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瀏覽問題時,滾動條滑到底端時自動載入下一頁問題和點「更多」刷問題這兩種體驗,你更喜歡哪個?

這兩種方法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可以從適合的場景以及技術實現去分析,
我注意到Google+也是分頁顯示的,如果自動載入用戶體驗好,為什麼知乎和G+都選擇了額外操作呢?是什麼考慮?


既然用戶已經瀏覽到了低端,就說明他需要更多的信息而沒有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那當然應該是自動載入更多內容。點更多,還是會自動載入在下面的。除非用「下一頁」分割,否則肯定選擇自動載入。ipad上的twitter,微博都是用這種方式的,比較流暢。


自動載入只是滿足了想獲取更多信息的那部分人群,而且剝奪了用戶選擇的權利,檢索信息的方式要根據用戶檢索信息的需求,有些人有著明確的信息需求,找到自己想要答案後就不會再繼續,有些人並不確定能否找到想到的答案,可能會檢索更多的信息


完全可以借鑒移動設備 App 上「下拉刷新」列表的操作

多「滾」幾下超出一定範圍就自動「更多」

——這只是我的 YY
有待技術實踐


我覺得這兩種方法用在不同的地方,需要對頁面的信息和用戶的使用場景進行細分才能明確那個方法更好。

如果信息很多,沒有明顯的分類,如百度、goole搜索出很多內容,在一個頁面上自動載入所有的問題,就會給用戶永遠沒有完結操作的感覺;而且用戶可能也不需要看到所有的信息。

如果信息可分類,根據用戶的使用情況,初始頁面就能顯示大多數用戶想要看到的信息,其他信息就可以用更多來顯示。

如果信息不多(基本兩個頁面能顯示完全),無需分類或沒有明顯的分類,可考慮運行到底端自動載入。

如果信息很多的情況,可以考慮重要信息在首頁自動載入,其他信息通過更多來顯示信息,更多中支持用戶搜索等用戶自定義的操作。

還有其他的情況可能要考慮更多可能的情況後綜合分析再決定採用哪種方式更符合用戶的使用。


在搜索結果中,用戶最期望的能夠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一直覺得如果頁面很多,看到12345……,感覺無窮無盡,好煩的。
有了「更多」後,其實它的作用是篩選了已有頁面的信息,這樣在進一步的搜索中可以將信息更加集中地和用戶期望的信息相關起來,直到用戶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沒有找到放棄。
不過還是很期待能夠有一個單獨的頁面將用戶之前點擊操作的頁面整合到一起,這樣用戶就可以知道自己之前的操作,這個頁面的信息和用戶期望的信息最相關。


我也是支持自動載入,人很懶,不喜歡點那麼多按鈕~~


自動載入怕看到眼抽筋了才反應過來要休息會,但是目前知乎的點擊更多的頻率明顯與我想要的不太協調。


偏愛順序:

  1. 更多(能遊刃有餘的自由控制)
  2. 給出頁碼翻頁(頁碼太多的話比較鬧心,有莫名煩躁感)
  3. 自動載入(感覺遙遙無期,非常不習慣,比如點點網)

我覺得自動載入和點「更多」沒有什麼很本質的區別,只是操作形式上略有差異,一個是拉到底,另一個是點「更多」這個按鈕。一般情況下,用戶拉到底,已經代表他瀏覽完了頁面上方的所有內容,希望繼續瀏覽或離開。此時,「自動載入」可以為用戶省一個操作,但無窮無盡地載入也會讓用戶因為望到不到底而感到迷惘和沮喪;「更多」則給用戶提供了一個主動選擇的機會。
如果非要選擇,「自動載入」可能更適合於不受流量限制的pc瀏覽上,「更多」按鈕則適合於對流量有一定限制的手機和pad上。
當用戶對整個網頁數據量大小不明確且事實上數據量極大的情況下,建議引入頁碼,這樣可以便於用戶自主選擇繼續瀏覽或搜索或離開。


更有千秋!用「滾動條滑到低端自動載入」,「更多」刷問題也罷,還是把選擇權給用戶,讓用戶自己做主才能做到符合用戶預期,因為用戶都是在變化的,不能一概而論。

就像現在的人都是多變的,今天他喜歡女人,說不好明天他就喜歡男人啦,如果再給他女人選擇就不符合用戶的需求與心理預期啦。不如給用戶男人、女人多種選擇,讓用戶「挑我所需,愛我所選」,豈不是更好呢?


