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如今的香港樂壇?


隨著內地沿海地區的發展,香港經濟越來越不行了,文化關注度也自然而然少了很多,當年只要是在香港火的歌手,基本上在東南亞都是很出名的,如今,香港的歌手在內地都翻不起水花了,更別談其他地方了。
巨星時代早已經結束了。。。。。


如今的香港樂壇明顯是跟不上時代的。

這幾年人們常說「香港樂壇已死」,卻未有摸清他的死相是如何。生死與否純屬主觀判斷,答主就用2005至2015年這十年時間,讓大家見證香港樂壇的慢性死亡,客觀數據任由大家宰割。

新歌產量減半

(2005) 1354

(2015) 669

  • 出產乏力,2005年後香港樂壇年產量每況愈下,超過一半。

#EP 細碟當道

(2005) 專輯平均 11.17 tracks

(2015) 專輯平均 6.59 tracks

  • 每張專輯單曲數量在十年間大幅下降四成, 2015 年全年大約只有 20 張大碟(10 tracks 或以上)

青黃不接,十年如一

(2005)

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陳奕迅
叱咤樂壇女歌手金獎:容祖兒

(2006)

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陳奕迅

(2007)

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陳奕迅
叱咤樂壇女歌手金獎:容祖兒

(2008)

叱咤樂壇女歌手金獎:容祖兒

(2009)

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陳奕迅
叱咤樂壇女歌手金獎:容祖兒

(2010)

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陳奕迅
叱咤樂壇女歌手金獎:容祖兒

(2011)

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陳奕迅
叱咤樂壇女歌手金獎:容祖兒

(2012)

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陳奕迅
叱咤樂壇女歌手金獎:容祖兒

(2013)

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陳奕迅
叱咤樂壇女歌手金獎:容祖兒

(2015)

叱咤樂壇女歌手金獎:容祖兒


看完這組數據我不禁倒抽一口涼氣(-?-;

據非正式播放率統計,陳奕迅以 450 次播放率拋離 400 次播放率的周柏豪;容祖兒更大幅拋離次名的王菀之超過100次播放率。諷刺的是,容祖兒全年只推出一張 4 tracks 的 EP 【 Me, re-do 】,與 2005 年 20 tracks 的【 Bi-Heart 】相差甚遠。而陳奕迅 2015 年只有 3 首派台歌,與2005年【 U87 】6首經典派台歌相差一半。強勢回歸的陳奕迅憑專輯【 U87 】被《時代雜誌》選為「 2005 年最值得購買的五大亞洲唱片」, 2015 年卻未能再憑【準備中】入圍叱咤樂壇我最喜愛的歌曲最後五強。人氣下滑乃歌手本應有的生命周期,只是傳媒機構盲捧,沒有聚焦於其他歌手。就連最「潮」的 903 也再跟不上年青聽眾的口味。

出碟新人大減

(2005) 27個

(2015) 9個

作曲填詞相繼減產

(2005)

林夕 122首
黃偉文 78首

(2015)
林夕 18首
黃偉文 30首

2005已是林夕減產的時期,卻仍然為香港樂壇撰寫過百首作品。那些年林夕、黃偉文分庭抗禮,樂壇填詞大作幾乎是非林則黃的局面。2015年黃偉文已減產近半,林夕則只挑選自己喜愛的歌手填詞過手癮。

實體唱片銷量不濟

(2005)
207萬套

(2015)
110-140萬套

1995 年唱片業蓬勃之年,香港中文唱片銷量高達 927 萬套,不消十年銳減八成。實體專輯銷量毫無懸念地向下修正,有機會跌穿 100 萬套大關。反而黑膠唱片價值上漲,高消費音樂產品市場不跌反升。
*IFPI / HKRIA 尚未公佈準確數字

數據來源:香港樂評HKMC2


--------------以下是胡說八道-----------------


之所以造成這個問題存在很多因素,外在內在都有,形成了蝴蝶效應。

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香港人接觸音樂的渠道多了,比起那個買唱片的年代,香港人不再局限於聽「廣東歌」,華語作品有內地、台灣,外語作品就有日韓歐美,應有盡有,廣東歌的市場被稀釋也在所難免。

