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鴨式與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哪種更適合大學生?

拿高等數學來說,一種人喜歡刷各類課程,總結題型,例如看那些張宇,湯家鳳的一些解題方法,也就是拿一些題型和解題技巧背下來,做題時代入。另一種人喜歡看一些類似《古今數學思想》之類的書,深入了解數學史對知識之間的來龍去脈很清楚,會證明課本上的很多定理,聽過很多國外名校的課程,對數學很有興趣。後者當然是極少數人。類似於三傻中藍徹和查爾圖那樣吧。如果在大學考試的話,兩種人哪種會取得更高的GPA?如果考研的話哪類人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謝邀,GPA的高低別問我,其實我的GPA也不高,也就4.8/5.0。但是我見過的研究生中的科研大神基本的人基本都是探究式學習的人,不過,你的描述和名字是不匹配的。「背誦」不等於「填鴨」,做題也等於「填鴨」。填鴨根本點在於「不求甚解」,如果做題和背誦可以幫你理解和融會貫通,那麼去做題去背誦是完全沒問題的。本質上填鴨是為了短期內獲得好成績弄出來的一套思路。但是,他們(我說的那些大神)探究的方法不是你說的那種。 第一,看定理的證明,聽自己應該聽的課程,看很多相關的書,這些都是基本學習方法,和「探究」不「探究」沒啥關係。第二,看「閑書」和「超過自己能力範疇的書」其實可能容易滋生「名詞黨」,他們是另外一種「不求甚解」,本身是為了短期內可以具備「談笑風生」的能力,刻意「學習」一些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東西。兩者都是很傻逼的,「學習」首先的目標是「學懂」,這裡的「懂」是指構建自己的學科體系網路。學完一個數學科目不容易遺忘,又可以靈活調用的基礎是在腦海里有清晰的脈絡。本科生首先要做到這個,做到這個的人考一個90+的分數是不難的

所謂探究學習,是高於這些的東西,根本特點在於探究:比如它會反問自己,會問諸如「這個定理的條件如果加強到了,可以得到什麼更強的結論」,「這個定理的條件如果減弱一點,可以得到什麼更強的結論」。 這類問題重點在於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套路,沒有一定的方法,類似於做科研了。本科生如果學有餘力,可以花點時間在這個上面,不過這個很費時間的,注意不要走火入魔


這取決於你基本功的紮實程度。

人類的認知有五級別深度(或許有不同的分法,內核相同):
知道,了解,熟悉,掌握,專精。

數學難理解,我用我擅長的睡姑娘來舉例:

知道=知道彼此的名字,看著臉熟;

了解=知道她的更多信息,背景情況;

熟悉=知道她喜好,心理行為模式,價值觀;

掌握=把她拿下,她一個動作就知道她要幹嘛;

專精=把她吃的死死,解鎖各種恥度的新姿勢。

你可以看到,在這五個等級里,要具備「解決」能力,至少需要到熟悉這個水平;如果要「創新」則至少達到 掌握 這個級別。

你說的探索式學習法,就像帶著目的去「解決」姑娘,並實現「創新」,這其實是非常高級的能力。

探索式學習,如果建立在掌握的基礎上,是非常高效的一種學習方式。不僅訓練思維能力,還能持續鞏固已經掌握的知識。但你這種學習狀態,前提是「能懂」「能用」。

但如果建立在熟悉和掌握以下的認知水平上,這個過程就會異常的痛苦,因為你的知識拼圖不全動不動就碰到姑娘的逆鱗而舉步維艱。這時你要做的,是從頭補充基本知識。

所以,
如果你想搞一個姑娘,是要探索式(自由戀愛)還是填鴨式(用錢砸),就是取決於你對姑娘的基本功。
如果你們年輕又目的性較輕,探索式的方式一點點解鎖對方的人生,自然是有趣的,畢竟試錯成本低。
但如果你是功利心更強的陌生人相親,或者是個炮檯子想拿下一個新姑娘。那該填鴨的還得填。

====

說回正經的。
我大概知道你想問什麼。
實際上,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叫做「填鴨式教學」的方法。填鴨只是一種「感覺」。

知識的學習,有兩種路徑。
一種是西式的拼圖式;一種是中式的堆塔式。

拼圖式就是帶著一個課題寫論文,解課題的時候按圖索驥的拼湊知識點。解的題越多,知識點的覆蓋面越大。這種方式能訓練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
基礎知識的部分並沒有因此減少,只是被分散到了一個個小項目里,而知識版圖完整度的搭建過程被分散到了更長的時域中。這種填鴨感被分散了。
這並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認知方式,拼圖式的主要瓶頸在於它幾乎隨時存在知識結構的盲區,這些盲區就像掉到沙發縫隙裡面的一小塊拼圖那樣,會增加學習者大量的檢索時間和試錯成本。

