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小米粥放小蘇打會讓粥熬的快並且粘稠度好,但是會不會破壞小米的營養成分呢?

幫老媽問的~


這是兩個問題。

一、 放小蘇打會讓粥熬的快並且粘稠度好嗎?

是。

你把含有澱粉的小米(或者其他大米什麼的)煮成一鍋黏糊糊的東西,這個過程叫做「糊化」。

糊化機理是澱粉粒是由眾多的葡萄糖分子組成的「膠束」集合體,這些「膠束」集合體分子之間的吸引力很強,水分很進入膠束中,故澱粉不溶於冷水。當溫度升高至一定程度時,由於溫度增高,膠束分子運動的功能超過了「膠束」分子間的引力時,膠束破裂,破裂的膠束分子便向各方面散亂展開,水分子大量的進入膠束中,擴展開來的膠束分子相互連接成一個網狀的含水膠體,這便是糊化。

影響糊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1)水分含量:常壓下,水分在30%以下,完全糊化是困難的,且水分少,糊化也不均勻。當水分含量達40%時,若採用封閉式加熱方式,難以糊化,這是因為在此種加熱方式下,外側首先糊化,水分向外側移動,使內部水分含量減少,使之不易糊化(糊化不均勻)。若採用敞開式加熱方式,則糊化可以完成,因為此種加熱方式下,糊化、乾燥同時進行,糊化不完全製成的皮膜妨礙了水的移動,內部容易糊化。

2)溫度:澱粉50℃時開始吸水膨脹,60℃時開始發生糊化。

3)親水性高分子(如蛋白質):開始階段,水分被親水性高分子奪去,妨礙糊化進行,當達到一定溫度時,親水性高分子變性,水分子遊離出來,促進澱粉糊化。

4)脂質:麵粉中本身所含的脂質能夠進入澱粉的螺旋結構內部,形成複合體,有利於糊化。如果是外加的脂質,容易在澱粉粒表面形成油膜而妨礙糊化。

5)磷脂:內部磷脂促進水麥澱粉糊化。

6)PH值:PH&<4容易糊化;PH=5~7 較穩定,對澱粉糊化影響不大;PH&>7顯著的促進糊化。

7)攪拌:促進糊化進行。?因為攪拌可助長澱粉粒的崩裂,濃度越大,攪拌起的作用越大。

8)澱粉酶:耐熱的α-澱粉酶能使澱粉分子量降低,促進糊化。

加入小蘇打鹼,無非就是增加了粥的PH,PH&>7顯著的促進糊化,所以粥肯定煮的又快又粘。

二、會不會破壞小米的營養?

先看下小米的營養成分(薄荷網):

七大營養元素中,糖、脂、蛋白質、水、膳食纖維、礦物質這六種肯定影響不大。

那就只能影響維生素了:

維a及胡蘿蔔素:對鹼穩定。

維E:對鹼穩定。

維B1(硫胺素):對鹼很不穩定,高溫+鹼幾乎全喪失。

維B2(核黃素):對鹼很不穩定,高溫+鹼幾乎全喪失。

煙酸:對鹼穩定。

綜上,小米粥加鹼煮,會損失的僅僅是維B1、B2,其他食物中注意補充即可。

看起來也沒什麼大問題嘛。


鹼(小蘇打)能促進澱粉吸水糊化,使澱粉粒外層的谷蛋白溶解入水,就能讓粥更快地煮熟,還能讓粥口感更粘稠。

小米營養價值高,且健胃消食、預防消化不良、防嘔吐。 對於胃潰瘍、胃炎患者和孕婦吃小米粥(胃酸分泌導致胃負擔加重,且小米粥氨基酸組成沒有大米粥好)可以加少量鹼粉,中和胃酸,保護胃部。相對來說利大於弊。
對於大米粥來說,鹼粉會破壞大米的營養,破壞大米原有的香氣,相對來說弊大於利。


會破壞粥里的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破壞的就更厲害了。建議在不加小蘇打的情況下,煮粥時可以放一些糯米,也可以一些燕麥,都能起到增加粥的黏稠度的效果,這樣不僅不損失營養,還能更好地享受天然穀物的清香口感。
理論來源自范志紅的博客文章:煮玉米粥也不能加鹼


我在鄉下時見到農戶家裡煮小米粥就放小蘇打,俗稱鹼面。 因為大家的生活用水以 水井居多,都是下雨天收集的雨水,如果不放蘇打,熬出得小米粥 一是顏色不對,發白 而不是 鮮艷的米色 ,二是 口味不好 。 但用山泉水就不用加 ,而且特香 。應該是雨水偏酸性 的緣故。

至於 這裡說的放小蘇打,是不是用的自來水,我國的自來水基本上都是偏酸性,所以也可以理解了。


小蘇打可以中和胃酸,實際上對胃是有好處的。一堆人天天喝粥養胃,其實沒屁用,不如經常吃點中和胃酸的東西比如碳酸鈣片或喝點鹼性蘇打水有用。


推薦閱讀:

怎樣做蜜汁糯米藕?
你不經意間做出過什麼驚為天人的美食?
《漢尼拔》裡面的菜都怎麼做?
怎樣做好吃的西班牙海鮮飯?
怎樣利用晨跑時間做一頓簡單營養而又高大上的早餐?

TAG:烹飪 | 食品科學 | 食品營養 | 營養 | 小米糧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