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做事情是否都來自一個或幾個原始動力呢?為什麼?


三大動機論:生存本能、性衝動、變得偉大。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具體細分人類的需求。


心理學分好多學派,每個都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你說的這個可以歸到驅動論中,即潛意識的驅動和意識的驅動。
弗洛伊德認為心理疾病皆為性慾被壓抑所致(事實上人同樣有價值實現的需求)
構造學派認為人的行為是簡單的心理塊塊拼合而成,意識學派則有些泛理論化。
心理學至今不被主流科學接納,被認為是偽科學就是因為沒有一個被廣泛接納的理論出現。
個人看法,科技還太差,等到人類差不多研究透徹的時候就是中國古代關於人的理論的再次大放光彩的時候。


弗洛伊德認為,人有兩種原始慾望,eros的欲力, thanatos的破壞力。但弗洛伊德的理論是一個難以實驗的理論。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理論則認為,人們做事的動機源於所謂的需求層次。雖然人本主義理論可能只適合於自我導向,但一般都認為該理論是邁向激勵綜合理論的重要一步。


原始驅動在於創造和享受,以及層次不斷提高的創造和享受。
但只有創造能夠成長,享受則不可以成長。成長是下一層次創造和享受的必要條件。

所以優秀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創造、成長,享受隨著創造自然而然得來的。
不優秀的人更多的是在享受,沒有新意的重複享受,不到山窮水盡不會去關注創造。


慾望和恐懼,我認為,是人的原始動力。


生存和繁衍


利益 對自己是否有利 不論是心靈的安慰 還是物質的獲取 皆是利益


處於中間位置的動力,一般來說可以歸納為對時間的節省,最終的原始動力是對死亡的恐懼吧


從本質上講,動力很可能只有兩種。一是刺激大腦伏隔核,二是慣性。生存過程中(人類可稱之為生活)所做的絕大多數事情都是在刺激伏隔核;吃飯、上床、衝上領獎台等實際上可以理解成一件事的不同表現形式
慣性在我的理解中很像神經學裡的反射,這一過程不需大腦參與,反饋是自然而然給出的;這與第一類行為有本質上的不同
綜上所述,我認為我們做事情基本上只有這兩個出發點


我們做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

沒有目的性的做事情,那不算是我們要做。

為什麼有目的。是為了達成自己心中的某一目標,才會有目的。

為什麼有目標。是因為這個目標在你心中佔有一席之地。你會去在意這一席之地將要發生的內容。

而這就是你的原動力


推薦閱讀:

是不是領導當的時間長了,就只記得自己是「領導」而不記得自己先是個「人」了呢?
為什麼 9·11 恐怖襲擊事件發生時,美軍未擊落遭劫持的客機?
人可以壞到什麼程度?
你們是幫親不幫理還是幫理不幫親?
為什麼 AV 論壇極少人身攻擊?

TAG:心理學 | 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