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史,能看出哪些固定的規律與現象?


有的時候,歷史看起來像是一段段黑色幽默。道理大家都懂,該跳的坑還是躲不了。我說下幾條最簡明的規律,簡單粗暴。

1 ,壽命決定人一生的航程。

身體好,壽命長,才是王道。尤其是鬧革命的時候,萬一被兒子氣掛了或者自己的身體沒扛到戰爭結束,一生功業俱黑。
有些開國君主,名留史書者的硬命確實是讓我輩嘆為觀止啊。大多數人的年齡,都比同齡人的年齡長得多,身體也健康的多。
在那時候,活過50就算高壽了。劉邦同志,48歲才開始出馬鬧革命,論年紀能當項羽他爹。連年戰場奔波,創立了大漢王朝,六十多歲了還在。
劉備同志,四十多歲以後慢慢得志,打下益州都五十多歲了。
曹操也不用說了,處於四戰之地,整天兵荒馬亂,顛沛流離卻身體倍棒,活的差不多是他兒子加孫子的壽命了。
看看這群老同志,大概真的是有天命加成,或者學過什麼養生術?不過也有悲劇的,比如慕容垂,剛獨立自主就遇到了拓跋鮮卑的小鮮肉,一隻年輕的頭狼。慕容鮮卑的事業風雨飄零。慕容垂又氣又恨,吐血而亡,含恨而死。天不假年,嗚呼哀哉。
梁武帝那種變態,就不多提了。
要相信自己,活得比自己的對手久,你就贏了。活得好才是王道,要想建立偉大的功業,一定要愛護身體珍惜生命。不管是在亂世,還是在治世都是如此。死得太早的,留下一個神童的名號也占不了史書多少字。

2 ,長者心態是成功的基石

沉住氣的長者們往往笑到了最後。治世如此,亂世更是顯眼。亂世是個大坑,跳的越歡,死得越快。

《漢書·卷十三·異姓諸侯王表第一》:鐫金石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其勢然也。」

話裡面有深意啊,這樣說就不禁讓人想到了轟轟烈烈的秦末農民大起義。鬧革命早的,最先稱帝的,跳的歡的,基本就沒有一個好結局,都是為後來者作了嫁衣。
比如陳勝吳廣兩個首發陣營,身首異處。率先自立為王的,也是一個比一個掛的快。還是劉邦機智,沛公,親切的稱謂,低調的逆襲。
後來的歷史,大抵也都是如此。
先出來鬧革命的,心態最跳,人最傲嬌的,往往被死而不僵的舊王朝咬上一口,被一起造反的夥伴們除之後快。
來洛陽旅遊的涼州軍閥董卓,干一票大的的李傕郭汜,急於稱帝的袁術。這是漢末的悲劇樣板。
引狼入室陷入撕比大戰的翟讓,大賊盧明月厲山飛,豆子崗高雞泊那一群亂匪更不用說了,這是隋末的悲劇樣本。
元末這個副本呢,先出頭的韓山童劉福通體力不支,小明王淹死江中。後發的張士誠陳友諒碰上朱元璋這種猛人,團滅。
治世也是如此,耐得住氣的往往比那些年少成名,耐不住性子的天才少年更容易創立大的功業。歷代的狀元留名史書者少,大抵是春風得意,離政治漩渦太近,反而少了那份耐性和沉穩。

3 ,外患只是開個傷口,內憂才是真正的禍首

內憂外患,內憂外患。所有王朝的崩滅,外患固然洶洶,內憂才是導致王朝徹底毀滅的野火。
亡秦者非胡也,趙高亂於內,屠戮秦朝皇族和大臣,王朝的秩序崩潰。黔首陳勝登高一呼,六國的落魄貴族,名士將門,洶洶而起。到最後也沒見多少匈奴人的樣子,別人忙著在塞外打地盤呢。
五胡亂華,天下紛亂,真正玩死晉朝的還是司馬家族的內鬥,王庭凝聚力的削弱和屢次大戰到來的帝國強卒死去。

