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制定的計劃總是實現不了?


謝邀@劉柯!

時間回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特級克塞號的時代戰士奉時空管理局之命阻擊格德米斯軍團失利,導致恐龍被屠殺滅絕。瞅准這個空擋,一些好動的哺乳動物開始崛起,他們「害怕地上猛獸多,爬到樹上來生活,他們捉蟲吃水果,群居打鬧歡樂多」,最終,他們成為了靈長類動物,也就是我們爺爺的大概13次方。他們憑藉視覺優勢的捕食習慣和群居生活,促使大腦容量急劇增加,直到20萬年前,人類大腦終於進化成功,從那刻起,我們和動物之間有了一條智力鴻溝。這,都歸功於我們大腦額葉的進化。

額葉的進化,讓我們掌握了更複雜的邏輯思維能力、計劃能力,擁有豐富的情感,總之,額葉的進化讓我們成為人。

就像長著闌尾會得闌尾炎,擁有計劃能力的人們,也會發現在運用這項能力規劃未來時,往往設定的目標過於理想化,或者為未來安排過多的事務,而實際無法實現……

那到底是你自己,還是多數人都面對著這樣一種困擾?如果是多數人的話,這背後是否有著共性的原因?

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走進科學》——眼高手低的地球人……

1 計劃謬誤的臭毛病

現實生活中不能按時完成計劃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人經常確信自己能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一項計劃,比如有些領導同志相信到1958年7月份早稻畝產能到15361斤;比如我同事張鐵蛋辦了游泳卡,到健身房搬走都沒去過一次;比如有著一個作家夢的我,從初三開始就說要寫書,十多年過去了……過去了……去了……了……

人們在估計未來任務的完成時間時, 傾向於過度樂觀, 低估任務完成時間的一種現象,叫做規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

規劃謬誤這一概念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心理學家Kahneman和Tversky(1979)首次提出的。基於他們的觀察,科學家和作家在擁有相當多的過去經驗和教訓的前提下,仍然總是傾向於低估一項任務所必需的完成時間。看吧,以後不用為自己沒能「吃一塹,長一智」而愧疚了,科學家也這樣。

研究表明,個體不論是在學業任務還是日常生活中, 都存在著規劃謬誤。而且規劃謬誤是一種高度穩定的現象, 經常產生介於20%~50%的錯誤率(Kahneman, 2011)。基於人格特質的研究表明, 規劃謬誤在樂觀、拖延、個人特質等方面基本不存在著個體差異。也就是說,規劃謬誤不是某些人的特權,誰都有過規劃謬誤的情況,請不要自責自己的計劃性不好了。怎麼樣,有沒有好受點?

而且,你以為只有個人才會犯這個毛病?

研究者們還進一步驗證了在群體協商估計任務的完成時間時, 同樣存在著樂觀地低估任務完成時間的群體規劃謬誤(group planning fallacy)。規劃謬誤不僅是對任務的完成時間的低估, 還存在於對任務的成本、風險的低估, 同時對任務收益的高估。大量研究表明, 在政府規劃、商業服務、醫療保健、航天航空、信息技術產業等領域, 存在著嚴重的項目延期、超支的規劃謬誤。

著名管理諮詢顧問DeMarco估計,在商業領域有15%的軟體都根本沒有完成,即便完成也超出預算許多倍。而那些大規模的、知名項目則更令人吃驚,比如央視大樓,明明只準備放個煙花,結果把配樓就給燒了……咦,這個好像這是超額完成任務,不是這個,應該是說如悉尼歌劇院,原計劃6年完工程結果搞了16年,費用超了12倍,這個效率,一點都不社會主義。

2 為什麼會制訂一系列實現不了的計劃

規劃謬誤是人們對一項任務需要的諸方面因素作預測時,傾向於對達成目標的時間、成本和努力做出高於實際的樂觀估計,這是一種認知錯覺(cognitive illusions)。

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是決策領域的常見現象,在遠期任務目標設定、計劃安排與進度評估中表現尤其明顯。過度自信表現了人們普遍存在的正面預期和自我增強偏見,也就是說個人傾向於從一個更加樂觀的角度看待他們自身、周圍世界的發展和未來完成情況(Klayman等)。

反正制訂計劃又不需要付費,樂觀一點也不用交稅,幹嘛不制訂一個高遠而又讓自己覺得很牛逼的計劃呢?

研究者對於過度自信的研究有著3個方面的主要相關概念。

首先,過度自信表現為對自我的知識、認知水平的過度自信感。人們在決策制定過程,往往會高估自身能力,形成對未來的樂觀預期,制定過度樂觀的工作計劃。

其次,人們普遍認為自己的能力、績效等指標處於群體中的平均偏上水平。這種自我增強感以他人能力水平為參照體系,形成判斷。

在一個不知道大家底細的新集體里,某些人總是樂觀地認為自己至少在智商等方面處於中上水平,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反正我以前總臭屁的認為自己是這樣子的,然而事實回是特么不照顧面子回我以呵呵倆字。

最後,過度自信的另外一個子維度表現為控制錯覺(illusory control)。這種現象在以往研究中認為是決策者對自己能夠影響範圍與事物的幻想性認識,建立與自身行為不相關的控制聯繫。

認知角度

Buehler(2003)提出未來聚焦(future focus)的概念,也就是個體關注的是基於未來的情境, 併產生具體的計劃。實驗設計中,被試被指導關注未來計劃, 在啟動了未來聚焦時,在預測聖誕節購物任務和大學生課堂作業的任務的完成時間上, 產生了樂觀偏差, 由此表明:個體在預測任務的完成時間時, 如果傾向於關注任務的未來規劃, 則會忽略了有價值的信息, 從而導致對任務完成時間的低估。

實驗組和控制組對聖誕節前距時多久完成作業的預測和實際情況

動機角度

動機因素會影響樂觀偏差的形成, 從而更容易導致低估任務的完成時間(Kahneman Lovallo,1993)。在Buehler等(1997)的實驗中, 對於提前完成任務的個體給予一定程度的獎勵, 結果提供更多獎勵組的個體更傾向於低估任務的完成時間。

有研究還指出, 渴望取悅他人的動機也會導致樂觀偏差的增長, 從而低估任務的完成時間(Pezzo
et al.,2006)。

在Buehler和Griffin(2009)的家庭作業實驗中,對實驗組的參與者與觀察者提供更多的金錢獎勵,發現參與者與觀察者都更傾向於關注任務的未來規劃, 而較少關注潛在的障礙, 從而表現出更多的樂觀偏差。

個體經驗

個體在制訂計劃時,會參照自己過往完成相似任務的所需時間等資源情況來進行判斷。研究表明, 讓鋼琴家估計彈完一段音樂所需時間, 熟練掌握的個體會低估任務完成時間, 初學者則傾向於高估任務完成的時間(Boltz et al., 1998)。

