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說的是蒙語、滿語還是漢語?

如是漢語,會是帶口音的漢語嗎?比如,東北口音?


謝邀。

這個問題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了,所以雖之前有看到,一直沒來寫答案。不過既然接到邀請,就簡單說一說個人的一點看法。

孝庄文皇后本身是蒙古人。皇太極時期基本上是蒙古人統治後宮,他的很多兒子的名字也是很明顯的蒙古語。所以孝庄能夠說蒙古語,這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

作為歷經三朝的後宮資深人士,就算剛剛嫁過來的時候不懂滿語,到了康熙時期,孝庄的滿語應該已經比較熟練了。楊珍《康熙皇帝一家》一書中,提到康熙成年後回憶兒時,「朕自幼蒙太皇太后教育之恩,至為深厚」——可見孝庄參與過康熙的啟蒙教育,考慮到當年的時局,這其中必然包括滿蒙文。

另有一更為確鑿的證據,即此書中言及蘇麻拉姑時,提到蘇麻喇姑在「陪伴孝庄學習(滿語)的過程中,憑著她良好的悟性,出色地掌握了滿語,並寫得一手漂亮的滿文」。蘇麻喇本身是孝庄的侍女,所以她學習滿文必然是因為孝庄要學習的緣故。大概是因為字好,蘇麻喇被孝庄指定給康熙「手教國書」,成了練字師傅……

由此可見孝庄對滿語文的掌握應該是沒有障礙的

順便,《康熙皇帝一家》這本書,雖然用詞煽情,但好在史料還比較詳實,可以一閱。是一本既能體會小言寫作手法,又能信任大部分內容符合史實的……好書。

下面說說漢語。

孝庄本人的漢語恐怕不盡人意

孝庄是比較注重滿蒙傳統和政治聯盟的,對於漢俗漢文化就不怎麼看得上。如當初給順治選的兩任皇后都是博爾濟吉特氏的蒙古貴族,另有3位蒙古后妃也是孝庄給選的,奈何順治不領情……順治遺詔中,第一條就說到:

「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乎,苟安目前,且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這番措辭也必然包含了孝庄本人的意思(遺詔均是皇帝駕崩後才發布的)。順治遺詔風格完全走的是罪己的道路,沒見著還有哪個皇帝遺詔是這麼寫的,可見他當年跟大臣和母親的關係鬧得有多緊張。遺詔中體現了基本上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招人待見……

楊珍在書中提及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一書,曾以朝鮮人的視角八卦了一下孝庄對漢語漢俗的態度,特意從好友處扒來這本書,抄錄原文如下:

上曰(註:此為朝鮮李朝顯宗)「順治好漢語、慕華制雲,今則如何?」積曰:「聞其太后甚厭漢語,或有兒孫習漢俗者,則以為漢俗盛而胡運衰,輒加禁抑雲矣。

這段評價發生在康熙五年之時。誠然此段話有朝鮮人道聽途說腦補過度理解有誤的情況,但也並非空穴來風。康熙幼時孝庄安排其學習漢文,恐怕更多還是出於統治需要。

儘管不能從「甚厭漢語」嚴格推斷出孝庄不會漢語,但按照常理,她對漢語的應用恐怕遠及不上蒙滿語的應用。多數場合她不需要也不許小輩說漢語就是了。如若不能理解,諸位盡可以講這一場景腦補成不許你在她面前說普通話只許說方言的祖母輩人士。

大抵就是如此了。最後上一張孝庄畫像鎮帖:

還挺像趙麗蓉老師的……


我認為孝庄那個年代,作為一個婦人,還沒有機會學習到很深的漢語。她的政治、社交生活決定她的滿蒙語水平很高。
另外,那個年代還沒有現在所謂的東北口音,因為東北地區還沒有大量漢人進入,形成不了方言。
現在我們使用的北京方言、東北方言形成的很晚。北京方言大概是清朝後同光時期成形的,東北方言更晚,估計不早於張作霖那個時代。而孝庄那個時代,北方地區通用的還是明代的官話。


