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叫充電寶而不是移動電源?

這可以反映什麼社會問題嗎?


很多新生事物的俗稱都是這麼來的,本來只是一個商家的品牌、商標或者宣傳語,被群眾接納後衍生擴散,用來泛指一切同類商品。

例如說刷碗用的清潔劑,你們南方人管它叫「洗潔精」,在北京這東西叫「洗滌靈」,因為大家80年代用的都是「金魚洗滌靈」,後來有了其它牌子的同類產品,但叫順嘴了已經改不過來了。類似地,說起山寨FC,不管你玩的是天馬勝天小天才,一律叫「小霸王」;說起電子詞典,不管你用的是好易通快譯通,一律叫「文曲星」。

A:哎,你給你們家孩子買的那個文曲星,是什麼牌子的啊?
B:好像是聯想的,反正我閨女說特難使,你要買可千萬別買聯想文曲星。

這種事往往還有滾雪球效應,用戶群眾叫慣了,就會吸引其它商家來山寨,用相同或類似名字進行宣傳,然後進一步增強該名稱的影響力。例如果粒酸奶,蒙牛和伊利都叫「大果粒」,市面上還有三元大果塊、光明大顆果粒……最後給人的感覺就是這種玩意就應該叫「大果粒」……

回到移動電源的話題,宇宙第一大網上的店家通常都會把能想到的大部分俗稱一股腦加到商品描述里,讓用戶更容易搜到。所以「充電寶」這個名稱得以流傳開是有一定基礎的,至於為何能那麼流行,乃至於風頭得以蓋過「移動電源」,可能是那四個字不夠朗朗上口吧。


我倒覺得和「喜好簡短」這個關係不大。似乎是個商標名稱通用化的過程。
印象中,「充電寶」原來是早期移動電源的一個中文商標名,後來因為十分形象且朗朗上口,逐漸泛指所有的攜帶型移動電源,成為一個通名。
就如同中文中用席夢思指代彈簧床,凡士林指代石化膠狀物,英文中 Band-aid 指代 adhesive bandage 一樣。


對應的,應該叫「筆記本電腦」還是「攜帶型電子計算機」?


這讓我想起我當年裝寬頻一個事:需要自己去買一個「貓」,這個東西通過電話線接網線的應該都知道。當時去買的時候吧,我就想去跟人說買個「貓」人家聽不懂怎麼辦?說「學名」吧。(可能因為是那天太熱了,忙活一上午曬懵了)
「兄弟,買什麼?」
「買個數據機。」
「啥?什麼玩意兒?」
「。。。貓」
「哦,你早說啊,賣這些年東西,頭一次聽,原來貓叫這個名啊。」


手機就不要叫手機了。乾脆叫手持式移動通信終端機。

3G聽多了,換一種說法,第三代通信技術。

滑鼠就叫做
顯示系統縱橫位置指示器

手也不要叫手了,叫 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

剪指甲就叫做上肢前端贅余甲質鉸切術。

走路就叫做下肢緩步交替運動

腦殘就叫做智慧器官CPU受損。

眼睛也不要叫眼睛了,直接叫做生物電磁波接受感應器官。

眼藥水也可以改名了,叫做 緩解生物電磁波接受感應器官睫狀肌不適以及晶狀體乾澀等癥狀的H?O和各種化學成分混合物。

以後說話就這樣說:

羰基智慧型高等生物的上肢前端拿起手持式移動通信終端機,電磁波感應器官接受信息,並由位於顱腔內的中樞神經系統翻譯成圖像,並且保持這種狀態3600個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由於電磁波接受感應器官睫狀肌痙攣,我便使用
緩解睫狀肌不適以及晶狀體和結膜乾澀等癥狀的H?O和各種化學成分混合物來治療,繼續瀏覽我的終端機上的視覺表義符號和各種視覺圖像,突然感覺有些疲憊了,於是,我打算暫時降低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和中斷意識,陷入一種可逆的靜息狀態。躺在我的 3/299 792 458光秒尺度的靜卧器具上,逐漸陷入了這種狀態。 在地球自轉大概1/3圈後,我的手持式移動通信終端機 通過空氣介質傳播空氣波動,被我的空氣機械波感應器官所感知,我被它從這種靜息狀態中喚醒。我也該用我的上肢前端去移動一種土胚燒制的 建築用的人造小型塊材了。

(我拿起手機,眼睛看著手機,玩了一個,小時的手機,眼睛不舒服,於是我便滴了眼藥水,然後繼續看我手機上的文字和圖像,我感覺累了,打算睡覺了,於是躺在我的大概3米長的床上睡覺,8個小時後,我的手機鬧鐘把我叫醒,我也該起床去搬磚了。)

選自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731353


為什麼人們喜歡叫畢加索
而不是叫
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Picasso
(或巴布羅·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納波穆西諾·瑪莉亞·狄·洛斯·雷梅迪奧斯·西普里亞諾·狄·拉·聖地西瑪·特里尼達·路易斯.畢加索)
為什麼人們喜歡叫慈禧
而不是叫
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這一切的背後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這反應了社會什麼問題嗎?