有關記憶偏差理論的研究也表明, 個體的任務經驗水平越高, 時間預測越傾向於低估。所以,新手可能會畏難,老手對於目標任務的估計,可能會低估。

任務性質

任務持續時間的長短引起預測的高估或低估現象出現在不同研究者的實驗中, Roy(2008)研究表明, 在短時間的任務中, 個體表現出高估任務時間的傾向。而任務截止時間的不同對規劃謬誤也有一定的影響。

Pezzo 等(2006)研究表明, 相比令人愉快的任務, 個體面對令人不愉快的任務時, 會產生儘快完成任務的想法, 從而低估任務的完成時間。

任務是假想(imaginary)還是真實(real)的也會影響個體對任務完成時間的預測,Peetz 等 (2010)發現, 相比完成真實的聖誕購物和學業任務, 假想任務更容易引起規劃謬誤, 因為當任務是假想的時候, 規劃者更多的關注任務的可行性以及計劃如何展開,忽略潛在的障礙, 從而引起樂觀偏差。

3 如何制定計劃更科學

地基設計出問題,能建起高樓才怪。

為了讓制定的計劃更容易實施,我總結了一個「五個一」工程。

  • 時間近一些

工作中最怕制定的計劃是跨年,還沒有明確時間節點的,這會導致一個後果就是拖而不絕。

制定年度計劃時,一定要把啟動的時間往前提,離當下的時間近一些。尤其是重要不緊急的工作,工作一忙肯定放腦後,如果不提前啟動,是很難完成的。

另外,如果以年度為單位指定計劃,多半只是給自己扯個幌子,標榜一下自己也是有理想的人。

所以計劃不等同於目標,你要制定這周的計劃,甚至不要下周的,就是馬上就能行動的。

所以說deadline前面的時間都是留給拖延的,如果想提早完成任務,就把節點往前提。你會看到你在節點到來前那一刻的潛能的

所以盡量時間著眼近一些,比如明天我要達成什麼計劃,而不是下周或下個月。

我不是說不鼓勵制定長期計劃,我是說,對於執行力上自己覺得還有一些欠缺的人,不要把計劃做到很久以後。

  • 任務細一些

大家一般對於計劃的指定,還都停留在目標階段,往往只寫成果,比如我要減肥。這是目標,而非計劃,甚至連具體目標都算不上。

計劃是連續的
action,應該具體一些,計劃應該具體到我什麼時候開始,開始的時候的任務量和頻率,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當你把行動具體到動作而非結果上時,你心裡感受到的改變的困難這個壓力會更小。

  • 難度低一些

我有個朋友寫朋友圈,立志說要日更,我說不要這樣了,太難了。他說我要挑戰自己,結果不到2周就荒廢了。

開始做起來,就已經很厲害,能找到方向發現自己適合當然更好,不適合就退出也沒什麼,不要在計劃階段就壓垮自己。

有個朋友,看我在知乎上寫的粉絲比較多,就來跟我聊,也積累了幾年工作經驗,很想寫寫公眾號,進入自媒體圈,他說,我的目標要想你一樣,成為大 v。

我說,千萬別,我自己寫作的時候,我的目標就是500人。因為我見到一個人的簽名是「只跟關注度過千的人聊天」,我想那麼多人可能做不到,要不減半。

  • 項目少一些

我在知乎上曾經問大家的年度計劃是什麼,有人說,我要讀52本書、我要拿到某某證書和某某證書。

在立業期有這個進修和學習的想法是好的,兼顧知識和思想的進步。

目標制定的太多,即便達成,成效一定好嗎?

根據大多數人的經驗,我們更應該關注質量而不是數量。許多計劃一起執行的缺點是會導致你精力不濟,生活節奏緊張,不利於長期執行,反而打擊你的自信心。

建議你分散來做,一個時間段內聚焦在少量的計划上。但凡是改變就是好的,不用迅速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完人。

  • 節奏勻一些

我見過很多朋友,往往是受了一時刺激,比如看到誰創業成功,看到誰進入職場2年就成了經理,就覺得自己也要做到這樣。

從明天開始,我要讀書、讀MBA、還要健身,成為生活更豐富的自己。

這樣做沒什麼,關鍵是你不要想著說改變就能改變,回顧一下這麼多年,你曾經幾次說改變就真的改變了自己?

所以可以改變更的節奏更緩和勻稱一些,更有利於進入改變的狀態。

比如為了讓全年的任務執行的更多,手動加大了期初的任務量,就會讓自己一開始很難進入一個輕鬆而有成就的狀態。反而不利於後續的執行。

4 如何讓計劃都實施

說了那麼多,針對規劃謬誤應該如何規避呢?

講了半天闌尾炎最後告訴我一句,沒治,那你就甭出這門了。所以我們列舉幾條理論上存在可操性的幾個小訣竅。

  • 借鑒以往經驗

規劃謬誤理論認為,應將目標任務和過往經驗充分對比,參考歷史經驗,進行多維度評估。

記憶偏差理論認為,個體的預測偏差主要是對過去任務完成時間產生了記憶偏差,當然了,自己記錯不要緊,你可以看看別人啊,參考別人過往的完成情況,進行目標任務完成時間的準確預測。

  • 旁觀者視角

所謂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橫看成嶺側成峰,只因未用無人機。

研究者(Buehler,1994)在實驗中發現,與參與者相比,觀察者較少使用內部視角進行預測,從而呈現較少低估任務完成時間的傾向。新近研究表明旁觀者視角對比第一人稱,在對任務進行估計時能夠改變角色的相關任務動機,減少個體對完成任務的渴望,增加個體對潛在障礙的關注,減少樂觀偏差, 提高任務預測時間的準確性。

  • 任務分解

研究發現任務分解能有效減少規劃謬誤,特別是內容複雜且耗時較長的任務,心理學家認為,子任務往往是應該被考慮, 卻在整體任務中被忽略的關鍵步驟。當個體關注這些關鍵步驟時, 可能會充分意識到任務的複雜性與難度, 因此產生更謹慎的估計, 減少了樂觀偏差。

這就好比國民公公說的,想做世界首富,誰不想?!這個奮鬥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掙它一個億,再掙……這時你就會發現……我靠,太特么難了,還是接著睡吧!

知乎 Live : 你的計劃為啥總落空?- 小紅拖拉機主講

Reference

  1. Kahneman, D., Tversky, A. (1979). Intuitive predictions: Biases and corrective procedures. TIMS Studies in Management Science. 12, 313–327.
  2. 鄭秋強, 徐富明等. (2014). 判斷與決策中的規劃謬誤. 心理科學進展. 3, 482–491.
  3. Kahneman Daniel Dan Lovallo. (1993). Timid Choices and Bold Forecast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Risk Taking and. Management Science. 1, 17-31.
  4. Roy. (2005). Underestimating the Duration of Future Events: Memory Incorrectly Used
    or Memory Bia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 80-90.
  5. Buehlera. (2003). Planning, personality, and prediction: The role of future focus in optimistic time predictio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2, 80–90.

「完」

附送我的一些精選回答(部分已在日報上和大家見過面了)

「面試篇」

如何製作高水平簡歷?

有哪些應屆生需要留心的面試技巧?

面試官問你的缺點是什麼,應該如何回答?

