不論大魚小魚,都喜歡用油炸了吃。小魚就是清除內臟之後整個油炸。大魚,主要是鰱魚是切成塊,然後油炸。鯉魚紅燒,鯽魚燉湯,應該各地都差不多吧。
感謝題主的問題,回憶了一下當年在大半夜裡跟在表哥屁股後面在河邊捕魚的情景。只可惜我從來也沒有真正的撒開過這種旋網,小的時候力氣太小,長大了四處求學,現在家裡的網都不知道去哪裡了,估計以後也沒有機會了。
搜了一下,居然有旋網的視頻,貼上來給大家看看。從視頻中看,這個網的網眼很大,並且分量比較輕,應該是業餘拿來玩的。捕魚用的網眼會比這個小許多,因為這種網主要是捕岸邊的小魚的,網眼大了魚都跑出去了。漁網的重量直接決定了網沉到河底的速度,沉得越快,魚跑掉的機會就越小。這個網很輕鬆的就被撒開了,感覺重量應該不會超過10斤。網撒的很圓,跟重量輕有關係。但最開始拿網的架勢只用到了手,一般都是要手腳並用的,用腳踢開一段,然後用手收好,最後撒出去,還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
視頻封面撒網。旋網。手拋網。2視頻


抓魚,哈哈。。。小時候的事,很有意思的。水少的水坑才能抓魚,我就自己參加過,好happy。。。。很多人下去,把水攪渾,用手摸就行,有時候魚就自己跑到你手裡,那時候還是深秋呢。。。


小時候在抓的個工具還真不少:
在小河溝里用破蚊帳兩個人一起順著撈,要不就空手在河溝的水草和石縫裡摸,一天收穫不小。
下暴雨的時候就在小溝里放一個箢篼被水衝下來的魚基本一個不漏。
夏天的下午天氣悶熱,很多大雨在水面上換氣,我們就拿著背簍下水筐,收穫頗豐啊。


活蹦亂跳的魚在冰面上堆成了小山!這壯觀得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冬捕場面恐怕也只有在查干湖可見了。這個很少為外人所知的湖泊靜靜地隱藏在松花江畔前郭爾羅斯大草原上,一年當中只有這幾天才算熱鬧,因為自遼金時期傳承至今的冬捕就要開始了。

先在一米左右的冰層上每隔八九米鑿一個冰眼,一網要鑿幾百個冰窟窿,然後穿桿引線。下網時,由於網太長,每隔一定的距離,他們都要使用馬拉絞盤拉動大網,才能將大網逐步下到位,僅下網的過程就需要八九個小時
收網時,幾匹高頭大馬拉動絞盤牽引著鋼絲繩轉動,四五米寬的大網裹著冰層下的魚兒從寬一米、長兩米的出魚口緩緩露出冰面,漁工們邊收網,邊將打上來的魚平攤在冰面上,等在兩側的人們拿著漁場準備的專用編製袋,將一二十斤的大魚收入囊中

一網捕上幾

十餘萬公斤的鮮魚

看著這樣壯觀的出魚場面,在寒風中等待了大半天的人們激動起來了,大家歡跳著奔向出魚口,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空氣好像也隨之沸騰起來。2014年的冬捕馬上就開始了!!


閑著無事我也來水一下,說到抓魚,我家也是近海,附近大小池塘挺多,小溪也有。小時候倒是經常干這事,一般我們都用釣鉤,到雜貨店花兩毛錢買兩個釣鉤,回家找找些耐用點的細繩子穿起來,蹦蹦跳跳來到池塘邊上。不對,還要先到處翻石頭抓蚯蚓,抓上一罐子,密密麻麻鑽來鑽去的,現在想想好噁心。池邊上找個好位置,最好有掩護,草叢什麼的,掛好魚餌扔下去,線在手裡攥著,拿根木頭綁著也好。忘了說,繩子上還要綁個泡沫,一是讓釣鉤浮在某個水層,二是作為觀察是否有魚咬餌的標誌。坐在池邊釣著魚,眼睛不僅要注視著水面,還要時不時觀察一下岸邊的情況,有人走過來或是看著你,沒錯,我這是在偷釣魚哈哈。小孩子淘氣嘛,這些池塘是有人養的,我們也是釣著玩,所以基本釣到了玩一下就扔回去了,沒拿回家的。有時也會烤著吃,清考啊,什麼都沒有,黑乎乎的,撿著能吃的肉吃,還是挺甜的。
還有一種不常用的方法,只用塑料袋抓。因為我們那的池塘跟排水口連著的,一般排水口處會有魚聚集,有東西吃嘛。找到這樣的地方,找個塑料袋,張開口對著,下面用小石塊壓著沉入水中,塑料袋另一邊在水面上,可以用軟樹枝撐著讓塑料袋口張著,也可以在塑料袋裡放些殘羹剩飯的,吸引魚進來。準備工作做完了,就可以回家吃飯了,看運氣唄,回來的時候看看有魚落袋了沒,對了,最好塑料袋拿跟繩子拴起來,別讓魚帶走了。
我家有個叉子,我爸用來叉魚的,那個我就不會了。


小時候爺爺做過籠梢網,姑且這麼表示。
材料:竹子,塑料細繩。
做法:整體是寶塔的樣子,用硬竹片做成圓環,把塑料細繩結成網狀固定在圓環外面(網格子蠻大的,只捕大魚,不捕小魚),每個圓環內部加一圈削尖的竹刺,這樣整個網是一邊像個大口袋,另一邊則是一個小洞,平時用繩子把小洞紮緊。
布置:用長竹子把網固定在河裡,大口子對上下游都行。
捕魚情景:魚會順著網往裡游,但是越往裡空間越小,魚想游出來,會被每個圓竹環上的倒竹刺擋住,這樣,魚就在網裡出不來了。起網時,從大口子那邊開始把魚往小口子里趕,最後把小口子那節的圓竹環提起來,魚就都在裡面了,解開繩子,收穫吧。
吃魚:小時候河裡沒污染,抓到魚,紅燒,清燉等,可以加雞蛋,肉糜和少許的辣椒,味道更好。當然,更多的是賣給鄰里。
現在的魚都是被污染的,吃法不變,但拿回家用清水養幾天可能會好一點。


推薦閱讀:

有哪些本地特有的梗?
大家生活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可以簡要描述一下自己所熟悉地區的生活習慣和習俗。?
有一出京劇,叫金龜記,裡面有個兒子去釣魚,母親囑咐兒子不能釣黑魚,鯰魚,烏龜,不能釣這三獸這是為什麼?
美國的年輕人有沒給老人或兒童讓座的習慣?

TAG:文化 | 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