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入關時八旗軍隊有多少人?何以橫掃中原?


在八旗入關之後。原先大明的秦軍、楚軍、江北軍等大大小小的軍頭紛紛改頭換面變成了綠營兵。成為了滿清打天下的主力部隊。尤其是劉良佐、李成棟二位。可以說是為滿清平定江南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你要說他們都是鐵杆漢奸那倒也未必,在南明最初的幾年總體上還是呈現了叛而復降,降而復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複雜局面。

而原先打破北京,逼迫崇禎皇帝自盡的闖營、席捲四川獨立建國的西營、威震東南半壁的鄭氏海盜和四川的地主武裝成了大明(南明永曆政權)的政府軍,強行給南明續了十幾年的命。感覺打仗的其實還是那撥人,只是互換了旗號。昔日的明軍成為了清軍,昔日的闖賊和海匪反倒成了明軍。


呃…順治五年的旗丁統計最精確,最接近入關時間。
滿蒙漢八旗共346931丁。(丁,男丁,成年男子)因為順治初戰事頻繁,此時的抽丁為兵的比例可以到1/2,包括包衣也是1/2抽丁披甲上陣…也就是說八旗極限理論抽丁為兵可以到17萬。當然實際到不了。
再加上各地投降軍隊,總兵力還是很可觀的。
順便一提,順治五年滿洲丁口55330,順治14年變為49695…丁口不增反降,戰爭真是死了不少。
如果把皇太極時期抓來的近2萬達斡爾鄂倫春等黑龍江流域民族算入八旗的丁口排除…呃……
從努爾哈赤七大恨開始,純滿洲太君(我是指建州葉赫輝發哈達等這類女真)犧牲真的很多啊……順治五年死的就剩三萬多男丁了…咦?誰說滿洲太君打不死來著?
「能透二三層鐵甲之槍炮,中我赤身或身著單薄者,竟未致傷,皆乃天神之庇祐也」
?(?????)?


滿漢蒙三個八旗滿編十八萬人,三丁抽一作戰人數十二萬人,這十二萬人是書面數據,實際應該更少,滿文老檔的記載是奴隸兵+護軍+仨八旗總共出動十萬眾。就是這十萬眾,根據朝鮮方面的記錄來看,也是盡發七十歲以下,十歲以上的男丁,「急聚兵馬而行」

清軍入關時正逢李自成北上,李自成的兵力應該在7-10萬之間,他帶了6萬左右兵力北上山海關逼迫吳三桂投降並希望控制山海關制約後金,但吳三桂投降了清朝,吳三桂所部大概五萬人,也就是清軍此時十五萬人左右,擊敗了李自成的六萬人。

山海關兵敗後,李自成所部大多離散,回到北京後李自成匆忙稱帝,率領收攏的四萬軍隊向舊都西安撤退。1644年十月份,清軍打下了太原,大順軍在山西被徹底擊敗了,這時候清朝遷都北京,阿濟格與吳三桂尚可喜等人率領三萬清兵從陝北向南直搗西安,阿濟格在路上調集了宣府大同投降的明軍和地主武裝,兵力加強到了八萬人。

阿濟格出發後,多鐸領定國大將軍,率領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攻擊南明,但李自成在十月十二日派兵突破山西清軍,攻克濟源、孟縣等地,一路向懷慶府進發,想要反日清軍一波,多鐸就停止了對南明的進軍,急行軍前往懷慶,雙方在懷慶交戰後大順軍撤退。

十二月份,多鐸打下了洛陽,二十二日到達潼關前,李自成以潼關為西安的門戶,非常重視,但之前因為防備阿濟格的緣故,把大量兵力部署在陝北,發現多鐸準備攻打潼關後,李自成只能親自率領預備隊去救援潼關。

十二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帶兵出關,在山上列陣,被清軍兩翼包抄給打敗了。雙方對峙到第二年正月初四,李自成命劉方亮出戰,劉方亮兵敗而回。初五初六兩天,李自成親自率領馬步軍出戰,一樣戰敗。正月初九,清兵紅夷大炮運到,開始炮轟李自成的壁壘。到正月十一日,清兵大舉進攻,李自成包抄清軍後側失敗,處於弱勢的情況下,阿濟格突破了陝北的防禦,圍攻榆林,威脅西安。