4,文章憎命達是黑色的預言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這是杜甫說的話,他也深有感觸,一生困窘不得志。李白比他稍強一點,也算是瀟洒過,當然最後的結局也有點窘迫,差點被人掄刀砍了。
但是總的來說,一流的文士很可能連二流的政治家都坐不上。有一流的文學天才,很少有人能同時擁有一流的政治天賦。有許多這樣的人,政治才能相當捉急,還偏偏愛往這樣的火坑裡面跳。曹植,謝靈運,柳宗元,蘇軾。
文采蔚然,若大江大河,足以令人嘆服,留名千古。可是文人的性格和脾性讓他們和政治家的審慎和機心,天然的不對路。黑白分明,過於情緒化,缺少為政的機心和耐性。與和光同塵,勾心鬥角的政客天生不同路。
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人年輕時候中二不難,難得是一輩子都這麼中二熱血。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蘇軾是這樣寫的,可是還是忍不住要發聲,要批駁。到了司馬光登台的時候,又被舊黨嫉恨。
蘇軾一人的文學天才,足可以冠蓋北宋。為賦為詞清新豪邁,寫感情字字動人,寫風景江天寥廓,這樣流傳千古的妙文很難說不會引起同僚和政敵的憎恨。就算是現在比他過得好,官職高,就憑這樣璀璨的文賦以後流傳千古的必是此人。
偏偏蘇仙又是一個豪放俊逸,很有人格魅力的人。當然,性格也是奔馬一樣的跳脫,管不住自己的嘴。到了新舊黨爭開啟,算是倒了霉了,那一邊也不喜歡他。一貶再貶,中年以後常年飄在帝國南部。

蘇轍: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

5,王朝興於一代之功,而成於二代之力。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而亡。隋文帝死後,隋二世而亡。在它們的屍體之上,新的大一統帝國將由佔有它們的榮耀。
二代皇帝的錯誤策略,把本來就不太穩固的帝國一步步推向了深淵。濫用民力,為政急促,忘記了紛亂的野草還在許多人的心中生長。一個國度,如果不能平穩的過渡到第三代,它的命運也是可知的。
同樣命運的還有哪些倒霉的亂世小國們,五胡十六國,唐末五代。往往都是到了第二代,家裡的矛盾已經不能調和了,掄起大刀窩裡斗。結果往往是身死國滅,跋扈不過幾十年。
合格而又盡職的二代君王,才是王朝能夠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如光武帝的兒子漢明帝,用政嚴苛,法度嚴密。大力打擊宗藩身邊的賓客,留王而去其爪牙,壓制外戚。
唐太宗本來就是個打天下的軍人雄主,又有隋二世而亡的鮮活樣本,坐穩天下自不必說。

6,亂世是最恐怖的局面,重建大一統很難很難

亂世是最恐怖的局面,紀綱崩毀,人心肆意。
維繫整個帝國的秩序開始由上而下崩壞,人們信奉的不再是基本的道德和規則。人心肆意長草,為所欲為。
亂世一旦開啟,野心家的樂園到來了。踐踏規則,肆意的野心和放縱的人性讓大地化成了修羅場一樣的存在。
屠城,分裂,殺戮,造反,邪教,胡兵,軍閥。
亂世的野草在人心之中瘋狂的生長著,撩撥著。每一個在亂世拔刀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下一刻的命運將在何方。
大一統是亂世必然的結局,可是這過程有多遠,這代價有多大,誰也不會知道。
還有幾條,想起來再寫吧。
ps;喜歡的可以點個關注,也可以關注一下的收藏夾。。O(∩_∩)O謝謝了。。


內朝與外朝的循環

欽差大臣與封疆大吏的循環

集權與分權的循環

拾人牙慧,舉幾個例子。

這樣的例子,應該是有很多的。所以歷史當然是有規律的,但是也不應該過於神話其規律性。

首先,相似的背後,是有很多不同的,如圖1,內閣輔臣顯然不能簡單等同於丞相。中國歷史也不是治亂循環、二千年來皆秦政就可以概括的。
其次,用規律性來抹殺歷史人物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
最後,拿歷史規律去影射當今乃至預測未來,更是沒有意義的。

在我看來,這些規律除了增加歷史的趣味性之外,還是輔助記憶的好方法,比如上圖中的各種官名,如果不搞清其中的變化規律,很容易混淆。進一步的說,也可以是深入研究的線索,如上所述,歷史當然不是簡單的重複,但是只有先找到相似才能進一步對比其中的差異。