1 孝庄的母語是一種相對其他方言的蒙語, 語音更接近滿語、滿語借詞也相對較多的 蒙古語科爾沁方言。
2 她會滿語,但是具體水平難以定論。在當時那個年代,科爾沁蒙古中會說滿語的,或是女真人中會說蒙語的 都不在少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科爾沁蒙古是直接與後金女真政權接壤的。
3 她的漢語水平到什麼程度,能不能流利的講漢語,這個很難考證,一般情況下,她應該不太認識漢字,但是能聽懂一部分漢語。


應該是滿語。
當然,很難找到直接的文獻記載其說的到底是什麼話,但是清統治者在康熙以前在行政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多是使用滿文的,到了乾隆以後才慢慢的演變成漢語為主,其中康熙時開始大力推行的漢化政策功不可沒,而即便如此,當時漢語在很多方面也多受滿文影響,其實現在北方漢語中也能找到滿文語法的影子。
可見在清前期,滿文在清政府中仍然佔據重要地位。


博爾濟吉特氏,蒙古貴族。是成吉思汗的姓氏,元朝時候音譯孛兒只斤,既然嫁入愛新覺羅氏,蒙語滿語肯定不在話下,說到漢語的話,存疑。清後期,後宮中滿漢皆通的妃子都不多,那時候差不多都漢化了,僅僅限於會說部分。掌握十分嫻熟的話,應該不可能。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時候,為了罷黜恭親王奕忻,自己草擬的上諭,寫出來的漢字形同小兒塗鴉。這還是清中晚期,那麼在清早期,要想孝庄太后精通漢語的話,估計難。
康熙帝的嫡母,順治繼後孝惠章皇后也是博爾濟吉特氏,是孝庄太后的侄孫女,就不會說漢語。康熙帝第五子交由她撫養長大,在他那一堆出類拔萃的兄弟中,漢文水平基本為零,康熙帝考試兒子的時候,知道第五子是有祖母撫養長大,為了顧及嫡母面子,都只好讓兒子交一篇滿文了事。可見清宮早期,後宮女眷,只要是滿蒙貴族出身,漢語很少精通的


未曾考證過, 但是會說蒙語是肯定的。她生長在科爾沁中旗。只要有在那生活到5歲那應該會講蒙語不是? 再有就是應該也會講滿語, 因為上次我去故宮玩時發現能看懂那些牌匾上的滿語, 基本是蒙文寫法加上極少的一個點什麼的。
如下面這些圖裡的小點外, 完全是蒙文寫法。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這幾個字在蒙語里是音譯的寫法。 是漢語的發音, 我不知道滿語是否也是音譯的讀音? 如果在滿語中也是音譯讀法。 那蒙文和滿文大多是相同的。

另外我看了一些滿語的圖片, 估計發音大部分也是跟蒙語差不多。 如下圖裡單詞除了小點外是蒙文里【滿族】這個詞意思, 讀音, 請看 @Hasuran Li 兄的簽名, 蒙文就是這個讀音。
這樣來看, 孝庄太后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完全可以用滿語交流。

但會不會講漢語不好說, 除非大量接觸漢族官員, 否則在宮內大家應該都會講滿語, 最多蒙語, 但是漢語交流機會少。


母語當然是蒙古語,而蒙古語與滿語比較接近(同一語系、大量的同源詞),會滿語並不奇怪。入關之後漢語就非常重要了。事實上,清朝前期,會多種語言的滿清人士很多(比如:和紳、乾隆等等)。滿語的最終消失也是自此開始的(先是雙語過度,然後直接採用優勢語言)。至於所說的漢語方言,應該是當時的南京官話。

綜上,孝庄太后應該會多種語言,蒙語、滿語、漢語。


首先還是謝邀吧!感謝 @路小荼 同學的邀請。
接到邀請之後猶豫半天不知該如何作答,這是我第一次在知乎上面受到邀請來回答問題。
抱著小心仔細的態度去圖書館查資料,結果圖書館裡面沒有相關方面的書籍,有一本人物傳記還是小說級別的。
另外一點本人並不了解那時候的歷史的哈!所有的印象都是在電視劇裡面,全部都是說普通話的,不是嗎?開個玩笑
我想之所以 @路小荼 同學會邀請我,十有八九可能是跟我是個瀋陽人有個七八成的關係。
而我是個不靠譜的盛京城外人,哈哈。
對城裡的事一概不知,也一概不感興趣。
所以,我還是照著自己查到的資料來一點點推斷吧!
雖然前面幾位答得很詳細也很全面了。
但是既然邀請我了,我還得硬著頭皮說一段。。。(話說我廢話好多。。。=_=)
==================================================================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