李自成無奈放棄潼關,回保西安,正月十二日潼關守將馬世堯率領七千人投降清兵(馬世堯後來被清軍懷疑暗通李自成,所部七千餘人被清兵屠殺殆盡)。潼關大戰失敗以後,李自成見兩路清兵即將會師,自己兵力不足,就放棄西安,走武關出關中,退入老根據地襄陽,水陸並進,準備攻取南京。

1645年三月份,左良玉躲避大順軍兵鋒,放棄武昌,向南京挺進,準備清君側。清兵也水陸兩路追來,李自成放棄武昌,繼續向東南進發。三方玩著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遊戲。四月份,清兵在湖北陽新追上李自成,並將他向西南驅趕。

五月份,李自成暴死,余部數萬軍民進入湖南,主力劉體純與郝搖旗率領的精銳在清兵的追趕下,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結為城下之盟,各地的大順兵開始大規模投靠南明,時人稱這些投降了南明的大順武裝為十三鎮,這些大順兵與南明聯合起來,進攻湖廣清兵,導致清朝守將們被迫要求皇上發兵援助。堵胤錫部攻打荊州,久攻不下,有人建議引江水灌城,堵胤錫說不忍淹死百姓,否決了提議,勒克德渾軍隊來後,堵胤錫兵敗撤退,憤恨不已,吐血落病,逃回常德。

1646年春天,平南大將軍勒克德渾率領精銳八旗軍隊從南京出發,逆流經長江攻擊湖廣。僅岳州一地,清明兩軍就大戰十餘次,安遠大戰,南漳大戰,西峰山大戰,藤溪大戰,關王嶺大戰,襄陽大戰,順軍余部與何騰蛟非常努力的抵抗,但由於明軍各鎮觀望不前,甚至趁虛而入偷襲何騰蛟與順軍根據地,導致順軍與何騰蛟部孤掌難鳴,被勒克德渾輕易擊敗。

長沙失陷後,堵胤錫退守永定,一度想要自殺,被諸將抱住不放,放下劍開始哭,諸將也一起哭泣起來。

清軍內訌,李成棟等人倒戈反清,江西廣東接連叛清,清兵被逼出湖南,何騰蛟堵胤錫一路攻克常德,進攻長沙,但順將馬進忠不願聽從堵胤錫指揮,燒毀常德,其餘明軍有不少跟隨馬進忠離去的。1648年四月份,清朝傳檄湖廣,時人稱為北書,內容大概是許諾封一些軍閥為王侯,保留他們的權力,希望他們放棄抵抗。許多抗清武裝因此投降清朝。

1649年四月份,堵胤錫率兵于衡州草橋與清軍激戰,兵敗後退守來陽,北書又至,堵胤錫看了以後哭起來了。五月份堵胤錫在麻河被清軍追上,雙方隔河對峙,堵胤錫覺得自己無法逃脫了,就用血寫了一封信藏在衣服內襯,對諸將說這仗要是打不贏,我們不要再撤退,以死報國吧。結果這仗打贏了,七月份堵胤錫加上柱國,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徵調雲南貴州廣州四川各地軍民討伐叛亂的徐彪,十月份暴病而死。

1649年何騰蛟寫信給馬進忠,要求他放棄前嫌,一起圍攻長沙,並親自求見李自成侄兒李赤心,希望他能做表率配合抗清,得知李赤心到湘潭,何騰蛟就去湘潭,但沒有找到李赤心,卻被清軍圍攻,何騰蛟兵敗被擒後斬首。

1649年,何騰蛟兵敗被活捉,南明與順軍退入廣西境內。勒克德渾追入廣西,明將趙廉組織了兩次抵抗,但都被擊敗。

再以後,就是孫可望和李定國的故事了。


清軍能在入關後短期內迅速佔領中原,投降的前明朝漢人將領、明朝降軍和農民軍將領,發揮了很大作用。

這部分人有三大來源

一個是在關外時,隨著後金軍隊對遼瀋地區的征服、佔領,被後金俘虜或投降後,加入漢軍八旗的漢軍旗人或成為旗下包衣的漢人,比如李永芳、洪承疇

一個是象三順王、吳三桂,在清軍入關前投降,和清朝關係很緊密,但還沒入八旗(三順投靠皇太極後,他們的軍隊獨立編製,沒有算入漢軍八旗)