下面說說香港樂壇死因。

勾心鬥角,內耗

私以為娛樂事業發展,需要健康的土壤,以前的香港,毫無疑問,人才輩出,甚至被譽為東方荷李活。如今的香港,抱歉,我覺得香港已經失去這種土壤了。

為什麼我會說香港已經沒有這種土壤呢?因為在樂壇不景氣的香港,某些音樂人為了一己私利,竟然玩起佔山為王的戲碼。

我個人挺喜歡某位香港女歌手(避免引戰,以下所有歌手都不開名),也不算新人了,默默耕耘很多年,在國外就一直聽她的歌,想不懂的是,這位樣貌不差,唱功也不爛的歌手怎麼就是紅不起來呢?後來結識了,就稱他為A君吧,他輕描淡寫得問了我幾個問題,我就釋然了。

A:你喜歡的XX是哪家公司的你知道嗎?

我:知道呀,XX呀嘛

A:XX的大家姐是誰你又知道嗎?

我:XXX!哦!我懂了。

如果XX在韓國出道肯定會紅的,可惜她在香港,而且還是那家公司,大家姐忌才,怕新人威脅她的位置,人家每年拿獎拿到手軟,偶爾還北上撈金,香港樂壇能不能健康發展人家才不在乎呢....現在有名的歌手,甚至填詞作曲來來去去就那幾個,可以說香港樂壇被壟斷了,新出道的歌手你又聽過幾個呢?其實這就是惡性循環了,已經不景氣,但又打壓新人,雪上加霜。


相比政府大力支持娛樂事業發展的韓國,曾經娛樂事業發展得如此輝煌的香港,現在還在打壓新人發展,在這個小地方圍威喂,不作就不會死。

問大家一個小小的問題:跟上一個時期 (九十年代) 比較,到底是現時的歌好聽,還是當時的歌好聽呢?

我知道給不同人去表達意見,會得出不同的答案,因音樂喜好向來是主觀的。但是現在又有多少首廣東歌能像光輝歲月這類懷舊歌曲一樣紅遍大江南北呢?這個問題相信大部份人其實已經用耳朵投票了

不思進取

香港流行歌,來來去去都一樣的款式,像流水線產品多過藝術。

憑什麼我這樣說?

其一是刻意設計三連音式高難度的位置,滿足觀眾對難度的挑戰。

其二是流水作業,見某一種曲式受歡迎,
就大量copy,直到價值遞減到聽眾厭倦為止。

關於作曲,以前好歌多,但大半是改編自日本創作,反而現在有了香港的自家創作,自唱自作單位的崛起,全在於這十年間。

抄襲雖時有所聞,但也不可扼殺其他作品的心血與誠意。至於唱歌的,拿去跟有十三億人口的比,拿去跟世界各地比,怎也會有所欠缺。

時代變了

「任何人都可出道」這一套,在十年前還能混口飯吃,現在連上勁歌都要全現場演繹,以前那個唱唱口水歌都能出道,大型盛會人人咪嘴的時期,一去不復返了。

也許如黃家駒先生所言,香港從來都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


從小聽港樂長大,現在的香港樂壇心痛又無奈。並不覺得港樂已死,依然有著很棒的歌手和很棒的創作,陳奕迅,容祖兒,謝安琪,王宛之,張敬軒,麥浚龍,hocc…樂隊組合有c all star,supper moment,農夫…夕爺和Wyman的詞依然非常戳心,還有林若寧,藍奕邦…很多創作比大陸不知高出幾倍。
可惜市場太差,無人掏錢買唱片,傳唱度低,現在連Eason和Joey兩大巨頭都很少出大碟了,每年有張ep就不錯了,沒有利潤怎麼有老闆肯投資。
未來前景很暗淡,就跟香港現狀一樣,可能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我愛港樂,愛那個在電視機里一直陪著我長大的香港。