(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所以可見咯,我們的孝庄太后是個蒙古妹子,所以會說蒙古語是肯定的了。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的祖母。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依然來自百度)你想想呀,你老公是個滿族人的話,你肯定會說點滿語咯!比如你是個人,而你的配偶是個跟你母語不一樣的人,你們倆怎麼都會對彼此的語言稍微了解一點吧。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軍俘獲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皇太極大喜。洪承疇是明朝很有影響的封疆大員,收服他對於收攬漢族知識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統治具有非常的意義。皇太極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漢臣范文程等輪番勸說,洪承疇「延頸承刀。始終不屈」,為此皇太極頗費躊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這種狀況,毛遂自薦,親自去勸說。她扮作一個待女,身上藏了一壺人蔘汁,來到洪承疇的居處,溫顏婉語,「以壺承其唇」,一口一口給他灌下人蔘汁,動之以情,喻之以理,經過數天的努力,終於說服洪承疇投到清軍轅下。 此事件廣為流傳,後世也多有作品演繹,但詳細記載並不建於正史,真實性學術界尚有爭議。

(百度百科我愛你)恩恩,這個會漢語這個不需要解釋了吧!這個不可能用蒙語或滿語說服你的外族俘虜吧!而且漢語應該還不錯!
所以總結下來這女人應該精通蒙語、漢語、滿語的。
至於什麼俄語、韓語、日語什麼的,沒提過,不敢瞎猜會不會。。。。


蒙古語。
孝庄是蒙古人。
滿語是皇太極創製的,滿漢一家嘛。
估計孝庄應該會學,但是不會當母語一樣用。
漢語就更沒得比了,孝庄不喜歡漢化的。順治推行漢化,孝庄都是各種鬧意見那種。


蒙語是母語的話,說漢語只會是夾著蒙語口音。地處東北,說漢語會有東北話常用詞。


應該說,早期孝庄當然只會說,蒙語一種了,由於蒙滿兩種語言的親近關係,掌握滿語也應該並不困難。但是自嫁給皇太極之後,由於受到皇太極極力推進文化漢化的影響,且遼東軍政大事的討論都離不開漢人大臣的參與,所以慢慢地就會說漢語了,這一點從她與孔有德女兒孔四貞的親密關係便可以得到佐證。


一想到皇帝選妃是眾愛妃各自地方的方言,,簡直不敢想


可以肯定的說,孝庄太后在沒進關之前是說蒙語和滿語的,母語是蒙語後來也能夠說的一口流利的滿語,舉個例子來講:蘇麻喇姑作為孝庄的貼身丫鬟,被指派給了年幼的康熙做滿語教師,蘇麻喇姑作為蒙古侍女能夠寫的以後好滿文說的一口流利的滿語證明,她一定是陪侍孝庄過程中學會的,可見孝庄本人滿語更是不錯。後期進關應該會說一些漢語,但是不會像電視劇里那麼流利,帶點大碴子味道也是正常的,例如幹啥呢?這句話不是最最純正的東北話,最純正的東北話是:嘎哈呢?想想這種粗獷的口音說漢語........


蒙語土著,滿足流利,漢語略懂。。
蒙古人必定會蒙語,從需求角度講,孝庄必定會滿語。皇太極受得了聽不懂她老婆說話么?她不會滿足能調戲皇太極么?漢語我估計入關之後會學習,政治需要也好,情感交流也罷。你的大臣,兒子,孫子都學,你一點不會,合適么?


推薦閱讀:

清朝和元代為什麼不以滿文或蒙古文作為官方語言,而是用漢文?
元朝、清朝等非漢人統治的朝代,會強迫大家學習蒙文或者滿文嗎?
清朝有「滿洲戲」嗎?
滿語的wakalambi和wakaxambi含義有什麼細微的差別?
清朝皇帝上朝的時候說的是滿語還是漢語?

TAG:漢語 | 清朝 | 滿語 | 蒙古語 | 孝庄太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