再一個是在入關後的最初1~2年內,投靠或投降的錢明朝或農民軍,比如左夢庚、李成棟。

簡單看看吳三桂、三順王、李成棟這些人的事迹就知道了

另外,除了軍事,在梳理地方政治方面,清朝的漢軍旗人、投靠漢人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比如大運河漕運這個重要的職能部門,分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清朝入關後的漕運總督蔡士英,河道總督楊方興,都是清朝還在關外時編入八旗漢軍的漢軍旗人。


後金可靠的部隊才14萬人左右,還得留一部分守家,入關的兵力也就是10萬,其中八旗大概6萬,漢軍大概2萬,蒙軍大概2萬。可是定都北京後,一年內即招降了各路軍閥大概40萬人

入主中原的的主要力量本來就是明末軍閥,在那些被哄騙過的軍閥們的帶路下,一路平推,少有抵抗,出奇的順利。

總說什麼大萌毀在儒家文人手上我是不服氣的,文人怕涼水很正常的,沒有必要譏諷,武士只在乎榮華富貴卻無榮譽感才是危險的事情!!!

吳三桂,孔有德等人他們走投無路,可是李成棟,金聲桓,劉澤清,左良玉,孫可望這批武人又做了些什麼???

在明末禮法崩壞,華夏傳統的組織術已到盡頭的情況下,能夠迅速掌握了一套新的組織術,我韃清也真是天命所歸。

旗人大爺和地主小爺的二元體制挺穩的,比大萌的宦官系統強多了,要不是倒霉趕上千年之變局,估計能混的更久。


十萬


八旗制度是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製制度。以旗為號,分別為正黃,正白,正藍,正紅,鑲紅,鑲白,鑲黃,鑲藍八旗。1601年設立四旗:正黃旗旗主為努爾哈赤,正白旗旗主為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正紅旗為努爾哈赤次子代善,正藍旗為努爾哈赤其弟舒爾哈齊。

1615年(天命元年)在赫圖阿拉城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同時增設鑲四旗:即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其中正黃、鑲黃旗主為努爾哈赤,正白旗為八子皇太極,鑲白旗為十二子阿濟格,正紅、鑲紅旗為次子代善,正藍旗為努爾哈赤侄子阿敏,鑲藍旗為五子莽古爾泰。左右兩翼設置為:左翼: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

1635年(天聰9年)皇太極在盛京瀋陽擴編蒙古八旗,1637年(崇德2年)成立漢軍二旗:正黃,鑲黃。1639年(崇德四年)皇太極擴漢軍為四旗:加正白、鑲白旗。1643年(崇德8年)皇太極在盛京瀋陽擴充漢軍為八旗(加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八旗軍的三級組織形式及人員兵力:(1)牛錄額真,牛錄在滿語中是「箭」的意思,在女真人狩獵時集體出行,頭人負責所有的箭,在組織中將此組織的頭人稱為牛錄額真,始於1601年,定編為300人。

(2)八旗組織中的中層官職為甲喇(或扎蘭,加蘭);也稱參領額真,一甲喇為5牛錄,是為1500人編製。

(3)八旗組織中的最高官職為旗主固山額真,5甲喇為1固山,共7500人。每大旗(大旗即為漢旗,蒙旗,滿旗)為60000。

八旗中的旗的區別:(1)八旗中正,鑲旗的讀音:八旗中的正、鑲分別也稱「整,廂」旗。「正」整個的,全部的,鑲在原來旗的基礎上鑲的邊,也做「廂」。

(2)正四旗龍首向右,龍腹內有五朵祥雲,鑲四旗龍首向左,龍腹內有三朵祥雲。

(3)旗的樣式:正四旗旗幟左右長為7尺5寸,上下寬6尺,長方形,鑲四旗即正四旗尺寸剪去上下角。八色龍旗均做龍圖,鑲旗形成只是加邊後,中間面積變小。

(4)龍與旗色的配合:黃旗配藍龍,白旗配藍龍,紅旗配黃龍,藍旗配紅龍。

(5)八旗顏色的含義:女真人當時分成五種顏色,紅黃藍白黑。紅代表太陽;黃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藍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鐵。鐵又先於土,有土就不要五色。所以只有:紅黃白藍,寓意靠天吃飯,靠天種地,有水有日能生存發展。