在某年某個頒獎典禮上,森美很尷尬的說了當今香港樂壇的盈利情況。
簡而言之就是,如果做一首單曲,如果不能火,就意味著虧大頭。
做一支mv,如果不能像《矛盾一生》一樣這麼多的播放量,也意味著虧損。
開一場滿座的演出會,籌備三個月,人均分攤下來收入不過4w。
連錢都賺不起講什麼藝術、出產什麼音樂?
其實發展到四大天王那個畸形的時代,其實可以預見港樂已死。四個經常拿獎的,竟然有三個不會唱歌的,港樂走到如此地步,能不死嗎?
不過那個時候仍未是谷底。上淘寶看看03年梁漢文出的極高質量的ep《03四季》賣多少錢一張?
現在的港樂真的是對創作人非常不友好,又如小克和梁柏堅說的,已經不能像林振強一樣上交一些如《事後》、《反叛》這樣的歌。不等禁播,早已被監製打回頭。
不過,任何時代香港都有真真正正的音樂。早有羅文的《卉》、林憶蓮的《野花》這樣優秀的概念大碟。也有像關淑怡一樣把每張碟中放一首不太市場的歌曲,也有像達明一派「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樂隊。
現在香港千band散去始復來。許許多多的方面仍讓人覺得這個樂壇還有希望。有創作四小強(張敬軒、王菀之、方大同、張繼聰)這種唱作俱佳的歌手,有麥浚龍這種不顧一切只求質量的歌手,有如my little airport這種有趣的獨立樂隊。
死了?那就等一個投胎吧。反正當今香港樂壇我還能聽到能打動人心、引人深思的歌,這就夠了。
「xxx是粵語歌壇最後一塊遮羞布」,粵語歌壇從不需要遮羞。


當韓國的3大音樂頒獎禮MAMA常駐香港舉辦的時候,我有這麼一個感覺:以為韓語歌挺小眾的,沒想到粵語更小眾。
不知道幾年前開始,聽厭了周柏豪陳柏宇張敬軒洪卓立。在GEM上我是歌手前兩年就在聽她的歌,期待她能成為下一個香港天后,但是沒想到她在爆紅以後漸漸少唱了粵語歌。。。聽她的國語歌沒有粵語來的驚艷,漸漸的等不到下一個出色的新人,就轉去聽韓語了。
這幾年香港樂壇甚至是影視,給我一種後繼無人和被外國潮流文化(如K–POP)衝擊沒能堅挺住的感覺。
新人火不到什麼高度,在內地更沒有什麼水花,老牌歌手正規專少出,基本都是迷你專甚至是單曲。
感覺香港樂壇很久都不能出一個天王天后了


我覺得香港的電影,樂壇的盛衰史大體相同,都是在80年代崛起,90年代繁榮,10年代徹底衰落,個人認為香港樂壇影壇的衰落跟香港的狗仔隊和娛樂媒體脫不開關係。
首先,台灣也好,內地也好,基本上歌手和演員是分開發展的,可是香港出了太多能夠多棲發展的藝術家級的人物(特別註明,我的意思是這類人因為對藝術有敏銳的感知力,所以在唱歌演戲上都能很好),像張國榮,梅艷芳,王菲,四大天王等,可是香港從來沒給過這些人應有的榮譽,用各種各樣的八卦新聞掩蓋了他們的努力,只是一味追求銷量,所以很多香港藝人到了一定時候都選擇退出。
記得小s曾經提過,很多香港藝人的心防都很重,訪談時都只談專輯和電影,不過也不能怪他們,因為范曉萱有一次去香港時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港媒和她聊天時說的好好的,很愉快,結果新聞上卻寫她為前男友暴飲暴食,可是台灣媒體就很友善,基本上怎麼聊的就怎麼寫。
還有娛樂百分百里有一位媒體人提過,當初艷照門爆出時,他們沒有香港媒體那麼沒有同理心,所以爆出的照片都是經過篩選後的,儘可能維護一下藝人。
說實話,我很喜歡周杰倫的歌,但是如果論拚命程度和對音樂的熱愛,香港當年的謝霆鋒,陳冠希一點不比周杰倫差,而且事實上在1999到2002就是謝霆鋒時代,謝霆鋒頂包案之後最紅的就是陳冠希,而且這倆人都是在演戲上也能拚命的主,可08年艷照門之後香港只剩陳奕迅。然而如今大家記住他們倆的只有那些緋聞八卦,你說周杰倫能有多乾淨,不說別的,蔡依林,侯佩岑,昆凌,他愛哪個,他對得起哪個。當艷照門爆出後,陳冠希第一想到的是去和女友解釋,頂包案發生後,謝霆鋒首先聲明和王菲在之前已經分手,張柏芝不是第三者,然後把這段感情斷掉後重新追回王菲。可是面對蔡依林和侯佩岑,周杰倫卻說我和蔡同學只是好朋友,說我沒有承認侯佩岑,只是你們拍到了而已。但是如今一個是音樂天王,一個被封殺多年,一個成為了動作演員。
當年的頂包案加上鋒菲芝三角戀毀了音樂上的謝霆鋒,當年的艷照門毀了音樂和電影上的陳冠希,可是我真的覺得這倆人很男人,不管是在00年敢於和王菲承認戀情的謝霆鋒,還是後來同樣宣布有公開女友的陳冠希,至少他們做到了對得起自己愛的女人,也許我長的不安全,也許我身邊女人很多,可只要我認定了你,我就會承認你,就算不能走到最後,可我會給你我能給的一切。然而你們不會真覺得周杰倫最愛是昆凌吧!我覺得當他和昆凌結婚時,蔡依林和侯佩岑才真是錯愛了這個男人呢!再看台灣如今的幾天王,林俊傑,王力宏,有哪個敢在20多歲時承認自己有女友的。
還有,香港影壇青黃不接,我個人認為,如果張柏芝不是被謝霆鋒迷成那樣,她應該能好好拍一段時間戲,雖然她脾氣壞,愛耍大牌,但是畢竟合作的都是老戲骨,看的都比較開,而且也不會和他計較,在她把人得罪光之前應該能留下幾部好電影,我知道的就有幾部,拍《大塊頭》時因為被謝霆鋒甩情緒崩潰,在劉德華被吊在空中時,打電話買一堆包。拍《周璇》時因為要去《詠春》追謝霆鋒,端茶倒水三個月,那部戲基本上是替身完成的,拍《楊門女將》時因為婚姻問題鬧脾氣耍大牌,得罪了整個劇組的人。
近幾年台灣各類歌手還在出現,我真的覺得狗仔隊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當有一天藝人都被寫死的時候,你們還能寫什麼?


