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太平天國被滅後備受朝廷質疑,很多人都在勸曾反,且那時有左宗棠、李鴻章,曾為什麼不學趙匡胤黃袍加身呢?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


看曾國藩的處境,還是要從封建王朝的權力基礎來分析。

眾所周知,封建制度的基礎是土地所有制。誰能佔有更多的土地,誰就能獲取更多的土地稅。而徵收土地稅(不管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的基礎就是暴力。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存在基礎都是「暴力佔有土地—徵收土地稅—養兵維持暴力機器」的循環,一旦這種循環被打破,封建統治就會發生動搖。

而中國這個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地理上有很大不同。中國地理大體封閉,東南臨海,西有雪域高原,只有北方面臨游牧民族威脅。而整個宜農區內部,又有華北平原這一核心板塊。因此,與地形支離破碎,又十分適合外敵入侵的歐洲相比,中國很早就建立起一套龐大的中央集權機器。

所以,與歐洲的諸侯林立相比,中國的唯一的最大的地主——皇帝,在整個國家中處於支配地位。皇帝成功的將所有的競爭對手也就是其他的地主,大體壓縮在不超過一個縣的規模。所謂「皇權不下縣」,就是一家獨大的超級地主,與無數的普通地主博弈的結果。

為了打理這個龐大的國家,皇帝逐漸豢養了大批的知識分子,構成一個龐大的官僚隊伍。與之對比,無法形成統一國家的歐洲,知識分子自行結盟,發展出教會這樣的社會組織。

這個官僚機器是如此的成功,以至於在太平年月,皇帝基本不用擔心各普通地主的挑戰。雖然屢有反覆,但總體趨勢是皇權一家獨大越來越明顯。

在和平年代,土地承載能力尚未達到極限的時候,農業生產呈現出一種極為穩定的緩慢增長與積累的狀態。大體上人力投入越多,獲得的農業產品就越多。因此,在這個階段,無論官方民間都傾向於快速增殖人口,以獲得更多勞力。中國文化中也就有了「天道酬勤」「地不欺人」的說法。

在這個過程中,農民雖然受到剝削,但畢竟能夠吃個半飽。一方面地主階級發揮了自身的組織作用,一方面社會財富還有上升空間,社會矛盾比較緩和,這個也就是所謂的「某某之治」「某某盛世」的時期。

然而,隨著荒地開發殆盡,各種增產措施手段用盡,人口的增殖終將成為負擔。農業生產達到瓶頸之後,人均所得只能越來越低。不少農民開始破產,偏偏地主配合高利貸在此時會乘機加速土地兼并。於是,在自耕農變僱農,再到僱農都當不上之後,流民群體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

這些流民,是封建家長制度已經無力維持既有的社會形態,再也無力緩解階級矛盾的情況下出現的。此時出現的現象就是治安敗壞,盜匪蜂起,但是畢竟還有最大的地主皇帝和他的朝廷負責鎮壓。在一段時間內,還是可以維持的。

但是隨著流民的增多,這些流離於封建體制之外的人口自然會自行形成一定的組織,出現一些「意識形態」的東西。在我國歷史上,一般是各種民間宗教出任這一角色,不管是太平道、白蓮教還是拜上帝教,都會讓鬆散的流民的組織性大大增強,此時朝廷的統治就會岌岌可危了。

在平時,朝廷對地方各普通地主一般持壓制態度。雙方博弈的結果,就是使整個封建社會成為一個靜態社會。在這個社會裡,一個縣的只要不發生地質突變,其擁有的土地種類數量就大體穩定。一本稅收手冊(一般掌握在當地稅吏手裡)就可以沿用數百年。漸漸的,應該繳納的皇糧國稅成為一個定數,絲毫的改變都會釀成政治動蕩。到了清朝,朝廷乾脆宣布「永不加賦」,封建關係完全穩定了下來。

而這一切的前提有兩個:一個是人人都知道的人地關係,一個是土地的自然情況不發生大的變動。而我國腹心之地的黃淮地區偏偏存在一個BUG。

這個地區有個特點,平時是最適宜耕種的大平原,開發非常容易,廣闊的宜農土地聚集了大量的人口。然而,一個天災,特別是黃河泛濫改道,卻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摧毀這一切。一方面大水和泥沙毀掉了農業生產的基礎,另一方面,「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維繫封建秩序所必須的各種地界劃分被徹底抹掉。而此前蓄積的大量人口會立刻轉化為海量流民,整個帝國的基礎也就動搖了。

元末紅巾軍正是起家於此,民末農民戰爭雖然起源於土地承載能力更差的西北,但真正不可控制還是在河南大饑荒和農民軍進軍中原之後。

然而,在清朝卻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封建官僚制度更加成熟,治理黃河能力更強;另一方面美洲作物大多適用於北方。清朝竟製造了一個長達一百多年的盛世期,最終爆發不可控制的起義的地區,居然是在南方。

太平天國起家的地方,是廣西山區。在這裡,土客矛盾、漢夷矛盾非常尖銳。然而,太平軍卻在其起義地區站不住腳跟,直到長江下游地區才穩定下來。

眾所周知,在封建王朝面臨農民起義無計可施的時候,都會祭出最後一招:組織團練。平時被朝廷防範的地方地主,此時被政治鬆綁。只要有本事,盡可以拉起一支隊伍「保衛桑梓」。對皇帝而言,即使淪為傀儡,也要比被農民軍處死要好。