上三旗和八旗駐防:上三旗為天子自將(天子親自帶領,地位最高,人多勢眾,成為核心,它們是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守衛皇城,挑取侍衛,擔任皇帝外出護衛、親軍。下五旗為正紅,鑲紅,鑲白,正藍,鑲藍,守護京城外衛。

進駐北京後滿族八旗在北京城的戍衛駐紮,稱京旗,或稱禁旅八旗。

北京城內因為方城,按方位顏色布防:兩黃旗北方(駐德勝門、安定門);兩白旗東方(駐東直門,朝陽門);兩紅旗西方(駐西直門,阜成門);兩藍旗駐南方(崇文門,宣武門)其東,西,南,北駐紮是跟據中國傳統的五行陰陽劃分的:(1)兩黃駐北方: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而黃色代表土,土能擋水。

(2)兩白駐東方:東方在五星中代表木,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


(3)兩紅駐西方: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紅代表火,火能克金

(4)兩藍旗駐南方: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藍色代表水,水能滅火。東西南北,金木水火,黃白紅藍,一伸一抑,以物震物,順其自然的天理崇拜。


八旗軍戰鬥力:八旗軍早期戰力十分驚人,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權威的樹立;二是鋼鐵般的制度。

八旗制度能兵能民,這從根本上適應了戰爭的需要,促使滿洲人的不斷壯大。而該過程中其大汗(酋長)的權力又在滿明鬥爭中不斷強化,使其權威不斷增強。


加之其戰鬥中指揮有方,督軍更嚴,其軍隊又分為前鋒,馬隊等軍種,戰場上各司其責。臨戰狀態下不盡其責任者立地處死。沒有指令前鋒不能退後半步,前鋒實際上就是敢死隊,缺一個即補一個。

努爾哈赤建立起來的紀律鑄就了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的軍隊。因此註定了明清戰爭中滿清的勝利,經過與明先後在撫順之戰,薩爾湖之戰,開鐵(開原,鐵嶺)之戰,遼瀋之戰,廣寧之戰,松錦大戰等一系列戰爭中大敗明軍,從而奠定了其入主中原的根基。


八旗軍衰敗及其原因:(1)官兵素質低下,尚武精神迅速失落,好逸惡勞的現象到處蔓延,直接導致了八旗官兵體能和軍事素質的全面下降,整日優遊渡日,耽於安逸,很少把心思用在練功習武上,良兵強將越來越少。

(2)訓練形同虛設,清朝建立以後,逐漸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軍事訓練制度。但因承平日久,這些制度實際上並無人認真執行過。平時規定的每月練習步射騎射,以及每年的合操考試大都草草了事。甚至部分將領還肆意篡改條例,以減少訓練次數,減輕訓練強度。

這使八旗軍戰鬥力不斷下降:如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軍主力已被綠營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間的重要戰爭:如柴達木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大小金川之戰中儘管參戰的有八旗主力官兵,但一些號稱精銳的八旗軍已不如綠營兵,昔日敢打敢沖的作用已不復存在。


(3)軍隊紀律敗壞,清軍如關後軍紀鬆懈,風氣敗壞現象開始出現,終年仰食於官府。從而拋棄了淳樸簡約的社會風尚,轉而遊手好閒,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終日魚肉百姓,失去民心,軍中官員又剋扣軍餉,造成軍隊內部出現諸多矛盾。


(4)武器裝備殘缺廢損,按照傳統制度,八旗官兵出征作戰時自備武器糧草,清軍各級組織對官兵的自備兵器殘缺廢損情況要進行定期檢查,但從乾隆以後相當數量的八旗官兵的自備兵器已是徒存名目,更有甚者將兵器火器出賣。


八旗軍衰敗總的來所:是其入關後擁有優越安逸的生活和政治上的獨特優越性,逐漸放棄了積極進取的態度,沒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最後演繹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局。


八旗軍興衰啟示: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個民族從弱小到強大,無不是經歷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苦奮鬥。逆境中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可以鑄造一個成功的民族。在一種安逸舒適的環境中一個民族只有保持著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才不會重蹈八旗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覆轍。