「職場篇」

進入職場1~2年的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是一種好的選擇嗎?

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20 歲做什麼,可以在 5 年後受益匪淺?

怎樣才能告別充滿「重複任務」的工作,進入職業發展的新階段?

「心理篇」

休假或跳槽有助於解決工作的倦怠感嗎?

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症?

為什麼制定的計劃總是實現不了?

初入職場的新人,什麼行為或者話會讓老員工反感?

「跳槽篇」

離職前一定要找好下家嗎?公司招聘時一般如何看待裸辭和騎驢找馬?

在考慮是否要「跳槽」前,至少應該考慮清楚哪些問題?

怎樣的跳槽頻次在 HR 眼中是合理的?如果跳槽次數太多,如何合理化?

跳槽面試時,是否應該如實澄清上一家的離職原因?

「HR篇」

人力資源管理,適合初學者的書籍有哪些呢?

HR 做到什麼程度叫專業?發展之路有哪些?

HR在公司中沒有地位和價值?轉行做HR難嗎?

怎麼通過面試辨別一個人的責任心?

搞搞笑,漲姿勢,來我的專欄:HR小白進化論

.


我在兩個月前回答過關於計劃制定的一些辦法:

如何改變自己? - 衛藍的回答

如何制定一份短期和長期的學習計劃? - 衛藍的回答

鑒於當時我的關注者只有500左右,還有很多人沒有看過,所以我也結合新知識,重新寫一個更全面的回答。我也相信很多人國慶節需要這個,哈哈!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喜歡計劃,但是卻經常失敗,而計劃失敗最大的原因往往不是自控力的問題,而是計劃缺少科學性和實際性。那麼,怎樣才能制定一個好的計劃,並且提高完成率呢?我大概說說我的看法。


1.重視計劃經驗,避免完美主義

腦科學家做過一個腦成像研究,發現我們在思考當前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是用到大腦的不同區域的,思考未來的自己用的區域與面對他人所用的區域相同。

也就是說,我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考慮的是單線信息(關注未來),而不去思索分布信息(以往的失敗經驗)。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一直失敗,但是卻保持原來的行為模式的原因,因為這是大腦的決策機制,如果沒有意識到這點,是很難改正的。

比如說,一些學生制定計劃的時候是:兩小時完成一張數學試卷。但是卻發現總是完成不了,這是因為他被考試時間約束,沒有考慮真實的情況——即使在考試過程中,兩個小時自己也做不完。也不考慮去對照答案需要花的一個小時。

我們長期計劃,滿滿的,一滴不落的完美,但是一直失敗,我們會產生非常嚴重的習得性無助感,進而產生一種「那又如何」效應——反正也完成不了,那就再玩會手機吧。

如果完成一件事情需要2個小時,那麼最好的辦法是給到2.5小時,甚至是3小時,同時多一些緩衝時間,增加計劃的機動性和靈活性,那樣遇到突發的,或者自己懶散的情況,也不至於計劃失敗。

所以,要制定一個好的計劃,在制定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自己失敗的經驗。即使看上去浪費了一些時間和不完美,但是實際上帶來的效益遠遠大於完美主義類型的計劃。

2.一些遠離手機的辦法

很多人計劃失敗的另一個殺手是手機,尤其是工作中的人最害怕錯過重要信息,不看手機一段時間就會產生焦慮感。很多人也因此養成了隔三秒差五秒需要看一下手機的習慣。

那麼,怎樣才能減少手機對我們的負面影響,減少我們的分神呢?最好的辦法是提供確定性。

我們會不自覺地打開微信,但是很少打開QQ,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明白別人的重要信息都會通過微信發送,而QQ是沒有什麼信息的,即使有,也是老朋友的,晚點回復他們能理解。而工作上的信息,如果晚一點處理,可能有上級的批評,或者導致自己需要加班處理。

以前我們在做微信和QQ差異分析的時候,覺得微信打開率那麼高的原因在於,微信沒有隱身狀態,當對方發來信息時,對方就默認我們已經閱讀了,而如果我們不及時處理,會造成我們的形象損失——覺得對方會認為我們怠慢人家。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在信息發來的時候讓對方知道,我們不在線,就像QQ隱身的功能一樣,那麼我們就可以減少降低社會形象的維護成本——不是我怠慢,而是我看不到你信息才不回復的。

一些人可以直接發一個朋友圈,告訴他們,你卸載了微信,要找你打電話才能看到,那樣就如果真的有事,他們就自然會打電話,自己不會錯過。也不會讓對方覺得你怠慢人家。

如果你跟我一樣已經關閉朋友圈一兩年了,那麼就給自己換一個這樣文字說明的頭像,而且也能夠讓發信息的人看到,出了怠工問題責任也不在於我們。

3.保持喚醒狀態

在長期的進化中,很多事情能夠觸發到生物特定的行為機制。比如,鳥兒聽到錄音機里傳出來的雛鳥叫聲,會自發送食給錄音機。

而對於我們的學習,也需要培養這樣自發的反應模式,讓學習計劃的實施實現自動化。比較簡單的辦法是保持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去學習。

我以前在汕大圖書館的時候,往往都是一個暑假都做同一個位置,這樣我就不用花太多心思去尋找位置,也不用去適應一個新的環境而花費時間,當自己習慣了那個位置,坐下了很快就能夠進入學習狀態。這樣也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另外,就像瓦礫再多,沒有去構建也不會成為房子一樣。在時間上的安排,我們也不需要過於追求學習時間的長度。學習的安排上,如果我們工作習慣了八點起床,周末九點起床,在假期的學習計劃制定就不要早於9點。這樣身體就不會因為生物鐘的突然改變,而產生不適應,進而降低了學習效率。

很多人「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原因是因為身體產生不適應,甚至衰退,後期才無法堅持。而如果想要讓學習計劃長期有效,學習強度如果會讓身體產生不適,那最好還是按照自然節律行事。

4.背下自己的計劃

大學的時候,你能夠不看課表知道自己每天要上什麼,到哪裡上嗎?很多人的答案是不能。因為我們隨時可以看一眼,沒有背下來的必要。

然而大腦的一個BUG是傾向於選擇能夠更快得到回報的和輕鬆的事情。如果不能記住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很容易造成的後果就是:一不小心我們就玩了幾小時手機。

所以,如果想要更好的執行計劃,那麼,最好不要因為隨時可以看一眼的原因而不去背下來。而背下來能夠提高計劃的完成效率,也只有記下來,在做選擇的時候,學習計劃才能夠在決策時更快被搜索到,提高自己去執行學習計劃的可能性。