歷史上,因為農民起義中央喪失權威而造成地方勢力崛起,最終改朝換代的情況也不止一次發生。典型的例子如黃巾起義之後的三國政權,隋末大亂之後的李唐王朝等,都是豪強組織團練最終坐大而成的例子。

清末,曾國藩等一些地主團練頭子似乎也有了這種機會。然而,這些手握重兵的漢人大臣,卻依然效忠於滿清王朝,沒有乘機改朝換代,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在於,古今團練,彼此不同。此處以曹操與曾國藩為例說明。

曹操起家於鎮壓黃巾起義,其第一次起兵雖然是變賣家財招募所得,但很快就招降了大量的黃巾軍。其精銳軍團「青州兵」正是在黃巾降兵中擇其精銳而成。而未入選的老弱人員,轉而用於屯田,用以支持戰爭開支。此後,曹操就以此為基地,逐漸走上了統一北方的道路,奠定了改朝換代的基礎。

而曾國藩招募了一支「湘軍」,同樣擁有強大的武裝,卻不敢反抗滿清,反而自己動手裁撤軍隊。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前面說過,中國北方,地形一馬平川。因此,一旦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就會立刻波及廣大地區。大量的流民會衝擊任何能夠衝擊的地帶,每佔領一地,就會將該地富戶屠殺,糧食吃凈。一些封建秩序尚好的地區,只要不能抵抗住農民軍的攻擊,很快就會被破壞生產,百姓不得不成為新的流民。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流民數量就會如滾雪球般增長,直到席捲整個地理邊界。北方平原地區不存在大的自然險阻,自然會帶來封建秩序的總崩潰。無可阻止的動亂持續一段時間之後,農民軍既沒有了掠奪目標,又空出了許多土地,封建秩序重建也就容易了許多。對曹操等封建新貴而言,也自然少了很多舊貴族的掣肘。

然而,在太平天國活動的南方,各地山水阻隔。太平軍每攻克一地的代價就大了很多,而所得卻相對有限。無數山區造成大量頑強的宗族,太平軍始終難以坐大。直到轉戰到安徽江蘇的平原地區,太平天國才有了一塊穩定的大塊根據地。

也就是說,南方許多地區的封建秩序還依然保留著。

曾國藩組織團練的湖南就是這麼個情況。與曹操收編流民,能夠自由的組建新軍、組織屯田相比,曾國藩只能在原有的宗族制度上做文章。湘軍的組織核心,本來就是湖南的士紳階層。對這個階層而言,農民軍每到一地,首先被屠殺的肯定是他們,所以對太平天國讎恨最深。另外,南方山區民風強悍霸蠻,本來就崇尚武功。現在朝廷在政治上鬆綁,甚至提供資助,正是生逢其時。

對這些士紳而言,老家的土地還在,因此其封建社會關係依然穩定。外出作戰中自然保持著原有的封建秩序。曾國藩也只能加強而不是破壞這種封建關係。在湘軍中內部,各家族勢力盤根錯節。一方面造成了一種「上陣父子兵」的頑強,同時也使得各支隊伍,甚至同一支隊伍內部矛盾重重。其指揮關係完全是靠對有威信的人的層層效忠而保持,常有一支部隊主官死亡,外派人員管不住隊伍,內部又產生不了新的領袖,後來不得不徹底解散的事。

也正是這個原因,曾國藩的戰術也只能是「結硬寨,打呆仗」,充分發揮封建家族內部的團結作用。而各支部隊,也只服從曾國藩這個領導,換了別人誰也指揮不動。為了安撫各個家族,曾國藩也只能縱容湘軍的殺人搶掠。對於只有家族觀念的湘軍來說,外省人簡直就是異族,每攻克一地,屠殺搶掠是應有之義。

除了戰利品外,湘軍最基礎的財政來源是「厘金」。所謂厘金,是軍隊私自在各關口設立的稅卡。靠的就是對商品流通徵收重稅。湘軍在外省作戰,很難有耐心慢慢收集農業稅,只有這種來錢快的收入來源才能滿足其需要。換句話說,湘軍在安徽江蘇等地的統治,其實是「懸浮」的,對土地的直接控制能力始終未建立起來。

對比曹操的屯田區和青州兵,曾國藩對湘軍內部的控制實際上只是各支勢力的共主。在尚有擴張餘地的時候還可以維持團結,一旦遭遇大敗,恐怕就要立刻散夥。在用人上,曹操能夠「唯才是舉」,而曾國藩只能在各個派系之間妥協平衡。

因此,曹操開始的土地雖小,卻能一點點發展壯大,即使遭遇赤壁之戰這樣的失敗,也能穩住陣腳。而那些慫恿曾國藩稱帝的人,卻無非是收下想要他帶著去新地方搶地盤罷了。

不說李鴻章、左宗棠等曾國藩控制不了的勢力,就是湘軍內部,曾國藩都是如履薄冰。只要他不傻,就不會當這個出頭鳥。真的強行稱帝了,也會成為手下的一個工具。包括那個慫恿最積極的曾國荃,將來會不會變成宋太宗都很難說。

所以說,此團練(南方)與彼團練(北方)不同,曾國藩是靠維持激勵原有的封建秩序起家,沒有一個易於控制的班底,箇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主動裁撤軍隊,轉而成為一個政治集團,已經是他自己和湘軍集團最好的出路。