這對於一個國家民族,家庭個人的壯大成長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借鑒意義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 為上三旗,上三旗

正黃旗
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 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
三旗中選。 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 年

鑲黃旗
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 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 從上三旗中選。

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 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 萬人。

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孝賢皇后、哲憫皇貴妃,朝廷的高級官員中 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慈禧太后是鑲藍旗,後抬旗入鑲黃旗。

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

因旗色為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 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 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正紅旗人

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

(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製。


正白旗是皇帝親統旗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製單位,100—300人 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

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達斡爾韓族,由此可見旗人並非滿族人)。

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
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
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鄰接河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 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

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質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

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


先說結論吧,入關時候八旗不足20w的兵丁,而八旗的全員是不足40w的。
一牛錄300人(不一定滿員)。滿蒙漢八旗總共在400牛錄左右即12w人。
至於說入關後請參照另一個目錄「綠營」這個入關後收編的軍隊是「八旗」的三四倍以上。而且康雍乾的主力也是這些。
ps:至於說怎麼橫掃天下、這個你的問掛歪脖子樹的崇禎和起義軍以及南明的遺老遺少。或者說那幫貳臣為什麼選擇滿清而不是其他。


又出現了日常的黑儒。。。利益集團的鍋非得讓儒家來背,卻對那些見風使舵的軍頭、官僚、大地主們視而不見。。。

枉讀詩書的敗類、眼中只有功名利祿的投機分子當然有,而且數量不少,帶來的負面作用也非常大,但是他們在墮落的那一刻起,儒家的信仰已經不起作用了,他們的第一身份更應該是官僚、地主或者僅僅是個讀過書的人。

話說,蘇聯解體的鍋是不是得讓馬克思主義來背,然後讓那些腐敗變質的軍隊人物、等著私自佔有國家財產的官僚屁事沒有啊。

好像儒生一個個都是見風使舵的沒種貨一樣,多讀讀書,投筆從戎的儒生明明多到數不過來,哪怕宋、明這樣的儒家思想走向僵化的時代(坦白的說,我說「走向僵化」這樣的話太武斷,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因為有退步,也有進步,這裡面社會大環境變化的原因非常重要)依然有無數民族氣節的人。

寫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楞頭楞腦的匹夫么?
寫出「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是沒讀過書的屠狗輩啊?
「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的夏完淳是煉丹的啊?(話說,中國本土出現道教在蟥汗眼中地位相當的高,最近知乎上吹的也越來越多了)
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是穆斯林啊?

還有。。。算了,不想念詩了,神煩那句,說的人多了就沒意思了。
總之,他是清朝官員,不過他和以上的人物一樣,也是受儒家思想(還是被大家嚴重小看的理學部分)的教育。

你或許覺得他們那是針對皇帝的愚忠,可什麼是「亡國」,什麼是「亡天下」,正經的儒生明白著呢。

至於宋末和明末,有多少自殺殉國的、有多少堅持反抗鬥爭的、有多少有多少在元朝清朝面對優厚待遇堅持不出仕不合作、有多少等著李定國鄭成功的王師收復失地的、有多少在亡國之後痛定思痛給後來人總結經驗教訓的,你有過了解么?不需要掌握太多,高中學歷就夠用,記得教材上明末那三個因為剃髮而感到羞恥的帶著頭巾的思想家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么?

你只知道在異族(當時的異族,現在當然不是了)統治下做官的衍聖公家族,你知道靖康之亂後主動帶著文物禮器南下的孔氏南宗么?忽必烈統一全中國後,孔氏南宗主動放棄放棄爵位,之後正統就是北孔了。而且對於元清的漢化,他們北宗也算是做出貢獻了。

整天被人沒完沒了提起「水太涼」這梗的那位,雖說不怎麼剛烈,可人家也沒做過什麼缺德事啊,「被身在虜中,未嘗須臾不念本朝,而規劃形勢,了如指掌,綽有成算」,也暗中和各股反清復明勢力聯絡呢。

————————————————————————

儒家(包括理學)當然對中國的落後有一部分責任,這個不能否定,但是,我討厭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因為這樣一來,還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