5.指導性原則

我們在計划過程中也很容易有這樣的問題:儘是空話——「明天起我要好好學習」。這就像我們的老闆在牆上貼再多「工作要有責任心」(空話),都不如直接給我們加薪來的有效。

而如果想要讓自己的計劃少些空話,那最好的辦法是多些實質,讓計劃更為具體,更為可視化,也可以衡量。

比如說,我國慶計劃中的一項是:窮游過程中,每天晚上八點到九點是休息時間,這一小時我一天看《影響力》一章節,六天剛好完成。

這樣的計劃才能夠更為有指導性,因為他有很明確的考核標註——是否在那個時間段完成的,是否一天完成了一章節等。

一個好的計劃也需要這樣的反饋,可以審視自己的完成率,同時能夠針對那個時間段和進度,更快尋找到影響自己計劃的因素。


祝國慶愉快,望共同進步。


很多答主都是揪住人性自身弱點不放,不過我覺得計劃完不成和計劃本身是有很大的關聯的。
如果題主你將「刷朋友圈」、「玩遊戲」、「陪女朋友逛街「、「逛知乎」之類的任務都列入計劃中,相信你的計劃完成率會大幅提升。
可是相信一般人都不會將這些事情列入計劃。為什麼?因為這些事情既簡單又好玩。


而大多數人會做計劃的,都是那些自己不喜歡而且比較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譬如,我要減肥、我要考證,我要在今天工作中處理十幾項工作……
這些任務對人們來說是很枯燥的,需要專註才能完成,可是一個人的專註力又能有多少呢?
何況,完成這些任務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可能以你的能力,某些任務本身在你計劃的時間內就是沒有辦法完成的事。
所以如果某一天你制定的計劃與實際結合得不夠緊密,那麼你的計劃能夠完成才怪呢。
所以題主啊,計劃制定完成的是少數,完不成才是人之常情

那麼就個人勤奮與毅力不談,如何才能讓計劃制定得更好完成呢?我希望能夠給大家引入一個項目管理或者是績效管理中經常運用到的簡單而又容易遵循的「smart原則」

"smart"原則經常運用於個人目標設定的過程當中,能夠幫助我們將目標設置得更加合理清晰且又容易實現。詳見下圖

接下來,我就以制定計劃為例簡要介紹SMART原則
1、Specific:此條法則主要目的是使計劃更加清晰明確,降低實現以及總結回顧的難度,如果是制定計劃,務必要寫清楚自己要處理的任務是什麼;
2、Measurable:此條法則主要目的是使計劃設定清晰的標尺,過了這條標尺就是成功,不然就是失敗,相當於自己給自己設了一道清晰可見的坎,不留模糊的轉圜餘地。所以如果你的計劃中寫「我要減肥」,不妨設定想要達到的體重或者體脂率;
3、Attainable:人們總是樂於處理容易的任務,太難的任務很容易導致拖延現象。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想文案想不出來,一有快遞打來電話就衝出去的原因。因為取快遞太簡單了啊。所以設定計劃時務必讓自己能夠完成,這就要求根據自身情況設定計劃,譬如一天給自己安排的任務不要太多,因為不知道會出現多少突髮狀況,也不知道自己會浪費多少時間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
4、Relevant:制定計劃時請仔細思考你所要處理的任務對於自己的意義,當你要看一本書時,請思考,到底是工作必要還是興趣使然,想清楚後再付諸行動,將寶貴的時間放在最有意義的任務上;
5、Time-bound: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當deadline逐漸臨近時,人們會產生緊迫感,從而提升效率。所以在設定計劃時要設定時間節點,以便提升效率以及保證計劃性。如果是簡單的日計劃,請設定每項任務需要完成的時間點。如果是一項跨度很長的任務,請務必以日為單位設定完成步驟,也就是將一個很難的大任務變成若干個簡單的小任務。這樣任務既有跡可循,也顯得更簡單,從而提升完成的概率。

希望能夠有所幫助,謝謝。


-1-

如今,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接觸時間管理,喜歡上時間管理,但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困惑:計劃好的事情總是沒辦法按時完成,剛進入工作狀態就被各種意外事件打斷,這樣的狀態下,我該如何保持專註,提高工作效率呢?


其實,我們可以嘗試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給計劃清單做「減法」,讓計劃清單變得可實現。

第二:營造良好時間管理氛圍,減少意外事件的干擾。


先說前者,很多剛接觸時間管理的朋友都以為計劃清單越多越好,其實恰恰相反,過多的任務不僅不會幫到你,甚至會無形帶給你許多壓力,讓你開始抵觸工作,產生懈怠情緒。

認識的一朋友就是這樣,剛升任部門的主管,事情一下子變得多起來,為了給領導留下一個好印象,也為了給員工樹立一個榜樣。

他的計劃清單簡直可以用「變態」形容,時間切分到半小時,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前,各項工作排的滿滿當當。

先不說意外事件總是打破這些計劃,僅僅是長期堅持高負荷的工作就令這位朋友苦不堪言。

他找我來取經,我給出的建議是給計劃清單「做減法」,主動留出被打擾的時間。

同時建議他可以藉助微約日曆來安排自己的時間,因為這是一款結合了四象限法則和日程共享以及輕協作功能的時間管理App。

-2-

二八原則大家並不陌生(80%的產出多來自於關鍵的20%),如果我說每件事的價值不等同,也一定沒人反對,但現實就如那位朋友,用實際行動證明在他的眼裡,每件事就是一樣的,否則也不會總被意外事情牽著鼻子走。

眉毛鬍子一把抓,開始工作前不把事情做個簡單的分類,看見哪個就做哪個,這樣的時間管理,又怎麼會幫到你呢?

所以,做好自己時間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學會給待辦事項分類。

分類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四象限法則,只是當理論運用到實踐的時候,大多數人都錯把該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意外事件只是在腦子裡過了一遍。

(四象限法則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化成四類,分別為: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針對不同的事情我們處理的態度也不同,具體可以參照下圖)

所以,想要做好時間管理,一定不好偷懶,該用文字記錄的內容一定不能跳過。

明天開始工作前,抽出10分鐘的時間,先把當日要做的事情加入待辦清單,再用該軟體自帶的分類功能,用四象限法則的原理給待辦事項做一次分類。

如果是緊急重要的事情就立即去處理;
如果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就授權給下屬或者其他人
而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就需要你工作完做出詳細規劃;
至於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直接放棄即可。


-3-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存在,大多數的工作都是合作共贏的結果,當做好個人的時間管理外,想要從源頭減少被打擾的概率,提高工作效率,我們還需要學會與同事協作,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時間管理氛圍。

這也是我推薦微約日曆的重要原因,因為在這款軟體中,除了個人對四象限法則的運用外,還加入了日程共享和輕協作的功能。

我們可以將同事加為好友,這樣他們就可以看到我們的計劃清單,你也可以看到他們的計劃。

當我們麻煩別人的時候,可以先從微約日曆中看看同事在忙什麼,如果自己的事情不是很緊急就等到他的空閑時間再去打擾。

同理,別人看到你在忙重要的工作,如果不是緊急的事情,他也會識趣的晚點再來聯繫你。

如果你並不想讓同事看見你的計劃,但又不想被他人打擾的話還可以將事件設置成私密。這樣,別人看到的只是你在這段時間有安排,但不知道你在做什麼。

最大程度上保證了你的隱私,又減少了別人打擾你的概率,但需要提醒的是,別忘了給你的日程留有空隙,留出固定的時間主動「被人打擾」,這也是我們要求計劃清單不可以過多的重要原因。