1.文臣總是為限制皇權不遺餘力,皇帝在與文官集團的內外部勢力永遠都處於對抗中。有時為了抑制某一方勢力,常常會有第三方勢力的加入,比如宦官勢力。
2.每當皇帝想出收攬權力的措施時,建立服從個人意志的機構時,文官總是想方設法使其外部化,而前者往往不敵後者。比如唐德宗跳過中書省設立翰林,替自己草擬詔書,明太祖廢丞相設內閣,充當自己的私人顧問,但後期,翰林和內閣已經退去了皇帝私人機構的色彩。
3.中國古代沒有職業軍隊,因此開小差,逃兵現象總是屢禁不止。有職業軍隊的在奪取權力後總是迅速墮落,比如蒙古,八旗。
4.中國古代的行政權力從分權制衡往集權方向轉變,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是一個關鍵點。藩鎮割據使得往後的朝代大多實行以文抑武,並保證兵權掌握在最高統治者手中。
5.王朝的開端到王朝的滅亡是一部土地兼并史,也是一部特權階層的發家史。越來越多的土地集中在不需要納稅或很少納稅的官僚士紳階層中,普通農戶所承擔的賦稅越來越重,直至揭竿而起。
6.攘外必先安內。漢武帝先推恩,後伐匈奴;李世民與突厥談和,先平竇建德,杜伏威,即位後出兵滅突厥;明末崇禎於西北流民和後金之間來回剿撫,終被滅於李自成之手。
7.中國古人大多追崇形而上,形而下者在社會上的地位一直較低,只在元朝時期稍有提高,宋應星之《天工開物》遇冷即是例證。但中國古代的科技卻未能形成系統發展,此之謂「道之不備,器則奈何?」
8.中國文化(尤其是儒文化)越往後發展自我優越感越強,即使在元朝東西方大交融的前提下,漢文化依舊地拒絕和吸收外來文化。漢文化的包容性強,但其前提是為我所用,核心價值必須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礎上,洋務運動不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嗎?正是因為不願意承認這個「體」已經落後於世界的發展,才會被後來崛起的日本所趕超。
9.古代的黨爭表現為:只認立場,不講事實。因此許多立場正確的偽君子得以步步高升,戰隊錯誤的求是主義者卻屢遭排擠,並由此影響了許多人的歷史評價。

先寫這些,想到了再補上。


那就是「最高領導」對於政治家——文官——武將集團的打壓/爭取方式總是那程咬金三板斧:

1.設立新的能忠實於自己路線的機構取代,架空或者分散舊機構職權;(內外朝架空丞相、三公九卿,軍機處代南書房、內閣,內閣代中書省)

2.以改革選官制度的方法加以打壓/爭取;(隋唐辦科舉,魏晉的九品中正,漢代的察舉,宋代更是大興科舉,明代科舉八股取士、南北分卷莫不如此)

3.「清洗」/整肅。(以結束敵對政治集團政治生命為目的,不管是肉體消滅,還是大規模「罷官運動」,亦或是對政治家與官員大審判,引用法條以律治罪——例如藍玉案,空印案,南北榜,當然後世津津樂道的「杯酒釋兵權」某種程度上也是這種做法的體現,皇帝的微笑與「誠意」是帶有殺機的,在這之後扶植新的人馬維持格局)

以上三個論點出自於《南風窗》雜誌。
中國不愧是「外儒內法」的國家,在政治家身上體現的更為明顯。這可能就是中國的政治家為什麼很少有「聖母型」的原因。
宋朝是封建社會歷史長河中第一個不以社會階層出身和是否考試做官去判斷人的價值的朝代嗎? - 政治

中國古代制度設計中哪個制度最成功? - 歷史


1、開國滅功臣
2、太后私黨亂權,被老臣所滅
3、大亂後大治,於是盛世,天下百官,阿諛奉承
4、經濟繁榮,官吏勾結,制度性貪腐,潛規則,隱權力讓清官絕難立足
5、貪官污吏橫行,百姓不滿鬧事,皇帝出面,殺雞嚇猴,以示聖明
6、一代名臣,企圖中興,積重難返,終歸失敗
7、反覆折騰,國力衰弱,奸人(歷史多為宦官)亂朝
8、揭竿而起,改朝換代,強人太多,五代十國,牛人獨大,一統天下
9、輪迴再起,只剩一句舊曲:《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http://my1510.cn/article.php?id=34142


這問題其實很像為什麼隕石總是落到坑裡,或者為什麼海盜數量下降之後癌症發病率上升了。因為給歷史找規律這種事情基本上也是先射箭再畫靶子,先有一個目標(給歷史事件玩排排樂),然後把看起來像的歸類到一起,宣布他們是周期性發生的;只要你靶子畫得夠大,總是能湊齊幾支排在一起的箭的