以上就是曾國藩不肯稱帝的原因。另外還要補充一點:即使曾國藩勉強稱帝,左李之流也不進行反對。清政府依然擁有很大勝算。湘軍的軍費來源主要是厘金,也就是國內貿易的稅收。而在湘軍攻克天京的1864年,清政府在李國泰和赫德的幫助下,已經建立起一整套新式海關。由於採取西方式的管理制度,海關竟成為晚晴官場難得的清廉機構。海關稅也成為清政府最可靠的財政來源,直接為其續命五十年。湘軍的厘金收的越多,國內貿易越萎縮。國際貿易(主要是進口)就越增長,清廷收到的海關稅就越多。湘軍在封建土地稅和商業稅方面都比不上清朝,真的打起來,洋槍洋炮方面肯定落後,所謂的強悍戰鬥力還能剩下多少,就很難說了。
以上還沒有提到清朝在「儒家中國」之外經營的一個「黃教中國」依然完好。所以各個當年來說,清朝真的還是氣數未盡。

而這種無論是朝廷還是地方,紛紛追求更加容易收取的商業稅的風氣繼續流傳了下來。農村地區不再受到重視而漸漸進入失控狀態。此後各軍閥你來我往,都是依靠商稅和洋人貸款支持。直到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共產黨才開始收拾數十年無人過問的農村地區,新式農民運動成為一隻不可忽視的力量。蔣介石拿著一本《曾胡治兵語錄》想要剿滅「赤匪」,真是開錯了藥方。


1、左李非曾之羽翼,一旦起兵,反成桎梏
2、曾有大眼界,於天國覆滅前即知西方列強方乃中國之大患,權柄更替於事無補
3、曾之求學從孔孟始,至黃老止,忠孝與退忍根深蒂固


1.思想上:曾國藩以恢複名教、匡扶朝廷為號召剿匪,如果反清,自己就變成亂臣賊子,手下湘軍首先就會思想混亂而分裂,遑論稱帝?
2.政治上:自幫辦團練伊始,朝廷及地方官場就不斷有彈劾曾的奏摺,曾國藩一直戰戰兢兢,小心謹慎,才支撐到剿匪成功,實屬不易。在授權問題上,朝廷也多次反覆,盡量不授予曾國藩地方實權,以防其坐大。質疑誹謗之聲,早就有了,而且貫徹始終,並非後期才有;
3.軍事上:旗兵、綠營,甚至其他地方兵勇,布置在湘軍戰區周圍,與其說呼應,不如說有監視的作用;清朝自岳鍾琪之後,就沒什麼漢人能夠掌兵權,滿清怕得很,防的厲害;太平天國趁虛而入,乘勢而起,迅速做大,有天時地利;湘軍則剿匪還未結束,周圍已布有防備的軍隊,成功不易;
4.個人上:曾國藩以「中人之資」,終成奇功,靠的是他的一套修養的功夫,他並不是天縱英才,更不是可以成為君主的人物,這點他有自知之明;
此外,南方百姓已經歷經戰亂十幾年,天下思治,起兵不易。
另外,
左宗棠並非曾國藩手下,曾若造反,左為何就要響應呢?李則已擁淮軍,其在湘軍內並無影響力(李只是當過曾的幕僚,並未領湘軍兵權),淮軍建立,本就是為了分制湘軍。

最後說一句,別以為造反就是一句揭竿而起,然後就雲集景從,天下響應的容易事。軍國大事,沒那麼豪壯。且不說這過程是要提著腦袋去拼的,而一旦沒成功,基本上就是九族盡誅,亡國滅種了。


最近讀高陽先生《慈禧全傳》,恰好讀到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一節,覺得曾國藩是不可能這樣做的:

1 軍費

清朝國庫空虛,到了太平天國戰爭中後期,能吸引湘軍賣命的只有破城以後的大搶。知乎有些人認為曾國藩是假道學,縱容部下殺人搶錢。可是置身當時情境下,將帥自籌軍餉,沒錢養兵,你能怎麼辦?知乎現在不少年輕人的思維就是無限拔高道德標杆,不顧真實情境,和某些極端伊斯蘭本質沒有任何分別。

曾國藩一旦造反,必然要再打仗,籌措軍費就是頭等問題。打太平天國也就罷了,造反如果還靠破城殺搶,如何能得民心?

2 名教

曾國藩是儒家信徒,十多年前起兵布告天下,宣稱為捍衛儒教信仰而戰,得到天下文人廣泛響應。到了如今再造反,則名不正言不順,有違儒家倫常了。

3 列強

曾國藩是比較早支持學習西方的官員之一。他對世界大勢看得很清楚,當時清朝國力羸弱,列強虎視眈眈,自己做皇帝,依然是要疲於應付列強,費力不討好,

4 志向

曾國藩雖然沒有明言,但是心中一直是立志要做儒家聖賢的。平復太平天國之亂後,他在士林中的口碑也極好,朝廷內外都將他看做道德楷模。這時候他對權力和征戰已經沒有興趣,主動辭官告隱。天津教案,他本可以不再出來處理,但是為了國家興亡,他冒著聲譽淪喪的風險,出來忍辱調和,不得不佩服其人格志向。這些都可看出,曾國藩根本沒有稱帝之心。


高陽先生的書里,對曾國藩滿懷崇敬之情,隱隱然是將他當聖人來書寫的。他從一個鄉下少年,位極人臣,立功立德立言,不能不說完美實現了千古儒家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人生理想。


細讀曾國藩,他從戎之初一戰輸光了本錢,便跳河自殺。這樣的人會想去當皇帝嗎?看看想當皇帝的劉邦,老爺子被烹樂求分一杯羹,贏政的老媽生了弟妹被他摔死……無組織無紀律無責任心是當皇帝的必要條件之一。