當我們學會用四象限法則來制定計劃清單,當大家共同努力營造出良好的時間管理氛圍後,我們每個人,每個團隊終將變得更加高效,更加富有創造力。


=====================================================================

很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款真正好用的日程管理工具,如果大家有什麼意見和建議,非常歡迎後台吐槽~我們客服隨時在線哦~

網頁版在此:首頁

下載可在各大應用市場搜索:微約日曆

你還可以關注公眾號:微約日曆(關注公眾號後可以直接在微信上建立日程與收到提醒哦~)


首先說明,不是所有人定計劃都是這樣,大神們真的可以完成,但是大部分人制定計劃會遇到這個問題。
最開始的時候,你對自己的設想基理想狀態,你設想自己可以抵制誘惑,可以很好的執行等等。但是真正行動的時候,有非常多的誘惑,瑣事使你分心,會有很多無聊的,困難的任務,你需要客服這其中的困難和誘惑,心理資源就開始耗損,自控力下降,然後可能效率下降或者乾脆就去做別的了。
這很正常,如果想克服的話,個人有幾個建議:
1.切斷其他誘惑,並讓工作環境突出。設想你在工作,看書,學習,旁邊放著手機,我相信很多人會經常去掃手機一眼,如果你出現這種情況,請把手機及類似物品扔遠點,打開檯燈,這樣你的書桌會突出的亮,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2.設定短期目標,出個schedule。人們的延遲滿足能力不都那麼強,你也不要苛求自己,把大目標細化到一步一步,這樣你更容易監控自己的進城並且評估你的收穫,想像一下,你的計劃是考清華,然後你每天學學學,和你的計劃是今天做幾套題,然後開始學,難度不同的,如果你選擇前者,今天結束你的結論是,我還考不上;如果你選擇後者,可能結論就是我完成了任務,或者我離清華近了一點兒。就像國民老公公說的,目標小點兒,先掙一個億?
3.經過無數次的制定計劃,你對於自己是有一定了解的。請設計一個符合自己的計劃,我個人設定計劃可能就是根據完美情況的60-80percents,選擇一個靠譜的計劃,去完成,你體驗的就是成就感,否則你的計劃就是不停失敗。

把分心的扔了,把當下的做好,認識自己,能做好這些,收穫的遠遠不止計劃這麼簡單


第一。計劃,更多的是你的理想化。比起完成一件事情你會更願意安逸的躺著刷手機。比如 , 你想減肥 , 於是你計劃一個周 ,六天每天運動兩個小時。 定計劃的時候,你可能信心十足,堅定的認為自己一定要完成它。等到真正執行的時候, 你可能就是不想動了,因為這件事情並不是你做一次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而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堅持。 你回到家,計劃的是做運動,可是比起做運動你可能更想去床上躺一會,玩會手機。 一般情況下,你都會去選擇更安逸呢方式。 這只是其中之一的情況,最普遍常見的人的習慣, 這之中不僅是人更想安逸,也有這一種計劃的事情沒有成為習慣。
第二。 你並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自己的計劃。比如 計劃每周六次的一小時運動 , 而你每天工作學習繁忙,你又急於想去減肥瘦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 。時間太長,而之前有沒有運動基礎,反而讓你覺得沒法承受,最多在頭兩天鬥志昂揚的日子裡堅持,之後一般會很難堅持。
第三。 每天的不定因素太多,所以想要每天定時定量完成自己的計劃不大可能。外界的因素,或者生病,出意外都有可能延誤你的計劃。
當然我所說的並不全面,但是我想說,如果你計劃,你想去完成一件事情,不如把它養成一種習慣,而習慣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長時間養成。慢慢發現他的樂趣那麼堅持做他的可能性就會更高。還有計劃 ,就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過高的要求你沒辦法達到,只會降低自己的自信心,不如一步一步來,難度層次不斷加強。 況且,我也覺得。你制定了計劃,只是沒有完成,也沒必要沮喪,比起什麼都沒做,做了何嘗不是一種進步。這就是培養習慣,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摸索的過程。肯定有那麼一天你對自己情況了解,想做的事了如指掌,那麼你就能制定出合適的計劃,然後再去執行就會順暢很多。所以,主要就是自己無數摸索嘗試的過程,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計劃。


因為你從不從記錄開始看看自己的普遍規律是什麼就瞎訂計劃 記錄小半年 知道自己狀態好的時候能做多少事 差的時候多少 給計劃最好完成 最差情況 基本實踐半年心裡就有數了


以前在亞馬遜工作的時候每個review year開始前,都需要寫一個目標,從各個維度,各個層次,寫一個reasonable, achievable, can be quantified, and executable的目標。

簡單來講,就是靠譜的,可實現的,可量化的,可評估的年度目標。

1. 靠譜

合適的目標,在我看來是在時間空間人力金錢範圍內,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一點點的小目標。

比如現在的我是一個new grad engineer, 那麼2017的目標,可以是升一小級,成為SDE II,又或者在新的一年完成2-3個大項目,贏得團隊的信任,可以獨立完成任務,不靠譜的目標有,成為Senior, VP etc.

比如現在的我體重180 lbs, 2017的目標是減少20 lbs,而非減少80 lbs,除非要損害健康。

比如我有資金10w, 2017的目標是投資回報率10%。

2. 可量化的

比如2017,

讀書20本,

減少體重10lbs,

每天健身1小時,

每個月只喝一次酒,

每個月看5部電影,

每個星期戶外運動一次,

每天吃一個雞蛋,

學習2門新的語言

寫1本書

每個星期更新公眾號

...

舉反例,不好量化的

多吃一些飯

變得快樂一點

少刷微博

多看書

多運動

3. 可實現的

假如第二步可量化的目標想好了,下一步就是把一個大目標拆分成具體到每一天的小目標,設立action items。

比如2017, 讀書20本,20/12 = 1.66本,這樣看來每個月大約看完1.5本書,假如每本書300頁,每個月30天,那麼每一天需要看完15頁。根據自己的看書速度,我們可以定每天1個小時或者30分鐘,靜下心來讀書30分鐘,或者利用零碎時間,只要在既定時間內把15頁書讀完,就是每日打卡完成。

比如2017,減重10lbs, 每lbs需要燃燒3500卡,而跑步60分鐘燃燒 398卡,所以大約每天跑1小時,需要跑10天,可以燃燒掉一磅脂肪,還需要在控制飲食的前提下。

在量化目標的前提下,計算出每天需要付出的努力,那麼才能每天前進一小步地看到自己的完成度。

4. 目標太多,時間不夠用?

設定priority.

