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如何理解和使用「道」(Tao)和「禪」(Zen)這兩個詞?

比如經常見到「The Tao of Programming」、「The Zen of Python」這樣的用法。他們如何理解參禪悟道這些東方思想?


提問者舉得那兩個例子是很典型的,對他們來說首先就是一個很玄乎的詞,談不上有什麼認識,跟詞背後的宗教思想更是毫無關係,就好比中國人說oh my god不會想到基督教一樣。
如果實在要分析西方人——為避免複雜化,就挑美國人了——對這兩者的認識的話,首先是對Zen的認知程度要遠比Tao高,原因很容易就能猜到,Zen是從美國人眼中的東方文明代表日本傳去的,相關的術語也一律以日語讀音來音譯,比如臨濟宗一般說成Rinzai,不會說Linji(這種情況近年似乎有變動的跡象,用拼音音譯的地方多起來了,可能是我的錯覺)。而總的來說日本禪宗在向西方世界輸出的過程中表現的是非常出色的,鈴木俊隆五十年代末造訪美國,在知識階層引起的轟動程度堪比Beatles。更重要的是在典籍轉譯過程中頑強保住了整個術語體系(多用音譯,少意譯),沒有為屈就西洋人的理解做出表述上的簡化妥協——這也驗證了文化輸出的一個關鍵因素:主導權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上(好吧,離題了)。
反觀Tao就很可憐。《道德經》在英語國家的流行譯本是Arthur Waley這個一輩子沒去過中國的倫敦人譯的(據說背後還有大詩人龐德在使勁,但他對Waley也並不滿意)。這個譯本的最大毛病就是不留任何思考空間給讀者,每一個概念都在英語里找了一個對應詞,進而生產出打大量現今傳銷課上常能聽到的口號。
也是這本書,奠定了西方人心目中『道=way』的認識,成了一種方法論,雖然道倒是給音譯了,意思卻已經很分明。
所以基本上最終的結果是Tao和Zen都玄,但 Zen比Tao更玄。進一步引申可以理解成這樣:Tao是一種較為樸素的指引,比較實際;而Zen就是給你很抽象的思想指引。
可要我看,任意對調估計很多人也不會介意的。


西方人說禪,我以為大概是被鈴木大拙所影響的吧。
說道,則來自於中國。
鈴木大拙的禪,說實話和中國傳統的禪宗還真不太一樣。與其說那是佛教的禪,不如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更好。
當初佛教傳入中國,在魏晉玄學風行時,中國人翻譯佛經就喜歡把佛教的概念及術語和中國本土原有的玄學概念和術語一一對應並套用,結果照成很長時間的混亂。直到鳩摩羅什出來重新翻譯這些術語,但是混亂已經造成了。
事實上英語翻譯禪和道也存在這個問題,反而是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沒有這個問題。因為這兩派僧侶中英文水平高的很多,能直接把概念解釋清楚。
鈴木大拙英文再好,也不過一個人而已。


西方和東方一樣,對道和禪的誤解比理解多,當然,也可以看成是東西方各有很多派別區分。

不過題目關注的似乎是日常用法。這樣看的話,大致可以這麼區分:
1。西方人大部分認為 道是「中國」的,禪是「日本」的
2。日常用語中,「道」指方式方法;「禪」指一種狀態。
所以,所有含「道」的句子,Tao都可以替換成craft
所有含「禪」的句子,Zen都可以替換成art
就是一個artcraft的關係