轉自唐浩明 著 曾國藩

原來,曾國荃在掌心上划出的是一個「趙」字。毫無疑問,這指的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沅甫,你瘋了!」曾國藩冷冷地看著因情緒激昂而紅了臉的弟弟,生氣地說。

「大哥。」曾國荃壓低聲音,焦急地說,「這樁事,打下安慶後我就想過了。我也曉得潤芝、雪琴以及左宗棠都旁敲側擊試探過你,大哥那時不同意是對的,因為時機不到,而現在時機到了。吉字大營攻下長毛盤踞十多年的老巢,軍威無敵於天下,所有八旗、綠營都不是我們的對手。現在朝廷要追查金銀下落,吉字營上下怨聲載道,正是我們利用的好時候。吉字大營五萬,雪琴、厚庵水師兩萬,還有鮑春霆的兩萬,張運蘭、蕭啟江的三萬,這十二萬人是大哥的心腹力量,再加上李少荃的淮軍,只要大哥登台一呼,大家都會死心塌地跟著干。左宗棠要是不從,就幹掉他!大哥,你把這支人馬交給我,不出兩年,我保證叫天下所有的人都向大哥拱手稱臣。」曾國荃越說越得意忘形,曾國藩越聽臉色越陰沉。曾國荃心想,大哥素來謹慎,這樣的大事,他怎麼會輕易作出決定,不做聲,便是在心中盤算。他進一步撩撥,「大哥,大清立國以來,只有吳三桂、耿精忠幾個漢人手裡有過軍隊,這些軍隊一直是朝廷的眼中釘。後人都說吳三桂不安分造反,其實他們哪裡知道,那是朝廷逼出來的。」

曾國藩心裡猛一驚,覺得弟弟的話有道理,過去自己也是指責吳三桂的。也可能事實真的如沅甫所言,吳三桂造反是逼出來的。

「朝廷也在逼我們了。」曾國荃氣得咬牙切齒,「走了一千多號人,與打下金陵相比算得了什麼?如此聲色俱厲地訓斥,居心何在?口口聲聲追查長毛金銀的下落,無非是說我們私吞了,好為將來抄家張本。大哥,這十二萬湘軍在你的手裡,朝廷是食不甘味、寢不安神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想不到今日輪到我們兄弟了。」曾國荃長嘆一聲粗氣後,惡狠狠地對著曾國藩說,「大哥,我們這是何苦來!百戰沙場,九死一生,難道就是要做別人砧板上的魚肉嗎?盛四昨日對我講,家裡起新屋上大梁時,木匠們都唱:兩江總督太細哩,要到北京做皇帝。又說當年太公夢的不是蟒蛇,而是一條龍,因怕官府追查,才謊說是蟒蛇。大哥。」曾國荃扯著曾國藩的衣袖口,緊張得說不出話來,好一會才慢慢地吐出,「滿人氣數已盡,你才是真正的真龍天子呀!」

曾國藩坐在對面,聽著弟弟這一番令人毛骨悚然的心裡話,彷彿覺得陰風陣陣,渾身發冷。他突然意識到不能讓他無休止地說下去,這裡面只要有一句話被人告發,就可能立即招來滅族慘禍。此時自己已被攪得心煩意亂,難以說服他。

辦法只有一個,便是馬上離開。

「老九,你今天情緒有點失常,可能是濕毒引起心裡煩躁的緣故。你靜下心來,好好躺著,我叫人來給你看看病。」說罷,不等曾國荃回答,便匆匆地走了。

回到房裡,第一件事就是要荊七把盛四叫來。「盛四。」問明屬實後,曾國藩氣極了,「你也是三十多歲的人了,怎麼這樣蠢;這種話也是隨便能說的?假若你不是我的親外甥,我今天就一刀殺了你!」盛四一聽,嚇得忙跪在大舅的腳下叩頭不止。「你明天一早就回荷葉塘去,警告那些胡說八道的人,若哪個敢再說半句做皇帝、真龍天子的話,就要四爺割他的舌頭,聽明白了嗎?」

打發了盛四後,曾國藩才略為定了定神。他燃起一枝安魂香,盤腿坐在床上,將這兩天來發生的一切細細地深深地思考著。老九的分析,很大部分都是對的,但要自己做趙匡胤,卻萬萬不能接受。這種話,曾國藩已經是第五次聽到了。

第一次出自王闓運之口,他為之心跳血涌。第二次是彭胡左等人的勸說試探,他置之不理。第三次是王闓運為肅順當說客,他視之為狂妄。第四次是王韜的無知妄言,他不客氣地加以訓斥。難道這一次就如沅甫所說的時機成熟了嗎?曾國藩嘴角邊露出一絲冷笑。時機,對於他來說,這一輩子都沒有成熟的可能性。這一點,他比所有勸他問鼎的人都清醒得多。如果說,朝廷對於長毛的起事,對於吏治的腐敗,對於民生的凋敝,對於洋人的欺凌,都是軟弱無能、束手無策的話,對漢人的防範,尤其是對握有重兵的漢人的防範,卻是老謀深算、戒備森嚴的。咸豐帝詢問王世全贈劍事,衡州出兵前夕降二級處分,剛任命署鄂撫又急忙撤銷,德音杭布由盛京派到軍營,多隆阿從金陵來到武昌,這一件件一樁樁往事,刻在曾國藩的腦海深處,並時常冒出來,刺痛他的心。眼下雖然湘軍兵力在蘇、浙、贛、皖南等處占著絕對優勢,但官文、馮子材、都興阿等環伺四周,尤其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虎視眈眈。所有這一切,似乎早就為著防備湘軍而部署的,只等湘軍一有反叛端倪,便會四面包圍。還有左宗棠、沈葆楨,位列督撫,戰功赫赫,對曾國藩的不滿情緒早已暴露,而朝廷竭力籠絡,有意擴大內部裂縫,從而達到分化的目的。