工作的時候常常我們會收到很多任務,甚至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而且它們的deadline不一,重要和緊急程度不一,以及影響力不一。

我的排序方式是,先做最緊急和影響力最高的事情。

比如說,體重已經影響到一個人的健康,那麼今年我會把減肥和健康作為我的第一優先,每天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先做運動,健康飲食,再去選擇完成第二優先的事情。

5. 我的小目標們

2017來了,也說一說我的小目標。

1. 讀20本書,一本英文原版書。書內容兼具多樣性,文學,技術,理財,管理,等等。

2. 每天運動1小時,瑜伽和跑步交替。

3. 每周戶外活動一次。

4. 去歐洲旅行

5. 堅持寫公眾號,做到每天都有更新,每周至少一篇文章的更新

留言寫下你的2017目標吧,能寫下你的計劃就更好了。

我的公眾號:janehwzn


還是那句話,別相信那些高票理論派,一點實際作用沒有。
我告訴你為什麼,是你拖延。但為什麼拖延呢,因為對任務的恐懼,因為任務太難或者太多了,你對它沒興趣,根本你想過要完成計劃,還怎麼完成。其實你對自己能力沒有把握,但這是這是為什麼。因為傻,連這種問題都要來問,自己根本不動腦子,解決個球啊,說白了這種問題人人都會遇到,為什麼看有人做得好有人做的差,這就是智商。講點實際的,往往給你寫答案的都是理論派,他們有的根本也解決不了,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不會跟這bb。先去看看書好嗎?自己試試解決一下好嗎?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大多數計劃都無法完美的實現,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往往皆是如此。
國家的計劃無法也無力顧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不能預測未來的發展變化,生活在計劃之中的人們,往往實現的也僅僅是最低限度的目標,甚至連這也常常做不到。我們都喜歡為工作制定計劃,但這不妨礙人們隨後就將它們拋諸腦後,然後肆無忌憚的去玩耍。
我們喜歡制定計划去做的事往往是無趣或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我們天真地認為計劃可以幫我們克服困難和無趣,但這只是我們的異想天開。
為什麼?很簡單:人性使然。
人不是計算機,只要輸入命令,就會分毫不差的,不知疲倦的,不計後果的去執行。面對重複的,缺乏意義的事情,人會本能地厭倦。這類工作以後會慢慢交給機器人去做了吧。
對於不得不做的事情怎麼辦呢?發明流水線的福特,同時降低工作時長和大幅提高工資,並非時人所認為的單純善舉,也是為了應對流水線帶來的工作的單調與乏味對工人工作積極性的影響,使更多人投入生產線的工作,以減少工人離職及其對生產的影響。
是的,要應對缺乏積極性和興趣的工作,需要額外的激勵。無論積極的比如金錢或消極如失業的恐懼。
如果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最好不過,這感覺像一句廢話。比爾·蓋茨年輕時投入超長的時間編程,並不需要計劃或金錢激勵(或許也有),但不可否認他的工作本身,對他就會帶來超常的激勵。
我們做計劃時,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對現實任務,我們又常常高估其難度。
「人怕活,活怕干!」
這句樸素的話,有次搬磚時(真的!),一位大伯說的,感覺深有感觸,心中默念,果然完成了當天的搬磚任務!
還有個簡單的小方法,當你不想開始繁重的計劃時,不妨告訴自己先開始做5分鐘,消解任務開始前的靜摩擦力,常常可以進入工作的慣性,往往可以超乎自己想像的完成遠超五分鐘的工作時間。
以上的方法偶爾用用應該挺有效的。但我想說說更重要的是,人最好不要低估人性,更不要逆其道而行。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我們善待它的最好方式就是努力去追求自我的實現,簡單的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人覺得這很廢話,但我希望你不要這麼認為。有些事,如果想都不敢想了,就真的不可能實現了!
那怎麼面對那麼多不得不做的苦差事呢?我不喜歡,就不要做了嗎?
我覺得這需要我們去甄別。那些無趣又無意義的事,要勇敢的拋棄,而那些有意義、有價值,或許無法即時反饋,但長期看將會帶來巨大價值事要努力去做,不要讓暫時的痛苦淹沒自我而放棄,而是要想方設法的去完成!清楚的認識其長期價值,並堅信它,讓它可以化作對自我的一種激勵!
其實,許多有價值的事情,並非完全無趣,而是獲得樂趣,其實是有許多方式與方法的。有人說,專註地全身心地投入的人是幸福的,哪怕你只是在剝一個橘子。
另外,一些回報周期長的事情,獲得快樂和價值是需要投入時間跨過一定門檻的。
拿學習舉例,沒人否認學習是件好事,但很多厭學的人,覺得學習是件苦差事,而在許多飽讀詩書的人看來卻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紅粉嬌-新白)。許多東西,沒有深入了解,淺嘗輒止往往是難品其真味的。
對於執行計劃,上述的內容,大都是思想方法和觀念上的一些思考,但我們不要忘記,執行計劃的不僅僅是頭腦還有我們的身體以及對我們有影響的環境。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個健康的,充滿活力的身體,以及充足的營養與能量攝入是我們高效完成工作的基礎。不是廢話!不要笑 !許多人吃的東西能量不足或者維持時間過短,導致精力不足,無精打采,卻誤以為自己意志力薄弱,這就是「誤診」了!比如以精細糧食,饅頭米飯等碳水化合物主食,會帶來血糖的急升與驟降,不如雞蛋等蛋白質食物帶來的較長時間的持續能量。覺得比較虛的朋友,多了解和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生活方式,對於工作其實大有好處。
再有就是環境了,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良好的環境如安靜,家人盆友的支持與鼓勵,對於計劃任務完成也嘗嘗十分重要。想想一個人如果面對艱巨的任務,還要抽出精力去與環境對抗,除非意志堅強,恐難以承受。
真是一開始就停不下來的節奏啊!碼字不易,希望不完全是廢話,就真的很開心!如果對大家有所幫助,請不吝賜贊,讓我也高興高興!


眼高手低,路遠人懶,活多嘴碎,人蠢心賊。


1.計劃是否詳細,越細的計劃越容易達成,建議用5W1H法設計。
(what目標 why原因 who參與人員 when時間周期與時間點 how執行方式)
2.是否設置獎罰機制,我把平時一些想消費的東西寫下來作為獎勵清單(必需品除外,獎勵如零食,看電影,買買買清單,吃吃吃清單 ),處罰清單(加倍項目訓練,十公里跑,斷糧吃土等等,)完成了X個小階段目標可選擇獎勵,完不成挑處罰。自從養成習慣後既剁手就少犯了,還想著先完成計劃,機智如我 。。。
3.監督機制,找死黨/社群人員幫忙監督,也可參與對賭協議,先完成項目的獲得獎勵(不要談錢,談錢傷感情)。
4.重點來了,為什麼我們做了很多手準備,最後計劃還是沒法完成呢?!原因在於當初設定的目標只給了你一定的「能量」去完成,當能量消耗殆盡,就沒有了動力,自然無法繼續執行計劃。所以平時需要注意補充「能量」。「能量」可以通過創造、增加、轉移來獲取。
創造能量:把重複和沉悶的工作或訓練分為幾個分量相等的部分,每完成一部分時計算一下速度,嘗試不斷地打破上個部分的速度;告知更多人你準備完成某項事;完成階段項目時,跟好友/朋友圈/社群分享喜悅、經驗;打卡簽到等等
增大能量:怎麼在每天的工作訓練中學習到一些新的東西?在見到每個人的時候,試著找出他有哪些特長,下次怎麼操作才能突破?
轉移能量:不再是為了上司的肯定去操作,而是為了自己去操作。
經過以上活動過程,你已經收穫到了他人的贊美並感受到自己內在的提升,就越有動力繼續向前了!!
給個贊我讓我向前一下吧!!