(萬一正要裝逼,把名字說那麼長,有一個字讀錯了,被人糾正豈不很尷尬)


這邊叫尿袋或奶媽


我覺得這不是一個社會問題,而是一個人類問題。

正如樓上那位兄弟所說:我們人類的信息都要壓縮編碼。


而壓縮編碼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是樓上兄弟說的。不過我覺得除了增加溝通效率外,還有一個,用大白話說,就是懶。我們的大腦的確就是這樣:能懶就懶。能趴著絕不是坐著,能說3個字的絕不說4個字。


另一個原因就比較重要了。之前所說的溝通效率,只是指「方便,快捷」一個方面。而效率還有一個重要指標:清晰明了。


畢竟溝通的最終目的就是:聽明白了。而且,根據第一個原因,這「聽明白」的速度要越快越好,步驟要越少越好。


移動電源,這個詞本身不錯,也表明了它的功能屬性。但它只是站在產品的角度,並沒有清晰的表明它到底是幹什麼用的,跟我們有什麼關係。不熟悉的人最少最少要思考一個步驟:電源→充電。噢,原來是充電用的。


而充電寶,直接挑明用途,讓人一目了然。

所以充電寶比移動電源,在表面上,是少了一個字,而實則是,少了一個思考的步驟。

其實,「充電寶」這個詞,就是一個營銷策劃的案例。

營銷最大問題就在於溝通:你得說服消費者為什麼要買。所以,你的目的不是說的越少越好,而是首要前提是消費者聽明白了。

如果你是一個手機廠商,你的手機最大的賣點就是充電快。你怎麼宣傳?

充電快這個概念是很模糊的,也沒有基準。消費者怎麼判斷快還是不快。多快是快?


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就直接清楚的告訴你充電有多快。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個廣告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顯然,「充電快」在字數上直接獲勝,在功能上也說清楚了。但是「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卻更清晰明了。


這也說明了:在溝通中,「清晰明了」比「快捷方便」更重要。


乾電池其實也是移動電源。


因為大多數人第一次聽到這個東西時候就叫充電寶... 體現了了首因效應的重要!


不,不是社會問題。是語言學問題。

日常交流之中,口語化用語比書面語化用於更傾向於被人接受而已。


至於充電寶為何是更帶有口語化特徵的——「充電」兩個字直指用途,簡單明了;「寶」口語化風格濃重,突出小身材大實用的特點(比如支付寶),又顯得有點萌(比之「充電緣」的叫法)。


不過「充電寶」和「移動電源」兩者在場合的取捨方面暫沒有太大的不同(不像「父親」和「爸爸」一樣),所以有答主會說日常還是會使用移動電源的叫法。

你笑得美好就是我的充電寶。

你的笑顏就是我的移動電源。

嗯,關了燈(劃掉)全都一個樣。


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蘊含了人際交往最根本的真理。對呀,為什麼要叫充電寶?因為它比移動電源這個名稱少一個字。

人的溝通依靠的是語言,這是一套非常複雜的編譯系統,處理它的人腦是一個高耗能器官。節能是任何生命都會遵循的規則,它包括節約能量和時間。

在漫長的語言發展過程中人類掌握了一門信息傳遞的獨特技術:壓縮編碼。即把一些很複雜的概念打包成一個簡單概念,避免用很多辭彙來傳遞,這樣即減少編譯成本,又能防止信息太多而出錯。

就像我現在就正在把上面這些話壓縮進「壓縮編碼」這個概念一樣,只要有同樣知識儲備的人聽到這四個字後就能立即被調出人類進化、信息傳遞等一系列的相關知識,而不需要我再去麻煩地把整個知識體系重複一次。同樣的,我們提到中國時,所有人都知道是封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家有56個名族、位於東亞等等複雜的信息(有人說還封裝了中華民國,我習慣叫台灣省)。

養成這種編碼習慣後,可以讓我們減少廢話,提高我們的溝通效率。

更新補充:

有朋友提到既然越簡單越好,那為什麼不叫「電霸」、「電寶」,而我們現在寫文章為什麼要拋棄文言文呢?