可以說,從曾國藩手中掌握幾千團勇的那天起,朝廷便對他存有相當大的戒備之心,到現在不但沒有減弱,反而隨著他的名聲和功勞的隆盛而加強。

倘若與朝廷分庭抗禮,第一個站出來堅決反對的便是湘軍內部的人,而這人一定便是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左宗棠。

曾國藩心想,老九太簡單了,論打仗,不但老九比不上他,眼下海內將才,沒有一個人是他的對手。到那時,左宗棠處極有利之形勢,集全國之糧餉兵力,消滅曾氏家族的湘軍,要比打敗長毛容易得多。

一枝香燃完了,曾國藩下床來活動一下酸脹的雙腿,又點燃一枝,重又盤腿坐到床上,繼續著剛才的思索。

即使僥倖黃袍在身上穿穩了,這個心高氣傲、倔強狠惡的老九,既然可以把黃袍披在自己的肩上,就可以隨時把黃袍取走。斧聲燭影,千古之謎,老九不就是趙光義嗎?一向對兄弟知之甚深的曾家老大,有一百個把握相信自己的判斷不會錯。曾國藩上下兩排牙齒在嘴裡左右錯動,發出一陣陣輕微的摩擦聲,兩腮時緊時松,雙目木然冷漠。讓我背上個亂臣賊子的千古罵名,他卻輕輕鬆鬆地子孫相傳,穩坐江山,老九的算盤撥得太精了。如同安魂香的輕煙裊裊直上,越來越淡,直到淡得沒有了,曾國藩對弟弟也越來越看清楚了,直到看穿他的五臟六腑、靈府深處。

是的,曾國藩不能做董卓、曹操、王莽、趙匡胤那樣無父無君、犯上作亂的叛臣逆子。三十年前,他還只是荷葉塘鄉下一個農家子弟,卑微得像路邊一根草,低賤得像桌下一條狗,如今貴為甲侯,權綰兩江,聲動四海,名重五嶽,還不都是出自天恩,源於皇家嗎?藉助它給自己的一切,又來背叛它,反對它,良心何在?失敗了,固然理所當然地要遺臭萬年,豬狗不如;就算成功了,過去自己所說的那些忠誠敬上之類的話,不都是欺天瞞地的謊言假話?那些告誡子弟的諄諄家教,不都會成為後世訓子的反面教材嗎?一生抱負,千秋名節,都絕對不容許他曾國藩有絲毫不臣之念!

還有,金陵已攻下,舉國都盼望早息戰火,鑄劍為鋤,若自己再樹起反旗,豈不又把千千萬萬的人重新拖入血火之中?

出於一個儒家信徒的良知,曾國藩也不願意這樣做。


如果是按照古代,軍閥鎮壓農民起義後,基本軍閥就會把中央架空,漢朝鎮壓黃巾,唐朝藩鎮都是如此,可是清朝變數是洋人來了

胡林翼乃湘軍名將,在長江變看到洋人火船乘風破浪,高速逆流而上,大為震驚,竟然墜馬而死。當時中國人看到西洋強大一旦內訌,則洋人更有可乘之機。別忘了,前幾年英國剛好鎮壓印度大起義,佔領了緬甸越南殖民地。

曾國藩主張維護清朝,然後漢人慢慢奪取中央權利,後來果然如此,北洋最終強大起來,北洋軍推翻了清朝。而且,是完整的把清朝國體轉移,東北開放大移民,走西口,收復新疆,移民康區,平定苗亂,回亂捻軍,漢人活動空間幾乎大一倍。梁啟超在中國五十年進化中說,中國人過去幾十年,一個把危害中國千年東胡徹底漢化,一個把和漢族對抗幾千年苗族擺平,還擴張新疆蒙古,海外大移民,實在是一次大盛世。

今天中國廣袤土地,統一國家,跟曾國藩是有關係的,如果去曾當時處理不當,清朝退回東北,蒙古西藏獨立,洋人介入,中國就完了。曾國藩不虧一代聖人


  • 很多朋友都列了各種原因出來,其實我覺得無非就一個原因而已。就像當大門關著的時候,你為什麼不進公司大門?很簡單,現在大門關著你打不開,這是首要。而不是說「你現在進去空氣不好」、「去早了同事覺得你不合群」、「辦公室很黑」等等。當第一個必要條件都沒滿足,你不進大門又怎麼會是因為後面的條件。

  • 看過《曾國藩家書》的朋友應該能體會到,他是一個謹遵「忠孝」的人,是封建社會的道德模範,拿著很低的工資過著清貧的生活還能悠然自得。國家為大,他忠於國家,忠於朝廷,哪怕朝廷砍了他的頭,他也依舊不會造反,這是他的價值觀,他的信仰。這就是公司的那道大門,第一個必要條件,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兵、政、錢的任何原因,因為他根本沒有想到過。

曾國藩上知乎看了這個問題里的大多數回答後,搖搖頭說:大家想多了,那些真沒有!