就跟很多中國人用小資這個詞一樣,都是亂用。但這種亂用對溝通可以是很有效的。


「禪宗是佛弟子菩提達摩開創的,後來傳到日本,稱為zen。」
「思維只是個神話;而我們卻總是常常活在思維層面,因此才有這麼多問題出現。它們都是來自思維的。假如你己超越思維,就不會有問題要問,因為你己到達那境界。你就是不在那境界才會發問。
「你必須先達到「連接」的狀態。若你不是「有連接的」,你就是做不成這功課。但若你看著思維正在想什麼,靜觀著思維,且向思維發問:「呀!你想要什麼啊?」「你想思考什麼啊?」你會很驚訝,看著看著便會突然到達一點,變成無思慮。因此,要時刻靜觀著思維,它在做什麼?它在想什麼?思維自會停止思想。因為它不能回答,不能向一個已得自覺的靈回答。不過,你得先要超越思維。你要把自己與思維分開。你向思維發問:「思維先生,你在想要什麼呢?」「你在哪?」......要進入無思慮,最好是看著某物,例如花朵。你的思維會立刻有反應。你就看看它在說什麼。「不!我不想聽!我不想聽!」只要說:「不,我什麼也不想聽,只想觀看!」就這樣,它自會漸漸消失。這原本就是禪宗想修練的功課。」
「我見過一個禪宗的師傅,他病得很重,有人找我去醫治他。我很驚奇,因為這位師傅不是個得到自覺的靈,對靈量也一無所知。我於是問:「你對靈量一無所知,怎麼會成為禪宗的領袖?」我問他:「甚麼是靈量?」他不知道。我又問:「甚麼是禪?」他說禪便是靜坐。我問他怎樣靜坐,他回答得很混亂。我於是問:「你不是個得到自覺的靈,怎麼會成為禪宗的領袖?」他說禪宗已許久沒有這樣的大師,在公元六世紀時曾經有過,之後就沒有了。」 ——霎哈嘉瑜伽創始人錫.瑪塔吉
老子所講的道,便是霎哈嘉瑜伽中的靈性的力量(通常也簡稱為靈量)。
「老子所講的「道」,其實就是我們講的 Kundalini,靈性的能量。老子是個詩人,他所描述的方式是很隱晦,很微妙的。許多人也許覺得老子的道很難明白,可是這個道在世界各地均受到尊崇,而且人們試圖詮釋道是甚麼。 」
「通常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的世界,不能活在絕對的世界,因此我們有很多問題。一個人認為這樣是好的,有他固定的想法,另一個人則認為那樣才是好的,也有他固定的想法。但他們都得不到滿足,他們還要去找那絕對的真理。在我們被創造和進化的過程中,我們內在經已有一種機制,就是老子所講的道。我想老子當時很難公開說出這奧秘,所以他才把道比喻作揚子江。」 ——霎哈嘉瑜伽創始人錫.瑪塔吉,北京公開講座
「孔子教導世人,如何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中國的老子卻很美麗的去描繪這個「道」,亦即是靈量。——霎哈嘉瑜伽創始人錫.瑪塔吉,北京世界婦女大會1995年
「第二個真相是:有一個無所不在的上天浩愛的力量存在,造就這一切關乎生命的工作。如果我們把一顆種子放在地上,它便會自然而然的發芽。你們毋須做甚麼事情,因為大地之母有能力讓種子發芽,而種子則有能力讓自己發芽。同樣我們內在有一靈量(Kundalini),可以自己發芽成長的。
你們不要覺得驚奇,你們中國人應該聽說過老子講的「道」。老子說思維是個幻相。思維是由於我們的自我,或思想積集對外界的反作用而形成的,並不對應真實。這個過程造成我們的思維,其虛幻有如一些肥皂泡。所有那些爭論、戰爭,全是由於我們思維中這些虛幻所引起的。因此你們要超越這思維。」——霎哈嘉瑜伽創始人錫.瑪塔吉,香港公開講座 1996年


他們參不透,就像大多數中國人也參不透一樣。所以持續神秘,持續保持吸引力。

不過,你提的用法都是字面上的用法,那個倒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沒有文化背景帶來的TMI,反而西方比我們更清晰字面上的意思。

就像我們曾經有人覺得帶十字架很酷一樣,大家對不能理解的外來事物總是想得過分高尚和美好。


這樣給他們解釋怎麼樣?
禪----有個詞是靜慮,或者說極為深入的思維。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佛法則在深入思維後,了解到思維的本質,「所既妄立,生我妄能」,有了所思維的,則以為有了能思維的我。笛卡爾的說法可謂深刻,說出了世人誤解的原因,但是沒有再往下深入....


一句話: Tao更中國一些, Zen更日本一些.


我不清楚道,但是可以說一下偏題一點的禪
禪的發音在英語(zen)和漢語(chan)中不同,中國人每次見到西方人說(zen)時,總會糾正,因為(zen)是日本的禪,中國禪和日本禪是不一樣的,這可以算是一種文化現象,但是不論哪種,包括朝鮮的(son)它們都指向同一種心境。
西方人只是更習慣(z)的發音。
如果跑題了請摺疊…………


往往這都是一種「酷」的表現吧。正如國內遊戲喜歡用「奧義」這個舶來詞。


道是術,禪是心。


就像中國翻譯聖經中的「邏各斯」(Logos)翻譯成「道」一樣。大概也是從各自文化和語言中既有意向去橫向類比理解。當然會在原有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變。
其實「仁」這個詞英語也不容易翻,有時候翻譯成人道,有時候又是別的。視中文中「仁」這個詞的篇章語境而定。
再比如君子,有的乾脆翻譯成gentleman,但有時候這樣的翻法卻又是不嚴謹的。


我的理解,禪》道》術


神秘主義,超自然,nirvana,諸如此類。


推薦閱讀:

道家關於「女子有三魂十四魄」是否有記載?
為何"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站在玄學角度,如何解釋中國治亂循環周期短,而西方的長?
有什麼道教元素的紋身?
我覺得古代的那些隱士的行為與其提倡的精神相違背,大家怎麼看?

TAG:文化差異 | 哲學 | | 佛教 | 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