忘了回答答主問題了,其實,想統一全中國,軍隊不在人多,在精,在團結,還有,控制的地盤值不值錢。
基本上,把北方農業發達、人口眾多的大平原控制住,地形割裂的南方就算是發達起來了,早早晚晚也是囊中之物。歷史上,北伐少有成功或者大勝,但南下統一全中國居多。

不僅僅是八旗兵,你看看劉邦從暗渡陳倉到滅項羽,也就是那麼幾年。
劉邦和項羽一開始誰人多?可是誰團結?
項羽當然兵多將廣,可他性格有很大缺陷,不會用人,這些地方劉邦做的更好。而且,在楚漢戰爭前期,劉邦的地盤是基本統一的,別看鴻溝為界,雙方一人一半,三秦什麼的早就收拾乾淨了,項羽的那邊齊地還亂著呢,南邊還有英布呢。有點像明末清初的意思。


朱明太能生了,指數繁殖太快,如果20年內朱明不滅的話,地球的資源都不夠餵豬明的,然後地球人達成一致,消滅朱明暴政,未來屬於滿清。


江陰八十一日

嘉定三屠

揚州十日

如果滿清在每個地方遇到的抵抗都這麼激烈,每攻下一座城池都要付出這麼慘痛的代價,就滿清那幾萬號人,何以統一中國呢?想到這裡,鍵盤俠不禁要感慨一下,中國這麼有這麼多漢奸呢? 中國人怎麼不好好地向這三個地方的人學習一下呢?中國人的民族氣節都被狗吃了嗎?等等等等。

鍵盤俠的一大特點,永遠從主觀上分析問題,比如某人是好人,某人性格溫和,某人脾氣好,所以某人做的都是好人好事。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於老百姓來講可能有一定的意義,但用它來分析歷史上的人和事,就完全是南轅北轍了。

兒童才分對錯,成人只看利弊。

具體到上述三個地方激烈的反清,和大部分中國人對滿清的麻木態度,如果用主觀的角度分析,永遠是這三個地方的人太愛國了,其他地方的人太漢奸了。如果用客觀的角度分析,中國除了江南以外的其他地方,在明朝的統治下過得水深火熱,急需要一個新的統治秩序,而這個新秩序是朱皇帝給不了,滿皇帝給得了的,只要有口飯吃,剃個頭易個服又算什麼大事呢?而江南地區在朱皇帝的統治下富得流油,朱皇帝要問江南稍微開開口,都會被嫌水太涼的東林眾正給懟回去。現在來了個滿皇帝,要大家把拖欠的稅費給補齊了,大家當然不幹了,既然嘴皮子不管用了,雙方只能真刀真槍地干一架了。


入關時有多少人並不清楚,但是滿清入關前已經謀劃入主中原幾代之久,而明朝卻是安逸奢靡了幾代之久,到了崇禎皇帝,雖有心勵精圖治,但早已被內憂外患折騰的無力回天,到了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更是天下大亂,早就不知道分成了幾派,李自成不知安撫百姓,反而縱容手下為非作歹,殺了吳三桂他爹,霸佔了陳圓圓,導致吳三桂衝冠一發為紅顏,而滿清重用明朝降臣,實力不斷壯大,最後以武力橫掃天下。


滿洲八旗六萬丁口兩萬戰兵三千白甲


入關時候的八旗人數不多,還好有友軍部隊的大力支持



入關多少人或許沒那麼重要,明朝輸在內政,守遼將領不管優劣都沒一個好下場的,宦官掌權,萬曆泰昌天啟崇禎,沒一個有真才實料,崇禎靠著一個袁崇煥還想五年復遼,最後反間錯殺袁崇煥開始,明朝註定要覆滅,李自成輸在沒有像皇太極一樣系統的政府組織,滿清先打遼北,打明袁崇煥不克,反間計殺之.繼而打朝鮮,打蒙古,最後入關做了十足的準備,入主中原是歷史的必然,


滿清沒有東林黨!所以
收得了稅,有錢出軍費!