但是實際上,除了把計量尺度放到最大,也就是幾百年幾百年的跨度,把一切細節都模糊掉(也即是『細節丟失到了已經完全沒有什麼卵用』的程度),否則的話,具體的歷史事件,哪怕和歷史上的其他事件看起來非常類似,它們背後也往往是由完全不同的因素驅動的,參與者的身份、當時的社會建構方式,政治邏輯、經濟邏輯等等等等也完全不同,也就是說雖然看起來相似,但是它們其實根本不能用同一套邏輯去解釋歸類,強行宣布類似就很類似於根據最終反應物顏色來歸類化學反應的類型,只能在百度貼吧當民科。

最後,再說一遍,不要妄圖尋找對宇宙一切和萬物終極解答,你不會找到除了42之外的答案的。


第一代,雄主開闢江山,功臣被奪權,桀驁不馴者賜死,不知進退者賜死,明哲保身者得全身而退,阿諛奉承者或可得榮寵而終。
第二代,繼位者黯弱,不亡其國,亦失其位,被推翻政權或者被奪權。
第三代,政治鐵腕,治國懷柔,用鐵血政策掃除政敵,用休養生息來養國力。
第四代(風格統一的視為一代,不一定是一位統治者),蕭規曹隨,政治漸漸柔和,經濟繁榮昌盛。
第五代,一代雄主,開疆拓土,對外強硬,然盛世之下,必由極而衰,既得利益集團已經尾大不掉,侵佔民間權益,百姓自此日漸凋敝,加上窮兵黷武之行,危機初現。
第六代,數位繼任者皆無所作為,任由帝國衰落。
第七代,昏庸之主,亡其國或幾近亡國。
第八代,中興復國,稍振國風,但根本問題(統治階級與民眾的對立)無力解決。
第九代,重複第六代。
第十代,重複第七代,徹底亡國,天下陷入紛爭亂世,規則被徹底打破,然後重建,利益重新分配。


由於我國古代史很長,這個問題基本等於問古代史的規律與現象。

簡單說幾個點:

1,隨著官僚職業化、專業化程度加深,其出身平民化;忠誠度僱員化。貴族地主階級、士族地主階級、庶族地主階級。皇權在一個側面走向了衰敗。
2,地方和中央的分權鬥爭在維護國家統一領域決出了勝負,宋太祖終結了地方大規模長時間分裂的可能性。但中央對地方「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問題至今沒解決。
3,我國奴隸制社會在中晚期開發出了適應當時社會情況的分封製作為政治制度和國家組織形式,領先西方至少一千年;到了我國封建制度創立之初我們選擇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作為政治制度,又領先西方上千年。結果被我國一幫學者說成「我國沒有封建社會」、「封建社會亡於東周覆滅」。呵呵了。


2015.08.24更新:
(1)先修正一處不嚴謹的描述:元朝的壽命並未過百,而是近百。已在正文中做了修正,也感謝各位在評論中的指正。回答可以有軟肋,但不應有硬傷,自勉。
(2)另外看到不少諸如「那我們只有等外星人嘍?」的評論,沒必要這麼悲觀啦。況且,地理上或武力上的衝破往往是容易的,不過是科技層面的革舊鼎新;而真正困難的在於思想上的破和立:該如何開啟民智、如何建立公民型社會、以及重新認識國家、政府、社會和人的關係……
這就用不著等外星人啦,互聯網已經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對此我還是樂觀的。

—————原回答如下—————

先用一句話總結規律: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帝國不斷完善集權能力的歷史。

為啥這麼說呢,請往下看。

以「五代十國」為分界,將中國史分成前後各1000年左右的時間,恰好形成了帝國的兩大階段。
請看大屏幕:

【1】

以上為第一階段【帝國的準備期】,歷時1181年。從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華帝國從「亂世&>小治&>大安&>亂世」的螺旋式上升脈絡。

這說明帝國的形成尚處於準備階段,並不穩定,還有反覆。

【2】

雖然帝國尚不穩定,但三大集權支柱已經形成:

A、郡縣制:權力控制,將人事任免權牢牢握在皇帝手中;

B、獨尊儒術:思想控制,將儒家思想欽定為官方意識形態;

C、科舉制:人才控制,將閑散的社會精英納入體製為我所用。

【1】

此為第二階段【帝國的成熟期】,歷時951年。我們可以看到:宋,元,明,清四朝,都是壽命近百或過百的穩定帝國。帝國在不斷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中,鍛造出了愈發成熟的集權能力:

A、文官制:削去武將權力,令文官擔任要職,將武力收回中央;

B、閣臣制:廢掉礙事的丞相,組織內閣,分散權力。皇權失去制約,進一步膨脹;

C、軍機處:將內閣束之高閣,成立並無實權的「軍機處」,只負責傳遞皇帝旨意,帝國之事終成了皇帝的家事。

【2】

此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宋(漢人統治)、元(外族統治)、明(漢人統治)、清(外族統治)。

對比五代十國以前的朝代更替,多為「內亂」所致。而宋以後,中華帝國內部已形成了一種超穩定的結構,從內是很難被顛覆的,於是外來的少數民族,成了衝破這一結構的主要力量。


最後到了清朝,應該說清朝把集權體制發揮到了極致,填補了前人留下的所有窟窿,形成了一個死氣沉沉又看似無懈可擊的超集權帝國,內部穩定,邊患可控。那麼衝破它的力量只能來自更遠的地方。

於是,西方列強們從海上來了。


關於皇帝
1.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2.天命降生,必有異象
3.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4.免死金牌實為必死金牌
5.藩王造反,賠率極高,慎行。
6.師出必有名
7.皇帝大多偏愛奸臣
8.刺殺行動,成功率極低。

關於農民起義
1.最先開始起義的,都走不到最後。
2.領袖身上總會發生一些超自然現象。
3.總會"無意間"發現寫有漢字的"自然物質"。
4.起義標準流程:殺富紳,分田地,占官府,開糧倉。

歷史終極奧義:
人們從歷史中得到的最大的教訓就是~人們從來不會吸取歷史帶來的教訓


1、陽儒陰法,二千年皆秦政
2、執迷於高舉某種高級精微的思想體系,但在一切政治社會生活的細節上,完全奉行實用實利主義
3、政治、經濟、文化間,各階級間無法有效地互動,社會缺少進步動力,歷史循環往複


1、只要失去朝鮮半島則中國北方一定會面臨巨大的軍事壓力。

2、只要與日本作戰則中國一定埋下改朝換代的種子。

3、定都南京的王朝都活不長。

4、強盛的時代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文官競爭上崗,武將世襲挂帥。


很多人都指望明君現世,卻不關心制度的完善與思想的發展


個人比較贊成@目灼灼似賊的回答。補充歷史學家嚴耕望的看法:

「一般人都比較喜歡講抽象問題,尤其現在一般青年更似有此趨向。這或許是因為面對抽象問題,容易發議論,提意見,講起來比較可以自由發揮想像力;甚至於僅獲得少數資料,一知半解,也可以主觀的貫穿,痛快淋漓的發揮一番,滿足自己的發表欲;至於具體問題,總認為繁難,不易見功。但事實上,具體問題似難實易,而抽象問題似易實難。因為具體問題,可以肯定的說,一分耕耘,有一分收穫;抽象問題,雖然原則上也是如此,但未必如此,也許自己辛苦經營,以為發千古之覆,心滿意足,但他人看來,可能付之一笑!

——《治史經驗談》


無論哪個朝代,哪個帝國,都是有氣數的,氣數盡了,任何聖人都拯救不回來這個國家,氣數來了,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一切帝王功業,都是糞土,先化為糞,再化為土。


不改革,亡國。

改革,亡身。


1.所有朝代一開始建立都是有偉大意義的,而其後期都是衰敗腐朽的,中間時期可能會來個中興的。
2.兩次大的文化思想碰撞都是在動亂時期的,百家爭鳴,禮崩樂壞,春秋戰國。新文化運動,天朝破滅,民國時期。
3.新思想的出現,新制度的出現一開始都是好的,有時代意義的爾後疆化(儒學,八股文)
4.歷史上無論哪個外族,如元,清朝他們都會被漢化的很嚴重。
5.封建社會時期,越往後走,集權和專制越高。


1.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2.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中國古代朝代一般300年一輪迴(正常情況下的王朝)

西周統制275年
西漢統制227年
唐統制289年
北宋+南宋319年
明276年
清295年

有此算來,我天朝正處盛世。


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教訓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得到教訓。——黑格爾


推薦閱讀:

清朝時滿蒙回藏地區人民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嗎?
歷史是隨機遊走的嗎,還是有其必然性?
假如李世民不殺兄弟 他會反被殺嗎?
為什麼四野殲敵數量不如三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觀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