堆塔式就是典型的中國教育,一級級的知識體系像一座高塔一樣逐漸往上搭建。好處是知識點覆蓋比較全面,一旦基礎打牢,進入上一層後就非常輕鬆。這種方式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和搭建完整的知識結構。
因為基礎學習過程中的目的性不足,所以填鴨感會非常強,而被人詬病。但知識框架基本完整,當出現盲區時,可以在之前已經分類好的知識圖譜中,迅速檢索到對應的知識點。

兩種認知路徑哪種好,現在其實沒有定論。
雖然在國內,大部分人需要被迫學一輩子都用不著的整體知識結構,而怨聲載道。
但很多接受國內基礎教育,然後去國外進入高級學術和技術領域的人,他們一開始會因為沒有訓練過創造力而有點不適應,一旦適應後很多人能迅速碾壓西方學生。

兩者的關係,有點兒像華山劍派的劍宗和氣宗的感覺。

當然,
拼圖式的知識版圖有補全的那天,
堆塔式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也最終會Get到,
兩種學習方式到最後會殊途同歸。

所以,
拼圖式和堆塔式那種更適合大學生,這個問題並不取決於方法,而取決於人。
如果你適應探索和創造過程,那就用拼圖式;
如果你適應記憶和知識結構搭建,那就用堆塔式。
但如果你寄希望於通過用某種方法,避開基礎知識填鴨過程的痛苦,那你真的有點痴心妄想。

能「輕鬆」搞定姑娘的人,真正靠的是潘驢鄧小閑,而不是方法。
能「輕鬆學會」高級技巧的人,靠的是高智商,而不是方法。
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能讓你輕鬆直達金字塔的「方法」,
不然那裡早就站滿了人。


謝邀

其實,看完這個問題,我有點困惑。在我看來,這不是兩類人的區別,而是兩種模式的區別。一個人可能並不會只用一種學習模式,他可能在不同的科目上使用不同的模式:

如在A科目上使用模式一,在B科目上使用模式二;也可能在同一個科目上,同時使用兩種模式,比如平時用模式二,而備考時選用模式一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搞清楚兩種模式的使用場景和局限性,才能判斷出選用哪種模式更適合自己的情況

先看模式一

一種人喜歡刷各類課程,總結題型,例如看那些張宇,湯家鳳的一些解題方法,也就是拿一些題型和解題技巧背下來,做題時代入...

這種模式的使用場景,有點類似高中時的方法,說明這個科目可能沒有太大興趣,只是為了能夠掌握知識,考試得到高分。所以使用該模式進行反覆的解題訓練,來鞏固自己的知識,熟練解題的操作。

另外,這個模式對於剛入門一個學科,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礎知識時,也非常有用。通過大量的做題,可以有效的幫助自己掌握該科目的知識脈絡和解決問題的思路,為後面的探索式學習打下基礎。

不過,這個方法的局限在於,它可以讓你在考試上取得個好分數,但是不能夠支持你在這個科目上面走的非常遠。在遇到很多探索性和創造性問較強的問題時,它就存在著局限。這時候就需要使用模式二。

再看模式二

另一種人喜歡看一些類似《古今數學思想》之類的書,深入了解數學史對知識之間的來龍去脈很清楚,會證明課本上的很多定理,聽過很多國外名校的課程,對數學很有興趣。

這種模式的使用場景,就是在一門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課程上,想要了解這門課的所有思想,忍不住會去搜集學習這門課的全部資料,非常沉浸在探索學習的樂趣中。就像我大學的一個學霸同學,他對量子物理極其痴迷,每天都在啃那些天書一般的物理、數學和哲學書,畢業時寫的論文驚艷了導師,最後去了中科院。

如果,有一門科目能夠讓你如此的痴迷,那麼這樣的方法能夠幫助你走的很遠。

但是,這個方法的局限是,你不可能對所有的科目都能夠使用這樣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前提是,你得對該科目非常感興趣才行。你覺得,你可能對大學裡所有的科目都能夠感興趣么?這肯定不可能。

總有一些你感興趣, 也會有一些你不感興趣的。對於你不感興趣的科目,你是沒有辦法強迫自己使用這樣的模式去學習的。

此外,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也沒有那麼多資源能夠支撐你在所有科目上都使用這種模式。

因此,對比上面兩種模式的使用場景和局限,就能夠得出結論:

對於你真正感興趣,想投入其中的科目,使用模式二能夠幫你走的很遠。不過入門時,模式一也可以幫助你打下很好的知識基礎,為後面的深度探索做好準備。

而對於你不是很感興趣,但是必須要通過考試,必須要刷GPA的科目,那麼用模式一就可以了。

此外,如果你發現自己什麼感興趣的科目都沒有,那麼請看我另外一篇答案。

若羽:是不是每個人的大學都很迷茫?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都需要


前者決定下限,後者決定上限。


填鴨式。
就數學而言,本科階段無論對大神還是小弱,都是填鴨式好。基礎打得紮實,見識得廣,以後才能厚積薄發。
探究式,呵呵,那是美國人搞出來騙人的。全世界也就美國喜歡搞所謂的探究學習。然後看看他們自己培養的本科生,簡直不是人。


謝邀。有很大可能是前一種會取得更高分數。

在現行的考試體系中,即便是在大學,題目都是最主要的形式,尤其是高數這種科目。所以前者在經過了充分的刷題訓練後,當然很有可能會比後者取得更好的成績。

但從大學起步,考試就不再是完全的主旋律了。對於科研的要求,後一種人明顯更加符合。我的一個大學室友就具有這種特質,他可能GPA並不突出,但對於數學的感覺,對創新的嗅覺,對研究問題的專註,都異於常人。

綜上,看你的目的吧。凡人先盡量向前者看齊,畢竟有考學求職的要求。如果想要搞數學領域科研,奔著菲爾茲跑跑,那就朝後者邁進吧。


謝邀請。

首先讓我們重新定義一下填鴨式學習方法,從教育學的角度而言,就是不求甚解,死記硬背所學的一些東西。但是,從心理學知識加工的深度原理來說,填鴨式就是學的快忘得快。這也導致一些人產生錯覺:自己學習能力很強,但是忘得也很快,在日後要調用知識的時候,知識無法回憶,這也就是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當時死記硬背的那段經歷是否是在浪費時間?

毋庸置疑,我更喜歡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說是由厚到薄去理解知識,這點可以看下華羅庚寫的自學方法,一旦你理解了知識的來龍去脈,你的學習更能融會貫通,建立框架,自然能夠不記而記,無論是應對考試,還是修學儲能都是大有裨益的。

好啦,碼了這麼多字,給個贊咯。


前者適合考研,後者適合競賽


填鴨式的數學學習方法他能給你短時間內提高分數,我的數學高考成績一百三,高考最後一個月,每天練習一套卷子,高中三年,刷遍市面上的參考書例題,就這樣成就了我的數學高分。
後者探究試的學習數學我想我整個高中年代都是缺少的,我很少花時間去思考一個數學題,我只會不斷的刷題,不會的直接看答案,然後再記憶,填鴨式的數學學習可能會短時間把你的數學成績搞上去,遇到難題可能就不會解答,不會有探究試學習方法那種比較透徹的邏輯思維。填鴨式學習數學可能會解答大部分數學題。探究試學習可能能夠解答更加刁鑽的題目。


人之初,一無所知,知識零儲備,填鴨式灌輸是必要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填鴨式教育的經歷。

有一定知識儲備之後,開啟探挖式學習型方法,能陪養能獨立思考、有主見的人,而習慣填鴨式教育的人大多成為沒有主見、無創新、且被動的人。

沒有更適合,大國之下,國家自然喜歡聽話、能撐控的人。另一面,為進步亦需要探究。

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很明顯,我們大多數被填鴨式灌輸出來的人,更習慣填鴨式的學習方法,雖然很多時候討厭。



美本 現在phd 身邊一半國內本科過來的
這個時候你會清楚的意識到填鴨式教學的優勢
填鴨式能把基礎知識打的非常非常紮實
做research是很玄妙的東西 所謂的research的感覺就是來源於對於基礎知識掌握程度 這個不是探索教育可以教出來的 所以不要抱怨填鴨教育 對於不是金字塔頂端1%的天才 填鴨教育對於普通人類是有益無害的~探索教育只是有些人想減壓的借口 做科研的idea和思路是教不出來的…………


看了題目想說說自己感受。 或許只適用於本人。

大學之前我一直是個學渣。高考成績只夠三本。
大學以後為了不掛科也下了一些功夫,但仍然不知道為什麼要努力學習。
直到馬上面臨畢業的時候才開始思考自己到底能幹什麼。
後來我通過學校申請到國外交換一年。
交換的時候產生了讀研的想法,我開始努力學習語言,準備申研。
畢業後一年時間,花了不少時間精力以及金錢,最終通過了兩所學校的申請。
說實話那時候我對自主學習這個問題仍然沒什麼想法。
直到開始讀研後我才深有體會。
為了弄懂課上的一個知識,我常常要在課下自己搜集很多資料,查閱文獻,閱讀書籍。
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很累,因為早就習慣了中國式教育體制。
一個學期下來,我開始發現了自己的改變。
看待問題不再只看到表面,思考問題更多方向。
我們留學生的圈子裡流行一種說法:
中國的教授會陪你一起闖關幫你打怪。
國外的教授只會跟你說:看,前面有怪獸,懟它。
其實兩者各有利弊,自主學習就會提供無限空間了解更多的知識,舉一反三的機會更多。
填鴨式能更快找到捷徑直擊重點。
我學的是教育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總結自己身上的問題,教育經歷。
但就我而言,如果以後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更希望能給他自主學習式的教育。
學自己感興趣喜歡的東西,更不必樣樣精通。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不一定適合其他人