嗯!首先「越簡單越好」是錯誤理解,簡單信息固然傳遞效率高,但還要考慮編譯成本的問題。白話文採用的是我們日常用語體系,使用白話文寫東西,我們的大腦就不需要頻繁在文言和白話兩套系統里切換,並且也沒必要多裝一套編譯系統。大腦的運行原理從來都是單線式的,一個人不可能同時進行兩個「完全不熟練」的工作,因此絕大部分人在切換文言文體系時就會非常吃力。

其次,與避免兩套編譯系統原理類似,我們的編譯也最好採用相同的文化基礎。像電霸這種稱呼,是不是感覺有些美國范?在強調含蓄的中國文化中,這種太強勢的稱呼顯得有些不討好。國外的很多品牌進入中國後,不都是了個中國本土化的名字嗎?像寶潔、可口可樂等等。傳遞的信息如果不能引起聽眾的情緒共鳴,傳輸效果也會打折的。

最後,則是要遵循盡量準確描述最多信息的原則,避免歧義。充電寶這種名稱一般人聽到都知道是給手機充電的便攜裝備,但你叫電霸,雖然字還少一個,更簡單了,卻丟失了這個物品用途描述這樣的關鍵信息。移動電源這個詞語也是一樣,雖然強調了電,但並沒有包含「充電」這個關鍵信息,而且有很多設備都有移動電源這種東西,用來特指手機充電的便攜電源時意義沒有充電寶那麼專一。在很多品牌取名字時都能看到兼顧意義和簡單的例子:舒膚佳,這和肥皂、沐浴液之類的很容易產生聯繫,前面的可口可樂就不用說了,肯定是好吃的。


中文,有一個關鍵的東西,叫做,信達雅,以此來反對字數說的正反雙方。

充電寶,已經最貼切的解釋了這個東西是幹什麼的了,對,一個動詞加一個名詞,它幹嘛的,充電。不是名詞,好辦,沒電時,它是不是寶,是嘛,所以叫充電寶嘛。

特別是跟科技相關的時候,。。。。。。


那些說因為省一個字,然後各種抖機靈還拿幾千贊的,我都看不下去了。

你們聽過電霸嗎?最開始我就這樣叫,後來才聽到叫充電寶。叫電霸才兩個字啊。而且台灣人民就是叫行動電源,也沒有什麼問題啊。

類似,為什麼自行車不叫單車?西紅柿不叫番茄?還有哆啦A夢為啥不叫小叮噹?按你們的省事邏輯能解釋一下嗎?

人家問的是的語言學或者社會學的問題,也就是流行詞具體是由什麼決定的。我認為這個問題並不完全沒有意義。例如就可以從這充電寶和移動電源兩者發音,構成方式這些去討論啊,或者也可以從整個社會充電寶這個詞是怎麼通過廣告等途徑流行起來的啊。知乎有這麼多大神,難道就沒有人這樣分析?

或許是有的,結果抖機靈的,沒有任何卵用,而且無視事實的回答,也就是「省事」排在了首位。而且這樣的回答還佔了大多數。知乎藥丸啊。

另外:我的回答也是答非所問,沒有任何價值,歡迎點沒有幫助。


我還真是正兒八經地喊作「移動電源」……
之所以叫「充電寶」,是源於其作用的直觀叫法,故而取「充電」二字,而「寶」字的由來,則更大可能性是因為受「暖手寶」一類便攜、便利的輔助性產品影響。
題外話:這就是為什麼《星際爭霸》里人類的兵種「marine」喊作「機槍兵」、「medic」喊作「醫生」一樣——直觀使然。


反應了大家都 懶


這是個好問題。延伸開來其實挺有意思。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交流工具。怎麼理解?就是大家都用,然後你也開始用了。
為什麼是這樣約定而不是那樣?一般來說,簡短,形象,生動的東西容易約定並達成默契。
充電寶顯然移動電源短,生動,溫暖,萌萌噠……
其他的很多回答都是很好的例子。


謝邀,人們也喜歡叫電腦而不是微型計算機啊,省事兒唄


充電寶,簡單粗暴,文盲都懂。

移動電源,一言不合就沒押韻。


移動電源要說四個字,充電寶只說三個字。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有過那些「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實例?
高智商的本質是什麼?
怎樣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
「哈爾濱」的地名是怎麼來的?

TAG:語言 | 文化 | 調查類問題 | 社會心理學 | 移動電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