可以屠城!可以洗大戶!另外還有滿洲太君的威力加成!有個堅強的領導核心~

南明是有很多優勢:但是他們有東林黨……所有得便成了負數


各位說的很全面了,因為是漢奸替滿清打的天下。可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奸呢?
其實後來清朝末年,鴉片戰爭的時候,滿清戰船被英國軍艦擊沉的時候,岸邊的中國民眾就當是看煙火表演。
後來,魯迅先生說,日俄戰爭日期,中國人被處死,圍觀群眾也是麻木的看熱鬧。
仔細想來,為什麼要保衛這片土地呢?普通民眾從來就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對他們來說,城頭變換大王旗,只是換了個主人而已,和他們的關係不大。在明朝末年,在一個普通百姓眼裡,土匪清兵明朝官兵其實是一樣的貨色,都壞的很,清兵不見得比明兵或土匪更壞。
至於官僚集團,無論文官還是武官,最合理的策略還是做牆頭草,只要依然有官當,當然是跟隨並服從自己心目中的最強者。既然是牆頭草,那麼降而復叛,叛而復降,一會兒是兵 一會兒是匪,一會兒是明 一會兒是清,這樣的情況就很自然了。
以前吹的多麼漂亮的所謂理學只是說了玩玩的,真正信那個的官員其實沒幾個。
從另一個角度說,天下大亂,各股力量會自動的向能夠提供秩序者靠攏,滿清雖然人少,可是真的能夠提供秩序。
中央集權的體制,看似穩固,其實會慢慢的腐朽,在受到衝擊時,會迅速的崩潰成一盤散沙,然後再重新找個中心點,來重新的集中。

畢竟,大家都不是主人,除了那幾個姓朱的。
這個道理,作為明遺民的顧炎武和黃宗羲也想明白了。


因為人民群眾支持啊
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方向啊


反正他們的人數沒有想像的那麼多

而且主要是中原不團結

謝邀

可能是為了讓滿族更快的融入中華民族吧

所以讓他們進來了


八旗軍何時橫掃過中原?滿清稱帝時還在盛京,入山海關後直接佔領北京奪得中原政權,這才開始慢慢掃清障礙。靠明朝降臣孔有德吳三桂洪承疇等一路推進,打著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肅清農民軍與南明政權。終於在康熙二十二年收復台灣,明鄭時期結束,南明徹底滅亡。

另外,儘管心中有很多不服,我也認為明朝亡於氣數,但是多爾袞確實厲害。


說一說他們的對手吧
弘光帝 此人號令百姓為他抓蟾蜍做春藥,被民間稱為蛤蟆天子 加之投降的漢族將領十分暴力地用大炮 打廣州準備了三千發炮彈七十幾門炮,在以前都是明軍用炮打別人 哪裡會防炮。結果就被-1


有專家考證不祘漢八旗和蒙古人,滿人戰兵只有五萬人左右。
這個數據是順治定鼎北京後,給滿人戰兵發餉留下的資料。

黃太極第一次入關,滿戰兵約為二萬出頭。

說明經過和遼東明軍多次爭戰,及五次入關掠奪,滿人戰兵多有損耗,估計減少1到2萬。期間雖有補充,例如少年兵成丁,捕東北少數民族為兵,但仍為下降趨勢明顯。

故知 黃太極為何用兵小心,不願攻下北京或華北,都因為損耗不起,真的耗不起。
打仗就會有損耗。

故知以小族統中國,壓制中國是唯一國策。何況三藩之亂時,滿兵己不行了,只有京城1_2萬滿兵,因看得緊戰鬥力還可以,只能看家用了。和精銳綠營相當。

三藩之亂,若不是吳歲數太老了,自知來日不多,無法走完統一全國的征程,故戰略保守,
滿清失守中國概率很高。

所以滿清以壓制中國為守天下之秘決。

自然是不斷退步。進步的下場是滿清完結。


推薦閱讀:

曾國藩在太平天國被滅後備受朝廷質疑,很多人都在勸曾反,且那時有左宗棠、李鴻章,曾為什麼不學趙匡胤黃袍加身呢?
為什麼滿清皇子名字大多用生僻字?
「清朝奠定中國版圖」的說法出於何處?此說何解?
清朝對西域和中亞的實際控制力在最鼎盛時強過唐朝嗎?
為什麼絕大多數英國人不會認為諾曼征服是英國亡了而不少中國人認為清朝執政是中國亡了?

TAG: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