恕我直言 不認為香港月壇已死
我沒有調查過數據 只是單從歌的質量來說 我是90年生的 正是四大天王的黃金時期 但是歌曲還是逃不開情情愛愛 可能我聽得不多的關係 也有可能我太小
而現在 大家可以發現歌曲立意越來越高深 涉足領域也越來越多 曲風也越來越多風格 前面有人說叱吒永遠是陳胖跟容哥 先不說有沒有內幕 但是還是有很多很棒的歌手出世 此處強烈安利麥浚龍 是個非常用心作音樂的歌手 或者說是藝術家 專輯品質高到不可思議 現在還有多少專輯能全碟loop 至少陳胖的不行 如果你聽過他的歌就不會覺得香港缺少作好音樂的班底

有人說國內音樂越來越好 所以大家都不聽粵語歌 在我看來 再過二十年 國內音樂也夠不上香港音樂


我沒有數據。但我關注了香港樂壇快二十年,我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如今香港樂壇之所以被人認為「已死」,種下這樣的惡果,很大原因在於TVB。

08年是香港樂壇乃至香港娛樂圈的一個轉折點。

香港出了一單震驚華人圈的醜聞,艷照門。這件事把當時TWINS 陳冠希 謝霆鋒 張柏芝等一眾在香港最具人氣的80後拖下了神壇,甚至這麼多年過去,對事件中四人至今影響力仍在。

同年,TVB又與四大唱片公司惡交(四大包括環球、華納等),甚至連東亞唱片公司(當時有衛蘭等藝人)都與TVB發生了矛盾。而剩下只有英皇、以及星煥公司與TVB關係不錯,當然還有一些小公司。也就是在這一年,80後90後最愛看的四大頒獎典禮,變得黯淡無光。從這一年開始,最具人氣與代表性的TVB勁歌金曲頒獎典禮,變成了英皇以及TVB歌手的聯歡晚會。林峯(唱片合約屬英皇,又是TVB當紅小生)更因為連續多次獲得「亞太區最受歡迎」男歌手,而被淪為笑柄。而在00-05年這些獎項,只有郭富城、劉德華等人能獲得。而容祖兒更是毫無阻礙破了梅艷芳記錄,拿了十多次最受歡迎女歌手。而以前,拿到這個殊榮的女歌手,楊千嬅、鄭秀文都會淚灑現場,真是不到最後一秒,你都不知道獎項花落誰家,而容祖兒現在也公開表示,自己以不想再拿,但不由自己做主。而古巨基等人更是退出了頒獎禮的競爭。至於新人獎,04年的時候,有薛凱琪、劉浩龍,05年有衛蘭、側田,競爭異常激烈,然而從08年開始,有多少新人是我們所認識的?幾乎都是陌生臉。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亞洲樂壇勢力的變化。

