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合資汽車企業推出自主品牌?這些品牌是一個過渡形式還是將長期參與市場競爭?

國內車企的自主創新之路不可謂不艱難,先前廣本高調推出理念,東風日產緊隨其後推出啟辰,近來又有消息東風本田等合資廠商也將相繼推出合資自主品牌,不知這一新的戰略能否對長期被「市場換技術」思想指導下的汽車業發展有所促進?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說為什麼會有合資自主品牌
誕生合資自主品牌,是我國政府為了改變國內汽車公司淪為海外品牌代工廠的現狀,由合資雙方利用國外汽車公司的舊技術平台,建立新品牌推出主打二三線市場的經濟型車。

做產品的人馬上應該反映出一個問題:"這是來自老闆的需求啊,不是用戶需求啊,這產品做出來可能沒有市場啊",對,但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合資廠商相應號召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你不響應,你就別想在中國建新工廠。
發展合資自主品牌本來不是一個強制性規定,但是後來慢慢就變成了新建工廠獲得政府審批的一個前提條件,尤其是去年發改委和商務部將汽車行業的整車製造從鼓勵外國投資的產業目錄中去除以後,跨國汽車公司意識到要想在中國生產和銷售更多汽車,就必須要響應這個要求。

去年一年有14家合資汽車公司推出了或計劃推出合資自主品牌。已經推出的有東風本田思銘、廣汽本田理念、東風日產啟辰、上汽通用五菱寶駿。有計劃的包括現代、起亞、大眾、福特、豐田、寶馬等等。

再說說已經推出的合資自主品牌遇到的問題
如果你去過合資自主品牌的展廳問過價格,那麼你會發現很多店在賣車的同時都提供一個特殊服務「換標」,加1000~2000元就能把思銘換成本田,啟辰換成尼桑。需要這種服務的車主很多,以至於經銷商把它變成了統一提供的服務,而那些原本沒有這一打算的消費者也能欣然接受。

經銷商私下提供的換標服務是被車企明令禁止的,但禁令和處罰沒什麼效果。換標很好地迎合了一批對性價比和品牌都有所要求的顧客。思銘的一名銷售人員曾經說,不少人就是沖著思銘的改裝餘地比較大而來的,換標可以增加吸引力。

最後說下對合資自主品牌的看法
大多數的合資自主品牌都將是曇花一現,但最終會有一兩個品牌獲得成功。這是汽車業的規律,比如德國以前有200多個品牌,最後剩下不到10個;法國從300多個品牌變成現在的由雪鐵龍、標誌和雷諾三大品牌主導。

目前國內合資自主品牌看來,通用五菱寶駿是最有可能活下來的,它在9個月間售出了5.3萬輛,占所有合資自主品牌銷量的一半。寶駿從一開始就單獨設立了經銷商渠道,沒有過度依賴通用的舊技術平台,並且通用也更願意在中國分享造車技術和經驗。另一方面合資自主的概念對通用不是新事,它很早就依靠上汽通用五菱在微面車市場取得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儘管微面利潤很低,但是銷量會被計入通用每年的全球總銷量里,幫助通用幾次在中國戰勝大眾,拿到年度銷量冠?軍。


廣本、東日都相繼推出了合資自主品牌,而且差不多是同個時間,在這之前,一汽、上汽、東風、廣汽都推出了國產自主品牌,為什麼已經有了國產自主,還要出什麼合資自主呢?
實際上「市場換技術」的思想經過十幾年的驗證,是失敗的。不是說這個指導思想有錯誤,這個戰略在我看來是無比正確的,閉門造車顯然是行不通的,問題的關鍵是「合資」。合資這種做法可以說完全讓市場換技術的概念失敗。當時的領導人忽略了中國人的奴性。合資品牌建立以後,中資的人不用費任何力氣,個個賺的腰纏萬貫,90年代初期的時候,你無法想像他們的利潤有多高,有車就能賣,沒有市場競爭。你想,如果一個人他自己不用動手,就能天天吃香喝辣的,他還去搞研發嗎,除非這個人有極高的思想覺悟,現在看來,傳統的汽車業長子、次郎之類的,都沒有這個思想覺悟。
實際上這幾年,奇瑞為首的幾家自主品牌,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說給合資品牌形成了一定的衝擊,但也僅僅是低端產品,是利潤比較低的那部分市場,但是無法撼動整個汽車市場的格局,而且這些自主品牌這些年都活的很艱難,因為實在也沒什麼核心技術。以研發投入最多的奇瑞為例,其核心技術也遠遠達不到與合資品牌對抗的地步。但是外國人不傻,他們看到了國有自主品牌的崛起,所以想再用當年中國人的招對付中國,你當年想用合資來偷技術,現在我用合資自主車來打你國有自主。因為合資自主從根本上來說,是沒有多少利潤的,價格很低,而且中外雙方還要分攤利潤,顯然合資自主從他一出生,就註定要夭折。外國人不會當它是親生的,因為它沒有利潤,中國人不會把它當回事。
國產合資車是混血兒,娶回家漂亮而且有面子,國產車是家裡的窮姑娘,長的丑點,但是還能幹點活,至於說合資自主么,只能說是怪胎,誰也不會待見她!


推合資自主品牌,政治因素遠大於市場因素,不會是短期的過渡形式。這些品牌的成立可以說是「市場換技術」下的一個結果,儘管這個結果未必如意。


汽車是很特殊的行業,在分析一個國家產業經濟的時候,經常會把汽車和房地產單獨拿出來說。

這個行業具備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行業規模的特點。

即是說:是「准命脈」行業,可以說僅次於糧食、石油。

可想而知,作為國家競爭戰略,這樣的行業怎麼可能長期由國外品牌主導?

這一輪合資自主品牌出台的背景,首先就是汽車行業的政策變化,國家明文要求自主品牌要佔據50%以上市場,這不是空話,背後會有明確的政策導向,包括政府採購和補貼;

我理解合資自主是本土車企的過渡性和妥協性方案,自有品牌建設還需要很長時間,那就走一個擦邊球,合資廠推出全新的混血品牌。

具體細節展開就複雜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汽車的品牌建設,要遠遠長於普通消費品,中國國產品牌任重道遠。但自主品牌的競爭性,的確是衡量一國產品競爭力的標尺。


其實還有被外資入股的自主品牌(五菱)跟被合資方放置play只好走向自主研發的合資車廠(東南)


無論做合資自主,還是新能源,都是為了滿足國家政策,以獲得建立合資品牌二廠三廠四廠的資格。


推薦閱讀:

長安鈴木驍途9.98和東風日產勁客9.98怎麼選?
繽智、XPV、勁客,逍客選哪款好?
東風日產軒逸1.6智尊版與智享版有啥區別?
想換奇瑞瑞虎5或者7,這車到底怎麼樣?

TAG:汽車行業 | 汽車企業 | 東風日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