個人比較贊同@陳凡 的觀點
我主要來分享下自己從重度拖延症到每日堅持完成計劃的轉變過程。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不要為沒完成計劃或拖延事情而自責、懊悔。
這是之前一個博士學姐告訴我的,當時我很不理解,覺得自己沒達到自己的要求怎麼就能輕輕鬆鬆放過自己呢。後來才意識到,這種負罪感既對已經落下的計劃於事無補,也對重新調整並執行計劃造成壓力。掌控好自己的情緒,先跳脫出拖延>懊悔>重新訂更高強度/密度的計劃,下定決心認真完成>又失敗、拖延>更懊悔、沮喪 這個惡性循環。
我自己調整情緒的方法是這樣:一次拖延後告訴自己沒關係,根據實際情況跳過未完成的計劃或者重新調整後面的安排。
大部分完不成的計劃往往並不是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而是覺得「應該」要做的。所以,在稍有誘惑力的事物面前,我們很容易繳械投降。這時候需要想想自己制定計劃的初衷,想像完成後的效果和成就感,正面激勵自。
比如
:手機什麼時候都可以玩啦,現在跑步好了,既能讓皮膚變好,而且可能還會變瘦呢。回來洗個澡再接著玩手機多舒服呀。然後今天晝有為,宵有得,快哉快哉~
而不是:啊該跑步了可是換衣服換鞋好麻煩啊,先把微博刷完再說…啊…沒時間跑了,算了明天多跑跑吧……
完成計劃後可以記錄下來激勵、自己~

剩下就是計劃本身的問題了,知友們已經把關鍵點都講到了。

希望可以幫到答主^_^


因為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


您制定的計劃需要別人的認同肯定,希望得到他人稱讚,社會期許。因而太小的目標又不好意思寫在上面,怕被人瞧不起,鄙視(一種猜測的可能性)


因為人沒辦法預測需求,錢能


不得不 承認,你就是懶而已


因為有墨菲定律啊!你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在墨菲說話前把他的嘴堵上 可能以後人們的辦事效率就都變強很多了(微笑)


我們一生要制定很多計劃,這是件好事,起碼說明我們心存希望,生活總有遠方。

有些計劃每年都會重複制定,以此來表示我們對生活的倔強,但卻總是到不了你渴望的彼岸,拿我自己的減肥計劃舉例,這個所謂的《八塊腹肌計劃》已經更新到7.0版本,在這7個年頭裡,我的腹肌始終異常團結的擠在一起,用能盛二兩酒的肚臍眼向我示威說:死了心吧,死胖子。

是的,我制定了七年,失敗了七年,所以你說,「那你還制定個P的減肥計劃!?不是自欺欺人嗎?」

哎,你別說,還真不是自欺欺人。

人的體重是有閾值的,當你的體重長期保持在一個範圍內,只要你不是特別的懶惰和好吃,體重就會一直在這個範圍內晃悠,而我的體重範圍是70-75kg,只要不是飯量發生了極大改變,就不會超過75kg,而加強健身鍛煉以後,也會在70kg止跌,彷彿跌倒了100塊而遇到巨大買盤的貴州茅台,很難再往下走。

不止是體重,每個人對每件事都有自己的閾值,75KG就像是一個就攻不下的防守點,但一旦攻破,敵軍就可以疾行千里、再無阻擋——一個保持在前十名的學生,一旦掉出這個範圍,自信心就會倍受打擊,撐得住就站起來重返戰鬥,撐不住就一瀉千里,心想反正都這樣了,破罐子破摔,彷彿失去了全世界的寵愛;貪官收受第一筆賄賂的時候一定數目小的可憐,慾望逐漸放大,這次拿人一萬下次就能拿兩萬,閾值逐步提高直至摧毀道德的最後一絲約束,成了丁義珍那樣的人;同樣,體重一旦突破心理上的閾值,整個人首先是一陣緊張,接著開始放鬆,心想破了就破了吧,終於不用再守著這個數字提心弔膽了,然後是開了閘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計劃這時候就站了出來,陪你浴血奮戰,守住這個閾值不被攻破,同時在攻破以後,降低你一瀉千里的可能性。

這些減肥計劃雖然沒能把我的腹肌分裂成八塊,但他起碼讓我保持在75kg以內,避免觸及那個可怕的閥門,讓自己的體重處於可控狀態。

因此這麼多年來我親眼目睹無數小夥伴不斷突破自己,從120斤逐年增加到170斤,如殭屍一般一步一步走到我死胖子的陣營里來,我表示熱切歡迎的同時,也在制定新的計劃,勾勒下一次越獄的路線。

羅振宇在他節目里提過計劃對於團體的作用,受此啟發,我也總結了計劃對個體的三個作用

1、計劃制定的過程,是你與現狀進行的一番搏鬥,你審視自己距離心中的目標還差多遠,並為自己鋪築一條前進的道路。

比如在八塊腹肌計劃8.0里,八塊腹肌是終極目標,第一目標是儘快從78KG回到閾值以內,第二目標是向70kg前進,每天的訓練量,營養計劃,中午休息時間的拉伸都是這條路上的磚石,你計劃越詳盡,路就越好走。

2、計劃使人更清楚自己的目標,計劃里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一個可拆分的執行模塊,即使計劃被打亂,也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不至亂了陣腳。

報過旅行團的人應該知道,所謂的七夜八天游是由多個小計劃組成的,比如我們去了雲南,西雙版納對應的就是野象谷、森林公園、植物園,麗江對應的就是玉龍雪山、千古情,大理對應的就是洱海、崇聖寺,香格里拉對應的就是虎跳峽、普達措,不管你選幾天游以及哪幾個城市,他們都會從中選取對應的路線給你組合起來——大計劃你可以選擇,小計劃要聽他們的,這些計劃可以保證所有旅客在最短的時間裡領略最多的景點(購物團就算了),也保證有人掉隊的話能知道下一站去哪集合。

健身計劃也是這樣,他可以在你出差的時候、加班的時候也督促你尋找新的方式保持鍛煉,而不是以此為借口來偷懶,下雨沒法跑5km?可以來一套室內HIIT啊!

動作太大怕吵了鄰居,可以來一組俯卧撐加平板支撐啊,手機軟體的便利性極大的減少了人們的鍛煉成本,KEEP上有月經期都可以練的運動,你還有什麼借口說自己堅持不了?