如果自動載入的話,最好有一個進度條,這樣的話讀者可以知道自己的進度,也可以控制自己的進度。有些時候我們並不是順序讀取的。當然,最好是讀者可以點擊那個進度條而進入任意進度的位置,這樣做的話既吸取了「按頁」點擊的優點,也保留了自動載入的特性。
其實自動載入和按頁的最大區別是在於選擇到底是給用戶,還是不給用戶。比如我就不喜歡人人網個人頁面那個自動載入,我有些時候想直接跳到更早時間之前哦新鮮事,但是人人網基本不給我做選擇。


pc的話就自動載入。(無限流量)
如果手機的話就點擊更多吧。(流量算錢)


適用於不同場合。
在Google圖片、土豆網的使用中我發現了自動載入,也很喜歡。因為如果是個「更多」鏈接,我是不會去點的,總覺得點了「更多」才出來的匹配度或精彩度肯定不如第一頁,又何必去浪費時間。甚至有時注意力都在預覽圖片上,根本看不到「更多」鏈接。而自動載入會讓人不由自主地往下「再看一眼」,這一眼常會發現新載入出來的內容並不比第一頁差,往往會在這裡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會對網站的搜索能力失去信心。至於「看到眼抽筋了才反應過來要休息」啦,「……誘導用戶一直往下閱讀……用戶已經忘了自己的初衷」啦,「閱讀就變成了永無止境」啦,這些先來者提到的問題,一方面是用戶自制力的問題,另一方面這也正是網站想要的。
「更多」鏈接的方式更適合以下情況,比如後面的內容確實不如第一頁精彩,想給用戶一個暗示的,例如某些「最新動態」;再比如出於客戶要求而不得不提供一些內容,又擔心提供了會影響系統性能的,例如系統在主營業務之外提供的統計信息等。
總之,出於商業考慮進行不同的選擇吧。


這兩種方式都有一個問題:
微博這樣的產品,由於時間線上更新快,大家不需要向下很多頁。
但是知乎不是,更新頻率不算很快,即使關注了幾百人,很快前面的一些內容就讀完了。這時一直往下翻頁的體驗有些糟糕。


我自己的感受,無盡的自動載入會讓人產生莫名的煩躁感,這時候我往下拖動的目的根本不是去看新的內容,而是去試圖看他到底什麼時候載入到最後,而更多呢就差點,一次給我載入出一部分,只要載入幾次也到底了,當然更多情況是用戶看到這就直接走人了。
所以,如果網頁的內容不需要用戶仔細查看每一條信息,用戶觀看的時候就只是隨便看一下的情況我覺得前者好,而後者更適用於我有很多同類信息給用戶,用戶目的性很強這種情況。


取個中間值會不會比較好一些,,點擊更多之後延續現在的頁面顯示自動載入的效果


自動載入好些 既然都看到最下面 說明有很大興趣繼續看下去 再點一次按鈕 多次一舉


自動載入也不太好~! 比如說:"點點 " 無限自動載入,無法結束瀏覽這一頁,讓人感覺窩火


可以自動預載入,但是千萬不能自動滾到新的頁面底部。


威鋒網上,我永遠也沒法給出評論,只因為自動載入。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往往是一些非核心功能會給用戶帶來超出期望的用戶體驗感受?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把搜索引擎當網址導航使用?
線下活動使用哪些幻燈片翻頁控制工具可靠性最高?
一個讓人放鬆的牙科診所應該是什麼樣的?
維基百科的哪些功能細節體現對志願勞動的尊重和保護?

TAG:用戶體驗 | Ajax | 用戶體驗設計 | 知乎用戶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