以上僅是我個人觀點,請大家勿噴。


曾是文人,趙是軍人。


造反的人只有三類,無可救藥的野心家、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走投無路的人,曾國藩三者都不符合,不管現在有人把他捧得有多高,把老弱病殘都「剜目凌遲」的人,說他忠君愛國也太抬舉他了,此人雖然小有萌點,終究大節有虧


真實原因主要只有三點:
1.曾國藩的湘軍組織形式爛透了,進攻天平天國等更爛的軍隊可以,轉戰全國必敗無疑。
2.湘軍的武器主要依靠進口,曾國藩一造反,立馬斷供。必敗無疑。
3.李鴻章,左宗棠這二個傻鳥奴才意識極重,尤其是左宗棠這樣的狗奴才。其次,三人的利益並不重疊,誰做皇帝,其他人還是只能做大臣,滿清在這點上很清楚。

不是曾國藩不想造反,也不是曾國藩能力不夠,也不是曾國藩政治上號召力不夠,也不是當時的民間思想會混亂或者分裂。 你要造反,有的是儒家+佛教的「奴才人才」來幫你。
你的號召力完全取決你能不能獲得軍事勝利。 曾國藩的實幹能力可以秒殺滿清那群豬。只要你敢造反做皇帝,有的是儒家奴才來幫你吹捧聖人出世,篡改歷史,千古一帝,十全老人之類的。

那麼,曾國藩政治才能遠遠超過滿清那群豬狗皇帝官僚和爛透了的八旗,曾國藩也是想造反做皇帝的,但是為什麼不敢造反?
首先,因為曾國藩湘軍組織形式已經決定了不能造反。曾國藩湘軍是由一個秀才帶隊,找家鄉家族兄弟或者同鄉,街坊,佃農來當兵。你能拉到多少人,你就能做多大官。之所以湘軍戰鬥力能在短期內形成,把垃圾無訓練的農民變成戰兵,就是因為這樣的組織關係。因為,中國人都猴子般聰明,那麼誰能保護你的利益?肯定是你熟悉和認識的人。別妄想靠什麼制度。當作戰中,你的兄弟,親戚,街坊,佃農死傷後,其他人就會紅眼,就會拚命。這是其他軍隊的士兵相互不認識,不熟悉絕對做不到的。近代軍隊的戰鬥力是看組織度,所以, 曾國藩湘軍能殺得天平天國的神棍軍隊膽寒。
但是,這樣以鄉族為紐帶的組織形式有個最大的弊端,就是把其他人的晉陞之路全部堵死。甚至連內部的晉陞路都已經堵死。首先是外人有才幹的人升不了官,其次,就算內部,你的上級除非死了,要不你的官階怎麼也超不過去。因為你上級的兵絕對不會聽你的。湘軍內部發生過多次類似事件,被提拔的官員或者空降的官員,控制不了軍隊,被趕走被驅逐。因為士兵和下級軍官都不敢相信別人,只相信自己原來的上級。如果該軍官死了,那麼他手下的老兵隊伍居然只有解散。這樣的形式想造反? 沒戲。


其次,曾國藩湘軍的武器完全依賴進口。曾國藩和更落後愚昧的滿清官僚不同,一邊大罵洋人,但是一邊又拚命收高速公路過路費(厘金),購買外國洋軍火。滿清製造的火器,曾國藩知道根本不是落後的問題,而是爛透了,腐敗制度做不好能用的武器。所以,天平天國的軍隊打不過曾國藩湘軍,除了組織度的原因,武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那麼如果曾國藩造反,那麼武器馬上斷供。因為武器主要由上海,香港等口岸運往內陸,這些地方,曾國藩控制不了。如果採用其他運輸方式,比如走私。數量和質量,價格,會發生質變。曾國藩會買不到,買不起,用不起。
那麼假如曾國藩去攻打上海,香港,獲取武器購買地的控制權呢? 還是不行。 洋人不會允許。上海,香港等口岸代表著生意,尤其是生絲,茶葉的流通口。無論是誰,想影響這些生意,必然遭到洋人的痛擊和武器禁運。

最後,有一點影響的是李鴻章,左宗棠這二個傻鳥。但是,天下造反從來不是什麼條件都齊備才能造反。李鴻章,左宗棠這二個為了升官發財不擇手段的小人,影響力並不是那麼大。當然,在後期,羽翼一成,對湘軍構成的威脅就開始嚴重起來了,但是並不是決定性的影響。誰家要造反,周圍都會有大量軍隊的。

所以,軍隊組織形式太爛和武器的獲取渠道成本,決定了曾國藩湘軍沒有造反的實力。這才是曾國藩不敢造反的根本原因。


且不說左宗棠、李鴻章。
也不說洋人。
單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曾國荃就夠他受的了。
學黃袍加身就不怕燭影斧聲嗎?