歌手吳雨霏曾經說過:現在HK年輕人都喜歡追日韓明星,香港歌手影響力不再。再加之如果不唱情歌,不走K歌路線,做自己想做的音樂,更難發展。

舉個例子,現在在內地很紅的陳偉霆,當年單飛時,也曾經拿過TVB勁歌金曲最受歡迎新人獎金獎,他也曾經走跳唱路線,然而拿完新人獎之後,他就寂寂無聞。

再加上如今的香港歌手,對比起日韓明星,實力比不上,外貌一般,對比起台灣歌手,又沒有什麼創作能力。而且香港的特有狗仔隊文化,容易對歌手形象產生影響,參看近期鄭俊弘事件,此人在TVB做了多年太監、路人等角色,好不容易紅起來,然後就被拍到劈腿,形象盡喪。

而相反,日韓歌手又能唱又能跳外貌又吸引,再加上各大公司由完善的培訓系統,特別喜歡人海戰術,每年推出各種組合,相信「總有一款合你心」,與單打獨鬥的香港歌手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而且音樂並不需要聽懂歌詞,只需要好聽,大家自己會喜歡。那香港歌手還有什麼優勢可言呢?

去年曾去聽衛蘭的音樂會,蘭姨的聲線無需置疑,問題是她的新歌遠遠不及她的舊歌好聽,所以好的聲線也需要好歌去襯托,但是香港樂壇,現在越來越少動人、勵志的好歌,有的都是口水歌。比如「越來越愛」,這樣的洗腦歌。


雖然熱度大不如以前,這可能是一些地方的不同的音樂衝擊。但還是有些人還是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去做他們心目中的音樂。

港樂仍然是我的心頭好,最喜愛的還是聽著那熟悉的廣東歌,熟悉的粵語,熟悉的歌手。

港樂會永遠存在在懂得欣賞它的人的心中!這樣可能就已經足夠了...

世界再壞 仍舊不怕 ——周耀輝


港樂真正成為一小部分人的心愛,音樂不再為了迎合市場大眾,雖然情歌依然是主流,但很多音樂人已經把目光放到了社會民生,人生的一些思考上。
「這個剎那宇宙,拒絕永久」

香港樂壇回歸到了本來屬於它的境況,一個小地方,一小部分人的喜愛,足夠了。
我未曾經理過港樂的輝煌,只是從一些歌曲和文字里才了解一二。現在的樂壇我覺得依然光輝不減,可能沒那麼耀眼奪目,但依然能照亮很多人的心。
我不是香港人,也未曾去過香港,但我依然愛著那個地方,那片土地和上面的一些人。
「是有種人,令這裡有風景」


不光是香港的音樂不如從前,就連電視劇也不行了


經濟的原因決定了很多東西,比如港產電影就很多不得不考慮大陸的市場,而刻意迎合。現在大陸一部電影動不動就是幾億幾十億票房。香港導演投資人肯定不會放棄這個市場。你看現在香港明星基本是還是70,80年代那一批,很多之後的在大陸很多人根本叫不出名字。你要他們拍電影唱歌肯定沒人買單。反而現在大陸有很多新生導演演員被人記住。就拿金像獎來說就很明顯近三年最佳女主角就是大陸演員。
現在音樂市場本來就低迷,網路太發達,盜版太多。很多有名氣的歌手都是,發片完馬上開演唱會圈錢。
再加上現在大陸人對香港也沒那麼嚮往,比如佔中轟大陸遊客。等等就造就了現在的局面


我認識的外地人來廣東工作的都不聽粵語歌,聽不懂的原因。可能在廣西地區也會越來越縮少。悲痛萬分,港樂真的非常好聽。很用心去做音樂。


港樂
需要傳承


這香港樂壇一代不及一代如鄧紫棋不如謝安琪


如何評價上海音樂的現狀?
如何評價北京音樂的現狀?