很多人花了半輩子的時間去探究物理的終極奧義,最後他們都成了民科。。。

而那終極奧義,明確的寫在了高一物理教材上。。。。


謝邀

這是一個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思維的問題,首先,我要闡明的是,每一種方法都是對應不同的問題屬性,沒有所謂的「更」,只是在什麼階段你需要學習的內容與方法的匹配度問題。

你提到的問題假設是高等數學,也提到了不同需要解決什麼問題,所以只能從方法論來梳理一下。

比如:武林當中,如果我們考所謂的文試,即天下武學,各門各派,發展史,精華篇,創始人,一招一式一回眸,那武林盟主應該非王語嫣莫屬。但如果談及應用,那一定需要比劃比劃再說了,是騾子是馬必須牽出來溜溜。

這裡分為四個維度來認知:

1,關於封閉式知識

2,關於開放式知識

3,關於過程導向性知識

4,關於結果導向型知識

根據上述四個維度,將所需要學習知識帶入,所以這裡不單獨評判具體學科。

1,封閉式知識需要填鴨式教育,也就是最底層邏輯為死記硬背,與我們小時候強行記憶的乘法口訣是一個道理,不需要我們去證明為什麼是這個結論,只需要知道怎麼應用就可以了,所以在面對複雜並多元的學科門類時,第一件事就是找出這些知識點的封閉式知識,先強行記住,再根據後面我們的需求進行學習匹配,也就是學習方法論中的最低有效學習成本,和看書先閱讀目錄框架是一個道理。

2,開放式知識的前提是有封閉式知識的基礎,再根據你所需的方向進行展開,所以在學習方法論中,我們可以將封閉式的稱為「知識點」。把開放式的稱為「技術點」。知識點就是必須要掌握的最低有效成本,技術點是需要反覆磨鍊反覆應用出來的解決創造力。比如學習繪畫的基本技巧,姿勢,名字屬於封閉式,反覆訓練最後成為一技之長的學習就是技術。這種行為就必須要有探究式的過程了。

3,過程導向,也就是把學習的知識當成是一個過程節點,以後仍會繼續應用,比如我們現在學習的英語,計算機應用或獨立與未來職業,生活等掛鉤的專業學習。英語中單詞、語法的學習就是封閉式的,而口語表達及英語應用就屬於開放式的,那就需要大量的閱讀,原聲美劇等探究式學習。

4,結果導向,就是學習的直接目的就是一站式,完成這個任務及屬於不再有機會應用,或不需要有的知識粘性,這就像基本每個人都已經不會記得高中學過的化學,物理或生物的專業理論,除非你繼續攻讀了此類專業,這些在當時純粹的應試教育類,並不綁定我們未來的生活與工作,所以結果導向極其明顯,只需要填鴨式掌握最低有效的知識點就可以了。

總結:

《論語·先進篇》有一成語,拿出共勉,即「因材施教」,人尚如此,何況方法乎?

— END

駱和

唯吾院創始人;專欄《核心大腦》主理人;專欄《室界名住》主理人;專欄《軟裝智庫》主理人;知名設計師;策劃人;連續創業者;中國高智商協會終身會員;中國2015年度百強講師。

? 轉載請聯繫本人獲取授權,微博請搜索「駱和先生」,公號請搜索「唯吾院」


嗯,師傅引進門,修行靠自身。都大學了,還糾結這個。。。你所面對的不是河流,是大海!


既然題主都問了「那種能取得更改的GPA」, 那從功利的角度而言,前者顯然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對考試成績


前者在後者的基礎下更容易執行。我更推薦任務型學習。


謝邀。
把很多精力放在高等數學課是很蠢的行為,除非他真的很想讀數學。

這個稱作不務正業(雖然我也在干),但是盲目做題也有問題。高等數學這種在高等數學的程度弄清楚就可以了,剩下的時間拿來用在本專業課多好。盲目做題的問題是等到真的要用上的時候會出問題。所以兩種都在走極端,都有問題。


推薦閱讀:

大學上高數課,有人在前一天用紙條佔了前四排所有座位,怎麼看待這件事?
數學家(數學專業)都是怎麼搞研究的?
一家開在大學裡的咖啡店,地理位置上佳,但就是沒有顧客來,我該如何是好?
每周只要上三節課的大學老師,大部分時間在做哪些事?
本科畢業論文如何做到查重率為6%以下?

TAG:學習 | 大學 | 高等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