曾國藩的造反時機不在太平天國滅亡之後,此時如果曾國藩舉旗
必定聽從清廷號令的部隊:
一、僧格林沁的軍隊在安徽已經是虎視眈眈
二、綠營,但綠營中能戰的多隆阿去平回亂去了
作壁上觀的部隊:
一、李鴻章淮軍,蘇州城十萬李秀成的精銳都不戰而降,拿下滿是殘兵的天京城原本就是小事一件,而李鴻章之所以不動天京完全是給其老師面子,但如果到決定命運的時候,李鴻章未必會鐵心跟著曾國藩走,畢竟他已經不是那個在東流無助吶喊的書生了。
二、左宗棠在浙江,楚軍的主力是跟曾國藩鬧翻出走的王開琳、王開化所屬的老湘營,而在天京城落城後不久,左宗棠的參本已經到了北京,那是奔著要曾國藩的命去的。如果真造反了,按左宗棠的性格未必會站到曾國藩那裡,但也未必會站到清廷那裡。
三、李元度平江勇,李元度跟曾國藩鬧翻,估計不會鐵了心跟曾國藩,但也未必會聽清廷的。李鴻章之所以跟曾國藩鬧矛盾為的就是李元度。
四、鮑超霆軍戰鬥力很強,但在圍天京之時,為避免其搶曾九的功勞,曾國藩將其支走,鮑超外表是粗人實際心計頗多,難免會心生怨恨,屆時未必能聽從曾國藩號令,具體要看兩邊誰的誘惑比較大。
五、劉長佑、劉坤一楚勇,兩人均已是一方諸侯,未必會聽曾國藩號令,而且原本交情不深
六、駱秉章的果字營,果字營雖是曾國藩所創立,但其時蕭啟江已死,而駱秉章跟曾國藩的關係........
鐵心跟曾國藩的部隊:
一、曾國荃吉字營,曾九的帶兵之道就是搶錢搶糧搶女人,根本沒有老湘營的軍紀,所以戰鬥力也不強,拿下老弱病殘的天京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後在圍剿捻軍的過程中多次大敗,彭毓橘被捻軍活剮,最後還是淮軍剿滅了捻軍。
二、楊岳斌、雪帥是曾國藩死黨,肯定會鐵了心跟著干,但二人統領的水軍離了長江能派上多大用處得打個大大的問號?雖然楊岳斌日後上岸也打得不錯。
三、老湘營殘部,中營、湘右營最精銳的百戰老兵被李續賓葬送在三河,重整殘部的李續宜其時亦死。湘左營被王氏兄弟帶去左宗棠的楚軍,湘後營劉騰鴻、劉騰鶴兄弟均已戰死,繼任的劉連捷所部人不多。
=====================================================================
這些形勢,曾國藩想必也是看在眼裡,他一生謹慎,自然不會在此時高舉反旗。
如果真舉了反旗,最重要的就是李鴻章的態度,李鴻章所部淮軍是清末唯一有點近代化的軍隊,而且掌控了財賦重地,如果他能響應曾國藩,觀望的除左宗棠其餘的基本都會聞風響應。至於洋人的態度,其實是多慮了,洋人的立場很簡單,他不會站在清廷這邊,也不會站在曾國藩這邊,他只會站在錢的一方,想想洋人當年可是冒著湘軍的炮火拚了命的往安慶給太平軍送糧食的。


這個比喻好,曾國藩要是學趙匡胤了,在繼承問題上也得重蹈趙匡胤的覆轍。
曾國荃可不是吃素的,不比宋太宗差


關於題主的問題,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論斷:

一、曾國藩起沒起造反的念頭?
就算起過,也被自己的理智扼殺掉了。

二、曾國藩造反的話,能不能成功?
韃清一朝,終究還是滿清本位制度,以建奴利益為先,要害部門全任以建種。早先上升期的游牧漁獵民族還出了些有能力的人,順便又閹割摧毀中華文明,杜絕漢族的人才培養。可到了後期,自己內部墮落不堪,最後還是要依靠漢族的地主。即便是被建奴摧殘,但華夏血脈中還是滲湧出了一些人物,終究衝破殖民的桎梏。
左曾胡李林等便是這批滲湧出的人物,但要在這個時期便打破滿清殖民奴役的桎梏,還是不夠。
左、李只是同僚而非部署,湘軍賴以制勝的武器更是完全依靠進口。
假如曾國藩扯起反旗,最多只能撼動滿清殖民統治的根本——與漢族地主欺騙性質的合作,而不能把這個寄生在中華文明上的吸血蟲連根拔起。

三、(假設中)曾國藩的造反,會有什麼影響?
二裡面說了,可以撼動滿清殖民統治的根本——與漢族地主欺騙性質的合作,而不能把這個寄生在中華文明上的吸血蟲連根拔起。最大的可能也是最好的結果是左、李等人也乘時割據,中國提前進入軍閥混戰的時期。

為什麼說提前進入軍閥混戰時期反而是最好的結果?

如共產黨的土改那般天翻地覆的改變,人民徹底翻身做主人固然是好。可其時馬克思的思想才誕生沒多久,也沒有經過諸多的失敗驗證完善……

更何況,馬克思主義不過是張皮,華夏的自我拯救是在一小部分英雄人物群體(當時黨的主要領導成員和國民黨的小部分人物)的領導下完成的。

曾左李等人受限於自身的階級,對滿清和列強這種外敵勢力有天然的妥協性。滿清這個醜陋的寄生蟲已吸血中華近兩百年,看看剪掉金錢鼠尾時候民眾的反應,就知道建奴對於國人的奴役和精神上的摧殘幾乎根深蒂固。

華夏文明想要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需要足夠的鮮血來祭奠;而想要完成土改那般天翻地覆的變化,非有超越自身階級的偉大人物不可。

而一個繼承腐朽滿清殖民統治的國家完成不了這種變化。

總結:想要華夏這條沉淪的龍蘇醒,必須有外界的新風。假如曾國藩造反,無論成功失敗,都會讓這股風提前吹進來。


很多人從軍事上考慮,其實從軍事上說,就算湘軍沒士氣了也比清庭軍隊強。清廷軍隊那幫菜雞比湘軍更腐敗更沒士氣,拉開了跟湘軍打根本打不過。再說造不造反本來就不是軍事上的事情,孫大炮沒一兵一卒的時候就策動造反,最後清廷不也覆滅了么。