個人認為香港樂壇很難再出現三十年前群雄爭霸的局面了。歌手們玩票性質的專輯越出越多,香港樂壇的精神正在被慢慢淡忘,香港樂壇很難恢復到原來的鼎盛時期了。


對於這個問題,想講講自己的感受。
其實娛樂產業裡面,電影,電視劇和流行音樂是緊密聯繫的,尤其對於香港一個面積只有1100平方公里的地方而言。這二十年來,香港電影,香港電視劇,香港流行音樂是同時退步的。如果你到現在還留意tvb,那麼一年下來播出的30套港劇幾乎沒有一首能讓人記得住主題曲。香港電影主題曲方面,大部分的港產片其實都是合拍片,合拍片的市場就是大陸,這個時候主題曲幾乎都是國語的,粵語版只有部分電影才會推出。撇除電影音樂和電視劇音樂,香港流行音樂產業目前其實已經人才不夠用,我個人其實也有留意香港新人,但是這些新人說實話在大眾間連水花都不能泛起,香港本地聽眾可能會給予一定關注度,但是到了廣東就幾乎無人問津,不用提廣東以北地區。另外,外籍歌手也幾乎沒有了,王菲黎明都來自北京,並且成為香港流行樂壇重要人物。
說點題外,關於電影,不是音樂。
娛樂產業其實是非常需要投資的,香港娛樂產業的衰落與投資越來越少離不開關係。我個人曾思考過一個問題,儘管香港的生活水平對比大陸的東部沿海地區已沒有太大領先優勢,但為什麼對資本的吸引力會驟降?既然香港自己是一個世界電影製作高地,為什麼會在十年到二十年間就失去了這個位置。我覺得語言是一個很大的因素,因為粵語和普通話的不同,來自大陸的資本肯定會尋求屬於大陸的普通話電影製作中心,這一點香港做不到。如果香港電影一直都是普通話製作,也許今天,尤其因為大陸市場的繁榮,香港大概會一直保持世界電影製作中心之一的地位。那麼可能就沒有北京的事了。不過歷史沒有如果。在接下來20年,香港仍然會為中國電影提供幕後的力量。香港和北京,還會是中國電影最重要的兩個城市。但是20年後,我不敢預測了,因為20年前,1997年,我們不曾想過香港電影會在20年後了無生氣。
當然,我覺得現在談香港電影已死,還是太早,再活個20年不是問題,可以肯定的是,不會東山再起了。
其實香港流行音樂大概也是和電影一樣的處境吧。
至於近年韓國火熱的娛樂產業,香港當年早就熱火過一輪了,就像香港娛樂紅火時,日本娛樂產業就更早紅火了。日本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或者已經失去傳播世界的影響力,但是這些影視作品有著日本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理解,這一點其實很可貴。但願香港的影視作品在不能火到港外時,仍能找到屬於一套自己的表達方式。不要被韓國的娛樂產業亂了陣腳。因為韓國來了,也許下一個是泰國,再下一個是越南。
安安靜靜地做影視作品,才是王道。


香港有且只有一支搖滾樂隊。

那就是Beyond.

不會彈《海闊天空》,還好意思在街頭賣唱?

我讀小學的時候街上的人就彈這首,如今我孩子都打醬油了,街上的人還是彈這首。

我以為大陸土鱉,結果上一年聖誕在尖沙咀的人行隧道,還是彈這首。

我求你了…不要再Beyond了…


原來想說年輕一代沒有好作品和好歌手,後來想想my little airport什麼的也還是很不錯的,那麼問題在哪裡?聽眾聽不到吧,或者說音樂的商業價值在香港被徹底忽略了,娛樂致死而已。


請想像一個場景

海地的娛樂產業非常發達,美國人民都在聽海地的音樂,看海地的電影,即使語言不通,海地依舊統治著美國的娛樂產業。海地明星輕輕鬆鬆就在美國賺的盆滿缽滿。

是不是覺得很荒謬。

香港就是這樣啊。隨著大陸慢慢進步,亞洲四小龍會慢慢變回四小蟲,那本來就是他們該有的樣子。

娛樂產業是個開端,也是個最容易看出變化的地方。其他產業也是遲早的事。


推薦閱讀:

香港人死後埋在哪兒啊?
去香港可以買ps4方便人肉帶回來么?有沒有地方可以推薦購買?
JYP是否曾把王嘉爾的國籍標成「國籍香港」?
廣東話歌詞為什麼那麼難懂?

TAG:香港 | 流行音樂 | 華語流行音樂 | 粵語流行音樂 | 香港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