3、在完成計劃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最大的收穫不只是達到了目標,而是這一路走來所養成的自律和路上其他的風景。

比如在減肥計劃的不斷迭代中,我明白了體型不只是體重在作祟,邁開腿比管住嘴更重要,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如何有效結合,跑步和HIIT的取捨,最重要的是,在這幾年的鍛煉里,我基本沒有感冒發燒過,大病更是沒有。

在堅持鍛煉的同時,意志愈發堅定,自律性越來越高,戒掉遊戲、戒掉電視、戒掉無意義的吃吃喝喝,我能堅持每天40分鐘的insinity就更覺得每天閱讀一個小時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我在單位的會議室練insinity,出差的酒店裡練,從開始的不好意思到同事開始讚賞我並向我要訓練視頻,我開始明白,一件事只要你堅持做就不會有人笑話。

最後KEEP里有一句話我很喜歡:

自律使我自由。

與君共勉。

當然,為了讓孩子出生時看到我的腹肌,希望這是我最後一個減肥計劃。


2017在敲門了,前兩天我們做了個小調查問大家有哪些新年願望年年上榜年年落空,結果顯示:

Top 1: 讀XX本書

Top 2: 減肥

Top 3: 鍛煉

書沒讀幾本,劇倒沒少追;健身卡倒是辦了,最後只去洗過幾次澡;六塊腹肌倒是有了,只不過還深埋在兩寸厚的脂肪下。

為什麼看似簡單的新年計劃但就連讀XX本書卻總是無法實現呢?

我認為根底原因並不是你的拖延症、動力太低或惰性太多。導致那些不良習慣其實一大部分是因為我們通常都會做不靠譜的計劃

那什麼才是靠譜的新年計劃?為什麼它更容易實現,也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效益?

01 新年計劃的特殊性:重要而不緊急

你有沒有發現,新年計劃都有個特殊的性質。如果你仔細看你的清單,是否都是一些「重要「又非緊急的項目?

比如讀書,讀了也無法立竿見影看到效果,不讀你也不會明天就被老闆開了。還有鍛煉,一天不去也死不了,而天天去才能看到效果。

肯定不會把「不重要的」放進計劃里因為既然不重要就意味著不會有很大動力去做,做起來就是浪費時間。

而你也不會把緊急的放進新年計劃里吧?因為任何緊急的,早就應該開始實行了是吧?

因此新年計劃都應該是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即戰略性的目標,而所謂靠譜的新年計劃關鍵就看你怎麼定義什麼對你更「重要「。

你可能認為「提高自己的弱項」才是最重要的事。 從小到大父母不都是這麼說的嗎?你看看你!數學這麼差,還不趕快補一補?

所以我們一向認為「補短」重要過「揚長」,而我卻要唱反調: 我認為這才是導致拖延症和新年計劃無法實現的主要原因

你可能會質疑:新年計劃不就是要提高自己、讓自己獲得自我成長嗎? 所以該做的不就是要反省自己哪方面差勁,然後往那方面努力么?

02 補短的計劃很重要?還是...?

補短的計劃真的有效嗎?

我明知自己沒有銷售的那兩下子,卻非計劃著開始嘗試跑企業客戶去賣培訓課,雖然每次硬著頭皮逼自己去做也勉強可以,但卻無法堅持。

再比如,明知自己中文寫作還是小學水平,卻計劃每周寫一篇又完美又地道又有「品味」的公眾號文章。 結果我吭哧出一兩句成語就累死了,你說我能堅持寫多少? (備註:這文章里有幾個地方你覺得寫得特別漂亮的特別順暢的,高琳和小編幫我改的。)

什麼叫做靠譜的計劃?能堅持做下去的才叫靠譜,否則只能叫漂亮的計劃!

你能看出為什麼我這麼拚命去補短,效果卻不那麼理想吧? 因我要學這些,就像是鴨子學飛,鴿子學游水; 猴子學賽跑, 狗狗學爬樹。

很容易就感覺特吃力又嘗不到進步的甜頭。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你有超強的毅力,不然很容易放棄。

當然我們也都曾經下過功夫,成功地提高了我們並不擅長的一些本領。

不過那通常是因為我們迫不得已(緊急)才會那麼拼, 才能堅持下去,才能完成計劃。

但記得之前所說的新年計劃的特徵么? 它應該是戰略性而不是緊急滅火性的。

話說回來: 如果不是補短,那什麼樣的戰略性目標和成長計劃才能讓我們更有動力去做呢?

03 加「強」的計劃更重要

假如你的新年計劃能加幾項專門提高已有優勢的計劃呢?

我最近開始關注《我的第一桶金》的作者 Gary Vaynerchuk,他曾經是美國成功但名不見經傳的葡萄酒零售商;後來他靠玩轉社交媒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粉絲生產者。他的故事被《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爭相報道,他的書也登上亞馬遜銷量第一的寶座。

很認同他對自我認知的觀點:搞清楚自己的強項弱項以及獨特性對個人的成功實在是太重要了。

他建議將絕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能夠最大化你的強項的工作中 - 尤其是你獨特的強項;而不是總花時間提高自己的短板(除非真是緊急性的影響到你要達到的目標)。

這樣不僅容易做,而且容易嘗到甜頭,更容易看到結果,最終使得你脫穎而出。

所以如果你就是個藝術家,沒有什麼商業頭腦還想創業,那就不要逼自己去苦讀創業的書,聽各種創業的課。 把精力放在如何讓自己的藝術創造更高級更精深 ~ 然後再找一個擁有創業才能的夥伴,聘一個天生做銷售的來商業化你的藝術—和你相得益彰,這樣豈不是比頭懸樑錐刺股地逼自己要更有效?

不需要做個面面俱到的黃藥師;就把一套降龍十八掌練得更精即可。找合適的團隊夥伴,讓他們補你的不足。 (這句比喻是我的~金庸粉絲請舉手!)

新年計劃也一樣。針對你現在所擅長的能力, 再設一個更高的或不同的目標。

比如我擅長演講也擅長培訓,那我就計劃2017年做更多的線上培訓。通過發揮我的演講技能並通過音頻或視頻提供市場上急缺的,而且又是我擅長的培訓話題。對於我來講,這肯定比跑企業客戶還容易,而且還更符合我的樂趣,不需要出門之前還要做半天的心理建設。

而我的寫作是雖然是小學水平,但為了能傳播觀點我還是要發表文章。 所以這還是得放在我的計劃里。 但我不需要非跟高琳教練比呀,她都寫了一本暢銷書了!

中文又不是我的母語,我把自己逼死也寫不過她。況且什麼樣的男人才會無聊到非跟自己老婆一比高低啊!她有她的精彩,我有我的擅長。

我有我獨特的強項: 一套非主流的「叛逆思維」, 所以我計劃開始攻」非主流「 觀點的文章。從這篇文章開始。

重心不在於寫得多長多美多優雅,而是寫的概念跟別人不一樣並且能給讀者帶來啟發就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有意思教練,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有意思教練(MessageCoach)


推薦閱讀:

大家都有什麼時間管理的工具和技巧?
如何合理利用堵車時間?
有沒有好的時間管理軟體推薦?
每次上網都有無數的事情可以做,怎樣更有效減輕工作疲勞?
如何避免為過多的人情世故所拖累?

TAG:時間管理 | 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 日常行為分析 |