不造反的主要原因:

1.思想上不能:

(1)曾國藩是個大儒,「忠君愛國」思想深入骨髓。

(2)湘軍內部儒生太多,造反很難統一思想。曾國藩建立湘軍反長毛,是打著維護儒家思想的旗號的,所以很多儒生加入湘軍陣營,文人當軍官是湘軍的一大特點。現在曾國藩要反,湘軍內部可能就分裂了。

2.形勢上不能:

想要奪天下,只要打敗清廷就行了?Too young too simple,簡直拿衣服。你至少要考慮以下四大方面的勢力

(1)清廷,當時的合法政府,還有相當強的實力,以及合法性的優勢,不是那麼輕鬆就能拿下的;

(2)左宗棠、李鴻章和其它團練,實力野心兼具,未必願意長久屈居人下,曾國藩跟清廷打得兩敗俱傷,最後誰佔便宜還不好說;

(3)捻軍等其他農民起義軍,勢力很強,天平天國覆滅後,捻軍和太平天國殘部又跟清朝對抗很多;如果清朝內部分裂,湘軍清庭打得民不聊生,打出個黃巢李自成簡直指日可待;

(4)最關鍵的,當時近乎於無敵的帝國主義勢力,他們會支持誰誰就立於不敗之地了。清廷已經挺能賣的,為了爭取帝國主義支持,曾國藩得比清廷更能賣。只要賣的夠沒底線,就算打不到北京,當個汪精衛偏安一隅也沒啥問題。可惜曾國藩是個大儒,是個大儒,是個大儒,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他不屑於也不願意背上造反的千古罵名,還給帝國主義當孫子。

3.身體上不能:

很現實的問題。

曾國藩當時身體已經不行了,就算他坐上了江山,也來不及培養曾紀澤、曾紀鴻這兩個乖孩子。那倆搞學術可以,要掌控那樣一個複雜的局面,下場可參見李建成、朱允文。所以,曾國藩打下天下,最合適的做法就是效法趙匡胤,讓自己的弟弟曾國荃接班。造反給曾老九做嫁衣,圖個啥子……


強烈懷疑lz沒有史德,想要知道一個人為什麼不做一件事,應該去仔細的讀一讀他的生憑,了解他的成長與思想。以今天,一個後人的眼睛去妄揣一個近乎於「三立「的完人,是不對的。
我想,如果仔細的讀過曾的成長曆程,是一定不會提這樣的問題的。


曾國藩為什麼不學趙匡胤黃袍加身?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 曾國藩希望功成身退,頤養天年。在同治六年五月十二日寫給曾國荃的信中,明確表示在國運漸衰的情況下,「與其在任而日日如坐針氈,不如引退而寸心少受煎熬,亦未始非福」。不僅如此,同治六年九月十日晚,曾國藩與他的弟子趙烈文密談,其中有表示退出官場的意願。但趙烈文極力勸說曾國藩不能息肩,最終曾國藩接受了趙烈文的意見。另外,曾國藩經常在其日記中表示退出官場迫切希望,就比如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九日在日記中寫:「四點睡,不甚成眠。心中鬱郁,常思解去要職,以免謗疑。」
  2. 曾國藩身染重病,精力有限。早在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曾國藩就得了肺病,幾次差點喪命。道光二十五年(1845),曾國藩又得了牛皮癬,「自是而往,癬疾恆作,以至老年,未得全瘳也」。除此之外,曾國藩還患有耳鳴、肝腎和視力嚴重下降等疾病。
  3. 湘軍發展受諸多因素制約。在編練湘軍時,曾國藩使其成為由他個人控制的軍隊,加強各級軍官的權利,使士兵絕對服從軍官,全軍只服從他本人。於是在湘軍將帥心目中,朝廷的任命遠不如他們內部的一紙私函,所以湘軍的發展得不到清政府的堅定支持。這就使得湘軍的軍餉要自籌,並且軍餉長期大量欠餉,大部分士兵滋生厭戰和返鄉思歸的心理。隨著湘軍的出省作戰和戰事的不斷擴大,每年要補充大量新兵,而湖南的兵源日趨枯竭,湘軍的募勇成法漸漸受到衝擊和破壞。

不嚴謹,將就著看吧
估計也沒人看了


你以為曾國藩沒想過?他那兩句倚天照海不光寫給手下看的,更是寫給自己看的。

再說了,你當清廷真不防?

湘軍打進天京時,戰略上包圍天京的淮軍綠營乃至地方團勇江北曾格林沁的馬隊,可不是為了防長毛的啊。

更重要的是,湘軍的補給不在自己手裡,而且湘軍進了天京燒殺搶掠一番後戰鬥意志基本為零,疲態盡顯。

所以曾一起兵,分分鐘被剿滅的事。


其實那代人的思想世界一直轉彎兒不溜,腦袋裡都沒自洽過,將來弄個什麼樣的國家格局都挺亂的,中國人的這股氣兒也一直沒提起來。清人官僚總體感覺奴性入骨,無銳氣決斷天下。就算有野心但,曾年紀大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滿清皇子名字大多用生僻字?
「清朝奠定中國版圖」的說法出於何處?此說何解?
清朝對西域和中亞的實際控制力在最鼎盛時強過唐朝嗎?
為什麼絕大多數英國人不會認為諾曼征服是英國亡了而不少中國人認為清朝執政是中國亡了?
清祖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這是歷史傳聞還是確有其事?

TAG:中國歷史 | 清朝 | 曾國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